用新的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集下载

树立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树立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树立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课改受到广泛推崇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应该挣脱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带着全新的、符合现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视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层面的拓展,都是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需要加以提升的几个方面。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教育经验,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出以下思考,主要从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创新思路拓展、创新探索强化以及实践探究的提高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课改提出的现代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指导方向的初中阶段教学,要提高对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视程度。

将新课程课改的核心理念落实并贯彻于整个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之中,看准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挣脱传统教育对教学课堂的禁锢,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追求目标,构建全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一、选取有趣材料,启迪创新思维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改革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的巧妙利用。

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教学改革受到如此的追捧,那么就应该把之前的教学思想统统抛弃,包括课堂上对于教材内容的阐述和表达。

其实不然,课改中所提倡的教材改革,是要求教师群体对教材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和发掘,将一些对学生创新思维有启发性的内容“发扬光大”。

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时事作为引导,加入一些较为吸引学生的因素,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材料的选取,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结合当下受到较多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例如,笔者在“爱国情操”的知识传授时,就让学生数数前几年较为熟知的几件值得国人骄傲的事件,比比谁是我们班的“小神通”。

话音刚落,讲台下的学生都呈现出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研究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发掘学生感兴趣的时事话题,是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关键。

二、放飞联想空间,拓展创新思路开阔的创新思路是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初中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教师群体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联想能力,发挥拓展创新思路的辅助作用。

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暑期10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化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想: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教”的教师。

这个“促进者”的角色特别适用于新课程中的教师。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

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要真正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1、做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的“教练”。

2、做学生心理的支持者。

3、做课堂上的促进者。

二、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

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用新的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用新的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用新的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摘要:创新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创新;意识;运用一、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引导学生走进学习的佳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因为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开创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2.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兴趣的产生基于好奇心、求知欲、求能欲,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常常找一些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练习,大胆创新,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展现的机会,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展现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一个开放、快活的体育课堂。

二、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改变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往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后,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身心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创造。

例如:在做热身运动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课前我给他一段时间准备,因为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能从自身出发安排内容,学生课前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进行下面的内容。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水平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以,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迫切任务。

我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实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持续学习提升的水平,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点,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度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使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水平,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使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2001年新课改改革理念

2001年新课改改革理念

2001年新课改改革理念
2001年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主要集中
在初中阶段。

这次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标志着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迈进。

学科整合与跨学科学习:改革提倡学科整合,打破传统学科的划分,推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强调跨学科学习,通过项目制、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

强调因材施教,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科兴趣、特长和潜力,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引入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各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强调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学科素养。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强调通过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被鼓励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艺术体验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总体而言,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变
革,其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改革影响深远,对中国中小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论文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论文

浅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中心课题。

关键词:创新精神观念方法氛围评价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年龄以及学科特点,寻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一、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学生处在一种相对被动、消极的学习环境中,一味的只知道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使其原始的天性和激情被扼杀,又何谈创新!新的理念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二、改进方法。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规律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采纳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讨论式等。

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根据实际,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取长补短。

三、创设氛围。

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情景。

教学氛围、教学情景的创设与否是学生思维能否得以拓展、个性能否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否能够通过学习得以创新,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好坏与否,又取决于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情景创设的贴切与否。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个参加2023新课改培训的教师,我深深感受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且对未来的课改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培训中学到的新课改理念使我对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培训中,我了解到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使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创造者和问题解决者。

其次,培训中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学习。

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针对学生不同需求和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同时,培训还教会了我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来增强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我相信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将带给我和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此外,培训中的交流与互动也是我最受益的部分之一。

在培训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优秀教师。

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这些交流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灵感,让我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更加丰富和深刻。

同时,培训中的小组合作活动和讨论也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不仅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对于我未来的教学和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培训中的授课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身怀着教育使命和情怀的教育家。

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不仅注重理论和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创造力。

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真正地打动了我,激发了我成为一名更好教师的动力和激情。

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国教育系统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新课改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下面将具体介绍我国新课改的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课改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新课改的另一个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新课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新课改还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新课改强调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4.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新课改的另一个目标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新课改则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新课改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个性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新课改还目标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传统教育存在城乡差距、校际差异等问题,新课改则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改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6.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新课改的最后一个目标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核心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核心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段 , 以增 进 中小 学 生 健 康 为 主要 目的 的课 程 。 员 。” 角色的转变使广大的教师如释重负 , 这有 地 、 富有个性 地学 习 , 以培养 学生 的创 新精 神
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以学生发 展为 中 利 于 张 扬 教 师 的 个 性 , 展 教 师 的 教 学 风格 , 和实践 能力 . 拓 1由被动学 习向主动学习辆 。 传
体育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变教学理念 , 创新教学思路
山西 省 大 同 市 第 三 中 学 白晓 军

要: 在体 育新课 程标准下 , 体育 教师 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 , 而是一个和专家 、
三 、 变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 重 学 生 体 育 改 注
体 应 从转换 角色 、 转变 教学模式 、 改变学生 的学 学生乃至家长共 同构建新课程 的设计 者 ; 育 能 力 的 培葬 习方式 、 改革评 价方 法等 四方 面 , 转变教学 理 教 师不冉是 一个 只懂 得教人 如何运 动 的教 练 念, 创新 教学思路 。 学 习方 式 的转 变是 本次课程 改 革的 显著 员 ,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 和教育素养 、 特征 ,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 的学 习 式 , 建
以来 , 一 直 工 作 在 教 学 的第 一 线 , 过 一 段 心 , 我 经 相信 自身潜 能 , 而 转 变 学 生 观 念 从 、 时 间 的 实践 和思 考 , 者 就 在 新 课 标 下 数 学 教 笔 学 中如何培 养学生 创新 能 力谈谈 自己的看法 。
一 一
种解 法 , 丽是 由于我们 的经验 和思维的局 限
达的不竭动力 。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落在我 动权还 给学生 , 不放任 自流 , 并 而且把 重点放 可 分为两种情 形 : 一种 是不 自觉的反 , 另一 国广 大教育工作者 的肩 上。从我区实施新课改 在学 法指导 上 ,帮 助学生树 立 自主学 习 的信 种 是 自觉 的 反 思 一 般 说 来 ,一 数 学 题 不 止 一 个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X I A O X U E S H /D A I ‘ J I A 瞵 H J
课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有句名 言 :


育不












我把它
当作座 右铭 , 以 激励 和鞭策 自己奋 发 不
懈地 投入 教学 工 作 , 也 把这 句名 言 当作
自己 教 学工 作 的终极 目标 , 用 它指导 我
忽略 不 计 ) 学生通过 分 组 合 作 、 动 手操 作 , 发 现 有 9 种 包装 方 法 ( 1 0 × 1 X 1 的 类型 有 3 种 ,5 × 2 × 1 的 类 型有 6 种 )。
学生依 次 出示 每组 拼 的 图形 和 求解的
方 法 ;同 时 , 教 师 利 用 多媒 体 课 件 显 示



陶行
知先


“பைடு நூலகம்





的先生 不 是教 书 , 不 是教学 生 , 乃 是教 学生 学 。 ” 人 的智 力结构是 多元 的 , 所 以 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 会完全相 同。 创新
思维的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 习 的
独创性 ,这就要求学生 要有独立 果敢 的 品质。 因此 ,在教学 中 ,教师要 培养学生 敢 于发 表 自己 独立 的见 解 , 不 谋求唯 一 正 确 的答 案 , 要 求 同存 异 。 例 如 , 在 教 “ 长 方 体 表 面 积 计 算” 一 课 时 教 , 师 设 计
了 这 样 一 个 练 习 题 :一 包烟 的 形 状 是 长
宽 高 样 方 体 长 , 9 c m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索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

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呢?、一、转变教学思维。

定位教师角色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课标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眼于未来社会剥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培育学生纯洁品质和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中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从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教师;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关注统一转变为观之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平等。

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身份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课前设计理念要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方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创建一个学生能够接纳的,宽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够充分释放创造性的,乐于参加的课堂氛围,组织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探索,发现和创新行为。

2、教师讲授变为教师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和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很多:如课外活动、社会设计等,但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关注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死记、苦学只能培养高分低能儿.扼杀学生的激情,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挥。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先导者和内在动力。

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艰辛而伟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

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第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作为教师,应善待每位学生,善于发自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

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维火花。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改变“记诵学风”。

在课堂上,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静听”,这样的教学只会形成死记硬背的死读书的学风,使学生产生厌学感,把学习当做负担和压力,如此学生怎会有创造力。

第三,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习惯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就认为学生在故意捣乱,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

殊不知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完全没有了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种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民主教学氛围中,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课堂需要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改的课堂需要培养创新精神
点 ,并 为 它设计 出相应 的教 学环 节 ,选 择合 适 的教 学 方 法 。英语 教学 中的难点有 的在语音 、语 调上 ,有 的在语法 上 ,还 有 的在 句子结构上 。教师应该 采取不 同的措施来化 解难点来降低教学难度 ,帮助学 生获得学 习上的成功。
征 ,同时启发 了学生思 维 ,把新 旧知识很 自然地 联系在一 起 ,有利 于排 除学生理解新 语言 的障碍 ,为新语 言的教学
的大门 ,提 高课堂教学 效率 和师 生情感 的交流 ,优化课堂 教 学。新 的教学理念非 常重视课 堂提 问 ,而艺术性 的提 问 往 往造成学 生渴望 、追 求新知识 的强烈愿 望 ,并 且过渡 自
然 ,教学流 程更顺利 。例如教 学 《 O p e n d a y 》这一课 时 ,
课 堂 经 纬 学
新课 改 的课 堂 需要 培 养 创 新精 神
● 前 郭 县外 七 中学 张秀 波 王 立 刚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 围,培养创 新精神
的难 易程度 ,来 选择优差 生解答 。比较 难点 的问题让优 生 回答 ,这样可 以培养其创 新能力 ;比较容易点 的问题 留给
至异想 天开 ,教 师也应该 保护和鼓励 。把学生 的 “ 定 向”
在一 个班 级 中 ,每个学生有 每个学生 的特点 ,他们有
多种差异 ,表 现在创新 性这一发 面尤其 明显 。在 日常 的学
校 教育教学 活动 中 ,要 细心 观察 ,发现 有创新精 神的 和创 造 能力较强 的同学 ,即时给予鼓励 和帮助 。教师要 善于发
■ 通榆 县 开通 镇羊 井子 学校 姜 成
一பைடு நூலகம்

重 视 导 入 的 提 问

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 育教 学评 价
燕景 鬓念 中誉攘 繁 姆撼誊譬
李顺心
( 任丘市辛安庄 中学 ,河北 沧州 0 2 5 ) 6 55
, 慕纛 e l

要: 要通过数学教 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在数 学课堂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就要 只
有改革数学课堂教 学, 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激励学生不断探 索数 学问题 , 培养学生获
境” 。认 知 心 理 学 关 于 学 习机 制 的 最 新 研 究 成 果 , 揭 示 了 学 习 主 动 性 的 本 质 是 认 识 主体 的 主 动 建 构 。 只
激发 学生思 维 的火花 , 其认 识数 学知识 的 价值 ; 使 改 变 其 学 习 的 被 动 状 态 ,从 而 有 效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主 动
题 , 学 生 引入 “ 将 问题 解 决 ” 中去 , 可 以 使 学 生 产 生 就
好奇心 , 吸引 学生 , 而激 发起 学 生 的学 习动 机 , 从 使
其 积 极 主 动 地 去 发 现 知 识 ,这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 力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意 义 。 如 : 勾 股 定 例 讲
新 知 识 意 义 的 建 构 。 因此 , 创 造 性 的 数 学 教 学 中 , 在 师生双方 都应 成为 教学 的主体 。在一 节数学 课 的开 始 ,教 师 若 能 善 于 结 合 实 际 ,巧 地 确 立 以学 生 为 中 心 的 教 育 主 体 观 、以 学 生 能 力 发 展 为 重 点 的 教 育 质 量 观 和 以 完 善 学 生 人 格 为 目标 的 教 育 价 值 观 。教 师 应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个 体 差 异 ,把 学 生 看 作 发 展 中 的 人 和 可 发 展 的

如何运用新教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运用新教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 键 词 : 教 材 ; 新 ; 念 新 创 理


体现 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原则
“ 春天 ” 的被骂成 “ 胡说八道 ” 。
在 语文教学 中 , 我们应 摒弃为考试 而教 学 的观念 , 使 学生 由被 动 、 静态 的学习 , 转变为主动 、 动态 的学 习。 1 . 关注理念 。理念的 问题 , 实是 最大 、 其 最高 、 最根 本的 。亚里士 多德说 : 念是一种思 想 , 理 是非 物质形 态 的。柏拉 图说 : 间万 物转瞬 即逝 , 时 但唯有 其背后 的原
人 的思想 的 自由是人世 间最绚丽 的花朵 。世 界著名 的 数学家霍金先 生失去 了躯体的 自由。但是他 的思想 是 自由的。自由的前提是尊重 。 这就要求我们从 尊重学生 开始 。不是停 留在 口头上 , 给他们 一定 的时空让孩子 要 有创意 的去思考 、 去表达 。 2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 . 波利亚说 :学 习任何知识 “ 的最佳 途径是 自己去发现 , 因为这种 发现理解 最深 , 也 最容易 掌握其 中的规律 、 性质和联 系。 ” 老师应 努力创 设 主动探索发现 的空 间 , 学生用 头脑思考 , 让 动笔 尝试 。 如语文课题激趣 引入后 , 可以引发学生思 考 :当你看 到 “ 《 小小竹 排 画中游 》这个 课 题时 ,你会 产生 怎样 的问 题 ?” 学生就能提 出“ 竹排 怎么能在 画中游 呢?” 学 习 , 《 爷爷 和小树 》学 生就 能提 出 “ 爷 和小树 有什 么关 爷 系?” 时教师顺水推舟 :请 同学们读读课文就能 知道其 “ 中的答 案” 。这样让学生本 着 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去发
3引导学生互 动学 习 。教学 中 , . 教师要 调整教学策
略, 精心设计让学生 与学生互 动的情景 。 4 赏学生有创意的 回答 : . 欣 就象我们 提倡 多 示 开 放性 问题一样 , 面对老 师提 的思考 问题 , 如果 学生 的 同答 出乎老 师的意料之外 , 如果学生 的 回答超 乎常规 ,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新课改以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是我们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充实教学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

一、充实教学内容在贯彻新课改理念时,我们应当重视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引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与善。

其次,我们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写字帖、作文等,让学生不断练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实践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多元评价方式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多元评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来评价其语文水平。

例如,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合作精神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意识。

其次,还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演讲或文学作品等,让更多的人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考试和测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

不过,在进行考试和测评时,我们应注重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性,避免过度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

三、激发学生主体性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新的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创新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创新;意识;运用
一、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引导学生走进学习的佳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因为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开创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2.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兴趣的产生基于好奇心、求知欲、求能欲,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常常找一些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练习,大胆创新,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展现的机会,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展现学生在实践中的创
新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一个开放、快活的体育课堂。

二、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以往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后,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身心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创造。

例如:在做热身运动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课前我给他一段时间准备,因为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能从自身出发安排内容,学生课前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进行下面的内容。

或者在准备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去活动,学生就会开创自己的思维,编排花样去活动,在基本部分中,我让学生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当他的教学设计被我采纳,别提有多高兴,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这种形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

2.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一节游戏课中,我不是先安排好游戏内容,而是给学生提供器材,
让学生利用器材分组创编游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让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

再如:教学生跳绳一课中,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自我实践能力,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习,而是让学生分组创编跳绳花样,要求学生创编5种跳法,学生在一起探究,我到各组给予指导,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创编的成果,教师给予评价,课堂上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教师只注重讲授,不注重学生体会的模式。

3.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在准备部分中,往往安排队列、对形、各种跑的练习,基本内容中有短跑、长跑、跳远、球类等一些竞技性强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学生学起来比较单调、枯燥,学生的情绪低落,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学生创设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灵活、多样、贴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与性别特征。

为此,我在准备部分安排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找伙伴,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基本部分中,多安排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如:足球、篮球、羽毛球、打口袋、游戏等等,教学时间不安排过死,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现的空间。

4.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
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潜力。

我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激励,专门对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予及时评价。

如我在每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评定出“最佳创意奖”“进步最快奖”“课堂表现奖”等有新意的奖项,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这种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知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将在教学中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激情,促使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一重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