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宋欧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515)

收件人:广州市沙河沙太南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外语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己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传统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就业人员中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比例将逐步加大,另一方面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培养一大批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高职人才,己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就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关键词]: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一、引言

跨入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

高职教育是我国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决策都是围绕如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适应新世纪需要这一核心问题而提出的。21世纪需要的是能够培养国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育战线面临一场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到教学内容、方法的重大变革。高职教育如何满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日标要求,形成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联合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中,总结了我国目前高职教育领域产学研合作的9种模式,它们分别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它特别强调“订单”在其中的关键表征作用,这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最根本区别;“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企业的完全参与,企业的培训师也成为学校的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更是与企业紧密结合,学生毕业后基本不需要岗位适应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仿真式的校内实训基地,不过分强调到企业的实训,对于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学校来说,本模式同样适用,不过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相当高。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仍处于小范围试点阶段,难以大规模铺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缺乏政策的规范和引导,社会对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订单”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尤其是企业在当前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明显缺乏参与高职教育的主动性;三是高职院校对订单培养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很大一部分“订单”只讲形式,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了教育规律;四是信息不畅,用人单位

的需求和学校的供给不是在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上完成的,“订单”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偶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都无法实现全面的比较,难以寻找最佳的结合点。

四、进一步深化“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监管作用,确立“第三方”的角色定位

20世纪60-70年代,各国高职教育获得较本科教育更快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有效干预,美国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法国成立了“教育——企业工作线”、英国专门成立“培训与企业委员会”、日本设立“职工教育管理机构”等,他们作为独立于人才培养过程之外的“第三方”,从法律和政策的高度对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各方加以规范和影响。我国实施“订单”教育也不能单靠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还要靠政府、“有形的手”从中协调。首先,高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子系统,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若没有政府协调,要开展订单教育,使两个异质主体自觉地走到一起,是很有难度的。其次,由于我国很多企业还不能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他们受效益至上思维定势的干扰,过于看重对物力资源的开发,在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时还存在很大的观念障碍。

(二)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以职业需求变化分析为依据组织教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学科的限制,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岗位特征明显,学生岗位适应期短,专业能力突出。学校受“订单”约束,为了履行合约,培养的目标和手段带有很强的短期性,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这样就势必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无法全面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因而“订单”培养的教学计划,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监管,学校与社会各界要主动加强合作,特别是下订单的行业、企业,更要协助高职院校进行行业预测和职业分析,不仅要进行短期的就业环境分析,还要对于行业、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也具备一定的职业转换和适应能力。

(三)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中学校获得人才订单的连续性,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企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企业员工的岗位需求量大。企业每年容纳员工的数量,是实施“订单”教育的首要条件,企业只有在提供足够员工岗位的前提下,人才培养订单才能成立,才能形成“订单”教育的规模效应。二是企业要提供明确的工作岗位。“订单”教育是针对企业特定工作岗位要求开展教学的,因此,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岗位要求必须明确。不然,学校培养的人才就难以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的需要。三是企业能提供比较高的薪金。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的企业,应该是生产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能给学生提供比较高的薪酬。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员工的薪酬高,学生才能踊跃报名参加“订单”培养,企业才能招到高素质的员工。

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保证订单的连续获得。首先,学校要具有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贴近行业、企业需要办学,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要增强专业拓展能力,及时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引起企业的关注,双方的合作才有可能。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职业院校大多已开始实施“双师型”建设工程,但是行业与企业的参与仍然缺少从政府或宏观层面上的鼓励与支持。对学校的质量评估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业一方面抱怨职业院校教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