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33)-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33)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具体是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部分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这一节课主要涵盖的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图表和练习题,以及学生们常用的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和图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通过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概念之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思考,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
4.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判断方法,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小明的身高和他的年龄;2. 小红买水果的花费和她买的水果的重量;3. 小刚跑100米的时间和他跑50米的时间。
答案:1. 成正比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会随之增长;2. 成反比例,因为水果的价格越高,购买的重量就会相应减少;3. 成正比例,因为跑的路程越长,所需要的时间也会相应增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1)”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意义、比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比例、比和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仍需通过具体情境来建立表象,进一步理解其本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正反比例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运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例题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 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11)-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11)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您呈现一份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十一章“正比例和反比例”。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白板、黑板擦、粉笔、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将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那么它行驶12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认识到两种相关联的量。
2. 讲解概念:我将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3. 例题讲解:我将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4. 随堂练习:我将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以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我将设计一些简洁、直观的板书,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和特点等。
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作业题目,包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题目,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5)苏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5)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六章,主要内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速度和时间的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接着,我会给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并通过例题来解释这两个概念。
我会让学生一起跟我来解决这些例题,确保他们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
3. 练习:在讲解完正比例和反比例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来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我会逐一讲解他们的答案,确保他们掌握了这个概念。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能够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
我会确保这些题目能够覆盖我们今天所学的所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考虑如何个别辅导他们。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教案。
希望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谢谢大家的聆听。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6.4《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6.4《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课时,我做了精心的教学准备和设计。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102页至104页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章节。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笔记本、尺子、圆规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 概念讲解:接着,我通过PPT展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我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题,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技巧。
4. 随堂练习: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几道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简洁清晰的板书,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判断方法以及解题步骤一一列出,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路程和速度;(2)年龄和身高;(3)商品的单价和销量。
2. 解下列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题:(1)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乙地行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该教材部分旨在让学生学习正(反)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恰当地使用正(反)比例思想解决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一些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正(反)比例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初步掌握它们的性质;2.能够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想,解决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3.能够通过练习,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正(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用图形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1 正(反)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量的比等于一个常数,那么这两个量就是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量的积等于一个常数,那么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1.2 正(反)比例的性质•正比例关系中,一量增大,一量也增大;一量减小,一量也减小;•反比例关系中,一量增大,一量减小;一量减小,一量增大。
1.3 正(反)比例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正(反)比例的应用;•用数学公式求解实际问题;•用图形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针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详细讲解正(反)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练习法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掌握。
2.3 图形法通过使用图形,直观地解释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思考引导1.引导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2.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问题,并就大家所列举的情况进行讨论。
2. 讲授1.讲解正(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应用。
2.举例解释正(反)比例的应用。
3. 练习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之后将题目难度逐渐提高,直到学生能熟练解决较为复杂的题目。
2.分组讨论,在小组内练习并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分享。
4. 图形法1.讲解如何用图形法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能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践活动素材,如图片、图表、道具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呈现(15分钟)呈现多个实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能行驶多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正比例和反比例(2)》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正比例和反比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正比例和反比例(2)》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2.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规律。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图片、实物等。
2.准备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考。
例如: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它将行驶多远?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和路程的关系,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规律。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速度和路程的关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辨识。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在联系。
2.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比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在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以及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3. 搜集学生课后作业,分析其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实例,丰富学生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数学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还有其他领域的例子吗?3. 鼓励学生课后探索:寻找更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比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和复合比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比例、比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
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关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难点: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正比例的性质。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准备正比例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向学生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片,解释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比例尺、对应比等。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第一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
2. 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
作业:1.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其他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加以解释。
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 让学生能够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
教学内容:1. 讲解正比例的性质。
2. 教授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 进行数学练习,让学生运用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作业: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正比例计算练习题。
第三章:反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性质。
2. 让学生能够计算反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
教学内容:1. 讲解反比例的性质。
2. 教授计算反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性质。
2. 进行数学练习,让学生运用计算反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作业: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反比例计算练习题。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识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教学内容:1. 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表示方法。
2. 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识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让学生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作业: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识别和分析练习题。
第五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来进行计算和推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 正比例和反比例(10)-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 正比例和反比例(10)-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归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征。
3.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计算方法掌握。
教学难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
2.讲授(25分钟)通过图像和公式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介绍,强化学生对它们的概念,特征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3.练习(2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计算,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拓展(10分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
5.总结(5分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教学手段1.演示文稿。
2.计算器。
3.练习册。
教学资源1.《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
2.《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册。
五、课堂评价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检查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让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反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反比例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说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字母表达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xy =k (一定)。
提问:这两个量x 和y 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学生口答。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交流共享(一)教学例3。
1.谈话引出例3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案苏教版教学内容: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判定1.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1. 正比例的性质: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2. 反比例的性质: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三、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1. 根据正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2. 根据反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1. 正比例的图像表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斜率表示比值。
2. 反比例的图像表示:两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斜率表示乘积的倒数。
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解决问题1. 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种量成正比例,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2. 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种量成反比例,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判定。
2. 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4. 能够通过图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5.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际应用案例1.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买物品时的价格与数量关系,来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案例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一定数量的物品所需的总价。
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计算练习1. 计算练习:提供一系列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2. 答案解析: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解析,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得出过程。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_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_苏教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目标: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目标: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⒈揭示课题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两天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谁来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⒉出示练习九第1题师:我们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几道题?说说你的理由。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7⑴出示例7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⑵小结。
⑶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⑷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⑸小结。
⑹练习①做"练一练"第1题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这题里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②做"练一练"第2题师:你能分别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⑺小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例7,“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教学要求: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二、教学新课1.出示课题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并且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2.教学例?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7页的两个表,然后根据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说明:“千米/时”这个单位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提问:这两个表里,各有哪两种量?在左表和右表里,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征?你是怎样发现左表里的速度是一定的?速度一定也就是相对应的两个数值的什么一定?你是怎样发现右表里的路程是一定的?路程一定也就是相对应的两个数值的什么一定?哪个表里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哪个表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现在请同学们综合起来说一说,从这两个表里,你各发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板书:在左表中: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路程随着时间变化,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时间路程=速度 (比值)是一定的: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在右表中:相关联的量是速度和时间,速度随着时间变化,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速度×时间=路程(积)是一定的;因此,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指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如果相对应的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相对应的数值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提问: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两个表里三种量的比例关系谁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表示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提问: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提问: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提问: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指出:从上面的判断可以看出,如果三种量存在着像上面速度、时间和路程这样的关系,那么当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这就需要看两种量相对应的数值是比值一定呢,还是积一定3.用图表示例7中两种量的关系出示教材第48页左图直角坐标(不向学生讲术语),说明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例7里的正比例关系按例7左表里的数据找点,然后连成直线提问:左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从图上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直线)直线上的A 点表示什么?B 点表示什么?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请你推算一下,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什么是一定的?这条直线表示的是成什么比例的关系?出示教材第48页右图直角坐标,井说明还可以用图表示例7里的反比例关系按例7右表里的数据找点,然后连成曲线例7右表里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从图上看,表示反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曲线)曲线上A 点表示什么?B 点表示什么?在这条曲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速度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对应值缩小呢?请你推算一下,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什么是一定的?这条曲线表示的是成什么比例的关系?4.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一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中第1题先让学生填充,然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一练”中第2题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出数量关系式,并要求学生说明判断理由3.做练习九第l 、2题让学生根据要求判断,说明理由必要时写出数量关系式分析四、课堂小结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其中判断的关键是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3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二).
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
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
例尺或=比例尺
北 文
江 路
文化广场
学 校
024 6 千米
第 8 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 9 题:其中第 1 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
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 75 千米的耗油量是 6 升。)第 2 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
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像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 的实际距离。教学第 10 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 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 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知识链接
1.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科书六下 P62 例 1、例 2 、P63 例 3) 2.比例尺 (教科书六下 P48 例 6、 P49 例 7 )
(2)如果 B 一定,那么 A 和 C 成( )比例;
(3)如果 C 一定,那么 A 和 B 成( )比例.
6.4X=Y,X 和 Y 成( )比例。
4÷X=Y ,X 和 Y 成( )比例。
(二)解决问题。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12 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
是 480 千米。
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_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目标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正比例、反比例都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本单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两个部分,先教学正比例的认识,再教学反比例的认识。
在同一节课里引导学生探索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并用关系式表示出规律,有助于学生把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本质,因此我们抓住知识的内联与本质规律,重组正比例、反比例教学:把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安排在一节课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同一实例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并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重组教材,创编文本。
将教材中的例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例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整合成同一问题情境下有前后联系的两道例题:保留原教材中的例1,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根据例1的情境,创编新的例2,替代原教材中的例3,引导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将教材中的例2(认识正比例图像)放到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之后进行教学。
抓住本质,内联教学。
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规律是“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的本质规律是“积一定”,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这两种本质规律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一点。
本设计将例1和例2整合到同一情境下,从学生熟悉的时间、速度和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对比研究,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发现:①例1和例2中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②例1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例2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正比例和反比例(3)-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正比例和反比例(3)-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解题方法:利用比例公式求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3.1 前置知识回顾教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计算题,让学生温习一下相关知识。
3.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正比例的两个量增加或减少的比例是相等的;•反比例的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一定是在一条直线上。
3.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解题具体的解题步骤如下:正比例1.确定问题所涉及的两个量;2.设置一个变量为比例系数;3.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公式;4.根据已知条件求得比例系数;5.根据比例系数算出所求答案。
反比例1.确定问题所涉及的两个量;2.将两个量相乘得到一个定值;3.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列出方程;4.求出变量的值;5.根据所求出的变量算出答案。
3.4 练习题1.若甲山的高度是乙山高度的 4 倍,甲山的海拔是 2000 米,求乙山的海拔。
2.一汽车以 60 km/h 的速度行驶 3 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若 80 幅广告牌的高度是 8 米,求相似广告牌的高度。
4.一个正比例函数,当自变量为 8 时,因变量为 56,求当自变量为 10 时,因变量为多少?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2.举例法:通过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解法。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一些相关的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整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做好笔记。
七、教学时间安排本课时建议1小时进行,可以适当调整时间,以便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例7,“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教学要求: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提
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课题。
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并且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2.教学例?。
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7页的两个表,然后根据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说明:“千米/时”这个单位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提问:这两个表里,各有哪两种量?在左表和右表里,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征?你是怎样发现左表里的速度是一定的?速度一定也就是相对应的两个数值的什么一定?你是怎样发现右表里的路程是一定的?路程一定也就是相对应的两个数值的什么一定?哪个表里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哪个表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为什么?现在请同学们综合起来说一说,从这两个表里,你各发现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板书:在左表中: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路程随着时间变化,两
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
时间
路程=速度 (比值)是一定的: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在右表中:相关联的量是速度和时间,速度随着时间变化,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
速度×时间=路程(积)是一定的;因此,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指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如果相对应的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相对应的数值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提问: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两个表里三种量的比例关系。
谁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表示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时间 提问: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提问: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提问: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指出:从上面的判断可以看出,如果三种量存在着像上面速度、时间和路程这样
的关系,那么当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
反比例关系。
这就需要看两种量相对应的数值是比值一定呢,还是积一定。
3.用图表示例7中两种量的关系。
出示教材第48页左图直角坐标(不向学生讲术语),说明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例7里的
正比例关系。
按例7左表里的数据找点,然后连成直线。
提问:左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从图上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直线)直线上的A 点表示什么?B 点表示什么?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请你推算一下,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什么是一定的?这条直线表示的是成什么比例的关系?出示教材第48页右图直角坐标,井说明还可以用图表示例7里的反比例关系。
按例7右表里的数据找点,然后连成曲线。
例7右表里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从图上看,表示反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曲线)曲线上A 点表示什么?B 点表示什么?在这条曲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速度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对应值缩小呢?请你推算一下,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什么是一定的?这条曲线表示的是成什么比例的关系?
4.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一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你能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吗?试试看。
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中第1题。
先让学生填充,然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一练”中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出数量关系式,并要求学生说明判断理由。
3.做练习九第l、2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判断,说明理由。
必要时写出数量关系式分析。
四、课堂小结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其中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