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1.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型: A类课课程属性: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时: 2学分/ 32学时适用对象:大学一年级一、制订依据本标准依据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国发〔2019〕4号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等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课程教学。
二、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之一。
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
(二)课程作用为了培养身心健康、信念坚定、德技并修,能胜任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学生通用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本课程通过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培养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岗位需要的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抗压与应对挫折等能力。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教学单元(项目)及学时安排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活动实践8学时。
活动实践课主要针对重点章节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进五、课程教学实施条件(一)师资要求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主讲教师应为心理学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经验,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职业教学方法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七、课程考核。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 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 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2. 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 人际交往与合作:教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5. 心理危机干预:介绍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机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2. 实践训练: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心理测评: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讲座与互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完成心理健康相关作业,占总成绩的2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公众号等,供学生自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3. 实践教学:组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七、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准确无误地传达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XL000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系(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一、课程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众多关键能力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等方面正确认知,学会珍爱生命,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教育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知识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2.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3.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4.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恋爱的利与弊,形成对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5.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6.了解情绪的产生、情绪的内涵,了解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7.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了解不同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8.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9.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序号 1 2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心理健康与幸福 人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心理问题的分 类,心理健康的维护。
2
序号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问题的合理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 实生活中处理恋爱中遇
的爱情观。
到的各种问题。
13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产生的原因,调适压力的方法。 掌握应对压力的策略
掌握网络心理障碍的预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网
14 网络心理与调试
防策略和自我调节的方
络心理障碍及调试办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250013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各专业
总学时
36
适用类别
考核形式
考查
学分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执笔人
畅相韦
2 36
审核人 李秋实
二、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 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大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包括不同的专题,涵盖学校 适应、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恋爱与性心理健康等内容。课程旨在增强学生 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 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深化自 我认识,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搞好专业学习,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乃至终身发展垫底了良好的、健康 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二〇一三年一月修订)一、基本信息管理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2.学时:36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属大一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及必修课,定位于素质培养。
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指导思想明确,能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强调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的任务该课程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互动教学及体验式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及助人自助意识,掌握维护自身及朋辈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开发个体潜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对主讲教师来说,必须通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对学生而言,全程听讲,认真记录,才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技术;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更能够体验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魅力。
四、课程设计(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科交叉与综合的优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德育特色教育等联手)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了建设以人为本,育德为先,育心为重,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
该体系是一个以课程建设为龙头,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同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和多种工作机制(如教育机制、辅导机制、互助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外援机制、保障机制等)在内的立体型工作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统一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1055)学分:2学时:36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集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等内容为一体的大课程。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课内专题与课外活动,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将课内的学习体验与课外的活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意识。
旨在提高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能从容地应对生活。
能力目标: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3学期总学时:32(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是一门结合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实践课程。
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个人成长,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具有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核心,以提升高素质艺术人才心理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升维护和增进自身心理健康能力,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课堂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心理测试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切实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论适度,内容洗练,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情理性、针对性、生动性、可读性和实践性并重视方法论指导,以实现本课程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增强自信心、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
(二)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自我意识、学习、人格、情绪、挫折、人际关系、恋爱、职业选择等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预防和缓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修改2讲解.doc
基础、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所有专业编制人:编制单位:编制日期:审核人:专业负责人:系部主任:目录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二)课程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四、课程实施五、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硬件条件(二)师资条件(三)推荐教材(四)信息化教学资源七、参考文献八、其他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编号:×××(统一填写)适用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类别:基础学习领域(基础、专业、拓展)修课方式:必修(必修、选修)教学时数:16学时总学分数:1学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全体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学生对自我的了解为主线,在自我探索中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体验、感悟和分享的学习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互动、互助与助人自助的成长过程,它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从而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作出贡献。
(二)课程设计思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自我体验、自我成长的过程。
在课程教学中,不再是传统的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而是穿插有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活动。
本课程教学分不同专题,任课教师是由一个教学团队组成,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承担不同的教学内容。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内容一:专题讲座专题一大学生情绪管理与情绪健康专题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专题三大学生恋爱问题及心理调适专题四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专题五大学生压力与挫折的应对内容二: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活动考核方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堂表现50%,包括考勤、听课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二是心得体会50%,其中课堂交流心得体会30%,课后提交1000字的书面学习心得体会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面向全院各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情境中体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上分8个专题展开,每一专题有突出的主题,通过案例、故事、图片、测试、
访谈节目等进行,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心理学奥秘的同时掌握心理知识,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三)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四)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自觉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与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实现与环境、社会的积极适应。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师任职要求
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
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有简单实用的团体辅导游戏用具,无其他设施要求。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2.引导学生自助、助人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学生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3.引进团体辅导技术和原理,应用于课堂,进行活动性知识教学,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紧密结合。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 写出记录,作为评价的材料。
2.作品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学习体会、个案分析、心理日记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定,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其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论文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要通过合理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教学途径。
(四)教材编写和使用建议
建议选用我院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教学实际需要,于2013年8月编写并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生心理成长导航》进行授课。
教师可根据教材讲授心理学基础知识;根据教材心理体验部分,带领学生体验团体辅导游戏,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学生可根据实际选做心理测评问卷,用于进一步的自我了解。
九、附录
(一)常用术语解释
1.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得到实现。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2.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3.情绪
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
4.爱情
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二)典型案例
李某,男,20岁,某职业学院大一新生,父母务农,家有上高三的妹妹,家在外市,中学时住过校,近期情绪低落,上课无精打采。
入校两个月时曾找辅导员说,想调换宿舍,调换的具体原因不愿告诉辅导员,但当时别的宿舍人都满了,没能给其调换,近期找辅导员想申请退学。
辅导员将其介绍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下,李某将自己的心事说了出来。
李某说:“我想退学,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学校,主要是因为我不喜欢宿舍的同学。
第一,我宿舍的同学家庭都很富裕,非常爱慕虚荣,他们在一起就是谈名牌,花钱聚餐吃饭,当然吃饭的时候也会叫上我,但是我都不愿意去,因为我怕我吃了他们的,到时候轮到我请客,他们嫌我寒碜,所以我都借故不参加聚餐,时间长了,我就显得很不合群;第二,我和宿舍的同学性格不合,我性格比较内向,可他们都很能闹腾,晚上经常打闹到很晚,影响我学习和休息;第三,我们宿舍同学都喜欢抛头露面,喜欢权力,好几个都是学生干部,学校有活动,他们就催我参加,我和体育委员(我宿舍成员之一)经常因为我不参加班级体育活动吵起来,这让我觉得自己失去自由;第四,我宿舍的同学不务正业,老想着谈恋爱那点事,甚至他们很不道德,还在宿舍公然谈性,有三个同学已经有个女朋友,有时候我很嫉妒也很恨,女生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男生。
总之,我在宿舍就是个异类,现在他们都排斥我,出去玩、聚餐、体育比赛也不喊我了。
第五,他们都不喜欢学习,老想着参加活动,做生意,只有我一个人在宿舍学习,我就像个傻子一样,搞得我也没心情学了,我觉得像他们这样的人,不好好学习,毕了业是找不到工作的。
所以我也瞧不起他们。
在这样的宿舍生存,我觉得压抑极了,每天度日如年,不想回宿舍,不想见到他们,甚至因为他们的存在,我都不想去班级上课,
但老师没法给我调宿舍,我只能退学了,要不然再这样下去,不是我疯了就是他们完了!
这位同学思路很清晰,存在的种种困惑,其实都是成长的烦恼,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很多人在成长的阶段都曾经有过。
只要他合理认知,就可以解除心理烦恼。
该同学存在以下心理问题:家庭贫困的自卑心理,学习动机过强心理,对恋爱和性的认识不正确心理,自负心理,人际适应不良问题。
其实家庭状况和性格都不是影响同学人际关系的因素,在交往中只要真诚大方都可以交到朋友;再就是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还应该多参加学校其它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毕业求职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爱上别人或者谈论性的话题都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只要把握好恋爱的度,文明恋爱即可。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个适应的过程,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坚持积极的沟通,不要采取逃避的态度,正确理解别人的意图,不过多的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断,矛盾总会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