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课公开课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五章《三视图》公开课课件
2.三视图的画法必须符合以下规律: (1)主视图的长与俯视图的长__对正__; (2)主视图的高与左视图的高__平齐__; (3)俯视图的宽与左视图的宽__相等__. 以上规律简述为:长__对正__,高__平齐__,宽__ 相等.
三视图的有关概念
1.(4 分)(2015·丽水)由 4 个相同的小立方体搭 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它的主视图是( A )
【综合运用】
16.(12 分)中央电视台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娱乐 节目:《墙来了》,选手需按墙上的空洞造型摆出相同姿 势,才能穿墙而过,否则会被墙推入水池.类似地,有 一个几何体恰好无缝隙地以三个不同形状的“姿势” 穿过“墙”上的三个空洞,则该几何体为下列几何体 中的哪一个?选择并说明理由.
解:比较各几何体的三视图,考虑是否有长方形, 圆及三角形即可.对于 A,三视图分别为长方形、三角 形、圆,符合题意;对于 B,三视图分别为三角形、三 角形、圆(含圆心),不符合题意;对于 C,三视图分别 为正方形、正方形、正方形,不符合题意;对于 D,三 视图分别为三角形、三角形、矩形(含对角线),不符合 题意;故选 A
2.(4 分)(2015·扬州)如图所示的物体的左视图 为( A )
3.(4 分)(2015·衡阳)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一 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体组成的,则这个几何体的俯视 图是( C )
4.(5 分)(2015·温州)将一个长方体内部挖去一 个圆柱(如图所示),它的主视图是( A )
5.(5 分)(2015·潍坊)如图所示几何体的左视图 是( C )
二、解答题(共 30 分) 14.(8 分)一位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立体模型素 描教学时,把由圆锥与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 圆锥在圆柱上底面正中间放置)摆在讲桌上,请你在指 定的方框内分别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从正面、左 面、上面看得到的视图). 解:如图: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第25课讲课教案
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喜欢花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鲜花,谁能用词语夸夸它。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花有关的课文,齐读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同学们自由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读明白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
(2)学生交流师:德国人种花,作者为什么会多次感到吃惊?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令作者吃惊的句子。
(2)学生交流。
句一:“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这句说明了什么?句二:“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师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句三:“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脊梁”指什么,在文中指什么?②“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为什么是“莞尔一笑”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令人感到惊叹,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
而德国人看来却是如此平常。
)③我们来有感情读读,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师:让作者吃惊的不仅是德国人把花种在室外,更让作者吃惊的是花也很美,那么德国人的花是怎么美的?学习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带问题找答案,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抓住词、句来品味,通过角色的体验,情境的想象,和活跃的思考来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
在学文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用感情读的形式来表现对文本的参透。
)4、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哪些词语写了花美?①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理解后展示课件图片)②体会句子: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作者有哪些感受?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理解这句话)师:为什么作者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④学生交流。
⑤我们来有感情读读,感受这美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为了更深化感悟,使学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认为读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使最后的一次读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更深入文本。
二十五 项脊轩志(公开课一等奖) ppt课件
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 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了。
PPT课件
18
分析课文
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 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 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 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 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 由状 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 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 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 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 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PPT课件
15
分析课文
9、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 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
性的事情。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
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 混 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PPT课件
PPT课件
13
分析课文
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 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 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 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 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 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PPT课件
14
分析课文
8、“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 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xuān yù
lù wù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
板 书 设 计 校长 点评
25、太阳是大家
撒在鲜花上 照耀着小朋友 陪小朋友游戏 世界是大家的
和睦相处 团结友爱
教师导学
1、
学生活动
自 主 学 课 习 中 导 学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 再读课文, 通诗句。 2、 在文中画出生字、生词, 2.画一画: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根据自学生字词的方法,记 3.认一认: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住字形,注意书写。 4.帮一帮:四人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 正。 5.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 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1.读一读: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 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小组内同学互相说说读了这首诗 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 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 意思,并结合第二小节,启发学生说一说太阳
1、 合作学习课文。 2、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合
太阳做了哪些好事?
除了太阳是大家的, 还有什么 做了哪些好事? 作 4.议一议:提出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 是大家的? 全班讨论。 习
展 课 示 中 提 导 升 学
各组汇报学习生字 、 课文的情况
一、完成合作学习的问题。 二、感情朗读。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 诗句,反复练读。 2.说一说: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 师相机指导朗读。 3.评一评: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评议。 4.想一想:每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练习背诵。 1.练一练:用最快的速度练习背诵。 2.比一比:小组内同学互相背诵,比比谁背 得准确。 3.背一背: 指名分小节背诵, 其他同学默背。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音乐作品《阳关三叠》赏析
带问题赏析,并回答: 1、哪个段落重复,重复了几遍?什么是“三 叠”?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四句古诗。(三次)上阕将王维的 原诗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2、歌曲的音乐情绪如何?
依依不舍,无比眷恋,难以掩喻的悲痛心情,也说明了歌中两 位友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
舞蹈等各种形式表演。
通过这个创编活动,我们感受 到了古人的友情,同学们的友情, 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由此可以看出: 友情是价
请谈谈你对音乐作品《阳关三叠》的看法和 本节课的收获
可以从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意义、 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课堂总结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歌曲《阳关三 叠》,可以看出:古人在感情表达上描写的非常 细腻,感人至深。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颗光 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可见有着很 强的艺术生命力,我们通过欣赏、演唱,感受了中 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不知有没有激发出你们 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爱之 情。但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 懂得珍惜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热爱 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我们伟大的祖国。
音乐知识
琴歌
•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 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阳关三叠》创作背景
• 唐朝初年,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对农民的让步政策, 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 特别是从贞观元年至安史之乱以前的一百多年间, 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顶点。但随着领 土疆域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农民受征调 被压上边关,去驻守边疆,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特别是到了唐玄宗时候,政治逐渐腐败,对人民 的剥削压迫也愈加残酷。这时候,农民已经非常 贫困,再加上服兵役者所有的服装、食粮、器械 都要自备,更迫使大批的农民丧家破产,背井离 乡。被征农民又常常是老死不得回家,命运更加 凄惨。诗人王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5 全神贯注 公开课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挚友、杰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名言导入理清人物(师生问好)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句名人名言,请看——(出示名人名言)。
谁来自告奋勇读第一句?生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师:读得非常正确,还有名字?生1:莎士比亚。
师:对,这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的。
谁来读第二句?生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精思。
——朱熹。
”师:读得很好!这两句名人名言在哪儿见过?生1:我在学校的角落里见过。
师:谁能说得更准确一些?生2:我在教室和办公室的边上看到过。
师:不错。
你还想说?生3:我在楼梯的过道里见过。
师:三位同学说得都对!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就能够使人越来越聪明!因为有一位名人这样说——(出示名人名言),请看:“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谁来读?生: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师: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
生: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师:谁还想读?这位男同学。
生: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师:读得真好,给点掌声。
(学生掌声)这句名言就是罗丹说的。
对于罗丹,你了解些什么?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26页,阅读“资料袋”。
(教师巡视)师:有几位同学已经读好了,坐得很端正。
谁来说一说?生1: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
师: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不是一般的雕塑家。
生2:罗丹是一个说名言的人。
师:对,罗丹说了“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名言。
这句名言的意思你知道了,很好。
生3:罗丹创作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物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师:你说出了罗丹的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人教上册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一、揭题导入:老师: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本想再聊聊天,可是我想给同学们放一个短篇,这个短片可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更有帮助,同学们愿意吗?(播放短片:中国古代辉煌成就,近代的屈辱和悲壮,周恩来) 同学们,看来朱老师播放的短片,激动地简介近代屈辱史,一个是而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齐度课题。
范读。
齐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洋洋,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好,你来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老师:惩处读错了,谁来给改正一下。
纠正“巡警”读音。
2.老师:上节课同学们上节课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学生:读书老师: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呢?学生: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老师:听了伯父的话鲁迅感受如何?学生:疑惑不解老师:哪些自然段是写的第一个故事?学生:1——6自然段老师:像这样说说第二个故事学生: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老师:这正是文章中说的什么?学生:中华不振老师: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将第二个小故事学生:7——8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说第三个小故事学生:立志,9——17自然段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
独处感情来。
学生:读书老师:看大屏幕,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学生:分角色读书。
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学生: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是吗?学生:是的老师: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学生:学生谈理解。
老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学生:腐败老师:笑,提醒问题是问伯父的心情学生:焦虑/悲伤,哀愁,无奈……老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疑惑,老师:疑惑不解:老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学生:读“为什么”老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老师:文章中有个词和中华崛起相反,是什么?学生:中华不振2.老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请按照自学要求度第二个小故事,指名读自学要求:在文中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四人小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十五课 她学得很好 第三课时
她学得很好
罗兰,电视台想请留学生表演 一个汉语节目,你愿意去吗? 为什么? 你学得不错,有很大进步,汉 语水平提高得很快。 是吗?她京剧唱得怎么样? 她怎么学得这么好?
老师,我不想去。 我汉语说得不好,也不会表演。 哪里,我发音发得不准,说得 也不流利。让玛丽去吧。她汉 语学得很好,说得很流利。玛 丽还会唱京剧。 王老师说她唱得不错。 她非常努力,也很认真。
你毕业后你打算做什么工作?
• 老师:请大家谈一谈,你们毕业后打算做 什么工作? • 爱德华:大家都说我文章写得不错,照相 照得很好,我还喜欢摄影,所以毕业后我 想当一个记者。 • 李美淑(shū):我觉得在学校工作很有意 思,我想当个老师。 • 玛丽:我想当律师。
• 麦克:大家都说我汉语学得很好,我打算 毕业后当翻译。 • 山本:我打算到父亲的公司工作。 • 罗兰:我对秘书的工作很感兴趣,我希望 能到大使馆当秘书。
她每天都起 得很早
(学喜欢什么运动? 刚才我看你跑得很快。你篮球 打得怎么样? 对,我每天都坚持锻炼。你呢?
老师,您看她太极拳打得怎么样?
为学太极拳,她每天都起得很早。 我喜欢跑步、打篮球。 打得还可以。老师,您每天都来 锻炼吗? 我不常锻炼,因为我晚上 常常睡得很晚,早上起得 也很晚。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人文情致》第二课时——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年级】: 高一年级【授课人】:【教学分析】:教材分析:《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鉴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本课涵盖中国古代歌曲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代表作品、艺术价值等内容。
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歌曲,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与初中阶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在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方面普遍有所提高,对音乐作品还是能够予以一定的的评价,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在初中阶段所受的音乐教育有差别,再者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内容比较陌生,和学生的实际音乐生活有距离,很难调动课堂氛围。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就显得尤为关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歌曲的基础知识,“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欣赏、学唱《阳关三叠》,在体验、探究、合作中学习中国古代歌曲,感受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喜欢中国国代歌曲,热爱传统音乐,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欣赏、探究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探究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联系,感受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喜欢中国古诗词歌曲,喜欢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感受、体验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分析古诗词歌曲创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 主人公。 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三关:从“争、怒、触”中窥人,我探
层层推进,细读文本 (一)品读“争” 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 2、链接背景材料 ppt7、8、9. 颛顼者,黄帝之后也,治国,政严民怨。共工善水利, 重农耕,为民谋利。颛顼不满工之所为,恐摇其位,遂与 共工战。 共工者,炎帝之后也,力大无穷,善治水利,发明筑 堤蓄水法,为民谋利…… 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 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争帝目的)从这里我们读 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呢?是英雄吗?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1、自主翻译――(对照文下注释,解释重点字词,勾画疑 难字词,然后试着翻译。) 昔者( 从前。者,用在时间后衬足音节,无实义, 不译 ),共工与颛顼争(力求获得,互不相让)为 ( 做 )帝,(省略主语----)怒而( 连词、就 )触 ( 碰、撞 )不周之(之,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 山,天柱折( 断 ),地维( 绳子 )绝( 断 )。 天倾( 倾斜 )西北(向西北,名词做状语),故 ( 因此 )日月星辰移( 移动 )焉( 兼词,于此, 向这里 );地不满( 塌陷 )东南,故水潦( 积水 ) 尘埃( 尘土 )归( 流向 )焉。 (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 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 (六字法)
第一关:资料讲坛,我做主
《淮南子》的作者 西汉初年由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1年,汉高祖 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即汉武帝刘彻的叔父。)及门客 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 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 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 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 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 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 起而成。
5、读准字音(注音)
颛(zhuān )顼 ( xū) 怒( nù )
触(
chù )
潦(
lǎo )
折(
shé
)
āi 埃( )维 ( wéi ) 倾( qīng)
焉( yān ) 本组读音最容易错的是哪些字? (两人板演)
6、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lǎo
水潦
潦
é
潦草
折耗 折断
liáo
折
zhé
7、给形近注音并组词
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 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 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 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 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 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 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 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
第四关:今天的我学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
1. 基础知识,学到了几个新的字词, 2.文言知识,又掌握了一点点 3.又多了解一个神话故事。(简单复述) 争帝 ---触山--- 柱折 ---- 维绝 --- 天倾 --- 物移 ---- 地陷 ---- 尘归 4.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启发了我们。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 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 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认识自然的朴素 思想。 (续: 中国神话不是人类在无知阶段的信口开河,也不是人类对不可 预知的自然界的盲目崇拜,而是中华儿女在同自然抗争时留下的蹒跚脚 印,是他们对美好世界的瑰丽幻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之根。 神话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想象力开出的最绚丽的花朵。)
作业
1. 课堂 2.家庭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师寄语:(导入)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 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 功,赢得胜利!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把本课的知识比 作一片蔚蓝的海,那么,现在我们就起航, 展开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 定能收获无限!
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呢?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读准字音:颛、顼 、怒、触、潦、折、埃、维、 倾、焉。 2、正确识读形近字:(昔、惜),(维、唯、惟),(颛、 湍、瑞、端、踹、揣、喘) ,(折、拆、柝、昕、析)。 3、、能够准确翻译“与、争、为、触、潦、尘埃、归、折、 维、绝、焉”等词语。 4、反复诵读,当堂背诵课文。 5、深入挖掘英雄内心,学习古人勇敢无畏、敢于挑战的精 神。 提升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1、2、3、5为重难点)
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到了 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共工心想:都为帝后之
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 三)细读“触”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 1、读原句,加感叹词 读 ( 啊!!!!!!---啊----触不周之山 !)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 2、再读 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 让我们带着这种近乎咆哮般的愤怒再读这一句。 白,青筋暴出,他巨嚎 我们似乎感觉到共工的心在流泪,哦,不,是在流血啊! 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 3、换字品读(这时,共工触不周山了没有?) 在不周山上。 他是用手移的,是用肩扛的,是用脚踏的,是用别的武器打的,是用头撞的 ? 为什么? 其它词可以说是理性行为,而“触”是冲动而行为、同归于尽 的行为。 共工啊,你这一次真是太冲动了。(有点毁灭世界之嫌) 4、触的“结果”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归焉 (怎么办呢?) 于是乎 :才有“女娲补天 ”的故事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同桌讨论―――(先和对面的同学译一译,相互 补充和纠正,解决疑难字词,翻译句子) 落实翻译―――(再分别展示翻译成果,争取不 看注释就能正确翻译)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 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 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 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 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 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究
英雄 共工 共工 共工 共工 共工( )
共工是这样的为人民着想,他真想当上皇帝,拥有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 事,可是他如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二)品读“怒”
1、初读“怒” (读:怒而触不周之山)2、为什么 “怒” ①链接背景资料 颛顼恐共工威信大,以修水利不敬土神之名,鼓动部落民众, 孤立共工,颛顼卒胜。②归纳:替共工说说心里话, A、失败, B、败得不服,对方使了阴招 C、他爱人民,而人民却误解他。 3、再读“怒” 假设情景对话: 颛顼当上皇帝后,与共工狭路相逢,想象 他们的对话: 共工曰:“非人哉!欺民而胜,不武也!” 颛顼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 到了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 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 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 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 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第二关:经典神话,我诵读
一、仔细听读,划出节奏,读准字音,区别 形近字,揣摩讲故事的味道。 1,划出节奏
水神共工气得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 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 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思考 : 共工为什么不撞别的山?
唉,现在你们觉得共工还是英雄吗?“怒”中窥人
共工 共工 共工 共工 共工 共工
1、 情感升华 七嘴八舌 填空: 共工是
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 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 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 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 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 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 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 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3、读一读:品味文言意韵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起因 ),怒而触不 周之山( 经过 ) 天柱折, 结果1 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结果2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4、小组竞背课文。(两组机会) 5、默写课文,同桌检查与汇报。指名上讲台 默写( 2人)
共工共工共工共工
共工
英雄
共工是这样的人
正面:豪气,勇敢,力大,无畏,有斗争精神, 反面:暴躁,刚烈,不计后果
尾声:
共工,那同归于尽般的惊天一撞,有多少的愤怒与不甘,又有多少 的刚烈与决绝。 怒撞之下,天翻地覆,洪流排空,又有多少的怨恨与叹息…… 这个巨神入悲而终,让人感慨万千!是英雄?是恶魔?是善神?是坏 蛋? 留给我们去思索……思考是美丽的,辩证地看待事、人、物。 2、感悟神话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 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第一关:资料讲坛,我做主
1、从题目获得的信息是( 主要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 )
2、颛顼、共工何许人也?战事为何一触即发呢? a、 颛顼: 聪明敏慧,有智谋,有威信,人缘好、但奸诈。 b、共工: 勇敢,坚强,力大无畏
c、战事为何一触即发? 历史矛盾与争霸天下
3《淮南子》是一本怎样的书?《山海经》呢? 4、还记得什么是 神话故事麽? 5、不周山的来历。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 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 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仔细听 听, 指出错误处)
2、自由诵读―――(每人两遍) 3、小组竞读―――(先试着和对面的同学读 一读,然后小组竞读) 4、全班齐读―――(大家齐读一遍,力求正 确、流利,有讲故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