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在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状模型资料
网状模型
简介
网状模型是一种描述网络结构的数学模型,它主要用于分析和描述网络中各个
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该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网络中信息传输的路径和节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优化网络设计和数据传输效率。
起源
网状模型最早源自生物学领域,用于描述生物体内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
后来,人们将这种模型引入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用于分析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数字网络的结构和性能。
特点
1.分布式:网状模型的节点之间连接具有分布式特点,任意节点均可
与其他节点相连。
2.容错性:网状模型具有高容错性,即使某些节点失效,网络仍能正
常运行。
3.路径多样性:网络中任意两节点之间存在多条不同的路径,提高了
信息传输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应用领域
1.通信网络:网状模型在通信网络中被广泛应用,用于分析数据传输
路径、优化网络拓扑结构等。
2.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网状模型来描
述,帮助分析信息传播和社交关系。
3.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网状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
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挑战与前景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庞大复杂,网状模型面临着
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网状模型,在优化网络结构、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多突破和进展。
结语
网状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描述工具,对于理解和优化各种复杂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应用网状模型,可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增长的信息传输需求和网络挑战。
“网络教育”背景下智慧职教平台开展SPOC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教育”背景下智慧职教平台开展SPOC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一、SPOC课程的特点及研究意义SPOC课程是指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一种延伸和变体。
SPOC课程相比于MOOC课程,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互动和反馈。
SPOC课程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智慧职教平台的优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对于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SPOC课程可以促进教学改革。
传统的面授课程往往受限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而SPOC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提供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课程,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二,SPOC课程可以拓展教学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教室的大小和设施的条件,无法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SPOC课程可以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提供全新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和便捷的学习环境,拓展教学的空间和可能性。
SPOC课程可以增强教学互动。
传统的面授课程往往受限于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SPOC课程可以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提供更加丰富和灵活的互动方式,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二、智慧职教平台开展SPOC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在智慧职教平台开展SPOC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有以下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第一,结合职教特点,确定SPOC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智慧职教平台的SPOC课程应该结合职教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确定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职教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创新。
智慧职教平台的SPOC课程应该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层次: ________________ 史专________________ 授课形式:____________ 全日制 ________________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数: ________________ 64 ______________《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适用于全日制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数据库系统已成为计算机科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牢固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知识已成为我们日常学习的核心内容。
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应当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应用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管理。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库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早已超出计算机专业的范畴,各专业领域的人们都在学习和使用数据库。
根据数据库的发展情况,本书摒弃了以往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两大内容,以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实例。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上机实验,使学生了解现在数据库的流行趋势和先进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的基本设计方法;掌握一种流行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编程技术;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技术和能力。
四、本课程学时安排五、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按章节详细阐述)第一章:数据库概述(一)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库和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研究领域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与体系结构DBMS的功能与组成2.教学难点:数据库和数据模型的有关概念、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研究领域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1.1引言1.1.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1.1.2数据管理的进展1.1.3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1.2数据模型1.2.1数据模型的三要素1.2.2概念模型1.2.3三种主要的数据模型1.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1.3.1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1.3.2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1.3.3数据库管理系统2.教学目的及要求:本章主要讲述了数据库的有关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该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和二级映像功能;知道数据模型的三要素,会画E-R图。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教师把微课视频分享到学生电脑里,学生分小组完成项目,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项目微课表
章节 微课 微课一
微课二 微课三 微课四 微课五
计算机基础 了解计算机 了解计算 数制及信 计算机安 知识 基础知识 机组成 息编码 全知识
工作表中 的数据库
操作
图表的 使用
Power- Point2010 演
示文稿
Power- Point2010 的基本操作
编辑演示 文稿对象
修饰演示 文稿
幻灯片切 换设置
演示文稿 的打印和
打包
因特网简单 网络基本概 信息的搜 电子邮件
应用
念
索
的使用
(二)蓝墨云班课平台 蓝墨云班课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端,来开 展课内外教学和教学反馈的云服务平台。平台是以教师在云端 创建的班群和班课空间为基础,在移动端推送作业、问卷调查、 课件、微课等资源。教师可以在后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 记录,在学期结束时,教师可以得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评估报告。 (三)“线上 + 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 “线上 + 线下”混合学习方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线下学
-218-
就业◆专业◆应用
应用
习)与网络(线上学习),进行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如下图所示), 有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既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了最优的 学习效益。“线上 + 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师生课前已经明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课中以项目为载 体,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所必备的一种知识框架。
通过对2005-2011年出版的55篇英文文献(包括一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和23篇中文文献的系统化梳理,发现目前对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和技术知识(TK)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不同观点的应用带来了不同的TPACK测量和评估方式;学科领域中的TPACK研究较少;教师TPACK和教师教学信念、技术信念相互作用且共同影响教师是否用技术来教学;积极参与设计、实施技术整合的课程是教师TPACK发展中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策略,最后展望了TPACK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教师教育;TPACK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评价2005年Koehler和Mishra提出TPCK,作为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
自此,TPACK在国外教师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知识研究的热点,相应TPACK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教师必备TPACK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宣言。
如何促进教师TPACK发展、转化和创新,更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不得不去思考的重要课题。
而这首先需要对国内外TPACK概念的发展轨迹和相关实践应用进行系统梳理。
TPACK的概念并不是第一次提出,Pierson、Angeli、Valanidestll、Niess口都使用过相似的表述,(ICT)-related PCK或者是Technology-enhanced PCK。
TPACK的提出是建立在舒尔曼PCK的基础上的。
PCK被认为是体现教师职业特征的独特知识,是关于教师“用专业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视角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知识”。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线上教学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具有许多优势。线上教学可以提供更具灵活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节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灵活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个人学习风格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线上教学还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因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模式之一。
2.3 线下教学的优势
1. 互动性强:在传统的线下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可以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实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性强:线下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编程、调试等实际操作,更好地掌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
中职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以使计算机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024年中小学教师2.0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例(三篇)
2024年中小学教师2.0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例内容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一)、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需求,特别是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和不断变化的技术趋势时。
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结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计算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来说,探索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及效果,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 确定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的运用情况,了解学校和教师对于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和态度;2. 分析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两者,提升教学效果;3. 探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特点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分析该模式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4. 提出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实施该模式的建议和指导。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研究围绕展开,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结合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研究发现,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展望未来,混合式学习模式将成为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趋势。
结论总结指出,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将逐渐发展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理论基础、实践探索、教学方法、策略、效果评估、优势、发展趋势、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性,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学科之一。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需求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要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
许多学校和机构纷纷推出在线课程,提供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而对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实践操作和动态演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线上教育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线上课程资源质量不稳定等。
结合线上和线下的优势,探索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如何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设计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动力,成为当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出现,为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课程资料和教学资源,更好地复习和巩固知识点。
而线下实践课程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创造出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其适用性和实际效果,对于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通过对现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探讨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中职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案例研究和对比分析,我们将探讨混合式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1.3 意义和价值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节奏,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线上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在 线 培 训 , 解 决 长春 市 农 村 学 校 人 多面 广 、 以集 中 、 师 个 体 差 来 难 教 1 网 络教 学 异较 大 、 息 技 术 水平 参 差 不齐 的 问题 , 信 它可 以 实现 网上 时 时 互 动 交 网 络 教 学 是 随着 信 息 技 术 的发 展 、 现代 教 育 技 术 的应 用 而 发 展 流 。人 网 ” 充 分 利 用 光 盘 资 源 , 计 划 、 组 织 、 考 核 的教 学 研 讨 “ 则 有 有 有 起 来 的 ,相 对 于传 统 的教 学 模 式 ,具 有社 会 和 教 育 意义 上 的 巨大 优 培 训 。 势 。首 先 , 网络 教 学 有 助于 发挥 学生 的学 习 自主 性 。由于 在 网络 教 学 农 村 中 小 学 现 代 远 程 教 育 工 程 极 大 地 缩 小 了城 乡 教 育 的差 距 , 中, 网络 中 的各 种 资 源 是 学 生 的 主 要 认知 对象 , 学生 才是 获 取 、 忆 、 记 堪 称 农村 教 育 的 “ 望 工程 ”极 大 地 改 善 了农 村 学校 办 学 条件 差 、 希 , 师 理 解 信 息 的主 体 , 是 知 识 加 工 构 建 的 主体 , 以 , 也 所 网络 教 学 将 迫 使 资 力 量 落后 的局 面 , 别是 农村 中小 学 生 也 能 像 城 里 孩 子 一样 , 时 特 随 学 生 主 动 地进 行 学 习。其 次 , 网络 教 学 具 有 更 好 的 互 动性 。 统 教 学 传 享 受 到优 质 教 育 资源 。 模式受实践、 间、 空 教学 任 务 等 限制 较 多 , 师生 之 间 的互 动较 少 , 且 而 32 我 校 应 用 网 络 教 学平 台 的情 况 . 多 为 “ 向 式 ” 动 。 在 网络 教 学 模 式 中 , 师 、 生 、 学 资料 之 间 单 互 而 教 学 教 我 所在 的 长春 信 息 技 术 职 业 学 院 , 于 民办 高 职 院校 , 校 时 间 属 建 的关 系是 网状 的 , 讨 论 、 作 学 习 、 在 协 问题 解 答 等 模 式 中 都 可 以展 开 短 , 临 师资 力 量 不 足 、 平 不 高 、 学条 件 相 对 较 差 等 问题 。 是 在 面 水 教 但 “ 向” 动 , 双 互 而且 不 受 时 间、 间 的 限制 , 以 随 时随 地 的展 开 , 助 应 用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 要 是 网络 教 学 方面 , 紧跟 时代 潮 流 。 学 校 投 空 可 有 主 却 于 激 发 学 生 的创 造 力 。 次 , 络教 学 更 容 易 实 现 个 性 化 教 育 。 统 入 大 量 资 金 和精 力 , 建 了较 为 完善 的 网络 教 学 平 台 , 且 高 效 地 利 再 网 传 构 并 教 学 是 共 性 教 育 , 以照 顾 到 学 生 的 个性 需 求 。 网 络 教 学具 有开 放 用 平 台为 教 学服 务 。 难 而 性 , 互 性 、 样 性 的 特 点 , 生 可 以根 据 自 己 的 学 习 能力 、 习条 交 多 学 学 主 要 应 用 有 以下 几 个 方面 : 件 , 确 定 自己 的学 习 时 间、 习 内容 和 学 习 进 度 , 好 的 实 现 因材 来 学 较 ( 用 网 络 教 学平 台加 强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高职 教 育 的 目的是 D利 施 教 的原 则 。 后 , 最 网络 教 学 有助 于 共 享教 育 资 源 , 衡 地 区差 异 。 培 养 高 素 质 技 能 型人 才 , 过 由于 受录 取 政 策 的影 响 , 校 学 生 普 遍 平 由 不 我 于 多种 原 因 , 国 的地 域 发 展 还 不 平 衡 , 数 教 育 资 源 集 中在 发 达 地 存 在 感 性 思 维 能力 强 , 性 思 维 能力 弱 , 习 意 愿 不 高 的 问题 , 别 我 多 理 学 特 区 , 远地 区则 面 临着 教 育 资 源 短 缺 , 时 间 难 以 改 变 的 现状 。 欠 发 在 一 些 基 础 课 和 理 论 内 容较 多 的课 程 上 尤 为 明 显 。利 用 网络 教 学 平 偏 短 达 地 区 的学 生 一 样 需 要 丰 富优 秀 的教 育 资 源 来 获 取 知 识 、 能 , 变 台 的多 媒 体 优 势 , 课 件 和 课 堂 教 学 活动 中 , 用 大 量 图形 、 像 、 技 改 在 应 图 音 命 运 , 络 教 学 由于 具 有 资源 集 中 、 程 传 输 、 实 时性 的特 点 , 网 远 近 非常 乐 、 视频 等元 素 , 变传 统 课 堂 的单 调 板 书 , 引学 生 的注 意 力 , 发 改 吸 激 适合 跨越 地 域 限制 。 过 网络 即可 实 现 资 源 的 共 享 , 一 流 的 教学 资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利用 网络教学平 台强 化学生 的学 习效果。 通 让 ② 一是通 源 可 以服 务 更 多 的需 要 它 的 人。 过 在 网上 发 布 教 学 课 件和 学 习 资 源 ,使 学 生 可 以 在课 外 时 间 随 时 随 网络 教 学 已经 成 为 传 统 教 学 的补 充 和 延 伸 ,可 以 说 一场 以互 联 地 地 进 行 学 习和 提 高 , 是 教 师 通 过 网络 平 台 与学 生 进 行 交 流 , 以 二 可 网 为基 础 的教 学 革 命 正 在 发 生 。 网络 教 学 的特 点 在 于 其 以 学 生 为 中 实现讨论、 疑、 答 讲解等活动, 有助于学生强化所学 的知识和技能。 ③ 心 , 种 模 式 不 强调 教 师强 制 性 灌 输 知 识 , 是 通 过 对 学 生 思 想 的构 利 用 网络 教 学 平 台 提 高 教 师 的业 务 水 平 。 我 校 的 师 资 力 量相 比 重 点 这 而 建 , 引导、 发学生。 来 开 院校 有 很 大 不 足 , 要 是 教 师队 伍较 为 年 轻 , 乏 经 验 。 通过 网 络提 主 缺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在高等教育的应用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在高等教育的应用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显得尤为关键。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即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的教学模式,它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1.1 混合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混合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活动的高效组织。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1.2 混合教学法的应用优势混合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节奏,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方式。
- 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 互动性:线上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工具,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 资源共享: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资源。
二、混合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策略混合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系统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
以下是实施混合教学法的一些关键策略。
2.1 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是混合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分配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确保两者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2.2 教学平台的选择与建设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对于混合教学法的实施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用户体验良好的教学平台,并进行必要的个性化定制和功能拓展。
2.3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混合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在线讨论、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4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对于提高混合教学法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网上教学活动交互式教学模式及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网上教学活动交互式教学模式及策略随着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已经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其中网上教学活动已经成为网络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网络教学使网络教育的时空进行分离,有效的网络交互才是保证网络教学的关键。
网上教学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互性的体现。
1 网络环境下的“交互”1920年,心理学家F·H·阿尔波特进行了在单独情境下工作效率的比较实验,结果发现面对相同的任务,在别人面前行为效率比个人单独表现的行为效率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作过一次沟通实验来比较双向与单向沟通的效果与功能。
结果双向沟通虽然在沟通速度上慢一些、工作的秩序差一点,但沟通的内容正确性高,对促进人际关系较有利,接受信息的把握大。
所以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推崇交互式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能力显然胜过个人努力,而且通过对有争议问题进行的探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根据别人正确的观点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协作学习能使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活动为远程教育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互平台,通过网络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和讨论。
网络平台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让相识或不相识的教师和学生脱离了各自的身份,在一个平等的舞台上进行交流学习,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见解。
教师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担任着导学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在教学互动中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2 网络中教学活动中的“交互”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交互活动被概略分为学生与学习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专家、朋友等之间的交互。
网上教学活动为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教师、专家、学生、教学内容和业余知识的学习平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
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1、简答题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解;25分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有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课堂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本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就目前现状看,本人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1ash、Photoshop与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如对于高二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挂图等,但在探究生物的微观本质或生存现象时,由于无法可见或其变化过程无法经历,单纯用文字和语言很难描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抽象;运用集文字、活动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多媒体手段,使不可及变成可及,将生物的生命过程动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数学效果的提高;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体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人体体循环、肺循环过程”、“DNA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以往需要借助挂图和详细反复的讲解学生才能想象出来,如今,利用制作模拟生物现象平面或三维动画,就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多媒体对其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此外,多媒体以其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某种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3.对网上生物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目前,互联网上有关生物的内容很多,并且有众多的生物教育教学网站,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教学信息和现成课件,经加工、整合,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其重点不应只关注学会知识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是有帮助的;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研究性、探究性的问题,并推荐相关的生物网站,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在网上收集、下载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纳和整理,重新建构知识框架;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整合中的误区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帮助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1.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过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却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较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切忌无原则地滥用;尽管多媒体影像活灵活现,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都无法取代的,如有条件,首选的是亲身体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真实的生物,然后才是模拟的多媒体;2.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由于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快捷、方便,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就“完成”了一大串演示与学生实验,现象鲜明生动,且实验次次成功,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课堂演示实验应通过教师实验操作让学生来感知;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注意让学生“看一看”;如“DNA的提取”,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做一做”;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实验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以求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优秀的课件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是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产物,它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有的课从头至尾都把电脑当投影仪来使用;还有的生物课干脆就让学生“自己看课件”,时间一到就下课,整堂课都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信息技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它的使用也有一个适用、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让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2、简答题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请结合文明的发动机系列课程,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思想的关系;25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足以说明国家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也就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应理所当然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作为我们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呢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1、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微课、翻转课堂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5、支持协作式学习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学物品的研制、宏观宇宙如银河星系的构成、微观世界如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显着提高,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失误,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及多年的观察,在此提出,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误区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件只是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这样做,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但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例如:有的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练一练”等学生要完成的各种练习题通过投影的方式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反而丢了教学之源的课本;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教育信息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我们不要认为上课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要只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课程的整合中,既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交互性、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更要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更要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时髦;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课件制作时采用了艺术图像、艺术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及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批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例如:在一位老师讲授节拍的音乐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用到了大批量的音乐素材、动画素材等,使整节课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像是在搞联欢会,而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则在课堂教学中则被边缘化;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一位老师的作文课——感悟人生的教学中,他用PowerPoint制作了极其精美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在课程整合中,要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学、多思,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在整合的初期;为了探索整合的操作方法;以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的方式有效地积累优秀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我们并没有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式整合的日常化和常规化,并没有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一些教师只是在遇到公开课和研究课等教学比武活动时,才会想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把课本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以达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这种为“表演”而进行的“整合”,常常会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应该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教育的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容易使学生变成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三、如何在教学中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论结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但要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以便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限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其次,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点,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3、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4、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验、创作等“动手”活动方式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5、克服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的形式主义;6、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7、处理好媒体应用过程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协调性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忽视这一技术性环节;例如,在让学生接受以视、听感知媒体所提供的音像信息时,不断插入音频较高,内容较多的指导语,违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影响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准确接受;再如,有时应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中的难点问题,以具体形象材料来展示某个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揭示和实证某些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所以操作前,就应将要学生思考的、注意的问题向学生明确提出,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媒体提供的信息;这时,教师的指导语必须置于媒体操作之前,否则,学生看了之后,教师再提问和讨论,往往效果不佳;所以,目的不同,媒体操作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方式和要求就不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削弱媒体运用的效果;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因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信息过载,导致教学目标迷失方向;3、简答题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5分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趣味性原则6、主动性原则为了搞好班级活动,在设计、指导、评价班级活动时,应体现以下原则:。
智慧校园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
智慧校园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
智慧校园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1. 智慧课堂:利用智慧校园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预习资料,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平台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实时答题、即时评价等功能,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统计成绩等功能,方便快捷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在线课程:智慧校园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课程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在线课程可以是视频、音频、PPT等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等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移动学习:智慧校园平台可以支持移动学习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移动学习可以是碎片化学习、在线测验、互动讨论等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交流和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数字化资源:智慧校园平台可以提供数字化资源库,包括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图书、学术期刊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各种数字化资源,方便
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料。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案例表明,智慧校园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相结合,实现个性化教学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科教之窗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颜 萌(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摘 要: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的一种混合型教学法。
通过将其运用到计算机与网络基础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针对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与网络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课程教学0 前言现阶段的一些计算机与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着以技术理论教育为主的特点,通过将知识理论作为课堂中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效果。
因此,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好教学改革工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好线上与线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理论依据首先,在教育中要坚持从现代学习角度出发,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清楚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通过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好知识,以此实现教育的目标。
所以教师也要从指导者的身份出发,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其次,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
也就是说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自身则要站在引导者的位置帮助学生学习。
且在开展网络化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教材为依托,提升学生的学习认识,帮助学生积累好知识,从而产生出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1]。
2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2.1 做好课前的线上教学工作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要求教师要做好运用工作,借助教育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能够不受时间与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从而主动学习好这一知识,在反复观看与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学习的印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更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落实并推广这种教学模式。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模式,通过网络评台和实际课堂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更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2. 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内容,并能够在实际课堂上更好地进行实践和交流。
三、单片机教学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优势1. 个性化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 资源共享:通过线上教学评台,可以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包括教学视频、课件、实验资料等,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单片机知识。
3. 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提前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四、单片机教学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1. 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完善的线上教学评台,包括教学视频、课件、实验指导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 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入线上教学内容,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
3. 教学评估与反馈:通过线上教学评台对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单片机教学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策略1. 教师培训:学校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培训,提高教师的网络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2. 学生指导:学校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科交叉与数字化教学
学科交叉与数字化教学一、学科交叉的内涵与意义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
学科交叉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字化时代,学科交叉与数字化教学的结合,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数字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数字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它包括数字化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工具等方面。
数字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包括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
这些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数字化教学工具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学科交叉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应用学科交叉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课程设计: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将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支持。
3.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模式,如反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虽然学科交叉与数字化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学科交叉需要跨学科教师团队的支持,但目前很多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和能力。
2.数字化教学需要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但目前很多学校缺乏相应的设备和资源。
3.学科交叉与数字化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领域和技术环境。
未来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素质和能力;同时,需要加大对数字化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支持;最后,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科交叉与数字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领域和技术环境。
交叉互联法
交叉互联法交叉互联法是一种用于解决问题和促进创新的方法论。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交叉融合,通过互相借鉴和联想,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
交叉互联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领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
在科学研究领域,交叉互联法可以用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科学进步。
在工程领域,交叉互联法可以用于整合各种技术和方法,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
在商业领域,交叉互联法可以用于整合市场数据、消费者洞察和创新思维,找到新的商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交叉互联法的核心是创造性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融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建立跨学科团队。
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问题解决和创新过程中,可以确保团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开展跨学科研究。
通过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联。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借鉴和补充,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
还可以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
通过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平台上,可以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联。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促进交叉互联。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整合和共享,从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联。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立各种学科资源库和交流平台,方便学者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交叉互联法是一种用于解决问题和促进创新的方法论。
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交叉融合,可以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
为了实现交叉互联,我们可以建立跨学科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联,从而推动问题解决和创新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月 Vol.39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7──────────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6GJJG185) 收稿日期:2016-10-22作者简介:冯玉芬(1970-),女,河北玉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123-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在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冯玉芬1,刘玉宾2(1. 唐山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通过分析网络数据库课程多课程相互交叉的具体特点,依托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撑,通过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多课程捆绑式教学、开设交叉综合实训课程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多梯次交叉式网状”教学体系。
关键词:网络数据库;融合教学;多梯次;交叉式网状 中图分类号:TP3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2-0123-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2.035Application of the Net-crossing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Network DatabaseFENG Yu-fen 1, LIU Yu-bin 2(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the multi-suject cro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database, it set up a “multi-echelon crossing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teaching of cross knowledge fusion, the teaching of multiple course binding, the staggere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urse, and the multi-course system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on the support of multimedia and network.Key Words: the network databas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ulti echelon; cross network1 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概述网状交叉式教学是一种根据不同课程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交叉渗透,将相互关联的课程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复合型、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课程体系[1]。
这种教学模式,可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封闭,使多个课程的教学能够产生明显的交叉衔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中,教师只专注于所教课程的知识内容,很少提及和其它关联课程的联系,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产生宏观的、系统的概念,不明白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讲解,又使学生兴趣缺失、教学效率低下。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网络数据库开发课程为核心的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模式,此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不同课程之间建立联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网状交叉式的教学体系,能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授课、操作、研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约束。
网状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撑,形成“多梯次交叉式网状”教学体系,具有速度迅捷、知识范围宽广、信息量庞大、教学双向互动等优势[3]。
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任意延伸,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2 网状交叉式教学的革新第39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月-12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授课之间相互孤立,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案、教学目标独立设置,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甚少。
如用于前端页面设计的网页制作(涉及到HTML 、CSS 、JavaScript 、Jquery 四个部分的内容)(见图1)。
这种教学模式的孤立性,显然与课程之间知识点的交叉性与关联性相背离。
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产生零乱和破碎的感觉,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疲倦和乏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创新的能力。
图1 传统教学模式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革新:根据技术的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依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及时调整课时,随着学生的差异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在不同课程教授过程中要经常相互交流与合作,梳理和规划每门课程教学的内容,统一设计基础实验任务,避免基础实验任务过于零散和破碎,增加课程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见图2)。
图2 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系列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贯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但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准备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能熟练掌握相似和相关知识点在相关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掌握课程之间的关联和区别,确定课程中相似和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在教学安排上遵循它们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引入,实现系列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和贯通教学。
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在优化和整合教学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攻克难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形成主动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
3 构建网状式教学体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的毕业生从事网络数据库开发工作的占很大的比重。
网络数据库开发主要是四个部分,基于.Net技术,基于Java 技术、基于PHP 技术及当今使用广泛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的网络数据库技术。
因此研究面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网络数据库开发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通过在校期间基础上机实验、综合实训和实际项目的参与,可以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1 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主要是根据网络数据库开发课程体系中具体知识点与其它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性,开展课程内的交叉教学。
在网络数据库开发课程体系中,后台开发课程(《C#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部分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鉴于这两门课程密切相关,且后者是作为后台开发课程的先修课程。
因此,可以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模式。
学生在完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主体或者全部完成课程学习后,已经掌握了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在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中,首先引入程序设计和数据库之间的关联设计,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由于具备了一定的先修知识基础,所以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便会得心应手。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果。
在前端设计和辅助设计部分,可以通过Photoshop 图像处理、Flash 动画制作和前端部分相结合,达到美化网站的目的。
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伊始,并不明白该两部分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两部分课程的目的都是对网站进行美化,但从应用范围和工作效率方面,各有千秋,实现两部分课程的有机融合,便于学生对网站页面美化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一方面,学生有了Photoshop 图像处理和Flash 动画制作学习基础,对HTMLl+CSS 部分的学习就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对两门课程交叉知识点进行融合,避免了交叉知识点的重叠。
3.2 交叉综合实训课程开设交叉综合实训课程是以多课程捆绑式教学模式冯玉芬,等: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在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25-为基础或者在学生完成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旨在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上一个阶段中所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
交叉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单独设定,此课程的开设是对上述两种模式的系统化、综合化和精深化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多课程捆绑式教学阶段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由于学生刚经历捆绑式教学阶段,技术和精力有限,所以建议分层次、分学期开设,并且在课程设置和时间上要有连贯性。
所以交叉综合实训课程应该主要以实训为主,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此外,如果有条件,交叉综合实训课程还可以作为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学中引入企业中成型的技术和案例模式,从而保证学生所学尽早与社会所需相衔接,让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就能更早地接触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模式。
3.3 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的项目开发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由企业提供领先行业技术、师资和基金等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训基地和实习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走近企业经营环境的机会,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和企业运营管理方法[4,5],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校企合作不仅是让学生走向企业参与项目的开发工作,而且教师也要从课堂走出去,增加企业结合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对教学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思想和理念[6-8]。
综合以上三种教学手段,依托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撑,从而可以有效构建“多梯次交叉式网状”的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网状教学体系,此体系整体呈金字塔模式,实现了从塔底的基础化到塔顶的精深化,并且各层次横向和纵向之间呈网状关联,体现了网状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灵活性。
4 实证效果分析为了证实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在网络数据库课程体系中的有效性,本团队设计了五个问题,对实施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证实网状交叉式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反馈良好,汇总结果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