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4、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 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江泽民等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发展
其三,提出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五个有利于” 标准和具体措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 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四,第一次提出了“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十六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4)干部制度的变化 第一、下放管理权限。84年前,中央任免省部级和司局级 干部,共1.3万多名,84年后只管省部级干部4200多人。 第二、党管干部的类别调整。53年分为九类,现在分为五 类,党委管军队、政法、文教、统战干部,经济类干部 由组织部门考察任免。 第三、党管干部方式的变化。公务员制、竞聘 第四、任期制和退休年龄制度的建立。任期制即每个领导 同一职位不超过两届,退休制即某一级别的领导不能超 过一定年龄:政治局常委、副总理70岁、部长省长军区 首长65岁、副职63岁 第五、差额选举制度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4、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都是由其其 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 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 化,应该坚持多样并存、一元指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 不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不会影响我们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不会影响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
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与变革
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与变革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与变革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
政治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与变革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从封建君主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在封建时期,封建君主是权力的核心,通过皇帝、王朝等形式来统治国家。
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的政治体制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稳定。
元明清时期的官僚体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官僚主义的蔓延和贪污的问题。
二、中国现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近代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试验。
辛亥革命后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迅速向西方的民主制度看齐,实行共和制度,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平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转向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成为基本运行机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权力制衡机制。
三、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在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效率不高、反腐败斗争需要持续加强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需要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政治体制来应对国内外的挑战。
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落实法治原则,推进政治民主和公民参与。
政府应该积极倾听民意,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了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这种体制限制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道路的政治体制改革。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权力的分配、利益的平衡以及社会稳定等复杂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表现出了大胆的改革精神和长期目标的追求。
首先,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特别是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反腐败方面,政府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出台和执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也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其次,中国政府通过吸收外部经验和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府深知,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方向。
因此,中国政府积极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度设计。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第三,中国政府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府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层面的改革,还应该与民众的参与、民主决策等方面相结合。
因此,政府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
这种探索,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动力。
最后,中国政府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加强了执法和司法体系建设,保障了人民的法律权益。
不仅如此,政府还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宣示了对不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些努力都使中国政治体制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是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
党的领导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但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加强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强党的纪律和规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能力,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推进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等方面。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包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的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的服务型政府转变等方面。
四、完善司法体制。
司法体制是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完善司法体制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
五、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
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主要包括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等方面。
总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的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等多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5: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 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 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 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 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 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 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 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 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 摇。
• 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7 年中共十七大。这一时期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停滞转 到“积极稳妥推进”时期。
第一时期 • 1989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停滞时期。
第二时期 • 1992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时期。
十四大(1992年): 强调法制建设 经济、政治、文化 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全 面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政 治路线
邓小平《解放思想, 事实求实,团结一致向 前看》中指出“民主是 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 (78年): “政治上 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 改革”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 必须使民主制 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 人的看法和注 意力的改变而 改变。
十六大(2002年): 建设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目标”
“依法执政”的新执政理念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 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 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 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 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 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 有效治理国家。
4、强化一个保证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具体方法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透明度与公信力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用制度管•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 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 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 不可能成功。 •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 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 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 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 不可能实现。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与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 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中国政治发展 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 序地推进。
⑥始终坚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 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 监督和信访制度,突出民主的监督职能。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 问题 (政改的 必要性)
1、权力过分集中
在政党权力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 充分发挥作用。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 地位还不明确,政治协商的程序也不够规范, 这就难免使协商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公民的权 力配置上,政府占优势。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 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 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大、过多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 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必要性)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1、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 绩
①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 发展
③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确立 “三清”“四权”的标准
“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 清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概念,具有政 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针对性。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 程中,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干部清正 是后两者的前提。“四权”——“废除特权、弘 扬民权、约束公权、保护私权”,反映中国现实 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着力解决。
(完整word版)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摘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国的改革独树一帜,没有成为制度转轨,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从国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方位推进,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国体政体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
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
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
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
按照党的十六大设计,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九方面的内容,但概括的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予以完善,特别是要搞好“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机构”等一系列自身建设,以及理顺人大与党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其主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高考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知识点导览
高考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知识点导览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政治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多次改革和调整。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时代需求,推动人民政治参与,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水平。
本文将为大家导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和最高领导力量。
党的领导地位是现行宪法和政治体制的重要原则之一。
党的领导在国家各级政府、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一制度安排确保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
2.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制度我国的政治体制设立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两个重要职位。
国家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国务院总理则负责组织和管理国务院的工作。
这一体制建立了国家政权的首脑和政府的首要领导,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秩序。
3.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中设立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地方政权的最高组织。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负责地方政权的工作。
它由选举产生,广泛代表了各阶层、各民族和各界别的利益,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4.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治体制中注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推动党内协商、党外协商和党与无党派人士协商的相互联系。
这一制度保证了各个政治力量的合理参与,促进了政策讨论和决策的多方面考虑,形成了广泛共识,推动了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了解决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问题,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单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繁荣。
6.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制度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注重加强基层民主,倡导社区自治。
通过开展居民委员会选举、村民委员会选举等形式,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民主管理权力的实施。
这一体制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和社会稳定的提升。
总结: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时代需求,推动人民政治参与,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钟林海2012202237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班摘要:中国是个法治国家,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本文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六个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执政至今,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及党员队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也势必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势在必行党的领导与执政,决定着中国政治生活的基本格局,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全局。
然而,党在有效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时刻面临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尤其是在目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执政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途径包括:1、把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为我们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指导原则;2、把党政职能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突破口;3、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核心内容;4、把发扬人民民主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取向;5、把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石;6、把健全体制机制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时代所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紧迫性,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党内民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于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主动性,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段时间以来,“民主”一词的关注度逐渐升高,研究民主问题也成为了理论界的热点,各种观点、见解层出不穷,正误交织。
然而,如何正确理解民主本身的含义并指导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民主到底是什么。
民主不是任何国家、任何制度的专利,在民主问题上,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要固步自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决定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内容,人民民主体现在国家形态上,表现为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国体、政体相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民主的表现形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明确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党未来坚持改革开放的突出任务。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政治中国政治制度改革
政治中国政治制度改革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路径和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背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政治制度改革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矛盾的积累、民众对民主权利的诉求等。
二、目标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政治制度改革的目标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政府的法治建设、推进司法独立、促进公民参与和监督等。
三、路径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路径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路径包括:逐步推进、稳定有序、与经济改革相互促进。
政治制度改革需要与经济改革相互配合,以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政治制度改革也需要与社会文明进步、法治建设和公民道德提升相互配合。
四、成果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成果是显著的。
政治制度改革使中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成果包括: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了政府的法治建设、提升了司法独立程度、扩大了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渠道等。
这些成果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挑战与展望中国政治制度改革面临一些挑战,也有一些发展的展望。
挑战包括: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民主制度的建设难度、外部干扰等。
展望包括: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政府的法治建设、提升司法独立程度、推进公民参与和监督等。
同时,政治制度改革也需要与社会文明进步、法治建设和公民道德提升相互配合。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其次,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为了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越发表现得越发明了,导致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历史性特色的新事物。
经济干预政治开始萌芽,某些领域的权利开始失控,使得政治决策所能代表的利益的公共性减弱、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和谐发展。
因此,遏制中国利益集团干预政治的现实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
要进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首先,要改革就必须涉及到利益如何再分配的问题,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其本质就是利益的改革,所以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力量来主导这场改革。
要完善选举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直接选举制度地范围扩大化。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温家宝曾说过:“尽管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议论,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阻挠,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在我能力范围内,贯彻我的理念,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
我想用两个词来表达我的决心:风雨无阻,至死方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在中国实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这个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长期而逐步的过程,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为基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系。
这一方面的实践相关于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
中国随之开放对外贸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
同时,可能中国的资本主义知识分子也幫助了中国开放,加上对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吸收,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系以及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规划型经济体系。
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不再主导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而时变成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市场,具体经济活动和决策主要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掌握。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促进了企业的自我发展。
然而,在实践上,一些问题也发生了,比如一些企业成为社会上的垄断者,削弱了市场的竞争力等等。
二、民生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与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为本的。
为了实现这个宗旨,物质条件的改善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方面特别受到关注的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改革。
教育和医疗两方面的政府开支在近几年是一直保持着高速的上涨,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为人民服务而不仅仅是发展经济。
同时,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如是否弱势人群参与进来,无短期保障等等。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核心,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经济发展。
而在这方面的实践,中国做了一些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在近几年逐渐将煤电行业慢慢地转向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如水电和风力发电,并且制定了许多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中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本文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展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认为未来十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会出现较大跃升,从而有力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建设。
标签:政治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路径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清晰、完善。
进一步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和现实功能,科学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环节,确保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工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和懈怠的关键环节。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3]当前我国诸多领域的深化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力助推。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同志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4]而这种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取得跨越性经济成就的同时,“唯GDP 论”现象层出不穷。
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热衷政绩工程,甚至编造经济增长数字。
不及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现代化的前提是政治和法律的理性化、规范化,这其中,法治是最为基本的条件。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革”。
为什么要深化?如何深化?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社会需求中,理解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一、逝去的改革与改革的新生过去30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改革的背景是反思历史特别是文革的历史教训;动机是防止文革再次发生;特点是以传统人文知识分子发起一场又一场观念变革,推动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
这次改革思想理论上的成果,主要是确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党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改革的制度成果主要是在人大代表的选举在民主化方面的小步改进(扩大基层的直选、打破单一提名和差额选举),加强人大能力(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权力,地方在县以上设人大常委会,人大设专门委员会),实行领导职务的有限任期等。
改革的普遍共识是政治体制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
第二阶段是经济体制改革在1992年后单兵突进,政治体制改革停滞和转向。
知识分子与政府的联盟出现裂痕,传统人文知识分子迅速被边缘化,一部分强调经济效率的经济学家登台。
在意识形态谈化的同时,传统的和新中国建立的道德体系和信念也在消失。
随经济改革成果和经济繁荣的出现,部分政治精英、财富精英和知识精英政治上日趋保守,改革动力逐步失去。
在这期间有一些与政治改革有关的行政司法改革都无果而终,如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司法改革、公车改革、反腐败等,来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渐式微。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了,但要不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改革已经死了吗?我想,那场靠观念支撑的改革已经死了,但在市场经济土壤中萌生的政治改革正在新生,一场来自社会层面和公众推动的政治变革正在稍稍发生!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转型。
新的社会经济力量产生并壮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与政府官员和经济精英结盟,而不是与公益知识分子结盟。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迈入现代化的道路上,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政治运行机制等方面,是现代化实践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民族关系的国家,其政治体制颇具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政治体制对于实现现代化仍然存在一些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如土地改革、农村集体化运动等。
然而,这些改革始终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才步入了新的阶段。
历经多次试验和调整,中国政治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也开始尝试民主制度的改革。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政治体制改革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市场经济提供更加稳定和透明的法治环境,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提高人民的参与度,增强民主意识,使国家治理具有更加广泛的合法性。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还可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与困难然而,政治体制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中国的政治改革需要合理平衡政府权力和社会利益,避免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减少党与政府的干预,加强司法独立,确保法治的有效实施。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合理建立参与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政治认同感。
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路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寻找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
在推进市场经济的同时,政治改革也需要有相应的步伐。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如推行地方选举、加强公民权益保护等。
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究和实践
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究和实践一、引言近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挑战,改革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涉及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本文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究和实践进行讨论,以期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究1. 定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保持社会制度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对政治制度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改革和完善。
其目的是通过制度的设计和优化,提高政治系统的效率、公平和透明度,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2. 背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给政治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加高效的政治体制来保障其顺利进行。
而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更是要求政治体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 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是提高政治体制的制度效能,使其更加透明和公正,实现政治和谐,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二是优化政治体制的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的责任与监督,建立更加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三是加强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协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1. 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促进权力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治理体系建设的进展,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
2. 推进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与社会制度进行协调。
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社会制度,都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其协调发展。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需要加强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之间的联系,逐步实现其协调发展。
3. 加强政治体制创新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
(二)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指国家实行政治统治的全部 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规则,属政治上层 建筑范畴。我国的政治体制,可简称为党 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包括:政权组织制度 、干部制度、决策组织等。
政治体制改革
依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和完善决策、行政管理、司法、干部 人事、权力监督等五项制度和机制。
政治体制改革
发达的政治社会正是与民主政治体制联系在
一起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有:民主政治、政府 的权力得到公民的认同并受到公民的监督;政 体具有弹性,能够容纳和吸收社会分化出来的 群体和新生的政治力量;依法治国,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政治和行政决策均来自民意,并 有较高效率;政党成为公民参与政治或成为联 系政府和公民的中介;政治参与既有广度又有 深度;社会流动快,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一体 化。
政治体制,努力探索一种能保证人民依 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 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政治体 制。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引言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是指中国政府针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认识到政治制度改革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讨论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一些主要的改革措施。
背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政治问题,例如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腐败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因此,中国政府决定进行政治制度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目标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民主、透明和有效的政治体制,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并确保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政治制度改革也旨在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加民众的参与度,提升国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改革措施1. 选举制度改革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选举制度改革。
过去,中国的选举制度主要是由党内决定和选拔,缺乏广泛的参与和竞争。
现在,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选举制度,加强选民的权利和参与度,注重建立公正、透明和竞争的选举机制。
2. 政府机构改革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机构改革旨在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并加强行政监督和责任制。
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反腐败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腐败现象,并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和问责。
3. 人权保护改革中国政治制度改革还包括人权保护改革。
中国政府重视人权保护,致力于加强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实现。
政府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司法独立和权益保护,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和司法环境。
4. 地方政府改革中国政治制度改革还包括地方政府改革。
政府通过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和责任转移,推动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激发地方政府的发展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结论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 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 前后到1989年春。这一阶段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 和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提出 的阶段。
• 一是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 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 二是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党和 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 话。 • 三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通过政 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
5.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收入 分配的协调与公平化。
邓小平《解放思想, 事实求实,团结一致向 前看》中指出“民主是 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 (78年): “政治上 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 改革”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 必须使民主制 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 人的看法和注 意力的改变而 改变。
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 •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 • •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5.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 健全民主制度 • 完善法律制度 •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 政府 •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党的 十七大以来,中国政治体制 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的攻 坚阶段。
十七大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部署
坚持一个方向 抓住一个根本 明确一个路径 强化一个保证
1、坚持一个方向
必须坚持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 为什么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
• 一是要坚持从我国国 情出发,总结自己的 经验; • 二是要借鉴人类政治 文明的有益成果,但 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的模式; •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和程序化。
•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 革一直在进行,而 且还在继续进行。 但是,我们的政治 体制改革绝对不会 抄袭西方的模式, 实行政党的轮流坐 庄或者是两院制。
4、强化一个保证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具体方法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透明度与公信力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
温家宝总理谈政治体制改革
•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 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 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 不可能成功。 •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 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 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 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 不可能实现。
2、抓住一个根本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和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内涵: 自己的主人 权利 国家的主人 权力
3、明确一个路径
依法治国,建设服务型政府 A 依法治国 弘扬法治精神 依法行政与公正司 法党与法的关系 B 建立服务型政府 改革目标: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 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十六大(2002年)建设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目标”
“依法执政”的新执政理念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 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 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 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 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 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 有效治理国家。
4.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遏制权钱 交易
•
在健全的民主体制中,由于监督、制衡、惩戒力 量的强化,政治权力对于经济的直接不当干预将越来越 难以实行。相反,如果民主机制迟迟不能健全完善,公 共权力依然缺乏有效监督与制约,公职人员为谋取部门 或个人私利就不会停止对经济的直接不当干预,权力与 资本的联盟就难以打破,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就会成为 一句空话。因为要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就意味着要调 整既定的利益格局,而这必然要遭到原有体制下强势既 得利益的顽固抗拒。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愈是受到阻滞, 经济转型的难度就越大。
• 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7年中 共十七大。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 体制改革由停滞转到“积极稳妥 推进”时期。
第一时期 • 1989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停滞时期。
第二时期 • 1992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时期。
十四大(1992年):强调法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题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 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 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十八大报告
•
一、政治体制改革概述
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 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 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主要是指党和国 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 党委不能再包揽一切、干预一 切。……党的组织不是政府,不是 国家权力机关。我们不能实行以党 治国的办法。(邓小平) • 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 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 关键,要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
十二大(1982年):首次提出“政 治体制”概念
“继续改革和完 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 导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 设紧密结合起来,使社 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 制化”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 律的范围内活动”
2.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当前的利 益整合。
• 当前是利益矛盾的高发期,面对利益分化与利益 矛盾的现实,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主机制,推进各 阶层、群体尤其是普通民众与弱势群体的民主参 与与组织化建设,畅通其利益表达与博弈渠道尤 为必要。如果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有的政 治体制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强烈的参与需求,没有 将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利益表达与博弈纳入体制 内的轨道,社会利益矛盾的激化与失控在很大程 度上就难以避免。
•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 济体制改革应该相 互依赖,相互配合, 只搞经济体制改革,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也搞 不通,……我们所 有的改革最终能不 能成功,还是决定 于政治体制的改 革 。 ——邓小平
中共十三大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
• 近期目标:建立有利于提高 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 长远目标:建立高度民主、 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 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 改革的核心:直指我国政治 体制的“总病根”:即党政 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和权 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 个人高度集权问题。
•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的人民民主。 • • ——党的十八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前景(目标)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 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 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 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 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 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道路的基本模式
• 1997年至2007年,即从党的十 五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 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 稳妥”推进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 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 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 策。 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 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发 展相适应,有步骤有秩 序地向前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推 进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
• 因为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其很难以政企分 开的形式完全划清与公共权力的关系,所以其在 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公共权力部门的某些性质与 特点。既然完全的政企分开不可能,国有企业带 有相当程度的公共权力色彩,那么,对其的监管 与制约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涵括于对公共权力的 监督与制约,因而也就必然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 内容。我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之所以往往难以 取得理想效果,对国有企业反垄断的举措之所以 难以落到实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国有企业的监 管与制约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更深层 的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体制完善的问题。
3、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目的 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 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根本目的:大力发展人民民主, 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4.政治体制改革的立场和基本原则
• 政治体制改革的立场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绝不照搬西方的模式,
经济、政治、文化三 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全 面建设和全面改革的 政治路线
十四大调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
•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以完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为主要内容,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五大(1997年):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治国
第三时期
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及意义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 • • • • 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 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 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积聚改革的积极 推动力量,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化 • 改革不仅要有压力,更要有动力。当前 的改革压力够大,但是动力不足。在积极 培育社会力量的同时,将原先体制外的社 会力量纳入体制之中,使其切实成为政治 活动的主体,将会为改革的深入提供更为 强劲的动力支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只 要有合适的渠道与方式,不断发展与壮大 的社会力量同样会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积 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