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期末检测卷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 对感病基因r 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 占19,抗病植株RR 和Rr 各占4
9
,抗病植株可
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19 B.116 C.481 D.1
8 答案 B
解析 根据提干信息: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可知亲代参与交配的全为抗病植株,且RR 和Rr 各占12,由此计算得出R 的基因频率为34,r 的基因频率为1
4
,直接应用遗传平衡定律
计算得子一代中感病植株(rr)占:⎝ ⎛⎭⎪⎫142=1
16。

2.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 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 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1
8为白眼残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 R X r
B .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 r
的配子占12
C .F 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
16
D .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 X r X r 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推出亲本基因型为BbX R X r 和BbX r
Y ;F 1代出现长翅为34,雄性为12,故
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应为3
8。

3.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

为了确定基因A 是否突变为基因a ,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

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 A. 无芒×♀有芒(AA×♀ aa) B.
无芒×♀有芒(
Aa×♀aa)
C. 无芒×♀无芒(Aa×♀Aa)
D.
无芒×♀无芒(
AA×♀Aa)
答案 A
解析 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如果A 基因发生突变而变为a 基因,这时无芒的纯合子父本AA 产生含a 的配子,当遇a 的雌配子时,形成受精卵aa ,将来发育的植株表现出隐性性状,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为父本为显性纯合子,母本为隐性纯合子。

4.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 、B/b 、C/c 控制。

A 、B 和C 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 、b 和c 决定白色。

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 1。

F 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 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 A.164 B.664 C.1564 D.2064 答案 B
解析 由题可知粒色最深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CC(6显),颜色最浅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cc(0显),此外,小麦粒色还存在5显、4显、3显、2显、1显等情况。

AABBCC 与aabbcc 杂交得
到F 1(AaBbCc),F 1自交后代中与Aabbcc(1显)表现相同的有Aabbcc ⎝ ⎛⎭
⎪⎫12×14×14、
aaBbcc ⎝ ⎛⎭⎪⎫14×12×14、aabbCc ⎝ ⎛⎭
⎪⎫14×14×12,合计664。

5.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下图表示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
A .XY 性染色体
B .ZW 性染色体
C .性染色体数目
D .染色体数目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当卵子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发育成的蜜蜂为雌性,染色体条数为32条,当卵细胞没有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雄性,染色体条数为16,因此蜜蜂的性别与XY 、ZW 和性染色体无关,故ABC 错误;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条数有关,故D 正确。

6.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

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 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 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

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 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 1植株自交,产生的F 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

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
理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答案 A
解析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如果两对(或更多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就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

从题目可知,发生突变的植株不能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了。

7.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种类繁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简称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

由此可以推断这些miR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
A.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
C.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D.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答案 C
解析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从而阻断mRNA的翻译,C选项正确。

8.一个运动员通过训练发展了肌肉力量,但是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这是由于( ) A.肌细胞不携带遗传信息
B.肌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C.配子没有携带全套遗传信息
D.DNA碱基序列不受锻炼影响
答案 D
解析考查学生对基因与性状、遗传与变异等知识的理解。

9.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 ( )
A.1 B.2 C.3 D.4
答案 B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的卵原细胞有X染色体两条,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所以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仍
为2条,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含有X染色体1条或2条(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卵细胞或第二极体中X染色体只有1条,B正确。

10.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 合成时,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

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TACATACATC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意,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也可和单链模板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进行配对。

在该模板上共有4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所以总共有5种不同长度的子链。

11.西班牙长耳狗耳聋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

育种学家在正常狗的杂交中发现下列情况:母狗A与公狗C交配产生的全是正常狗,母狗B与公狗C交配生出了一些耳聋狗。

据此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该耳聋性状是隐性性状
B.公狗C是耳聋基因的携带者
C.母狗A和B的基因型不相同
D.为降低耳聋基因频率应淘汰母狗A
答案 D
解析正常狗杂交生出了一些耳聋狗,该耳聋性状是隐性性状,公狗C是耳聋基因的携带者,母狗A是纯合体,母狗B是杂合体,二者基因型不相同。

为降低耳聋基因频率应淘汰耳聋狗。

12.下列选项中,对图示变化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A.低温处理改变了局部细胞的基因表达
B.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产生了新的基因突变
C.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D.低温环境条件下兔子的白色皮毛为有利变异
答案 A
解析由图可知处理前后作为自身对照,表明低温改变了局部细胞的基因表达。

13.右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

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 )
A.染色体易位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倒位
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答案 B
解析据图可看出,此现象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即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1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 D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

15.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答案 D
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自由交配,用哈温定律算,得到A基因频率70%,a基因频率30%,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42%。

1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下列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 D
解析变异为选择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17.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D.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 D
解析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完全显性条件下杂合子与显性纯合子的性状表现相同;孟德尔的测交方法可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同时,可以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和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的条件:①所研究的每一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②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③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④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所以如果没有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雌雄各两种基因型的配子就无法得到比例相同的四种结合方式,也应得不到3︰1的性状分离比。

18.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
①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③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变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④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C
解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发生。

19.下列实例与所用的原理中,正确的是( )
A.小黑麦——染色体结构变异
B.无子西瓜——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C.青霉菌高产菌株——基因突变
D.无子番茄——多倍体育种
答案 C
解析A、B选项中小黑麦和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为多倍体育种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无子番茄的培育是根据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原理。

20. “Msp1”蛋白是一类与溶液中有毒镉离子有很强结合能力的蛋白质;超磁细菌是一类在外磁场作用下能做定向运动的细菌。

某超磁细菌细胞膜上不含“Msp1”蛋白,另一细菌细胞膜上含有“Msp 1”蛋白,但不是超磁细菌,如何利用这两种细菌培育出具有“Msp1”蛋白的
超磁细菌?下列选项中最不可能采用的技术或方法是( )
A.基因工程 B.细胞融合
C.杂交育种 D.诱变育种
答案 C
解析细菌不能进行有性杂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4小题,共40分)
21.(10分)下图一是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4条),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如图二是某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请据图回答。

(1)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________,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

(2)图二数学模型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bc段可以表示图一中________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变化。

(3)m所代表的数值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精细胞甲、丙甲、乙乙(2)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乙(3)2 解析(1)由甲图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动物。

甲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图,细胞内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

(2)bc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bc段可以表示图一中乙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变化。

(3)由于图二是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体细胞内有两个染色体组,而m是相对值,因此其代表的数值为2。

22.(10分)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封闭种群中,偶然发现几只小鼠在出生第二周后开始脱毛,以后终生保持无毛状态。

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

注 ●纯合脱毛♀,■纯合脱毛 ,○纯合有毛♀,□纯合有毛

杂合♀,

合。

(1)已知Ⅰ、Ⅱ组子代中脱毛、有毛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相关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Ⅲ组的繁殖结果表明脱毛、有毛性状是由________基因控制的,相关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

(3)Ⅳ组的繁殖结果说明,小鼠表现出脱毛性状不是________影响的结果。

(4)在封闭小种群中,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属于________。

此种群中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的条件是________。

(5)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中的1个G 突变为A ,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 .由GGA 变为AGA
B .由CGA 变为GGA
C .由AGA 变为UGA
D .由CGA 变为UGA 答案 (1)常
(2)一对等位 孟德尔分离 (3)环境因素
(4)自发(或自然)突变 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 (5)D
解析 (1)据“脱毛、有毛性状不存在性别差异”可知,该性状与性别无关,位于常染色体上。

(2)据Ⅲ组的繁殖结果可得有毛︰脱毛≈3,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3︰1,可得出,
该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3)据Ⅳ组的繁殖结果,亲本都是脱毛纯合子,后代全部都是脱毛,说明该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不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4)基因突变可分为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说明突变基因的频率高。

(5)基因序列模板链中的1个G 突变为A ,则密码子改变为由C 变为U ,只有D 选项符合题意。

23.(10分)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 、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 、t)患者,系谱图如下。

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 基因型频率为10-4。

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 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 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 隐性遗传
(2)①HhX T X t HHX T Y 或HhX T
Y ② 136 ③160000 ④35
解析 (1)根据系谱图中正常的Ⅰ1和Ⅰ2的后代中有一个女患者为Ⅱ2,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正常的Ⅰ3和Ⅰ4的后代中有一个患者Ⅱ9,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图中的4个乙病患者都为男性,且其母亲都正常,所以乙病最有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X 隐性遗传。

(2)①Ⅱ2患甲病,所以可以推出Ⅰ1和Ⅰ2有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Hh ,Ⅰ3无乙致病基因,所以乙病确定为伴X 隐性遗传。

根据交叉遗传的特点,Ⅱ1的致病基因是由其母Ⅰ2遗传的,所以Ⅰ2有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 T X t。

综合以上内容,Ⅰ2的基因型为HhX T X t。

关于Ⅱ5的基因型,根据系谱可以看出,Ⅰ1和Ⅰ2有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Hh ,这样,Ⅱ5有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HH 或Hh 。

而Ⅱ5不患乙病,所以有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 T
Y 。

所以Ⅱ5的基因型为HHX T
Y 或HhX T
Y 。

②单看甲病,Ⅱ5基因型为13HH 、23Hh 、Ⅱ6基因型为13HH 、23Hh ,后代患甲病概率=23×23×14=1
9;单看
乙病,Ⅱ5基因型为X T
Y ,Ⅱ6基因型为12X T X T 、12X T X t ,所生男孩患乙病概率=12×12=14;故Ⅱ5
和Ⅱ6结婚,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19×14=136。

③Ⅱ7的基因型可能为13HH 或2
3
Hh 。


据题意在正常人群中Hh 的基因型频率为10-4
,此值就是Ⅱ8基因型为Hh 的概率。

所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23×10-4
×14=160000。

④Ⅱ5的基因型为13HH 或23Hh(只涉及甲病),与之婚配的
是携带者,基因型为Hh 。

两者的后代中表现型正常的概率为1-23×14=5
6。

而出现携带者Hh
的概率为13×12+23×12=12。

这样儿子携带h 基因的概率为12/56=3
5。

24.(10分)分析有关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Ⅰ.图1显示4层埋藏着化石的岩石,W 是离地表最近的岩层。

最早期的化石埋藏在图中的________层岩石中,这些化石是下列________(填字母,从下列选项中选取)的证据。

A .蜗牛和鱼出现竞争 B .鱼捕食蜗牛 C .蜗牛由鱼进化而成 D .鱼和蜗牛的进化
Ⅱ.科学家们从各种证据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图2是生物进化历程简图。

(1)根据上述规律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与图中数字对应的动物类群。

动物类群:两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

①________;③________;
(2)物种②从2000年前到现在,是否发生了进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其________是否发生了变化。

(3)下表为100年前在河流的两岸,物种W 两个种群的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

依据________。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Ⅰ.Z D Ⅱ.(1)①鸟类③两栖动物(2)种群基因频率(3)甲甲的基因型种类多(4)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