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_林艳
动结式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观
动结式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观动结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论元实现过程非常复杂,底层述语动词的及物性并不是动结结构是否能带宾语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借助构式语法探讨了底层述语动词如何利用角色熔合和构式单独提供这两种论元实现手段与动结构式互动从而生成合乎语法的论元结构,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违反语义一致原则的特殊汉语动结论元结构的生成原因。
标签:动结式构式语法论元结构动结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法现象,体现了汉语言简意赅的语言优势。
动结式述补结构存在及物和不及物之分,但是整个述补结构的及物性和述语动词的及物性没有必然联系(朱德熙,1982:145)。
也就是说,述语动词不是动结式能否带宾语的决定因素。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立足于构式语法分析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一、Goldberg构式语法的论元实现途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并且动词以何种方式与构式进行互动也是由构式决定的(Goldberg,2007:4)。
互动的方式直接反应于结构中体词性成分的实现过程。
如果动词属于与构式规约相联的某类动词中的子集,那么底层语义中动词的体词性成分(又称为参与者角色)能够与高层动结构式义的论元角色熔合(fusion)。
此外,两者的熔合受到以下两个原则的制约:a.语义一致原则(The Semantic Coherence Principle):只有符合普遍的范畴化原则的角色可以熔合。
b.对应原则(Th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动词中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必须与构式中被侧重的论元角色熔合。
下面通过双及物结构中构式与动词的互动来解释这两个原则。
该结构的构式义为“CAUSE-RECEIVE”,该构式包含三个被侧重的论元角色:施事(AGENT)、接受者(RECEIVER)和受事(PATIENT)(Goldberg,2007:48)。
例如,动词hand的认知框架内包含三个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传递者(hander)、接收者(handee)和被传递物(handed),并且这三个角色都符合普遍的范畴化原则,与双及物构式的论元角色一一对应。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
文化长廊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杨帅 黑龙江大学摘 要:构式语法理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传入国内,至今已经二十多年。
其间很多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成果颇丰。
从总体上看,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具体构式的研究和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体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构式;构式语法;互动作者简介:杨帅(1988.7-),男,山东省临沂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95-011.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小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后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描写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都让汉语语法学家将句法具有递归性这一思想奉为圭臬,但是结构分析方法在分析汉语整体句式义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九十年代构式语法的传入正好弥补了结构分析法的这一不足。
在汉语语言学界,早在构式语法理论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体现出了构式思想,王力对“处置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构式的形式和语义关系的早期探索。
另外,朱德熙(1981)、张拱贵(1985)等对句式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构式观。
但是,国内的语法学家没有将这种研究思路和语法观念很好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最终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理论。
最早在汉语语言学界引进西方构式语法理论并进行汉语具体实例分析的是张伯江。
张伯江(1999)对汉语双宾句进行了研究,文中张伯江总结了结构主义方法在解释汉语双宾句时的三点不足,认为对汉语双宾句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以往从“位置”角度的定义,而是要转变研究思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结构主义方法所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
张文中的“句式语法”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构式语法”。
由此,构式语法开始进入国内语言研究者的视野。
2011年之后,随着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和刘正光主编《构式语法研究》的出版以及大量构式语法研究论文的发表,构式语法研究不断升温。
浅析英语双及物构式中构式义与动词义的互动
理论化 . 其 对 于 该 构 式 意 义 系 统 的 分 析 主 要 基 于 动词 的 意 义 。 个 构 式 的 形 式 与 意 义 的对 应 关 系 是 无 法 从 构 式 的 各 个 组 成 部分 的相 加 加 以预 测 的 , VN1 N2 就是 这 样 的 一 种构 式 。 如: C h i r s b a k e d P a t a c a k e ( Go l d b e r g 1 9 9 5 : 3 4 ) 。不知 道 其 构 式 意 义 ,
Go l d b e r g( 1 9 9 5 : 3 5 )认 为 : Gi  ̄ e , h o we v e r , i s t h e mo s t p r o t o —
t y p i c a l d i t an r s i t i v e v e r b. b e c a u s e i t s l e x i c a l s e ma n t i c s i s i d e n t i c a l
Q u i r k 等人 ( 1 9 8 5 ) 称之为” 复 合及 物结 构 ” 。 前者的典型用例如:
He g a v e Ma r y( N1 )a d o l l( N 2) , 后 者如 “ S h e c a l l e d h i m( N1 )a h e r o ( N 2 ) ” 。 本 文 以构 式 语 法 探 析 英 语 双 及 物 构 式 中第 一 种 结 构 中构 式 义 和 动 词 义 的关 系 。 二、 英 语 双 及 物 结 构 的 构 式 义 双 及物 结 构 的 构 式 义 是 有 关 的语 义 、语 用 因 素 语 法 化 的
是 双 及 物 构 式 的 原 型 . 因 为 它 的 词 汇 意 义 与 构 式 语 义 相 类 似 。) 在汉语 界 , 贝罗宁 、 张 伯 江 等 人 从 现 实语 料 中 的 优 势 分 布, 到 儿 童语 言 的 习得 , 乃 至历 史语 法 的 报告 , 也都证 明了“ 给 予” 意 义 是 双 及 物 的 基 本 语 义 。从 这 一 基 本 语 义 出 发 , 可 以将 动词分为三类 : 1 . 动词本身有“ 给予” 义 。如 : g i v e , h a n d , p a y , t  ̄ r o w, p r o v i d e ( A m E) . t  ̄ r o w, F a s s , c f f e r 等。 这些 动词 出现 在 V N1 N 2 结构里 , 同 VN1 N2 构 式 意 义 相 互 加 强 ,因 而 有 关 句 子 必 然 出 现 让 N1 领 有
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
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
互动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使用中的交互性和动态性,突破了传统语法理论对语言结构的静态描述。
本文首先将对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与传统语法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互动构式语法的核心理念,包括构式的动态性、语境的制约作用以及语言使用的互动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阐述互动构式语法的研究路径,包括构式的识别与分类、构式意义的解析以及构式使用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互动构式语法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互动构式语法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方法,为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互动构式语法(Interactional Construction Grammar,简称ICG)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它强调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
其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的互动性和社会性:互动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规则系统,更是一种动态的社会互动工具。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遵循语言规则,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交际目的,灵活运用语言资源,实现有效的沟通。
构式的中心地位:互动构式语法强调构式(即语言中的基本句型或表达方式)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构式不仅是语言规则的体现,更是语言使用者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构式的深入研究是理解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关键。
语境的重要性:互动构式语法认为语境是语言理解和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语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情感状态等。
语境的变化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变化,因此,对语境的深入分析是理解语言现象的重要途径。
语言的创造性:互动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使用者具有创造性,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创新上,还体现在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过程中。
构式组配分析法新探--动词涵义和构式的互动关系研究
动词涵义和构式的互动关系研究
G a g t a n e lle G ilq u in ( 加 埃 塔 奈 尔 • 吉 尔 甘 ) 著
邱 莹 、 施春宏*译
(北 京 语 言 大 学 语 言 科 学 院 中 国 北 京 10008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构式中词项涵义②的考察, 来探寻改进构式组配分析法的手段, 更
' 头
邱 莹 ,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汉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邮 箱 : qUyingblcu@ 1 6 3 . com。 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句法学、 语义学、 词汇学、 应 用 语 言 学 及 理 论 语 言 学 。邮 箱 : shichunhongblcu@ 1 6 3 . com。
②
译者注: 徐烈炯( 1995)认为汉语中的“ 意义” 对 应 于 m am ' n^ , 用“ 指称” 对 应 于 re/ ern ce , 而 把 e n e 译成“ 意思” , sence 大 体上相当于犿〇犻《 尽减去 r e / r n c e ;沈家煊译《 现代语言学词典》 (2000)也 将 e n e 译成“ 涵义” , 指语言内部的关系系统, 即“ 一个词项与其他词项相联系, 形成同义关系、 反义关系等聚合关系和搭配的组合关系” (C y Stal 1997/2000)。
常是提取一系列相关词语[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词目( lemmas)]的形式作为一个构式的共 现词位(即被构式特定槽位所吸引的词位) , 但是并不区分这些词的不同涵义。然 而 , 考虑 到一词多义(polysemy)现象如此普遍, 将涵义考虑进来也许能够改进这种分析方法, 并提 供新颖而有趣的认识。这 正 是 Gries & Stefanowitsch (2004)在考察“ 动词-小品词” 构式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时所提的建议:“ 在某些情况下, 不单单观察动词的区别性共 现词位, 而且还考察动词涵义的区别性共现词位(即动词一涵义的特定型式) , 如此会更加 精确 , 更有价值。 这种观念将会在本文研究英语迂说型致使构式 (periphrastic causative construction) 的 非 定 式 动 词 槽 位 时 得 到 探 讨 。我 们 将 采 用 多 项 区 别 性 共 现 词 位 分 析 法 ( multiple distinctive collexeme analysis) ,并将基于涵义的分析( sense-based analysis)所得的结果与 对相同数据但采用基于词目的分析( lemma-based analysis)所得的 结 果 进 行 比 较 。这种 比较的结果将会表明, 一般而言, 就每个构式通常所表达的意义而言, 基于涵义的方法 (the sense-based approach)得出的结果更具启发性, 因此, 在构式组配分析中将涵义考虑 进来是有意义的。本文首先简要探讨涵义作为语言单位的适切性(relevance),并展示它 在研究迂说型致使构式的动词槽位中的潜力, 然后介绍基于涵义的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 分析法, 并陈述相关研究结果, 着重强调这些结果与基于词目的分析所得结果的不同 之处。
领属 王彦死了父亲
22
句的主位和宾位成分之间并不存在领属关系,因而它们就很难在动词前组成一个显现其领属 关系的定中结构。 与例( )相类似的情形及其理由同样存在于“王冕死了父亲”这样的领属句中。例如∶
(4) A. a.老李戴着帽子。→老李的帽子戴着。(?) b.小王穿着靴子。→小王的靴子穿着。(?) B. a. 他来客人了。→他的客人来了。 (?) b. 他出疹子了。→他的疹子出了。 (?) C. a. 张老师丢了一个学生。→张老师的一个学生丢了。 b. 王冕死了父亲。→王冕的父亲死了。
⑥
领属句和典型的存现句在上述变换中的对称表现说明,二者的语义内涵确有相一致的成 分,即均同主位和宾位成分之间的领属关系有关,其句式义的核心似可归结为领属关系的保 持、建立与消除。从语义模式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有理由将这两类语句归入同一构式范畴的。 另外,从前面的例( )和例( )可以看出,领属句同典型的存现句的语义蕴含或称多 义型式是非常对称的,前者表示“出现” 、 “存在”和“消失” ,后者表示“获取” 、 “领有” 、 和“丧失” 。 (关于“出现”和“获取” 、 “存在”和“领有” 、 “消失”和“失去”之间的概念 相似性问题,后面将有涉及。 )同时,我们还知道,领属句同典型的存现句的扩展路径也是十 分对称的,譬如,从“屋里有人”到“心里有想法” 、从“他有一个朋友”到“他有一个想法” , 存现物和所属物由实到虚的变化是完全一致的。多义型式和扩展路径的对称,也在某种意义 上表明二者之间应当具有型式联接和语义投射关系,构式在由“源域”向“目标域”投射中, 应有一个核心义在起控制作用。 然而,问题是领属句的主位成分是指人或指物的非处所成分,典型的存现句的主位成分 无疑应为处所成分,二者在构造形式上存有一定差异,因此将其归入同一构式范畴,是否有 悖于构式语法的“非同义原则”呢 ? 事实上, “非同义原则”并不是以否认构式范畴的多义性及可扩展性为前提的,相反,构 式语法理论对构式范畴的多义性、理据性、可扩展性及构式之间的联接与承继关系,给予了 充分的关注和阐释。按照构式语法理论,构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构式义也不是浑然一体、纯 然单一的。一个构式就是语言中的一个范畴,同其他语言范畴一样,构式也会在使用中产生
语法构式
语法构式修辞构式是一定修辞动因加在一个基本的语法构式上形成的,而语法构式都是从重复出现的人类生活的基本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意象图式般的结构”。
这种图式结构一旦形成,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会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与外界发生关系,前者指的是外界的信息必须纳入图式的结构才能被我们接受,后者指的则是当外界信息超出了图式的接纳范围时,图式就会调整自身的构成而将这些信息吸纳进来。
语法构式也以这两种方式导致了修辞构式的形成:同化,表现为构式在与构成成分整合的过程中将整体的构式义加给这些成分,使它们发生适应自己的变化;顺应,表现为构式在表达满足修辞动因造成的意义时,自身发生由中心意义派生出非中心意义的变化来适应它。
除此之外,构式还可能在实现某种修辞动因的状态下被高频使用,使得不可推导的修辞意义从外部加在构式上。
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前二者。
1.整合中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整合可以理解为构式自上而下对论元角色的要求,与充任构成成分的动词自下而上对参与者角色要求的统一。
由于构式的独立性,当二者不一致时总是动词发生变化而被同化到构式中去。
具体到修辞构式的研究则可以这样来认识:在一个表达过程中,构式的激活缘于真实的认知经验,它自上而下地引导、规定我们对构成成分的选择;词汇系统中有待选择的词语却负载着我们已有的认知模式,不可能随时调整自己以自下而上地适应构式的需要。
当二者冲突的时候,同化就意味着保守的经验模式必须适应真实、新鲜的认知经验而发生变化。
构式不仅是句法的一种框架,还是我们编码认知经验、赋予经验以形式的框架。
当语言使用者面对一种真实的认知场景而试图对之进行表达时,首先是认知场景激活了长时记忆中储存着的某一构式,关于这一场景的认识也就经由构式的整理和规范而被编码在该构式的组织形式中。
由于构式是高度抽象的,它只能将最为基本的事件类型编码为自身的中心意义,例如某人引起某事、某物引起状态或处所的变化、某物对某人有某种影响等(Goldberg,2007:048)。
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
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摘要: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现象的成因到底是由动词的多义性还是由构式的多义性所决定的?在比较了Goldberg的构式语法和词汇中心主义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后,认为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由动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也是由构式的多义性决定的;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标签:构式语法;动词义;构式义;整合模型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这种现象的成因到底是由动词的多义性还是由构式的多义性所决定的?陆俭明认为是由动词的词义变化决定的[1];而王黎则认为是由构式义决定的,应该用构式理论来解释多功能性,而不是用多功能性理论来解释构式[2]。
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种是词汇中心主义主张,一种是构式语法主张。
本文认为,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由动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也是由构式的多义性决定的;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一、构式语法理论的基于认知框架的动词意义、构式意义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人物Goldberg认为,她的构式语法的思想来源之一是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
那么我们就首先来分析一下她的基于认知框架的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的内涵。
在框架语义学中,语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
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经验空间或认知结构,表达个人或言语社团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集中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式上。
因此,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实际上也为一个动词的相关意象以及意义上相关的词提供了概念基础。
同理,构式这种形式意义结合体,比如论元结构构式也是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通常用来描述一般事件类型的语义框架,比如:某人对某人做某事,某物发生移动,某人使某物移动,某人经历某事,某人拥有某物等。
二、Goldberg关于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相互作用的论述Goldberg认为,句式的整体意义大于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句式本身具有某种独立于组成其自身的词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构式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构式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构式语法自20世纪90年代被国内学者们关注以来,现已有若干文献对其进行了评价或用以探讨汉语问题及多种语言现象。
不能否认的是构式语法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学者们对这一语法理论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本文以构式语法的概念和特点为切入点,以大量文献为基础,综述了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的争议、评价和反思,总结了学者们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双及物构式、特殊构式和汉语词类构式的研究成果以及最终获得的构式语法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标签:构式语法论元结构构式义词汇义不可预测性一、引言构式语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这一理论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背景,符合认知语言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则;同时又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①(Frame Semantics)具有内在联系。
研究构式语法的学者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构式是形式、语义及话语功能匹配的符号单位。
近十年来,构式语法受到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
“Construction”的翻译也从“句式”“框架”“构块”到“构式”②。
从对文献的介绍、评价,到尝试着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再到这一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都有不少论述,如:张伯江(1999,2000)、沈家煊(1999,2000)、董燕萍&梁君英(2002)、纪云霞&林书武(2002)、陆俭明(2004,2008)、袁毓林(2004)、王黎(2005)、刘丹青(2005)、严辰松(2006)等。
构式语法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引进介绍到质疑反思并应用到汉语研究中。
本文首先阐述了构式的概念和特点,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反思和讨论,然后综述了构式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的相关成果,最后概述了学者们通过构式语法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二、构式的定义及其特点的探讨(一)构式的定义Goldberg(1995)在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中发现,同一动词在不同的句式中,其意义无法在原有的词语意义中找到相对应的解释,这时,她把含有这个动词的句式归结为一个新的构式。
对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思考
对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思考吴可;王文斌【摘要】本文在研读Goldberg(1995,2006)两部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就国内学界对构式语法理论所持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反思、探讨和澄清,并讨论学界目前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部分理论细节,内容主要涉及构式的定义及构式义的来源、动词与构式的互动过程、构式间的承继联接关系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有五点看法:1)对于构式的定义,学界目前普遍关注其非推导性特征,而忽视其使用特征;2)各类抽象程度不同的构式的构式义来源于语言使用中的抽象概括;3)动词与构式在互动过程中,动词义与构式义不发生熔合;4)按照意义的本质不同,词项与抽象构式应当区别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实体,\"词汇与句子构成连续统关系\"这一说法并不抹杀这一本质;5)在构式间的承继联接关系中,多义联接与隐喻扩展联接难以界定,实例联接与子部分联接的定义模糊不清.【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9页(P50-58)【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动词与构式的互动;熔合;承继联接【作者】吴可;王文斌【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一、引言自20 世纪8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派在反对生成语言学派的基础上蓬勃发展。
认知语言学家借用并重新认识“构式”(construction)这一传统语法研究中由来已久的概念,提出构式是大脑中独立运作的语言实体,是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派对于语法的理论研究逐渐归结为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其中目前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四个分支(陆俭明2008;王寅2007:313):一是以Fillmore,Kay et al.(1988,2003)为代表的合一构式语法(Unification Construction Grammar);二是以Langacker(1987)为代表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三是以Croft(2005)为代表的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四是以Goldberg(1995,2006)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亦简称“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中动词与构式的整合
p o s s e s s t h e s a me p a r t i c i p nt a ol r e s a n d r o l e p r o i f l e . L o a d c a n f u s e wi t l l c a u s e d — mo t i o n c o n s t uc r t i o n a s w e l l a s c a u s a t i v e —
侧重 的动词 l o a d和 t h r o w能 同时与使 动构 武相 融合 , l o a d却还 能与 带 w i t h短语 的 因果构 式相 融合 , 而t h r o w不 能。
在探讨 了造成整合 观存在缺 陷 的根 源后 , 本文提 出 了对整合观 的 改 良方法 , 即赋 予动词 不 同的角色侧 重 , 从而 解
p l u s - w i t h - a d j u n c t w h i l e t h ow r o n l y c a n f u s e w i t h c a u s e d - mo t i o n c o n s t uc r i t o n .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r e a s o n s f o h e r i n -
00论句式义的分析策略(给《汉语学报》)
论句式义的分析策略范晓提要句式义的分析策略,实质上是句式义的发现和辨析策略。
《构式语法》重视研究句子构式的整体意义与认知的密切关系,这对理解句干句式义的生成理据有启发性。
但它在分析句式义上采取“从整体到整体”的策略和把心理上的感知完形(认知情景)直接分析为句式义的策略有点问题。
这涉及一些理论问题:如何看待句式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句式义的分析是思维分析还是语言分析?如何看待句式义发现程序和生成程序?如何看待句式义的描写和解释?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句式句式义分析句式义的策略零、引言0.1句式义本文所说的“句式义”(也称“句式意义”、“句式语义”)不是指句式内句法成分间的关系意义,也不是指句式内语义成分间的关系意义,而是特指句式独立的语用表达功能意义的。
1严格地说,“句干+语气”是一个完整句子的句式,一个句子完整的句式义应该是句干义和语气义的综合意义。
然而学界提到的语法“句式”,有的着眼于句干,有的着眼于语气,句式也就有句干句式和语气句式分别,相应地句式义也就有两种情形:句干句式义和语气句式义。
2朱德熙(1986)在分析存在句时区别了句式的“低层次”语义和“高层次”语义,所谓“低层次”语义,是指句式内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意义,所谓“高层次”语义,实质上是指单句的句干句式义。
3邢福义在讨论复句时所说的复句内部分句间的“隐含的语义”实质上是指复句的句干句式义。
4构式语法所说的“句子层面构式”的独立的“构式意义”也是指单句的句干句式义。
5还有些学者把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格式看作句式,则把表示语气的意义(交际用途)看作句式义。
60.2构式语法对于句式义的分析策略句式义的分析策略就是通过分析来发现、辨识、理解、描述句式义的策略(或方法)。
Goldberg《构式语法》重视探讨句子的构式及其意义(相当于“句干句式”及其“句式义”),强调句子的构式与认知的密切关系,这对研究句干句式义的成因或理据有启发作用,对推动汉语句式和句式义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Goldberg构式语法思想述评
Goldberg构式语法思想述评赵旭【摘要】“构式”思潮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一种语法理论,可以追溯到Fillmore有关框架语义学的研究.Goldberg继承和发展了之前零星的构式思想并构建了一座宏伟的构式语法大厦,使构式的研究路子在语法学界登堂入室.相对于语言学界主流的分析式方法,构式语法具有很多独到之处,它对传统的“动词中心说”构成了有力的挑战,解决了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构式语法的研究路子并不成熟,还处于发展探索过程中,自身理论体系上仍有不少漏洞和局限.【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3【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构式;同构假说;情景编码假设【作者】赵旭【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一、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一)构式的内涵与外延“构式”一词译源于英文术语“construction”,construction一词最基本的语言学定义是“组构过程中的组合结果为一种语言的语法中有独立功能的单位序列”[1]。
简单地说,construction就是两个或更多的语法单位的组合体。
到了Goldberg[2],construction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 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C的形式(Fi)或者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 C的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
按照该定义,从语素、词、短语到句子,只要它们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一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中得到完全预测,那么就可称其为一个构式。
事实上,Goldberg自己也是如此理解的。
在Goldberg[2]中她明确指出语素也是构式,在Goldberg[3]中,她进一步给构式列出了清单,指出构式包括以下类型:1.语素:anti-,-ing2.单纯词:anaconda,and3.复合词:daredevil,shoo-in4.惯用语:going great guns5.句型:He gave her a Cake(二)构式具有独立于词汇的意义Goldberg的构式语法最具革命性的意义就是它全面挑战了“动词中心说”。
中动构式及构式对其内在成分的压制
中动构式及构式对其内在成分的压制摘要:中动构式是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一种构式,它要求动词表强动作,状语表示某种状态或属性。
中动构式对构式内成分具有强烈的压制作用。
在副词上,它必须是些用来表达说话人主观判断的副词,且其位置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构式的可接受度,还会使构式类型发生改变。
在动词上,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下,动词的及物性、论元数量以及语义都会发生变化:使原来动词由及物的变为不及物的;原来能带两个名词性成分现在只能带一个名词性成分;原来表动态现只能表状态。
关键词:压制;中动;构式;凸显;抑制中图分类号:H31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9(2019)03-0074-04(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中动构式是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以自身的特性对事件发生影响的一类构式。
过去对中动构式的研究多着眼于结构,研究动词特点、副词的类型和意义,而很少从整体上研究构式对副词、动词的制约。
本文从压制的角度探讨中动构式及构式对其内在成分的制约不失为对过去研究的一个补充。
一、汉英中动构式的构式特点所谓“中动构式”是相对于“主动构式”和“被动构式”而言,它是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构式中的动词看似不及物,实则及物。
中动构式由三部分构成:NP +V +AP 。
其中,NP 在句法上是主语,但在语义上则是动词(V )的受事;V 多采用简单形式,呈现出及物动词的非及物化;AP 是动词的修饰语或补足语,多由副词、形容词或介词短语充当。
中动构式表达的意义是“一个事件的参与者由于自身的特性而对事件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并使事件以副词或其它成分所表述的方式发生”[1]。
中动构式具有[+恒时性],事件具有[+虚拟性[2]。
因此,[+状态][+通指][+情态][+类属][+习惯][+潜在]构成了中动构式的特点。
中动构式表状态,在句法、语义平面都能找到证据。
首先,中动词后能带表性质或状态的状语,使动作事件状态化,它使不论谁实施动作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其次,中动词虽为强动作动词,但中动构式表示的意义却是一种常态,是人脑中的虚拟事件。
日语构式的构式义_动词义和名词义_赵蓉
收稿日期:2016-01-24;作者修订:2016-04-04;本刊修订:2016-0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日语‘に—が’构式研究”(13CYY090);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句法对比研究”(20152080429)作者信息:赵蓉(1975-),女,江苏太仓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E-mail :zhaorong26@ 。
日语构式的构式义、动词义和名词义赵蓉(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4)摘要:从句子的格形式入手,在梳理日本传统国语学、动词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观点的基础上围绕日语的“に—が”构式对日语中构式义、动词义和名词义的关系展开分析。
结果发现:第一,日语构式的多义性可能来自名词义;第二,构式义和名词义的共同作用可能决定动词的语义类型;第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名词义可以引起动词义的引申,并影响到句子的格形式。
关键词:构式义;动词义;名词义;“に—が”构式中图分类号:H3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16)03-0078-070.引言构式义、动词义和名词义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日语研究也是一样。
不过,考虑到日语助词接在名词后面表示名词的语法功能的特点,我们在研究日语构式时必须将格助词的排列形式纳入研究视野。
本文将从句子的格形式入手,在梳理日本传统国语学、动词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相关观点的基础上,论述日语中构式义、动词义和名词义的关系。
日语语言学中的“构式”(構文)和普通语言学中的construction 一样,用法多而广,概念定义不尽相同。
本文“构式”的概念原则上基于Goldberg (1995,2006)的构式语法理论,但限于篇幅,研究对象仅限定在句法层面上由格助词排列形成的格模式(格パターン),对应的形式和语义分别称为该构式的“格形式”和“构式义”,而本文中的名词义则指的是相关格助词前名词项的语义。
“动词+out”结构的构式分析
“动词+out”结构的构式分析吴会娟【摘要】The meaning of the verb and that of the construction interact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determines the whole meaning. As the maximum frequency particle collocated with the verb, "Out" also influences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verb and the construction,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determines the whole meaning and this construction tends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finish or end, therefore the verb indicates the pattern, means and purpose of behavior in this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out" that something moves out from the inside of a container, the metaphor meaning concerned occurs, while "out" in this construction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process, consequence of the action.%动词的意义和构式的意义相互影响,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
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语法的基本思想相矛盾,因为认知语法不把一种语言的语法看作负责把众多表达组织起来的生成手段,这种组织工作是由说话人依靠各种可以得到的资源来进行的。
其次,构式语法相对忽略了在认知语法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各种释义(construal)。
虽然Goldberg(1995:44—49)提到过“突显”(profiling)和射体/界标排序(trajec—tar/landmarkalignment),她并没有系统地运用这些概念,也没有赋予这些概念和在认知语法中同样的重要性。
另外,构式语法对于在认知语义学得到广泛研究的思维现象比如隐喻、转喻、混合(blending)、意象图式以及虚拟(fictivity)等也重视不够。
Langacker认为,这些现象对于语义至关重要,而语义又对于语法至关重要,因此构式语法对上述认知现象的忽视是值得重视的。
而且如果这些认知现象对于构式研究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关于构式语法生成性的说法就是不成立的。
Langacker对于构式语法的另一项质疑是针对本文第一小节介绍的Goldberg对于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的区分。
他引用了Goldberg的下面一段话:‘‘[…]我同意[…]每当动词出现在不同构式中的时候整个表达的意义就会不同,但这些差异不需要归因于动词的不同意义,如果归因于构式本身会更加简约(parsimonious)”(1995:13)。
Langacker同意在上面的例(2)a中sneeze缺乏通常的“引起移动”的意思,因此2a中“引起移动”的意义是由构式而非动词赋予的(2005:162)。
然而,他不同意Goldberg(1995:11)把例(5)中的“引起移动”的意义也归因于构式,(5)Miakickedtheballintothestands.并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kick有‘引起移动’的意思并引发了由‘intothestands’体现的路径(path)图式”(同上)?本文认为,不仅像kick这样比较典型的动作性及物动词可以引发类似‘路径’的意象图式,从而具有‘引起移动’的意思,像sneeze这样典型的不及物动词也同样可以引起意象或者是读者经历过的场景(scenario/frame),从而理解为什么打喷嚏可以将咖啡中的泡沫吹开。
201106 构式语法对汉语_形容词_宾语_结构的研讨
12
则: 1) 语义一致原则( 只有语义一致的角色才 可熔合) ; 2) 对应原则( 词汇上突显的参与者角 色必须与构式中突显的论元角色相熔合) [3: 48 - 59]。构式承继句中参与组分受压制和整 合的过程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 构式的句法 压制; 2) 承继句中的组分原义自洽; 3) 构式的 语义整合; 4) 承继句整合性读解。下文详述。
我们认为参与构式的动词性形容词分别与宾语题元和主语题元有自主依存联接或修饰关系而因此可各就其位形成两大词群的承继句支撑起各自构51goldberg在讨论地点候选句时指出下列两句分别承继致使移动构式和附带with的使役构式
2011年 11 月 第 34 卷第 6 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 2) 刷牙两分钟,健康每个人。 ( 3) 坚持建管养结合 畅通农村富裕路。 ( 4) 大学生、共青团员也行动起来了,他们 上街服务,清洁环境,宣传、义演、义卖。 ( 5) 于是她又平缓了脸色,说: “你得叫我 大姐。” ( 6)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绝 不能松懈斗志,追求个人的价值和物质享受。 ( 7) 专家提醒: 经常叩齿能坚固牙齿。 总体上比较,我们可以主语 / 施事明示与否 作为区别标准,把句( 1) - ( 3 ) 和句( 4 ) - ( 7) 各归一类。其中句( 1) 和句( 4) 中的关注重点 出现在排比短语 中 ,人 们 可 额 外 通 过 类 比 来 更 高效地确认 构 式 的 压 制 。 此 外,与 前 六 句 隐 没
认知语言学
对Goldberg 构式语法的理解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基于认知语言学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对比较完善的语言学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一面世,很快引起语言学界的瞩目,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当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介绍其理论,或运用该理论尝试解释现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亦或对该理论加以评论。
构式语法理论是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的,通常被看作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符合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则,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具有密切的联系。
框架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的一种方法,从词汇语义视角阐释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语义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为语义的描述与表征提供了思路,对构式语法理论是一个语义上的补足。
构式语法理论是在对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形式语言学理论反思的结果。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认为,语法格式是由生成规则或普遍原则的操作而产生的,表层结构的背后还有深层结构,不同的语法结构之间可以转换。
构式语法理论则区分了动词的论元结构与构式结构,主张用构式义来解释语言中各种句法格式的语义,认为句法不是生成的,词汇项和语法结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每个句法格式本身表示某种独立的意义,不同的句法格式有不同的句式意义。
Goldberg是构式语法理论建设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Goldberg 建立了自己的构式语法理论框架。
她表明,她的构式语法理论是在Fillmore,Lakoff 等人的构式语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Goldberg认为,如果某一结构的特征不能完全从语法中业已存在的其他结构的相关知识推知,该结构可确定为独立存在的构式:C 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 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林艳(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林艳(1968—),女,湖北郧县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汉语词汇语义学、英汉词汇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现象的成因到底是由动词的多义性还是由构式的多义性所决定的?在比较了Goldberg 的构式语法和词汇中心主义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后,认为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由动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也是由构式的多义性决定的;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关键词:构式语法;动词义;构式义;整合模型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09)06-0157-032009年11月第17卷第6期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Nov.,2009Vol.17No.6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这种现象的成因到底是由动词的多义性还是由构式的多义性所决定的?陆俭明认为是由动词的词义变化决定的[1];而王黎则认为是由构式义决定的,应该用构式理论来解释多功能性,而不是用多功能性理论来解释构式[2]。
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种是词汇中心主义主张,一种是构式语法主张。
本文认为,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由动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也是由构式的多义性决定的;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一、构式语法理论的基于认知框架的动词意义、构式意义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人物Goldberg 认为,她的构式语法的思想来源之一是Fillmore 的框架语义学。
那么我们就首先来分析一下她的基于认知框架的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的内涵。
在框架语义学中,语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
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经验空间或认知结构,表达个人或言语社团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集中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式上。
因此,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实际上也为一个动词的相关意象以及意义上相关的词提供了概念基础。
同理,构式这种形式意义结合体,比如论元结构构式也是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通常用来描述一般事件类型的语义框架,比如:某人对某人做某事,某物发生移动,某人使某物移动,某人经历某事,某人拥有某物等。
二、Goldberg 关于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相互作用的论述Goldberg 认为,句式的整体意义大于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句式本身具有某种独立于组成其自身的词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构式义与构式中主要动词的意义可能重叠、补充或否定,是一种互动关系。
Goldberg 认为,句子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预测出来,而是由词汇义和构式义相互作用生成的。
构式义与动词义是一种互动关系,但是构式义起主导作用,决定句子的整体意义,限制进入构式的动词;动词义是构式义的例示。
三、词汇中心主义与Goldberg 观点的分歧词汇中心主义的代表是词汇语义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学者们对动词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其中Beth Levin 是词汇语义学的代表人物,她和另一位以色列学者MalkaRappaportHava 在动词语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她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词汇语义学理论———词汇语义表达理论,开辟了词汇语义学研究新领域。
词汇语义学已经成为当前语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主要的观点是:动词在一个句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论元与之匹配。
动词在句式中处于中心地位,动词的意义决定句式的意义,句式意义的差异是由动词的多义性造成的。
词汇中心主义和构式语法在对“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现象的解释上的分歧在于:(一)对句法结构所产生的语义差异来源解释不同例如,下面的两个句子。
(1)He gave him a book.(2)He gave a book to him.例(1)是双及物构式,例(2)是介词宾语句。
词汇语义学·157·认为,一个动词有两个不同的语义表达,动词的不同意义是通过不同的词汇规则关联的。
该词汇规则将一个特定的意义输入到一个动词中,从而产生一个动词不同语义表达的结果。
因此,不同的句法配置差异反映了句子中主要动词语义表达的差异。
如双及物构式的词汇语义规则将“X CAUSE Y to GOTO Z”这样一个语义输入到动词中去,从而产生“X CAUSE Z to HAVE Y”语义结构。
而构式语法认为,上面两个句子是两种不同的构式。
双及物构式本身有一个意义。
“一个施事发出动作致使接受者收到一个客体”(“X CAUSE Y to RECEIVE Z”)。
这个意义并不能仅仅看成是动词give意义的一个部分。
(二)对论元的观点和处理不同词汇语义学认为,论元的表达及其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词的语义决定的,句子意义的差异来源于词库中不同的词项,这种不同的词项是通过词汇规则操作完成的。
某个动词出现在不同的句法框架中时,存在着多个动词语义表达。
因此论元是“动词”的论元。
而构式语法认为,句子意义的差异来源于构式意义的不同。
论元是由论元结构表达式(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规定的。
也就是说,论元是构式的要求,而不是动词语义决定的结果。
动词的核心意义是不变的,构式是多义的,构式语义的不同决定了动词出现的句子意义的差异。
四、构式义和动词义关系的阐述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和词汇语义学在对“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现象解释的上述分歧,在讨论构式义和动词义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以下三个问题:(一)句子意义是由构式赋予而与动词无关吗?认知语法的代表人物Langacker不同意Goldberg把例(3)中的“引起移动”的意义也归因于构式:(3)Mia kicked the ball into the stands.(4)Elena sneezed the foam off the cappuccino.(5)Pat smiled her appreciation.并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kick有‘引起移动’的意思并引发了由‘into the stands’体现的路径(path)图式?”[3]其实,不仅像kick这样比较典型的动作性及物动词可以引发类似“路径”的意象图式,从而具有“引起移动”的意思,像sneeze这样典型的不及物动词也同样可以引起意象或者是读者经历过的场景和体验,从而理解为什么打喷嚏可以将泡沫吹开以及将牙齿喷出口外。
同样人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smile”会“表达”感激。
“使役移动”(caused motion)构式表达“转移”(transfer)的语义并不需要否定动词本身也可能涵盖与构式义一致的语义,两者的意义可以交叉重叠。
(二)为什么特定构式总是伴随着特定的动词出现?Van der Leek指出:“决定一个动词可以进入哪一个句法框架的基本认知过程应该是该句法框架与动词自己的语义框架之间的配合(negotiation)。
比如give可以选择to-短语,却不能选择into-短语,这是因为give语义框架所要求的接受者(recipient role)只能和表示目标(goal)的to-短语取得统一,而不能和表示容器图式的into-短语相统一。
”[4]他称这里的限制统一过程的动词意义为骨架意义(skeletal meaning),它代表着一个单一事件,该事件的“客观”特性对于上述统一过程强行施加限制。
我们认为,对于特定构式及其构式意义和动词论元及其动词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说,一定的构式表示一定的构式意义,一定的构式意义又是跟一定构式的特定构造相关的;构式中动词及其论元对构式的整体意义都有贡献,一定的特定构造由一定的动词及其论元来实现(或者说构式中的特定位置由特定的动词及其论元来补充)。
这样,构式意义就表现为特定构式的整体构造和动词及其论元关系。
(三)构式对进入构式中的动词有决定作用吗芽构式语法无法预测一个什么样的特定动词应该出现在某种句式中。
也就是说,构式语法不能提供一种原则的方式来决定什么样的动词可以出现在某类句式中,什么样的动词不能进入某种句式。
为什么某类句式需要某类动词,某类句式不需要某类动词,应该排除于某种句式之外?例如,按照构式语法的观点,汉语存在句有一个抽象概括的构式语义———“某处存在某物”。
但是这样一个抽象概括的构式语义并不能为我们解决哪些动词可以进入存在句,哪些动词不能进入存在句这样的问题。
又如“把”字句确实存在着“某种外部力量以何种方式使某物发生何种变化”这样一个抽象概括的构式语义,但是说话人在生成具体的“把”字句过程时,哪些动词可以进入“把”字句,哪些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构式语法并不能提供很好的预测和有力的解释。
五、构式义和动词义的整合模型我们认为,词汇语义学和构式语法两种理论是互补的。
词汇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两种方法都能处理动词多义现象,都有很强的洞察力。
但这两种理论都面临相同的挑战:如何给一个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的范围划出一个清晰的界限。
也就是,在何种句法结构中,我们可以知道是动词的多义现象,在什么样的句法结构中是构式的多义现象。
如果要对复杂的语言事实进行解释,就需要对词汇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两种观点进行整合。
也就是,既需要从上到下(构式语法研究方法),也需要从下到上(词汇语义学研究方法),需要两种研究取向相结合。
本文借鉴词汇语义学理论,依据Iwata的观点,对Gold-berg的构式语法加以改良,提出我们的构式义和动词义的整合模式。
我们的观点是,构式语义应该分成两层,一是抽象的构式语义,表示抽象概括的语义;一是特定动词类构式语义,表示一个抽象程度略低的构式语义,存在于抽象的构式语义和具体的论元意义之间。
特定动词类构式语义比具体的论元意义稍微抽象一些,但在抽象程度上比不上抽象的构式语义。
另一方面,从动词论元的角度看,依据Iwata的观点,动词论元对应着两种意义:中心词意义(简称L-meaning)和短语层意义(简称P-meaning)。
L-意义独立于任何句法框架,可以看做是对于那个词的全部框架语义知识,而P-意义是与特定句法框架相联系的,是与那个句法框架相应的语义结构相融合的结果,两层的构式语义和动词论元意义是对应的。
详述如下:(一)动词的两种意义:L-意义和P-意义针对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的不足,Iwata对之进行了改良。
Iwata主要以英语的方位交替句(locative alternation)为·158·例阐述他的构式语法模式(如图1)。
图1可以看出,相对于Goldberg 对于构式中动词的描述基本上只是一个参加者序列,Iwata 对于动词意义的表述更加丰富,区分了中心词意义及短语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