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粮食问题》

《中国粮食问题》

集成栽培技术
E 、力促全过程机械化是提高粮食单 产的保障。 把农民从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的 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必须实现粮食作物 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机使用 效率、农机化作业率和粮食作物脱粒率, 综合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
全过程机械化
绷紧粮食安全的约束红线
在我国粮食安全系统中,有三条约束 红线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一是耕地红线,我国耕地红线是18 亿亩,这是人所共知的,但确立各级政府 的保护任务和保护责任尚需进一步加强;
3 健全多层次粮食稳产增产的财政 支撑体系
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必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粮食科技 的积极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 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4.探索建立稳健的粮食价格不断 增长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粮食生 产仍是农民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生产生活 的基础和增收的主要渠道,粮食价格的高 低以及粮价的增速不仅影响农民种粮的积 极性,更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 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5 确保粮食安全尚需管理制度创新 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两次 大的飞跃,突出表现在以 下两个时间节点上,即 1983年与1984年之交和 2003年与2004年之交。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元月
玉米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 作物之一,北美洲种植面积最 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 之。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 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 巴西、墨西哥。从栽培面积和 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
水稻居第三位。
世界哪些人还在挨饿?
现在世界上 有10亿人挨饿, 他们中多数是妇 女和儿童,世界 上每6秒钟就有 一个儿童饿死。

2023年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粮食问题分析

2023年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粮食问题分析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粮食问题分析世界的各个文明都起源于农业。

粮食是维持生存的基本品。

由此,各个文明都有一个立足于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和本地化食物消费体系。

但伴随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扩张和全球化的兴起,诸多进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和食物消费体系,被粮食武器摧毁了。

粮食武器的作用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粮食救济,一个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粮食救济,使得很多亚非拉国家不需要,也不能够生产粮食。

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

大量的农夫,也在这样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过程中,被赶出土地,流荡在城市的边缘。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

由此,又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

进展中国家的大量农夫,又在市场机制的吸引下,被拽出土地,成为工业化的边缘人群。

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进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靠。

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

在丢失了国家粮食平安和食品平安之后,这些国家更进一步丢失了国家主权,产生了对美国的政治与军事依靠。

中国也正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当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才看到农夫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不赚钱的故事上演。

当农夫渐渐走向不为市场种粮食,甚至不为自己种粮食的时候,中国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就开头走向瓦解。

同样,中国的本地化食物体系,也正在被替换成产业化、全球化食物体系。

由此,中国的粮食平安,以及食品平安,才成为十多年来世人关注的问题。

短期看,中国不存在粮食平安问题,由于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粮食消费,还是由本国满意的。

但是,就驱动因素看,对中国粮食生产者合围包抄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中国也已经在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框架下,绑上了与美国比拼财力,以维持独立粮食生产体系的战车。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一、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作物、农特产品并举的种植模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遗传工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二、问题然而,中国粮食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耕地的减少。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占用,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这导致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规模效益不高。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3.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洪涝、风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中国常见。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浪费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这些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4. 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粮食质量和人民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三、对策为了推动中国粮食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整合,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农地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大面积连片耕地。

此外,推动土地托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国浪费粮食的案例

中国浪费粮食的案例

中国浪费粮食的案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也存在着浪费粮食的问题。

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中国浪费粮食的现象。

1. 宴会浪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宴席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合。

然而,在一些宴会上,人们常常过度订餐,导致食物浪费。

有时候,人们为了面子,宁愿浪费食物,也不愿意带走剩余的菜品。

2. 酒店自助餐:自助餐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但是很多人在自助餐时常常盘子里堆满食物,最后却吃不完。

这种浪费现象在一些大城市的高档酒店尤为突出。

3. 餐饮行业浪费:中国的餐饮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浪费粮食的问题。

一些餐馆为了追求菜品的外观和口感,在制作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食材。

4. 超市过期商品:在中国的一些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过期的食品摆在货架上。

这些过期食品无法销售,最终只能被扔掉,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5. 农产品损耗:由于中国农业生产链条的不完善,农产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常常出现损耗。

这些损耗导致了大量粮食的浪费。

6. 餐馆外卖打包:在中国,外卖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很多餐馆在打包外卖时使用过多的包装材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7. 学校餐厅浪费:一些学校的餐厅在供应食物时,经常会多出很多剩余的菜品,这些剩余的菜品最终只能被扔掉,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8. 储存不当:在农村地区,由于储存条件不好,很多农产品在收获后很快就会变质,无法储存保存,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9. 大型活动浪费:中国举办许多大型活动,比如庆典、展览等,这些活动上会提供大量的食物。

然而,由于人员众多,很多食物最后只能被扔掉,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10. 个人浪费: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的浪费行为。

一些人在购买食物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导致食物过多,最终无法消耗完,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以上是中国浪费粮食的十个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国在粮食浪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提醒我们要节约粮食,珍惜粮食资源,提高粮食利用效率。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粮食生产量和质量都面临着挑战。

为了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需要解决粮食生产和供应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粮食生产能力不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但是在粮食生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每年都在逐渐减少,而土地的肥力和产出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在农村地区,由于劳工力的流失和劳动力的老龄化,劳动力供应量也在逐渐减少。

这些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的能力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解决。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的能力,中国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引入先进技术,加强肥料的利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耕地的质量。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二、粮食流通不畅中国的粮食流通不畅也是一个问题。

在某些地区,粮食受到天气灾害和农业病害的影响,导致供应短缺。

另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造成了粮食供应方面的短缺。

为了解决粮食流通不畅的问题,可以增加物流和运输方面的投入,建立更为完善的物流和运输网络。

此外,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其运输和销售能力,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也可以加强粮食流通的能力。

三、粮食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粮食安全生产是保障粮食供应的基础,防止粮食生产和使用中出现问题。

然而,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包括污染、化学农药和基因改造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影响了中国粮食的质量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些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加强监管和管理,加大对农业生产和消费的监督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粮食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另外,可以引入生态农业和生物技术,采用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此外,中国也可以采取粮食进口和增加储备存粮等方式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粮食供给、粮食质量和粮食消费三个方面,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就粮食供给而言,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粮食产量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粮食产量,但是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其次,粮食质量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屡见不鲜,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粮食质量已成为当前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

最后,粮食消费方面也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肉类、奶制品等高蛋白食品的消费逐渐增加,而粮食的消费量相对减少。

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粮食供给和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粮食安全现状虽然整体上仍然较为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粮食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整粮食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村粮食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村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农业援助政策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村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培养专业人才,并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的科技试验和示范。

此外,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如生物技术、精准农业等,提高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效率,避免病虫害的侵袭,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

二、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与农业企业合作,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还加强土地确权工作,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激发他们积极性。

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村交通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

此外,还注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和冷链等对于农产品流通的支持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农业援助政策针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援助政策,以解决他们的粮食问题。

政府通过扶持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保护等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同时,还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种植和养殖技能。

此外,政府还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农业援助政策等措施,积极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1996——中国的粮食问题

1996——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

中国有12亿多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

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政府经过科学论证,现就这些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

一、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

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年均递增3.1%。

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含豆类、薯类),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

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

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

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

解析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解析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简析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国未来将面临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本文介绍了中国建国后粮食波动的状况,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以及保证粮食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粮食安全、状况、因素、措施1.绪论1.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

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

1976和1977年出现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1.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10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1978—2008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

1978年-1979年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

而1980和1981年则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粮食减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1.05%。

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中国农村的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从政策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收入提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策调整政府在解决农村粮食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和种植结构调整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农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这些政策调整,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二、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广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的高效种植技术。

此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支持农村地区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提供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三、农民收入提升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的销售渠道和利润空间。

同时,政府还应该推动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旅游、农家乐等农业增值服务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提升农民收入,可以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总结起来,解决中国的农村粮食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收入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努力。

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生产 供需平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粮食生产 供需平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粮食生产供需平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本篇文章旨在系统地分析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现状,并探讨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的措施。

中国粮食生产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多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科技进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中国农民的辛勤耕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使得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的粮食需求也在不断攀升。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被大量用于工业和建设,农田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限制。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多年来一直依赖于大规模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导致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粮食生产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粮食品种改良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支持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以改善农田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粮食储备和调控,以保证粮食供应的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科技支撑,改善生产方式,保护农田环境等措施,中国有望实现粮食供需的平衡,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论文的内容及框架,并便于查找相关信息,本文的章节结构如下所示:第一章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第二章正文2.1 中国粮食生产情况2.2 中国粮食需求情况第三章结论3.1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问题3.2 解决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措施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整篇文章的概述,简要说明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吗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吗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吗2023为什么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存问题,更关系到我国国家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粮食的安全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同时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一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建设的基础保障,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客观的要求。

国家粮食安全含义有哪些?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1、人口因素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

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第一,粮食需求的膨胀。

第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第三,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生态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1. 引言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2. 粮食安全形势分析2.1 粮食产量与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近年来,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农田面积缩减、耕地水平下降等问题制约了粮食增产。

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也在不息增长。

2.2 粮食进口和储备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还通过国家储备粮等手段来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进口和储备虽然能够缓解短期粮食供应压力,但并不能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

3. 主要问题分析3.1 土地资源压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农田面积缩减、农用地流失等问题严峻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3.2 水资源短缺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地区较多。

农业浇灌用水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峻恐吓。

3.3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气温提高、降水模式变化等问题,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应对举措分析4.1 加强土地保卫与管理通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田的保卫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进步。

4.2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节水浇灌技术,优化农田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缩减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4.3 增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4.4 加强粮食储备与监管完善国家储备粮制度,增加粮食储备数量,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遏制粮食市场的不正常波动。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灾害、农业技术、土地资源、农业政策等。

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稳定供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一、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干旱、洪涝、风灾等灾害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洪涝则可能引发农作物水浸和倒伏。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农民的生计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天气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田排水状况,减少洪涝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农业技术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对农业与粮食安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种植技术、育种技术和农药、化肥的科学运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加强了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培训农民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此外,中国还鼓励农民采用先进农业工具和设备,如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智能化农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土地资源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于农业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化进程对农用地的压力。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土地整治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使农用地得到更加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四、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来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是供需不均衡问题突出。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八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保障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但从区域看,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坚,生产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转移,“北粮南运”格局进一步强化,南方水、土、光、温等粮食生产优势空间资源与粮食生产不匹配;从品种看,稻谷、小麦充足,玉米基本自给的格局逐步打破,大豆自给率维持在15%上下;从品质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由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普通粮食品种总体供大于求,随着人们对优质化、高端化、特色化食物消费需求走强,加大了优质专用原粮需求,市场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大量依赖高价进口专用粮食问题突出。

二是生产成本刚性增长。

粮食生产成本抬升、务农机会成本提高以及种粮比较收益下降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特征。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三大主粮(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总成本由2010年的672.68元/亩增长至2020年1119.6元/亩,年均增长5.2%,其中人工成本从2010年的226.9元/亩增长至2020年412.8元/亩,年均增长6.2%,粮食生产利润空间大大挤压,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非粮化”甚至“非农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存在少量弃耕问题,传统粗放耕种则比较普遍。

此外,生产成本攀升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国际竞争力不足,极易受到国外粮食进口的冲击。

三是耕地质量水平不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清楚,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耕地“量”与“质”的双重要求。

虽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实际耕地面积超过18亿亩,但是前述“非粮化”“非农化”“粗耕”“弃耕”等威胁不容小觑,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等,仍有21.95%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

同时,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掠夺性使用土地的行为。

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的粮食问题
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基础受到威胁。

环境恶化和污染危及中国粮食安全。

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农业化学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

外资并购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的食物问题是
粮食中国的问题有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但玉米和大豆自给率下降,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70%。

谷物也可称为五谷,指烹调食物中的各种植物种子,包括小麦、豆类、粗粮和大米等。

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受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温度和水分是影响粮食呼吸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农业结构调
整、生态退耕、自然
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
占用等影响,耕地数
量逐年减少,随着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面积减少数 量将更加强化,加之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 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可能性 越来越小,调剂空间极为有限。
历史证明,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 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今后受全球人口 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等因素约束以及气候 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 紧。随着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 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加之国 际游资炒粮趋旺,国际粮价居高不下,并 有迅速推高趋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 国内个别粮食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
1.2 哪些植物是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以收获成熟果实(种子) 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 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 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
粮食作物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 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 等, 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 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 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即按照 “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 式,引导国内企业通过租赁土地、援建农 业基础设施、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等方式, 到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家 或地区建设生产基地,生产经营粮食,适 时进口满足国内供应。但这条路径较窄, 规模小,且易受地域空间、投入资本和所 在国政治影响,可靠性差。
前后年度间比较,粮食总产增产年份
共计45年,减产年份共计15年,分别占四 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粮食持续增产年份共 计45年,粮食减产恢复期计15年,也分别 占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 60年间没有出现 持续稳定的稳产期(≥5年);回归分析表 明,我国粮食总产年均增加722万吨。
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特征可归纳为:
玉米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 作物之一,北美洲种植面积最 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 之。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 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 巴西、墨西哥。从栽培面积和 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 水稻居第三位。
1.4 世界哪些人还在挨饿?
现在世界上 有10亿人挨饿, 他们中多数是妇 女和儿童,世界 上每6秒钟就有 一个儿童饿死。
b、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粮食产 量低而不稳;
c、全球变暖 、局部自然灾害等气候 因素影响,导致减产;
d、因为生活水平低,食物中肉类和奶 类少,增加了粮食消费量。
2 粮食的重要性
2.1 辩证论 有史以来,食物特 别是粮食始终是人类最 重要的问题,历史性地 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现实性地决定着人 类的数量与质量。
我国粮食总产是增多减少,丰歉年比是三 比一(45:15=3:1);变化趋势是不增则 减,一旦出现波折,就需要7-8年的较长 恢复期。分析还表明:在未来的一个时期 内,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长700-750 万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自然灾害频发
4.2 增加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分析
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两条路 径:其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 力,其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生 产能力。提升国际粮食采集配给能力也有 两条路径:其一是增加国际粮食采购数量, 其二是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粮食产业环境 粮食生产 粮食储备 粮食消费
耕地红线 总产红线 储备红线
图1 国家粮食安全系统示意图
上图中除了生产、储备 和消费三部分外,框架之外 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包 括法律、法规、政策、财税、 金融、物价等诸多方面的制 度或要求,统称粮食产业环 境,以虚线框之,这就构成 了完整的国家粮食安全系统。
产量
13213 14369 16392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9765 16968 14385 13650 15441 17000 18750
年度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植 物,所含营养物质主用的植物
种子,广义的粮食也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 食的根或茎部,而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 植物。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 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 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种谷物,包括麦类、 粗粮类(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 的植物)和稻谷类三大类。 (维基百科)


玉米
大豆
马铃薯
1.3世界哪里盛产粮食?
东亚:中国水稻、小麦,日本、朝鲜水稻 ;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印尼水稻 ; 东欧:俄罗斯、乌克兰小麦、燕麦 ; 西欧:法国小麦 ; 北非:埃及水稻; 澳洲:澳大利亚小麦 ; 北美:美国、加拿大小麦、玉米; 拉美:墨西哥玉米 ,巴西水稻、小麦。
水稻
中国粮食问题
王夫玉
(农学博士,研究员)
此片献给 即将、正在或 已经为中国粮 食生产、储备、 贸易、管理和 安全作贡献的 人们。
编者按
• 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意气风发走出农 学院的校门时,以为对粮食生产可以大有作为。 但经过了1/4世纪的实践后,再回过头来发现, 我们个人的贡献甚微!原因在于粮食问题是人类 第一难事要事大事。在中国滔滔的粮流之中,能 成为一颗饱满的谷粒,则是人生幸事。
1 前言
1.1 什么是食物与粮食? 食物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纤维等成分构成的,能够食用或饮用的, 为人类及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 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人类借助采集、耕种、畜牧、狩猎、钓 鱼等不同方式获得食物。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 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 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 物”。粮食主要是禾本科
全世界 挨饿的人中 有2/3生活 在印度、刚 果、孟加拉 国、印尼和 埃塞俄比亚 等非洲国家。
非洲是一个缺粮 的大陆 ,约有4/5 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 能自给,上亿人营养 不良,几千万人在忍 饥挨饿。
1.5 世界为什么缺少粮食?
世界粮食生产、 贸易、消费的严重不 平衡导致缺粮。
A 、在宏观方面: a、区域人口增 长过快,导致粮食供 不应求。
4.3 提高粮食单产的综合农业措施
粮食生产是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生产, 其单产的形成受众多因素影响。除需要 考虑政策、金融等方面的因素外,必须 依靠科技进步,采取综合农业措施,高 效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因时因 作物提高粮食单产。农业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注重耕地质量培养、 培育良种优化布局、创新集成栽培技术 和力促全过程机械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促使我国粮食数量增加 的宏观路径中,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 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的难度加 大,农业“走出去”规模小、可靠性差等。 所以,增加我国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主要 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扩大粮食生产 能力。简言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 出路在于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2.2 客观论
1945年,美国学者 Frank A.Pearson和Floyd A.Harper合著《世界的饥 饿》(The World’s Hunger)出版。他们认 为环境条件决定粮食生产,影响人们的消费。
2.3 主观论
2019年,英国学者Raj Patel著《粮食 战争》(Stuffed And Starved:Markets,Power
产量
19453 21400 21782 20906 21097 23996 25014 24048 26494 27527 28452 28631 28273 30477 33212
年度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产量
32056 32502 35450 38728 40731 37911 39151 40473 39408 40755 44624 43529 44266 45649 44510
年度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00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09
在这个系统的示意图 中,有三条约束线要引起 高度重视,即耕地面积最 低量约束线、粮食生产总 量最低量约束线和粮食安 全储备最低量约束线,简 称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 总产红线和储备红线。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用以下方法 大概估算和描绘出三条红线,方法如下:
耕地红线∝{总产红线,1/耕地单产水平} 总产红线∝{消费人口,人均消费数量} 储备红线∝{总产红线,安全储备比例}
and the Hidden B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出版,郭生祥博士为该书中文版 写作了长篇序言。他们认为当今粮食企业 左右粮食价格,导致粮食预期恐慌,影响人 们的消费。
2.4 政治论
“粮食比子弹重要” 是朝 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恩首次 言论。在强调恢复经济和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时,金 正恩表示:“过去可以没有粮 食,但不能没有子弹,如今 是可以没有子弹,但一定要 有粮食。”
3 中国粮食系统
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积累和 消费问题。粮食积累的社会物质形态主要 体现在粮食储备和贮藏等方面。粮食生产 是前提,粮食储备(积累)是保障,粮食 消费是最终目的,因而粮食消费是粮食问 题的核心。任何环节影响到粮食消费均会 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轻者影响到民众生活 和经济发展,重者则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 国家安全。
• 在即将转岗之际,回首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有 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思考,特编成《中国粮食问题》 幻灯式文稿,供同仁参考。文稿主要内容已刊登 在《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上(2009,No.6; 2019,No.11; 2019,No.1 )。文稿中其他有关 数据、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深表谢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