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说课稿1
《天气和气候》的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的说课稿梁丽平我今天讲的是第三章的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的是天气,它为下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与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使用天气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常用的天气符号,让学生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并能合理的安排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学,学生也不愿意去学。
而本节课《天气和气候》对学生来说,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因此,学生也乐意学习。
这节课我让他们自主预习、提前一天给学生发导学案、学生自制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图片、课前收集资料,重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我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依据我校的十六字教学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导学导练,展示提高”,这四个环节,我力求在教法上体现新课堂特点。
从情景导入法---小黑板展示—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挑战主持人---天气与生活,这些环节步步深入,不断的体现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努力的方向是:1.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在教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了优化整合。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我又联系到魏县的天气知识,从中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3.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学生活动。
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小黑板展示、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挑战主持人,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有待提高的地方,突出表现在:1.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差:突出表现在过渡不自然、对学生的评价语有些苍白,缺乏针对性和鼓励性。
2.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差和教学环节上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最后草草收兵,给人以仓促的感觉。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特点;学会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描述;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宗旨是从感性材料出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是指什么。
(2)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3)知道评价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是什么能力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知道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4)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5)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等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和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o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风等)及其成因。
o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能力目标:o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o运用所学知识,学生能够预测简单天气变化,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精神。
o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o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难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入、新课讲解、练习、总结。
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天气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现象。
-实验法:利用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章节。
-教具:天气现象模型、气候类型挂图。
-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简易气象站模型。
-多媒体资源:天气现象视频、气候类型介绍PPT。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明确奖惩机制,如表现好的小组可获得奖励。
3.激励策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武邑县清凉店中学王站鹏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本节教材将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天气情况作为切入点,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理念“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的要求”,综合对课标,对学生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四、教法学法教法:1.引导探究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知识竞赛法教法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老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探究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把文字、声音、视频等一体化的直观演示法、和气愤高涨的知识竞赛法,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与气候》,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天气与气候》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并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异,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难点是: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我将采用以下教法:教法:情境导入法,示范引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让他们感知到天气的多变和对生活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
2、核心知识讲解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
3、观察记录与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让他们亲自参与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分析出当地的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气象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气候与天气教案
气候与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2. 掌握气候与天气之间的关系;3. 能够辨别不同气候类型和天气现象;4. 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候与天气的定义与区别;2. 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3.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4. 常见天气现象的描述和判断;5.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从而引入气候与天气的学习主题。
2.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并强调其区别。
气候是指在长时间内(一般为30年以上)某地区的平均气象条件,包括气温、降水量、气压等;而天气是指在短时间内(一般为几天到几周)某地的气象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3. 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介绍气候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量、气压等,以及气候因素,如纬度、海洋性/大陆性气候、海陆分布等。
4. 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介绍世界上常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并通过地图或图表展示它们的分布情况。
5. 天气现象的描述和判断教授学生如何描述和判断天气现象,如晴朗、多云、阴天、雨天、大风等,并举例说明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和对人们的影响。
6.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作物收成、自然灾害等。
7. 小结与延伸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供延伸阅读或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气候与天气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能够辨别不同气候类型和天气现象等。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察并描述当天的天气状况,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和讨论;2. 鼓励学生主动搜集有关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进行汇报和交流;3. 分组进行气候类型研究,通过制作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展示各自所研究的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影响。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⑴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⑵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⑶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特点以及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认识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关爱环境,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强调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天气与气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两者的科学概念和特点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学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天气、气候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的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以及两者的联系。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后续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通过对中国天气和气候的深入了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主要的天气系统,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天气系统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2.难点气候特点与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复杂气候条件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气候概念和复杂的气候成因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
三、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数据,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
2.读图分析法:通过分析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出天气和气候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天气系统介绍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候类型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大陆性气候强。
3.气候的分布规律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气候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气候》说课稿一、学习目标1、同学们能够准确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可以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二、学情分析咱们同学呀,经过之前地理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地球的气候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一些常见的气候类型。
但是对于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以及这些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
大多数同学对地理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
不过,可能会有部分同学觉得气候知识有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咱们这节课就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让大家轻松掌握这些知识。
三、学习内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1)引导同学们阅读我国 1 月和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 1 月我国气温从南向北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② 7 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2)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的规律: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①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怎样的?②找出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并分析原因。
(2)总结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结合前面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引导同学们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通过案例分析,如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等,让同学们理解气候复杂多样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国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点?(2)介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3)以具体的城市为例,如哈尔滨和广州,对比它们的气候差异,分析纬度位置的影响;以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为例,如青岛和乌鲁木齐,分析海陆位置的影响;以山地和平原为例,如峨眉山和成都,分析地形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它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今天我就本节的教材、教师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们来看教材的分析.i对于本节教材的分析,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现在我们来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认识卫星云图,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的能力,并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两个术语。
学好这些知识,学生能对今后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物产、经济、交通等具有很大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而对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要求的,根据课程标准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理念。
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气的特点,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1.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天气对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 通过天气薄薄的形式,了解常用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关注身边、生活中的地理。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⑴会区别天气和气候;(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学生同时接触“天气”、“气候”这两个术语时容易混淆。
讲清楚了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而且在考试中也得心应手。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人教版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人教版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 学生能够掌握描述天气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 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理。
-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收集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准备天气符号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教学挂图。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
- 准备记录天气情况的笔记本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对天气的日常观察,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 展示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天气现象。
2. 讲解新知- 定义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强调两者的区别。
- 介绍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符号记录天气。
- 讲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加深理解。
3.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模拟不同气候下的日常生活。
4. 知识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天气预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天气。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
5. 总结提升- 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 强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
五、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一、天气1. 定义2. 描述方式3. 天气符号二、气候1. 定义2. 类型及特点3. 形成原因三、气候变化的影响1. 环境2. 社会生活```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的说课稿者腊中学:龙飞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七个环节来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
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指导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之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本章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中,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②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让学生记录和播报天气预报,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之所以把它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正确区分这两个术语是学生今后正确表述和学习的基础。
2、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很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天气符号,而正确辨认这些符号是看懂天气图的基础。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
2、问题引导教学法
3、阅读指导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坚持“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等。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1、课堂小组讨论法: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把体现自我的机会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2、练习法:课堂练习是检测教学目标的“晴雨表”,通过检测能及时反馈信息,所以这种方法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尤其在学习重点内容时。
四、说教学过程
状,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这个环节的学习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
(过渡,展示材料:北京雾霾情况,提出问题:(1)北京雾霾对当地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2)分析造成北京雾霾的可能原因?(3)北京如何治理雾霾?根据给出的材料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
(三)巩固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他们急切需要一块用武之地,于是我带着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此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练习。
(四)拓展提升
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意图是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视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自己尝试做天气预报员,识记天气符号,效果很好。
天气和气候的难点则通过材料和表格明确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加以辨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差异。
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实现课堂学习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情景,视频导入
天气的概念及特点是本节重点之一,为了突破重点,我做了如下安排:
请一些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本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上节课已布置),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然后搞一次课堂调查:平时坚持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
接下来让学生议一议我精心设计好的三个小问题:
(1)为什么要看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天天看?
(3)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及天气的概念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结合课本P67归纳:
(1)什么是天气?(提问程度一般的学生)
(2)天气有什么特点?(提问程度中或上的学生)
(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过渡)天气状况跟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十分关注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
(课件展示天气符号)天气符号的识别是本节难点,为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我采用了对比学习的方法,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天气符号放到一起,让学生自己找不同,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
对于一些特殊符号,让先学生先辨认,然后在解释,比如:冰雹对人有伤害,所以,用有棱角的三角表示,沙尘暴用“S”表示,是汉字“沙”的第一个字母等。
之后,我选了两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小例子,让学生发表见解,这个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最后补充一些关于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这个环节的学习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
接着与学生一起回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内容播放顺序,然后引入卫星云图的学习
(1)展示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练习:让学生判断青藏高原和河南的天气状况。
(2)根据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预报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
(播报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这种讲练结合的学习方法,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基本都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四)对比学习,完善重点
气候的概念特点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我准备开门见山引入,采用阅读指导法,让学生阅读课本P67,引导学生绘出表格比较两者的概念、特点的不同。
鉴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归纳基础上,让同学们通过69页练习加以巩固,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五)情感教育,结束本课
展示两副空气状况不同的照片,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引入由于大课本阅读材料“大气环境检测”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视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自己尝试做天气预报员,识记天气符号,效果很好。
天气和气候的难点则通过材料和表格明确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加以辨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差异。
最后通过练习题来经验课堂学习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