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B卷试题(附答案) (1)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
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
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2022-2023学年菏泽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B)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菏泽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B)2023-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ChatGPT是一种智能增强技术,它能做的事情是智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
比如,生成数据伦理的大纲,生成某个前沿问题的研究现状。
这明显增强了搜索能力,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效率。
不过,能够起到增强效果的ChatGPT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
一是智能鸿沟问题。
这一技术目前是受到限制的,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会导致使用者群体中差距的拉大,也就是由智能技术导致的鸿沟。
二是社会公平问题。
除非这项技术能够像手机一样普及,否则这种公平问题会非常显著地暴露出来。
能够利用ChatGPT工作的人,很可能效率显著提升;而无法使用这项技术的人,效率则会保持在原有水平。
三是依赖问题。
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会感受到这项技术的便利。
比如,能够迅速生成课程大纲、撰写文献综述、搜索关键信息等。
这会让使用者逐渐对这一技术产生依赖。
但这种依赖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
以搜索文献为例,借助这项技术能够迅速找到相关文献,并且可以撰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综述文本。
尽管借助ChatGPT可以快速生成一份文献综述,但却失去了相关能力的学术训练,那么结果可能是研究者和学生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
面对ChatGPT迅猛的攻势,学术界普遍采取防守姿态,尤其是不少大学相继禁止这一技术在作业和论文写作中的使用。
然而,禁止并不是最优的处理方式。
技术似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进来,所以相对来说,理性引导更为妥当。
要理性引导,则需要考虑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
我把二者的关系模式比喻为“画龙点睛”。
以文本大纲生成为例,ChatGPT能够围绕数据处理的收集、存储、使用等环节中的相关伦理问题,生成一份基于数据处理环节的数据伦理大纲。
从狭义角度来看,这份大纲是恰当的,能够反映数据处理环节伦理问题的一些方面。
然而从广义角度看,这份大纲则过于狭窄,尤其是仅从数据处理本身来理解数据,并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比如数据化、数据与生活方式等重要问题。
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政治试题(附答案)(11)
大丰区新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政治试题第I卷(客观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规定A.用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国体B.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C.说明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说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体现了人民民主具有A.时代性B.广泛性C.真实性D.全民性3.外交部“12308微信版”正式上线了。
以后中国公民如果在海外遇到紧急情况,除了可以拨打12308领保热线外,还可通过“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及“外交部12308”小程序进行实时咨询和求助。
这体现了A.我国尊重保障人权B.国家赋予了境外公民更多的政治权利C.一切权力属于公民D.保护公民安全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4.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A.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B.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行使参与权和决策权D.享有劳动权和受教育权5.“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维护每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她)有罪有错。
这是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守住这条底线必须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B.实现所有公民的一切利益诉求C.在法律上只能将公民视为权利主体D.保障公民平等参与立法的权利6.下列行为中属于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有①积极参加“醉美校园”摄影比赛②参加居民会议,听取居委会汇报工作③在网上参与南京“无烟日”环境管理问题讨论④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冰箱质量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大丰区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是A.等额选举B.直接选举C.间接选举D.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8.全国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有9亿多选民参加选举。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
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
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
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
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
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
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
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泸县五中2024年秋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 2.D 3.B 4.①借助日常生活现象指出睡眠不足普遍存在,如文章第一段。
②借助客观事实、引用名家观点论证睡眠不足的危害,最后归纳演绎,推出“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这一观点,并借权威部门论断增强说服力。
③通过事实论据论证睡眠不足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回借助大量探索和研究的结果论证睡眠的重要作用,如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等。
5.①事实上,“夜猫子”努力较早入睡,往往却是凌晨时分才能达到睡觉状态,这说明“夜猫子”们已经患上了睡眠障碍。
②第二天他们很难达到清醒的状态,重复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忘记交通信号灯的颜色等,这说明睡眠不足影响学习、记忆等。
③患上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以及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这些说明睡眠不足会破坏免疫系统,增加患上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风险。
6.D 7.A 8.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
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
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9.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
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
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10.D 11.A 12.B 13.(1)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2)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囚禁在狱中,自恃品秩高,辱骂陈仓尉刘仁轨,刘仁轨命人用杖打死了他。
14.①虚心听从魏征的建议,最终没去泰山封禅。
②虚心接受魏征的建议,没有杀刘仁轨,反而提拔了他。
③虚心听从刘仁轨的建议,暂停去狩猎。
参考译文: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
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文学作品,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
美国文学评论家韦勒克说:“价值问题置之不顾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和分析任何艺术作品。
”文学批评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在于具有否定意义,也就是去伪存真,为比较优秀的作品留存余地,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
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隘,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
更有甚者,价值错位,思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
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唱赞歌。
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
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能够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并正确地评价。
对此,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说,从历史的和生平的角度出发,在演绎文学作品时,不论探求多么全面彻底,我们都必须准备尝试评估,而且还必须能够识别优劣,分辨一流与二流。
否则就根本不是撰写文学批评,而仅仅是文学文本里反映的社会史或政治史,或者着眼于过去时代的心理个案记录。
“评估”“识别优劣”,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26届)语文试题说明:1.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71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文物。
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中,王希孟主要运用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江中独钓的渔翁和挺拔秀丽的松竹。
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国潮热,引发了一轮对“青绿腰”的模仿热,影响力覆盖全民。
《只此青绿》打破了赏画的平面视角,用多维的舞蹈语言和舞台空间让《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活”了起来。
青绿女子刚柔并济,舞姿翩跹,曼妙的“青绿腰”将古典式的奇幻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私享画作的沉浸感。
这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重塑了当代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这“复活的艺术品”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时空穿梭机,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走进王希孟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工匠艺人们的生活。
这种赏画经验的革新,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守正与创新都是古典题材舞蹈创作者们的共识。
“守正”体现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上。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沛源泉。
而“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进行的想象和开发。
《只此青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
思考大众对“青绿腰”动作的模仿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对传统文化表达喜爱和认同的质朴方式。
他们通过对“险峰”动作形态的模仿,再现了自己心中对于“气韵山河”的想象和价值认同。
单从舞蹈动作层面来看,“青绿腰”并不属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动作,但它却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进入大众的认知。
山西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山西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上册2017-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本试卷为闭卷答题,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问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问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的时间,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山东省青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青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3.4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请考生答题前先看清试卷和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或说明。
)试题答案全部答到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经典,总是以令人难忘的经典艺术形象征服读者、观众,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回顾中国文学史,大量传世经典之作往往与经典人物形象合而为一、彼此成就,小说、戏剧尤为突出。
大约在金元之际,元杂尉形成并逐渐流行起来,而关汉卿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专业编剧队伍的出现,使人物刻画实现了新的突破与提高。
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对主人公窦娥的塑造可谓登峰造极。
这样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之所以流传至今,原因在于作者借“窦娥”之经历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抨击了封建社会对贫苦老百姓的残酷压迫,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公平秩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作品莫过于“四大名著”,它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丰富的人物图谱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智慧多谋的诸葛亮、宽厚仁爱的刘备、雄豪奸诈的曹操……这些“脸谱化”“类型化”的极致刻画成为某种典型形象的代名词,一直为后世传颂。
而《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评),无论是108位梁山好汉,还是高俅等大小人物形象,其身份、经历、说话习惯等各有特点,人物的丰富性也有明显体现,比如鲁智深虽暴烈,却常常粗中有细、机智过人。
到了明清,《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掀起了白话小说流行新高潮,尤其在神魔刻画、人物的成长描写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史,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共产党人就对文艺工作格外重视。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①“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是贾迎春的判词。“子”“系”合而成“孙”,即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语出寓言故事《中山狼传》,说的是一只狼即将被杀时遇东郭先生而获救,危险过去后它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后来人们就把忘恩负义的人叫作“中山狼”。野蛮毒辣的孙绍祖就是这样的“中山狼”,他家曾巴结过贾府,后来一朝得志便狂妄嚣张,虐待迎春。“花柳质”喻迎春身娇体弱,“赴黄粱”与元春册子中“大梦归”一样是死去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迎春经受不住夫家摧残,嫁到孙家一年就被折磨致死。画册里恶狼扑食美女,就是孙绍祖和迎春婚姻关系的写照。
③“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贾探春判词。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
C. ①始速祸焉(招致) ②度义而后动(适宜)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典范,榜样)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D. ①越国以鄙远(边邑) ②强公室,杜私门(堵塞、封闭)
③藉寇兵而赍盗粮(登记) ④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故选C。
9.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共九道大题33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
第Ⅰ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100分)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共18分)1. 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迂讷nà 伺候cì 惊谔 瘦削不堪B. 迤逦yǐ 半晌xiǎng 寒喧 碎琼乱玉C 谛听dì 离间jiàn 贤惠 湛湛青天D. 驯熟xùn 祈祷qǐ 唾弃沸返盈天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 每本元杂剧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由各人轮流演唱。
C. 鲁迅小说代表作有《孔乙己》《祝福》等,《孔乙己》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D. 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一车一马称“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大国。
B.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C. “侍坐”,指学生或晚辈在尊长近旁陪坐。
D. “再拜”指连拜两次,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B.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C. 善刀而藏之 善:保管D.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官知止而神欲行 项王按剑而跽曰.。
B.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不然,籍何以至此C.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若属皆且为所虏6.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技盖至此乎B. 共其乏困C. 距关,毋内诸侯D.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瞋目视项王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朝秦楚,莅中国B. 范增数目项王C. 项伯杀人,臣活之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9.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异乎三子者之撰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夫子之谓也 D. 大王来何操.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7小题,共18分)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人物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A. 巧姐B. 李纨C. 妙玉D. 香菱11.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新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
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骡子王宇马棚里来了新的入驻者,骡子。
马棚里原来的那匹马走了。
有人说:那匹马因为跑得快,被新主人相中,去赛马场效力了。
有人说:那匹马天生好看,被新主人相中,去马戏团了。
有人说:那匹马太贪吃,爱炫耀,又不爱干活儿,被主人送屠宰场了。
总之,那匹马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
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
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
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
想一想,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
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见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脖子咬几口,嘴里骂道:“你这杂种,滚远点儿。
”明天驴看见不顺眼,就撅着屁股,给它几蹄子,嘴里骂道:“你这杂种,快快离开这块草地。
”骡子忍着疼,不敢吱声,很委屈,也很纠结。
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又什么也不是?住进马棚里的骡子,很向往马过的日子。
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
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比之下,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为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
骡子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
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煸染得黑而广亮,蓬松如马尾。
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
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
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
主人欣赏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适用。
没想到新来的骡子把自己整成个马的样子,心里真有点儿不舒服。
北京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题年级:高一科目:语文A卷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侦缉.(jī)慰藉.(jí)内讧.(hîng)同仞敌忔.(kài)朝谇.夕替(suì)B. 巨孹(bî)揣度.(duï)侪.辈(chái)循规蹈矩.(jù)郁邑侘傺.(chì)C. 联袂.(mâi)消弭.(mí)责难.(nàn)垂涎.三尺(xián)可白公姥.(mǔ)D. 泥淖.(nào)木讷.(nâ)忸怩.(ní)方凿圆枘.(ruì)葳蕤.生光(ru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慰藉(jí)——(jiè);B项,循规蹈矩(jù)———jǔ;C项消弭(mí)——mǐ。
2.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揽茞.(chǎi)横亘.(gân)秕.糠(bì)插科打诨.(hún)博闻强识.(zhì)B. 伶俜.(pīng)匀称.(châng)羞赧.(nǎn)封妻荫.子(yìn)刍荛.之见(ráo)C. 遗.施(wâi)船舷.(xián)横.祸(hâng)高屋建瓴.(líng)酩酊.大醉(dǐng)D. 否.泰(pǐ)县掾.(yuàn)剔.除(tì)身陷囹圄.(yǔ)度德量.力(liàn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插科打诨(hún)——hùn;B项,匀称(chèng)——chèn;D项剔除(tì)——tī。
3. 下列各组词书写有三个错误..的一项是A. 重迭针砭独辟溪径川流不息黄粱美梦B. 水笼头杀戮世我桃园金榜题名走投无路C. 挖墙角寒喧一诺千斤一胫而走额手称庆D. 发韧坐阵鞭辟入理共商国事蛊惑人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考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B 【解析】:B选项“它们通过切、划、淡、化等衔接方式组成了电影”中的“它们”指代范围缩小,原文是“这些镜头”,“这些镜头”包括“远景”“近景和特写”。
2.C 【解析】:张冠李戴,“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是安德烈·巴赞提出的观点,而非《电影语言的语法》的作者提出的观点。
3.A 【解析】:B项,“采用平行叙述的方式”,可见电影《封神》采用平行蒙太奇;C项,“将其白天循规蹈矩的片段和晚上偷练武功的镜头交叉在一起”,可见电影《卧虎藏龙》采用交叉蒙太奇;D项,“通过画面的变化与组合来创造意境,从而获得充满诗意的效果”,可见电影《爱乐之城》采用抒情蒙太奇;A项,陈述了《夏洛特烦恼》的故事梗概,并没有将画面进行剪辑和拼接。
4.D 【解析】:D项,文章最后写到“电影用技术手段解决了现代戏剧时空处理的难题。
”选项已然变成未然。
5.①在呈现《雷雨》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的基础上,还要以银幕画面的形式表现艺术家(导演)的人生感悟。
②利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采用不同的镜头剪辑和组合画面,使电影《雷雨》既有庞大的场景,也有展现人物细节的近景与特写,更富有艺术感。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材料的第一部分在讲述戏剧和电影的相通性,电影需要保证其戏剧的内核,展现艺术家关于人生的独特思考;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电影蒙太奇手法的构成,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展现电影艺术。
】(评分细则:答出一点给2分,2点给5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 D 第四章主要通过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
7.B A周仆园更看重繁漪做好榜样,顺带关心繁漪。
C“倨傲地”这时繁漪并不知道周萍和四凤是亲兄妹。
D周萍不肯承认是因为他不愿接受和四凤是亲兄妹这个事实。
8.①天真浪漫,对理想和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认为人生而平等。
他把四凤当家人看而不是仆人,他幻想和四凤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真世界;②对现实生活和封建家庭愚昧思想充满厌恶和反抗,喝药片段他“反抗”父亲的要求。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启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课本改编题)课内基础知识(40分)1.(导学案4原题)读拼音写汉字(2分)①guī_________宝②qióng_________宇2.(课内原创)给加点字注音(2分)①疟()疾②繁文缛()节3.(课内原创)课文词语(成语)填空(4分)①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虐效果,________,实验结果很难重复,__________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②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__________。
③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__________的事就会忘了吗?4.(文言文讲义原题)解释加点的实词(6分)①当神器之重_______②董之以严刑_______③举先王之政________④辟邪说________⑤率赂秦耶________⑥洎牧以谗诛________5.(导学案7改编)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本,国家应当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
B.不仅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C.作为汉剧艺术的代表人物,陈伯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对汉剧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D.中国古代建筑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6.(周测七第19题改编)下列各项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C.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摇入青天。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导学案5改编)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长大后想知道,是否在百慕大三角神秘消失的船只进入了一个空间漏洞?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知识。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用法与现在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暮去朝来颜色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不齿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尝终日而思矣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可怪也欤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②枉用相存(保存,保留)B.①而绝江河(横渡)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C.①圣人无常师(老师)②吾师道也(学习)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4.下列选项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士,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教他们书法,帮助他们学习断句。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己所作,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韩愈,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B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唐诗的建筑美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
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
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
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
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
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
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像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
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
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
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
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
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
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
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D.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唐诗的建筑美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是因为能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
C.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①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③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他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④“×××!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⑤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⑥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⑦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
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⑧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
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⑨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
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早已去世了。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①段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了国文老师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徐老师骂了我后,对我的作文批改反而特别详尽,甚至当面解释,表明他对骂我的行为深感后悔。
C.徐老师自己选辑教材,新旧兼收的做法,让我对国文的兴趣提高了不少,他教我的许多作文技巧,让我一生受用。
D.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
5.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分)6.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徐老师的古怪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素养。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