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以意逆志:为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这一解释比较合理。
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
”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
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文学批评史的奠基人?A.儒略斯·凡内根B.威廉·黑兹里特C.西塞罗D.亚里士多德答案:D2.下列哪一本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里程碑?A.《文心雕龙》B.《笺疏》C.《古文观止》D.《论诗》答案:A3.以下哪位批评家将文学创作比喻为“刺剑,剑锋必须磨利”?A.蒲松龄B.鲁迅C.毛泽东D.周作人答案:B4.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作者消失”的文学批评理论?A.罗兰·巴特B.罗曼·雅各布森C.温斯顿·麦凯恩D.托·纳奇克答案:A5.以下哪位批评家被称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泰斗”?A.钱钟书B.胡适C.周作人D.聂绀弩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述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新批评”理论。
答:新批评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黑兹里特和R·P·布莱克莫尔。
新批评强调文本自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符号等方面,而非从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角度进行解读。
新批评主张读者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作品,并通过对作品内部的分析和解构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2.《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什么?答:《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经验,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
该书提出了文学的“德艺双馨”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既具有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表现力。
《文心雕龙》尤其对后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简述鲁迅的文学批评思想。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以社会批评为导向的文学批评思想。
鲁迅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通过文学批判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批评史复习题
批评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的是____。
2.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有“以意逆志说”、“知言养气说”和________ 。
3.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是____一书。
4.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作家是____。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____一文。
6.提出“滋味说”的作家是____。
7.《二十四诗品》作者是____。
8.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是指____一书。
9.清诗人中倡导神韵说的是____。
10.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____。
11.陆机在其代表文论作品____中谈到____问题时说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12.南北朝的“文笔说”中一般地说“文”指____;“笔”指____。
13.永明声律论的具体内容即所谓____。
14.南朝时产生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是____,作者为____。
15.南朝时专论五言诗的批评史著作是____的____。
16.萧统在其所编选的____中通过编选体例与篇目也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
17.陈子昂的诗歌革新思想集中于其____一文。
18.杜甫的文学观点在他的____中论述得最为充分。
19.刘知幾的文论见解见于其史学著作____中。
20.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中有关____诗的理论最为突出。
21.唐代诗僧皎然的诗歌批评代表作是____。
2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____和____。
23.韩愈的____是对“诗可以怨”以及“发愤著书”传统的继承。
24.“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是____的诗歌创作观点。
25.宋人严羽在____中提出“别材别趣”说。
26.李清照的《词论》针对____的“以诗为词”观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27.元好问的____全面、系统地评论了建安以来的主要作家作品,并从中反映作者诗歌创作的基本主张。
28.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想提倡____观点。
29.明代“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核心是____。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
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
批评史复习考试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先秦文学批评总的特征。
2、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3、清代有哪些文学理论批评?第二章诗论一、名词解释(5×4=20)1、“兴、观、群、怨”2、“知人论世”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温柔敦厚”5、“坐忘”“心斋”6、“滋味”说7、“风骨” 8、《诗式》 9、“象外之象”10、“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11、“妙悟”12、“以意为主”13、“才、胆、识、力” 14、“神韵”说 15、“性灵说”二、翻译题(2×10=20)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4、“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5、“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尽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
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有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
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6、“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
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
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泝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
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
”(王士祯《渔洋诗话》)三、简答题(3×10=30)1、简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歌艺术特征。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1朱自清称“诗言志”说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请谈谈你的看法。
2王夫之云:“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
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
”(《诗绎》)王夫之的说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原意?请谈谈你对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看法。
3王国维云:“善哉,孟子之说诗也!…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观堂集林》卷十九)王国维这段话引述了孟子哪两个批评观念?王国维的引述是否符合孟子原意?试评述之。
4清人程廷祚云:“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
”(《青溪集》卷二)试结合《毛诗大序》分析此说。
5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内在逻辑结构。
6明胡应麟云:“《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六朝之诗所自出也,汉以前无有也。
”(《诗薮》外篇卷二)谈谈你对此说的看法。
7《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试结合老庄虚静论分析刘勰的这一观点。
8章学诚称《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请结合《文心》本文尤其是《序志篇》谈谈你的看法。
9谈谈你对刘勰“文之枢纽”的理解。
10钟嵘论诗,列陶渊明于中品,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两句话所评价是()。
A、《武》乐B、《离骚》C、《韶》乐D、《小雅》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孟子B、庄子C、孔子D、司马迁4、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B、孔子C、老子D、孟子5、提出“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的先秦文论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影响的有:A、曹丕《典论•论文》B、韩愈《答李翊书》C、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D、陆机《文赋》2、受到"诗可以怨"说影响的有:A、发愤著书说B、不平则鸣说C、蚌病成珠说D、诗穷而后工说3、以"物感说"为文学产生原因的文论有:A、《礼记·乐记》B、《荀子·乐论》C、《文赋》D、《诗品序》4、"诗言志"说出现在:A、《尚书》B、《左传》C、《礼记·乐记》D、《孟子》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文论家有:A、荀子B、扬雄C、韩愈D、刘勰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正确错误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正确错误3、"以意逆志"是以读者之"意"去"逆"作者之志。
正确错误4、"文胜质则史"的"史"是虚浮夸张的意思。
中国文学批评史_复习题_FXT262338_150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 。
1、批评史 复习题
一、《诗大序》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继承了先秦时期“诗言志”说和诗乐舞三者密切联系的观点:认为诗是诗人意志怀抱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述,志与情同时萌发而形之于言,并认为“情”动也是音乐和舞蹈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2)、关于诗歌的社会作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并提出了“上以风化下,下以讽谏上”的政治教化作用。
一方面,统治者文艺达到宣传、教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百姓通过诗歌反映现实、针砭时事,达到“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的讽谏作用。
3)、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了“六义说”即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为诗歌的体裁,后三者是表现手法。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风雅颂,即风化讽谏;正也,言王政之废兴;以美盛德之形容于神明。
意义:《诗大序》是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
进一步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为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揭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点奠定了基础。
肯定了时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试述王充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对文人及其作品的认识,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实用功能,在《论衡书解》中,提出“文德说”。
“德”指事物内在的内容,“文”指外在的呈现形式。
德籍文而显,文籍德而立,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德决定文,就文学作品而言,文即文辞,德即其附载的思想内容,所以说德决定文。
德弥胜者文弥繁,德弥彰者文弥明。
2、文学批评对象的扩大,王充在《论衡》里比较集中地谈到了几种文章的类型。
王充在《对作》中,结合具体作家作品,通过其他类型文章比较明确地界定了论,他说“论者述之次也,恒山君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者”。
此外,他还追述了书这种文体名称的历史演变。
3、文学创作论,除忧愁幽思,赋以风谏外,王充还提出感事而发之说,他认为文人的创作都是有感于时事而发的,而非积闲暇之思,居幽而作。
文人只有关注社会苍生感于时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所载舜与夔关于“乐”的对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晋代陆机称“诗缘情而绮靡”,言志说与缘情说长期对立。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论其世”,就是要认识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写作背景等等。
这个观点是针对当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社会风气提出的,这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认为诗是用它的艺术感染力感动人,用它所包含的教育意义来化育人。
强调的是文学的教育、教化作用。
发愤著书说:见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
他认为“《离骚》者,尤离忧也。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即作者胸中有一股郁结之气,才形成创作的动力。
这种论述,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屈原《惜诵》中“发愤以抒情”一脉相承。
并深刻影响后世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文学理论。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其中“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
“清”指才知之清,即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指才知之浊,即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正由于“气之清浊”,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等。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两字连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一、填空(10分,每空1分)1.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收入集部的类中。
2.国内最早的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出版于年。
3.孔子用以评论整部《诗》的“思无邪”一语,在《诗·鲁颂》中的本义是。
4.《文心雕龙》是刘勰寓居期间完成写作的。
其“文体论”的写作大致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四个方面展开的。
《文心雕龙札记》一书的作者是。
5.“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6.《典论·论文》中的“气”包括和两层意思。
7.王国维《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刊物名)。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
2.简述南北朝之前“诗言志”说向“诗缘情”说发展的逻辑进程。
3.简述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涵及区别。
三、阅读分析题(每题20分,共60分)1.朱光潜在《诗论·抗战版序》中说:“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请简要提炼朱光潜的学术观点,并联系有关事例谈谈你对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看法。
2.《庄子·达生》:“梓庆(鲁大匠)削木为鐻(乐器,似虎形),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视朝廷若无),其巧专而外滑(身外杂乱之事)消。
然后入山林,观天性(自然好木),形躯至矣(木形适合制作鐻),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
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请简要提炼这段文字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例,谈谈文学创作的类似情形。
3.钟嵘《诗品序》:“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文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和术语,对诗歌基本性能与特点的两种概括。
二者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诗言志:关于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在先秦、两汉时期,不少著作都采用这一说法,如《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庄子·天下》中说“诗以道志”等。
可见“诗言志”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不仅为儒家所接受,也为道家所接受。
《诗大序》不仅继承前人的诗言志说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而且在志字之外加上了情字,指出诗、乐、舞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是对先秦诗论的重大发展。
《诗大序》正是在人们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深入的基础上,将“情”“志”并举,于“言志”之外,加上“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又说“吟咏情性”。
这对先秦诗论的重要补充,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
但是《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
“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诗缘情:从实际情况看,早期的“诗言志”,虽然并不同于后来的诗“缘情说”,但由于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是抒情性较强的诗、乐、舞等艺术形式,主“言志说”者,也同时很强调情感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如《毛诗序》虽也强调“诗者,志之所之也”,但同时又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可见中国古代早期文论对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
虽然孔子和汉儒论诗更多地强调对诗歌的功利要求,有关情感的论述不多;但总的看来,以情论文,仍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最基本、最明显的特色。
特别是魏晋以后,这方面的认识更加充分。
魏晋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禁锢的衰退,老庄思想的兴起,佛教文化的输入,以及文学脱离经学附庸地位所获得的大发展,使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抒情性更强的五言诗的发展,对于文学作品和其他学术著作的区别,以及对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的认识,使得许多作家更加明确地强调感情色彩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如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
”他认为诗重在“缘情”,赋重在“体物”,这一区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后来“缘情体物”作为一个词组,经常被用作诗赋以至诗体本身的代名词。
缘情说的提出,标志着古代文学观念的深化,在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是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的。
不过,由于当时的文学创作普遍忽视内容,竞尚绮靡繁缛的文风,陆机在强调诗歌“缘情”特点的同时,又强调诗歌语言修辞的“绮靡”,使得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客观上又成了南朝绮靡浮艳文风的依据,因而也招致了后人不少非议。
缘情说提出后,文学理论中以“情”、“志”并提的仍然相当多。
刘勰认为它在创作的全过程中也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论构思称“情变所孕”(《神思》)等。
简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
(1)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也是对传统言志说的重要补充。
(2)缘情说最早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也有提及。
(3)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
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
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上批评标准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1)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以意逆志:为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1)语出《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道德修养思想境界提高了,自然善于辨别倔人言论的实质,并且自己出语高雅,显出大家气象,孟子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传统的为人与作文的关系问题奠定了基础。
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
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
他评论“徐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在各自文章的体现,这是“气”的概念最早用于文章写作和批评。
从此,“文气”便成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术语。
曹丕是如何论述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即“文气说”的主要内容)(1)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
“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
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2)曹丕认为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
(3)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
(4)曹丕相对忽视社会现实对作家风格形成的影响,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旨,是在论证文章成就不同,风格各异的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的陋习,又有一定的合理性。
“虚静”和“物化”说: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物化”说与他的“虚静”说是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却了自我,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心斋”、“坐忘”(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诗大序》概况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诗歌的特征、诗经的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看做《诗经》的总序言,称作《大序》。
1、一开始阐述了诗歌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2、对诗经的体制进行概括提出“诗有六义。
”"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感情通过声音抒发出来,声音形成五音之调,叫作音乐。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和顺;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乖戾,亡国的音乐悲哀而忧思,它人民困苦。
这里说明诗歌音乐都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
诗乐反映各个时代的面貌,不同的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况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乐。
强调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是儒家诗歌理论的一大特色。
论《诗大序》之"诗有六义"说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有六义”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儒家政教观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