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鸦战至红军长征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由于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中方禁止鸦片贸易,并没收并销毁了大量英国鸦片。
作为回应,英国派遣舰队进攻中国,并最终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多个港口给予外国人贸易特权。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无法与工业化西方列强相抗衡。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0年至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以天京为首都的太平天国。
该运动主张平均地权、废除私有制和男女平等等一系列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清朝和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但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是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
变法的目的是推行近代化改革,包括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建立现代军队等。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外反对派别的强烈抵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尽管如此,这次变法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次推翻清朝的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
这次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随后各地响应,逐渐形成全国范围的反清斗争。
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为中国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五、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革命运动。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长征作为英雄史诗,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大家知道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一军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个:江西(赣)、福建(闽)、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陕西省(陕或秦)、四川省(川或蜀)、西康、甘肃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
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员会。
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行政区划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qión ɡ lái) 山,以及六盘山等。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军事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历程、原因、经过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构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一、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在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1. 出发与初期转移(1934年10月-12月)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约8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突围。
初期,红军面临着极端艰苦的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纠正了之前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1935年1月-5月)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迷惑了敌人,随后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4.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进行了强渡,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阻击,红军展现了极高的勇气和决心。
特别是在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5.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6月-1936年7月)红军继续北上,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卓绝的行军。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红军士兵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6.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跋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1. 革命力量的保存长征成功地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件:红军长征(共86张PPT)
指挥的徐向前,就是用这副望远镜观
察对岸敌情,直接指挥了渡江作战。 徐向前元帅的千里眼
长征时候的红军旗帜
红军在扎西使用的收发报机
红军的武器运输队
• 长征期间,国民党军队出兵100多万,对各路红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之
前,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而且枪支弹药也相当匮乏。中央红军出发时,有
8万多人,只带了3万多支枪,人均子弹也不过20发,很多战士的武器还是 大刀、长矛。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积极创造作战条件,采取伏
击、袭击等战法,用“取之于敌”的方式缴获到大量的军用物资。红军发
动遵义战役,共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 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仅红九军在东川县镇压土豪劣绅时,就收
缴了300多支枪,500多颗手榴弹,2万多发子弹,很好地补充了部队所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党军队和各地军阀武装就是红军的武器运输 队。
红军的反“围剿”
军队人数 时间 敌 第 一 至 四 次 第 五 次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结果
1930年 至 1933年
1933年 至 1934年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7万 (第四次) 博古 李德
到达陕北后红军 仅留下6000人
红四方面军
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长征胜利
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 用过的麻尾手榴弹
多数红军战士用这样的武器浴血奋战
高一历史长征知识点
高一历史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进行的一次艰苦的战略行军。
长征历时两年多,跨越了中国广袤的土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下面将介绍关于高一历史课程中长征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和原因在介绍长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背景和原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北伐战争、敌对势力的围剿等压力和挑战。
为了继续革命事业,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二、行军路线长征的行军路线是红军为了躲避敌军追击而选择的走法。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井冈山、湘赣边界、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最后到达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2万5千里,可谓艰苦且充满困难。
三、战略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长征使红军战胜了死亡的威胁,成功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
其次,长征是与知识觉悟相结合的伟大斗争,加深了红军和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此外,长征也是红军壮大与巩固红军建设的过程,锻炼了红军战士的意志,培养了革命领导人的胆识与智慧。
四、重要战役与事件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了多次重要战役与事件,其中几个经典战役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具体包括: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会宁战役等等。
这些战役与事件,充分展示了红军在极端条件下的无畏精神和英勇战斗的能力。
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长征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的了解,从而对中国革命战略与策略提供了重要经验。
其次,长征也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为其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长征精神的意义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百折不挠的意志、革命斗争过程中的自我牺牲精神等。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继承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历史长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高一历史下:1.4《红军的长征》素材(旧人教版)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第四节红军的长征素材《小麦借款合同》美国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以帮助国民政府救济水灾为名,于1931年7月由农部与中国代表宋子文在上海签订《小麦借款合同》。
规定:美国向中国出售过剩农产品麦和面粉45万吨,以得款921万美元为借款,年利4厘,指定以中国关税5厘水灾附加税为担保。
国民政府则以出售小麦、面粉所得作军政费用,加紧对豫、鄂、皖、赣4省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蒋介石纠集三十多个师的兵力,分中、左、右三路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
中路军12个师由陈诚率领,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分3个纵队,由乐安、南城、金溪等地向广昌进攻。
当时毛泽东已被“左”倾错误领导人所排挤,周恩来、朱德抵制了苏区中央局的错误指令,指挥红一方面军,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以一部兵力将敌主力第二、第三两纵队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转到敌之右翼,集中于广昌以西的东韶、洛口、吴村地区荫蔽待机。
1933年2月26日,敌第一纵队3个师分由乐安、宜黄向广昌前进。
红军先以地方武装不断阻击、袭扰、迷惑敌人,当敌右翼第五十二、第五十九两个师进至宜黄县南部的黄陂、大龙坪地区时,红军于27日拂晓突然发起猛攻,经两天激战,将其全部歼灭。
敌军遭此打击后,即改变部署,于3月15日以6个师分成两个梯队由宜黄地区出发,经东破、甘竹直扑广昌,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红军放过敌人先头4个师,于21日晨向进至草台岗、东陂地区的敌军殿后的2个师发起攻击。
激战一日,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和第九师一部,中路军余敌仓皇撤退。
在中路军向中央苏区进攻期间,左、右两路军仅在各驻区进行了“清剿”。
红军两战共歼敌3个师,缴枪万余支,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王明王明(1904—1974),原名陈绍禹,安徽六安人。
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在“五卅”运动中加入国民党。
1925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冬回国。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及长期影响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及长期影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艰苦卓绝、历时一年多的阶段性长征行动。
这次长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中国革命迈向胜利的关键之一。
背景中国历史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曾被殖民地的欧美列强统治过。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使中国社会日益萎靡不振。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但国内混乱不堪。
加之外国列强的干预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反革命行为,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局面下成立。
1927年,国共合作遭到背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得不改为武装斗争,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规模的人民战争。
但是,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局势上处于劣势,国内因为共产党的领导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武装斗争和散兵游勇。
与此同时,国民党实行肃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大肆屠杀,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战争中人才流失,组织削弱,各项基本工作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岌岌可危。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威望,在民间形成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统一战线影响虽然,留和学红已经被普及,却不能掩盖长征的巨大影响。
1. 革命路线的转折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红军长征不仅帮助中国共产党稳住了阵脚,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很高的威望和声望,还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由以前的“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到农村去”逐渐转变为“以农村为基础,发动农民群众的力量,建立独立的革命根据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国内统一的意义红军长征也促成了中国的国内统一。
在其前期,红军在不同地方设立了许多根据地。
但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现了国内的统一。
实际上,红军长征是国共两党实现统一的先决条件。
3.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也使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地位。
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及其成果,给人民群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也增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和信心,使其在日后长期的斗争中处于领导地位。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之历史背景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之长征过程江西瑞金出发——冲破三道封锁线——渡江战役,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1935.1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师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10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2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及其 实质
• 材料一、 我国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 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 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 1933年9月23日
• 材料二、 我们要以专心一致剿匪,要为国家长治 久安之大计,为革命立根深蒂固之基础,皆不能 不消灭这个心腹之患,如果在这个时候好高务远, 侈言抗日,而不实事求是,除灭匪患,那就是投 机取巧----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要 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 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
国民党 红军兵 结果 兵力 力
• 2.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 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 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 的新领导,是中国国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 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篮球NBA赛事直播 篮球NBA赛事直播;
2.①前后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②都体 现了蒋介石以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敌,
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的 反动本性。
二、红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概 况
名称 时间
第四次反 “围剿” 第五次反 “围剿”
• 【本课小结】
• 这节课我们首先分析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的实质,认识了蒋介石政权的本质; 通过红军第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不同结 局的比较,我们认清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 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 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中国革命的胜 利;我们学习了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有关内容, 深刻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我党和中国革命历史 上的重要地位,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 革命的新局面,伟大的“长征精神”值得我
历史长征知识点总结
历史长征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长征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1934年初至1935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中央红军东征的行动中展开了围剿运动,迫使中央红军被迫转移。
1. 国共两党对抗国共两党在1927年南昌、秋收起义联合反对军阀政府,对国民党人士有所改观,可是不久之后,国民党展开了对共产党的清党运动和围剿,致使1927年湖南秋收起义失败后,共产党的红色根据地逐渐被剿灭,红军被迫转入游击战争状态。
2. 中央红军的起义根据党中央的决议,为了挽救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于1934年1月5日组织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东征。
二、长征的经过长征的过程曲折坎坷,虽然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最终展现出毅力和勇气。
1. 遭遇敌军围剿长征初期,中央红军行进至贵州地区后,遭到盛兵骑的围剿,红军战士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一再遭到敌军的打击。
2. 五征四渡六走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经过了五征四渡六走九十五冲,向西南方向挺进四万余里,穿越了云贵川藏大山,跨越了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沱江等大河,克服了无数次的危险和困难。
3. 最终抵达终点在西北苏区开始,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会合,形成了规模强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终于于1935年10月20日,到达了延安,完成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三、长征的影响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取得方式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游击战争受敌人制约太大,红军必须建立大规模的正规军,进行持久战争,并转移到工农不分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路线。
2. 深化了红色政权的基础长征的胜利,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与政治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3.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控制力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策略发生转变,红色政权基础更加稳固。
四、总结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顽强拼搏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意志和坚强决心。
高考红军长征知识点
高考红军长征知识点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的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历史性时刻背后,有着中国共产党长达近三十年的英勇抗争和浴血奋斗。
其中,红军长征是这段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在高考中,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
一、背景红军长征发生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谷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国共内战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严重打击,独立自主发展的根据地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红军高层为了保全实力,重新集结和发展党的力量,决定进行长征。
二、起点红军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这也是当时中央苏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正是在江西时期,红军的战术转为游击战争,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然而,随着国民党对红军的重重围剿,红军不得不选择离开江西,保全自己的力量。
三、目标红军长征的目标地点是陕北,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最后一个根据地。
而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军事上首要的任务是要保持队伍的生存和爆发力,保证红军的战斗力不受到过度的损耗。
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红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四、路线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十余次转移和巨大的牺牲。
红军长征的路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离开苏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向贵州、四川方向转移;第二阶段是穿越滇、黔、川边境地区,红军进行了一次艰苦的转移;第三阶段是东进到达陕南,红军取得了一次战略上的转移;第四阶段是贯穿川西北,最终到达陕北。
五、意义红军长征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体现在虽经过巨大的牺牲,红军最终得以保存下来的事实上,也体现在深刻的政治意义上。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党和人民进行抗战的先声。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后来中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六、影响红军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红军长征》试讲稿
内容:红军长征1933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
那时候,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
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
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此后的短短三个月内,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次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基本要求:(1)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知识准确,条理清晰;(2)教学中体现具有启发式的提问;(3)引导学生总结长征的意义。
答辩题目:1.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 说一说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试讲答案: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历史组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看多媒体展示的一段对老红军的采访视频,让我们通过老红军的视角感受长征。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谈一下。
师:看来同学们感触良多。
不过,你们知道长征是如何开始的?又经历了哪些艰难的历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的同学正在紧张的复习历史知识点当中,历史是⽂综复习的重点,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历史红军的长征的知识点。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长征开始 1、背景:1933年9⽉,蒋介⽯出动50万兵⼒对中央苏区进⾏第五次围剿。
此时以王明为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以博古为⾸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不放弃根据地⼀⼨⼟地”,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益恶化。
2、开始:1934年10⽉,中央红军被迫实⾏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1、背景: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但伤亡惨重,损失过半。
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占领遵义。
2、1935年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会议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由周恩来、⽑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军事指挥⼩组。
(3)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命,是党的历史上⼀个⽣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三⼤红军主⼒会师 1、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泽东的指挥下,四渡⾚⽔、巧渡⾦沙江,摆脱了⼏⼗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过草地,与1935年10⽉胜利到达陕北。
2、1936年10⽉,红⼀、红⼆、红四⽅⾯军在⽢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历史红军的长征练习题 ⼀、选择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敌⼈的⼒量强⼤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C.远离基地,缺少后援D.博古等⼈的错误指挥 2.⾯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泽东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 )A.贵州B.⼴西C.云南D.江西 3.长征红军跳出敌⼈包围是 ( )A.四渡⾚⽔河B.巧渡⾦沙江C.抢渡⼤渡河D.飞夺泸定桥 4.遵义会议后红⼀⽅⾯军⾏军路线正确的顺序是 ( ) A.四渡⾚⽔河——巧渡⾦沙江——抢渡⼤渡河 B.巧渡⾦沙江——四渡⾚⽔河——抢渡⼤渡河· C.四渡⾚⽔河——抢渡⼤渡河——巧渡⾦沙江, D.抢渡⼤渡河——四渡⾚⽔河——巧渡⾦沙江 5.现在⽢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事件是 ( )A. ⽑泽东同朱德的军队会师范B.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C.红军三⼤主⼒会师D.红⼀和红四⽅⾯军会师 ⼆、问答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答案: ⼀、选择1.D 2.A 3.B 4.A 5.C ⼆、简答:答:遵义会议在⾰命紧要关头,批评了博古等⼈的军事错误,确⽴了以⽑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长征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实际上则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推荐文章抗战历史资料简介热度:二战历史资料德国热度:抗战历史资料大全热度:二战中国历史资料简介热度: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热度: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阅。
长征历史资料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__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跨越的地区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军长征历史知识
红军长征历史知识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红军长征历史知识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历史知识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红军长征历史知识三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
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
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红军长征历史知识四突破腊子口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
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之基本介绍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长征知识点高三
长征知识点高三一、背景概述长征是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面临极端困境时,进行战略转移的一次伟大行军。
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约一年,纵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到达陕北,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长征路线及重要战役1. 出发点和初期行军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起初行军于江西赣县-瓦口-井冈山一线,初期遭受国民党军队多次进攻。
井冈山战役是长征的开端,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取得重要胜利。
2. 闽赣会战红军途经福建、江西边界时,与国民党军队爆发了闽赣会战,红军通过独立自主的战略决策,成功突破包围,继续北上。
3. 陕甘边区战役红军途经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终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与驻扎在陕甘边区的红军会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三、长征的意义1. 指导思想的形成在长征过程中,中共中央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指导思想,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2. 红军的转型壮大经过长征,红军锻炼了战斗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红军规模得到了扩大,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提供了有力的革命力量。
3. 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崛起,并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长征所取得的经验教训1. 突出党的领导地位长征过程中,党的领导对于红军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党的决策和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被深刻验证。
2. 在战略上灵活机动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诸多挑战,但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决策,成功突破重重包围,最终完成了战略转移。
3. 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长征中,红军充分发挥了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了组织的建设,提升了支持和团结群众的能力。
五、长征对世界的影响长征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鸦片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为世界最强的工业国。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廉价工业原料)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林则徐: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嚣张气焰,显示中国人民禁烟的勇气和力量,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货物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主要影响: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原因:英法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主凶:英法帮凶:美俄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向英法各赔款800万白银。
沙俄侵吞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太平天国起义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19世纪60年代,俄、英支持下,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入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双方签订伊犁条约,在新疆建立行省。
2、《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1894年7月爆发战争邓世昌及“致远”舰全体牺牲。
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20世纪1900年6月原因: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义和团性质:反帝爱国农民起义口号:扶清灭洋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多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活动;拆除北京至大沽所有炮台,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允许外国驻守。
影响: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进一步控制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完全沦陷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4、《近代工业起步》背景: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奕 手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增强清朝势力,维护清政府统治口号:“自强”“求富”洋务运动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传统的自救运动军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编练新式陆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海军)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交通:唐胥铁路通讯:电报总局思潮:实业救国代表:张謇(大生纱厂)6、《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称“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成立强学会18986月11日,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政治方面(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撤裁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 经济方面(促进农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军事方面(编练新式陆汉军) 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传播,也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机会变法失败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近代化的起步:(阶段特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由表及里)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内外交困 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 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手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目的:增强清朝实力,维护清朝的统治 口号:“自强”、“求富”性质 时间口号 创办企业或成就 军事 19世纪60年代 自强(曾)安庆内军械所、(李)江南制造总局、(左)福州船政局80年代编练新式海军 (北洋、南洋、福建) 民用 19世纪70年代求富(李)轮船招商局、(李)开平矿务局、(张)汉阳铁厂、(张)湖北织布局 交通 1880年 唐胥铁路 通讯1879年试发电报成功、次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洋务运动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意义:创办了大批近代企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状元办企业”:实业救国浪潮,张謇办大生纱厂) 戊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梁有为、康启超) 发展: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维新思想的传播) 团体:强学会(维新思想的形成) 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百日维新变法:政治: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 经济: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 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军事:编练新式海军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性质:资产阶级爱国救亡的改良运动 ②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③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爱国救亡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②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戊戌变法的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比较:戊戌变法学习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学习美国、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背景:外忧内患(外:八国联军侵华 内:清政府的腐败)兴起:兴中会(1894 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发展:中国同盟会(1905 东京)性质: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结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直接目的: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辛亥革命根本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未实现)三民主义:前提:民族(驱除鞑虏,回复中华):推翻清政府统治核心:民权(创立民国):推翻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特色:民生(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经过:占领楚望台—猛攻湖广总督—占领武昌城—占领汉口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成立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之间的换算:民国某年=公元某年-1911辛亥革命的意义: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前期:背景:①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旗帜:“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空前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人物:李大钊方式: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意义: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济救国: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政治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救国:新文化运动社会风俗:剪发辫、易服饰(中山装、旗袍的流行)、紧缠足、改礼仪(废除跪拜、作揖的礼节,代之鞠躬、脱帽、握手礼)、改称呼(废除“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影片: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报刊: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民报》民主共和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民主、科举照相:19世纪40年代,西方发明的照相术传入中国,上海、广州开设了营利性照相馆,19世纪末期,许多城市开设了照相馆图书:近代中国最大的图书出版社:上海商务印书馆五四运动:前期后期中心北京上海参与者学生、知识分子学、工、商主力学生工人阶级斗争形式集会演讲、罢课、示威游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结果多名学生被逮捕取得了初步胜利:①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撤消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社会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际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起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失败原因:“弱国无外交”)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意义:①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革命纲领: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大会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共产党诞生条件: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的巨大作用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国际(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国共合作北伐:国民革命:革命准备: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革命高潮:北伐战争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内容: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形式: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共产党(如毛泽东、李大钊等人)国共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国民革命的开始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主要领导: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内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意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北、湖南著名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结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①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关键);②制定正确的北伐方针;③民众的支持;④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什么说北伐战争失败了?答: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任务失败原因:①蒋介石、汪精卫叛变;②中国共产党没有军队领导权;③中国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3.红色政权的创建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的来历):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经过:占领南昌城,撤军途中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后兵分两路南昌起义的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地点:湘(湖南)赣(江西)边界结果:攻打长沙受挫,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得到的最重要教训是:必须把工作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