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藏宫廷珐琅器赏鉴(下)
珐琅彩瓷器知识点总结
珐琅彩瓷器知识点总结一、珐琅彩瓷器的起源和历史珐琅彩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商朝时期,当时的瓷器制作已经相当发达,而珐琅釉的使用也开始出现。
在随后的历史上,珐琅彩瓷器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宋代时,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器型和装饰也变得更加精美和多样化。
在明朝时期,珐琅彩瓷器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时瓷器制作的主要品种之一。
后来,珐琅彩瓷器逐渐传入了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同时也在欧洲、美洲等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二、珐琅彩瓷器的特点和工艺珐琅彩瓷器以其彩色艳丽、图案多样、工艺精湛而著称。
其主要特点包括:1. 彩色艳丽:珐琅彩瓷器的釉色鲜艳多样,可以有红、黄、蓝、绿、白、黑等多种颜色。
这些色彩可以进行各种组合和变化,使得珐琅彩瓷器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2. 图案多样:珐琅彩瓷器的图案多样,可以有花卉、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同时也可以有宗教、神话等不同的装饰主题。
3. 工艺精湛: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原料的制备、成型、烧制、上釉、施彩、装饰等。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才能确保珐琅彩瓷器的品质和外观。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原料的准备:珐琅彩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瓷土、石英砂、长石等,同时还需要一些矿石和草木灰等辅料。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混合、过筛等工序,制成均匀的瓷泥。
2. 成型和烧制:瓷泥经过成型成为器型后,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来调整,以确保其瓷体的品质和颜色。
3. 上釉和施彩:瓷器烧制后,需要进行上釉和施彩。
在上釉之前,需要对瓷器进行修整和打磨,以确保表面光滑平整。
然后再进行上釉和施彩,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火烧,以确保颜色的稳定和亮丽。
4. 装饰和烧成:在珐琅彩瓷器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装饰和烧成等工序。
这个过程主要是根据设计图案,进行色彩的搭配和绘画,然后再进行烧成。
清风徐来――沈阳故宫藏清宫扇具
清风徐来――沈阳故宫藏清宫扇具作者:***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03期摘要:我国古代扇子可分为障扇、团扇、草编扇、葵扇、羽扇、折扇等类别,各有形制及特色。
我国古代团扇、折扇本是怀袖纳凉之实用品,也是服装点缀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传统书画艺术结缘成为雅致的书画艺术品。
现代生活赋予传统扇具以新的价值和新的作用,在建筑、家具、陈设、服装、戏剧、表演、平面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如今,提倡“古为今用”,在继承古代优秀扇具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
清代内廷“恭造”之各种扇具无疑是我们创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关键词:沈阳故宫;清代;扇具中图分类号:J 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1)03-0057-10扇子,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纳凉用具,古今中外都有。
但我国的扇子在发展过程中却独树一帜,与书法、绘画、金石艺术等融为一体,在招风引凉实用功能外,又具有了欣赏、应酬等社会功能。
扇子的起源已不可考。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扇具之最古老者,当属《古今注舆服》记载的“五明扇”;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扇子形象出现于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图案中奴隶手执一把长柄扇;古老的扇子实物为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篾丝编长柄扇。
我国古代,团扇、羽扇等不可折叠的扇具,以绢、罗、纱,以及通草、竹、麦秆、棕叶、羽毛等材质制作,有圆、扁圆、长圆、团方、八方、葵花、海棠、梅花等多种形状。
随着造纸术发展,隋唐时期纸面团扇出现。
宋代则绢纱材质的纨扇风靡一时。
折扇,是可折叠的扇具,宋初由日本传入。
虽有学者认为折扇创自我国,因缺乏实证,尚待进一步考证。
我国古代,扇子既可引风纳凉,也可用来遮面、扑蝶、驱蝇等,在孔尚任的传奇小说中,桃花扇更是定情信物。
[1]同时,扇子也是服装饰品,具有人、扇互衬的作用。
我国古代扇子既是怀袖纳凉之实用品,也是雅致的书画艺术品。
沈阳故宫介绍
沈阳故宫介绍提起故宫,大多数人会想到北京那座气势恢宏的明清皇家宫殿。
而在辽宁沈阳,也有一座故宫。
它是清代定都沈阳后至迁都北京前的帝王宫殿,又称盛京皇宫,与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现存两大宫殿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阳故宫就被辟为博物馆并开放参观。
2019年10月,随着大清门东侧的太庙完成修缮并开放展览,沈阳故宫实现100%对公众开放。
作为收藏明清历史与艺术精品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以其珍贵的古建筑、富有特色的文物藏品吸引着海内外观众。
三个皇帝分期建造“沈阳故宫自努尔哈赤后金天命十年也就是1625年始建,至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基本建成,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超6万平方米,共有古建筑114座、房间500余间,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为努尔哈赤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为皇帝举行大型庆典和集会时使用,也是皇帝与八旗诸王和大臣议政之处。
1644年,顺治皇帝在此登基继位。
大政殿东西两侧有10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亭子,称为十王亭。
离殿最近、略微向前突出的两座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呈雁翅状排列,东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王亭,西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王亭。
“八旗亭是各旗官员处理本旗日常事务的衙署。
”李声能说,“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与满族皇帝和八旗旗主出征狩猎时扎设营帐的排列方式一致,体现了满清八旗制度的文化特色。
”中路又称皇太极皇宫,自1627年开建,由“前朝”和“后寝”组成。
南半部为“前朝”,即皇帝处理政务、接见使臣及举办庆典之处。
大清门北侧正面的崇政殿为沈阳故宫正殿,即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
“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崇政殿举行。
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殿里接受群臣朝贺。
”李声能介绍。
崇政殿北侧为凤凰楼,这是沈阳故宫最高的建筑。
中国工艺美术史珐琅彩
中国工艺美术史——珐琅彩瓷工艺美术作品赏析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什么叫珐琅?搪瓷的旧称,起源于日语。
“珐琅”系日本“七宝”的梵语名称,日本的“七宝”又称“七宝烧”,是类似我国景泰蓝的一种贵金属艺术搪瓷制品。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
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
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
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
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
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
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
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
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以静为用 是以永年
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3期“以靜为用,是以永年”,此句是清朝皇帝刻制于松花砚底部的铭文。
其意与“宁静致远”具有相同含义:想要一朝、一事长久延续,就必须坚守初衷,守住道统,以不变之“静”,应万变之动;以天下稳定为基,使百姓修养生息,国祚方能长治久安。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是人们熟知的中国古代最为高寿的皇帝。
关于他的史事和传说,从清朝到现在可谓不胜枚举。
令今人更感兴趣的,是他参与制作、用心珍藏并传承至今的无数清宫宝贝,包括瓷器、玉器、书画、漆器、金银器、珐琅器等等,它们不仅具有价值连城的经济利益,也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勤于政务的大清皇帝,弘历可谓日理万机、终身繁忙,而他所喜爱的那些内府珍藏,正是为他内心起到“静”的作用,使他积蓄了人生智慧,提高了处事能力,使深陷国政的疲惫身心得到修养。
一、遵祖法守成例满清前身女真部在明末时尚不能制瓷。
后金天命六年(1621),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八旗军刚攻下辽东,有辽南海州析木乡汉人归降,献上当地所烧造的绿色瓷器,令努尔哈赤大喜过望,令赏银20两(图1)。
满清入关后,很快陷于中原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对各类传世艺术品的仰慕,也很快得到实现。
除在紫禁城内设立各类用器的厂、作外,还在京城、圆明园等处设有其他御用器物的生产工厂,其后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瓷器御窑等。
不仅如此,康、雍、乾诸帝还深深投入到各式御用器物的设计、制造过程,无论是画样修改、材料选择,还是器物大小、器型调整、彩色变换、装饰纹样等等,他们经常参与其中,具体事例在清宫档案文献中屡见不鲜,最终形成了清宫各类御用器物的大批量生产,为当时和后世留下无数珍贵典藏品。
清高宗弘历深感祖父、父亲对自己的厚爱,无论在宫廷政治、礼仪方面,还是在文化传承乃至宫廷器物制造方面,终生奉行“祖制”,特别是在御用瓷器制作上,他从多个方面都对前朝成法予以遵行。
如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乾隆朝沿袭康熙、雍正朝派遣督窑官之制,派遣淮安、九江关监督唐英兼理景德镇窑务。
清宫珍宝末帝御用-沈阳故宫博物院院溥仪御用金银珠宝器物
清宫珍宝末帝御用-沈阳故宫博物院院溥仪御用金银珠宝器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1925年被逐出北京紫禁城之前,曾由其胞弟溥杰等家人将宫内珍藏的大量历代字画、金银珠宝等珍贵藏品携出官外。
这批珍贵的宫中宝物此后即脱离清官原藏的状态,变成溥仪的个人财产。
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溥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京津两地和东北政治舞台上先后扮演了大清逊位皇帝、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前苏联红军重要战俘和中国政府头等战犯等特殊角色,而他随身携带的这批国宝,则随着他的升降起伏而历经辗转与磨难,其所携带的大批珍贵字画或是因故变卖,或是在战火兵燹中惨遭毁损,最后只有近500件珍贵的金银珠宝藏品因体量较小便于携带,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之后,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最终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重要文物。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清朝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曾经收藏和御用的金银珠宝藏品,无论是其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弥足珍贵与独一无二的,仅仅从这批藏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来看,它也是价值连城的珍稀国宝。
本文从基本史实出发,依据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溥仪御用金银珠宝藏品,对这部分珍贵文物的来龙去脉及藏品情况作综合介绍,让文博界同仁及研究者有机会了解与认识这部分国宝,并借此公布这批珍宝,知诸世人。
一、末代珍宝的辗转之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并暂住于北京紫禁城“内朝”后宫内,包括三大殿在内的“外朝”则归于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以开办博物馆。
此后十余年的时间内,京畿地区动荡飘摇的政局,特别是各路军阀对皇宫财产的垂涎三尺,让逐渐成人的逊位皇帝溥仪感到忧虑。
于是,在1924年他被冯玉祥领导的军队正式逐出紫禁城之前,他利用胞弟溥杰和其他家人、族人人宫学习、探视等机会,以赏赐等方式将清宫原藏的历代名人书法、字画及金银器、珠宝首饰等贵重之物大量携出宫外,成为脱离北京故宫皇家财产之外的个人财富。
珐琅彩鉴定
珐琅彩鉴定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
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
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
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
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
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
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
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
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
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
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
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
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
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
金雕玉琢——沈阳故宫“金玉满堂”展览
AppreciatION 鉴赏·金玉满堂中国古代金器制品最早发现于夏商时期,玉器则更早至新石器时代,所以金玉之器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直作为民族的图腾及精神文明的重要代表。
随着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金玉之器的制作与使用更加普遍,但崇高的品质与富贵繁华的意义,一直深入人心。
金与玉制品的类型非常丰富,纹饰自然流畅,金雕玉琢——沈阳故宫“金玉满堂”展览孙继艳 杜恒伟图1:清青玉圆雕光绪御笔之宝图2:清青玉圆雕光绪御笔之宝AppreciatION 鉴赏·金玉满堂雕琢技术或纤细温婉、灵动流畅,或苍劲有力、粗犷简练,对我国手工艺制作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清青玉圆雕光绪御笔之宝(图1、图2)清德宗皇帝载湉御用,此玺多在其御笔字画上钤印用。
宝玺全高10.5厘米,印台高4.8厘米,印面长、宽均为13厘米。
宝玺为青玉制成,玺上部雕刻交龙纽,下部为方形台印。
印边缘较宽,印面刻汉字朱文篆书“光绪御笔之宝”6字。
该玺原藏于北京故宫,后调入沈阳故宫收藏。
现为沈阳故宫院藏国家一级文物。
清太祖高皇帝谥宝(图3、图4)清代太祖皇帝努尔哈赤谥宝,旧称玉宝。
宝全高13.5厘米,印面长、宽均为13.8厘米,纽高8.5厘米,印台厚5厘米。
白玉制成。
此宝为乾隆元年(1736年)清宫内府遵旨镌刻而成。
宝上部为单体蹲龙纽,描金,纽上系明黄丝绳。
谥宝文字为满、汉文合璧,均为朱文,右侧为汉文篆书4行,左侧为满文楷书6行。
其文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之宝”。
谥宝外包明黄织金四则团花暗图3:清太祖高皇帝谥宝图4:清太祖高皇帝谥宝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金玉满堂云纹锦包袱皮,用双层龙凤纹金漆套盒盛装。
该宝于乾隆四十八年由北京送至盛京太庙尊藏,清末民国时期存于沈阳故宫崇谟阁内。
该谥宝为沈阳故宫藏国家一级文物。
清太宗文皇帝谥册(图5)清代太宗皇帝皇太极谥册,旧称玉册。
清宫“十二月花卉月令”文创衍生品
在儒家文献《礼记》中有《月令》一篇,记述了每年夏历十二月的天象、物候,将自然秩序与人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记录了国家在不同时令条件下施行的祭祀、礼仪、法令等相关事宜。
月令,即“以时系事”,体现了人们遵循自然节律安排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以及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思想理念。
初唐的历史学家颜师古注《汉书·成帝纪》记载:“时政,月令也”。
月令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简言之,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二节气为一月,三月为一季,四季为一年,一年分二十四节气,一年共计七十二候,农事依据物候进行。
清宫十分重视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在乾隆朝“以农立国”,在不忘满族固有生活习惯的同时,对于中原汉文化的天文立法、时令耕织、民间习俗等都悉数接纳。
比如,北京故宫藏明《佚名月令图册》(图1)上面钤有乾隆和嘉庆皇帝的玺印,画面所绘内容为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七十二候,共计四册七十二开,其法是以鸟兽虫鱼、草木生态的变化等自然现象来验证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转换。
每一候应均以一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七十二候的候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前者为动物、植物,如“鸿雁来”“萍如生”等,后者如“东风解冻”等。
图上无作者款印,每册引首均有清乾隆皇帝行书御题,按春、夏、秋、冬四册依次为“绘具丛生”“景宣长养”“含毫布肃” “托素备成”,钤有“乾”“隆”“德日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 “八征耄念之宝”。
第一册附页乾隆行书长跋(略),款署“己亥季夏清宫“十二月花卉月令”文创衍生品沈阳故宫博物院 苏 阳图3 清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卉盅》图2 清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卉盅》图1 明 《佚名月令图册》月中御识”,钤“乾”“隆”朱白联珠印。
清内府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避暑山庄”“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
清代统治者依旧重视发展农业,重视月令规律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了,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沈阳故宫获赠“九龙瓷”
l 清宫 珐琅 彩 瓷 综述 > 王健 华 《 德 镇 陶瓷 > 19 _《 景 94 2 千 年 瓷韵 > 周 荣林 江 西人 民 出版社 20 ,《 04 3 中 国 陶瓷 史) 中国硅 酸 盐 学会 ,《
2 4 O0
文物 出版社 18 92
株 芙 蓉 花 ,周 边 绘 小野 花 ,两 只 稚 鸡相 依 偎 ,窃 窃 私 语 。 瓶 上 有 诗 “ 扶 承绿 ,红 妥 出 阑枝 ” 器 物 制 作 精 细 ,胎 质 细 青 。
高 穆浑 雅 之 气 ,独 未 尽掩 入 雍 正则 专 以佚 丽 胜 矣 ;至乾 隆 则 华 极矣 ,精 巧 之 至 ,几于 鬼 斧 神 工 ,而古 朴 浑 厚 之致 ,荡 然 无 存 。 故 乾 隆 一 朝 为 有 清极 盛 时 代 ,亦 为 一 代 盛 衰 之 枢 纽
也 。 ”
了婴 戏 、春 闺课 子 、母 子 情 等题 材 。色 地 常 见有 轧 道 色 地 、 锦 文 色 地 、百 花 色 地 、色 地 开 光 ,专 家 画 彩’ 乾 隆 珐 琅 彩 o 形 成 “ 材 多 样 、装 饰 华 丽 ” 艺 术 特 色 ,其 珐 琅 有 “ 彩 题 五 珐 琅 ” 之 称 。 其 传 承发 扬 着 清 代 宫 廷 富 丽 繁 缛 ,却 端 庄 华
是 我 国 陶瓷 文 化 的精 华 ,是 我 们 研究 历 史 的重 要依 据 ,是 现 当代 我 国 陶瓷 艺 术学 术 理论 及 实 践 的重 要 基 础 与 发展 的参 考
资 料 。 本文 再 次 提及 珐 琅 彩 , 旨在 引 起学 术 界 、艺 术界 对 其 重 视 ,同 时其 对 当今 陶瓷 艺术 界 不无 启 迪 之 用 。
合 ,具 文 人 画 工笔 情 趣 ,代 表 了乾 隆 时 期 制 瓷最 高 水 平 。 玉
沈阳故宫 PPT
1
背景音乐:故宫的记忆(片段) 制作时间:20121012
2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博物院),原名“盛京宫 阙”,后称“奉天行宫”,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有建筑90余所,房屋300余间。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 (明天启五年,1625年),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 祯九年,公元1636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 清朝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熙十年 (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间,康熙、乾隆、 嘉庆、道光皇帝11次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故宫 驻跸,并于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 沈阳故宫,是我国现有的保存最完好的两个古 代宫廷建筑群之一(另一个是北京故宫),1961年 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景区。
大殿后面的原是“金銮架库”,乾隆时期改建故宫是用于存放皇宫用品、各种器械和宫廷 乐器的地方。现在是《大清神韵——院藏清代宫廷艺术珍品展》 35
《大清神韵 》 展览面积329平方米,撷选了院藏清代瓷器37件、珐琅器28件、玉 36 雕16件。展品数量虽然不多,却都是优中选精的上乘佳品。
沈阳故宫是清代皇家三大贮物宝库之一。沈阳故宫现藏包括诸多国家一级品在内的数万 37 件清代宫廷御用珍品和明清文物收藏,具有鲜明的宫廷艺术博物馆特色。
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大政殿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 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而亭帐式 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9
大政殿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 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3
价值连城的故宫文物——明清珐琅工艺欣赏
价值连城的故宫文物——明清珐琅工艺欣赏画珐琅器,*称"洋瓷"。
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珐琅釉)经烧制而成。
简单地说,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
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人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人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人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
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珐琅器“精品中精品” 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时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来看,雍正朝烧制的金属胎珐琅器中,只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这与目前所发现的清宫遗存实物是相吻合的。
一、掐丝珐琅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台北故宫典藏的一件仿古豆型器。
此器铜胎,高10.1、口径7.1、腹径8.8、足径4.6厘米。
器底镀金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仿宋体款。
此掐丝珐凤耳豆,器形俊秀玲珑尔雅,掐丝工整,粗细均匀,纹饰独特,布局紧凑,圆圈大小整齐划一,盖与器身接合精确,制作精美绝伦,可说绝无仅有,系海内孤品。
二、画珐琅画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珐琅粉直接描绘图案和画面,再经过烧制后显色而成,它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亦可称之为“珐琅画”。
沈阳故宫历史悠久
沈阳故宫历史悠久沈阳故宫是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座古老宫殿,其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历史背景、文物收藏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三级宫殿建筑群,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与满族建筑特点,展现了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典范。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分为外城、中城和内城,每个城区都有各自的宫殿和附属建筑。
其金黄色的琉璃瓦和黄色的墙体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加上其雄伟壮丽的建筑风格,使得沈阳故宫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二、沈阳故宫的历史背景沈阳故宫最早修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为了表彰其功绩而建造的。
然而,在后来的几代皇帝统治期间,沈阳故宫一直未被正式使用。
直到1629年,清朝皇帝顺治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才成为清朝的正式皇宫,并在此后的200多年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在这期间,它不仅是皇帝生活和政务活动的场所,也是宝贵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地。
三、沈阳故宫的文物收藏沈阳故宫以其丰富的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
其馆藏文物包括陶瓷、织锦、金银器、器物等各类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是清朝时期的珍品。
在沈阳故宫的宝库中,有一些独特的文物值得一提,比如乾隆皇帝的御书画、珐琅彩陶瓷等。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清朝时期的艺术高峰,也展示了清王朝的富有和繁荣。
此外,沈阳故宫还收藏有一些与满族文化有关的文物,例如满族的服饰、图腾等,这为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沈阳故宫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沈阳故宫作为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代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它对后来的宫殿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北京故宫等。
此外,沈阳故宫还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增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总结:沈阳故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宫殿,其建筑特色独具魅力,历史背景丰富多样,文物收藏丰富珍贵,对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于游沈阳故宫日记
关于游沈阳故宫日记游沈阳故宫日记18月7日,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东北的城市之一沈阳,我们冒着炎热酷暑的天气去了沈阳故宫参观游玩。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建于1631年,是清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顺治也在这里继位,并于当年八关,建筑统治全中国。
沈阳故宫保留了当年建筑风貌,十分壮观,金碧辉煌,还保留着许多文物及皇宫起居用品,给人以光彩夺目的感觉,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历史宝库,也是世界遗产。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3点,我们来到宫内的后花园,我挑了一件清朝格格的衣服,还有头饰,感觉穿越到了古代,我笑哈哈的坐在大龙椅上,漫步在花园的花丛里拍照留念,最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沈阳故宫!发誓下次还要来沈阳故宫!游沈阳故宫日记2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沈阳故宫,故宫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创建并使用的皇宫,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奠基地,它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古亭建筑百余座。
首先,我们穿过大清门,参观了翔凤阁和飞龙阁。
来到了皇帝上朝的地方??崇政殿,它是在皇太极时期建造的,里面可真是金碧辉煌,正中间摆放的是金漆雕龙纹宝座屏风,两旁摆的是掐丝珐琅三足炉,前面还有两条金龙弯曲的缠在金柱上,可真有皇家的豪华,贵丽和气派。
接下来,我们到了凤凰楼,这里是皇帝饮酒作乐的地方,三楼是观景用的,据说凤凰楼原来是沈阳的最高点。
穿过凤凰楼,我们来到了当时所谓的“后宫”,原本想这里很大,是富丽堂皇的,结果到了才知道,这里只有五间房子,正中间的是清宁宫,原来皇后住的地方,里面虽然宽敞,但是和佛堂一样,根本没有电视里拍的那么华丽,并且做饭的也在里面,没有什么御膳房。
清宁宫真是朴素呀!我感叹到。
出了清宁宫,我们来到了庄妃住过的永福宫,里面有一个木制的摇篮,是顺治小时候的,十分精致。
在永福宫的对面,就是庄妃的姐姐海兰珠的衍庆宫,里面的陈设和永福宫的一样。
参观完后宫向东走,我们便来到了大政殿,它是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修建的,原来上朝参政议政的地方,它的外形像座八角楼,里面的空气十分的潮湿,中间放的是鹿角椅,旁边放着白玉雕玉兰花插,牙雕洛神赋小插屏,都十分名贵。
珐琅工艺,在日常中诠释东方之美
珐琅工艺,在日常中诠释东方之美作者:***来源:《收藏·拍卖》2024年第01期琺琅的前世与今生从古埃及到欧洲,从中国到日本,珐琅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王室帝国,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璀璨辉煌的一笔。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
13世纪末,金属珐琅制作技术与主要原料传入中国。
古代工匠们将中华传统金属制造技艺融入珐琅器的制作中,几经改良,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艺技术。
我国的珐琅工艺,按照装饰工艺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种,“铜胎掐丝珐琅”,即“景泰蓝”;铜胎錾花彩釉绘珐琅;铜胎彩釉绘珐琅,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又各占上风。
珐琅具有稳定的性质,色彩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即便历经百年也依然可以保持动人色泽。
因此,自诞生伊始,它就被运用在装饰品、器皿、钟表等作品之上。
更是成为各国王公贵族、上流社会人仕竞相追逐的臻品,为各国皇宫珍藏。
比如,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如果说珐琅的美隐藏于层层烧制的材质之中,那么,珐琅的价值就诞生于繁复的制作工艺。
有时为了满足高级定制器物的需求,更是考验工匠对色彩搭配与烧制温度的把控,一般拥有十多年经验的匠师才有可能完成一件顶级的珐琅作品。
随着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回溯、以人为本的工艺美学思想的回归,古老的工艺在当代有了各种各样复兴的可能性。
当代的珐琅艺术家融合新的材料和技术,以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
时光流转,如今的珐琅早已脱去“皇家专供”的外衣,渐渐成为追求品质生活人群的新宠。
为珐琅寻找当代定义择一艺,执一心,造惊艳时光的珐琅艺术。
李云就是这样一位虔诚的珐琅工艺师。
作为现代珐琅工艺品牌“中物匠造”的创始人,因着这样一种“让美好的艺术品出现在更多美好的地方”的执念,李云早在2010年就投入这项工艺的研究之中,为珐琅寻找当代定义。
“‘中物匠造’的品牌logo是甲骨文图形的‘富’,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富裕,有余粮酿酒。
非遗文化珐琅工艺初识
非遗文化珐琅工艺初识珐琅工艺是中国非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工艺项目,它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珐琅工艺就以其绚丽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一神奇的工艺,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传承发展现状。
珐琅工艺,又称琺瑯、瓷釉等,是指在金属、陶瓷等物体表面涂上一层彩色的透明釉料,然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的一种装饰工艺。
它具有色泽鲜艳、光洁柔和、纹饰多样等特点,可以用来点缀工艺品、饰品、器皿等物品,极大地提升了它们的美观价值。
目前,珐琅工艺已经成为了一种高端艺术品,深受收藏爱好者和艺术品鉴赏者的青睐。
珐琅工艺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殷墟遗址的青铜器上。
在商代青铜器上,已经可以看到使用珐琅工艺来进行彩绘装饰的痕迹。
而在后来的汉唐时期,珐琅工艺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宫廷、寺庙、官员家中都能看到珐琅工艺品的身影。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珐琅工艺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工艺品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代化的进程,珐琅工艺渐渐式微,传统工艺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传承和保护珐琅工艺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有必要重新审视和重视这一非遗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珐琅工艺是一门需要极高技艺的工艺,它需要工匠以特定的比例和配方来调制珐琅釉料,然后将珐琅釉料均匀地涂刷在器物表面,并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完成彩绘和装饰。
这其中包含了矿物质化学、热学、工艺设计、绘画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技术。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珐琅工艺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艺术修养。
正因为如此,珐琅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我们依然有幸见到了许多珐琅工艺大师,他们以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功传承了这一工艺,并创作出了许多珐琅工艺品。
他们不仅在传统珐琅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提升,还将珐琅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时代感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漫话沈阳故宫_下_
漫话沈阳故宫(下)□曲彦斌“赤道式日晷”的日晷,西南角为置放建筑,东侧主要有颐和殿、(女真)沈阳故宫皇太极玉册大体共识认为,“大十面”的相对年代,应在辽代末期的天祚帝时期。
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辽代乾统八年(1108年),在现今沈阳北顺城路曾经修建有一座崇寿寺,附建有“崇寿寺白塔”。
经幢“大十面”是崇寿寺的遗物,崇寿寺和白塔今已不存。
沈阳故宫藏珍沈阳故宫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皇宫,是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完整皇宫建筑,既珍藏着大量清入关前的宫廷文物,也珍藏着入关后作为关外陪都而陆续入藏的众多明清两代的皇家珍宝,总计多达万余件。
如清代的军品、兵器珍品,有八旗、甲胄以及火枪、火炮、弓箭、腰刀、枪矛等长短兵器,还有金、玉云版及螺等辅器。
清代乐器珍品,有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和卤簿乐等。
此外,还有明清两代书法、绘画、陶瓷、雕刻、织绣、珐琅等工艺美术珍品。
单是绘画艺术品,就有文徵明、李鳟、金农等明、清两代一些艺术大师的书画精品。
至于内廷日常生活用品、器物,如插屏、座屏、条案、盆景、钟表等,不计其数。
若论与当年沈阳故宫主人直接相关的文物,则有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鹿角椅等,甚至还有备受清室推崇的清宁宫的“糠灯”之类。
入关之后的清王朝,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康熙、乾隆等数位皇帝十多次东巡祭祖,大都为这座陪都故宫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宫廷文物珍品。
如乾隆时期的御制景泰蓝宝相花冰箱。
冰箱外表用景泰蓝精工细作,图案精致、淡雅。
面上镂刻的两个寿字,既是箱体的一种装饰,又兼有散发里边潮湿热气的功能。
“糠灯”又叫“葛灯”,满语叫作“霞棚”、“霞绷”,是一种颇为简陋的原始照明器具。
《清稗类钞・制糠灯》记载,糠灯“以麻梗为本,苏子油渣及小米糠拌匀,粘于麻梗,长三四尺,横插木架,风吹不息,然此乃旧俗,民间而言也”。
清昭。
沈阳故宫建筑介绍
沈阳故宫建筑介绍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努尔哈赤的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
它是东北地区现存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宫廷建筑群之一,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
建筑分布沈阳故宫建筑风格独特,以气势恢宏、统一整齐的布局见称。
主要建筑分布在三个以明、中、清三个大厅为核心的等距集中式建筑群,共占地66万平方米。
中厅是故宫的主体建筑群,主要包括:大门、大殿、内殿、御花园、黄龙翼宫和东西大长廊。
中厅布局严谨,占地54万平方米,是故宫的核心。
故宫南北有三通御道,中有五通御道,皆以中心时间庙为中心。
明厅是沈阳故宫的前身,建于1616年,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
明厅原是努尔哈赤的行宫,1683年清圣祖把它改建为鑑藏之庙。
承载着东北三省士人提倡科举中式教育文化的历史使命。
清厅建于清乾隆初年,作为皇帝巡行时的行宫,是现在唯一有在院旁多层楼房的建筑,其建筑如切分精致,规矩分明,整体风格为清代建筑的顶峰。
建筑风格沈阳故宫深受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渗透的影响。
故宫建筑风格独特,以气势恢宏、统一整齐的布局见称。
故宫主要以传统园林为基础,三通五叉御道、穿堂倒影水景等显然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
在飞檐、斗拱、望柱等细节上,则大多融汇了满族民居特有的风格。
另外,沈阳故宫的大门与明、清双厅精美的彩画壁画,颜色鲜艳、线条流畅,造形清秀、功力深厚,凸显出清代宫廷绘画的独特魅力。
建筑之美沈阳故宫的建筑巧妙地融合了辽宁本土的建筑艺术和中国宫廷建筑的特色,于中国传统建筑之美而言,确实有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并因此成为了中国建筑历史上的瑰宝。
沈阳故宫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理念,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技巧、规范和手法,惠及人民群众,成为国民建筑的经典。
此外,沈阳故宫还陈列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主要有王茂先的乐器、诗文、书画和珐琅等精品。
这些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和音乐等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
总之,在沈阳故宫建筑的艺术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领略到其安排的空间结构、缀饰艺术、装饰工艺以及色彩线条等方方面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故宫藏宫廷珐琅器赏鉴(下)
作者:初蕾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11期
[编者按]珐琅器富丽华美,金碧辉煌,既适合宫廷殿阁陈设,又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彰显帝王之家的富贵和威严。
明清两代,金属胎珐琅在御用器中都属于重要工艺品种之一。
沈阳故宫所藏清宫珐琅器数量较多,其中以乾隆时期为多。
本刊上期选择沈阳故宫所藏的部分精品珐琅器做综合性介绍,本期继续介绍。
10.清掐丝珐琅玻璃座灯
座灯分为竖式方形玻璃罩和方形亭台式底座两部分。
玻璃罩上下棱边均饰镂空掐丝珐琅宝相花纹及蓝地回纹,其余各棱边饰蓝地回纹。
四面玻璃均内画红色、蓝色金鱼及绿色水藻纹样。
金鱼两两上下对游,转身摆尾,极具动感。
灯底座为上下两层阑干式,均饰回纹、镂空回纹、宝相花纹、蕉叶纹等纹饰;下部为须弥座式,施蓝色珐琅釉,上饰宝相花纹和勾莲纹。
全器露铜胎处均鎏金(见图10)。
11.清乾隆款画珐琅双螭耳圆柱形灯擎
圆柱式,顶端开有圆插孔,上部较粗,擎柱细长。
顶沿、底沿均有鎏金。
上柱两耳及下颈两侧为蓝色镂空螭纹,颈部制成六段竹节形状。
通体为明黄色地,满饰各类缠枝花卉。
花叶之间为棕色细点,类似橘皮棕眼。
上部圆柱中央以卷叶纹形成两面开光,开光内绘西洋妇孺生活形象,颇具西方油画神韵(见图11)。
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蓝色款。
12.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双龙笔架
御用文房用品,五峰式,掐丝珐琅工艺制成,掐丝匀称精细。
山峰填以深蓝、浅蓝、绿等色釉,底部以绿、白珐琅釉填饰海水、波浪纹,中央饰双龙,双龙中间饰黄色卍字纹及红色绶带纹(见图12)。
笔架下为随形椭圆鎏金錾花底座,錾刻一周珍珠纹为饰,座下为如意云形足,座内鎏金并錾刻阴文楷书“乾隆年制”方款。
此笔架器形朴素,山峰造型有高下层次。
置于几案之上,海水江山尽收眼下,颇具意趣。
笔架亦名笔床、笔格、笔山,是古代书案上一种陈放笔或架笔的工具。
按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笔格出现于南朝,历代不绝。
笔架材质有玉石、金属、瓷、漆、珐琅、骨角等,造型以山形为多见。
13.清掐丝珐琅云龙水丞
由匙和丞两部分组成。
水丞敛口,直壁,平底,圈足。
腹壁以蓝色釉为地,采用红、黄、绿、蓝、白等色珐琅釉,装饰海水江崖及云龙纹。
双龙相对处有一卍字纹,图案寓意江山万
代。
水丞口、底及圈足均錾刻缠枝莲纹及卷草纹,并鎏金。
外底长方框内有“大清乾隆年制”阳文楷书款。
水丞附一铜鎏金掐丝珐琅釉龙首匙,勺身以蓝色珐琅为釉,饰卍字纹、云纹(见图13)。
14.清乾隆款画珐琅花鸟小壶
扁圆腹,曲流,环柄,流和柄的根部镶云纹、兽纹铜片并鎏金。
盖顶錾金莲花镶红珊瑚宝顶。
壶通体施浅绿色珐琅釉,上彩绘飞鸟、花卉纹,飞鸟两两相向而飞,寓意吉祥,有“喜相逢”之意(见图14)。
壶内为天蓝色釉,壶底施白釉,红色双方框内署“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此壶小巧玲珑,造型雅致,制作精美,色彩斑斓,既是实用器,又可赏玩,为乾隆时期画珐琅精品。
15.清画珐琅把镜
由镜身、镜柄构成。
镜身椭圆形,正面为玻璃镜;镜背以绿色珐琅彩锦纹为地,中间嵌“寿”字,四周环饰蝙蝠纹。
镜边为镜圈,以固定镜面和镜背,嵌透明蓝珐琅描金花卉。
镜柄也为透明珐琅工艺制作,铜胎上錾刻鱼鳞纹,其上施蓝色透明珐琅,再于其上描金花纹,烧制后能透过透明釉面显现铜胎上的纹饰。
镜身、镜柄由蝙蝠纹孔雀绿染牙和刻瓜式珊瑚珠衔接。
柄底端嵌铜镀金箍并系有带珊瑚珠的黄丝线穗(见图15)。
此把镜为清晚期广东地方造,并进贡至宫中。
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纹样吉祥,以玻璃、铜、金、象牙、珊瑚、丝线等多种材质制作,并施以透明珐琅、画珐琅、描金、画彩、牙雕及染色、鎏金、錾刻、镶嵌等诸多工艺,反映了清晚期广东制镜的工艺水平。
16.清掐丝珐琅勾莲八瓣椭圆手炉
炉身椭圆形,有纵向八条鎏金棱脊,使手炉呈八瓣形。
炉身蓝釉为地,饰缠枝宝相花图案。
炉盖作镂空图案,四周为画珐琅缠枝花卉纹,中心作海棠形开光,开光内为画珐琅荷花、燕子图案。
炉盖两侧为两个梁托,接鎏金双提梁(见图16)。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和“火笼”,为明清宫廷及民间普遍使用的暖手工具。
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用不同的材质及工艺制作。
内胆多为铜制,架于外壳口沿上,内胆燃炭,通过内外层之间的空气导热,外壳温暖不烫。
传世最早的手炉制于明晚期。
清代,手炉制作工艺和材质多样,有珐琅、漆、铜等。
清末,宫廷珐琅作裁撤,宫中所用或沿用前朝或于民间作坊订制。
17.清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
冰箱为正方体,双开活盖,一盖上有两个镂空团寿字形孔洞以散凉气。
冰箱两侧有四个铜提手,提手为如意云头形。
冰箱有铜箍两道,冰箱盖及四壁均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填釉
饰各色缠枝宝相花纹(见图17)。
冰箱内以锡皮包镶,内有木板格屉。
冰箱下承木座,木座上雕饰花卉纹,四足雕狮首纹。
箱底有阳文楷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方框款。
盛夏时节,格屉下置冰块,食物、果品置屉板之上。
四壁锡皮包镶,隔绝外部高温空气进入,利于保鲜。
同时也兼具夏季防暑降温功用。
此冰箱为乾隆时期宫廷内用,釉色明快,造型简洁,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18.清画珐琅三羊开泰梅花盆景
盆景以梅树为主景。
树干为木质涂金漆,彰显富丽,虬曲苍劲;梅花瓣以白玉雕成,花心为红色料石,花蕊铜丝涂金漆,以金属丝连缀于树干之上;梅叶为铜片点翠。
梅树下点缀料石牡丹、点翠芭蕉等。
花盆四足为方委角,盆沿、侧棱均饰边缘线两道。
花盆为浅黄色釉地,满饰红、蓝、紫等色花卉及葫芦纹。
盆体四周有海棠形开光,前后两面开光内绘三羊开泰,两侧开光内绘鸳鸯戏水。
盆足施蓝釉饰金钱回纹(见图18)。
清代宫廷陈设像生盆景多以金玉珠宝装饰,以衬托宫廷生活环境的堂皇富丽。
在寒暑分明的北方,这类像生盆景绚烂长青,且无凋零之虞,寓意吉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宫廷陈设。
19.清錾珐琅料石花卉盆景
为清乾隆朝宫廷陈设品。
此盆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红、黄、蓝、白色料石菊花和绿色染牙花叶组成的花束,下部为錾胎珐琅花盆。
花盆为菱花式,口沿向外凸出,錾刻回纹一圈。
底部收敛,盆下安有四个如意头状底足。
花盆表面为錾胎填珐琅工艺制作,满饰深、浅蓝色缠枝番莲纹及回纹(见图19)。
花盆四周各有菱花式开光,开光内有紫红色地金属板,平面描金番莲图案。
除珐琅釉外,花盆金属表面全部鎏金。
20.清乾隆款填珐琅嵌玛瑙葫芦瓶
器作葫芦形,柄部为盖,钮作藤状。
通体露胎为地,镶嵌各色玛瑙小葫芦,錾胎填绿、黄绿和蓝色釉为叶,并饰花心镶嵌宝石的小花。
圈足一周錾回纹填蓝釉(见图20)。
瓶底錾阳文楷书“乾隆年制”双行方图章款。
葫芦及葫芦藤蔓构成吉祥图案,葫芦为多籽植物,藤蔓缠绕、盘曲绵长,寓意子孙万代、万代久长,明清较为流行。
此外,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葫芦为道教的法器和特殊标志,并逐渐演变成神仙之境的代名词,成为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又因葫芦与“福禄”音近,寓意“福禄”,有祈福的吉祥含意。
21.清景泰蓝红地荷花大瓶
盘口,溜肩,鼓腹,圈足,腹部红地,瓶身饰荷花纹,旁有鹭鸶,谐音寓意“一路(鹭)连科(荷)”,以及蝴蝶、鸳鸯等寓意吉祥长寿、夫妻和睦的纹饰。
底部一周饰海水江崖纹,
口沿及底沿錾刻回纹,填蓝釉,瓶颈部饰宝相花纹,瓶肩蓝地上饰莲花纹以及蝙蝠、桃实等纹饰(见图21)。
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在科举考试中连连及第称“连科”。
一路连科,即科场得意,一路顺风。
吉祥纹饰中常以鹭鸶(白鹭)、莲花、荷叶、芦苇等构成一幅池塘小景。
元以后此吉祥纹饰较为常见。
22.清乾隆御制句掐丝珐琅蕉叶开光轿瓶
外型略似瓷器蒜头瓶样式,前面为半瓶,背面为平面。
小口,宽头,细颈,丰肩,敛底。
轿瓶明黄色地,口部有鎏金环箍,口下沿为蓝色如意头纹;瓶头部、腹部满饰蓝色缠枝花纹,腹部两侧各有两朵番莲纹;瓶颈部为宽大的蓝色蕉叶纹,相间以鎏金蕉叶纹;肩部有两道弦纹,中间为蓝色回纹。
瓶腹部中央为一处委角鎏金开光,内黑色“御制”二字,其下为黑色诗文:“露中香自远,风际韵偏赊。
”诗后钤“臣于敏中”白文方印、“依光日月”朱文方印。
瓶底部为蓝色几何纹。
瓶下底座完全采用錾刻鎏金工艺,饰二龙戏珠图案(见图22)。
壁瓶,也称轿瓶、挂瓶,后壁平板形,多有穿孔,可挂于墙壁或车轿之内,为明朝万历时期所创,乾隆朝宫中盛行。
乾隆时期的壁瓶除葫芦式、梅瓶式等传统造型外,还新创执壶式、花觚式以及折扇式、书卷式、灵芝式等多种仿生器形,颇得乾隆帝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