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制造业体系”和“劳动力稀缺论”的讨论

合集下载

美国产业结构

美国产业结构

美国产业结构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吴蔚在新经济时代高技术是最重要的资源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高科技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不仅推动了时代的变革而且前瞻性地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一国经济在取得持续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旧产业的逐步衰亡和新兴产业的产生产业结构演变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资源配置优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1 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使经济得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根据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随着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将不断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份额将不断增加根据这一定理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的过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是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取得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否顺利地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是决定一国增长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重要的2 技术进步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总产出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通过将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效率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转移向高生产率的新兴产业而实现的经济总生产率的提高包含了结构转变的成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变化提高了经济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技术进步导致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出现差异促使资源从其他部门不断流入该部门从而推动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各国经济中更多的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在研究开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无形投资越来越重要作为与劳动资本并列的一个生产要素知识对生产率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能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技术创新推动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出现使技术进步对世界变化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新增长理论认为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服务业特别是其中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知识型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技术对产业结构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创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增长二是由于改良技术的使用导致现有产业改造更新和发展这两者的合力不仅会成为导致产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的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宏观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美国是世界上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通讯产业的发展对于9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就可以把握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二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1 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从技术范畴考察高技术是高层次的核心的前缘的先进的尖端的技术回顾科技发展史一般认为高技术领域的形成是在 20 世纪中叶高技术不等于高技术产业某种高技术能否形成产业一是取决于市场需求的规模二是取决于它是否可以商品化高技术产业是高技术进入实用化和商业化阶段的产物美国学者纳尔逊在高技术政策的 5 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大量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并以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是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技术产业群即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量化的角度看高技术产业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职工的 40-60%是有学位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以上技术训练的精巧技术人员二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 R&D 的再投资比例比非高技术企业要高 2-5 倍一般占销售收入的 5-15% 许多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都是基于上述指标的组合来确定的将技术密集度高于全部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平均值几倍的行业的集合定义为高技术产业1986 年OECD 采用 R&D 经费强度 R&D 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SIC 选择了 22 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 个成员国 1979 1981 年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将 R&D 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6类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其他制造业则属于中技术和低技术产业见表 1表1.OECD 界定的高技术产业产业名称 R&D 经费强度 %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22 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7 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 4医药制造业 4 8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4 8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4 4其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 7化工制造业 2 3制造业平均水平 1 8随着经济增长中知识和技术因素的急剧增加 1994 年OECD 根据 R&D 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直接 R&D 经费占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重新计算了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重新确定了 4 类高技术产业和 6 类中高技术产业见表 2表 2.OECD 界定的 4 类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 1990 年%产业名称 R&D 总经费占总产值直接 R&D 经费占总产值直接 R&D 经费占增加值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17 3 15 0 36 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4 4 11 5 30 5医药制造业 11 4 10 5 21 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9 4 8 0 18 7中高技术产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6 6 5 1 11 22汽车制造业 4 4 3 4 13 7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4 0 2 8 7 6化工制造业 3 8 3 2 9 0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 0 1 64 0非电气机械制造业261746OECD 对高技术产业的调整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朝阳工业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工具1982 年美国商务部在高技术产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把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归结为高技术产业即DOC3 分类法美国界定的高技术产业包括 10 大类导弹及航空器制造业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飞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军用器材及附属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工业用化工产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发动机及涡轮机制造业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和合成纤维制造业等 90 年代以后美国商务部又重新确定了 10 大类高技术领域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计技术航天技术武器技术以及核技术而属于高技术的产品共有 222 类这一高技术分类也是目前OECD 国家普遍采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分类2 高技术产业的作用与新经济新古典经济学家把 20 世纪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理论认为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资本生产率积累的边际效益生产规模收益上升或保持不变在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制造商和经销商往往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在高技术成熟之后其加速度进步的数量级大大高于一般技术如摩尔定律与此同时高技术产品的价格和高技术行业的服务将会接近和趋向于免费但是率先采用新的高技术的企业仍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从而使高技术的进步永远不会停止高技术产业是以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研究开发投资比例高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带有高风险性产品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产业是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它具有调整或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效一般都具有经济波及效果发展快未来市场广阔而且具有战略重要性高技术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传统产业为前提的并依赖于传统产业而存在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反过来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和形态并以其高技术手段为某些衰退的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生机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理论3 高技术产业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高技术部门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汽车与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 1996 年高技术产业对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 贡献了 4200 亿美元比1995 年增长了 15 电脑软件通讯三个产业 1996 年对 GDP的贡献率高达 33 而同期传统经济的带头产业--建筑业和汽车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只有14 和4因此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新经济持续扩张的主要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固定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推动固定资本的投资方面包括企业和消费3者在电脑周边设备和通信设备上的支出信息科技净出口消费者在电话服务及有线电视上的支出电信结构的投资等方面 1996 年仅在信息技术硬件上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就投入了 2820 亿美元比购买新住宅多 49 比工商建筑开支多 168 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 持续扩张的重要物质基础2 促进产品出口在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已经成为美国出口商品的主力 1986 年飞机数据处理机汽车零件和高技术机械是美国主要的出口项目迄今也仍是如此不同的是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以飞机为例 1986 年时大部分是军用战斗机到1996 年以后则以商用飞机为主在办公室及数据处理机方面产品项目也比 10 年前先进美国在海外建立的汽车厂与日俱增其汽车零件出口也同步扩大10 年来美国总出口额大幅度增长从1986 年的 3059 亿美元增至 1996 年的 848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已占整个制造业的 25 在1996 年的出口产品中电脑芯片等高技术产品从 1986 年的第四位跃升至第一位飞机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数据处理机和汽车零件分别从第二位和第三位降到第三位和第四位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人头地科技上的超前一直是美国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也是其相对优势之所在今后美国将会继续保持其高技术商品出口的领先地位3 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人们曾经担忧高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但实际情况证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围绕信息产业的兴起涌现了一支更庞大的劳动大军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电脑维修网络维护电脑培训电脑咨询等用于构建网络的各种器件的研制也在吸引大量的劳动者这种新的商业链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围绕上述新行业而产生的直销就需要更多的送货大军在美国这种快递公司空前繁荣他们的车队活跃在全国各地车上配有无线接收设备能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路径送货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绕着因特网服务展开如Internet 和Intranet 的系统集成企业网站的建立接入服务网上信息发布及信息搜寻网上广告等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称目前仅在美国就有19 万个高技术职位空缺其中多数需要的是编程人员已有研究报告指出因特网发展正在使美国硅谷成为一个工作职位的"宝库" 仅1997年这一地区就新增了 5.3 万个职位在这些新的职位中软件人员的需求最大共新增了8300份工作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也出现了 7000 份新工作约有 230 万人居住在硅谷地区仅占整个加州全部人口的 10 但该地区 1997 年为加州创造了 40 的出口事实上从1993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已经为美国增加了 100 万个就业机会商务部预测到 2006 年美国所有的就业工人中将会有近一半是在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或者是要求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尽管对新经济的增长模式作用结果因人而异认识不同但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美国经济由滞胀走入复苏进入增长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就是高技术经济也毫不夸张新经济诞生与成长的过程实质就是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扩散与普及通过教育使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广泛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各种具有规定特性的合成材料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新一轮产业提升根本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粗放型产业转变为集约型产业在产业的要素中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以致被称为知识产业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产业以及生产劳动的全部要素都在毫无例外地进行改造随着生产从4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克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物质技术前提由于电脑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不断开发全盘自动化生产作为被提上了日程人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手段由于信息技术的突破获得巨大发展知识和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日益扩大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使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加快4. 高技术产业与产业空心化技术发展的长波理论表明某些产业部门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创新技术特征从纺织钢铁到汽车飞机和微电子一些与此相关的产业在不同经济增长时期都表现了高技术产业的特征一般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的六大高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九大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高技术产业绝大部分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这样一来高技术的运用就使得第二产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导致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份额上升并使第二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最后走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高科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就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大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量转移就是这个道理而绝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抢了发达国家工人的饭碗使发达国家出现了空心化也不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居民购买的服务相对上升购买的制造品相对下降即出现了所谓非工业化造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7 年4月28 日发表的报告中就指出在发达国家中 1970 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 28% 1994 年下降到 19% 他们反对用非工业化和空心化来解释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明显快于服务业 1960 1994 年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增长的幅度大体一致但同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却比服务业快两倍以上据估计发达国家从1970 年以来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的 2/3 是由生产率增长较快造成的其余 1/3 则是因就业方式改变等因素所致三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 ICT 的发展概况在美国经济的分类中 ICT 产业和 ICT 相关产业之间有着明确的界线 ICT 产业包括 4类即以计算机编程软件预装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检索计算机维修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和服务业以计算机计算机存储及外围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和分析仪器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硬件生产业以电话和电报通讯有线和无线电视广播等为主要内容的通讯服务业以电话电报设备视听设备磁性和光学存储介质为主要内容的通讯设备业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一般包括以下 4 个基本行业硬件业软件和软件服务业通信设备业通信服务业按照商业周刊信息技术 100 强公司的统计标准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又可以分为 8 大类的公司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生产公司 Comp 因特网公司 INet 网络设计公司 NetW 半导体生产服务 Semi服务再销售和分发公司(Svcs) 软件公司(Soft) 通信设备公司(TelE) 通信服务公司(TelS)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信息技术 ICT 的相关进展与运用对美国此次最长的经济增长期具有巨大的贡献从90 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力信息技术产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 1994 年的 6.3%上升到 2000 年的 8.3% 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的快速增长是从 1994 年以后开始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技术产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份5额以飞快的速度上升的同时其产品的价格却在迅速下降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下降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使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全面下降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以及价格变化情况可见下图尽管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 GDP 中所占的份额不到 10% 然而由于从 1995 1999 年信息技术产业显著增长和价格下降使得它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了 30% 信息技术产业之所以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要归功于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在全部投资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美国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与效率节省成本支出在90年代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设备的投资带动了美国信息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股的上扬对于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率的贡献也日益增加 1992 1999 年各产业资本的投资明显地向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转移在20 世纪 90 年代的十年中各产业在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上的大量投资是90 年代美国投资增长率高达 9% 10%的直接动因这与 80 年代投资增长率只有 5 6%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1999 年各产业的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总投资的实际增长率是 12%其中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对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 75% 而1995 1998 年对增长率的贡献仅有 65% 1993 和1994 年不到 50%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新的 R&D 投资的主要来源 1994 1999 年美国 R&D 投资年均增加约为 6% 扣除通胀因素 1995 1998 年全国 R&D 投资增加的 37%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1998 年信息技术产业的 R&D 投资 448 亿美元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开发费投资总数的 1/3 1998 年生产信息技术的产业工人数量和其他产业的信息技术职工总计 740 万人占全美国工人总数的 6.1% 90 年代中期以后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的就业机会接近翻番 1992 年为 85 万人 1998 年增加到 160 万人同期受过高等教育和享受高报酬的信息技术职业如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增加了近 80% 约100 万人另一方面飞速的技术进步和激烈竞争对信息技术的就业机会附加了不确定因素某些信息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下降从总体上看 1998 年生产信息技术的产业工人工资整体上高于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有些信息技术职业仍保持低技能和低工资历史上基础技术的突破与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常常需要很长时间的时滞这次美国经济从信息技术中比其他国家得到了更大的效益部分是由于美国实行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鼓励竞争的社会制度和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显示出信息技术产业不仅仅是目前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而且在 90 年代后半期其重要性的表现更为明显尽管 90 年代前半期对数字革命起到推动作用的许多因素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直到 90 年代后半期它们的联动效应和潜力才充分显现新经济也由此蓬勃发展2 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领先于全球的优势地位信息技术在各部门的广泛应用以及本身的产业化对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有积极的影响首先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是信息产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贡献0.25% OECD Economic Outlook June 1999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设备价格的急剧下跌使它在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普及起来传统产业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机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和改造建立了企业的内部信息网和全球因特网精简机构大量裁员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出日欧20% 服务业高出 30 50%个人消费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98 1999 和2000 年美国个人消费增长率分别为 4.7% 5.3% 5.3% 商务部报告 2001 年3月29 日消费支出的增长来源于股市的膨胀信息技术部门因其生产效率高公司利润丰厚成为美国股市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6股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日益增大而股市的上扬通过促进消费来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大这就是信息技术产业通过股市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其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的就业倍增效应高于传统产业甚至高于其他的高技术产业例如微软公司每增加 1 个就业机会可以创造 6.7 个新工作而波音公司每增加 1 个就业机会只创造 3.8 个新工作在ICT 相关产业中高技术的采用本来具有提高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排斥劳动力的效应但是由于 ICT 相关产业的规模扩大又会产生吸收更大份额的社会劳动力的效应从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就业效应来看美国 ICT 相关产业的就业在不断上升而不是下降此外 ICT 产业的就业量不断扩大而传统产业的就业量出现下降趋势是一种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如果传统产业中释放出的富余人员能够逐渐在 ICT 相关产业中找到工作那么就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较高失业率就会降低从美国经济近 10 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就业调整最困难的时期是 1991 年一 1993 年此后就业调整步伐加快失业率保持持续下降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就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基本结束美国失业率达到 30 年来最低水平第三信息技术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抑制了通货膨胀芯片作为信息产品的核心部件其价格的变化具有晴雨表的作用从1991 1997 年以其运算能力计算芯片的成本陡降了 98.5% 其降价幅度和速度是任何其他制造业所不能及的从1996 年1999 年计算机及外围产品部件和半导体的价格连年大幅度下降对于维持美国的低通胀起了很大作用另外信息化促进了全球化各公司及其竞争对手在获得机会的同时也必须为了竞争而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进而抑制了物价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对经济的影响1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利用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药品农产品生产开发和环境治理的产业该产业技术由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共同组成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攻克癌症艾滋病等危害人类的顽疾农业生物技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环境生物技术重点用于清除危险废弃物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 90 多种生物技术药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技术产品有 350 多种 40 多种转基因农产品已在美国进入商业化生产进入 2000 年后美国又掀起投资生物技术的热潮新上市的企业中生物技术企业越来越多近400 加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在 2000 年6月的市场股值达到 1800 亿美元美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的企业约有 1300 家生物技。

全球十大顶尖的智能制造强国,到底谁的实力名列前茅?

全球十大顶尖的智能制造强国,到底谁的实力名列前茅?

全球十大顶尖的智能制造强国,到底谁的实力名列前茅?所谓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

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还有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

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

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一、美国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强国。

美国制造业在生产力水平、劳动效率、工人工资待遇以及生活水平等方面也都位居全球前列。

美国在智能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长期处于全球主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控制论、物联网这些智能技术的基础大多起源于美国。

尤其是计算机届最高奖项图灵奖的获得者中绝大多数是美国科学家。

美国在智能产品研发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从早期的数控机床、集成电路、PLC,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汽车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大量与智能技术相关的创新产品诞生自美国高校的实验室和企业的研发中心。

据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估计,全美曾经有大约有23万台机器人投入工厂生产。

尤其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系统平台相继推出。

比如著名的罗克韦尔的开放式智能制造平台、通用的Predix软件平台都是依托数据采集实现工况监测管理的典范。

美国生产流程管理由数字化已进入智能化。

比如全球电动车巨头特斯拉打造的机器人全自动化超级工厂曾经5天内就可以实现一辆电动车从模型到成型的生产过程。

美国从基础元器件到智能制造装备再到工业软件系统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越来越完善。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美国制造业一直以其创新能力和领先技术而闻名于世。

在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美国不断探索各种创新模式,力求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下面我们将介绍美国制造业创新的四种模式,并探讨它们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一、集约型创新模式集约型创新模式是指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模式。

美国制造业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

汽车制造业采用了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种模式的启示是,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定制化创新模式定制化创新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灵活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定制化服务的模式。

美国制造业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航空航天制造业采用了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够灵活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这种模式的启示是,要注重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灵活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定制化服务。

生态化创新模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的模式。

美国制造业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做法,一些制造企业采用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这种模式的启示是,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发展。

四、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不同企业和机构之间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模式。

美国制造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进行合作。

这种模式的启示是,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美国制造业创新的四种模式都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注重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关注市场需求和环保可持续发展。

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一直是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美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美国制造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来看美国制造业的现状。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产值逐渐增长,对国内经济和就业市场的贡献不减。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2019年美国制造业产值约为2.3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

美国制造业还直接或间接提供了约1千万个就业岗位,对减少失业率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美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国际竞争的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贸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增长,成为美国制造业的潜在竞争对手。

其次是技术变革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机械替代的风险。

高成本劳动力和环境压力也给美国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制造业正在通过创新和转型来寻找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正在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使得生产线更加灵活和高效。

另一方面,美国也在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旨在降低企业税率、减少监管负担,吸引更多的投资。

通过创新制造伙伴关系、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方式,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未来,美国制造业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更好的发展。

首先是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有望成为美国制造业的新增长点。

例如,智能汽车、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其次是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绿色制造和环保技术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重要趋势,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新兴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为美国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美国制造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美国制造业创新的四种模式获取创新资源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将各类机构的优势进行整合的结果。

我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然要求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向产业中高端的迈进,也必然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

因此,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手段。

制造业的创新流程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试验开发和产品生产上市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下创新资源的创造和转移也营造出了多种创新模式。

美国是制造业创新强国,诞生了英特尔、通用电气、福特、思科和朗讯等众多的创新型制造业企业。

美国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共同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并推动了制造业创新,其构建于强大研发实力基础之上的多种创新模式颇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制造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技术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研发的,也有来自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的,还有企业本身就是依靠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成立的。

根据制造业创新的要素来源不同,本文将美国制造业创新模式分为四种。

研发成果产业化美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领先全球,产学研结合一直是美国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

长期以来作为美国区域创新代表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都是产学研结合的典型代表。

前者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群为基础,培育了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后者则借助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研优势,汇集了电子、生物和航空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更靠近前端,具有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所没有的一些比较优势,提供了研发的基础和创新的重要来源。

研究机构在美国整个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美研发经济的75%以上,但美国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持是长期、稳定和大力度的。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

⾥昂惕夫之谜⾥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认为,⼀个国家出⼝的应是密集使⽤本国丰富的⽣产要素⽣产的商品,进⼝的应是密集使⽤本国稀缺的⽣产要素⽣产的商品。

根据这⼀观点,⼀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学家⾥昂惕夫(W· Leontief,1906-)运⽤投⼊产出⽅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

⾥昂惕夫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投⼊产出经济学的创始⼈,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代表作《投⼊产出经济学》。

他对美国的进出⼝商品结构进⾏具体计算。

发现美国出⼝商品含有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竞争性进⼝代替品中则含有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

这说明美国出⼝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这个结论与H—O论证相反(美国出⼝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进⼝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

随后⼀些经济学家仿效对⼀些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进⾏验证发现,⼀些国家也存在这种谜。

⾥昂惕夫之迷是西⽅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

关于对⾥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奠定了基础。

对“⾥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理论对⾥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劳动熟练说⼜称⼈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劳动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昂惕夫⾃⼰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D.B.Keesing)加以发展,⽤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商品结构的理论。

⾥昂惕夫认为,“谜”的产⽣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劳动效率⽐其他国家⼯⼈⾼所造成的。

他认为美国⼯⼈的劳动⽣产率⼤约是其他国家⼯⼈的三倍。

当代美国竞争优势分析

当代美国竞争优势分析

当代美国竞争优势分析一、当代美国竞争优势分析1. 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崛起2. 技术领域竞争中的美国优势3. 美国服务业的现状及竞争优势4. 教育与创新的重要性5. 战略基础设施与美国竞争力二、美国竞争优势分析1. 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崛起美国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石,其竞争力的来源包括技术、人力和市场。

20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

由于其制造工艺、工业设计、品质管理和创新能力超群,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了很大份额。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全面发展,竞争水平越来越高,美国制造业面临很多压力。

然而,美国依靠技术创新、市场共享等手段,持续提升其竞争力。

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美国技术占据了领先地位,如航空、半导体、计算机等。

2. 技术领域竞争中的美国优势无论是新兴技术还是传统技术,美国都一直在领先。

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科研投入、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优势。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2020年美国政府提出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政策,希望抢占世界领先地位。

其次,由于新兴技术的发展,美国还在大力开发新兴技术,如智能制造、移动支付等,以保持技术优势。

3. 美国服务业的现状及竞争优势美国服务业占了美国经济的大部分比例,这包括金融、零售、医疗、娱乐等领域。

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良好的服务品质、信息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等。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高质量教育优势是服务业竞争优势的保障。

同时,美国的信息技术也非常发达,这为服务业提供了数字化优势。

4. 教育与创新的重要性教育和创新一直是美国竞争优势的核心。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一直被全球认为是非常先进的,拥有相当数量的世界级大学和学术机构。

同时,美国政府不断鼓励创新,引领了众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5. 战略基础设施与美国竞争力美国基础设施包括电网、公路、高铁等一系列的设施,对美国竞争力至关重要。

美国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美国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美国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两大阵营的对垒转变为多元格局,在人们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学者们也在思考着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它的走向和未来。

有两个情况越来越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是原苏联、东欧国家解体或转制后,私有化过程并没有带来原先预想的效果,反而长期受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同时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并坚持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中国,出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二者形成了反差和对照;另一方面是在资本主义世界,西北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体制发生危机,社会保障的负担过重使经济增长过缓,失业率长期高达10%且居高不下,而政府降低福利支出的努力又往往引发大规模社会抗议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近年来却出乎意料地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较低的失业率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开始出现超越经济衰退期的“反周期繁荣”,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一些深刻变化,美国已有学者在谈论什么“新资本主义”、“后工业资本主义(Nelson,1995) ”、“没有可拥有资本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out ownable capital )”、“没有阶级冲突的不平等”等等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会对美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一、美国的就业、职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产业结构的特征是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世界发达国家的一般发展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也会发生一些阶段性的变化,起初是农业产值比重的大幅度下降和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动力的工业产值比重快速增长,随后是工业产值中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上升,最后是服务业产值所占的高比重成为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标志,最新的发展趋势显示,信息产业的比重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的新的衡量标志。

伴随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美国的就业结构近十几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经济的三个结构性问题

美国经济的三个结构性问题

美国经济的三个结构性问题引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面临着许多经济问题。

除了周期性问题外,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性。

本文将讨论美国经济面临的三个主要结构性问题,包括收入不平等、失业问题和技术进步的不平衡。

1. 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一大结构性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富人的财富迅速增长,而中产阶级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缓慢。

这种不平等现象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工资差距和财富集中。

造成收入不平等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技术进步导致工人需求发生变化。

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增加,而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减少。

这导致高技能工人的工资上涨,而低技能工人的工资下降。

此外,全球化也对收入不平等产生了影响。

许多传统制造业岗位被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导致了美国工人的失业和工资下滑。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富人的消费能力有限,而中产阶级和贫困人口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

因此,收入不平等可能导致需求不足,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

2. 失业问题美国的失业问题是另一个结构性问题。

尽管美国经济已经复苏并达到满就业的水平,但失业率仍然相对较高。

失业不仅影响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失业问题与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密切相关。

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传统岗位被自动化取代,造成工人失业。

与此同时,全球化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导致了大规模裁员。

此外,失业问题也与教育和技能不匹配有关。

许多人失去工作是因为他们缺乏满足现代经济需求的技能。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和改善教育体系来解决失业问题。

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员工培训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需求。

3. 技术进步的不平衡虽然技术进步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导致了一些结构性问题。

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高科技行业迅速崛起,而传统制造业等行业则经历了困境。

美国经济环境分析

美国经济环境分析

美国经济环境分析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其经济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美国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并着重讨论其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宏观经济指标分析1. GDP增长率:美国GDP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其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先进以及大规模投资的推动。

2. 就业率:美国一直保持较低的失业率,这得益于国内经济体系的稳定、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不断增长的就业机会。

3. 通货膨胀率:美国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这得益于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物价环境。

二、产业结构与特征分析1. 服务业的崛起:美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比重,这得益于其发达的金融、教育、医疗和信息技术行业。

2. 制造业的衰退:美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衰退,这主要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和科技发展对传统产业冲击的原因。

3. 高科技产业的引领:美国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其高科技产业包括互联网、电子设备、生物技术等,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贸易环境分析1. 对外贸易赤字: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贸易逆差,主要与其进口量大于出口量有关。

这带来了一定的贸易压力和国际竞争问题。

2.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近年来,美国政府对贸易保护主义态度加强,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这可能影响到国际贸易合作与经济发展。

四、投资环境分析1. 法治环境良好:美国法治环境稳定,保护知识产权和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健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

2. 创新氛围浓厚:美国一直是全球创新中心,投资者可以受益于丰富的研发资源和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五、未来发展趋势展望1. 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经济增长:未来,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走向更加繁荣。

2. 贸易争端对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当前美国与多个国家之间存在许多贸易争端,这可能对美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

3.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美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业的支持和创新,以满足国内市场和国际竞争的需求。

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一、成因1.技术与教育不匹配:随着制造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工艺和设备不断涌现,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制造业人才方面存在滞后,无法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行业吸引力下降:相比其他行业,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兴趣降低,更愿意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

3.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激励机制等问题,导致已有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解决策略1.改革职业教育体系: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职业教育与制造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通过设立制造业相关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行业吸引力:制造业企业应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待遇,拓宽发展空间,增强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制造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制造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造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减少人才流失。

4.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制造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工作。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引进外部人才: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猎头等方式积极引进外部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

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综上所述,解决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改革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行业吸引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产学研合作以及引进外部人才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缓解制造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推动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美国的人才机制

浅谈美国的人才机制

浅谈美国的人才机制美国的人才机制是指一个由教育、就业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组成的体系,旨在培养和吸引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并为其提供发展和创新的机会。

在美国,教育被视为培养人才的基石。

从小学到大学,美国的教育系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

教育不仅着重于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美国注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鼓励学生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力。

此外,美国的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和丰富的资源,以满足他们不断发展的需求。

就业机会也是美国人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就业市场自由竞争,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和创新。

美国尊重个人的努力和成就,鼓励人们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机会。

此外,美国的企业文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公司通常提供培训和发展计划,为员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并支持他们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

社会环境也对美国的人才机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的社会文化鼓励创新和风险承担。

在美国,失败并不被视为终结,而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这种开放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勇于尝试和冒险,从而培养了大量的创业家和创新者。

此外,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之一。

移民为美国带来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各行各业的人才。

美国把人才视为宝贵的资源,提供了各种支持和机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前来发展。

然而,美国的人才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才竞争激烈,使得一些人才资源的浪费。

尤其是在科技和金融领域,优秀的人才往往被少数大型公司吸引,而其他公司和行业则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此外,美国的人才机制也存在一些不平等的问题。

一些社区和群体往往受到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缺乏平等的发展机会。

这需要美国继续努力改善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平等性,实现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发展。

综上所述,美国的人才机制以教育、就业和社会环境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和吸引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并为其提供发展和创新的机会。

论美国发展高端制造业

论美国发展高端制造业

论美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美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加强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现状美国的高端制造业一直是该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高端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生物技术等领域,这些产业不仅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高端产品和服务。

在航空航天领域,美国拥有众多知名的航空航天企业,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

这些企业在飞机制造、太空探索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为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汽车制造领域,美国拥有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

美国也拥有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为全球汽车产业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电子领域,美国拥有苹果、微软、谷歌等众多知名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为全球电子产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在生物技术领域,美国拥有众多生物技术企业,包括默克、康奈尔、吉利德等公司,这些企业在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研发实力。

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挑战尽管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美国的高端制造业面临来自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高端制造业正迅速崛起,给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美国的高端制造业还受到了技术更新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新的设备不断涌现,传统的高端制造业面临着技术更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创新: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世界经济史表明,美国经济曾多次遇到风险或陷入困境,但美国总是率先突破难关,百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不断进行体制和政策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差距.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与其他大国相比,美国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较少,政府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在二战期间其他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特殊背景下,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地位极为突出,可谓“鹤立鸡群”.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到80年代初,美国在汽车、半导体等重要产业领域的头把交椅让位给了日本,德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美国着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他1988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惊叹美国正在“相对地衰落”.从90年代初起,美国经济奇迹般地持续增长近10个年头,成为美国经济史上最长的扩张时期,被称为西方经济中的“一枝独秀”.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主要表现在:第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上升到1998年的%,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30%左右,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强.第二,在其他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或者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美国的失业率已经降至4%以下,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目标.与此同时,美国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1995年到199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相当于1973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的两倍,明显高于日本和德国.第三,美国财政收支从连年出现赤字转为巨额赢余,2000年度联邦政府财政赢余达到创纪录的2300亿美元,这在西方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第四,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居国际竞争力榜首,但从1992年到2000年,美国重新恢复并保持国际竞争力第一的宝座,而日本则降到目前的第十七位.世界经济史表明,美国经济曾多次遇到风险或陷入困境,但美国总是率先突破难关,百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显示了美国人的探索、创新和拼搏精神.特别是美国不断进行体制和政策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从客观方面看,主要启示是:第一,体制上要勇于创新.20世纪初以来,美国率先进行体制和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对西方国家摆脱30年代大危机和走出70年代后期“滞胀”,都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实力重振的经验值得认真研究.里根大半生从事演艺工作,虽然当过州长,但他入主白宫时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里根依靠群策群力找到医治“美国病”的药方.1983年里根总统成立了“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组织全国着名经济学家和科学家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报告,明确提出:面对急速推进的众多追赶者,美国必须独辟蹊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重新获得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从而与追赶者重新拉开距离.从此美国拉开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克林顿原是小州州长,1993年入主白宫时年仅46岁.他与副总统戈尔密切合作,并广泛听取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们的意见和主张,制定和实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美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预计2000年美国网络产业产值将达到8500亿美元,超过汽车业7280亿美元,成为美国的最大产业.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美国加大投资力度并引导固定资本投资,对研究与开发投资实行倾斜政策.到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美国开始迈向信息社会.2000年度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超过25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近%,相当于其他几个大国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总和.研究与开发投资构成是:政府投资重点是加强基础研究;大学既从事基础研究又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企业投资占全国研究与开发投资的70%以上,是开发高新名优产品的主力军.政府、大学和企业研究与开发相辅相成,大大加速了美国以信息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的崛起.仅信息业产值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从1994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而信息业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5%,成为美国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第二,要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差距.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除重视国内教育外,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随着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美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和所占比例急剧增加.据统计,1901年到1936年,美国有13人获得诺贝尔奖,占全球获奖者126人的%;1943年到1997年,美国有170人获奖,占全球获奖者320人的53%;1998年到2000年,美国有16人获奖,占全球获奖者25人的64%,其中2000年美国有8人获奖,占全球获奖者11人的%.美国第一位获奖者就是移居美国的科学家.2000年美国获奖者的半数是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5%,而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者却占60%以上.人才,特别是不断引进人才,这是美国的最大优势之一.第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与其他大国相比,美国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较少,政府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中主要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活动有法律保障;不断调整财政、金融和其他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和经营环境;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满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总之,企业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负盈亏,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美国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仍是行之有效的.经济大国要重视大企业的发展和作用.在任何国家,中小企业都占绝大多数.但是,美国在全球市场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关键是美国拥有竞争能力很强的大企业.在商业周刊杂志全球1000家大企业排行榜上,美国大企业从1989年的353家增加到1999年的494家,约占半数.按原产地原则统计,美国连年出现巨额外贸逆差.但是,如果加上跨国公司的海外收入,美国从未出现过大量外贸逆差.值得指出的是,即使美国经济处于竞争强势之际,美国人都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年3月11日发表的美国繁荣面临的新挑战的报告提出,“如果美国现行的国家政策和投资选择依然故我,美国会丧失其作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的地位.”正是针对面临的新挑战,克林顿总统在离任前召集有政界和经济、科技、企业界精英参加的座谈会,会诊美国新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共商对策.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正是推动美国不断创新、重视教育和人才以及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其他大国除非在上述三个方面能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否则要在经济规模、质量和竞争力等方面总体赶上或超过美国将是非常困难的.先给你一部分回答者: - 2006-2-16 23:24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联邦德国为%、日本为%、英国为%,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失业率达%.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失业率高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如何提升供应链的韧性

如何提升供应链的韧性

肖勇波 梁湧 祁宏升 段辉丽 | 文近些年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转变导致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来自不同维度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

真正切实有效地提升供应链的韧性,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冲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迫切任务。

如何提升供应链的韧性肖勇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梁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祁宏升:联想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数据总监段辉丽:联想全球供应链智能运营管理总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给我国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反映出其“脆弱性”。

近年美国、欧洲、日印澳等出台的相关法案与政策加速了“去全球化”的进程,也对我国相关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以苹果、富士康、东芝、戴尔等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向外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在全球的竞争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如何全面提升关键产业链(如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军工、航空航天、化工等)供应链的韧性是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17如何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制造基地。

同时,美国采用了一系列非正当手段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如《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限制中国购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和使用美国的高科技(如芯片、精密仪器设备等),企图把中国企业的“咽喉”卡住。

新冠肺炎疫情 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目前已经告一段落,但是疫情期间普遍采取的区域封锁等隔离措施对很多行业(餐饮、旅游、航空、零售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很多工厂和工地停工停产,产品供给侧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很多行业需求呈断崖式下跌。

此外,病毒的变异和疫情的反复也影响到民众和投资人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经济下滑等连锁反应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美国制造体系和设计

美国制造体系和设计

起初美国产品的 设计是由生产这 种产品的生产过 程决定的。柯尔 特的“海军”型 左轮手枪曾经在 1851年的伦敦 “水晶宫”博览 会中引起轰动, 就是一个极好的 例子,说明了机 器生产和标准部 件是如何决定产 品的美学特征的 。
在美国,这 种方法支配 了早期所有 的机械及电 器产品的生 产,但随着 批量消费的 增长,也发 生了一些变 化。有的新 产品饰以表 面图案,由 此作为一种 吸引女性消 费者的市场 战略。
柯特尔的“海军”形左轮手枪说明了机器生产和标准 是如何决定产品的美学特征的,这种方法 在美国非常盛行。
● 设计以实用的方式发展起来,顺应市场需求并满足市场
美国设计追求实用,没有道德观念,不受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局限, 仅受生产过程和市场需求的支配。
美国制造体系下设计理念的变化
缝纫机的发明及改进
1844年技工霍维发明了缝纫机 胜家改良了霍维的设计,从而为缝纫机确定 了基本的形式。
美国制造体系的应用
钟表业一些厂家用薄的圆形铜片来冲 制齿轮,而不用先前的黄铜铸造法, 这进一步发展了美国制造体系,钟的 体积也随之减小,朴素的木壳也是批 量生产的,很适于挂在墙上。到了 1850年钟表业又开始进行批量生产手 表的尝试,采用军火生产的方式以及 其他新技术,至19世纪末,制表业已 成了重要的产业。
到此结束,谢谢
这种体系并不限于生产方法,而 且也影响到生产的组织和协调、工艺 特点、商品的市场开发以及产品的类 型与形式等,因而也影响到设计。
美国制造体系的形成
美国新体系形成原因
1.缺乏劳动力,机械化速度较快. 2.欧洲互换式设计思想影响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
美国制造体系的特点
●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 ●在简化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械装置

美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美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美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美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作者】余燕春【作者简介】余燕春,浙江大学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硕士。

(杭州市邮编:310027)【内容提要】在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分析了美国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原因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期以来,至今持续增长了九十多个月。

在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呈现出近几十年来少有的一高三低的良好运行态势。

尽管近期亚洲及其他地区的金融动荡对美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增长速度仍保持了一定水平。

笔者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能长时间扩展的基本原因是:近二十年来,在技术革命的作用下,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最近几年来美国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以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变化在70~80年代,由于日、欧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综合竞争力日益衰退。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选定了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加快了高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步伐,使通讯设备、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目前这类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美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技术产业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但是哪些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何界定高技术产业,在美国至今尚未完全统一。

Paul Hadlock等人(注:Richard W.Riche et al. , High technology today and tomorrow: A Small slice of theemployment pie,Monthly Labor Review,Nov.1983.P51. )曾利用技术性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作为界定的标准,将该比重超过平均比重150%以上的48个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为什么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如此发达呢

为什么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如此发达呢

为什么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如此发达呢一: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吸引人才。

(1)从美国建国之初,美国政府就注重吸引人才。

美国建国初期,那时候的美国实行的是“自由移民”政策,任何人都可以到这块新大陆追逐自己的美国梦。

(2)到了1921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制定了《移民配额法令》,开始鼓励技术移民,而对于一般性移民进行了限制。

美国对受过良好教育,又创造力的经营人才,打开方便之门,吸引他们移民美国。

(3)到了20世纪50年代,差不多就是二战后,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只要是专业人才,只要是精英,可以不考虑一切问题,一律优先允许移民入境。

二、美国在二战后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其他大国都受损严重,美国独善其身,使其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吸引力大量人才。

三、美苏冷战,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国内经济一蹶不振,大量前沿科学家待遇都得不到保障,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和吸收了大量前苏联的科学人才,为其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世界各国留学生,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顶尖后备人才。

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国留学生,为美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美国人运气好。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一片土地。

地势非常平缓。

国土面积虽然和中国一样,却又30亿亩的耕田,中国只有18亿亩。

这就导致美国根本不愁粮食。

历史上,白人人口占优势而获得的高教育优势盎格鲁撒克逊人登陆到北美洲之前,现在美国那片土地上只有50万印第安人。

据他们说,登陆之前,有一次瘟疫杀死了不少,然后白人们又杀了不少。

50年之后,只剩下不到1万5000人。

以上数据可能不准确:也有一个500万到25万的数据。

下面墨西哥同。

而墨西哥,之前有500万土著,西班牙人经过了三个世纪的移民结果,1/5白人,1/5的混血,3/5的土著。

白人几乎所有人都受过教育。

美国由于南美的黑奴交易,最后是全国人口87%(所有白人)受过教育,而剩下的大部分是黑人。

美国临时技术劳工计划

美国临时技术劳工计划

CATALOGUE目录•引言•美国临时技术劳工计划概述•计划参与者•临时技术劳工的权益保障•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临时技术劳工计划(Temporary Technical Worker Program)是美国政府为满足某些行业或领域的技术工人需求而设立的计划。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美国企业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该计划旨在吸引外国技术工人来美国填补这些空缺。

背景介绍目的和意义吸引全球范围内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来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引进外部人才,促进美国企业技术的更新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满足美国企业在特定领域或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计划简介•美国临时技术劳工计划的目标是满足美国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为外籍员工提供在美国工作的机会。

该计划旨在促进美国和外籍员工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并为双方提供互惠互利的机会。

计划目标计划实施步骤1. 雇主申请2. 劳工认证3. 申请签证4. 开始工作雇主临时技术劳工参与者类型雇主资格受益人资格参与者资格要求匹配美国劳工部将匹配雇主的需求与受益人的资格和技能,以确保雇主能够找到合适的受益人。

参与者招募和选拔流程招募雇主需要发布招聘广告,并在广告中明确说明他们打算使用临时技术劳工。

选拔雇主需要评估所有应聘者的资格和技能,并选择最适合的工作候选人。

申请雇主需要向美国劳工部提交申请,并提供所有必要的文件和信息。

审批美国劳工部将审查申请并决定是否批准雇主使用临时技术劳工。

工资和福利保障公平的工资他们应享受与全职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包括健康保险、退休金、年假等。

福利待遇工资支付透明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环境保障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工具工作时间安排健康和安全保障030201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提高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03改善就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01增加就业机会02提高工资水平1对产业发展的影响23临时技术劳工计划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伦敦水晶宫展览会引发的争议首先是关于内战前美国是否形成了优于英国的制造业体系的问题。

有趣的是,那些认为美国领先的学者立论的根据源于英国人的印象。

因为英国人在水晶宫展览会上看到柯尔特手枪后,对美国的枪械制造交口称赞。

他们在1853年还派员赴美考察。

这些英国枪械专家在美国联邦兵工厂参观后都盛赞其机器生产。

于是,英国军械局乃建议政府仿效美国,用机器快速大量生产零件能互换的步枪。

英国国会在1854年建立的小型枪械特别委员会专门为此举行了听证会,以确定这种美国式机器生产的可行性。

柯尔特手枪的美国制造商塞缪尔·柯尔特作证说:“没有什么不能用机器生产。

”他还说标准化的零件互换在美国已司空见惯。

其他英方证人对美国的机器生产也多有肯定。

尽管有人在成本、质量和零件互换上提出质疑,小型枪械委员会还是建议由军械局试验制造小型枪械,即以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和哈泼斯法里的联邦兵工厂为模式,并用美国造的机器进行生产(注:大卫·a.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1800-1932年》(david a.hounshell,from american system to mass production,1800-1932),巴尔的摩1991年版,第16-25页。

)。

正是基于水晶宫展览会会上的轰动、英国枪械专家的报告和英国国会小型枪械委员会的听证会,历史学家约瑟夫·威坎姆·罗伊在他1916年出版的《英国和美国的机床制造者》一书中率先声言,零件互换“源于美国”,欧洲人称这种标准零件的机器生产为“美国制造业体系”(注:约瑟夫·威坎姆·罗伊:《英国和美国的机床制造者》(joseph wickham roe,english and american tool builders),纽黑文1916年版,第129、140-141页。

)。

此后,这一说法为很多著名学者所接受,并广为引用(注:约翰·e.索依尔:《美国制造业体系的社会基础》(john e.sawyer,“the social basis of american(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system of manufacturing),《经济史杂志》第14卷,1954年,第361-379页;尤金·弗格森:《技术史文献书籍目录》(eugene s.ferguson,bibliography of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68年版;保罗·尤瑟尔丁:《经济史中的技术研究》(paul uselding,“studies of technology in economic history”),载于罗伯特·e.戈尔曼编:《经济和企业史研究新近发展:纪念赫尔曼·e.克鲁思文集》(robert e.gallman,ed.,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history:esars in memory of herman e.kross),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1977年版,第159-219页。

),因为内战前到访的外国人有不少都对美国的机器生产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机器生产和零件互换确实是美国工业部门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重要技术前提。

有人还认为,那位发明轧棉机的伊莱·惠特尼就是第一位实现零件互换的大师。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技术史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对美国制造业的技术发展作了相当广泛的研究,结果对“美国制造业体系”一说提出了质疑。

特拉华大学的大卫·a.宏萧教授认为,零件互换的创见并非始于美国,而是来自18世纪法国的军事理性主义。

其倡导者为让-巴普提斯特·戴·格里波瓦将军。

他从1765年就开始在法国军械生产中推动零件标准化。

不过,这种理念对美国人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托马斯·杰斐逊在担任驻法公使时就对此发生浓厚兴趣。

独立战争后,留在美国的法国军人路易·戴·托沙德少校更使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美国军方。

他写的“组建炮兵和工程兵学校”的建议成了西点军校的蓝图,而他根据华盛顿总统吩咐写的《美国炮兵指南》则成了西点军校和美国军官的必读教材。

托沙德在书中竭力倡导格里波瓦将军有关“统一和常规体系”的思想。

当时出掌美国军械生产大权的不是他的同事,就是西点军校毕业生。

美国军方后来不遗余力推动枪械生产上的零件互换,渊源就在于此(注: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第25-28页。

)。

惠特尼即为美国军方请来生产枪械的承包商之一。

不过,他从未实现零件互换。

此公只是在政府合同行将到期无法交货时找了个借口,说正在试验生产标准零件组装的步枪,需要更多时间和政府预付款。

为了使有关方面相信他的托词,惠特尼还于1801年1月在华盛顿展示其产品。

约翰·亚当斯总统和当选总统杰斐逊都兴致勃勃地前来参观。

尽管惠特尼互换组装的只是整个枪机而不是枪机零件,早就对零件互换情有独钟的杰斐逊马上兴奋地得出惠特尼已经成功的结论。

于是,惠特尼在时间和预付款上都赢得了政府的让步,可他根本未能造出零件可互换的枪械(注: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第29-32页。

)。

倒是为联邦政府制造枪械的另一位私人承包商西蒙·诺斯做到了这一点。

他在1816年左右不仅实现了手枪枪机零件互换,而且在美国最先使用铣床。

技术史学家密瑞特·罗伊·史密斯认为,这种铣床技术的发展是“美国体系崛起的总体缩影”。

另外,哈泼斯法里联邦兵工厂的内部承包人约翰·霍尔在19世纪20年代生产步枪时也全部实现了标准零件互换。

不仅如此,霍尔在设计和应用生产标准零件的机器上集众家之所长,其成就被史密斯称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延伸”(注:密瑞特·罗伊·史密斯:《约翰·h.霍尔、西蒙·诺斯和铣床:内战前军械制造者创新的实质》(merritt roe smith,“john h.hall,simeon north,and the milling machine: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among antebellum arms makers”),《技术与文化》(technology and culture)第14卷,1973年,第574、577页;密瑞特·罗伊·史密斯:《哈泼斯法里兵工厂和新技术》(harpers ferry armory and the new technology),依萨卡1991版,第249页。

)。

不过,这些技术史学家的研究证实,美国制造业的零件互换在当时基本上限于政府枪械生产,并没有扩散到其他部门。

原因很简单:那时实现零件互换和机器生产的成本太高。

联邦政府请诺斯等私人承包商进行这类生产时要给高额预付款,并要准备他们有延误交货甚至要求增发预付款的可能。

霍尔后来之所以被安排为内部承包人,就是因为政府也觉得开支太大了,他为政府制造的样品枪每支成本曾高达200美元(注: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第40页。

),这在当时简直叫人难以想象。

然而,联邦政府不仅为这种高成本生产提供了启动资本,保证市场需求,而且在技术上也有具体要求。

可以说,美国制造业标准零件生产的研究开发,是在联邦政府和军方一手支持下完成的。

因此,有学者说这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警告的“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开端之作(注:杰雷米·阿塔克和彼德·帕瑟尔:《美国历史的新经济观》(jeremy atack and peter passell,a new economic viewr of american history),纽约1994年版,第201-202页。

)。

不难想象,面向私人商品市场的厂家对于这种标准零件生产的高成本自然颇有顾虑,因为他们的目标和联邦政府不一样,不是为了什么零件互换的技术标准和军事理性主义的理念,而是为了利润,成本低和产量高才是他们的要求。

结果,同样是制造枪械的柯尔特兵工厂,虽然采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却没有做到零件互换,因为它主要面向私人市场。

伊莱·特里的木钟和铜钟的制造也是如此。

辛格缝纫机公司和麦考密克收割机公司的成功,过去一直被历史学家归因于它们先进的生产技术。

可是技术史学家们现在发现,这两个公司的优势直至内战以后很长一个时期都不在技术方面,而在销售战略。

甚至于当他们在19世纪80年代真正着手零件标准化时,其进展也相当缓慢。

显然,所谓“美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扩散在内战前并未能一蹴而就。

它真正形成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是经自行车制造业的技术过渡之后,在1913年的福特汽车公司才实现的。

历史学家艾伦·涅文斯称福特的流水线是“使世界运转的杠杆”(注: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第46-61、5-10页。

)。

不过,这是水晶宫展览会举办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

二伦敦水晶宫展览会引发的另一场争议,就是经济史学家之间有关“劳动力稀缺论”的讨论。

受“美国制造业体系”一说的影响,很多学者一度认为,1851年的水晶宫展览会证明美国制造业在机器生产方面已超过英国,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资本密度高于英国。

那么原因何在呢?有些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提出了“劳动力稀缺论”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厄温·罗斯巴思和h.j.哈巴库的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