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咨询师培训课件: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 PowerPoint 演示文稿讲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措施; 3、住宅改造; 4、控制嗜酒、烟瘾及药物依赖; 5、性病防治; 6、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
保健机构; 7、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等等。
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一、把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 常模的偏离。
二、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 分离。
(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 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十)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就 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许又新): 第一,体验标准。 第二,操作标准。 第三,发展标准。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马建青):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揩;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大部份行为由潜意识的动机左 右。
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包括不在意 识之中,而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 活动和过程。(是意识水平面附近部分)。
人格理论:由三个部份构成,即本我、 自我和超我。
本我(或它我):存在潜意识深处,是 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 欲等。本我是潜意识的,不被人所知。
(二)行为主义学派
3、心理结构:心理活动三个层次。
意识:是与语言(即信号系统) 有关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换言之,就 是人们注意到的清晰感知觉、情绪、 意志、思维等活动。(即冰山之巅)
潜意识:是不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 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本能欲望,已经被 意识遗忘了的童年的经历等。(即水平 面以下的冰山部分)潜意识的欲望经前 意识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四)心理活动强度:指突然的强大 的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的耐受力:指对慢性 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
(六)心理康复能力
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 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把精神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为 一个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八)自信心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 维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四、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救的观念或 行为。
五、把心理异常理解为个体主观上的不适 体验。
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一、医学标准: 1、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 2、把心理表现视为疾病的症状; 3、此标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 心理生理测定比较客观。
二、统计学标准:
心理咨询师培训课件: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一 、 国 际 心 理 卫 生 大 会 ( 1946 ) 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 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 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 状态”。
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心理健康十标准论(郭念锋): (一)周期节律性:用心理活动的周 期节律性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意识水平:用意识反映水平衡 量心理健康水平。 (三)暗示性:通过暗示性的强弱来 衡量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 意识的,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满足本 能冲动和欲望;顺应外在环境,保护个 体安全。
超我: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成。 类似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份属 于意识,超我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能 对个人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 到完善制度。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 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而构成。
即把心理现象通过统计学处理,区 分常态与变态。以近于均值作为正常, 偏离均值为变态,偏离越远,变态越重。
三、内省经验标准:
其一,病人的主观体验。
其二,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 判断。
四、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 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符合社会常模, 是适应性行为。 第三单元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幼年情绪发展受挫→形成情结→影响一 生各发展阶段→是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情结:精神分析心理学用语。指部分或全部 被意识压抑而在无意识中持续活动的。以性本 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
2、“潜意识”和“意识”或“本 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 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 心理障碍的症状。
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 因素并重的原则; (二)人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三)心身统一的原则; (四)个体与群体结合的原则;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一)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
1、优生优育; 2、儿童营养保证; 3、提供免疫及医疗措施; 4、加强体育运动; 5、合理休息、娱乐、调节情绪。
3、心理活动平衡状态维持
4、内 因素
外
直接 间接
影响
打破心理 平衡状态
5、心理平衡状态破坏
不超越自我平衡能力范围可不破坏
超越自我平衡能力心态
问题 紊乱
二、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破坏机制
即心理 健康状 态破坏
机制:即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一)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说)
(二)心理方面的途径: 1、婴幼儿期充分母爱、关怀; 2、发展儿童探索精神及活动能力; 3、提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与训练; 4、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 6、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 7、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社会方面的途径: 1、减少社会压力; 2、提供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
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心理健康状态 关于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内在机制 一、心理健康的状态
1、静态角度——心健是一种状态
发展角度——心健围绕常模——在一定范围内 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是一个动 态平衡的状态——在主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
2、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 中——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 理健康状态破坏(可随时发生)
保健机构; 7、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等等。
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一、把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 常模的偏离。
二、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 分离。
(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 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十)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就 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许又新): 第一,体验标准。 第二,操作标准。 第三,发展标准。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马建青):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揩;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大部份行为由潜意识的动机左 右。
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包括不在意 识之中,而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 活动和过程。(是意识水平面附近部分)。
人格理论:由三个部份构成,即本我、 自我和超我。
本我(或它我):存在潜意识深处,是 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 欲等。本我是潜意识的,不被人所知。
(二)行为主义学派
3、心理结构:心理活动三个层次。
意识:是与语言(即信号系统) 有关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换言之,就 是人们注意到的清晰感知觉、情绪、 意志、思维等活动。(即冰山之巅)
潜意识:是不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 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本能欲望,已经被 意识遗忘了的童年的经历等。(即水平 面以下的冰山部分)潜意识的欲望经前 意识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四)心理活动强度:指突然的强大 的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的耐受力:指对慢性 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
(六)心理康复能力
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 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把精神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为 一个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八)自信心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 维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四、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救的观念或 行为。
五、把心理异常理解为个体主观上的不适 体验。
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一、医学标准: 1、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 2、把心理表现视为疾病的症状; 3、此标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 心理生理测定比较客观。
二、统计学标准:
心理咨询师培训课件: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一 、 国 际 心 理 卫 生 大 会 ( 1946 ) 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 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 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 状态”。
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心理健康十标准论(郭念锋): (一)周期节律性:用心理活动的周 期节律性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意识水平:用意识反映水平衡 量心理健康水平。 (三)暗示性:通过暗示性的强弱来 衡量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 意识的,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满足本 能冲动和欲望;顺应外在环境,保护个 体安全。
超我: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成。 类似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份属 于意识,超我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能 对个人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 到完善制度。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 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而构成。
即把心理现象通过统计学处理,区 分常态与变态。以近于均值作为正常, 偏离均值为变态,偏离越远,变态越重。
三、内省经验标准:
其一,病人的主观体验。
其二,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 判断。
四、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 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符合社会常模, 是适应性行为。 第三单元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幼年情绪发展受挫→形成情结→影响一 生各发展阶段→是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情结:精神分析心理学用语。指部分或全部 被意识压抑而在无意识中持续活动的。以性本 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
2、“潜意识”和“意识”或“本 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 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 心理障碍的症状。
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 因素并重的原则; (二)人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三)心身统一的原则; (四)个体与群体结合的原则;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一)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
1、优生优育; 2、儿童营养保证; 3、提供免疫及医疗措施; 4、加强体育运动; 5、合理休息、娱乐、调节情绪。
3、心理活动平衡状态维持
4、内 因素
外
直接 间接
影响
打破心理 平衡状态
5、心理平衡状态破坏
不超越自我平衡能力范围可不破坏
超越自我平衡能力心态
问题 紊乱
二、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破坏机制
即心理 健康状 态破坏
机制:即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一)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说)
(二)心理方面的途径: 1、婴幼儿期充分母爱、关怀; 2、发展儿童探索精神及活动能力; 3、提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与训练; 4、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 6、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 7、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社会方面的途径: 1、减少社会压力; 2、提供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
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心理健康状态 关于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内在机制 一、心理健康的状态
1、静态角度——心健是一种状态
发展角度——心健围绕常模——在一定范围内 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是一个动 态平衡的状态——在主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
2、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 中——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 理健康状态破坏(可随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