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地方财政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5期(总第173期)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辽宁省财政学会 2011年3月15日

本期主题:学前教育

[按]“入园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前不久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发展任务”中将“学前教育”单列一章,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发展新任务,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从政府到民间都十分关切的事情。

学前教育的概念界定及重要性

学前教育通常是指在学龄前所接受的教育,也叫早期教育。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年龄段,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指3-6岁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另一种是指0-6岁儿童的教育。我国1996年在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阶段。幼儿园适龄儿童为3周岁至6周岁。

从产品属性上分析,学前教育是具有强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应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的强正外部效应表现为接受学前教育不仅为个体和家庭带来收益,而且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者指出,相对于个体与家庭的收益来说,国家和社会从学前教育中的获益要大得多。美国佩里方案长达4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幼儿教育投资是一种最省钱、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且幼儿教育投资收益具有长效性特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回报率越大。在27岁时,投资回报率为1:7.16;到40岁时,投资的总体回报率高达1:17.07,其中对幼儿个人的回报率为1:4.17,对社会的回报率则为1:12.9。

学前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整体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学前期是儿童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时期,幼儿期所受的熏陶与教育将为其终身的良好素质修养奠定基础。其次,发展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期儿童大脑发展最迅速、可塑性最强,处于感知觉、语言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好奇心和探索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科学适宜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充分开发个体潜能、培养富有潜力的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许嘉璐先生在百年中国幼教纪念大会上曾富有远见地指出:“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不在最后阶段,而在最初阶段!”。第三,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研究表明,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在消除社会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如美国“开端计划”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的研究均显示:以来自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为对象的补偿性学前教育,有助于帮助这些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增加其日后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怪圈,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第四,学前教育有利于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适宜的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自控力、责任心、爱心、交往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的发展,因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相反,在早期成长环境中缺乏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交流与人际互动引导的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漠、退缩、依赖、攻击性和破坏性强的倾向,甚至形成反社会性人格,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反社会、犯罪和暴力倾向与出生最初几年的大脑发展经验密切相关。可见,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不仅个体和家庭,其他社会成员也会从中受益,国家、社会是最大受益者。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已广为我国公众所认识,但其社会公益性却似乎没有得到认可。在一些人的眼里,学前教育是家庭私事,完全可以交由市场解决,政府无需更多承担责任。一些地方的学前教育公共投入过多投向了优势群体,这不仅不利于促进教育的起点公平,反而成为制造不公平的源头。近年来,全国普遍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不能不说与这种认识有着直接关系。2010年11月21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十条”)对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进行了明确定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10年教

育事业8大发展任务之一,专列一章进行部署,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这是国家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首先解决入园难。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设立学校,他们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的目的自然是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的。而古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把它作为今后出仕、治国安邦的基础与管理才能的一种检测。家庭对幼童的学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起点。

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古代向以思想品德为教育内容的主体,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使儿童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德教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孝悌;(2)崇俭;(3)诚信;(4)为善。

2.生活常规教育。封建社会的家庭对学前儿童实施生活常规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礼仪常规的训练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3.文化知识教育。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封建社会对于用作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秦时李斯著有《苍颉篇》,赵高作《爱历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家姓》,简称“三、百、千”,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为朝鲜、日本所学习。在学前家庭教育中,当时除重视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着意于使幼儿养成乐学、勤学的学风。为此他们常常鼓励幼儿要从小立下大志,以此作为勤学苦读的目标和动力。

4.注重幼儿的身体保健。古代学前儿童的教育内容是以思想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但同时在许多家庭中也注意到教养结合的问题,强调注重对婴幼儿的身体保健工作。游戏是学前儿童喜爱的活动,也是古代家庭中加强幼儿身体锻炼的一种重要方法。古时能起到锻炼身体作用的幼儿游戏主要有拔河、跳百索(跳绳)、放风筝、踢毽子、踢球等,许多游戏至今仍为幼儿们所喜爱。

纵观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德、智、体等诸方面,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教育的连贯性。但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又是偏颇的,它过于突出德育与智育,而且许多繁杂的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与教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