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永遇乐》高考诗歌精读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永遇乐》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词汇、诗句和语言特点;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和意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永遇乐》的作者和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 学习并运用《永遇乐》中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1. 《永遇乐》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末年的政治地位,了解诗人在马嵬驿的遭遇和他与杜牧的友谊。
2. 《永遇乐》的内容分析:学习《永遇乐》的诗句,分析诗人怀念和追忆杜牧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逝去的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 《永遇乐》的词汇学习:学习《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如“玄晖”、“绮罗香”等,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隐喻意义。
4. 《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分析:分析《永遇乐》中的修辞手法,如典、喻、象征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
5. 《永遇乐》的意义探讨:通过分析《永遇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和友情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古代文学背景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正文:a. 教师进行《永遇乐》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的地位。
b. 学习和分析《永遇乐》的内容和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c. 学习和讨论《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d. 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手法,展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e.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6、辛弃疾词两首
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参考0523 13006、辛弃疾词两首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高中语文《永遇乐》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永遇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永遇乐》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重点:1.阅读理解《永遇乐》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理解诗歌的抒发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文和注释材料;2.学生准备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与《永遇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永遇乐》的背景故事,包括作者林则徐的生平背景、诗歌创作的背景等。
2.诗歌分析:(1)首先,让学生朗读整首诗,并对诗歌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2)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押韵等方面。
(3)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探究诗人通过境界的描绘来表达人生境界的抒发,同时,学生可以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4.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课堂演讲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永遇乐》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其他相关诗歌,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理解。
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对《永遇乐》的理解。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对《永遇乐》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或诗歌赏析;2.选择一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够深入分析诗歌和提出合理的观点;2.作业评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永遇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4.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上课前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文学知识,为学习《永遇乐》做铺垫。
2.理解语篇(1)询问学生是否学过白居易的其他诗歌。
学生可能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2)简要介绍白居易, 帮助学生了解这位著名诗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这是为学生理解《永遇乐》做铺垫。
了解到白居易的潮州出生地和选为进士后的历经。
(3)简要介绍《永遇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这是为学生研究诗歌意境做铺垫。
提到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时期,住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每天欣赏江水。
(4)阅读诗歌原文。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然后整体了解诗歌的构成和言外之意。
(5)小组讨论,边读边分析。
(6)全班共同探讨全文,分析《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主要思想。
3.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首先让学生从结构上分析这首诗:一、诗的体裁《永遇乐》是一首七绝。
七绝是唐代的一种诗体,每首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分为前后两句。
其中,前两句句意对仗,后两句为对仗句。
二、诗的结构第一句:一别音容两渺茫第二句:相思似海深这两句句意对仗,属于诗的开头,很好地表达了离别的悲凉之情。
第三、四句为对仗句。
第三句:五陵年少争红第四句:羽扇猎猎向春风这两句通过描写男女青年的纷扰忧虑,表现了对性爱的渴望以及爱情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描写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展现了唐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主题。
三、诗的内容1. 离别之悲“一别音容两渺茫,相思似海深。
”此句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深,通过构思交叉呼应的语言形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世界。
2. 爱情之美“五陵年少争红,羽扇猎猎向春风。
”此句描写了男女青年的纷扰,并通过羽扇、春风等自然现象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爱情的美妙和它给人类带来的欢乐。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3篇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第 1 篇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
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
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
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
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
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6篇《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并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2.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永遇乐》中的经典名句和诗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
2.分析《永遇乐》的题材和结构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永遇乐》的题材是什么,结构如何安排的,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境是什么。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通过对《永遇乐》中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鉴赏《永遇乐》通过学生的朗读、诵读,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鉴赏《永遇乐》的美。
5.创作《永遇乐》引导学生参考苏轼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写一篇自己的《永遇乐》。
可以选择另一个题材,但要求保持苏轼的写作特点和意境。
6.总结和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度。
2.学生对《永遇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六、板书设计:《永遇乐》教学内容: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4.鉴赏《永遇乐》5.创作《永遇乐》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永遇乐》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理解诗歌的题材、结构和意境,培养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创作互动,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积极氛围。
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2.学习《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1.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2.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永遇乐》这首诗,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3.比较法:将《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永遇乐》这首诗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2.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3. 学习《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1.教师讲解《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4. 阅读《永遇乐》这首诗1.学生自己阅读《永遇乐》这首诗。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比较《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1.教师将《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
2.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结果,并进行总结。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2.学生能够学习《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学生能够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4.学生能够比较《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进一步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价值。
5.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阅读法和比较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谈论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永遇乐》。
本文是一篇散曲,作者通过一个宫廷故事来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本文的主题为爱情和人生的无奈,通过描述夫妻间的相知相惜,消解使人感慨的人生悲欢离合,其中集中表现了以至亲的夫妻之情,以及通过爱情求得心灵平衡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宫廷生活的美好图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爱情表达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2)学生能了解了解朱瞻基皇帝和郑贵妃之间的感情,用情感描写,使作品表达深情意蕴。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宫廷生活的苦闷和庸俗,以及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
(2)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能理解并解析《永遇乐》中的作者情感表达。
(2)能理解《永遇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
2. 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2)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永遇乐》,了解明代文学的特色。
2. 导入课堂老师通过播放与课文《永遇乐》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好奇心。
3. 理解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并作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论课文中的内容,重点关注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和对爱情的表达。
4. 文学鉴赏老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永遇乐》的文学鉴赏,如韵律、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法。
5.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明代宫廷生活的背景,对课文进行文化解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学习方法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在学习文学方面需要注重细节,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局部描写来理解整篇文章。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永遇乐》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宋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宋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中的象征意味和寓意。
2.分析《永遇乐》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通过展示宋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讲解宋代的文学背景和《永遇乐》的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第二课时:《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1.学习《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
2.分析《永遇乐》的主题:通过讨论和学生的个人思考,查找《永遇乐》中的主题。
第三课时:《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分析《永遇乐》的艺术特点: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特点。
2.探讨《永遇乐》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课时: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1.欣赏和评价《永遇乐》: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学生欣赏《永遇乐》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永遇乐》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五课时:自主学习和总结1.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总结回顾:回顾《永遇乐》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五、教学方法1.集体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永遇乐》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永遇乐》中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个人撰写:让学生独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意境。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杨洪基和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词:逐句讲解诗词的意义,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诗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写一篇关于诗的意境和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修辞手法和诗人心情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词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答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案1000字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诗歌艺术,认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主旨。
2.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语言美学——诗歌朗读技巧三、教学过程【授课方法】1. 讲授法:教师简单介绍苏轼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通过讲述故事情节、解释诗句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2. 互动交流法:通过诗歌欣赏、诵读、解释、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范围。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谈论古诗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小组讨论: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是哪首?为什么?二、讲解(30分钟)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主旨。
3. 名句解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三、欣赏(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模仿(10分钟)1. 老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夏日里的荷花),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与主题相关的诗歌。
2. 学生可以借鉴苏轼的诗句和诗歌语言风格进行创作。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领会诗歌的意蕴和表现手法。
2. 学生交流创作思路和体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课文分析和名句解读。
2.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四、教学评价方式1. 以作业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诗歌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2. 课程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体验感受。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简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
(2)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3)掌握一些重点字的写法和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2 诗中典故和意象的把握。
2.3 重点字的写法和含义。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2 诗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4.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象和作用。
(2)讲解诗中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4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促进课堂互动。
4.5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练习。
五、教学反思5.1 课堂效果的评估(1)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5.2 教学方法的调整(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尝试采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教学内容的拓展(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增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时期的诗人及其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1)诗歌背诵情况。
(2)诗歌理解和鉴赏能力。
(3)对诗中典故和意象的把握。
6.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和回答。
《永遇乐》高中语文教案
《永遇乐》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名称】永遇乐【教学目标】1.理解《永遇乐》的主旨,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掌握并运用有关诗句词语,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永遇乐》的主旨和诗人情感;2.掌握并运用有关诗句词语。
【教学难点】1.理解《永遇乐》中的意象和诗人的境界;2.能够感悟、表达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永遇乐》的诗文及课本、知识点资料。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堂讲解或观看相关视频,向学生介绍《永遇乐》的背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基础知识点讲解(15分钟)带领学生了解《永遇乐》的基本情节和主旨,并重点讲解以下知识点:(1)诗人周敦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感悟诗意(30分钟)(1)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2)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诗歌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创作一首与《永遇乐》主题相关的诗歌。
4.课文分析(20分钟)(1)学习诗句:选择《永遇乐》中的重点诗句进行读解,解读其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诗句运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对《永遇乐》的理解,运用诗句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总结案说(10分钟)请几位学生作为代表,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重点强调《永遇乐》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扩展】1.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按照剧本结构和角色的要求,进行分角色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导入课堂前可以播放一段与《永遇乐》相关的影视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反思】《永遇乐》是一首情感饱满、意象丰富的诗歌作品,通过本节课中的讲解、探讨和诗歌创作,学生加深了对该诗作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在课堂中加入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与合作意识。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永遇乐》和《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唐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能够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3.欣赏并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在欣赏中感知诗人的创作意图。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和表达《永遇乐》和《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情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诗歌原文、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语文课本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永遇乐》和《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唐代诗词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理解诗意(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解读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做总结。
Step 3:欣赏鉴赏(15分钟)1.学生欣赏诗歌,并与同学一起分享个人的感受和诗词所带来的意境。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分析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意象的表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Step 4:表达输出(15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互相交流并互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养成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习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拓展延伸:1.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下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赏析
教学参考
0523 1304
《永遇乐》赏析
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
但也有人嫌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
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
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
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
不过,辛稼轩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
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
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
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
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
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
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如何表现其思想。
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是现实感。
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
他首先想到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
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
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
)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
接着,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
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
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也非常钦佩,所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现在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
只见“斜阳草树”之中,寻常百姓的里巷,当地的老辈相传说,这里便是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
因为刘裕生长在京口,也是从这里起兵北伐的。
以上是词的上片,怀念两个英雄人物的盛衰。
接下去,下片便怀念到又一次北伐失败的历史事实。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玄谟率师北伐。
当时北方的统治者是鲜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回。
所以说:元嘉时的北伐,真是冒失出兵,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北伐单于,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
凯旋回师。
可是,王玄谟的战绩却只落得仓皇地逃回京口。
此词中“仓皇北顾”四字,许多注释本都把“北顾”讲作“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似乎未达之意。
“北顾”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语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故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
后来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把亭名改为北顾亭,以寓收复中原之志。
辛稼轩此词是北固亭怀古,因而用了双关的意义。
我以为“仓皇北顾”应解释为仓皇败退到北固山下,从此只能“北顾”而已。
接下去,忽然来一句“四十三年”,立刻联系到自己,又联系到当时抗金的形势,从怀古一转而为伤今,笔路可谓雄健。
辛稼轩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1162)来到南方,参加抗金战争,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时,正是四十三年。
这时他遥望对江的扬州,还记得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的一路战斗情况。
所以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这四十三年间,辛稼轩壮志未酬,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
收复中原,徒成虚愿。
于是辛稼轩有了不堪回首之感。
这一感慨,因望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愈加强烈。
原来北魏太武帝在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之后,一直追到京口对江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建立了行宫。
这个行宫到后世便被当地老百姓误传为狒狸祠,以为是一座福祐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有“神鸦社鼓”的热闹。
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这就使辛稼轩愈加悲痛,深恐再过几十年,南宋小朝廷也即将在历史上消失。
词的最后三句,归结到自己。
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廉颇,年纪虽老,精神还很壮健,还能大嚼米饭和猪肉。
辛稼轩以廉颇比喻自己,自以为虽然老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
可是,谁来打听廉颇还能不能吃饭呢?这意思是说,有谁能起用我去带兵抗金,收复中原呢?
辛稼轩作此词时,正是宰相韩侂胄打算北伐的时候。
韩侂胄是宋宁宗亲信的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忧心国事的士大夫中间取得盛望。
辛稼轩作此词的上一年,即宁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韩侂胄已决定对金用兵,希望打一次胜仗,收复一块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资本。
同时,他追封岳飞,起用辛稼轩,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
辛稼轩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
他知道韩侂胄的北伐,也是“元嘉草草”的鲁莽行动,但这一举动的意义,却是符合于他的夙愿的。
他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现在这首词中。
最后三句,也可以认为他有点感激韩侂胄之意。
不过,由于韩侂胄这一轻举妄动,在开禧二年,就招来了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的形势,宁宗皇帝在敌人的威胁下,只好归罪于韩侂胄,杀之以谢罪。
后世词人,对这最后三句,也就不敢说辛稼轩当时有感激韩侂胄之意了。
(施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