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念、实践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最新年精选文档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最新年精选文档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让野蛮成为遥远的过去,让民主法制的文明引领着人类的未来。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是思想的觉醒,伴随思想觉醒的过程是人权的兴起。

社会的最高保障是社会福利,社会的最低保障是社会救助。

实现整个社会的福祉在发达国家尚且存在着困难,在有着13 亿人口的中国更是不能保障所有人的福祉。

在社会财富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其次,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因为年老,疾病,灾难等陷入贫困,危及到人的生存,居民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时,国家或者社会所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

对于被救助的人都是弱者,保护弱者即是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外在表现。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国家仍然没有一个稳定制度化的社会救助法来保护这些弱者。

立法的滞后性必然影响着制度的常规化,连续性和保障性。

、人权的理念人权理念是西方法治的精髓,在现代中国法律移植的进程中,人权无疑对中国法治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人权享有基于个人自身特点而应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的权利。

最基本的是生存权与发展权,广泛的权利又包括财产权,自由权,选举权等。

人最基本的要求是生存与发展,而作为社会的弱者,在自身因为疾病、灾难,疾病等而不能保障生存下去,不能继续的工作而养活自己的时候,人的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就得不到体现,而生存权又被揭示为,在人的所有欲望中,生存的欲望具有优先地位。

所以社会成员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向国家提出比那些自身超出生存欲望的人更为优先的、为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这种由个人按照生存标准提出而靠国家提供物质条件保障的权利就是生存权,而国家作为权利的赋予者就应该帮助实现,而社会救助就能够使这一方面得到体现。

二、国家义务中物质帮助权理念国家的形成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反映出“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国家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国家有义务保护公共的权益,保护个体的权利。

所以对于生存权与发展权都不能保障的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予以帮助。

社会救助心得体会

社会救助心得体会

社会救助心得体会社会救助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障困境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

近期,我参与了一次社会救助工作,深刻体会到了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作用。

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善意,也让我明白了助人即是助己的真谛。

这次社会救助的对象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已经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家中也没有亲人可以照料他。

他生活的环境极其糟糕,住的房屋破旧不堪,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满足。

在得知这位老人的困境后,社会救助工作组立即展开了救助行动。

首先,我们对老人进行了身体检查,并为他提供了必要的医疗保健。

在确保他的身体健康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了他的生活条件。

通过募集善款和物资,我们为老人重新修建了住房。

在重建过程中,许多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老人提供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与老人交流和相处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救助的意义。

社会救助不仅仅是提供物质帮助,更是给予困境群体精神上的关爱和支持。

老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境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

但是,当社会救助工作组展开救助行动时,他看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善意,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我认识到,社会救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困境群体的物质困难,更在于给予他们重新恢复自信和尊严的机会。

其次,我明白了助人即是助己的道理。

在这次社会救助中,每个参与者都从中获益良多。

我们在为老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他人、与人为善的道理。

我们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善者,人恒善之;放达者,人恒放达之。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善意。

同时,我们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助人之道。

最后,我认识到社会救助需要共同参与。

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本次救助行动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形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制度规范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八项救助内容。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保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维系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公平。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走向是:救助对象从覆盖市场转型的城市新型贫困者向全体贫困者过渡;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渡;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离向社会福利整合社会救助制度过渡;长远来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过渡。

关键词: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经济;市场经济;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China formed a relief system combined natural disaster relief,urban units relief and rural collective units relief system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China has formedInterim Measures of Social Assistancewith eight rescue provisions in it.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is:the relief object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overing the new urban poor to covering all urban poor;from the urban social relief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 relief and social welfa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the plural subject of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Keyword:social assistanc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救灾救济为制度主体的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制度过渡和转型时期;三是90年代后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到目前的制度全面建设时期。

社会救助制度向发展型转变及目标选择

社会救助制度向发展型转变及目标选择

社会救助制度向发展型转变及目标选择【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化的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它无法顺应贫困主体结构变化的需要,难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

从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型转变是社会救助理念演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救助制度转型的目标选择。

应当注重能力救助、积极救助、实现多元化救助、最终完成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

【关键词】发展型救助;制度转型;目标选择一、现行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困境(一)现行社会救助难以从根本上使贫困群体脱贫解困。

我国现行社会救助一开始就具有收入补救性质,是缓贫而非脱贫。

贫困者要获得社会救助的给付,就必须先坠入社会底层,一旦离开给付,很快就会陷入贫困[1]。

根据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对6省市的问卷调查,自述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期限在 2 年以上的,占调查样本的77.28%,其中 5 年以上的超过三分之一(35.52%)[2]。

低保对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退出低保制度表明,低保制度产生“福利依赖”,甚至是“贫困陷阱”。

许多人脱贫不久又返贫,陷入持续性贫困而难以自拔。

而其他专项救助共用低保制度的收入审查机制,直接瞄准低保对象,福利叠加效应导致救助对象严重的福利依赖,使他们陷入“低收入—低消费—低收入—低消费”的恶性循环,形成代际传递的持续性贫困群体。

(二)现行社会救助难以适应贫困主体结构变化的要求。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采取的是绝对贫困标准。

现在对于处于低保线以下的群体,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然而,随着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社会出现日趋庞大的低收入群体,他们收入因普遍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成为社会救助的边缘群体。

因此,社会救助应该转向和覆盖相对贫困群体。

但是,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无法适应这一需要。

如果说绝对贫困群体还处在以人的生理最基本的需求为基础的生存型贫困上,相应实施输血式的社会救助的话,那么,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的相对贫困群体主要面临发展型贫困,即由于贫困者自身的能力素质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社会排斥等因素导致其发展性技能无法施展而陷入贫困状态的一种贫困形式[3]。

社会福利的中国特色:发展型

社会福利的中国特色:发展型

增 长 的 福 利服 务 需 求 ,这 是 完善 社 会 保 成 员 的需 求 和不 断改 菩 国民 的 生活 质 量 的财 富 ;加 强人 们 的 能 力 ,以 便 更好 地
只 求 有 饭 吃 ,不挨 冻 ,能 生 存 ;现 在 ,
障 体 系 的 客 观 要 求 。 比如 ,过 去 ,人 们 为 目标 ,通 过 社 会化 的机 制 提 供相 应 的 参 与健 康 、教育 和社 会发 展。 1 7 9年联 9

定 程 度 上 限 制 了福 利 制 度 应有 功 能 的 用 ,体 现 社 会 福 利 的阶 段 性 、 时代 性 和 福 利特征 越来越 明显。
有 效 发 挥 ,削 弱 了福 利 制 度 总体 效 能 的 服 务性 特 征 ,就 离不 开 对 社 会 福利 发 展 充 分 释 放 。构 建 一 套 完 善 的体 制 机 制 ,
客 观 地 说 ,我 国 现 行 社 会 福 利 制 社 会 问题 。 1 6 8年 在纽 约召 开的联 合 国 9
保 险 、城 乡 最低 生 活 保 障 等 已形 成 制 度 度 是在 和 而 不 同 的福 利 观 下 建构 的 。 因 第一 届 社 会福 利 部 长 会议 ,最 重 要 的议
社 会 发 展 成果 的公 平 性 。过 去 ,人 们 只 社 会 保 险 、 社 会 救 助 、 社 会 福 利 为 基 界 和实务 界的重视 。2 0 年2 ,中国发 09 月
关 注 已有 福 利 的得 失 ;现在 ,人 们 更 关 础 ,以基 本 养老 、基 本 医疗 、最 低 生 活 展 研 究 基 金会 在 发 布 的 《 中国 发 展报 告
“ 展型 社会 福利 ”是 从更 广泛 的意 发
形 态 的深 刻 认 知 ,离不 开 对 社 会福 利 理 义 上 来 理 解社 会 福 利 。其 主 要 观 点来 自

社会救助工作的感想

社会救助工作的感想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完善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作为一名社会救助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艰辛与喜悦,现将我的感想分享如下。

首先,社会救助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社会救助工作的宗旨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救助对象的基本需求,还要确保救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公平正义是社会救助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做到公平正义,才能让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其次,社会救助工作让我明白了责任担当的意义。

作为一名社会救助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全力以赴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我接触到了许多生活困境的家庭,他们或因疾病、或因灾害、或因意外事故等原因陷入困境。

面对这些无助的眼神,我深感责任重大。

每当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看到他们重拾信心,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

再次,社会救助工作让我学会了倾听与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我与救助对象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

通过沟通,我逐渐掌握了与不同人群交往的技巧,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同时,我也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只有与救助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此外,社会救助工作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共同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个大家庭。

最后,社会救助工作让我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名社会救助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原有社会救助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当前郑州市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及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救助一、当前郑州市社会救助制度存在主要问题(一)社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配套,管理不够规范近年来,郑州市虽然在社会救助方面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多项制度,但是,仍有一些社会救助工作在部分环节上仍无法可依,一些制度上的欠缺,难免造成救助工作中的漏洞,实践中出现救助引发的纠纷时民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也不好处理。

(二)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救助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当前社会救助工作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各部门分别有着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围,各项救助制度单一性的功能定位,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制度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与协调。

(三)社会救助标准不够科学,城乡差异较大从救助政策的覆盖面、人均占有的社会救助资源、救助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救助资金投入等方面,城乡存在较大差异。

使社会救助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制约了郑州市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推进。

(四)社会救助水平偏低,救助项目比较单一在实施社会救助时,过分强调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现行社会救助主要还是单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从图2可以看出,从1995年至2011年,郑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虽然从120元提高到325元,但与居民平均收入比较,低保标准占居民平均收入却呈现下降趋势。

说明当前低保标准无法完全满足被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年份\&城市低保标准(五)动态管理要加强,贫困边缘人员的救助须进一步完善贫困边缘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仅仅比低保线略高那么一点,但又不属于上述范围,便因此不能享受低保待遇,产生了新的矛盾和不平衡现象。

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感想

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感想

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亲身感受到了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下是我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几点感想。

首先,社会救助工作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弱势群体面临着生活的困境。

社会救助工作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群众疾苦,关注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次,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救助体系;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投身救助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再次,社会救助工作需要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救助政策,优化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效率。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的积极作用,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冲击。

此外,社会救助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在救助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困难群体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尊重。

同时,要注重发挥家庭、社区等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困难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

最后,社会救助工作需要强化监督。

我们要建立健全救助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救助资金合理使用、公开透明。

同时,要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救助政策落到实处。

总之,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事业。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贡献力量。

同时,我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社会救助工作,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

社会救助体系的扶贫攻坚经验与启示

社会救助体系的扶贫攻坚经验与启示

社会救助体系的扶贫攻坚经验与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扶贫攻坚作为社会救助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体系的扶贫攻坚经验与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促进扶贫事业的有效路径。

一、整合资源,形成效应协同成功的扶贫攻坚离不开社会救助体系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首先,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组织规划和政策制定,并提供财政支持。

其次,社会救助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益力量也积极参与扶贫事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

此外,学界与研究机构的专业知识与调研成果,对于指导扶贫工作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有效。

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此外,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提高扶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社会救助体系的扶贫攻坚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政府需要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大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投入。

对于相对贫困地区,应注重职业教育和就业扶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调研和分析当地资源和需求,评估土地利用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精确把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原因。

同时,建立动态的扶贫档案,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管理,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三、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社会救助体系的扶贫攻坚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要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这需要注重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贫困人口改变思维方式,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创业能力。

政府可以鼓励培育当地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同时,社会救助体系还应该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走向发展型救助: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与目标选择

走向发展型救助: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与目标选择
挑战。
入一低消费一低收人一低消费” 的恶性循环 , 形成代
际传递的持续性贫困群体 。 ( ) 行社 会救 助 难 以适 应 贫 困主 体结 构 变化 二 现
的要 求
我国最低生活保 障线采取 的是 绝对贫困标 准。 现在对于处于低保线 以下 的群体 , 基本上实现了应 保尽保 。然而 , 随着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 , 社 会出现 日趋庞大的低 收入群体 , 他们 收入 因普遍高 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成为社会救助 的边缘群体。尤 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涌现 的庞大外来农 民工 群体 , 因户籍等限制 , 更是被排斥在城市社会救助覆 盖范 围之外 。这些低收入群体属于相对贫困群体 , 虽然能维持温饱 , 但很难依靠 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 , 并且 随 时有 坠入绝 对 贫 困 的风 险 。因此 ,社会 救 助 应该转向和覆盖相对贫困群体。但 是 , 现行社会救 助制 度 已经无 法适 应这 一需 要 。如 果 说绝 对 贫 困群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一般项 目(0 J60 9 ) 1Y C 3 13 [ 作者简介 ] 尹乃春(9 8 ) 男, 16 一 , 安徽 当涂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 , 博士。
1 31
广西 社会 科学
2 1 . 021
温饱 问题 基本解 决后 的相 对贫 困群体 主要 面 临发 展 型贫 困 , 由于 贫 困 者 自身 的能 力 素 质 不 足难 以适 即 应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或者 由于 社 会 排 斥 等 因 素 导 致 其发 展性 技能无 法施 展而 陷入 贫 困状 态 的一 种 贫 困 形式 。发 展 型 贫 困 的实 质 是 能力 贫 困 和 权 利 贫 困 , 然 , 是 现 行 输 血 式 的社 会 救 助 制 度 无 能 为 显 这

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念、实践及其启示

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念、实践及其启示

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念、实践及其启示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与工作福利制等发展型社会救助的成功实践,体现了缓解特殊群体贫困、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强调工作与福利相结合的理念,为传统社会救助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社会救助存在救助理念消极、救助项目捆绑、救助方式单向、偏重现金救助、就业激励不足等显著问题。

借鉴发展型社会救助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实践,可以从进一步完善救助项目的齐全性和包容性、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意义以及推进就业激励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以缓解贫困并提升救助对象的能力。

标签: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救助;缓解贫困;能力提升一、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政府积极实践《贝弗里奇报告》,于1948年宣布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随后,瑞典、丹麦、挪威、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

与此同时,二战后经济发展为福利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的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福利国家经济进入滞胀期,失业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社会福利需求的急剧增加使社会福利支出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出现所谓的“福利国家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政策的走向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詹姆斯·梅志里(James Midgley)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的理念,积极倡导新时期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变革。

与传统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高水平的福利不同,发展型社会政策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发展”,它主张在一个更加广泛的发展过程中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有效结合①,實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型社会政策一改把福利提供作为政策目标的传统思路,提出减少贫困、降低不平等、对抗社会排斥、提供基本服务、增强生存能力等全面的社会政策目标②。

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社 会 安 定 的社 会 。
22 3 4万 。
从临时性救济到稳定性的制度体系 , 从城市到农 我国社会救助以最低生活保 障为主 , 主要形式为 村, 从城市弱势群体到所 有生活无保障者 , 从低标准 货币救助。由于家计调查缺乏规范和收入调查存在困 到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较高标准 , 从货 币补助到各 难 , 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等原 因 , 各专项 类形式综合补助 , 中国社会救助体制从确立到现在 的 救助的获得都 以享受低保为 门槛 , 是低保制度之上的 十多年发展中, 基本上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 单纯叠加。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贫困 度为基础 , 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灾害救济制度 、 医疗 人群的生存 ,然而由于制度设计缺乏合理退出机制 , 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 , 以住房救助 、 教 也造成 了享受低保者即使重新就业 , 有一定 的劳动收 育救助 、 法律援助制度相配套 , 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 入 , 也不愿 意主动退 出低保体制 , 而形成 “ 困陷 从 贫 充, 与慈善失业相衔接 的社会救助体 系框架 , 确立 了 阱” 福利依赖” 和“ 。可以说 , 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 , 一 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 第一道防线” 的作用。 定程度上 , 至抑制了就业积极性 , 甚 或者说受助者“ 光 二、 社会救助政策发展性不足 明正大 ” 地寻求工作 的积极性。 同时 , 社会救助主要是 发展型社会政策是将社会政策看作是 同经济发 中央和地方政府 的责任 , 由社会负责实施 , 区、 社 社会 展 同等重要 , 以社会投 资为理论核心 , 重视人力资本 团体 、 业 尚未 或很 少 发 挥其 对 社 会 救助 的支 持 企 和社会资本投资 , 并主张 自 而上的多元主体参与 的 作 用 。 下

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感想

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感想

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政府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对社会救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几点感想。

首先,社会救助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民生、关注弱势群体。

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让那些生活困难、陷入困境的人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竭尽全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其次,社会救助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救助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因贫困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困难群众因为生活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为他们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帮助,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社会救助工作促进了社会公平。

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救助资源合理分配。

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严格审核救助对象,确保救助资金真正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让社会救助工作发挥最大效益。

此外,社会救助工作提高了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责任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然而,社会救助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救助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救助水平较低;其次,部分救助对象存在骗保、套保现象,影响了救助工作的公正性;再次,社会工作者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加大投入,提高救助水平。

社会救助: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社会救助: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家高度 重视 社会救助制 度建设并取得 了一定的减贫成 效 。本文 旨在考 察发展 中国家社 会救助的制 度设计 、发展经验 、反贫困效果和挑战等 ,以获得有益 的启示 。


发展 中 国 家社 会 救 助 的 制 度 设计 和 目标
发展 中国家社会 救助的建设发展 与贫困 问题联 系密切 ,因为社会 救助是应对贫 困问题的最直
表 1 发 展 中 国 家 社 会 救 助 的 制 度 类 型 、 项 目示 例 与 目标
制度类 型 纯收 入转移 项 目 面 向贫 困群体 的收入转 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 定群体 收入转 移
张 浩淼
( 四 川 大 学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四 川成 都 ,6 1 0 0 6 4) 摘 要 :在 过 去 十 多年 里 ,社 会 救 助 作 为 直接 针 对 贫 困群 体 的 社 会 保 护 手 段 ,在 贫 困 问题 严 重 的 发 展 中 国 家受 到 了 高度 重视 并 得 到 迅 速 发展 。通 过 考 察 发 展 中国 家 社 会 救 助 的制 度 设 计 和
纪 后 ,发展 中国家纷纷开始 重视社 会救助并 改革原有不 完善的社会救 助 ,由此 ,发展 中国家社会
救 助项 目得 以迅速 扩展 ,这 意味着这些 国家对 反贫困 问题 的重视和关 注在不断上升 。比如 ,巴西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5 — 2 2
基 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 ( 1 3 C S H1 0 7);四川大学 引进 人才科研 启动项 目 ( Y J 2 O 1 3 1 o)
接 的社会保 护手段 。早 在 1 9 9 5 年 ,世界各 国政府 就在 《 哥本 哈根 宣言 》中承诺 实现包 括消 除贫 困在 内的一系列 目标 ,然 而 ,发展 中国家社 会救助建 设滞后且不 完善 ,比如 ,东南亚 和非洲各国

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发展措施

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发展措施

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发展措施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

一、创新社会救助理念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主要侧重于物质救助,而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树立更加全面、综合的社会救助理念。

不仅要关注困难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

要从“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救助转变,注重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

同时,要树立精准救助理念。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困难群众的情况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确保救助资源真正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

此外,还要强化主动救助理念,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工作方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及时提供救助服务,让救助工作更加及时、高效。

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制定保障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形成制度合力,提高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明确供养标准和供养方式,提高供养服务质量。

加强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完善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申请程序和救助标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的作用。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救助与就业、教育、医疗等政策相结合,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

三、拓展社会救助内容除了传统的物质救助,如发放救助金、物资等,还要拓展社会救助的内容。

加强就业救助,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扶持等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重视教育救助,保障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提供学费减免、助学金、生活补贴等支持,防止因贫辍学。

实施社会救助体制的学习体会500字

实施社会救助体制的学习体会500字

实施社会救助体制的学习体会500字
我从实施社会救助体制的学习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

首先,实施社会救助体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必须把握好它。

它既要有助于弱势群体,又能提升社会总体水平,两者都要协调发挥作用。

其次,实施社会救助体制必须以人民为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强调“解决个人问题,服务全社会”的理念,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某一小部分人身上,而是要把救助放到更广阔的格局之下,以全体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有效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恢复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要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的积极性,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最后,实施社会救助体制应注重长远发展,除了改善现状外,还要明确走出未来发展路径,建立以老年养老、贫困收入提高、社会福利壮大等长期性和稳定重要社会职能的社会救助体系。

通过实施社会救助体制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实施社会救助体制要坚持以人民为本,既要使弱势群体得到保障,又要使社会整体发展得到推进,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增强服务效率,提高福利水平,发展社会经济和扩大社会保障,以期使救助政策更加有效地落实到实处,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关系。

社会救助的做法和体会

社会救助的做法和体会

社会救助的做法和体会社会救助是指政府对社会上遭遇困难的人群进行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金钱、物品和服务等多种形式。

在我国,社会救助已经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通过社会救助,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缓解他们的困难,确保他们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社会救助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补贴和资助这是政府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措施,主要是通过给予困难家庭生活费、补助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费用。

二、临时救助临时救助主要是针对生活难以维持的困难群体,政府在不同的方面提供救助,确保其基本的生存。

三、特殊救助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单亲母亲、孤儿等特殊群体来实施的一种救助措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以防其生活上的陷入困境。

四、重大自然灾害等救助这是对于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等困境的人群提供救助,例如em科技有限公司这些灾难,政府在金钱和物质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以帮助灾难的受害者尽快走出困境。

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我曾经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他们面临的生活问题确实是无法忍受的,而社会救助的存在,给予了他们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单亲母亲的求助电话,一听她的声音就感觉到她的唠叨,的确,她的情况也很不好,她失去了自己的工作,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生活很困难。

于是,我把她的情况反馈给社会救助部门,并协调他们尽快给予她相关的救助和补贴,让她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她知道她能够获得救助时,那种感动和感谢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实践告诉我们,社会救助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所有公民的责任。

我们需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关注社会上遭遇困难的群体,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的改革和发展,确保救助工作的公正和有效。

我们应该让那些遭遇困境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不仅关系到农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公平正义,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一、理念创新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首先需要进行理念创新。

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注重的是短期救助,存在救济型和消极性的特点。

而现代农村社会救助机制应该更加注重长期帮扶和发展,关注农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比如,可以引入一些培训和创业项目,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为他们提供更长久的帮扶手段。

二、制度完善建立一个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农村社会救助机制完善与创新的重要保障。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法规,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制度上,应该明确农村社会救助的主体责任、权责关系和保障范围,同时建立健全救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制度,确保救助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

三、多元化救助形式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还需注重多元化救助形式。

传统的救助主要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为主,如提供食品、金钱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应该更加注重心理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慰藉。

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提供心理咨询等途径,为农村群众提供全面的支持。

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社会救助机制完善与创新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农村群众的信息采集和管理,便于救助资源的快速调配和评估。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救助工作的公开透明,增加监督和公众参与,有效遏制救助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五、政府主导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与创新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救助的投入,提高救助力度和覆盖面,确保救助政策的落地实施。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救助资源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救助工作的指导和评估,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体会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体会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体会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要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数据库,精准把握救助需求;建立医疗救助机制,为困难群众看病提供方便;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为困难群众提供全面救助;建立社区心理抚慰机制,为困难群众排解消极情绪;建立社区互助与协同机制,推动社区救助共建共治。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和兜底民生保障精准扶贫的关键。

在实践中,社会救助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重点内容。

为破解社会救助以及精准扶贫等现实问题,要从五个方面着力,形成“物质帮扶与心理抚慰相结合、基本救助服务与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数据库,精准把握救助需求。

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需求呈“多元化、分层次”的特点。

一是依托城乡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或相关领域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深入走访困难群众,认真核实各项情况并进行信息登记、统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数据库”或“困难人群系统”。

二是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将城乡特殊困难群众依据年龄、收入、家庭困难类型、家庭患病类型、困难原因等进行精确分类,如可分为偶尔困难家庭、阶段性困难家庭、长期性困难家庭等,按季度、年度或月度定期跟踪帮助,同时精准掌握其家庭变化情况和社会救助需求。

尤其要特别关注城乡居民中的“低保边缘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支出型贫困家庭。

三是建立困难群众信息共享机制。

打通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针对各自服务对象在社区开展的相应社会救助工作信息,整合政策类的社会救助资源,共享统一的城市特殊困难群众数据库信息,精准有效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建立医疗救助机制,为困难群众看病提供方便。

由于收入较低,所以城乡困难群众的家庭“收支失衡”“收不抵支”的现象仍然存在。

社会救助与社会发展

社会救助与社会发展

社会救助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贫富差距拉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社会救助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公共政策,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推动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首先,社会救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个社会是否公平,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有效地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

社会救助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为那些无法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群提供了温暖和希望。

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政策,国家能够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提升社会的凝聚力。

其次,社会救助是一个社会的衡量标准。

每个国家都有一套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旨在提供基本的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通过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社会救助能够改善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秩序,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社会救助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包括企业、个人和非营利组织等。

第三,社会救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必须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机会和成果。

社会救助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活力,为他们提供脱贫致富的机会。

通过培养和激发弱势群体的创新能力,社会救助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社会救助能够提高弱势群体的技能和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的生产力。

然而,社会救助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使得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变得复杂。

一些地区和群体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原因,生活水平差异较大,社会救助政策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分配也是一个难题。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社会救助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最后,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入。

社会救助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念、实践及其启示作者:苑晓美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与工作福利制等发展型社会救助的成功实践,体现了缓解特殊群体贫困、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强调工作与福利相结合的理念,为传统社会救助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社会救助存在救助理念消极、救助项目捆绑、救助方式单向、偏重现金救助、就业激励不足等显著问题。

借鉴发展型社会救助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实践,可以从进一步完善救助项目的齐全性和包容性、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意义以及推进就业激励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以缓解贫困并提升救助对象的能力。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救助;缓解贫困;能力提升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5-0080-06一、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政府积极实践《贝弗里奇报告》,于1948年宣布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随后,瑞典、丹麦、挪威、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

与此同时,二战后经济发展为福利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的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福利国家经济进入滞胀期,失业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社会福利需求的急剧增加使社会福利支出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出现所谓的“福利国家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政策的走向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詹姆斯·梅志里(James Midgley)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的理念,积极倡导新时期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变革。

与传统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高水平的福利不同,发展型社会政策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发展”,它主张在一个更加广泛的发展过程中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有效结合①,實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型社会政策一改把福利提供作为政策目标的传统思路,提出减少贫困、降低不平等、对抗社会排斥、提供基本服务、增强生存能力等全面的社会政策目标②。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核心是将社会政策看作一种社会投资行为,着力点转向福利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注重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积累。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创新性理念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福利改革的重要方向。

发展型社会政策在社会救助方面主要有如下主张:其一,注重预防贫困。

发展型社会政策依然认为贫困、不平等是对社会政策的挑战,它与传统社会政策的区别在于对贫困的定义以及缓解贫困的措施有所不同。

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社会救助调整侧重点,由收入补偿转向着眼于消除或减少致贫因素。

其二,强调人力资本投资。

发展型社会政策要求通过扩大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支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政府的公共投资是提升贫困群体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向其提供积极的社会救助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

其三,引入就业激励机制。

在救助对象中,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或有工作却依然贫困的救助对象,社会救助应着重通过教育培训等公共行动,促使其自力更生解决贫困问题。

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改革与重构,试图通过劳动力市场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手段减少贫困。

经过多年探索,这些国家总结出三条有效的改革路径,即社会养老金、工作福利制和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这些制度常被称为发展型社会救助计划。

③二、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的实践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目标与传统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缓解贫困,它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中,发展型社会救助既有重点锁定特殊困难群体贫困状况的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也有提升人力资本、工作能力的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和工作福利制。

1.通过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缓解特殊群体贫困非缴费型养老金是相对于传统社会保险模式下的缴费型养老金而言的,它以国家税收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受益者不需要个人缴费。

非缴费型养老金分为普惠型和家计调查型两种类型。

前者面向社会上的所有老年群体,所有达到年龄要求的老年人均可领取养老金;后者向弱势的贫困或低收入的老年群体提供养老金,受益资格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家庭财产状况或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

从南非的情况来看,其国家养老金计划(State Old Age Pension)向60岁以上、未享受其他社会补助金的贫困群体发放现金补贴,这需要申请该计划的人提供相关材料证明自己处于贫困状态,相关部门也会进行相应的家计调查。

2015年,南非国家养老金计划的标准为1350兰特/月,共覆盖292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中有65%的人成为该计划的受益人,总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1.15%。

④还有些国家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纳入非缴费型养老金的覆盖范围之内,这些特殊困难群体包括城乡非正规就业群体、残疾人、单亲母亲、鳏寡等。

如哥斯达黎加的非缴费型养老金包括基本养老金项目(Basic Amount Non-Contributory Pension Scheme)和针对残疾、鳏寡群体等的最低生活保障金(Minimum Pension of the Disability, Old-age and Death Scheme)。

最低生活保障金旨在保证因残疾、鳏寡等原因陷入贫困的群体能够获得一个可持续的基本生活保障,补贴标准相对较高。

2006年,哥斯达黎加的补贴标准是99美元/月,而同期其基本养老金项目的补贴标准是33美元/月,前者是后者的3倍。

⑤在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中,现金补助的获得不依赖于年轻时的就业和缴费记录,更容易覆盖非正规就业群体、低收入老年群体及其家庭。

作为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该计划增加了家庭的周转资金,使得救助对象及其家庭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孩子的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⑥2.通过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提升人力资本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将社会救助项目与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相结合。

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是其中最有成效的一项制度创新。

它将社会救助资格与改变救助对象行为方式、提高个人能力挂钩,一方面是通过向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提供现金救助来缓解短期贫困和不平等;另一方面是通过健康、营养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阻隔贫困的代际转移,实现长期减贫。

由此可见,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使过去减贫工作作为政府的单一责任转变为政府和受益家庭的共同责任,在减贫的同时注重受益家庭减贫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在无形中得到总体提升。

⑦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健康和营养方面,通常要求受益家庭成员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对受益家庭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监测,5岁以下儿童应接种疫苗,向孕产妇提供围产期护理,受益家庭中的母亲需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等。

⑧在教育方面,通常对受益家庭子女的入学率、出勤率、在学期间的表现作出规定。

巴西的家庭津贴计划(Bolsa Família)要求,受益家庭6—15岁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且在校期间出勤率高于85%。

若孩子缺课,家长需向学校作出说明;若孩子退学,家长需通知当地该计划的协调员。

⑨该计划将受益家庭在健康、营养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作为获得现金补贴的条件,通过这种设置改善贫困家庭的健康、受教育状况,增加其在未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可能性。

并且,该计划在制度设计上关注家庭内部结构,注重家庭中弱者的地位。

如墨西哥的机会计划(Oportunidades)强调一个家庭中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健康和营养方面的责任,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强了母亲的能力。

⑩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最早兴起于拉美,逐渐风靡全球。

目前几乎每个拉美国家都实施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甚至成为一些国家最大的社会救助项目,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柬埔寨、马拉维、摩洛哥、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家也都已引入了该计划。

3.通过工作福利制把工作与福利结合起来社会救助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结合是保证救助效率的关键。

为了解决社会救助带来的福利依赖和工作积极性缺乏的问题,发达国家进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工作福利制改革,以实现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转变的目标。

工作福利制一方面要求救助对象实现就业,否则会受到惩罚;另一方面,政府更加注重教育和培训,增强救助对象融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

由此,工作福利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救助对象的工作义务,从而秉持工作伦理。

首先,工作福利制强调通过工作换取福利。

一方面,将无限期终身福利转变为一种有限制的临时福利。

在美国的贫困家庭临时救助项目(Temporary Assistance to Needy Families)中,联邦政府要求单亲父母在接受社会救助的两年内每周工作时间至少20个小时,之后工作时间增加到每周30个小时;核心家庭则被要求每周至少要工作35个小时;接受救助的时间累积不超过5年。

B11这种做法增加了對救助对象的工作要求,缩减了救助范围及持续时间,促使其通过就业实现自立和自足。

另一方面,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德国《现代劳动市场服务法案》(Acts for Modern Labor Market Services)的《哈茨Ⅰ》法案中增加了就业的强制性条款,促使救助对象积极寻找工作。

如果救助对象不努力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其社会救助金将会被削减或取消。

B12其次,工作福利制提供就业机会及培训。

一方面,积极为救助对象创造就业机会,消除救助对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障碍。

在此方面,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增加政府公共项目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通过一定的政府资金,资助雇用贫困群体的企业;通过优惠的企业政策,吸引外资以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将合适的工作岗位信息及时推荐给寻求就业的贫困者。

B13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设有专门机构为贫困家庭及救助对象提供就业帮助,由联邦政府提供现金帮助,创造额外的就业机会。

B14另一方面,加强对救助对象的培训,增强救助对象的工作能力。

如芬兰政府向20岁以上的失业者以及有失业风险的人提供预备性劳动力市场培训和职业性劳动力市场培训,前者主要为失业者提供寻找工作的技能和指导,后者向失业者提供专业性的职业资格培训,培训方向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办公行政、医疗保健、社会工作等领域。

B15鼓励救助对象融入劳动力市场,提高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效率,还能够增强社会救助对象的流动性,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

三、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的发展困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已经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分类救助项目以及临时救助在内的框架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