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庐诗草自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10单元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10单元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缧绁..(léi xiè) 战慄.(lì) 福祉.(zhǐ) 婉慝.(tè) 糟粕.(pò) 遽跻..(jù jī)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爱⎩⎪⎨⎪⎧ 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动词,疼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动词,吝惜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动词,喜爱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动词,通“”,隐藏(2)信⎩⎪⎪⎪⎨⎪⎪⎪⎧ 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 动词,相信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形容词,真实,确实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并序》 副词,随意信誓旦旦《诗经·氓》形容词,真诚的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动词,通“伸”,伸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形容词,可靠的(3)假⎩⎪⎨⎪⎧ 皆采取而假借之动词,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动词,凭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 动词,假装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名词,假期(4)兴⎩⎪⎨⎪⎧ 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名词,古代诗歌的 一种表现手法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发动夙兴夜寐《诗经·氓》动词,起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动词,起,掀起(5)书⎩⎪⎨⎪⎧ 皆笔而书之动词,写,记下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名词,文字家书抵万金《春望》 名词,信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国书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目击之而身.历之(名词作状语,亲身) (2)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名词作动词,见面) (3)公度自序.(名词作动词,作序,写序) (4)皆笔.而书.之(名词作状语,用笔;名词作动词,写,记下) (5)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休息)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虽一行..作吏 古义:一旦,一经。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作者:张玉青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中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梁启超把他推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

他的诗歌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一反复古主义倾向,主张诗歌变古革新,将新事物、新意境、新理趣融化于旧风格之中,使他的诗带有特定时代文学变革的痕迹。

本文将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所做的创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散文化的笔法、增加叙事与描写等做一分析,明确其诗歌理论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而我们后继者要有选择地学习。

关键词:黄遵宪新意境散文化再现法黄遵宪作为近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他的诗歌理论有着反对拟古、勇于创新的变古革新精神,他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实践性。

下面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所做的新变作一简单论述。

一、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一八八五年九月,黄遵宪请假回国。

归国途中,黄遵宪在船上漫步,一段异国曲调勾起了黄遵宪的阵阵乡思,于是,他写下了《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在诗里,黄遵宪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的无限思念,也写进了他对世界客观而科学的认识,这首诗境界扩大,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意境。

如:“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

嗟我身世犹转篷,纵有所至如凿空。

禹迹不到夏时改,我游所历殊为穷。

九州脚底打球背,天胡至我与此中?”这首诗,在旧体诗的格律中表现了新的科学知识,即“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丘逢甲在《〈人境庐诗草〉跋》中说“四卷以前为旧世界诗,四卷以后乃为新世界诗。

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

”在黄遵宪自己编辑的抄本《人境庐诗草》中,这首诗是卷四中的第一篇,它标志着黄遵宪创变新诗风的开始。

此外,他的《番客篇》、《樱花歌》、《西乡星歌》、《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例证。

二、散文化的笔法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提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黄遵宪——精选推荐

黄遵宪——精选推荐

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近代诗⼈。

字公度,别号⼈境庐主⼈。

⼴东嘉应州(今梅州市)⼈。

出⾝于屡代经营典当的⼤商⼈家庭。

⽗亲黄鸿藻,字砚宾,咸丰六年(1856)举⼈,曾任户部主事、⼴西知府。

⽣平  ⽣平黄遵宪⽣当鸦⽚战争爆发后8年,少年时即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侵等重⼤历史事件。

当他12岁时,太平军第⼀次攻破嘉应州城。

民族⽭盾、阶级⽭盾的深刻震撼使黄遵宪成为⼀个早熟的年轻⼈。

从16岁起,黄遵宪的⽣活经历约分四个阶段。

①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

黄遵宪⾃述:"吾年⼗六、七,始从事于学,谓宋⼈之义理,汉⼈之考据,均⾮孔门之学。

"(《东海公来简》)新的形势使黄遵宪感到,传统的汉学、宋学已经不能挽救地主阶级所⾯临的严重危机。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都天京被清军攻陷,黄遵宪于兴奋之余,写下了《感怀》诗。

诗中批判复古主义,提出"法弊⽆万全"、"正当补弊偏",表明了17岁的黄遵宪已经有了改⾰思想。

次年,太平军第⼆次攻破嘉应州,黄遵宪于新婚后数⽇即跟着全家逃难;到同治五年(1866),才安定下来。

次年考中秀才,以后曾两次去⼴州参加乡试。

同治⼗三年(1874),以拔贡⽣的资格去北京应廷试,但都没有考中。

其间,黄遵宪到过⾹港、天津等地,使他有机会接触鸦⽚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

内忧外患和⾃⾝的经历,促使黄遵宪愈来愈强烈地滋⽣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思想。

光绪⼆年(1876),他在诗中明确地主张改⾰科举。

这年秋天,黄遵宪考中举⼈。

⼗⼆⽉,同乡何如璋出使⽇本,黄遵宪应邀任参赞。

②出使阶段(1877~1894)。

光绪三年(1877)⼗⽉,黄遵宪随何如璋赴⽇本。

当时,正值⽇本明治维新之后,黄遵宪由惊怪、犹疑,逐渐发展为肯定。

他对何如璋说:"中国必变从西法。

其变法也,或如⽇本之⾃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分,则我不敢知,要之必变。

人境庐诗草——精选推荐

人境庐诗草——精选推荐

⼈境庐诗草《⼈境庐诗草》黄遵宪1891年夏,黄在伦敦任驻英参赞期间所作的⾃序中说:“余年⼗五六,即学为诗”,“每以余事及之,虽⼀⾏作吏,未遽废也”。

(注:钱仲联笺注:《⼈境庐诗草笺注》,⾹港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页。

)但所集之诗,屡经增改,⾄1902年始定稿,终未刊印。

1905年3⽉黄遵宪殁后,黄的侄⼉伯叔将《⼈境庐诗草》稿本并印费交给黄的知交粱启超代为付印。

梁于1911年付印于⽇本,凡11卷,分装4册,共收诗641⾸,为黄的最后⼿定本。

(注:吴天任:《黄公度先⽣传稿》,⾹港中⽂⼤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497页。

)卷⼀感怀世儒诵《诗书》,往往矜⽖嘴,昂头道皇古,抵掌说平治。

上⾔三代隆,下⾔百世俟,中⾔今⽇乱,痛哭继流涕。

摹写车战图,胼胝过百纸。

⼿持《井⽥谱》,画地期⼀试。

古⼈岂我欺,今昔奈势异。

儒⽣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卓哉千古贤,独能救时弊,贾⽣《治安策》,江统《徒戎议》。

有《清》膺天命,仁泽⼆百年,圣君六七作,上追尧舜贤。

熙隆全盛时,盖如⽇中天。

帷闼外戚患,⼲⼽藩镇权,煽虐奄⼈毒,炀灶权⾂奸,百弊咸荡涤,王道同平平。

迩者盗潢池,神州洿腥膻。

治久必⼀乱,法弊⽆万全。

谓由吏惰窳,亦坐民殷阗。

当世得失林,未可稽陈编。

儒⽣拾古语,谓当罪⼰愆。

显皇⼗⼀载,忧虞怵深渊。

拔擢尽豪杰,⼒能扶危颠。

惟念⼤乱平,正当补弊偏。

且濡浯溪笔,看取穹碑镌。

吁嗟两楹奠,圣殁微⾔绝。

战国诸⼦兴,⼤道⼏灭裂。

劫灰出秦燔,六籍半残缺。

皇皇孝武诏,群⾔罢⼀切。

别⽩定⼀尊,万世循轨辙。

遗书⼀萌芽,众儒互拾掇。

异同晰《⽯渠》,讲習布绵蕝。

戴凭席互争,五⿅⾓娄折。

洎乎许郑出,褎然万⼈杰。

宋儒千载后,勃窣探理窟。

⾃诩不传学,乃剽思孟说。

讲道稍僻违,论事颇迂阔。

万头趋科名,⼀意相媚悦。

圣清崇四术,众贤起颃颉。

顾阎辟初涂,段王扬⼤烈。

审意得古训,沈晦悉爬抉。

读史辨⾗亥,订礼分袒袭。

上溯考据家,仅附⽂章列。

儒於九流中,亦祇⼀竿揭,矧⼜某⽒儒,涂径各歧别,均之筐箧物,操此何施设?⼤哉圣⼈道,百家尽囊括,⾄德如渊骞,尚未⼀间达。

《人间词话》导学案

《人间词话》导学案

《人间词话》十则导学案编制:审核:领导签字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一、题解、作者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

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

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

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课前预习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

2、解释加点词含义。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高格”(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所以”(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豪杰之士”(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阑珊”(5)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四、合作探究1、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2、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3、第七则谈到的三种境界有何比喻意义?参考译文《人间词话》十则词以有境界为高。

《人境庐诗草》自序

《人境庐诗草》自序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人境庐诗草》分十一卷,收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 间(1865—1902)写的648首诗歌。“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 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言,文中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做了 详尽的说明。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 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他提出“古人 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反 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 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 文化倾向。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传统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 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 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 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 界、接受世界的姿态。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 体 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轻暖不足于体与
名词,形式 名词,体式
名词,身体 名词,形体 动词,开创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辟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通“避”,躲避 动词,开设 动词,开辟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聊 聊乘化以归尽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从黄遵宪的创作实践来看,能“我手写我口”,不避流俗,成为后 来胡适等人倡导的白话文学的先导。他能熔铸新思想于旧风格,取 材新鲜,形式生动,是新旧过渡时代的成功诗人。他站在中国古典 诗人行列之中,但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他的革命 思想上承林则徐,下启梁启超。他用诗歌记录下了一个中国知识分 子眼中的世界。在民族存亡的黑暗中,他举起了中国近代化思想启 蒙的火炬。中国人称他为“19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外国人 则称他是“中国的但丁”。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一、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1.龚自珍从这种“变”的观点出发,对封建末世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3.鸦片战争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而崛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以恢复4.和发扬。

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1.1895 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

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生物进2.化论学说,着重阐述“自然选择”的思想。

3.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三、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1.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提出文学与时代关系是龚自珍和魏源。

2.3、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四、爱国主义伟大主题1.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史中,是一个超越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梁启超继《新民说》发表后,1902年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关系》,提出“小说界革命”。

2.梁启超于1902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小说刊物——《新小说》,大量发表翻译与创作的新小说,他自己也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

3.反殖、反帝、反封建是近代文学的主流,是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主题。

4.梁启超提倡文学革新,其理论核心是他的“新民说”5.梁启超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取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

6.1868年黄遵宪就对诗坛的崇古卑今创作倾向提出批评,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提倡以“流俗语”入诗,要求对诗歌进行革新(参阅黄遵宪《杂感》)。

7.在近代,较早起来批判桐城派并进行散文改革实践的是冯桂芬,他的政论著作《校邠庐抗议》,见解大胆、新颖、文笔通俗、流畅,成为近代新体政议文先例。

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论文

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论文

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论文关键字:革命诗歌资产阶级诗人近代思想文体散文梁启超黄遵宪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孙静撰)从中日甲午战争(1894)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近代后期。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相继发动了改良主义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文学领域中的广泛“革命”,涌现了以黄遵宪、梁启超、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取得的成果,使诗文创作面貌一新,将近代诗文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幷为“五四”新文学革命准备了某些条件。

本时期旧的诗文流派虽然仍在文坛上继续活动,但在充满近代精神的文学比照之下,愈显得黯然失色。

第一节黄遵宪与“诗界革命”“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新派诗厚重的历史现实内容反映新学理、新事物与“吟到中华以外天”黄遵宪描写艺术的拓展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

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幷获得创作成功,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

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幷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

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论诗书》)。

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十单元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练习含解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十单元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练习含解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一、基础考查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必遽跻.古人跻:升,达到B.而惩.黛玉之孤僻惩:惩罚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逮:及,到D.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要:应当,必须解析:选B。

惩:恐惧,害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解析:选B。

B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A项为并列关系;C项为递进关系;D 项为顺承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虽一行..作吏C.老大..嫁作商人妇D.后以奔走四方..解析:选D。

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一行”,古义:一旦,一经;今义:一群(指同行的人)。

C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才得一面.A.大楚兴,陈胜王.B.人皆得以隶.使之C.稍稍宾客..其父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析:选A。

A项,名词作动词,与例句相同;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各项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B.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贪于财货解析:选C。

C项为被动句。

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震川..文钞》序.张士元《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皆不全,且为后人所涂乙,颇改旧观。

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商订于虞山①而刻之。

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余生平颇嗜熙甫文,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不适于读也。

因手录其尤可法者若干首,即用熙甫读《史记》之法读之,稍稍加评注焉。

《红楼梦》评论学案

《红楼梦》评论学案

《红楼梦》评论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目的,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知识链接1、《红楼梦》又称为《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

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本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写,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

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

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

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敏锐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周汝昌:他(曹雪芹)是一个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

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

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镜”——在此镜中,我中华之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的真实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

这,是何慧眼,是何神力!真令人不可想像,不可思议!王蒙:《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清朝得舆《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关于《人境庐诗草》辛亥版

关于《人境庐诗草》辛亥版

转 交 梁启 超 主 持 出




当 时 黄 遵宪 的 五 弟 遵楷 字 牖 达 在
本任 驻 神 户 领 事



据黄 延 缵 黄遵宪 六 孙


鼎 崇 四 子 著 文说 遵 楷 将 《 人 境 庐 诗 草 》 的 《

, ;
序 》 抽 去 不 让梁 启 超 知 道 在 卷末 塞

进 遵 楷 自 己 写 的 《 跋 》 梁 启 超 也 不 知 道 康 有 为 于 光 绪三 十 四 年

陈守 实先 生 早 年在 北 京清 华 研究 院 进 修 梁 启 超从


年至


逝 世前
在清 华研 究 院 讲学 陈 先 生 接受 梁 氏 赠 予 《 人 境 庐 诗 草 》 手 批 本 当 在
书 批语 约 在 年至




梁 氏手
年间

这段 期 间 梁 氏 在 学术 研 究 工 作 中 有

个 重点 是 中



感 怀》 梁批 云



此卷 皆 二十 岁 前作 虽 风 格
, ,
未老 而 持律颇严

此 三篇縟 语 未芟 不 为 佳诗 但 在 当 时 有 此见 地 固

自拔俗

此当

求 之 诗之 外 也



潮 州 行》 的 批语 云



语 伤 支 蔓 笔 伤平 衍



遵 宪 奔驰 四 海 忽 忽 十 余 年

黄遵宪

黄遵宪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今南京)拜见张之洞,但黄遵宪并没有 受到重视。黄遵宪在湖北办理教案期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听说台湾被割让,黄遵宪心情十分 悲痛,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中。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
1884年(光绪十年),黄遵宪的母亲病故。
1885年(光绪十一年)8月,他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对《日本国志》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光绪十 三年)的夏天,这部书终于完成。《日本国志》共40卷,约50万字,编目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 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 别着重介绍了明治维新以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及成效。书成之日,黄遵宪写下了《书成志感》,表达了他的心情。 《吾妻镜》是日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千秋金鉴录》是唐朝张九龄编写的历史书。黄遵宪希望借鉴日本的经验, 通过维新变法使中国繁荣富强起来。这部书的问世,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国的认识,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和 研究日本的必读参考书。
人物生平
பைடு நூலகம்
01
参加科举
02
外交生涯
03
返乡编纂
04
二次外交
06
乡居阶段
05
参加变法
黄遵宪 1863年-1876年之间黄遵宪在家庭的影响和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
1867年(同治六年)春,黄遵宪参加院试,入州学,成为秀才。
1871年(同治十年)为岁试第一名,补廪膳生。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遵宪26岁时,考取了拔贡生。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十则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十则 Word版含解析

文学作品是表达“心声”的最佳方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隐秘心理。

不但如此,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这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

同时期的黄遵宪也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作品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的转型,培养和启发学生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

2.研读《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和“红学”观点,把握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及其意义。

3.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

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走近先贤国学大师——王国维1.生平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

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主要成就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古礼器略说》等。

3.地位影响他学术精进,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话语精到,皆出自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为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文心声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学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文心声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学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走近先贤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1.生平简介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于写诗,喜欢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2.主要成就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3.思想影响黄遵宪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

他沿着改革创新这条道路并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创作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

◎背景呈现《〈红楼梦〉评论(节选)》1902年,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治学兴趣逐渐转向哲学。

1904年,读叔本华《意志与表象之世界》两遍,又接着钻研康德。

但其时对终生研究方向觉得游移不定。

自我剖析,认为做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太多而知力太少;做诗人,则苦于感情太少而理性太多。

自云:“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在这种背景下,王国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

21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

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于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自序》)。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

◎国学链接最早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红学”论文——《〈红楼梦〉评论》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写出了《〈红楼梦〉评论》这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

其学术价值在于:1.突出地表现在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上站在美学的角度上,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审视《红楼梦》中的人物,并且深刻揭示了个体生命所呈现的悲剧命运,这种新的观念对作品本身而言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不仅扭转了传统的悲剧模式,同时也对中国悲剧的探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近代前期主要文人

近代前期主要文人

近代前期主要文人: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

曾先后任宗人府及礼部主事等职,终其一生不出地位卑微的小京官。

道光十九年(1839),因忤其长官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

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是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他的思想明显受到明中叶以来伸张个性思潮的影响,重情、重童心,强调“人”、“我”与“心之力”的作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第四》),反对压制与束缚,倡言“好削成,大命以倾”(《削成箴》),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倾向。

在乾嘉汉学极盛的学术风气和家学传统的影响下,他在汉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但并不为其所囿。

他崇尚经今文学,密切关注现实,讥切时政,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崇史尊史,从历史中汲取理性,有很高的理性自觉:“虽天地之久定位,亦心审而后许其然”。

(《文体箴》)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突出个性、自我与理性而与封建专制主义处于某种矛盾状态,富有叛逆色彩,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

龚自珍面对衰世,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

他以当代的史官自居,激浊扬清,始终把文学作为批评现实的武器。

他思想早熟,25岁以前已经写出《明良论》、《尊隐》、《乙丙之际箸议》等文,揭露危机,鼓吹变革,呼唤风雷,憧憬未来,思想深刻,锋芒逼人。

29岁后步入官场,不能不稍敛锋芒,常常引起内疚,慨叹“文格渐卑”(《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其二)、“诗渐凡庸”(《己亥杂诗》六五)。

实际上他写下的一系列大胆建白文章,诸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上大学士书》等,无不关系国家安危及内政改革的大事,贯穿着批评与变革精神。

在相对自由的诗歌领域更是“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清深不自持”(《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其十四),落笔便不能不尖锐。

当他结束20年仕宦生涯,辞官南归,还表示要“狂言重起廿年瘖”(《己亥杂诗》十四),再度发挥20年前在野的自由批评的锋芒。

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人境庐诗草自序【译文】
我十五六岁,就学习做诗。

后来因为奔走四方,东西南北,(到处)奔忙少空暇,几乎束之高阁。

然而因为深深喜好的缘故,也每每在业余做诗。

虽然有那么一天做了官,也不曾立即荒废啊。

读书人生于古人之后,古人的诗,称得上专门名家的,大约有数百家。

想抛弃古人的糟粕,而不被古人所束缚,的确很困难啊。

虽然这样,我曾经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天的世界与古代不同,今天的人又何必与古人相同呢?(我)曾经在胸中构设一种诗境:一是复兴古人比兴的体式;一是以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融入诗歌创作的排偶句式中;一是取《离骚》和乐府诗的神理而不因循它的旧貌;一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的句法来融入诗歌写作。

至于取材:从众多经典,《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一直到周秦诸子的书,许慎、郑玄各家的注,凡事名、物名与当今相贴近的,都择取并借用它。

至于叙事:所有今天官方收藏、编撰或刊行的书,记载历朝典章制度的书,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没有的器物、未开辟的境界,耳之所闻、眼之所见,都记录并写下来。

至于熔炼出的艺术风格:从曹植、鲍照、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苏轼到晚近小家,不固定于一种格式,不专于一种体式。

总之以不失为是我写的诗(为宜)。

果真像这样,未必就能达到古人的境界,但那也足以自立于世了。

然而我本有志向,但未必能达到这种境界啊。

《诗经》中有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姑且写在这里,以等待他日(实践)。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公使署,公度自己作序。

【高中古诗词阅读】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原文和译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原文和译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原文和译文翻译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

后以奔波四方,东西南北,累有太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然以笃不好浅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李道彦百数十家。

欲弃回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以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容易。

虽然,仆闻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展毛胸中设立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挑古诗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式离合器之法故曰诗。

其贴近生活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备注。

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实行而冒用之。

其述事也,握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必须更添乎为我之诗。

正如就是,未必迨之乐古人,其亦不足以改立矣。

然余固有志矣,而没能诛也。

诗存有之曰虽无法至,心向往之。

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马晓军,公度自序。

【译文】我十五六岁就已经开始自学写诗,以后因为四处奔走,游历各地,奔走中鲜有闲暇,几乎没作诗。

但是因为特别讨厌的缘故,也常把我碰到的事(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一旦做官(公务拥挤),但从未就此退出(对诗的嗜好)。

我做为后人,(念)古人的诗歌,(真的)算是名家的,大约百数十人。

(我)期望除去前人作品中不好的成分,并且不受到他们作品的束缚,这的确太难了啊。

即使这样,我曾指出诗歌之外存有(所充分反映的)生活,诗歌之中存有(作者的)情感。

今天的世事与古代相同,今天的人为什么必须和古代人相同?(我)曾在心中创设这样作诗的情况:一就是恢复正常古人(运用)的比兴之法,二就是按照每一行的主旨,运用修辞手法对偶的形式,三就是挑选出古诗,乐府诗集的神韵而不沿用他们的形式,四就是运用古文家有效率变通的手法去创作诗歌。

几几的古文意思

几几的古文意思

几几的古文意思:
⒈犹几乎。

引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前入魔鬼之网罗,几几地狱,今登光明之善域,赫赫天堂。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方法》:“其失业者,固沦落而受天演之淘汰,即有业者亦以工价之贱,几几不能生存於社会矣。


⒉犹几许。

参见“几舄”。

引前蜀贯休《山居》诗之二二:“自古浮华能几几,逝波终日去滔滔。


1. 安重貌。

《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朱熹集传:“安重貌。


一说,鞋头尖而上翘。

宋叶适《祭陈君举中书文》:“好恶顺逆,几几恭恭;进退用舍,侃侃雝雝。


清姚鼐《淮南盐运通判张君墓志铭》:“羣言以礼,士容几几,维邦之祉;羣言诡随,士容昌被,邑以敝堕。


清陈梦雷《抒哀赋》:“姬公之困鴟鴞兮,婴跋疐而几几。


⒊偕同貌。

引汉扬雄《太玄·亲》:“宾亲于礼,饮食几几。


范望注:“几几,偕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的诗论

作者曾经肯定诗歌在社会中的价值与教育意义。 在他晚年与梁启超的信中说:“吾论诗以言志 为体,以感人为用。孔子所谓‘兴于诗’,伯 牙所谓移情,即吸力之说也。”与丘炜萲信中 说:“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 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这些说法,补充了 《自序》所未提到的。

不过,作者的诗论,还只是一种“旧瓶装新酒” 的改良。他在与严复的信中曾经说过文界“无 革命而有维新”,因而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 只能在旧体诗内求变,结三千年旧诗之局。至 于如丘逢甲在《人境庐诗草跋》中所赞扬的 “茫茫诗海,手辟新洲”,“变旧诗国为新诗 国”,则作者还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什么说黄遵宪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一 、诗界革命 明清时期,诗歌呈现衰落趋势,有识者早已表 示不满,并力图改变。同治七年(1868),黄遵 宪作《杂感》,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 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光绪十七年 (1891),他在《人境庐诗草序》中主张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之境”,提出了推陈出新 的一整套纲领。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更直 接称自己的创作为“新派诗”。

二 、游历广泛 黄遵宪较早地走出国门,熟悉西方文化,政治。 其诗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意境,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新派诗”,突破了古诗的传统,在中 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维新革命 1895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 等人创办《时务报》,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后 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变法期间辅佐湖南巡抚 陈宝箴大力推行变革,倡立的湖南保卫局,将 近代警政引入中国。1898年8月,被任命为出 使日本大臣。


在叙述事情的时候,使用今天的官话俗语方言典故, 遇到古人没有的东西,没有想出的意境,只要想到的 就用笔记下来。至于风格,从曹操,鲍照,陶渊明, 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直到最近的各位 名家,不拘一格皆可利用,但必须是有我自己特点的 诗。如果真是这样,就算超不过古人,也可以别具一 格了。但我虽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足。诗写了一 些却达不到以上的要求,心里向往能够做到。就写到 这里,以后再言。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 公度自序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一、黄遵宪其人

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 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他于 1876年中举人,后出使英国,日本,新加坡, 美国等多个国家。95~98年致力于戊戌变法, 失败后本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 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 黄遵宪辞职还乡。 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 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 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尽管如此,诗歌有话外之音,始终有作者的心 迹,今天的世界已于古代不同,今天的人为什 么要和古代人一样?曾经在心中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使用古人在诗歌中采取的比兴之法,二是 每一行用排比对偶的形式,三是选取离骚,乐 府诗集的神韵而不再用他们的形式,四是将古 人作品的诗句融合在一起,作为诗材,无论是 诸子百家、春秋左传史记和各位大家的注解都 可以。凡名字一样的就直接使用。
补充一点

“报中有韵之文,自不可少,然吾以为不必仿 白香山之《新乐府》、尤西堂(侗)之《明史 乐府》,当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句或三或 九,或七或五,或长或短,或壮如‘陇上陈 安’,或丽如‘河中莫愁’,或浓如《焦仲卿 妻》,或古如《成相篇》,或俳如俳伎词,易 乐府之名而曰杂歌谣,弃史籍而采近事。”
二、 人境庐诗草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 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是黄遵宪先生的故 居。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 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这座故居占 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其内有会客厅、书 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 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 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以及多处黄遵宪先生 亲自撰写的对联。
三 、翻译

我十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以后四处奔走,游 历各地,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几乎没有再去想 过作诗。但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因此每每遇 到一件事就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官职卑 微,但这一习惯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作为后辈 看前人之作,可以称得上大家的,不下近百人。 我希望去除前人作品中的不好的地方,而不受 他们作品的束缚,这的确太难了啊。
四 、字词

驰驱:奔走,效力 一行:一旦 *无虑:大约 逮:赶得上 戛戛:困难的样子 切:切合 讫:至,到

练格:熔炼出自己的
(1)“我手写我口” 用通俗的语言反应社会现实。 (2)“复古人比兴之体” 取其神理而不袭其貌 (3)“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和用古文家伸缩 离合之法以入诗。” 注释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