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
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
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就是技术上的数字化。
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5.智能电视:就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就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
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与移动媒体。
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就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
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
(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
(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与传承提出了挑战。
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95亿。
·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瞧,目前较为同行的就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就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
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就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零成本全球传播。
(4)搜索便捷。
(5)多媒体传播。
(6)超文本。
(7)互动性。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与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
(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
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灌水]目前我国网络(wǎngluò)舆论呈现出的主要特点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出以下(yǐxià)主要特点:非主流性——浏览者多,参与者少大多数网民上网很少主动留言、发帖,主要是浏览各类信息,一些热门帖文的点击率常常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回复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很多网站发帖需要(xūyào)登记注册,而发帖、写博客都需要花费时间,大多数网民上网都是忙里偷闲,除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议题,一般不会为此耗时费力,他们因此成了网络空间“沉默(chénmò)的大多数”。
二是因为网民上网主要是为满足新闻浏览、信息查询、通信联络、电子商务、娱乐游戏等需求,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较为随性,一般都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
看热闹心理和旁观者心态(xīn tài),决定了网民参与意见交锋的主动性、积极性普遍较弱。
同时也要看到,网络空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参与意识较强的相对稳定的群体。
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对生活和社会心存不满,网络成为他们发泄不满、宣泄情绪的平台。
这类人有较强烈的发帖冲动,甚至对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形成一种精神依赖。
另一类人与此不同,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
这类人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思想能力和文字水平,热衷于评点各类热点问题,批判意识较强,有的已逐步成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
其中的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往往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标榜“独立思考”,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有的甚至以嘲讽、戏谑、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为能事。
显然,这两类人都不能代表主流社会,也不能反映社会主流舆论。
一方面,社会主流人群的网络参与度偏低;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人群又无法反映社会主流舆论。
这就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基本立场、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以及表达方式,在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非主流特点。
短信传播特征分析与研究论文
短信传播特征分析与研究摘要: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业务的发展,短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以及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短信传播引发的各种效应也日渐显著。
本文结合实例,研究了短信传播的特点,深入分析了短信传播的正负效应,为相关舆情信息的发现、预测及预警提供参考。
关键字:短信传播;特征分析;短信事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7-001一、引言近十多年来,随着手机用户的普及,以及移动数据业务的迅猛发展,短信业务也正以其形式多样、快捷、高效、内容短小、简便等诸多优点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短信业务自2000年起在中国正式推广,现在已经获得爆炸性的增长,截至2011年9月,江苏省的移动用户数已经突破了6400万户。
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而以手机短信为标志的手机网络有望成为继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信息传播的相关概论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中,舆情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
简单地讲,舆情就是民众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意见和愿望等表现的总和,是直接来自于民众的“心声”。
根据舆情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新闻舆情、互联网舆情、短信舆情等。
由于舆情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领导部门的重视。
根据保罗·利文森的“补偿性媒体”理论[1],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是一种补偿性媒体,是对传统媒体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
与传统的主流媒体相比较,短信是“原汁原味的民意”体现。
随着短信在舆情表达上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手机短信也必将是观测舆情的重要途径。
三、短信传播的特征手机短信最初是用来进行人际交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短信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
但是当手机短信慢慢发展,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信息终端,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的功能(如手机报、群发短信等)。
网络传播概论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特征分析
湖南理工学院姓名:田大映网络时代的“上头条”“上头条”这个词可谓引爆了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众多网友的齐心协力下,“上头条”也无疑将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头条(或称头题)一般指的是一个版上最重要的稿件,通常都入在最显著的版位,并运用各种编排手段加以突出。
电视新闻头条往往指的是暂时间顺序放在最前面播出的那条新闻,或者说列在节目单最前面的那条新闻。
电视头条新闻一般是最具新闻价值,最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新闻。
但引爆这个词的既不是习近平主席在新闻联播前五分钟的画面,也不是央视名嘴们天花乱坠的主持,而是一个叫汪峰的平凡歌手。
那么具体事件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发展历程。
要说2013年谁是年度悲情明星,相信汪峰是有且仅有的人选。
汪峰上头条简直可以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9月13日,汪峰在微博发表万字微博,宣布自己离婚的消息。
同天,亚洲歌坛天后王菲同样发表微博宣布自己与李亚鹏离婚的消息。
一条短短16个字的微博将汪峰硬生生挤下微博热门排行榜榜首。
11月9日,汪峰在数万歌迷面前公开与章子怡的恋情,明星公开表白绝对是娱乐新闻最大的头条,可是广州恒大在亚冠比赛中夺得亚冠冠军让人们再一次忘记了汪峰。
紧接着吴奇隆、刘诗诗、杨幂、刘恺威等港澳台明星同一时间集体爆发,纷纷发表结婚喜讯,硬生生把汪峰要发新歌的消息从头条拉下马。
于是在网上网友们立刻进行了“帮汪峰上头条”的疯狂转发活动,一时间“帮汪峰上头条”瞬间引发逾万网友热议,大家纷纷呼吁“让汪峰上一次头条吧”,并微博转发支持。
甚至某些传统媒体也开始凑起热闹,某都市报官方微博还为此征集网友转发,承诺如果达到一定数量就让汪峰上一次该报头版。
这也再一次体现了网络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靠拢,利用参与网络媒体发言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从汪峰上头条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网络传播活动高度的交互性的特征,交互性是指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方式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的方式。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舆论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传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本文将就此进行解析。
一、迅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迅速性。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传输,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一条热门的网络话题甚至可以在几小时内引发全民讨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二、广泛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广泛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话题的传播者和讨论者。
具体而言,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
三、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通常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海量的信息量,人们对于舆情的关注往往是片段式的,通过标题、摘要等信息进行筛选,而非详细阅读全文。
这也导致了信息的误解与扭曲。
四、可塑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可塑性。
网络上的信息可以随时被篡改、删改或者增加,甚至可以通过媒体操作和谣言传播等手段进行操控。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
五、情绪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化因素。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迅速性和广泛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激发与传递。
一条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事件往往会引发争议与热潮,使得网络舆情更加情绪化。
六、螺旋效应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一种名为螺旋效应的规律。
即某个观点或事件被广泛讨论和传播后,会进一步激发相关话题,形成漩涡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增强原本存在的意见,也可能形成新的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些特点与规律,一方面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使得舆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更加多元地表达。
然而,信息的碎片化和可塑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备受争议。
同时,情绪化和螺旋效应也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的规范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的规范徐潇【摘要】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简明性.具体地讲,新闻要求有观点鲜明的立场、真实具体的内容、迅速及时的反应和简洁准确的语言等特征.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1页(P64)【作者】徐潇【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主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简明性。
具体地讲,新闻要求有观点鲜明的立场、真实具体的内容、迅速及时的反应和简洁准确的语言等特征。
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
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粉丝群体蓬勃兴起。
无论是明星粉丝、偶像团体支持者还是电视剧、电影等作品的死忠粉,网络粉丝群体凭借其庞大的数量和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心理行为。
本文将围绕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展开阐述。
一、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1. 虚拟社交互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网络粉丝群体以网络空间作为活动平台,通过虚拟社交互动来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
相对于传统的实际社交,网络粉丝群体在网络上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形成独特的社交模式。
然而,由于网络活动有时与实际生活脱节,导致网络粉丝群体传播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失真。
2. 高度的集体认同感和社群意识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通常因为对某一特定对象有着共同的喜好或关注,所以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社群意识。
这种认同感和意识使得粉丝们更加具有凝聚力,他们在网络上互相支持、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形成了独特的社群生态。
3. 大规模、高频次的信息传播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之一是大规模和高频次的信息传播。
粉丝们对于自身关注的对象的消息和动态保持高度关注,他们会在网络上分享、转发、评论相关的信息,将相关内容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这种传播特点使得网络粉丝群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
4. 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参与度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对自己喜爱的对象通常表现出极高的情感投入和参与度。
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偶像或作品的喜欢、支持和保护。
这种情感表达和参与度进一步加强了粉丝群体的凝聚力和传播力量。
二、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分析1. 自我认同与个体认同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往往通过喜欢、追捧某个对象来寻求自我认同。
他们以自己喜爱的对象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粉丝分享共同喜好的行为、言语来强化自己对于某种个体特质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其他粉丝建立了类似于群体认同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
我国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现 代 情 报
J o u na r l o f Mo d e m I n f o r 1 . 3 3 N o . 1
第3 3卷第 1 期
・
信 息 咨 询 与 服 务 ・
我 国社交 网站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a c t i v e u s e l B .D e v i  ̄ g f r o m t h e i n i t i a l o r b i t o f t h e d e m a mi i f e a i f o n m a k e 8 t h e s i t e h e k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l l y r u n .o i l .A I l l 山 , 8 i s O I 1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b a s i c o v e r v i e w a n di n f o r m a i t o n d i s s e m i n a i t o n e h a r a e t e r i s t l e s o f t h e s o c i a l n e t w o r k i n g s i t e .
t h e e h a me t e x i s t i e s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d i s s e mi n a t i o n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i n f o r ma t i o n s p r e a d s r e g i o n a n y i n i n e q u a l i t y n e t w o r k s y s t e m a n d i t s t r a i t s i n c l u d e s t r o n g t w o—w a y f l o w i n g ,t i me l y f e e d b a c k ,h i g h i n t e r a c t i v e f r e q u e n c y a n d b e y o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a n d t i me l i mi t a i t o n . S o c i a l n e m a d  ̄ g w e  ̄ t e s p  ̄ i d e a p h ao  ̄ m f o r v a r i o u s i n f o r ma t i o n乜 n 目 0 珊a n d g r o u p t x i o p e l  ̄o n.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3)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3)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3)2.网站传播的特点 (3)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4)1.网络论坛的形式 (4)2.网络论坛的作用 (4)3.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6)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6)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6)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7)3.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7)4.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8)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会化舞台 (9)1.博客的社会意义 (9)2.博客的传播结构 (10)3.博客的传播特点 (10)4.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1)5.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11)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11)1.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1)2.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2)3.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2)第六节SNS:小世界的映射 (13)1.SNS的基本含义 (13)2.SNS的传播结构 (13)3.SNS的传播特点 (14)4.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4)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15)1.微博的社会意义 (15)2.微博的传播结构 (16)3.博客的传播特点 (16)4.微博的传播特点 (16)5.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7)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18)1.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8)2.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 (19)3.微信群及其影响 (20)4.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21)第九节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21)1.APP兴起的技术基础 (21)2.APP及其传播特点 (21)第十节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22)1.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22)2.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及“陪伴” (23)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网站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特征和解决方案
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特征和解决方案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传播媒介,具有许多优点和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优点特征:1.全球性传播: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全球性,无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这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可以迅速传达观点和文字。
2.传播范围广泛:互联网赋予普通人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渠道传播信息的能力,不再受传统媒体的限制,使得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既包括大众媒体的宣传,也包括个人观点的传播。
3.互动性强:互联网传播媒介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评论和分享。
这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多样化,增加了传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4.实时性高:互联网传播可以几乎实时传达信息,比如新闻、事件、产品发布等。
这使得人们可以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做出更快的反应。
二、缺点问题:1.虚假信息泛滥:互联网传播媒介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包括谣言、假新闻等。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2.隐私泄露风险:在互联网上传播个人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风险。
个人信息的被滥用可能导致个人和财产安全的威胁,甚至造成身份盗窃等严重后果。
3.网络暴力和欺凌问题:互联网传播媒介上存在着网上欺凌、网络暴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心理和社会的伤害,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和青少年的影响更为严重。
三、解决方案:1.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和管理,对虚假信息进行及时删除和追责,提高信息发布的质量和可信度。
2.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公司应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滥用。
3.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传播的规范和责任,重点打击虚假信息、网络欺凌等违法行为。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一、网络流行语和其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的某一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由特定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组成,具有时效性和流行性。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短语、单词、表情符号、图片、视频等。
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征:1. 时效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流行的时间也较短暂,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存在一时的“网红”现象。
2. 滑稽幽默:网络流行语崇尚幽默、诙谐甚至是戏谑,常常以一种特定的讽刺或嘲讽的方式表达出来。
3. 匿名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不同的人发起和传播,起初往往是由匿名用户制造的,缺少明确的知名度和背景信息。
4. 多元化: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同网络流行语可能有不同的标签、主题以及传播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与人类心理学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幽默、调侃等情感元素,是人类社交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
同时,网络流行语还呈现出一些心理现象:1. 社交认同感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营造社交共鸣的效果。
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往往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认同感,增强了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2. 群体动员效应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一群人共同发起和传播,背后往往涉及大量的群体心理学因素。
当一个网络流行语通过不同渠道被不同的人群所接收和传播时,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动员效应,进而扩大流行范围。
3. 审美趣味性网络流行语中充斥着大量的独特词汇、图片、表情符号等元素,这些元素触发了收听者的审美趣味,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人们心中产生更加巨大的情感共鸣。
这种审美趣味性还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爱好。
三、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意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方式,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意义。
1. 促进社交交流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 反思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和讽刺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使人在娱乐的同时也会产生反思和深度思考。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信息传播速度快。
在网络时代,新闻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迅速传递给读者,无论是通过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还是短信推送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即时传播,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
第二,信息传播范围广。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传播,限制了信息的范围。
而在网络时代,新闻可以通过全球范围的网络平台传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新闻都可以迅速传递给大众,使新闻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展。
第三,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媒体机构来传播,而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通过个人博客、论坛、微博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新闻,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第四,读者参与度高。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的模式,新闻机构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而在网络时代,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和互动,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双向和多元化。
第六,传播方式多媒体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文字、图片和声音来进行,而在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更加丰富多样化。
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新闻可以传达更加生动形象的信息,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之,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快速性、广泛性、多样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同时
也给传媒机构和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责任。
新闻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模式,提高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而读者也需要加强信息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新闻,保持思考和批判的态度。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绪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发布信息。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
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
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发布,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
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
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
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
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
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
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之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快。
任何一条新闻、事件或者言论都可能在瞬间被传播到全球范围内,而且有时候甚至会经过无数的加工和改编。
这种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对于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原因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是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获取,这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社交媒体的盛行也让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网民,都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信息并引发舆论的关注。
影响分析: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使得舆情的爆发和扩散更加迅速,从而对相关事件或者人物造成更为深远的影响。
舆情的传播速度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更难以确认,容易造成信息的虚假传播和舆情的不良影响。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是新时代网络舆情的一个新特征,对于社会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渐深远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还在于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渐深远。
与传统的舆情相比,新时代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传播,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引发社会关注,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一条微博的转发,还是一篇文章的发布,都可能在瞬间引发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关注,并对相关事件或者人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原因分析: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是导致舆情引发社会影响日益深远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而新媒体的兴起又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多样的平台。
这使得网络舆情能够更加迅速地引发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关注,从而对社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影响分析: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益深远,对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特点。
一方面,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传播,能够更加广泛地影响社会的舆论和情绪,甚至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值得深入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特征1.情感化网络谣言通常针对人们的情感需求或情感脆弱点,用语言、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以快速博取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支持。
例如,曾经有一则流言在网络上疯传:吃五颜六色的巧克力饼干会致癌。
这种谣言针对了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和关注,快速传递,引起了社会恐慌。
2.批判性差网络谣言放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让信众们对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等权威声音失去信任,提高了谣言的说服力。
例如,在SARS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政府故意隐瞒疫情”的流言,一时之间掀起了极大的社会议论,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3.传播迅速网络谣言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快速蔓延传播,很快便占据了用户信息的主流。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有人散布“喝中药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虚假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一时之间广为流传。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1.传播渠道广泛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新闻客户端、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多种传播渠道迅速传播。
2.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3.传播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同时传播到无数人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覆盖面很大,影响很深远。
4.传播流程简单网络谣言可以通过包装、编辑、转发等形式,让信息以正常文本或图文混排形式出现,混淆视听,难以识别。
5.传播方式巧妙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非常巧妙,往往会附加美图、记录、语音等多重载体,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更容易产生危机感,让谣言更容易被传播。
三、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预防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将其纳入法治监管范畴。
2.落实网络媒体责任网络媒体要认真落实自律责任,制定相关规范和流程,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核和监管,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时空特征分析
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时空特征分析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中,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新闻、交流观点、沟通意见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时空特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析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时空特征,探讨信息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时间特征是其重要而独特的特点之一。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迅速传播给全球范围内的用户。
这种即时性的消息传递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我们不再需要等待传统媒体的报道,而是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即时更新,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消息。
这种时间上的即时性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不确定性。
人们往往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实可靠的。
其次,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空间特征也非常显著。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轻松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并且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传播信息。
这为跨国企业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机会。
而且,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与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交流,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视角和观点。
然而,社会网络中信息的跨文化传播也引发了信息误解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会被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跨文化沟通和理解。
此外,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时空特征还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生活,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认同感。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过滥和个人隐私的问题。
人们往往太过依赖社交媒体,会受到他人的评论和攻击。
社交媒体还可能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影响到公共舆论和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对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保持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并加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此外,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时空特征也为政府和组织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观点和意见,政府和组织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社会民意和公众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战略。
复杂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问题研究
复杂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问题研究网络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之一,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和重要的社会聚合功能。
但是,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问题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加困难和不确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复杂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问题,并针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复杂网络的定义与特征复杂网络是指由大量相互作用元素构成的网络结构,这些元素可以是人、物、或其他抽象含义的节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各异,如社交网络中的关注、点赞、转发等,交通网络中的道路、车流、物流等。
复杂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比如小世界结构、无标度网络等。
具体来说,一个复杂网络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规模大:节点数量众多,规模庞大;2)结构多样化: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存在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3)演化动态性:网络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时间动态系统。
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复杂网络在信息传输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信息不确定性和高度耗散性。
信息不确定性主要指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路径不稳定,受到随机因素和网络拓扑结构影响,使得信息传输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不可预测。
高度耗散性则主要指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网络节点间耗散作用和噪声的影响,从而导致信息传递的能量衰减。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为信息流量的测量和控制增加了难度。
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复杂网络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二、信息传播模型信息传播是复杂网络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节点之间的交互和传输过程都涉及到对于信息的针对性传播和复杂网络结构的分析。
因此,构建合理的信息传播模型就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主要的信息传播模型如下:1、SIR模型在传染病模型中,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是一种经典的模型。
在SIR模型中,节点被分为三部分:S(易感染者)、I(感染者)和R(恢复者)。
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以近年来40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例
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以近年来40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事件作为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空间结构及其特征对于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40个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深入探讨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的结构特征,以期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调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网络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范围。
随后,通过对40个网络热点事件的案例分析,提取了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包括事件源头、传播路径、参与主体、舆论情感等。
在此基础上,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网络事件传播空间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复杂化的特征。
事件源头多样,可以是个人、媒体、政府等;传播路径复杂多变,既有线性传播,也有非线性传播;参与主体广泛,包括网民、意见领袖、媒体等;舆论情感丰富多样,包括支持、反对、中立等。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的复杂生态。
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研究发现,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的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合理的传播空间结构有助于促进网络舆论的理性、有序发展,而失衡的传播空间结构则可能导致网络舆论的失控和混乱。
本文提出了优化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的策略建议。
包括加强事件源头的监管和引导、优化传播路径的设计和管理、提高参与主体的素质和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
这些建议对于提高网络事件传播效果、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也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调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空间的日益复杂化,对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的研究将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2 ・ 1
黄 山 , 思聪 : 姚 网络信 息传播 的 总体特征 分析
引言
信 息 。作 为 ‘ 息高速公 路 ’ 信 的主干 , 互联 网能够让
用户最快捷 地获知天下时事 , 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
互联 网的产生与 发展 , 使人类 信息传播进 入到
一
做 出反应 。现在 , 网民们无需订 阅报纸 、 收看 电视 ,
便 可 以足不 出户地从 网上得 到相 同或更多 的 内容 , 而且 速度更 快。原 因有二 : 其一 , 网上信息的发布 , 无需 经过常规化 的有纸印刷、 出版、 发行及销售等过 程 , 了大量的在途 时间。其二 , 节省 网络信息 的数字 化传 播方式 ,比传统媒 体的模 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 高, 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 间的物理距离 , 几乎可 以忽
认为 , 基于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其呈现 出特有的特征, 本文就其特征做 了综合分析 。 【 关键词 】 网络传播 ; 特征
【 中图分类号 】P 9 T 3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3 29(080— t- 1 — 3120 )5 12 0 7 4
个崭新 的 阶段 。互 联 网作 为 网络 环境 的一种 基
本形态 , 具有无 可 比拟 的优 越性 , 联 网成为 国际 互 国内信 息流 的基本 载体 , 是各种 政治 、 会 、 社 经济 、
文化等活 动的信息平 台 , 也是人 与人交流 的最重 要 的工具 。
一
、
高速度
略不计 。并且 , 随着各 种相关 软 、 硬件技术设 备的完 善, 网络传播 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 高。
on t e Ch r c e itc ft t k m i a i n
Hu n S a , a i o g a g h h Y oS c n
( b i iesyo P l eW u a 3 0 4 C ia Hu eUnvri oi , h n 0 3 , hn ) t f c 4
黄 山 , 思聪 姚
( 湖北警官学 院 信息技术系 , 湖北 武汉 40 3 ) 3 04
【 摘 要】 根据 19 9 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 出的“ 第四媒 ’ —— 网络传播的概念 , 网络媒体指的是 继报刊 、 广播和 电视后 出现的互联 网和正在 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媒体属于大众媒体的后起之秀。进而还可
20 0 8年 9月
湖 北警 官学 院 学报
J ur l f Hub iUnie st o olc o na o e v ri y f P ie
Se 2 8 p. 00
第5 期
总第 14期 0
N o 5 Se . o.0 . rN 1 4
网络信息传播 的总体 特征分析
二、 容量 大
互联 网以其 同步实 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 统 媒 体望尘莫及 。只需轻点 鼠标 , 户就 可以在互联 用 网上任意链接 自己感兴趣 的网站 , 数秒之 内便 能浏
览到所 需的 网页 ,同时也可 以极迅捷地在 网上发 布
就传播 的容量来看 , 传统媒介传播 的 内容是有
【 收稿 日 】 08 0 — 2 期 2 0- 6 1
Ab t a t Ac o d n ot ec n e t a ewo k a t e fu t du 。 ih b i g r r yt eUn t dNa sr c : c r ig t o c p t t r s” r me im” wh c r sf wa db i - h h t n h o h n o h e t n r s o i s e sC mmiso 9 8 n en t n eif r t n e p e shg wa a p a ig b h n e p p r b o d a t o P s in i 1 9 ,itr e d t o mai x r s ih y, p e r e id n ws a e , r a c s n a h n o n n V eo g t ap o s g y u h o ma s s a d T b l n r mi n o t f s e du F r e r , eit me o o i me i m. u t rmo e t e t mmu iai n b ln st n f h h h n c n c t eo g o eo t e o o p bi d a . ep p r a d ea ay i o ec a a t r t s u l me s Th a e s c i h ma et l s nt h ce i i . h n s h r sc Ke r s 也en t o k c mmu iain:c a a trs c ywo d : e r o w nc t o h r c eit s i
【 作者简介 】 山, , 黄 男 湖北警官学 院信 息技术 系 20 级信息安全专业学 生 ; 05 姚思聪 , , 男 湖北警官学 院信 息技术系 20 级信息安 05
全专业学生 。
【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0B X 6 )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 7 F 02 、 公科研[05 25 ) 20 ]4 号 、 湖北省教育厅十 五规划项 目(0439 、 20d4 )湖北省教育科学 ‘ ‘ 十一五” I ( 规翅课题 鄂教办 [06 2 号)湖北省 自 20 ]8 、 然科学基金 (2 0 ]8 ) [07 03和湖北警 官学 院 2 0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 目资助。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