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PPT讲解

合集下载

左传

左传

方面是在考验郑伯,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8、郑伯的话为何能打动烛之武?
郑伯先自我检讨,再说明利害,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 9、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说秦,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 品质?
在关乎国家命运的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表现
出他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10、烛之武为何“夜缒而出”?
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 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 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 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 了。
《左传》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 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 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 《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 《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4、特别交代秦晋分驻有何目的?
为下文 烛之武临危受命。 6、佚之狐的话对塑造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7、烛之武为何推辞?
满腹的牢骚和委屈,拒绝邀请,并不是故作姿态 ,而是表达他壮年不遇、英雄末路之感慨,另一
梳理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讲解(课堂PPT)

左传-讲解(课堂PPT)
15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11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左传讲解

左传讲解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 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

司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 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 公还是说:“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 焉。

等楚军列好战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门官全被歼灭。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 毛。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 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 ,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 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 、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 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 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 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 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

《左传》

3、而西方学者瑞典人高本汉著有《左传真 伪考》一书,根据文法组织、字词用法等标 准,拿《左传》与《论语》、《孟子》、 《国语》等书比较,证明它与《论语》、 《孟子》等东方齐鲁语言系统关系不密切, 而与《国语》极为接近,所以《左传》并不 是东方齐鲁学者的作品。 4、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左丘明是类似 于希腊盲诗人荷马式的人物,博闻强识而具 有高深的历史文学知识,《左传》应该是在 他传授的基础上而经后来儒家学派中的一些 人写定的。这也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意见。
相传春秋末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年),孔丘根据鲁国史官的编年记 录,加以整理,编订成《春秋》一书。 《春秋》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法编排史事 ,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今天看来,《春秋》所记载的史实 有一些是孔子死后的事情,应该说,《 春秋》的编写和孔子有一定关系,但最 后写定则是在孔子死后。
《春秋》的缺点是记事太简略 ,每述一事,最少者仅一个字,最 长也不过四十余字;同时措词隐晦 ,每事只记结果或结论,许多重要 事件都未加著录。因为《春秋》的 不足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儒家经典 ),后来学者为它作了许多引申解 释,被称之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记,汉时有 五传。但《邹氏传》和《夹氏传》亡佚, 只有《公羊传》、《谷梁传》和《左氏 传》流传,即《春秋》三传。其中最重 要的是《左氏传》,即《左传》。《左 传》直到西汉末才在宫廷藏书里被发现, 古文经学派说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 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歆的伪 作。这样《左传》的真伪,长期成为学 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于《左传》的作者及其编定年代 ,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在《史记·十二 诸侯年表》和《汉书·艺文志》中均持 相同看法,他们都明确记载《左传》作 者是盲人左丘明。 2、《论语》却提到左丘明是和孔子同 时代的人。唐代开始就有研究者否定左 丘明是《左传》作者的说法,近代有人 认为《左传》是汉代刘歆的伪作。

左传 PPT

左传 PPT

四、宋人及楚人平 (宣公十四、五年,前六二O~六一九,见讲义第18-20页)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 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 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
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 ,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 之。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史书,也是中国史籍中可以 跟《史记》并称的一部史学著作。无论从史学,还是从文学来看, 《左传》都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二、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前七一二,见讲义第15页)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 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 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 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 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 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 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弒 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此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孔父嘉为孔子六代祖。 弗父何为宋愍公子,何曾孙正考父辅佐戴、武、宣三 公,正考父子孔父嘉辅佐穆、殇二公,孔父嘉被华父督所 杀,其族遂衰。孔父曾孙防叔奔鲁,防叔为孔子曾祖。 这一次宋国的内乱,导至宋国一家大贵族的后代流亡 鲁国,在鲁国学习到周文化的正宗,从此成为周文化的拥 护者和阐释者,这人就是孔子。
此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殷人采兄终弟及制,周人采嫡长子继承制。周人代 殷为天下共主,将殷人之后封为宋国,此事可以看出, 殷人受周影响,处于兄终弟及制至嫡长子继承制的过渡 时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左传》简介

《左传》简介
二、《左传》的民本思想 1、“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
于神。”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左传》的思想内容
天道远,人道迩。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2、民贵君轻、重民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
也。”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
《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长于叙事 1、叙事翔实、内容丰富; 2、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交待清楚事件
的发生(起因)、发展(冲突)和结局; 3、叙述中注重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4、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等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是历史的记述故 事化,增强了叙述的故事性。
《左传》的思想内容
史嚣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三、先进的军事思想 1、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讲求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四|《左传》中很多关于占卜、奇异的灾异、梦、
星相以及鬼神等记载,将一些自然现象或人身 的生理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或偶然、 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认识上的局 限性。
《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 委婉含蓄 说理透彻 言辞雅正、简洁精练 具有煽动性和诱导性
《左传》的文学成就
四、善于写战争 1、不拘泥于正面的战斗场面的描写,而是重
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前因后果,重 在总结经验教训。 2、描写每次战争的着眼点都有所不同。 3、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 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 4、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左传
左传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 《左氏春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谷梁传》 《公羊传》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左传》的作者: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

《左传》

《左传》
• 整个故事主要是顺时序的演进,偶有补叙 和插叙这样的逆时序演进。
• 倒叙的结构——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 从情节的角度看,这篇文字给我们展示了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人物的角度看,它记述了一个重要历史 人物的成长历程。
《晋公子重耳之亡》:选材
• 重耳流亡过程中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中心,这个 中心就是重耳心理的成熟以及力量的积蓄。
• 2、《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政治上的动荡与 变故:君王的生卒和更替,强宗大族的争权夺势,以及执 政者的阴谋权术、国与国之间的盟会、往来与战争等等。
• 3、《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人们的心理等等,堪称春秋时代的“百科全书”。
四、《左传》的思想:
• 《左传》主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尊礼尚德、人道思想、民本思想是其主 要的思想倾向。
• 中心人物——重耳 :落难的贵族公子(骄 横、平庸、贪恋安乐) ——成熟的大国国 君(忍辱负重 、冷静、理智)
• 次要人物 ——重耳的追随者 、女性 、小人 物:对中心人物的陪衬作用、自身也有较 鲜明的性格。
塑造人物的方法
• 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及场面描写 :重耳乞食野人、 姜氏杀蚕妾,重耳以戈逐子犯、重耳挥怀嬴、介 之推与母的对答。
• 蹇叔: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 秦穆公:专横气盛但能自 责改过
• 先轸:耿直粗犷,深谋远虑 弦高:赤心为国、灵活机智
• (4)精彩的外交辞令
• 弦高犒师: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 击,外柔内刚;孟明视谢赐:绵里藏针,话中有刺

这些隽永含蓄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
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
五、《左传》的体例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PPT课件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PPT课件

八卦重叠组合,成64卦,每卦6爻成384爻,每爻
有爻辞,说明本爻在本卦中的性质,每卦有说明本卦
性质的总的卦辞,卦爻辞简单而晦涩难懂,蓍人可以
灵活解释。
7

•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
12
三、《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 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 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 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 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15
• 《无逸》 • 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
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 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 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 德哉!” • 《金縢》 • “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 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 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 《秦誓》
3
卜辞举隅
• 戊辰卜,及今 夕雨?弗及今 夕雨?癸卯卜, 今日雨。其自 西来雨?其自 东来雨?其自
北来雨?其自 南来雨? ——郭沫
若《卜辞通纂》
• 八日庚戌,有 各云自东 (现),毋昃, 亦有出虹自北, 饮于河 。
——《甲骨文合集》第 10405片反面
4
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 生的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件直接刻写在 模具中,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 铭文。

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论语)ppt

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论语)ppt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
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
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
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词语解释】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2、【汉语文字】言归于好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
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
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
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文学色彩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 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 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 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
【汉语文字】厉兵秣马
【汉语拼音】 lì bīng mò mǎ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
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 马矣。”
【词语解释】磨好兵器,喂饱马匹,形容 做好战前准备,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同义词
秣马厉兵 训兵秣马 砺戈秣马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 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
4

《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 完备,242年的历史只有18000多字,连 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 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 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 和《穀梁传》。
5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 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 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 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 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穀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 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 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 (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 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 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 即BC761年。 杜预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 之,乃言初也。
13



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 与周天子相同,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同 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 子为妻。 曰武姜:娶的妻子叫武姜。“武”是她丈夫的 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 名。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
14
2.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 庄公是郑国国君,所以用谥号称述他。 共叔段:“段”是名,“叔”是弟弟的意思, “共”是段后来失败流亡的诸侯国名。 及:连词,与,和。 伯、仲、季、叔。叔:排行在末的、年少的。 翻译:姜氏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左传《曹刿论战》PPT

左传《曹刿论战》PPT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 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 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 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 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天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
翻译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 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 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于是追击齐军。
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 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 决策。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 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 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 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 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 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 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 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 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左传·齐国佐不辱命PPT共37页

左传·齐国佐不辱命PPT共37页

•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 曰:“必以萧同叔子⑾ 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 东其亩⑿ 。”……
【白话参考】 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统兵郤克) 不答应,说:“必须以萧同叔的女 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 垄沟全部改成东西方向。”……
⑾萧同叔子:萧国国君 (字同叔)之女,齐 顷公之母。(另说, 萧君,非萧国之君。)
【白话参考】 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 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
(27)阙:缺失, 缺憾。
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
晋国实在是有缺憾(难以让诸侯敬服)
啊。……
齐国佐不辱命(原文·注释7/12)
• 四王(28)之王(29)也,树 德而济(30)同欲焉;五 伯(31)之霸也,勤而抚 之,以役王命(32);…
【白话参考】 四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 武王)之所以为王,树立道德榜 样,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的愿望。 五伯(齐桓、晋文、秦缪等)之 所以能称霸诸侯,勤劳王事,安 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
纣王之子武庚
首封纣王之 子武庚于殷, 叛,平,另 封纣王的庶 兄微子启于 商丘(今河 南商丘), 国号宋。
西周分封等级
• 天子(王)-诸侯(公、侯、伯、子、
春秋形势图(一)
鞌之战形势图
齐国佐不辱命(原文·注释1/12)
• 晋师从①齐师,入自丘 舆②,击马陉③ 。
• 齐侯④使宾媚人⑤赂⑥ 以纪甗⑦ 、玉磬⑧与地 ⑨。“不可,则听客⑩ 之所为。”
(23)吾子:我的 先生。(尊称对 方。)
齐国佐不辱命(原文·注释6/12)
• 唯吾子戎车(24)是利,无顾 土宜,其无乃(25)非先王之
(24)戎车:兵车。 (25)无乃: “无
命(26)也乎?反先王则不义, 乃……乎”,岂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ppt课件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2021
4
•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祸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攻打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 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 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亡吧!”于 是重耳逃到了狄人那里。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 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晋公子重耳之亡
精选ppt课件2021
1
晋国
•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 唐叔虞之子晋侯燮时,改国名为晋。
• 第九代国君晋穆侯生二子,长子仇,少子成师。
• 晋文侯仇薨,子昭侯伯立。昭侯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邑大於翼。
• 曲沃一系经过桓叔、庄伯、武公三代人六十七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678年最终灭晋, 完全兼并其领地。他以灭晋时所取得的宝器向周天子行贿,令王室承认他为晋国国君。
•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裸体的样子。 重耳洗澡时,他在帘子外面偷看。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 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担当辅助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 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 回到晋国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 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 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食品,在 食品中藏了一块玉璧。重耳接受了食品,退还了玉璧。
•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可他的随从们认为这样不行,准备离开,就在 桑树底下暗中商量。养蚕的侍妾正好在桑树上听到,把这件事告诉姜氏。 姜氏杀了她,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理想,那个偷听计划的人, 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 妻子和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一个人的名声!”重耳还是不肯走。姜氏 和子犯定下计策,把重耳灌醉然后送走。重耳醒过酒来大怒,拿起长戈 就去追打子犯。

国学经典《左传》

国学经典《左传》

【注释】 (23)宋: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郑国大夫。 (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 姓姬。 (26)离:同“罹”(li),遭受。 (27)靖:安定。 (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类,等。


【原文】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 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 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 力。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 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 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史料 2、体例 3、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直书无隐的精神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赖。 (3)校(jiào):同 “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 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 诌(zhōu),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名 胥臣,晋国大夫。
【原文】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 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 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 齐(8),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 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选《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
A
1
壹、关于《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 1、关于《春秋》 • 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
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 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 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 体史书。 • 后代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 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即直陈事 实的写法。
• 第二,《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 杰出的文学巨著。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 复杂材料的能力,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 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作 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 《左传》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很好。这些使我 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
A
11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A

4
2、关于《春秋左氏传》
• 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 部书,这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儒家把《春秋》 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 做“传”。因此就把《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为 《春秋》的三传。
A
5
•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 氏春秋》,汉代改称《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 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左传》 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 史书。
A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A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A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A
6
•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 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 (时间上跟《春秋》略有出入),通过记 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 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A
7
• 《左传》一书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都有巨大 的影响。
• 第一,《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史料。
A
13
• 当时最高的统治者是周王,周王在各地分 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里又有分封,形 成等级。在那个重等级的社会里,都城大 小也是有等级差异的。周王的国都最大, 合九里,即540雉。周的都邑,大的定制是 “参国之一”,即180雉;中,“五之一” 即108雉;小,“九之一”,即60雉。
A
14
• 郑属伯爵,国都规定为300雉,其境内的大 都、中都、小都按上述比例递减,即100雉 (大都)、60雉(中都)、30雉(小都)。现在京 的城墙超过100雉,按大都算,也超过了定 制,所以说“今京不度,非制也”。不度, 不按法度办。非制,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君将不堪,您郑君经受不了这种违法行为 的冲击。意思是说先例一开,不合法度的 事将接踵而来,郑君的统治权将受到挑战。
A
8
• “经”(春秋)与“传”(左传)原来是分 开的,不编在一起的。西晋时的杜预,著 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 《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 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A
9
贰:文选分析 一、《郑伯克段于鄢》
• 1、解题。郑伯克段于鄢可 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 (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 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 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郑 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 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克,攻 克。
A
16
• 况君之宠弟乎
• 乎,疑问语气词,在要求回答的句子里译作 “吗”,在不要求回答的反问句里要译成“呢”。
A
15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A
12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先王,周代开国的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制,制 度,规则。先王立下的制度在当时认为是标准。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指大的都邑的城墙,不 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国,国都,不要理 解为国家。参,同“三”。这里用为动词,指在 计算的时候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参国之一” 指三分国都有其一,即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