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PPT讲解
合集下载
左传

方面是在考验郑伯,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8、郑伯的话为何能打动烛之武?
郑伯先自我检讨,再说明利害,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 9、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说秦,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 品质?
在关乎国家命运的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表现
出他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10、烛之武为何“夜缒而出”?
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 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 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 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 了。
《左传》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 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 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 《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 《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4、特别交代秦晋分驻有何目的?
为下文 烛之武临危受命。 6、佚之狐的话对塑造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7、烛之武为何推辞?
满腹的牢骚和委屈,拒绝邀请,并不是故作姿态 ,而是表达他壮年不遇、英雄末路之感慨,另一
梳理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讲解(课堂PPT)

15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11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11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左传讲解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 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
司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 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 公还是说:“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 焉。
等楚军列好战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门官全被歼灭。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 毛。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 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 ,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 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 、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 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 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 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 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

3、而西方学者瑞典人高本汉著有《左传真 伪考》一书,根据文法组织、字词用法等标 准,拿《左传》与《论语》、《孟子》、 《国语》等书比较,证明它与《论语》、 《孟子》等东方齐鲁语言系统关系不密切, 而与《国语》极为接近,所以《左传》并不 是东方齐鲁学者的作品。 4、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左丘明是类似 于希腊盲诗人荷马式的人物,博闻强识而具 有高深的历史文学知识,《左传》应该是在 他传授的基础上而经后来儒家学派中的一些 人写定的。这也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意见。
相传春秋末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年),孔丘根据鲁国史官的编年记 录,加以整理,编订成《春秋》一书。 《春秋》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法编排史事 ,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今天看来,《春秋》所记载的史实 有一些是孔子死后的事情,应该说,《 春秋》的编写和孔子有一定关系,但最 后写定则是在孔子死后。
《春秋》的缺点是记事太简略 ,每述一事,最少者仅一个字,最 长也不过四十余字;同时措词隐晦 ,每事只记结果或结论,许多重要 事件都未加著录。因为《春秋》的 不足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儒家经典 ),后来学者为它作了许多引申解 释,被称之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记,汉时有 五传。但《邹氏传》和《夹氏传》亡佚, 只有《公羊传》、《谷梁传》和《左氏 传》流传,即《春秋》三传。其中最重 要的是《左氏传》,即《左传》。《左 传》直到西汉末才在宫廷藏书里被发现, 古文经学派说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 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歆的伪 作。这样《左传》的真伪,长期成为学 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于《左传》的作者及其编定年代 ,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在《史记·十二 诸侯年表》和《汉书·艺文志》中均持 相同看法,他们都明确记载《左传》作 者是盲人左丘明。 2、《论语》却提到左丘明是和孔子同 时代的人。唐代开始就有研究者否定左 丘明是《左传》作者的说法,近代有人 认为《左传》是汉代刘歆的伪作。
左传 PPT

四、宋人及楚人平 (宣公十四、五年,前六二O~六一九,见讲义第18-20页)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 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 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
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 ,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 之。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史书,也是中国史籍中可以 跟《史记》并称的一部史学著作。无论从史学,还是从文学来看, 《左传》都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二、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前七一二,见讲义第15页)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 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 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 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 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 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 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弒 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此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孔父嘉为孔子六代祖。 弗父何为宋愍公子,何曾孙正考父辅佐戴、武、宣三 公,正考父子孔父嘉辅佐穆、殇二公,孔父嘉被华父督所 杀,其族遂衰。孔父曾孙防叔奔鲁,防叔为孔子曾祖。 这一次宋国的内乱,导至宋国一家大贵族的后代流亡 鲁国,在鲁国学习到周文化的正宗,从此成为周文化的拥 护者和阐释者,这人就是孔子。
此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殷人采兄终弟及制,周人采嫡长子继承制。周人代 殷为天下共主,将殷人之后封为宋国,此事可以看出, 殷人受周影响,处于兄终弟及制至嫡长子继承制的过渡 时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左传》简介

二、《左传》的民本思想 1、“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
于神。”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左传》的思想内容
天道远,人道迩。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2、民贵君轻、重民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
也。”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
《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长于叙事 1、叙事翔实、内容丰富; 2、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交待清楚事件
的发生(起因)、发展(冲突)和结局; 3、叙述中注重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4、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等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是历史的记述故 事化,增强了叙述的故事性。
《左传》的思想内容
史嚣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三、先进的军事思想 1、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讲求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四|《左传》中很多关于占卜、奇异的灾异、梦、
星相以及鬼神等记载,将一些自然现象或人身 的生理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或偶然、 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认识上的局 限性。
《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 委婉含蓄 说理透彻 言辞雅正、简洁精练 具有煽动性和诱导性
《左传》的文学成就
四、善于写战争 1、不拘泥于正面的战斗场面的描写,而是重
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前因后果,重 在总结经验教训。 2、描写每次战争的着眼点都有所不同。 3、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 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 4、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左传
左传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 《左氏春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谷梁传》 《公羊传》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左传》的作者: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
于神。”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左传》的思想内容
天道远,人道迩。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2、民贵君轻、重民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
也。”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
《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长于叙事 1、叙事翔实、内容丰富; 2、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交待清楚事件
的发生(起因)、发展(冲突)和结局; 3、叙述中注重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4、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等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是历史的记述故 事化,增强了叙述的故事性。
《左传》的思想内容
史嚣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三、先进的军事思想 1、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讲求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四|《左传》中很多关于占卜、奇异的灾异、梦、
星相以及鬼神等记载,将一些自然现象或人身 的生理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或偶然、 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认识上的局 限性。
《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 委婉含蓄 说理透彻 言辞雅正、简洁精练 具有煽动性和诱导性
《左传》的文学成就
四、善于写战争 1、不拘泥于正面的战斗场面的描写,而是重
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前因后果,重 在总结经验教训。 2、描写每次战争的着眼点都有所不同。 3、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 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 4、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左传
左传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 《左氏春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谷梁传》 《公羊传》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左传》的作者: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
《左传》

• 整个故事主要是顺时序的演进,偶有补叙 和插叙这样的逆时序演进。
• 倒叙的结构——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 从情节的角度看,这篇文字给我们展示了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人物的角度看,它记述了一个重要历史 人物的成长历程。
《晋公子重耳之亡》:选材
• 重耳流亡过程中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中心,这个 中心就是重耳心理的成熟以及力量的积蓄。
• 2、《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政治上的动荡与 变故:君王的生卒和更替,强宗大族的争权夺势,以及执 政者的阴谋权术、国与国之间的盟会、往来与战争等等。
• 3、《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人们的心理等等,堪称春秋时代的“百科全书”。
四、《左传》的思想:
• 《左传》主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尊礼尚德、人道思想、民本思想是其主 要的思想倾向。
• 中心人物——重耳 :落难的贵族公子(骄 横、平庸、贪恋安乐) ——成熟的大国国 君(忍辱负重 、冷静、理智)
• 次要人物 ——重耳的追随者 、女性 、小人 物:对中心人物的陪衬作用、自身也有较 鲜明的性格。
塑造人物的方法
• 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及场面描写 :重耳乞食野人、 姜氏杀蚕妾,重耳以戈逐子犯、重耳挥怀嬴、介 之推与母的对答。
• 蹇叔: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 秦穆公:专横气盛但能自 责改过
• 先轸:耿直粗犷,深谋远虑 弦高:赤心为国、灵活机智
• (4)精彩的外交辞令
• 弦高犒师: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 击,外柔内刚;孟明视谢赐:绵里藏针,话中有刺
•
这些隽永含蓄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
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
五、《左传》的体例
• 倒叙的结构——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 从情节的角度看,这篇文字给我们展示了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人物的角度看,它记述了一个重要历史 人物的成长历程。
《晋公子重耳之亡》:选材
• 重耳流亡过程中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中心,这个 中心就是重耳心理的成熟以及力量的积蓄。
• 2、《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政治上的动荡与 变故:君王的生卒和更替,强宗大族的争权夺势,以及执 政者的阴谋权术、国与国之间的盟会、往来与战争等等。
• 3、《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人们的心理等等,堪称春秋时代的“百科全书”。
四、《左传》的思想:
• 《左传》主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尊礼尚德、人道思想、民本思想是其主 要的思想倾向。
• 中心人物——重耳 :落难的贵族公子(骄 横、平庸、贪恋安乐) ——成熟的大国国 君(忍辱负重 、冷静、理智)
• 次要人物 ——重耳的追随者 、女性 、小人 物:对中心人物的陪衬作用、自身也有较 鲜明的性格。
塑造人物的方法
• 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及场面描写 :重耳乞食野人、 姜氏杀蚕妾,重耳以戈逐子犯、重耳挥怀嬴、介 之推与母的对答。
• 蹇叔: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 秦穆公:专横气盛但能自 责改过
• 先轸:耿直粗犷,深谋远虑 弦高:赤心为国、灵活机智
• (4)精彩的外交辞令
• 弦高犒师: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 击,外柔内刚;孟明视谢赐:绵里藏针,话中有刺
•
这些隽永含蓄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
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
五、《左传》的体例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PPT课件

八卦重叠组合,成64卦,每卦6爻成384爻,每爻
有爻辞,说明本爻在本卦中的性质,每卦有说明本卦
性质的总的卦辞,卦爻辞简单而晦涩难懂,蓍人可以
灵活解释。
7
乾
•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
12
三、《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 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 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 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 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15
• 《无逸》 • 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
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 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 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 德哉!” • 《金縢》 • “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 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 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 《秦誓》
3
卜辞举隅
• 戊辰卜,及今 夕雨?弗及今 夕雨?癸卯卜, 今日雨。其自 西来雨?其自 东来雨?其自
北来雨?其自 南来雨? ——郭沫
若《卜辞通纂》
• 八日庚戌,有 各云自东 (现),毋昃, 亦有出虹自北, 饮于河 。
——《甲骨文合集》第 10405片反面
4
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 生的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件直接刻写在 模具中,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 铭文。
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论语)ppt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
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
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
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词语解释】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2、【汉语文字】言归于好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
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
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
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文学色彩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 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 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 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
【汉语文字】厉兵秣马
【汉语拼音】 lì bīng mò mǎ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
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 马矣。”
【词语解释】磨好兵器,喂饱马匹,形容 做好战前准备,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同义词
秣马厉兵 训兵秣马 砺戈秣马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 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

4
《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 完备,242年的历史只有18000多字,连 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 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 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 和《穀梁传》。
5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 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 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 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 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穀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 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 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 (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 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 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 即BC761年。 杜预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 之,乃言初也。
13
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 与周天子相同,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同 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 子为妻。 曰武姜:娶的妻子叫武姜。“武”是她丈夫的 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 名。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
14
2.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 庄公是郑国国君,所以用谥号称述他。 共叔段:“段”是名,“叔”是弟弟的意思, “共”是段后来失败流亡的诸侯国名。 及:连词,与,和。 伯、仲、季、叔。叔:排行在末的、年少的。 翻译:姜氏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 完备,242年的历史只有18000多字,连 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 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 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 和《穀梁传》。
5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 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 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 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 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穀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 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 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 (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 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 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 即BC761年。 杜预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 之,乃言初也。
13
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 与周天子相同,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同 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 子为妻。 曰武姜:娶的妻子叫武姜。“武”是她丈夫的 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 名。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
14
2.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 庄公是郑国国君,所以用谥号称述他。 共叔段:“段”是名,“叔”是弟弟的意思, “共”是段后来失败流亡的诸侯国名。 及:连词,与,和。 伯、仲、季、叔。叔:排行在末的、年少的。 翻译:姜氏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左传《曹刿论战》PPT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 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 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 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 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天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
翻译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 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 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于是追击齐军。
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 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 决策。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 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 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 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 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 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 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 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 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左传·齐国佐不辱命PPT共37页

•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 曰:“必以萧同叔子⑾ 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 东其亩⑿ 。”……
【白话参考】 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统兵郤克) 不答应,说:“必须以萧同叔的女 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 垄沟全部改成东西方向。”……
⑾萧同叔子:萧国国君 (字同叔)之女,齐 顷公之母。(另说, 萧君,非萧国之君。)
【白话参考】 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 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
(27)阙:缺失, 缺憾。
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
晋国实在是有缺憾(难以让诸侯敬服)
啊。……
齐国佐不辱命(原文·注释7/12)
• 四王(28)之王(29)也,树 德而济(30)同欲焉;五 伯(31)之霸也,勤而抚 之,以役王命(32);…
【白话参考】 四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 武王)之所以为王,树立道德榜 样,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的愿望。 五伯(齐桓、晋文、秦缪等)之 所以能称霸诸侯,勤劳王事,安 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
纣王之子武庚
首封纣王之 子武庚于殷, 叛,平,另 封纣王的庶 兄微子启于 商丘(今河 南商丘), 国号宋。
西周分封等级
• 天子(王)-诸侯(公、侯、伯、子、
春秋形势图(一)
鞌之战形势图
齐国佐不辱命(原文·注释1/12)
• 晋师从①齐师,入自丘 舆②,击马陉③ 。
• 齐侯④使宾媚人⑤赂⑥ 以纪甗⑦ 、玉磬⑧与地 ⑨。“不可,则听客⑩ 之所为。”
(23)吾子:我的 先生。(尊称对 方。)
齐国佐不辱命(原文·注释6/12)
• 唯吾子戎车(24)是利,无顾 土宜,其无乃(25)非先王之
(24)戎车:兵车。 (25)无乃: “无
命(26)也乎?反先王则不义, 乃……乎”,岂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2021
4
•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祸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攻打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 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 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亡吧!”于 是重耳逃到了狄人那里。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 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晋公子重耳之亡
精选ppt课件2021
1
晋国
•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 唐叔虞之子晋侯燮时,改国名为晋。
• 第九代国君晋穆侯生二子,长子仇,少子成师。
• 晋文侯仇薨,子昭侯伯立。昭侯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邑大於翼。
• 曲沃一系经过桓叔、庄伯、武公三代人六十七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678年最终灭晋, 完全兼并其领地。他以灭晋时所取得的宝器向周天子行贿,令王室承认他为晋国国君。
•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裸体的样子。 重耳洗澡时,他在帘子外面偷看。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 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担当辅助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 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 回到晋国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 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 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食品,在 食品中藏了一块玉璧。重耳接受了食品,退还了玉璧。
•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可他的随从们认为这样不行,准备离开,就在 桑树底下暗中商量。养蚕的侍妾正好在桑树上听到,把这件事告诉姜氏。 姜氏杀了她,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理想,那个偷听计划的人, 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 妻子和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一个人的名声!”重耳还是不肯走。姜氏 和子犯定下计策,把重耳灌醉然后送走。重耳醒过酒来大怒,拿起长戈 就去追打子犯。
国学经典《左传》

【注释】 (23)宋: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郑国大夫。 (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 姓姬。 (26)离:同“罹”(li),遭受。 (27)靖:安定。 (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类,等。
【原文】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 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 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 力。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 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 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史料 2、体例 3、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直书无隐的精神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赖。 (3)校(jiào):同 “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 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 诌(zhōu),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名 胥臣,晋国大夫。
【原文】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 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 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 齐(8),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 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选《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
A
1
壹、关于《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 1、关于《春秋》 • 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
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 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 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 体史书。 • 后代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 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即直陈事 实的写法。
• 第二,《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 杰出的文学巨著。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 复杂材料的能力,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 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作 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 《左传》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很好。这些使我 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
A
11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A
4
2、关于《春秋左氏传》
• 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 部书,这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儒家把《春秋》 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 做“传”。因此就把《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为 《春秋》的三传。
A
5
•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 氏春秋》,汉代改称《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 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左传》 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 史书。
A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A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A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A
6
•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 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 (时间上跟《春秋》略有出入),通过记 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 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A
7
• 《左传》一书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都有巨大 的影响。
• 第一,《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史料。
A
13
• 当时最高的统治者是周王,周王在各地分 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里又有分封,形 成等级。在那个重等级的社会里,都城大 小也是有等级差异的。周王的国都最大, 合九里,即540雉。周的都邑,大的定制是 “参国之一”,即180雉;中,“五之一” 即108雉;小,“九之一”,即60雉。
A
14
• 郑属伯爵,国都规定为300雉,其境内的大 都、中都、小都按上述比例递减,即100雉 (大都)、60雉(中都)、30雉(小都)。现在京 的城墙超过100雉,按大都算,也超过了定 制,所以说“今京不度,非制也”。不度, 不按法度办。非制,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君将不堪,您郑君经受不了这种违法行为 的冲击。意思是说先例一开,不合法度的 事将接踵而来,郑君的统治权将受到挑战。
A
8
• “经”(春秋)与“传”(左传)原来是分 开的,不编在一起的。西晋时的杜预,著 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 《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 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A
9
贰:文选分析 一、《郑伯克段于鄢》
• 1、解题。郑伯克段于鄢可 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 (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 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 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郑 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 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克,攻 克。
A
16
• 况君之宠弟乎
• 乎,疑问语气词,在要求回答的句子里译作 “吗”,在不要求回答的反问句里要译成“呢”。
A
15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A
12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先王,周代开国的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制,制 度,规则。先王立下的制度在当时认为是标准。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指大的都邑的城墙,不 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国,国都,不要理 解为国家。参,同“三”。这里用为动词,指在 计算的时候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参国之一” 指三分国都有其一,即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左丘明
A
1
壹、关于《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 1、关于《春秋》 • 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
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 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 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 体史书。 • 后代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 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即直陈事 实的写法。
• 第二,《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 杰出的文学巨著。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 复杂材料的能力,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 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作 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 《左传》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很好。这些使我 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
A
11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A
4
2、关于《春秋左氏传》
• 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 部书,这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儒家把《春秋》 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 做“传”。因此就把《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为 《春秋》的三传。
A
5
•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 氏春秋》,汉代改称《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 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左传》 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 史书。
A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A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A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A
6
•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 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 (时间上跟《春秋》略有出入),通过记 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 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A
7
• 《左传》一书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都有巨大 的影响。
• 第一,《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史料。
A
13
• 当时最高的统治者是周王,周王在各地分 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里又有分封,形 成等级。在那个重等级的社会里,都城大 小也是有等级差异的。周王的国都最大, 合九里,即540雉。周的都邑,大的定制是 “参国之一”,即180雉;中,“五之一” 即108雉;小,“九之一”,即60雉。
A
14
• 郑属伯爵,国都规定为300雉,其境内的大 都、中都、小都按上述比例递减,即100雉 (大都)、60雉(中都)、30雉(小都)。现在京 的城墙超过100雉,按大都算,也超过了定 制,所以说“今京不度,非制也”。不度, 不按法度办。非制,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君将不堪,您郑君经受不了这种违法行为 的冲击。意思是说先例一开,不合法度的 事将接踵而来,郑君的统治权将受到挑战。
A
8
• “经”(春秋)与“传”(左传)原来是分 开的,不编在一起的。西晋时的杜预,著 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 《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 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A
9
贰:文选分析 一、《郑伯克段于鄢》
• 1、解题。郑伯克段于鄢可 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 (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 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 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郑 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 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克,攻 克。
A
16
• 况君之宠弟乎
• 乎,疑问语气词,在要求回答的句子里译作 “吗”,在不要求回答的反问句里要译成“呢”。
A
15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A
12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先王,周代开国的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制,制 度,规则。先王立下的制度在当时认为是标准。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指大的都邑的城墙,不 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国,国都,不要理 解为国家。参,同“三”。这里用为动词,指在 计算的时候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参国之一” 指三分国都有其一,即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