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习资料-左传-讲解
第二讲 《左 传》
一、《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左传》是《春 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 ‚传‛,如‚春秋三传‛。 《左傳》作者——左丘明 《公羊傳》作者——公羊高 《穀梁傳》——穀梁赤。 《左傳》 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疏、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讲解
亟:qì ,副詞, 屢。作“赶快” 义时读“jí ”。 jí ,急。
第二段。矛盾主綫顯示出來,由家庭内部 矛盾變成外部的政治對立。
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 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 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 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 堪。‛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郭锡 良注为“土地扩大”。
不义,不暱(nì ),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 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要崩溃。 暱:同昵 (异体),亲近。
第四段,莊公與共叔段的正面交戰,以共叔 段的失敗而告终。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 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 丑,大叔出奔共。 ……
《释名· 释亲属》对 “伯仲叔季”的解释: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 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 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 “伯”、“霸”通用。 “仲,中也,位在中也。” “叔,少也。” 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 释诂》 “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 新生的。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他怎么办?
国学经典《左传》
【注释】 (23)宋: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郑国大夫。 (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 姓姬。 (26)离:同“罹”(li),遭受。 (27)靖:安定。 (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类,等。
【原文】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 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 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 力。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 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 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史料 2、体例 3、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直书无隐的精神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赖。 (3)校(jiào):同 “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 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 诌(zhōu),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名 胥臣,晋国大夫。
【原文】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 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 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 齐(8),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 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选自《左传》(共28张PPT)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4.下列(xiàliè)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5.下列各句中句式(jù shì)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君何患焉?
略,发动突袭战,以其母为内应,里应外合。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郑庄公之所以会取得(qǔdé)平叛的胜利, 主要是他具有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
①郑庄公的政治策略是基于“多行不义 必自毙”的认识。 ②郑庄公的军事策略表现在他对共叔段 军事情报的收集。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 2.《优化设计》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①“都城过百雉”、“完聚”——加强了城邑的 防备。 ②“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扩大兵源。
③“缮甲兵”、“具卒乘”——加强军队建设 。 (jiànshè) ④“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制定军事策
(2)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 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cèlüè)却为和能 在短时间内取胜?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小结:
矛盾激化(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共 叔段不断扩张势力,姜氏为内应(nèiyìng),郑庄公 欲擒故纵,最终克段于鄢。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原文
(yuánwén) 遂寘(同‘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 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语助词) 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 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 也泄泄(xiè xiè)(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及庄公。《诗》 曰:‘孝子不匮,永锡(cì) 尔类。’其是之谓乎。”
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
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5) 《左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刿(ɡ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四、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可以一战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凭。
对曰: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弄清楚。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就,于是。
//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振作。
彼竭我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讲解(课堂PPT)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11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左传讲解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 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
司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 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 公还是说:“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 焉。
等楚军列好战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门官全被歼灭。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 毛。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 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 ,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 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 、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 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 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 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 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讲义
第二讲:《左传》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节:《左传》与周礼礼:又称“周礼”,是指西周以来所制定的关于政治、伦理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及有关道德规范,其核心是那种贵族“家国一体”的尊悲等级的神圣不可侵犯。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破坏与贵族宗法制的解体同步进行,大量的子弑父、臣弑君、强并弱、下犯上的历史事实被《左传》作者直笔所书,同时在评判上就以是否符合“礼”的标准来论断,从中就可以看出其隆礼的主旨,也可以透视出礼在当时所发挥的巨大社会作用。
一、礼具有拯救社稷的作用(昭公二十六年)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徳”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
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
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
《诗》曰:‘虽无徳与女,式歌且舞。
’陈氏之施,民歌舞之矣。
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
”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对曰:“唯礼可以已之。
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公曰:“善哉,我不能矣。
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
”对曰:“先王所禀于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二、礼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桓公二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
”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左传》之大纲解析
《齐桓公存卫救邢》(闵元、2)
《晋文公教民》 (僖27) 《晋悼公复霸》 (成18、襄9)
《泛舟之役》(僖13)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2 股肱爪牙——良将与能臣
《卫石碏大义灭亲》 (隐4) 《季梁谏逐楚师》(桓6)
《宫之奇谏假道》 (僖2) 《烛之武退秦师》 (僖30) 《先轸犯君死国》 (僖33)
《孟僖子补过》(昭7)
《秉公执法的魏绛》(襄3)
《少年子产》(襄8) 《士鞅见远》(襄14)
《子罕分谤》(襄17) 《罕、乐出粟赈灾》(襄29)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3 昙花一现的“小人物”——草根形象与草莽英雄
《仓葛一呼》(僖25) 《堇父之勇》(襄10) 《隶人斐豹》(襄23)
6 其他国家的内乱:
楚斗越椒之乱(宣4) 楚白公之乱(哀16)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韩非子》曰:“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 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非下也, 權重也。”
《老子》说:“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
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 可与论议。”
《文夫人不忘仇》 (庄
《怀赢识礼》(僖22、23)
《季隗与姜氏》 (僖23)
《僖负羁妻》 (僖23)
《施氏妻》(成11)
《》《》
《》《》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二 反面形象
《鲁桓夫人文姜》 (桓3、桓6、桓18、庄21)
《夏姬不祥》(宣10、成2、昭28)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左传 PPT
3.《春秋三传》 根据古代文献传说,《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官方记
事加以整理修订的,古人相信,孔子修订过的《春秋》的文 字有许多微言大义。有两部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 梁传》,是试图解释孔子的微言大义的,传说是公羊氏和谷 梁氏这两家的解释。
《左传》“释事”,《公羊传》、《谷梁传》“释义”,并称 《春秋三传》。在汉代,《公羊传》具有很高的权威地位,越到后 代《左传》越受重视。
楚迁蔡于江汝之间 (哀公)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 高倍。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 江、汝之间而还。蔡于是乎请迁于吴。
比较
拉栖代梦的法官们再一次把普拉提亚人一个一个地带到 面前,向每个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即他们在这场战争中是否 做过什事情帮助过拉栖代梦人及其同盟者。只要他回答说“ 没有”,就立即拉出去斩首,无一例外。这样被处决的普拉 提亚人不下200人。
求助于异邦人的机会。
利地位,便总是要听命于某一个同盟,这就为那些想要改变政
体的党派提供了求助于异邦人的机会。
六、本讲结论
将《左传》所记载的春秋列国纷争与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 战争史》所记载的希腊城邦之间的内斗相比,希腊城邦的内战非 常血腥,导致希腊世界分崩离析,先后被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 所征服。相对来讲,春秋的列国战争则文明多了,而其结果是, 小国被大国所并吞,最后剩下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最后又被一 个大国所统一,从而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3、从楚、宋之间的交战过程和谈判过程,可以看出春秋列国 的战争并不像希腊城邦的内战那么残酷。
五、希腊城邦内战的悲惨后果
他们(民主派)杀死了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敌人(贵族寡头 派)。那些被他们说服上船的人,在上岸时也都被他们杀死了。 之后,他们又到赫拉女神庙里,说服了大约50个在那里祈祷的人 接受审判,受审者全都被处以死刑。大批的祈祷者看到这种情况 ,拒绝出来受审,在神庙中相互杀死对方,同时,有些人在树上 自缢,有些人用其他种种方法自杀……科基拉人不断地屠杀公民 中那些被认为是敌人的人。
国学经典:《左传》
国学经典:《左传》春秋左⽒传(国学经典)《春秋左⽒传》,原名《左⽒春秋》,汉代时⼜名《春秋左⽒》、《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且为⼗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公元前468(鲁哀公⼆⼗七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部史书,与《公⽺传》、《⾕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它是中国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巨著。
⽬录《左传》的记叙范围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七年(前468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百五⼗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献,也是优秀的散⽂著作。
按照鲁国⼗⼆公的顺序,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6.⽂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左传》传⽂⽐《春秋》经⽂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
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实补充《春秋》经⽂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大学古代汉语课堂 《左传》课件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 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 》,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 榖梁传 》。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 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 榖梁 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 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及:連接兩項,前一項為主,後一項為次。“和”、“ 與”連接的專案不分主次。 共:諸侯國,地名。 寤:wù,通啎,逆著。寤,義為睡醒。
竹枝詞(只有14個字,兩句平仄相同而節奏不同,兩句 押韻) 虛懷若谷創新強(平平/仄仄/仄平/平) 剛柔相濟好商量(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七言丁種句的第三字可平可仄
五、《左傳》的內容、語言物色及注本
《左傳》定本大概於西元前390年前後,《論語》大概 成書於430年前後。 1、《左傳》內容十分豐富,較系統、詳細記述了春秋 時代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較真實、較深刻地反映那個時代的的風貌。 2、語言特色:極其簡明生動,敘事委婉周詳,是後世 散文的教科書。
四、《左傳》的作者
1、“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 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 《孔子家語·觀周》。 2、現存《孔子家語》是偽書,西漢至三國失傳,三國 魏司馬昭的岳父王肅做偽 3、這段話來路: 西漢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傳弟子嚴彭 祖《嚴氏春秋》(出於左傳的反對派公羊家)所引。後 來又為(南朝陳)沈文阿《左氏義疏》所引。又被(唐 )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為西晉杜預《春秋序》寫 的解釋性文字時所引。
《左传》小讲
二、《春秋》书名的含义
• 《春秋》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 书,它所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后世称之 为“春秋时代”,“春秋时代”这个名称 的由来,便是因为《春秋》这部书。 • 《春秋》是当时各国史书的一个通称 。
三、《春秋》的记事起止
• 《春秋》的记事起至,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 始于鲁隐,绝笔获麟。即开始于鲁国国君 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结束于鲁国哀 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一共242年。
十、鲁隐公元年即位的记载
• 按照《春秋》的记事原则,鲁国国君的元 年史官都应记载为“元年春王正月公即 位”,然而这儿鲁隐公元年却只记“元年 春王正月”,而没有记载“公即位”,这 是为什么呢?《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不书即位,摄也。
十一、春秋女子的姓名问题
• 春秋时代贵族女子的姓名,除了可以是排行和姓 的组合外,还可以是她的国家和姓的组合,例如 来自齐国的姜姓女子,可以叫作“齐姜”;还可 以是她丈夫国名和姓的组合,例如这个齐国女子 嫁给了芮国的国君,那她可以叫“芮姜”;还可 以是自己或丈夫的谥号和姓的组合,例如这个齐 国女子如果谥号是“哀”,就可以叫作“哀姜”; 如果这位女子嫁给了郑武公,她丈夫的谥号是 “武”,那么她又可以叫“武姜”。
四、《春秋》的内容
• 《春秋》记载的内容,大多是政治活动,也有少 量自然现象。 • 《春秋》记事简略,而且措辞也比较隐晦,这种 隐晦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字词来表达褒贬含义的书 写方法,被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有时 很不容易读明白,于是就出现了专门解释、阐发 《春秋》的书,也就是所谓的“传”。即《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合称 “《春秋》三传”。
六、《左传》的记事起止
• 《左传》的记事,和《春秋》一样开始于鲁隐公 元年(公元前722年),但一直记到赵、魏、韩 三家灭晋(公元前453年),比《春秋》下延28 年。《左传》里的《春秋》,记事止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最后一句是“夏四月己 丑,孔子卒”,这和《公羊传》、《谷梁传》中 的《春秋》都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不太一样,一般 认为这是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补记了两年到孔 子去世为止,所以《春秋》的下限,一般不把这 两年计算在内。
左传》专题PPT课件
▪ 敢,古诗文的敢很多时候都用在反问句中,有反问语气。在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不 敢”,但实际上这不是这个字本来的意思,而是句子语气加上的。
▪ 但是楚国和晋国中间夹着郑国和宋国,距离太远。楚成王表示他无法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并 且建议重耳去往秦国求助。于是重耳又辗转来到了秦国。秦穆公之前虽然被晋惠公所欺骗, 但仍然非常想拉拢晋国这个盟友,于是对重耳也非常礼貌。并且承诺会派兵帮助重耳。而在 此之前,秦穆公和晋惠公打了一仗,取得了胜利。
▪ 就在重耳来到秦国不久,晋惠公也就是重耳的兄弟夷吾就病逝了,他的儿子继位为晋怀公。 晋怀公知道重耳在秦国,于是继续执行他父亲的政策想要逼死重耳。下令说跟随重耳出逃的 人都必须回国,否则就杀死其全族。重耳的一部分随从趁机回国,当了内应。但没有回去的 人,比如狐偃,其父亲狐突就被杀了。狐突是重耳的外公。这件事使得晋怀公失去了很多晋 国公卿的支持。
▪ 羹,用肉熬制味道和美的浓汤一类食品。
▪ 阙,本义是指宫门外两侧的楼台,中间有道路,恰似缺口。
-
8
▪ 溃,本义是漏水,特指堤坝漏水,也就是决口。大水决堤之后四散乱流,所以就有散乱、 奔逃的意思。《左传》中使用“溃”,用来形容人民逃离君主的状况。
▪ 风马牛不相及,历来聚讼纷纭。时至今日,在没有新的出土文献材料支持的情况下,这 句话已经没有什么更多可以阐释的了,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有人说,在放牧的时候牛马 即使一同放养也不会相混,有人说是楚国放马的或者齐国放牛的怎么放牧都不至于让牛 马跑到另一个国家去,有人说是在风中奔跑的牛马会相背而行,越跑距离越远。种种说 法都是猜测,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来形容楚国与齐国在地理 上相隔很远,历来没什么交情。
《左传》讲义
"礼以庇身”,关乎贵族的身家性命,所以《左传》中特别强调''信以守礼” “礼而不欺”。
(成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晋侯使卻綺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那 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那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
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
(僖公十五年)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 烝于贾君,乂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旣而皆背之。赂秦 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旣而不与。晋饥,秦输之 粟;秦饥,晋闭之汆。故秦伯伐晋。
第二讲:《左传》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左传》与周礼
礼:又称“周礼”,是指西周以來所制定的关于政治、伦理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及有关道德规范, 其核心是那种贵族“家国一体”的尊悲等级的神圣不可侵犯。
春秋时代礼朋乐坏,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破坏与贵族宗法制的解体同步进行,大虽的子弑父、臣弑 君、强并弱、下犯上的历史爭实被《左传》作者直笔所书,同时在评判上就以是否符合“礼”的标准來论 断,从中就可以看岀其隆礼的主旨,也可以透视出礼在'”1时所发挥的巨大社会作用。
一、礼具有拯救社稷的作用
(昭公二十六年)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 ” 晏子曰:“敢问何谓也? ”公曰:“吾以为在徳”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 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 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诗》曰:'虽无徳与女,式歌且舞。'陈氏之 施,民歌舞之矣。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公曰:“善哉,是 可若何? ”对曰:“唯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 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后知 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 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 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 婉,礼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对曰:“先王所禀 于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课外阅读】《左传》知识讲解
【课外阅读】《左传》知识讲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它之被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汉书》所记,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
按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通例。
此书被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便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实际上,此书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体史书,不能说它是“依经作传”,但其记事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
因此,也不能说它与《春秋》毫无关系。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
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
它与《国语》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
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
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也基本一致。
不过,《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
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首先,在《左传》的记事中,明确地表达了民重于天、神的观念,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见解,并以不少生动史实,表达了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体现了在《国语》基础上的进步。
这样的观点,与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已经较为接近了。
春秋时期,神权政治日趋没落,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这在《左传》的记述中有充分反映。
如季梁鲜明地提出:“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桓公六年)闵子马作出了“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的论断(襄公二十三年);子产更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昭公十八年)。
这些见解无疑是对天命神权思想的背离,意味着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