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及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合集下载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与心理机制一、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得理论或学派能够包括每一个人类危机得观点、模式与危机干预系统,亚诺希克(Janosik EH)提出得危机理论概念有三个不同得层次: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与应用危机理论。

詹姆斯(James RK)对危机与危机干预相关得理论进行了简短得概述,包括亚诺希克得三种危机理论与新兴生态系统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基本危机理论由林德曼(LindemanE)与卡普兰(CaplanG)等创立。

本理论对理解因亲人死亡所导致得悲哀性危机作出了实质性得贡献.她们认为人在经历亲人死亡后出现悲哀得行为就是正常得、暂时得,可以通过短期干预技术对正常得悲哀行为反应干预。

正常得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回忆死去得人;认同于死去得人;表现出内疚或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些程度得紊乱;某些躯体得诉述等.林德曼主要就是针对悲哀反应得即时解决,卡普兰进一步完善与补充这一理论,将其结构扩大到整个创伤事件。

她认为,危机就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得原因就是生活目标得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得行为无法克服;阻碍得来源既可以就是发展性得,又可以就是境遇性得.所有得人都会在其一生得某个时候遭受心理创伤。

应激与创伤得紧急状况二者本身都不构成危机。

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得满足、安全与有意义得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

伴随着危机既有暂时得不平衡,也有成长得契机,危机得解决可能会导致积极得与建设性得结果,如自强得应付能力及减少消极得、自我否定性得与功能失调得行为。

(二)扩展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继承了林德曼等得基本危机理论,同时,也吸取了一些其她较为先进得理论成分,如心理分析理论、系统理论、适应理论与人际关系理论等。

1.心理分析理论认为通过获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与过去情绪经历得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得不平衡状态.关于为什么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得固着可能就是主要得原因。

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和处理

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和处理
十三、心理干预的监测与评估
1.干预过程监测:对心理干预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确保干预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干预效果评估: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对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为干预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3.质量控制:通过同行评审、专家咨询等方式,提高心理干预的质量,确保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十四、心理干预的普及与教育
3.联合培训与演练: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协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八、心理干预的伦理与法律规范
1.保护隐私:在心理干预过程中,严格保护受助者隐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尊重自主权:尊重受助者的自主权,确保干预措施在受助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3.伦理审查:对心理干预方案进行伦理审查,确保干预措施符合伦理规范。
2.定期回访与评估:对接受过心理干预的个体和群体进行定期回访,评估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3.社区心理服务:在社区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民众心理素质,预防危机事件造成的心理问题。
七、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1.建立协作机制: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危机事件。
2.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提高心理干预的针对性。
3.心理干预技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创伤治疗、情绪调节等方法,帮助个体和群体缓解心理压力。
4.心理康复: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康复,提高心理韧性,预防心理疾病。
四、心理干预流程
1.启动应急预案:危机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心理干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2.情况调查与评估:了解危机事件影响范围、程度,评估受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况。
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和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
一、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团队:组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危机干预工作。

2. 提供危机干预热线:设立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随时解答
与处理由各种心理危机引起的紧急情况。

3.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团体,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公众对心理危机的认识与提高。

二、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制度
1. 形成危机干预流程:建立危机干预的详细流程,明确干预的具体步骤、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等,使干预工作有序进行。

2. 建立案例记录档案:对每个危机干预案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干预内容、干预效果等信息,以便后期总结和改进。

3. 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及时共享信息,共同应对危机。

三、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 心理支持与倾听:向受困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倾听,帮助他们宣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2. 快速评估和介入:对危机事件迅速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并确保干预措施的实施。

3. 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型,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受困者调整心态、面对困境。

4.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复杂和紧急的心理危机,及时引导受困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和策略,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心理危机,保护受困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概论

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概论

第六,给予希望。 第七,可以跟他谈论自杀。 第八,相信他们说的话;当他们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第九,如果发现一个人有自杀倾向,不要承诺你会对此保守秘密。 第十,如果你发现一个人马上要自杀,一定不能让他独处。
三要原则
第一要倾听;第二要建立关系;第三要针对自杀求助者寻找他实施自杀的各种可能性,他计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自杀,这些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
二、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言语表现: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 情绪反应:情绪不稳定,容易流泪,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被激怒或者过分依赖。行为表现:出现行为异常,或伴有失眠、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或明显增加,时常感觉疲劳、疲惫,还可能出现一些自伤、自虐行为。
校园心理危机高发人群
下述11类大学生是危机高发人群,应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敏感时段更应重点关注排查: 1.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自杀企图与计划者。2.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3.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4.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
(二)对自杀危机的防范与处理
自杀危机的防范:不能单靠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一般来说是学生自愿前来求助,有自杀企图的人,往往是深陷于精神痛苦之中,一门心思去想关于死的问题,而无心去考虑心理咨询。自杀的防范必须同学、任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老师、家长等共同进行。
自杀防范的基本措施
1、观察了解、注意前兆。自杀者的共性是其不健康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可观察了解、早期发现。2、发现前兆,尽快对其主动关注、采取救助措施。3、建立同学之间的互助网络。在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同学之间的互助网络,ຫໍສະໝຸດ 早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策略(简略版)【精选文档】

危机干预策略(简略版)【精选文档】

第一节危机概述一、危机的定义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及时缓解,否则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

二、危机的特征(1)危险与机遇并存(2)复杂的症状(3)成长和变化的机缘(4)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5)选择的必要性(6)普遍性与特殊性三、危机转移状态转危机点(transcrisis points)是危机转移状态的一个常见部分,他常以求助者发展到新的阶段或出现问题的其他维度为标志。

第二节危机干预者的特征一、有成就的危机干预者的特征(1)生活经验(2)专业技巧(3)镇静(4)创造性与灵活性(5)精力(6)快速的心理反应二、其他特征坚韧、知足、勇气、乐观、现实、客观、冷静、自信和对人类战胜危机的信心。

第三节危机干预的理论一、危机干预中多元的文化观点(一)受文化偏见影响的假设(二)基于文化的有效帮助二、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一)基本危机理论林德曼和卡普兰提出的基本危机将危机看成是境遇性的或发展的,而不是病理性的. (二)扩展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通过将一般系统论、精神分析理论、适应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成分整合并加入基本危机理论,增强了基本危机理论。

(三)应用危机理论应用危机理论将发展性的、境遇性的和存在主义的危机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论的理论结构。

为我们将基本和扩展危机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理论构架.(四)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正在发展的理论,它将发生危机的境遇放在整体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考虑。

将个人、事件、环境和整体生态相互联系在一起.三、危机干预模式(一)平衡模式该模式将平衡定义为一种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情绪是稳定的、受控制的,心理活动是灵活的。

不平衡则是一种表现为不稳定、失去控制或心理活动受限制的情绪状态。

(二)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

(三)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导语:中学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双重发展阶段,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扰,易产生心理危机。

为了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建立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由心理老师、班主任、医生、家长和社工等多方合作组成,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进行心理测评、辅导和治疗,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二、完善心理援助热线三、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应对能力。

通过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学会应对压力和困扰的方法,提高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要定期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抵抗能力。

例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格斗训练和心理团体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师生互动,在课堂上畅谈情感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活动和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交流。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疏导和表达,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七、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结语: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旨在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助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贝克认知疗法:
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 情绪及行为,异常认知产生了异常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中介,情感 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认知相关。
艾里斯认知情绪疗法:
它以理性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思维方式,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最大程 度地降低不合理理念给他们情绪所带来不良影响,以此使自己心理臻于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6页
扩展危机理论主要观点:
(一)心理分析理论 (二)系统理论 (三)适应理论 (四)人际关系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7页
(一)心理分析理论
经过取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路 径,能够了解伴随危机不平衡状态。 为何一个事件会发展成为心理危机? 心理分析理论假设一些儿童固着作为主要解释。
认知干预理论不但重视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而且很重视干预对象认知方式 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友好
客观事件或外部刺激→认知→个体情感行为
中介原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20页
行为干预理论:实现特定行为改变,降低或消
除个体在危机中一些不良行为,培养或提升个体一些良 好行为,从而提升个体对危机免疫能力(实现对特定行 为改变)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11页
心理危机发生,除了客观性危机情境作用 外,还包括面临危机个体人格特征方面问 题。布罗克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 “危机人格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12页
危机人格论
危机人格论认为,轻易陷入危机状态个体,在人格特征上含有一定特异性:
①注意力显著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审时度势,处理问题时只看表面,从不考 虑问题实质,所以轻易出现应付和处理问题不妥。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心理危机干预1.引言1.1 概述心理健康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并通过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相应的支持。

通过普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危机指的是个体在面临突发事件或激烈情绪冲动时,无法有效应对并产生较大的心理不适。

心理危机干预旨在通过提供紧急干预和心理支持,帮助个体重新建立内心平衡和适应能力。

本篇长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目标,以及心理危机的分类和干预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和效果。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受益,并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通过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迈向更加幸福和健康的人生。

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引言部分(Chapter 1 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列出本文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顺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组织结构。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旨在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正文部分(Chapter 2 正文)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心理危机干预两个部分。

在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部分,我们将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帮助读者建立对心理健康的正确理解并认识到其在个体及社会层面上的重要作用。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干预措施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干预措施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干预措施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制定本预警机制及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1、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2、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悦纳自我与他人,培养学生正确应对危机的方法。

让学生做到自爱自信,自立自强。

4、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理解和宽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尤其在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有同情心、有耐心,能彼此支持,克服困难。

5、危机干预工作要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

二、工作目标1、心理危机干预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2、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大学生对危机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3、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难关,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4、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避免或减少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的发生。

5、通过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灾难后心理危机干预简介

灾难后心理危机干预简介
8

(四)分类 Brammer: 正常发展性危机 境遇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

9

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 是指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 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如上学或毕业、青春期发展、远离父母、 退休等。

10



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是指 突然遭遇危及个体生命、财产安全的事 件所出现的危机状态。 如各种自然灾害,车祸、被绑架、被强 奸等意外事件,突然的疾病或死亡等都 是境遇性危机。 最大特点是突发性、紧急性、随机性、 强烈性与灾难性。
34






自杀历程(除冲动性自杀外 ):反复考虑期---向外呼救 期----计划实施期。 掌握自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预防非常重要: 1)有自杀家族史; 2)曾有自杀未遂史; 3)已形成一个特别的自杀计划; 4)最近经历了亲人去世、离婚、分居事件; 5)当事人家庭中存在丧失、虐待、性虐待、暴力事件; 6)当事人陷于特别的躯体、心理性创伤而难以自拔, 7)当事人有精神疾病史; 8)当事人有药物、酒精滥用史; 9)当事人有失败的医疗史; 35 10)独居并与他人失去联系;
30

(二)心理危机的评估: 危机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什么影响、预后 或结局如何都涉及到评估问题。

评估是危机干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贯穿于干预计划的制定、实施的评价 整个过程。
31

1、心理障碍诊断 CCMD-3中将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分 成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适应 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三大 类,都需要全面的医学与心理学干预, 其中PTSD是最难以处理的创伤后果。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是指在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应对机制。

危机的发生,会使人们感到挫败、无助、绝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重新找回控制感和适应力,以克服困境和改善心理健康。

德梅约的危机干预模式认为,危机是其中一种事件对个体产生重大冲击时出现的一种过渡状态。

他将危机干预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冲击、反应、评估、携手合作、改变、恢复和证实。

这种模式强调,危机对个体来说不仅是压力,同时也是一种重新评估和调整的时机。

霍尔金斯的危机干预模式则将危机分为不可控的生物性危机和可控的社会性危机,他认为社会性危机是人类行为引起的。

这种模式主要强调,在危机干预中,需要建立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使危机性因素减少。

卡普兰的危机干预模式则是基于生态观点,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危机是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状态,危机干预的重点在于恢复个体与环境的稳定适应性。

这种模式注重通过识别个体特点和支持系统,提供个体需要的资源和支持。

在心理机制方面,危机与危机干预的心理机制主要有认知评估、情绪调节和适应性增强等。

认知评估是指个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估的过程。

个体在危机事件面前,会对事件进行评估,判断其对自身的影响和能否应对。

认知评估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危机事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行调节和调整的过程。

面对危机,个体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个体缓解情绪压力,增强情绪稳定性。

适应性增强是指通过适应性的方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个体在危机干预过程中,通过积极应对和适当的行为调整,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以达到从危机中恢复和成长的目标。

综上所述,危机与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理论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危机,并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最新资料推荐------------------------------------------------------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一、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或学派能够包括每一个人类危机的观点、模式和危机干预系统,亚诺希克(Janosik EH)提出的危机理论概念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和应用危机理论。

詹姆斯(James RK)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简短的概述,包括亚诺希克的三种危机理论和新兴生态系统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基本危机理论由林德曼(Lindeman E)和卡普兰(Caplan G)等创立。

本理论对理解因亲人死亡所导致的悲哀性危机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他们认为人在经历亲人死亡后出现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可以通过短期干预技术对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干预。

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回忆死去的人;认同于死去的人;表现出内疚或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些程度的紊乱;某些躯体的诉述等。

林德曼主要是针对悲哀反应的即时解决,卡普兰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这一理论,将其结构扩大到整个创伤事件。

他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1 / 15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服;阻碍的来源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

所有的人都会在其一生的某个时候遭受心理创伤。

应激和创伤的紧急状况二者本身都不构成危机。

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的满足、安全和有意义的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

伴随着危机既有暂时的不平衡,也有成长的契机,危机的解决可能会导致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结果,如自强的应付能力及减少消极的、自我否定性的和功能失调的行为。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
危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危机,它是一种由于个人或家庭遭受重大损失
而产生的极端情绪反应。

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处
理危机,以及使个体避免可能发展成严重或持久的心理问题。

危机干预理
论和模式以及心理机制研究着重于寻求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

危机干预理论和模式是基于心理健康的实证指导,由一组框架组成,
提供了以管理心理危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

根据研究,常见的危机干预的
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短期的、应急性的干预;中期的、综合的干预;以
及长期的、长期的干预。

危机干预模式具有多样性,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危机识别,危机干预的规划,危机干预的实施,危机干预的跟踪,以及危
机干预的评估。

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危机的解决需要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处理内在
的心理因素和处理外在的环境因素。

利用心理机制,涉及从心理可塑性到
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心理可塑性探讨了在看法、行
为和情绪之间的连接,以及在个体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危机处理
者提供了知识和工具,它还涉及对个体及其家庭的心理调查,以及目前心
理和社会的状况,以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危机干预理论

危机干预理论
能力
国内外实务治疗技巧
问题
危机干预的步骤
具体 步骤
确定问题 保证安全 给予支持 应对方式 制定计划 得到承诺 后续服务的跟进
危机干预模型的六个步骤
摘自 B. Gilliland, et al. 危机干预策略
倾听
评估
行动
1. 确定问题 2.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 重新找回控制并给予支持
帮助者是非指导性的
发展历程
卡普蓝继续 从事精神疾 病预防的重 要性,卡普 蓝被称为 “现代危机 父”。
深入 研究
危机干预理论假设
危机干预的概念
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景,以防止伤 害处于危机情景中的个人及其周围的人们。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调停,是以急诊访问或劝导的形式,改善那 些有自杀念头或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各种 条件,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03 考虑现实因素增加自杀的可能
性:重大事故疾病,无法战胜 的困境,连续的失败等。
危机自我干预的技巧
01
评估自己,确定 什么情况下,什 么时候,需要专 业人员介入
幸存者的内疚应
03 对技巧 (1)仪式化: (2)升华:
02 放松和转移注 意力的技巧
04 。。。。。。
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
青海玉树“4.14”地震
欧洲和北美诸国每个城市(指10一20万人以上)均有危 机干预中心,人员由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护士和社会工 作员组成,均系专职,与由志愿者投入的热线服务是不同的。 但我国危机干预服务和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目前危机干预机 构较少, 社会工作员缺乏,不能满足危机干预工作的需要,
而从事干预的人员不外志愿者、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他 们无法替代社会工作员的职责,这在一定程度影响危机干预的 质量。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方法1、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对处在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家庭应采取的明显有效的措施。

使之能最总战胜危机的逆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

主要是针对:①带有损失性质的负性生活事件。

例如,亲人亡故,撤职,失恋,婚姻失败,事业挫折,重大疾病。

②家庭内部暴力等问题。

诸如虐待妇女、儿童;少年在青春起因适应障碍与父母发生暴力冲突;夫妇失和与离婚等。

③人们对于境遇中发生紧急事故的应变问题。

例如,象火灾、地震、车祸等许多自然灾害造成的心理危机。

进行危机干预实际上是一种短时间的心理治疗措施。

这种心理治疗具有疏导思想情绪。

甚至拯救危难的性质。

其实施方法,如对局丧反映采取消除影响并给与支持性的措施。

对于少年在家庭内的暴力行为,应使家长了解其行为动机,不再采取暴力对付之,同时使暴力者也接受心理咨询。

对于夫妇纠纷则采用暂时性分局并同时接受干预,这对大多数人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危机论(crisis theory)当代西方心理学届流行的一种青1少年观。

该理论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青少年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藐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社会、成人发生无法克服的矛盾。

并认为,青少年阶段是“犯罪期”。

2、危机介入咨询模式2.1简介2.1.1发展背景危机介入始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自我心理学家(Ego psychologist)哈特曼(Hartmann),提出到自我的基本功能为适应(adsptaion)雷都(Rado)提出人在生活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并且关注到人在适应中之挫败及强调协助来寻者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模式。

艾里克森(Erikson),在成长阶梯中更把危机视作为成长的必经现象,称为常规危机(normative crisis)四十年代1994 危机介入之父连达文(Lindemam)认为人在生命历程中必会遇到令他觉得危险之情况而产生情绪危机,(Emotional crisis),并因而需要一段时间接受和适应情况,否则负面结果会产生。

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有何区别危机干预有几种模式

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有何区别危机干预有几种模式

贝尔金提出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1.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于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部清解决问题的而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除非个人在获得了一些应付的能力,否则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

在病人重新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能采取也不应采取其他措施。

例如:除非病人已同意活下去是值得的,而这种思想稳定达到至少一个星期,否则挖掘求助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原因就没有多少好处。

2.认知模式:危机干预的认知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

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份,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在现实情况中,人们通常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

持续的、折磨人的两难处境使人衰竭,推动其对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自言自语发展,直到再也不能使他们相信,在他们的境遇中还存在积极的成分。

接着,他们的行为会跟随消极的否定性的自言自语,自以为对境遇是无能为力。

有鉴于此,危机干预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使个体的思想变的更为积极,更为肯定,直到旧的、否定性的和懦弱的自言自语消失为止。

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了接近危机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在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这一程序的基本步骤被发现。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别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

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环境的)困难有关。

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一、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或学派能够包括每一个人类危机的观点、模式和危机干预系统,亚诺希克(Janosik EH)提出的危机理论概念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和应用危机理论。

詹姆斯(James RK)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简短的概述,包括亚诺希克的三种危机理论和新兴生态系统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基本危机理论由林德曼(Lindeman E)和卡普兰(Caplan G)等创立。

本理论对理解因亲人死亡所导致的悲哀性危机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他们认为人在经历亲人死亡后出现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可以通过短期干预技术对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干预。

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回忆死去的人;认同于死去的人;表现出内疚或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些程度的紊乱;某些躯体的诉述等。

林德曼主要是针对悲哀反应的即时解决,卡普兰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这一理论,将其结构扩大到整个创伤事件。

他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服;阻碍的来源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

所有的人都会在其一生的某个时候遭受心理创伤。

应激和创伤的紧急状况二者本身都不构成危机。

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的满足、安全和有意义的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

伴随着危机既有暂时的不平衡,也有成长的契机,危机的解决可能会导致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结果,如自强的应付能力及减少消极的、自我否定性的和功能失调的行为。

(二)扩展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继承了林德曼等的基本危机理论,同时,也吸取了一些其他较为先进的理论成分,如心理分析理论、系统理论、适应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等。

1.心理分析理论认为通过获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的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的不平衡状态。

关于为什么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的固着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在受到危机情况影响时,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2.系统理论认为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而不只是单独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

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的改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

贝尔金(Belkin G S)进一步指出,该理论“涉及到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所影响。

系统理论采用人际关系系统构建思维方式。

传统理论仅将焦点集中于个体将发生的变化。

3.适应理论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

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

打开功能适应不良链,意味着变化到适应性行为,促进积极的思想以及构筑防御机制以帮助个体克服因危机导致的失能,并向积极的功能模式发展。

在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帮助下,个体能够学会将旧的、懦弱的行为变化为新的、自强的行为,这样的新行为可以直接在危机条件下起作用,最后将达到危机解决。

4.人际关系理论以科米尔(Cormier S)等所谓的增强自尊的诸多维度为基础,如开放、诚信、共享、安全,无条件的积极关心和天真。

人际关系理论要点是: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人们将自我评价的权力让给别人,他们就会要依赖于别人才能获得信心。

因此,一个人控制权的丢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人际关系理论的最终目的即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这样做会使人心中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控制,重新获得能力以采取行动应付危机境遇。

(三)应用危机理论危机理论的应用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态度,每一个人和每一次危机都是不同的。

因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将每一个人和造成危机的每一个事件都看作是独特的。

布拉默应用危机理论将危机分为正常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詹姆斯从生态理论的视角提出了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ecosystemic crises)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

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

生态危机通常是由某个事件引起,该事件的后果几乎会影响到在环境中居住的每一个人。

自然现象中的环境危机,如飓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暴风雪、泥石流、干旱、饥荒和草原/森林大火等;生物学的生态危机,如流行性疾病、一个巨大的石油泄漏事故的影响等;政治方面的生态危机,如战争中,一个灾难性的难民危机,或种族清洗;经济方面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如二十世纪早期的经济大萧条。

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

(四)生态系统理论随着危机干预作为一种专门治疗技术的出现,以及将研究扩展到危机的即时后果,危机干预工作者逐渐懂得,如果危机没有得到解决,不仅个体及其周边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会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个体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在劫难逃。

因此,在我国从学校到国家已经在发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危机干预的方法。

危机干预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危机是整体生态系统之中的一部分,灾难性事件能够影响和改变整个生态结构,仅仅处理危机幸存者的情绪创伤是不够的。

因为灾难会造成整个生态组成系统的持久性损害,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各种人类服务与环境科学专家组成快速反应小队,以恢复稳定和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目前,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已逐渐从任务指向操作,将各种理论和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切合危机个体的需求。

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来帮助危机个体。

不局限于任何教条式的理论方法。

二、危机干预的基本模式目前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是由贝尔金等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

1.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认为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危机干预的目的和策略是使个体恢复到原来的心理平衡状态。

平衡指个人情绪是稳定的、受到控制的,心理活动是灵活的。

不平衡则是指一种不稳定的、失去控制和心理活动受限制的情绪状态。

当个体用以往的方式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时,会出现心理或情绪的失衡。

危机干预应该使危机个体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从而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

在危机刚刚出现时,个体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此时危机干预者的主要任务是使其情绪得到稳定,之后再进行干预使其获得应付危机的能力。

只有当个体自己觉得情绪稳定时,并持续一周左右才能继续往下进行干预,在此之前不宜分析个体产生危机的深层原因。

平衡模式适合于危机的早期干预。

2.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源于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等人的认知疗法,适合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的形成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主观判断,人们对危机事件错误的歪曲的思维是干预的重要对象。

通过校正错误的思维方式,帮助危机个体克服非理性思维与自我否定,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获得恢复平衡的信心。

因此,危机干预者要通过角色训练等技术使危机个体变得积极主动,调动自我潜能恢复心理平衡。

这一模式适合于危机趋于稳定后的危机个体。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认为人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以及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的产生也是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危机应对和干预应从这三个方面寻求方法,要求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内部外部困难,帮助个体选择新的应对方式,善用各种社会支持与环境资源,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这一模式同样适合于已经趋于稳定的个体。

三、危机干预的心理机制1.危机产生的认知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人类思维的基本依据是图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其中,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新信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的心理活动架构。

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个体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之不断扩大;顺应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较低的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在危机事件中,突发的刺激情境对个体原有的图式结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外界的刺激,个体会运用已有的图式和新信息进行融合,这个融合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同化过程中,个体把新的刺激信息纳入到原有图式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若此过程获得成功,便可以得到暂时的平衡,个体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新信息,个体便会调整自己去适应,调节原有的图式或重建图式,直到获得另一种平衡。

此时,个体能够依赖自身资源去应付,尚不能产生心理危机。

当个体经历了同化、顺应过程,启用社会支持和自身的各种资源还不能融合新信息,依旧无法运用惯有思维模式去应对当前情境,不能获得平衡,便会产生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是帮助危机个体重建图式,使其获得新的平衡。

2.危机的应激状态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当面临一种突如其来的刺激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应激,进入到应激状态。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危机事件的爆发,容易让个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到应激状态,身心会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由此,致使个体在生理、心理、情绪和行为方面会出现异常。

生理方面出现心跳加速、面色绯红、出汗、颤抖和呼吸困难等;心理方面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不稳定、过度反应、敏感等;意识模糊,判断能力下降,行为盲目,轻信他人,易冲动等。

这些异常反应主要是个体对当前刺激情境的认知失调引起的,是心理应激导致的生理应激。

此外,异常反应是有机体自身本能的反应,是无意识的,这种本能的反应会反作用于有机体的心理层面。

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超过人们的心理阈限,应激状态受到破坏,形成强烈的心理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的异常症状。

如果异常的生理反应过度,让有机体自身难以进行调适,会直接导致有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心理免疫机能降低,从而导致心理危机。

在危机干预中,引导危机个体接纳生理应激反应,减轻生理应激对心理的刺激作用,采取心理放松技术,可有效缓减生理应激反应。

3. 危机中的应对策略在压力应对理论中,情境论观点认为:情境是影响应对的重要因素,在环境中的应对资源、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会影响到个体的应对行为和结果。

研究表明,正确的应对可以有效缓解和调节刺激对个体的压力、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