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1.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总体经济行为和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表现➢衡量宏观经济的关键指标:1)总产量。
这个国家总产出是多少?为什么这么多?是否在波动?如何消除其波动?2)物价。
是否充分就业?有没有失业率?失业率多少?什么样的失业率算严重?失业率由什么因素决定?3)就业。
物价是否平稳?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4)其他。
是否富有?如何富有等➢具体影响因素:利率、进出口、消费、汇率、储蓄、财政盈余或赤字、投资➢经济体(Economy):受同一个政府机构调控的经济特点:使用同一个货币→独立的货币政策;受到同一个宏观财政政策的影响;能做出独立的宏观经济决策;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地区,如香港。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组成经济体的各个地区特点:各个省份;具有相同特征的多个省份;当然也可以是省下面的县市;重要的是,没有独立的财政货币政策。
➢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微观经济学:以微观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经济决策如居民户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单个变量如何供给、需求和价格如何决定,以及单个市场如何运行的理论。
具体说,它研究市场中个体的决策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各种经济变量的。
宏观经济学:以总体经济行为和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研究总产量、就业和物价是如何决定和变化的。
1.1.2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角度➢切入点1)影响因素角度供给面:生产能力需求面:实现生产的能力2)时间角度短期: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经济波动或稳定长期: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经济增长1.1.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模型➢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刻画特征,可以是数字模型也可以是文字模型等。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宏观
经济
复习
习题
经济学
真题
宏观经济
第版
经济学
名校 名校
模型
笔记
凯恩斯主义
内容摘要
21.1复习笔记
21.3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 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 (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①不能反映社会成本。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④不能反 映人们的生活质量。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 量。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与前面的储蓄-投 资恒等式是两回事。
目录分析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框架:——宏观经济学最终目标,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
——产品市场——AD曲线——货币市场——IS-LM-BP模型——短期决定及对策——国际市场国民收入——AS曲线——劳动市场(总量生产函数)——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两大体系:①MPS:Sysg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前苏联。
②SNA,Sysg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引入绿色GDP的原因:原有GDP指标的局限性①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④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3)2003年,我国采用SNA2、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1)价值增值:企业在某年的产出(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3)→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②是“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最终产品;③计算的范围是一国,是一个地域概念,相对应的GNP是国民概念;④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⑤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⑥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4)由“产出=收入”:为什么?—因为企业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产出=支出”:为什么?—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①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②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③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鸿业《西⽅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第15章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15.1 复习笔记⼀、总需求1.总需求概述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平来表⽰。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出的总数量。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所表⽰的需求总量和价格⽔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在某个特定的价格⽔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平的产量。
在价格⽔平为纵坐标,产出⽔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何表⽰被称为AD曲线或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价格⽔平相对应的私⼈和政府的⽀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
2.总需求函数的推导在两部门的经济中,IS曲线的⽅程为:y=c(y-t)+i(r)+g。
LM曲线的⽅程为:M/P=L1(y)+L2(r)。
在上⾯两个⽅程中,如果把y和r当作未知数,⽽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程联⽴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式⼀般包含P这⼀变量。
该解式表⽰了不同价格(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3.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
如图15-1所⽰,上图是IS-LM图形,下图是总需求曲线的图形。
当价格⽔平从P1下降到P2时,减少了货币需求,⼜由于名义货币供给未变,因⽽LM曲线向右下⽅移动,即从LM(P1)移动到LM(P2)。
这使得利率下降,即从r1下降到r2。
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平上升,即从y1增加到y2。
总之,较低的价格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使GDP增加。
这样,不同的价格⽔平和不同的收⼊⽔平的组合点相连,便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
图15-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从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可知,总需求曲线表⽰国民收⼊与价格⽔平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其斜率为负,曲线向右下⽅倾斜。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核算GDP的三种方法:①生产法②支出法:GDP=C+I+G+(X-M)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5、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7、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I+G+X-M=S+T+K18、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核算指数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i=s的含义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I=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第十二章1.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与宏观的区别?研究对象:总体行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核心理论:收入决定.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6)主要目标不同:一个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2.GDP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①二部门(企业+家庭):均衡产出:Y=C+I投资储蓄恒等式:I=S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均衡产出:Y=C+I+G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2、凯恩斯消费理论:①消费函数: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APC:平均消费倾向APC=C/Y消费函数可以写为:C=a+bY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S=-a+(1-b)Y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1) Y=S+C(2) APC+APS=1;MPC+MPS=1(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MPS。
3、消费函数①社会消费函数和个人消费函数的关系:上面分析的是个人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不是个人消费函数的加总,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1)国民收入分配。
人们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
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高。
因此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税收政策。
政府实行累计个人所得税,将富人潜在的储蓄转化为公众的收入,用于消费。
社会消费数量增加,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储蓄越多,曲线向下移动。
反之同理。
1、投资函数I=e-dr2、IS-LM曲线①IS曲线:(1)含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I=S是均衡的条件。
c=a+by; i=e-dr均衡收入的公式为:Y=(a+e-dr)/1-b 变形为:r=[(a+e)/d]-[(1-b)/d](2)移动:自发投资增加,向右上方移动,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移动量乘以乘数。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国民收入,GDP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由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指数包括(CPI、PPI、GDP)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决定了总需求曲线劳动市场决定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短期的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某国的GNP>GDP,说明该国公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产出-总产出(新增的价值)=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企业经营者的收入GDP核算支出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算收入法: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算支出法:GDP=C+I+G+(某—M)C: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和劳务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多余出来的存货价值),固定资产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G:政府购买支出,包括购买物品和劳务。
(某—M):净出口=出口—进口,就是卖给外国自己获得收入,然后在本国消费自己的产品,进口则是购买外国产品,自己消费外国产品,肯定这一部分要减掉。
收入法: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折旧=GNP(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国民收入)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保险费+政府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两部门经济(只有消费者+企业)的收入构成S—I恒等式GDP=NDP=Y=NI从支出看:Y=C+I(即总需求)从收入:Y=C+S(收入一个用来消费,剩下的用来储蓄)(即总供给)三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从支出:Y=C+I+G从收入:Y=C+S+T(其中T是政府净税收。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笔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笔记序言1. 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学教材,深受学术界和学生群体的认可。
在这本书中,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涵盖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货币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宏观调控和国际贸易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 本章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
高鸿业教授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简洁的语言,帮助读者建立了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整体认识。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心问题3.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解决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货币与金融市场4. 本章主要介绍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高鸿业教授全面地介绍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组成和功能,分析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调控,为读者深入理解货币与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四章: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5. 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高鸿业教授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内在联系和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建议和政策措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章:宏观调控6. 本章主要介绍了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手段。
高鸿业教授对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工具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为读者理解宏观调控提供了清晰的认识框架和操作指导。
第六章:国际贸易7.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和政策调控,为读者深入理解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语8. 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笔记内容丰富、理论深入、逻辑清晰,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学教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3.1 复习笔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和新古典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编者注:建议读者结合大萧条的背景来理解凯恩斯学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在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生产和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的理论。
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①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②厂房、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
(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即存在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劳动力市场,即使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②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
(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
反映在图表上,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
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
(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即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暂时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在后面的章节会引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
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笔记纲要
宏观经济学所属院系: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的学科。
本课程内容涉及国民收入核算、总收入-总支出模型、IS-LM曲线模型、总供求模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目前存在的分歧和共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以及其研究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总量概念,能够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简单的国民收入核算,重点理解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国内生产总值(GDP)1、定义2、分析3、缺陷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GDP⑴消费(C)⑵投资(I)⑶政府购买(G)⑷净出口(X-M)2、用收入法核算GDP⑴工资、利息和租金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⑶公司税前利润⑷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⑸资本折旧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六、名义GDP与真实GDP【作业与练习】1.解释下列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总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3.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2024新版
展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 及这些技术如何提升我们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阐述次贷危机如何由房地产市场传导至金融市场,进而引发全球金融 危机。
政策应对与效果
分析美国及全球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如财政刺激计划、货币政 策宽松等,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
经验教训
总结此次危机暴露出的金融监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对于 未来防范类似危机的启示。
拓展思考:未来宏观经济学发展趋势预测
代表人物及观点
政策含义
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 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可以通过制度 创新、知识溢出等途径实现持续增长 。
罗默模型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认 为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非竞 争性和非排他性,可以通过知识溢出 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卢卡斯模型则强 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主张政府应积极推动制 度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 识溢出等措施,以提高技术进步和人 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实现经济的持续 增长。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教育、 科技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全社会的知 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研究意义
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经济总体运行 规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实现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与方法
核算体系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结构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民生产总值(GNP)等总量指标。
03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调整措施
包括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科技创 新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等。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考试点(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6 8 8 5- 3 6 5
重点章节与重要考点
从大的结构上说, 重点章节一般分布在前述中的第二与第三部分, 即宏观分析的短期与长期 模型。 从历年相关院校的试题中, 我们发现具体的考点主要分布如下:I S - L M 模型、 蒙代尔 - 弗莱明模 型、 总供给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模型、 宏观政策效应与政策争论。
第十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9 3 )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 9 5 ) 第一节 消费 ( 9 5 ) 第二节 投资 ( 9 8 ) 第三节 货币需求 ( 1 0 0 )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 1 0 4 ) 第一节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 1 0 4 )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 1 0 4 ) 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1 0 7 )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 A D- A S 模型 ( 1 0 7 )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 1 1 0 ) 第六节 名义粘性 ( 1 1 1 )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 A D- A S 模型 ( 1 1 2 )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 1 1 4 ) 第九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 1 1 4 ) 第二十三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 1 1 7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科学吗? ( 1 1 7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 ( 1 1 7 ) 第三节 在应用时应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 1 1 8 ) 第四节 科学主义 ( 1 1 8 ) 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 ( 1 1 9 ) 第六节 当前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 1 1 9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1.1 复习笔记一、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1d ,,,,,,d b e P M f P r r w Y u P t ⎛⎫=⋅ ⎪⎝⎭式中,M 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 为一般价格水平;r b 为市场债券利息率;r e 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d d P P t ⋅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价格的预期变动率;w 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Y 为名义收入;u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1/k )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轻微地波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因此,货币数量说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总财富。
弗里德曼认为,总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总财富可以用永久性收入y来衡量。
②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弗里德曼把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部分,这两种财富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因而,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小,则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反之亦然。
③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选择保存资产的形式除了各种有价证券外,还包括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有形资产。
一般地说,各种有形资产预期的报酬率愈高,愿意持有的货币就越少。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参考书笔记(宏观)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学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通论》出版之前的时代,“古典主义”的思想占据着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考察大都集中在微观领域。
在《通论》出版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单列)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3:是指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
4.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单列)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1)二者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个体行为的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
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2)二者的区别第一,研究对象及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这份资料是2年前上过人大专业课考研辅导班的一个朋友的笔记。
历经千心万苦才整理出电子版来,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希望好好利用一下这些资料!更希望版主别删掉!!!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跨考教育金牛经济学院院长郑炳老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3.储蓄—投资恒等式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 S=、()=+-和()()rI S T GI S T G M X K=+-+-+。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4.GDP折算(平减)指数答:GDP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精华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第十三章
1,理解均衡产出的定义? 2,理解国民收入均衡中的i=s和国民收入核
算中的I=S的区别? 3,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 4,什么是MPC和APC? 5,理解凯恩斯储蓄函数?
第十三章
6,什么是MPS和APS? 7,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8,从家庭消费函数导出社会消费函数需要考虑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AD的移动 3,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4,AD曲线的经济含义 5, AS曲线的经济含义 6,古典、凯恩斯、常规的AS曲线 7,AS-AD对现实的解释
第十八章
1,什么是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 愿失业?非自愿失业?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要实现的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GDP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 3,什么是最终产品?包括哪些? 4,GDP和GNP的区别? 5,GDP统计的缺陷?
第十二章
6,GDP核算的方法? 7,掌握支出法核算GDP的要素? 8,投资的分类? 9,什么是净投资? 10,理解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 11,掌握投资储蓄恒等式 12,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概念?什么是
哪些是主要的? 5,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的
影响?
第十五章
6,凯恩斯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 7,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 8,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的区别? 9,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0,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果 11,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的
影响?
第十七章
1,总需求函数的推导(代数推导,几何推 导)
哪些因素? 9,掌握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用消费函
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方法。并掌握 图形 10,什么是投资乘数?乘数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1,掌握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 数。 12,了解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及相关乘数的 概念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笔记总结(宏观+微观)
微观部分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
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
《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框架:——宏观经济学最终目标,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
——产品市场——AD曲线——货币市场——IS-LM-BP模型——短期决定及对策——国际市场国民收入——AS曲线——劳动市场(总量生产函数)——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两大体系:①MPS:Sysg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前苏联。
②SNA,Sysg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引入绿色GDP的原因:原有GDP指标的局限性①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④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3)2003年,我国采用SNA2、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1)价值增值:企业在某年的产出(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3)→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②是“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最终产品;③计算的范围是一国,是一个地域概念,相对应的GNP是国民概念;④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⑤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⑥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4)由“产出=收入”:为什么?—因为企业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产出=支出”:为什么?—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①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②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③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
3、支出法核算GDP:(1)核算最终产品的总卖价,即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2)→GDP=C+I+G+(X-M)理解:①C:消费支出,指居民个人消费,不包括建造住宅;②I:投资,——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③G: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④X-M:净出口=出口-进口,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4、收入法:(1)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的生产成本来核算。
(2)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①工资,包括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银行存款利息,但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包括出租土地、版权、房屋等收入;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等。
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包括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⑤资本折旧。
5、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NDP=GDP-折旧(2)NI=NDP-间接税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3)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转移支付(4)DPI=PI-个人所得税6、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1)两部门:个人+企业——支出:Y=C+I——收入:Y=C+S →I=S解析: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
这种关系是计划状态下的关系,而不是实际状态。
(2)三部门:个人+企业+政府——支出:Y=C+I+G——收入:Y=C+S+T,→I=S+(T-G)——T=T0-T r,政府净收入=全部税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3)四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国外部门——支出:Y=C+I+G+(X-M)——收入:Y=C+S+T+K r →I=S+(T-G)+(M-X-K r)——K 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7、名义GDP和实际GDP:(1)一国GDP变动两因素:①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变动;②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2)→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
(3)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4)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计算口径相似,表达意义有所区别——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中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1、均衡产出:(1)假定最简单的经济关系:①二部门经济:家户部门的消费和储蓄;企业部门的生产和投资;②凯恩斯定律:内容:AD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背景:1929-1933大萧条时期,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
适用:短期分析,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粘性。
③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和PI就相等。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E=y=c+i,[图]说明:①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而不是大写所表示的名义产出、消费、投资。
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c,i 代表实际想要的国民收入核算→C,I 代表实际发生的。
(3)→i=s,代表“计划投资=计划储蓄”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1)为什么要引入消费函数?因为:均衡产出=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分析总需求各组成部分——首先要分析消费如何决定——主要由收入决定(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c=c(y) ——消费曲线[图]——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3)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各:APC(4)线性消费函数:c=c(y)= α+βyMPC=β0<MPC<1α:自发消费;βy:引致消费。
(5)由家户消费函数推导社会消费函数的局限性:①国民收入分配,富有者MPC较低,贫穷者MPC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越是往下移;②政府税收政策:政府税收最终用于公众消费,使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③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
3、储蓄函数:s=s(y),表示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图](1)B点: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收支平衡点。
(2)MPS、APS(3)线性储蓄函数:s=y-c=-α+(1-β)y(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①二者互为补数:c(y)+s(y)=y②MPC+MPS=1APC+APS=14、其他消费理论:(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美]杜森贝利①内容:消费者会受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
②→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
[图]③核心:“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④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弗朗科.莫迪利安尼①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②基本理论:C=aWR+cYLWR:实际财富;a: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工作收入;c: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③结论:——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年轻人和老年人多。
(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美]米尔顿.弗里德曼、①永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②结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于消费。
5、乘数论:一种以边际消费倾向为基础,说明投资和收入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的理论。
6、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1)使用消费函数来决定收入:联立方程:y=c+i (收入恒等式)c=α+βy(消费函数)→y=(2)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比率。
k=1/(1-β)=1/(1-MPC)=1/MPS7、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1)i+g=s+t(2)例题:引入税收t 后,定量税/比例税(3)y=c+i+g=α+(β-t)y+i+g →y=(4)各种乘数:①投资乘数:k②政府支出乘数:k g=k③税收乘数:k t= -β/(1-β)④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 tr=β/(1-β)⑤平衡预算乘数:k b——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问:为什么政府购买水平对宏观经济活动的效果要大于改变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效果?8、四部门经济:→对外贸易乘数:1/(1-β-γ)——γ:边际进口倾向。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y →利率水平r→IS-LM分析[英]希克斯1、凯恩斯理论:(1)基本框架:(2)数学推导:储蓄函数:投资函数:——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函数:——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条件:→IS-LM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y和利率r。
2、投资的决定:(1)经济学中的投资: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如新建厂房。
生活中的投资:资产权的转移,如购买证券、土地等其他资产。
(2)影响因素:——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通胀率——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等。
(3)MEC: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
——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公式:——如果MEC>i,则该投资就值得。
——从单个MEC到市场MEC。
[图](4)MEI: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①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R的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②为什么引入MEI?MEC无法使未来收益折合成等于资本供给价格的现值。
③MEC与MEI的关系:MEC>MEI,即MEI曲线更陡峭。
3、IS曲线:(1)推导:两部门经济令c=α+βyi=e-dr →y=(α+e-βy)/(1-β)[图]i=s 或r=(α+e)/d —(1-β)y/d→IS曲线:该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相等,产品市场实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