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
在本次《寓言二则》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被充分激发。通过提问和实例讲解,我发现孩子们对故事中的寓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使我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不劳而获”和“诚实做人”这两个重点难点有所困惑。因此,我采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突破这些难点,让学生真正领悟寓言故事的精髓。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一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使学生掌握故事情节,领会寓意,并能运用所学词汇、句式进行表达与交流;二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来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四是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中形象、寓意的审美感知,激发其创作寓言故事的兴趣。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的要求。
此外,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仍有欠缺。这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查漏补缺,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不劳而获”和“诚实做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寓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寓言故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寓言故事创作表现出色,这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合作和创新能力。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计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017年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导学案
个案补充/反思纠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
()班
小组:
姓名:
编号:
课题:寓言二则
总课时:两课时
分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展示提升课
学习目标:
1、我能用自己的话来讲寓言故事。
2、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我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表演,进一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合作探究】(10分钟)
1、我要把两则寓言再默读一遍,用自己的话跟对子讲故事。
2、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进一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可笑在哪里?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4、交流讨论鹬和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最后的结局怎样?这个寓言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自主学习】(10分钟)
1、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两则寓言的具体内容:
2、我认为那个楚国人是个的人。
我认为鹬和蚌。
3、我又把两则寓言读了一遍,在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
【展示激励】(10分钟)
1、小组分工展示
2、再读这两则寓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拓展延伸】(3分钟)
如果你是那个渔夫,你会对鹬蚌说些什么?而鹬蚌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盘点收获】(2分钟)
【达标检测】(5分钟)
1、通过学习《矛与盾》,我明白了
。我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那个楚国人说的话。
2、通过学习《鹬蚌相争》,我明白了
寓言二则导学案(矛与盾、鹬蚌相争)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寓言二则导学案(矛与盾、鹬蚌相争)(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五单元学案导学备课课题:寓言二则矛与盾学习目标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学情分析寓言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学生也是比较的了解,所以学习这两则寓言学生不会困难的。
由于故事比较有趣学生也一定会喜欢的。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3、板书设计矛与盾盾莫能陷鬻誉矛无不陷自相矛盾学案教程二次修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你都知道哪些?看图说故事名称。
说说其他故事的名字。
2、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给大家听听。
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三、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
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5、文中有两个同音字特别要注意读一读:鬻、誉6、楚人是怎样誉他的盾和矛的?来当当楚人。
先誉誉盾。
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7、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
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试着读读这句话。
8、与别人比赛读读9、用古文夸完了,再用白话文夸夸吧。
10、想一想:到底买什么好?为什么?11、请看插图,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试一试,再读给大家听。
12、楚国人被这么一问,为什么哑口无言了呢?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1、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请你给他讲讲道理。
大家走散以后,这个楚国人会怎样?五、作业1、背诵《矛与盾》。
2、自由组合,演一演《矛与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导入新课。
6-2寓言二则 导学案
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正确朗读文言文,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明白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能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运用四步预习法对课文进行预习、勾画、标注、抄写,并完成预习案当中的练习,初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2、在课堂上通过“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探究案当中的问题,达到对课内容的深入理解。
语文大观:寓言是一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华夏典籍中,“寓言”一词见于《庄子》,所谓“寓言十九,籍外论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借故事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在西方,寓言也是一种成熟及早的文学形式,像著名的《伊索寓言》、《圣经.旧约》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段子,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预习案1、给下面的字注音。
( ) ()()涉江者遽契其舟坠()()()郑人买履自度其足宁信度2、多音字组词.度宁3、试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求---- 楚--- 涉-----惑---- 契---- 宁----欲---- 度---- 遂---- 我的疑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在自主学习或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当堂检测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第二课时探究案合作探究: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用“圈点勾画”的办法在书上作批注,一个一个地开始以下探究点任务,遇到困难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做好一对一交流,小组中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探究点一:对照译文,说说古文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他们错在哪儿?___________训练案1、写出句子的意思。
1.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 遽契其舟3.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推荐精品语文北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精品学案第二课时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鹬蚌相争》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背诵课文。
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3、了解寓言内容,明白寓言包含的寓意,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内容,自学生字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体会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
二、学习过程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了解寓言故事背景,查阅基本资料,和同学共享。
3.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
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
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
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
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4.先自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
把你觉得难写的或者容易写错的字在本子上练会。
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然后再读课文。
5.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
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
)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6.课堂练习(1)、填写同音字:yu ( )言()蚌相争美()hao()不示弱 ( )言壮语丝()()迈(2)、成语积累:()()相争()不()弱()不()让(3)、用“相”组三个词语()()()(4)、讲故事《鹬蚌相争》7.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精品学案第一课时
《寓言二则》第一课时《矛与盾》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知识。
2、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学习过程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了解寓言故事,查阅韩非子的基本资料,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3.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
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4.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5.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6.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7.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8.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9.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11.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14.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
24《寓言二则》导学案
学习后记:
要求:1、读短文3遍,家长签字确认。
2、给自然段前标注好序号。在课文中找到本课的5个生字,做好标注记号,并在课文后生字栏里给生字注上音。
3、阅读短文后,将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下来,以备课堂学习提出问题,至少要准备一个问题。
我遇到的问题:
二、课前准备:
1、行政组长检查:家长是否签字确认读课文3遍,是否在课文中给生字做标记,是否在课文后生字栏里给生字注上音。是否准备好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后做好相应的记载。
2、学习组长将本课中的5个生字抄写到本组的展板上。
三、课堂学习活动:
(一)、老师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预习检测:
教师抽小组同组号的学生上展板给生字注音。
1号学生负责检查评价。
2、观察生字特点,组内交流,快速记住字形。
可边读边书空。
3、听写:
教师抽每组同组号学生上展板演示。给优胜组加分。
其他组员在课桌上听写。
各组学习成员请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解决下列问题,完成好的加分,完成得不好的减分。
(1)“亡羊补牢”中的“亡”是的意思,“牢”是的意思,整个词是的意思。
(2)养羊人知道羊丢了的原因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养羊人不修补羊圈的理由是什么?你支持他的理由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那个养羊人的邻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送给他吗?
第七单元导学案
24、《寓言二则》导学案
课型: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主编人:尹朝晖审核人:执行时间:
学习目标:1、学会寓言中的生字。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复述故事,理解寓意。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 教案(已审阅)
第五单元冲突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学习目标1、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摘录下来,积累词语。
2、能把绕口的文言文读通顺、读流利。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法朗读-质疑-探究—感悟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具准备小黑板工具书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解决疑难。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寓言二则导学式教案
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交流
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听一遍录音
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试讲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评价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启发引导
自由读
讨论交流
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交流
(可先同桌讨论)
作业设置
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剧本,课后再排练表演
教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
思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提醒:加表情
五、回归目标,总结反思
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反思一下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最新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 优质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学习目标1、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摘录下来,积累词语。
2、我能把绕口的文言文读通顺、读流利。
3、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法朗读-质疑-探究—感悟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具准备小黑板工具书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解决疑难。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语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2011年11月修订)《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
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寓意内涵等。
4.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5.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价,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一个简短的寓言故事,如《乌鸦喝水》。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启示,讨论寓言的特点和作用。
(3)教师总结寓言的定义和文学价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寓言二则》。
2.设计意图:通过寓言故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3.家庭讨论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所学寓言故事,分享彼此的感悟,并尝试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启示运用到家庭生活中。
设计意图:加强家校互动,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4.课后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乌鸦和狐狸》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寓言故事,拓展知识视野。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启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思维品质。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言故事的核心寓意。
(5)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相关的寓言故事书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4)对比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寓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设计意图: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寓言二则》,认识到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寓言的热爱和尊重。
2.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生通过学习寓言故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与付出之间的关系,抵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5.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将寓言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多元评价,激发潜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5.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
二、学情分析
针对《寓言二则》这一章节,考虑到学生已进入六年级下册的学习阶段,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此前提下,他们对寓言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把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但与此同时,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及创作能力仍有待提高。
4.家长协助孩子一起收集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在各个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寓意。在下节课上,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和学习。
5.结合所学寓言故事,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急功近利、不懂得变通等。要求学生制定一个改进计划,并在一周后对自己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有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矛与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明白得课文,初步领会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摸索、讨论。
教学难点:弄明白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竞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味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明白理(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晰,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显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明白(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假如有不行明白得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依照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那个人是如何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那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关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那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
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如何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寓言二则导学案1课时.doc
3、通过学习,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要努力做一个有美好心灵和高尚
情操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学案
一、课前预习:
1、回顾所学寓言,了解寓言特点。
2、搜集资料,了解庄子。
3、、读译文三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东施效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
3、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目标1、2教学过程:
学案
导案
一、课前预习:
一、谈话导入,交
1、搜集资料,了解墨子、楚王。
流资料。
2、初读课文,画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借助工
二、检查预习情况。
具书和译文进行解决。达到读通、读顺、读熟。
1、指名读,检测是
3、读译文和原文交替进行,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否达到读通、顺、熟及
文章的主要内容。
停顿。随即进行订正指
4、熟读课文,试达到熟读成诵。
导。
二、课堂检测:
2、检查重点词语的
1、解释下面的字词
理解情况。
故胁息带期年
3、短文讲了怎样一
2、填空:
个故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给你的启发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下册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下册》摘要:)3、练习把整寓言思连起说说,()齐课3、、5然段,、用己话说说这故事发生起因、、结《矛与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会5生、正确、流利地朗课背诵课3、能借助释理课初步领悟课所讲道理教学重引导学生抓住对话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教学难弄懂寓言寓并用己话表达出教学程、成语导入揭题设问、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必须寓言故事、说说寓言有什么特(假托有趣故事告诉人们深刻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代寓言两则》其寓言故事《矛与盾》(板课题指导学生写矛与盾三)、说说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分别用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主学释疑懂理()题(问题)课件出示插图及释引导学生了矛与盾各作用(二)通、教师提出要准音通句子吐清楚断句停顿、学生己练习把语句通顺流畅3、指名3名学生课由学生纠正朗出现问题、齐全(三)懂(二问题)、课结合课释揣摩句子思如有不理或说不通顺语句就上标出、将学所得及疑问四人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句子句子誉曰吾盾坚物莫能陷也学生尝试说句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坚B想想誉曰指是什么?这人是怎样夸赞呢?你能这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利物无不陷也提示对引导学生用样方法尝试说句板利B你能这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矛陷子盾何如?学生尝试说句引导将穿透换种说法板何如B想想问话人是出什么目问这句话?应该怎样说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身份说这句话)3、练习把整寓言思连起说说指名讲(四)明理(三问题)、以四人组单位练习把这故事演出(提示根据你们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原话也可以结合己理丰富故事情节表演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选择两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3、看了这样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讨论可得出这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己刚刚说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相矛盾)、进步讨论你觉得这人可笑吗?可笑哪里?5、情景延伸这人被这么问知失言灰溜溜回到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他位友到他了了情况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朋友开导他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人请学生稍作准备上台表演然教师引导学生基础上明确寓)6、现我们也用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致我们现实生活碰到类似事情吗?与学交流下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实践性作业排练课剧《矛与盾》《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和多音燕会写8主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课3、能讲述鹬蚌相争故事、了这成语故事容懂得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道理教学重难、认识生多音会写8、了故事容并懂得成语背含义教学准备、生词语卡片、鹬蚌图片教学数课教学程课、导入新课、学们通课外你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听听吗?学生主汇报积累成语故事、知道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学习新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课题3、齐课题认识鹬、蚌两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二、初课主识、由画出不认识、学生组轮流课并交流识方法3、教师检识情况抽生卡片正音、出示带有生词语开火车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5、出带有生句子6、全班交流识方法7、指名朗课评评你认他得怎么样三、学习会写、出示会写、桌说词看谁说多3、学生识记生观察生田格位置怎样写这些才看呢?、说说你发现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6、学生练写教师别指导7、写评价作业、课、写二课、复习、听写生、出示带生句子二、听故事了课容、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由课看看通你又有什么收获3、提出你心疑问全班交流三、朗感悟、学习课3、、5然段()由朗这部分()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己话说图(3)课哪然段写了这副图情景呢?指名()出三然段动词画上(5)出示黑板河滩上有只蚌它舒地()了蚌壳结把鹬长嘴()了(6)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句话吗?(7)指导朗(8)学生由、5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语气呢?(9)桌相朗全班汇报朗分男女比赛课(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课五然段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从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抓住它们俩呢?(毫不费力)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又会说些什么呢?全班反馈()齐课3、、5然段、用己话说说这故事发生起因、、结3、分组说说故事、指名说故事5、学了这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6、学生由发言教师讲7、学习课、、7、8然段8、默这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四、拓展你现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思了吧学生由回答从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齐课作业、课、把故事讲给里人听板设计。
精选【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 教案
第五单元冲突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学习目标1、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摘录下来,积累词语。
2、我能把绕口的文言文读通顺、读流利。
3、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法朗读-质疑-探究—感悟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具准备小黑板工具书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解决疑难。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二则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①《矛与盾》
②《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学案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鬻()誉()鹬()蚌()
啄()箝()喙()
2.解释下。
②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③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④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⑤渔者得而并擒之。
3.填空:
①韩非,中国战国末期的______家、家,______创始人,著作有
②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编纂整理了。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②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③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④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⑤渔者得而并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