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
作者:刘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7期
[摘要]高职精品课程的特色凝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具有新亮点、高品质的课程精心提炼其特色,是保障精品课程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学精品课程特色凝练
[作者简介]刘冰(1963-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河北石家庄05006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091-03
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突出了以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为前提的高职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
此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就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工程的聚焦重点。
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具有生命力的支撑,精品课程如果只有水平没有特色,就不会具有独特性和示范性;只有既具有高品质,又具有特色亮点,才具有典型的课程示范效应。
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还在于其广泛的适应性,其精华即是精心凝练、提升而成的课程特色和教学模式,这是精品课程的基本品质。
精品课程作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课程,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遵循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本文试对近几年来在精品课程特色凝练和选择上的探索进行分析。
一、解读特色,是做好精品课程的基础
精品课程的特色项目评估集中体现在“特色及政策支持”部分。
在2005~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中,特色部分为80分,学校支持、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为20分,占评估总分值的30%。
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08)》《2009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中,“特色及政策支持”项调整为占总分值的10%。
而在《河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中“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则还占总分值的20%。
这说明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注重特色创新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的特色凝练,越来越重视精品课程特色的提炼和内涵改革创新的融合。
从近几年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调整变化来看,“特色及政策支持”项的评估分值虽然变化不大,但对其的关注度却日益提高;精品课程的评审更加看重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加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其权重也
逐渐降低;并通过逐渐降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指标的分值,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精品课程的“精品”和“特色”缺一不可。
依据相关规定,课程特色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体现本课程的风貌,其体现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某一方面甚至多个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效果。
课程的优质性体现在课程建设思路、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同层面。
通过对精品课程特色评审指标的准确解读,可以使我们看到高职精品课程的特色建设应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切入点,并以此为主线围绕评审指标体系,以高职教育理念为课程建设先导,以“双师”师资队伍为课程建设基础,以学生就业岗位职业素质要求为课程设计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平台,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实现人才技能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吻合,确保高职教学的高质量。
二、突出特色,是锻造精品课程的关键
根据对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解读,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只有经过长期精心的打造,才能成为教学水平高、特色突出的优质品牌课程,才具有存在价值。
评审专家会依据精品课程申报表中所报的特色与创新点、课程网络相应教学资源情况、课程建设多年积累的佐证支撑材料等方面来评审。
构思精品课程建设的新视角、新思维,突出精品课程的独有特色,是成功设计、锻造精品课程的关键所在,可以重点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提炼、润色。
1.打造示范课程,突出积淀特色。
精品课程应该是经过多年潜心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实施,不断丰富、长期积淀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打造,而形成的有自己特色与风格的“名牌课程”“示范课程”。
首先必须保证是精品,能体现出课程的优质风貌;其次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某一方面甚至多个方面,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精品课程的特色应该是在课程建设、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集合课程负责人带领的优秀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向校内外、省内外同类课程展示高水平的教学成果,起到积极地引领、示范、带动、辐射和借鉴作用的高品质课程。
课程开设应有一定的历史,课程建设、改革也应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以表明课程建设的积累过程和可信度。
特色是精品课程有别于其他同门、同类课程的精彩、经典概括,也是精品课程的灵魂之所在,是能成为精品课程的必备条件,并且要求其特色的精华必须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表述的各个环节。
2.课程定位准确,突出市场特色。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一定要突出定向性。
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标准也应决定着专业和课程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标准。
所以,课程定位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是通过一门门课程的传授实现的,学生也就通过一门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专业素质。
而高职院校的课程模
块目前基本上分为:公共课(文化课)、专业课、职业技能(训练)课,其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都应针对学生的“职业岗位”或“职业生涯”进行定位,即课程的定位应明晰,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提高哪一项或几项就业能力。
精品课程的课程定位和特色选择,应体现先进的理念,定位准确,能表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功能或地位,能体现出本门课程主要培养了学生哪一项(或几项)职业(或就业)技能,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或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课程特色应着重描述:通过本门课程的调整、改革→让学生实际掌握了哪些实用的→就业时能用得上的专业、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好饭碗”。
精品课程的“精”,即精品课程应体现出教学的高水平,这是精品课程的主体,是基础条件。
其优质性应依据课程定位,体现课程建设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关系,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优质的,在同类课程建设中处于领先引导的地位,在校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3.课程设计新颖,突出工学结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思路,要求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以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来完成课程整体设计。
要依靠自有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来设计、构建课程特色,明确职业岗位人才的“核心能力”,即职业行为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提升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课程内容的职业导向性,要求课程内容应瞄准人才市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依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职场工作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精选教学内容。
应体现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教师挖掘和利用课程、学校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体现遵循行业、企业第一,学校第二,“以他方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内容。
体现充分采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打造成课程内容新颖、切合工作实际,实践教学内容务实、赋予改革创新品质的课程特色。
实现课程知识与职业资格零差异;学生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间隙。
这一课程特色点的相关佐证材料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见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的变化状态;课程整合前后编写的赋有新创意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授课进度计划、教案设计的变化对比;课程内容与专业资格考证内容的关联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前程后续关系等。
4.教学方法多样,突出创新突破。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先进、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的特色应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不论是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还是在引进吸收国际、国内先进的、适合高职特点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训、实战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均可加以凝练。
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仿真、真实的教学环境,是精品课程在教学手段上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
课程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通过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建设、改革上的应用,通过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投影仪、数码摄像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开发、整合、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精品课程教学,并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链接,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相关技能训练提供现代化的共享平台。
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特色,应着重体现在方法和手段的突破创新上,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形成独创的教学模式;并强调这些创新代表了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也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目的。
5.实践教学务实,突出技能操作。
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围绕行业、企业的需要,按照工学结合要求,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独创性地安排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与实际工作情境相一致的实训项目,体现出课程建设的职业性、应用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将仿真、模拟实训、岗位实习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实训基地的潜力,以弥补学校自身资源和资金的不足;使课程教学走出封闭的教室,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形成带有本课程特色的、内外兼容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应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重新进行重构、序化调整,形成自有课程特色;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融会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之中;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真实性、技术性、综合性、探索性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既掌握了专业知识、提升了认知能力,又有效地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的特色还可体现在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应坚持面向未来行业的发展态势,使学生在校内外实践中习得的专业技术技能结构能根据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深化;把获得专业技能与发展潜在能力结合起来,体现行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核心技术和未来技术,保证学生在行业永远能获得“新饭碗”。
6.创新考核方式,突出动态测评。
精品课程不仅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改革原有的考试方法及成绩折算方法,创建新型的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和配套的考核标准,形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动态考核模式,创新评价学生学业的新型考核方法。
考核改革的重点是重新设定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比例,突出评判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创新实践环节考核模式,突出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等。
其中,考核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
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准确的过程描述,通过对课程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和评价,来完成对课程的评鉴与考核。
三、优化特色,是精品课程品质的必须
精品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具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和示范意义的特色,且支撑充分的应评为A级,这
是精品课程特色的评估要求。
在强调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独创性时,要准确表述出课程的突破
点和创新点;表述出这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外、省内外同类课程建设中没有先例、别
人没有运用过(人无我有),或比别人的好、优秀(人有我优),或证明最好的、一流的(人优我精);被省内外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学习、模仿,能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的建设和改革是精品
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突出课程的固有特色,也要不断优化精品课程的特色。
要随着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本门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改革
之间的关系。
在精品课程内容优化时,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及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丰富和
完善教学内容,不断形成新的特色,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不只是为建设一两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是要以精品课程突出的特色为龙头,有效地带动同行同类课程、同院其他课程的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精
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学院通过不断地验收、经常地检查、广
泛地推广来保证其建设的质量;精品课程也应成为“龙头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从而建成一
批辐射力强、影响力大、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同时还要着眼于精品课程的整体优化,在优秀教
师梯队建设、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等方面不断进取、创新,不断地拓展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创造新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06.
[2]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
职,2009)[EB/OL]./pjb/web_file/2009/08/20090813/File/2.doc,2009-08-25.
[3]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冀教高[2009]27号)[Z].2009-08-10.
[4]林宇.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目标及政策意义[M].中国大学教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