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浅谈线描的书写性

合集下载

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关于中国画艺术中“书写性”的课题探究

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关于中国画艺术中“书写性”的课题探究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书法作为传统的东方艺术门类,具有自身的语言特点,即审美与行笔。

“书写性”是指书法通过一遍而成、不涂不描的语言特性呈现物象。

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就提到过中国绘画本身追求的是对外在事物的“意”化,而“象”是为了表达“意”的存在,因此,中国画与书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意”。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

”①其中,“飞白”“写竹”强调的便是在追求“意”的过程中“书写性”的体现。

以书法用笔的方式作画,因为书法和绘画之间存在共性,自然就把书法的用笔带入作画的过程。

早在遥远的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在陶罐上画狩猎、舞蹈、鸟兽等图案,象形文字也是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最终演变成现在的汉字。

可以说,绘画和写字使用的是同一种工具,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也就形成了“书画同源”一说。

中国画的另一个特点是诗、书、画、印相结合。

笔墨的书写意味一直以来被文人士大夫推崇,创作者通过笔意间流露的变化和笔墨表现出来的力度,可以使中国画变得更有“意”味,这是精神内涵的体现,不是炫技,而是一种境界和精神载体。

“书写性”的产生与自然、生命的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在书写过程中所呈现的运笔的行迹和挥洒的方式都是个人意愿的体现,从而生成了“书写性”。

书写的本源是精神诉求,这正与文人画的追求相契合。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渗透,中国书法家的墨迹大量传入海外,禅宗书法思想开始影响日本,其最后保留下来的形式就形成了日本的书道。

日本的书道追求意境美、形式美,其行笔、墨色等都颇具书写意味,书道也成为书法家人格思想的表现方式,并影响至今。

随着宗教的传播与影响,我们可以在西方的宗教文献里看到抄写圣经的僧侣和信徒所写的漂亮文字,这是不是书法?笔者认为,这顶多算是艺术字,并不能算作书法艺术。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历史十分悠久。

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

中国画是线形的艺术——谈水墨写意的“书写性”

中国画是线形的艺术——谈水墨写意的“书写性”

人常称我们 的书法是抽象 的绘 画 ,因此西方的现代绘画 , 很
多地 方 受 了 中 国 书法 的影 响 。 二 、 线 为 主 的 中 国 画 以
意画标准的审美法则 。
四 、 墨 写 意 “ 写 性 ” 发 展 现 状 水 书 的
原始绘画除巫术 图腾 的意义 外 ,本身就具 有交流思想 、
前人用笔 的经验 , 出“ 提 五笔法” 之说 , 平 、 留 、 、 ” 即“ 圆、 变 重 。 所谓 “ 是指 用力平均 , 平” 起讫分 明 , 笔笔送到 , 既不柔 弱也 不 挑剔轻 浮 , 要如 “ 折钗画沙” 所谓“ 是指运笔要含蓄 。 ; 留” 要有
回顾 , 急 不 徐 , 如 “ 漏 痕 ” 所 谓 “ ” 沉 着 有 重 量 , 不 要 屋 ; 重 即 要
为求 书写 上 的美 观 , 发 展 成 为 一 门独 特 书 法 艺 术 。 在世 界 而 上 唯 有 中 国 的 书法 可 以悬 挂 在 壁 上 当 艺 术 品 去 欣 赏 , 西 方 而
根据表现对象 来定 ,不能执一 。陈传席在点评黄宾虹时说 :
“ 因为黄的书法功力深厚 , 以他作画都 是用 笔 , 正 所 笔笔写 也
成了密不可分 的关 系。由于中国的书画不分 , 中国绘 画就 特
别 重 视 “ 写 性 ” 所 以在 描 、 、 这 三 个 字 上就 有 较 大 的 区 书 , 画 写
年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念造 型观 , 而引进 西画造型 , 以适 应表现现代人 物宗 旨本意是善的 , 确实为新 中国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带来了新 也
新 校 同 理 论 版
Xn il nL uB I i aY n i n a X cu L 】
艺苑 星空

笔随意动,线由心生——简论黄华明钢笔线描绘画艺术

笔随意动,线由心生——简论黄华明钢笔线描绘画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笔随意动,线由心生———简论黄华明钢笔线描绘画艺术线描也叫白描,它历经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文化发展的千秋万代,并将线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时到今日,线描依然保留着其重要的艺术地位。

作画者赋意于笔,寄情于纸,用最单纯的线条将眼中之画凝练为胸中之画再勾勒谱写出手中之画,这是一个百感交集、思维情感相互转换的过程,是画家在享受生活、表达情感、创造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当今博采众长的艺术国度里,伴随着作画媒介的发展,艺术正在向多元化发展,钢笔等简便绘画工具由西方传入,而后成为线描写生的代步工具,用钢笔徒手作画成为许多画家及设计师的一种便捷愉悦的艺术表现手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钢笔线描无法与中国传统毛笔线描绘画艺术相媲美,但钢笔线描仍以其清新、自然、优雅的姿态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现代钢笔线描吸收了中国传统线描的艺术精髓,抓住线描中线的艺术形态与线的艺术表达语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开拓创新,寻求新的绘画艺术语言。

我在黄华明教授的钢笔风景速写中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白描的强大力量与一股新生的艺术活力。

黄华明教授的钢笔线描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集诗书画于一体,书画优雅,意境深邃,耐人寻味。

在他的钢笔线描作品中,线条自然而质朴,平静而典雅,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线描艺术的碰撞中相交融,以最朴实的身段演绎最唯美的华章。

他对中国传统白描情有独钟,其中开篇两章就对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并肯定了中国画线条的重要艺术意义与地位。

他认为,中国画线条的精神导向与画家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在线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必须把握中国画的精髓与动脉,充分认识和展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他还坚信中国传统的“书画同源”的重要绘画思维方式,创造了书法与美术完美结合的钢笔线描艺术。

“书画都是视觉艺术,都需要用笔勾勒以表现功力、性情、灵魂、境界、神韵。

”【1】继而在2013年7月新鲜出炉的《钢笔风景速写》(黄华明著)中汇集了他所有的钢笔线描精品,由此可见作者对钢笔线描的热衷程度。

浅析线型在中国画与书法中的作用

浅析线型在中国画与书法中的作用

浅析线型在中国画与书法中的作用思南县宽坪小学:李维忠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因为书法和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重视对“道”的体认,它们在表达宇宙万物的真正本质时,共同体认着对“道”的理解,通过书画共同的用笔技巧和魅力十足的线条艺术,从而表达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悟。

近现代书画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和潘天寿,他们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可见,中国艺术在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相通性,影响着中国画向艺术品质比较接近的书法学习,并已形成传统。

可以说,中国画的书法性影响着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内质,这是因为书法艺术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具有比较抽象而空灵的艺术,所以,书法和绘画作为心灵的艺术,两者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描艺术,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画师以简练、严谨、流畅刚劲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的年纪、性格和表情,变化多样而不雷同。

线条在疏密有致的组织中、刚柔相济的变化中,创造了和谐的韵律和装饰性效果。

在壁画中,运用了传统的中锋,圆滑流畅的铁线描,表现了一种“力”的刚柔并济之美。

在画画的线条观赏中,感觉到“笔力”功夫之所在和节奏韵律美之所在。

以线的神韵,把壁画所在的内容与形式的内在气质、内在力度完全的表现出来,贯穿着整个画面的气韵生动,装饰色彩浓厚之效果,使之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进化与发展。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书画艺术是线条运动的造型艺术,即强调“骨法用笔”,强调以线界形、以线造型。

书画艺术本身具有的线的美、力的美,是最容易发挥其个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凝练的笔墨线条。

可以说中国书法影响了绘画艺术,使画家们从线条的运动组合中找到了新的灵感。

中国绘画对线条的使用与理解,无疑受到了书法的影响。

因此,中国绘画很早就有“骨法用笔”之说。

中国画的作画之法,也同样非常讲究用笔,其方法在很多方面同于写字,所以说中国画强调以“写”法作画,称之为“写意”正因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更加拓宽了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与审美领地。

如何鉴赏书画中的线条

如何鉴赏书画中的线条

如何鉴赏书画中的线条书画同源,书画中的线,是中国书画造型的根基,它既简单,又千变万化,它构成了中国书画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线条是中国书画造型的根基,它融于书画。

追溯历史,“书画同源”,这是研究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人共认的事实,这里的“书”,指文字,中国最早的文宇,是“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里说:最早的写字方法,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随体诘屈”的“象形”,指的就是我们祖先的“画字”,而后陆续出土的陶器等上面的文字,也证明这一点是正确的。

1 “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审美内涵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是当今书法界人士对书法所下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定义。

简单,是它尚未包括书法艺术的全部内涵;深刻,是它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要义。

线条,是书法构成的根本手段,书法的一切艺术意味,最终都要靠线条来表现。

书法线条的意味主要表现在“力”、“气”、“势”三个方面:1.1 线条凝固的“力”人们在谈到书法艺术的线条时,大多只注意到线条的流动所产生的艺术意味,极少注意到线条中凝固的“力”。

其实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书法之术意蕴的基础,离开它,一切便都是无皮之毛,无骨之肉。

在中国的书法理论中,“力”、“骨力”是最早出现的审美概念,晋朝卫烁《笔阵图》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由此可见“骨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唐太宗李世民在《论书》中说他“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把“骨力”提高到了书法艺术第一要素的位置。

而书法线条中凝固的“力”,并不以线条的粗细来体现,而是由“中锋用笔”产生的线条的立体感呈现的,只要用笔达到了“如锥画沙”的境界,则线条的形质无论粗细还是枯湿,都会使人感到“力在字中”。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指书法用笔只可用中锋,侧锋一律不取,书法中适当运用侧锋可以取得一定良好的效果,所谓“中锋取力,侧锋取妍”,在书法中侧锋只能作为中锋的辅助作用。

中国画技法——线描

中国画技法——线描

中国画技法——线描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中国画的技法多种多样,其中线描是最为基础和常见的一种技法。

线描即以线条勾勒出形象和内容的绘画技法。

它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也是其他画种中广泛运用的技法之一、线描可以简洁地描绘出形象的轮廓和结构,使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生动感。

在线描中,要注重线条的运动和次序,力图在有限的线条中,表现出形象的行动和特征。

线条的形态和表情能够反映画家的思维和意图。

线条的粗细、长短、弯曲程度和方向的选择,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明暗关系和体态特征等。

线描的基本特点是“运笔迅疾,笔势利落”。

画家常使用细笔、厚墨,结合用笔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出形象轮廓的粗细、明暗、厚薄等。

画家通过精准的线条勾勒,将人物、山水等事物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在中国画的线描中,有些画家强调线条的幻化和变通,注重线条和墨色的结合使用。

通过控制墨的渗透和拉长程度,调整线条的质地和形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线描效果。

比如,用线条交错勾勒出山水的起伏和树木的繁茂;用线条交织描绘出花卉的繁复和纷繁;用线条延伸出人物的动作和姿态等。

中国画的线描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法是“写意”。

写意即通过简练的线条和形象的构图,捕捉事物的神韵和意境。

写意线描注重表现物象的生动和气韵,超越形态的精确和准确,更加强调画家对事物内涵和表达感情的把握。

写意线描更加注重画家的个性和自由发挥,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线描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技法,不仅在传统中国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现代绘画和绘画教育中得到重视和发展。

通过线描,画家能够捕捉事物的形成和流转,同时也能够表达画家对事物的感悟和思考。

在绘画教育中,线描是培养学生观察、绘画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一环。

学生通过线描,可以锻炼手眼协调和线条把握能力,提高观察事物的细致性和准确性。

同时,线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线描是中国画中最基础和常见的一种技法。

中国画线描写生浅论

中国画线描写生浅论

64艺术论丛中国画线描写生浅论史霄雅辽宁师范大学摘要: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线描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表现语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以线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加丰富发展了线描写生的各种技法并由历代名家不断发展完善。

线描写生是中国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写生中作者要认真观察,切身感受,把主观情感和客观神韵充分融合。

通过提炼、概括和组织把客观事物以线条的形式物化到纸面,要充分的了解对象的物情、物理、物态,再运用合理的构图,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才能产生感人的线描写生作品。

关键词:线描;写生;提炼;组织;创作一、中国画线描写生的含义有人把“写生”理解为某种技法,有人把“写生”当作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

但如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生”,这些解释都不尽准确。

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写生其实是西方观念,一提起写生,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支着画架拿着画笔对景写生。

而在传统中国画中主要体现为“师造化”,并不局限于对客观物象的生搬硬套,而是赋予事物和线条极大地生命力,加入了作者的情感和认知。

线描写生就是画家根据强烈的主观意识用线条将客观物象进行有目的的提炼、概括、组织,这样创造出的线条生动,不死板,还融入了作者的精神内涵,耐人寻味。

二、线描写生中线条的主观表现线描也叫白描,白描画法以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成就最为突出,这种不着色彩完全以笔墨线描为提炼外形、塑造形象的画法成为“白描”,即单纯的用线画画。

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线描作品的美感,我们在写生中不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应当是经过对比和感受进行有目的取舍与提炼、美化、组织。

线描写生要求习画者必须在不由线构成的物象世界中简化并提炼事物的抽象形态,让对象在画面中以“线”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就有了主观观念的介入,所谓主观观念,人与人之间是不统一的。

例如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象,孩童的思绪被那自由飞翔的鸟儿带去、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新空气缓缓进入了老人疲惫的肺部、而那潺潺的小溪,相互争艳的红花绿叶 则被画家看在眼里,把复杂的美景提炼成一个个线条,将美不胜收的风景永远定格在画纸上。

浅谈对中国画线描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画线描的认识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邸志玉浅谈对中国画线描的认识摘要:线描是中国画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从古到今的艺术家把他们的热情与精力用到对线描的探索里,用他们自己的绘画风格,以活泼的、形态各异的线条描绘他们对自然,对世界万物的感受。

线描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线条的明快,概括,简练等特点在绘画表现中别具一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线描;十八描;法则;造型1线描的认识1.1线描的含义线描指只用线作画,也称做白描。

其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中是很高的,是锻炼造型的基本手段,在线描中线条有长短、粗细,疏密、曲直、轻重、刚柔的不同变化。

为了能更好地表现线条的美,我们在写生中不是看到物体有什么就在画面上画什么,我们在作画时,要对所画的物体进行人为的处理,加工,提炼,对比;舍去不必要的东西,留下精彩的东西,形成自己想要的画面。

1.2线描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线描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从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逐渐产生,这其中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感受。

例如原始岩画、彩陶纹样、古代瓶画、壁画、帛画等上边出现的山水、草木、人物和禽兽都是用线来表现。

而在当时线条并不成熟,线描逐步成熟完善是从汉、晋到唐代,宋,经过许多的画家在实践中总结并积累经验,线描才逐步发展完善。

例如;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烈女图》,在他的画中体现了画家在用笔上的独到的技法,者即意味着线条作为表现的手段,开始向成熟的方向发展,画中的线条圆润连绵,就像“春蚕吐丝”,展现出中国画独特之美。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所画。

从中可以看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送子天王图》在用笔的变化上,里面渗透着感情因素的起伏,使线条在勾勒时在不同的转折过程中有了节奏的变化,使线条更有表现力。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概括,凝练的线条,画面中人物被赋予传神的气质以及强烈的形式美感,把中国传统艺术中典型形象塑造出来。

浅谈对线描艺术发展的认识

浅谈对线描艺术发展的认识
品就尽情描绘和 刻画 了不 同时间、 同地点发 生的事 情, 不 突破 了时间与空 间的约束。这种 区别于 西洋画的表现 手法 , 更说 明 了中国人对 艺术的独到感 悟, 也进 一步说 明了中国绘 画的伟大 。
线在 中国绘画 中对 空间的不 同划分 便形成 了“ , 面” 而这 并非 西洋 画 中的“ 。 大实” 大虚” 面” “ “ 的高度概括 ,
N SO _ 4 D K 9 一4 。
主、 气势 、 呼应、 虚实 、 疏密、 开合等构 图经验也不 断有所 总结和扩 展。 至此, 中国画的形式构 图已经十分完备 , 既有写 实的全景构 图、 一角半边 式的构 图, 又有诗 书画印相结合 的独特形 式。
明清 时期 , 图的变化 已经十分 丰富、 构 自由。石涛 、 大山人 八
现的繁缛 与肤浅。 因此, 现代 画家要继承优秀传 统 , 悟 中国 感
绘画 线描 的精神 , 从传 统 中汲取 丰富营养 , 增强 线描艺术 的生 命力 , 使线描 艺术表 现在 新的历史 时期得到发展 , 更具 艺术魅
力。
注: 文章 系 宁 夏大 学 科 学 研 究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目编 号 : E 项 ()
挚感 情 。
楚墓 出土 的两 幅 帛画《 人物龙凤 帛画》 人物御 龙 帛画》 和《 是我 国现存 的最早的绘画作 品。线条描绘体 现 出
古人对线条 的 自如运用 , 同时也体现 出中国古人 以线造 型的造型观 。东晋顾 恺之 的“ 春蚕 吐丝描” 将战 国以来
形成的“ 古游丝描” 展到 了完美无缺 的境地 , 高 发 并逐 步走 向成 熟。在顾恺之 的《 洛神赋 图》 女史箴 图》 人 和《 中,
统 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 更深刻地感悟 中国绘 画线描 的精神 。中

“书画同源”与中国画的“书写性”

“书画同源”与中国画的“书写性”
和表 达意境的 ,“ 书写性 的用笔是 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 言,离开了书法 的用笔 ,就很难 言 中国
画 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词 :书画同源;写意画;书写性;现代 性
中圈分 类号 :J 1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1 1( 0 0 206 ・3 0 97 7 2 1 )0 -0 10
而未分 ,象制 肇创 而犹 略 。无 以传其 意 ,故 有 书 ;无 以见 其形 ,故有 画 。 此为最 早 的 ”固 但 在 中国传 统 艺术 中 ,书法 与绘 画的 关系却
书画 同源 ”说 。宋 元 以后 ,文 人画家 由于 十 分紧密 。 自从元代 赵 孟摈提 出“ 画 同源 ” “ 书 、 “ 以书入 画 ”以来 ,强 调绘 画的 “ 写性 ” 书 对 笔墨 的重视 ,又从 新 的角度 强 调 了 “ 画 书 成 为 中国画坛 的一 个普 遍追求 。赵 孟授 曾题 同源 ”的观点 ,其用 意在 于 强调 绘画用 笔本 诗 : 石 如 飞 白木 如檑 ,写竹还应 八法 通 ,若 身独 立 的形式趣 味和 审美 意义 。 到近现 代 , “ 直
范 瑞 芳
( 宁师范 学院 美术 系 , 内蒙 古 集

乌 兰察布
02 0 10 0)
要 :“ 书画 同源”是 中国传 统艺术 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它 包含 两方面的含 义:一是指
中国文字 与绘 画在起 源上有相通之处 ;二是指 书法与绘 画在表现形式方面 ,尤其是 在笔墨运 用 上具有共 同的规律性 。中国画特 别是其 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 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 求来塑造形 象
收稿 日期 :2 1.42 0 00.2 作者 简介:范瑞芳 (17 一 ) 9 5 ,女,汉族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美术 系讲 师, 内蒙 古师范大学在读研 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画。

重识中国画的线与笔墨

重识中国画的线与笔墨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中国画与线的关系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

线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第一种是由点逐渐积累而成的,第二种是皴,第三种是用干笔轻擦。

使用不同的材料、方法产生的线各有不同,会呈现出方圆、曲直、轻重、粗细等丰富的变化。

如果在画面中对线条的运用得当,便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是毛笔,通过使用这种独特的锥形工具,中国画逐渐形成了深厚的艺术底蕴。

书法是借助文字表现线条的艺术,毛笔的运动轨迹能产生特有的线。

书画同源是我国的艺术传统,所以中国画中的线具有书法性。

前人有言:“工画者多善书。

”这是因为中国画与书法使用的是同一种工具。

中国画讲究笔墨造型。

线的走势形成方圆的形状关系,魏碑线条外方内圆,具有苍劲有力的浑厚之美;宋代的瘦金体线条内方外圆,具有小巧玲珑的精致之美。

中国书画中的线条的粗细变化十分讲究,要求细而不绵软,粗而不鲁莽。

中国画的笔墨讲究轻重变化,笔墨的轻重变化是由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和用笔过程中的力度决定的,造成虚实轻重的感觉。

线条的变化包含了对立与统一的道理,或轻如薄雾,或重如焦炭。

线条软不能间断,要有弹性;线条硬不能生硬,要有筋骨。

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这幅画的线条简洁有力,画家熟练、准确地运用线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手势,设色层次清晰,衣物互相堆叠,体现出轻薄、透明的纱织物特有的质感,衣纹看似规整,其实不然,发髻和鬓丝十分精细,衣纹转折处有很多圆润的用笔,画家用这样的方法体现唐代妇女圆润和极具富态的美感。

线既可以依附于形体,又可以独立于形体。

我们不能以一种具体的概念束缚线的表现范围。

西方绘画中的颜色也是笔附着颜色以线的运动轨迹画出的一块颜色,如果单纯地看每一块颜色,其实都是一种线的衍生。

所以说线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

中国画中的线颇具魅力,寥寥几笔就能表现出作品的神韵。

速写可以说是中国画的基础,因为中国画是线的艺术,而速写是最能体现出线的具象性与抽象性的。

浅探中国画的书写性

浅探中国画的书写性

摘 要:中国画历经千年历史悠长,历代传承,历久弥新。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交融,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而中国画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画种,注重线条和“书画同源”的理念始终如一并流传至今。

无论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变化,在绘画风格上如何创新,都不可忽视中国画运笔的书写性与线条的造型。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画在运笔上以及中国绘画的“书写性”上进行梳理,更加明晰中国画运笔义理,从而更好地完成对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画;书画同源;运笔;书写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发展史上积淀了数千年,书法与绘画艺术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中国画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在绘画的技法上、表现形式上和内容方面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当代的中国画在创作的风格上也变得越发多元化了。

传统的中国画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国画创作在当今时代自由发展。

而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画中,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应脱离传统中国画的内在精神。

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的世界造型艺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之处就是其“笔墨造型”,即用笔与运墨。

中国画对于用笔与运墨上的要求极高。

对于中国画的“笔墨”,笔者的理解首先可以拆分为“笔”和“墨”。

中国画中的笔、墨不单单只是中国画作画的工具,术可以产生更高的利润。

三、工业构筑物艺术再生模式(一)展览式空间工业构筑物也是艺术品,它具备着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能够让游览者看到其发展历程。

设计师在改造这种构筑物时,就要充分发挥它的艺术感。

最好是使其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方便展馆收藏、展览及用户体验。

所有的建筑都要靠建筑设计师赋予它们独特的灵魂,使其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例如,上海民生码头的八万吨筒仓,设计师就将其内部空间改造成了艺术展馆,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3]。

图3 上海民生码头筒仓图4 艺术展馆(二)居住类空间改造需要根据周围的具体环境来制定方案,如果构筑物地处人流聚集区,最好是改造成公寓、酒店等类型的营利式项目。

浅析国画线条的书法性

浅析国画线条的书法性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中国画以线条来表现国画对象的形态、方向、数量甚至是色彩和空间。

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

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无论是山水花鸟,其线条用笔都依靠书法性来衡量其审美的重要标准。

如果说工笔画的线条是书法中的楷书欧柳颜赵,那写意泼墨就是书法中的行草和狂草。

毛笔是一种很神奇的工具。

软性的笔毛却能画出特别刚性遒劲的粗细线条,有的酣畅淋漓有的婀娜多姿,无不体现出画家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

1古人对中国绘画线条综述南宋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提到了“骨法用笔”。

把中国画线条提升到书法性的高度,体现画家用笔的力度、有意境、有风格、有品位以及对于艺术追求的高度。

以意用笔,笔到意到、笔落形神呼之欲出。

永字八法中永的八个笔划,侧,勒,努等等是中国楷书的基本笔法,也是画法中的基本笔法,书画其实是一理的。

所以画者必知书,明八法而通六法,乃笔势笔趣之转运,以上说明了只有深入理解了书法的八字法诀,才能通晓绘画中的六法。

南朝宋时的宫廷画家陆探微,在中国绘画史上,据传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他有至高的评价。

称其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运用到绘画上,充分体现了谢赫的“骨法用笔”之精妙。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他的画达70余件,题材从圣贤绘画、佛像人物到飞禽走兽,十分广泛,无一不精。

世人把陆探微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今草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是陆探微的代表作品,其中绘画人物皆形象瘦弱,宽衣薄带,姿态潇洒,体现出陆氏画风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的骨气之美,亦符合当时社会人物追求清瘦的审美风尚。

论中国画线艺术的书写性

论中国画线艺术的书写性

论中国画线艺术的书写性水墨写意人物画市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书画同源市水墨写意画的基础,“书写性”也自然成为水墨写意人物画审美的最高标准。

三十年代徐悲鸿引西画造型方法入中国画,给传统水墨人物在表现当代人物上提供了科学的保障。

然而,西画的光影明暗造型也时常有碍于传统书写性笔墨的发挥,加之当今受各种利益驱使,以毛笔在宣纸上谨小慎微的描绘出素描效果的人物造型,更能得到同样对书写性缺乏实践的部分评委的认可,水墨写意人物己将传统绘画的精华“书写性”逐渐丢弃。

中国书法特别是草书更讲究造型结体的优美,字体造型结体的律动感只有优美灵动的书写线条才能体现出来。

中国画是线性的艺术,其线条特别是写意水墨画的线条必须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做基础。

否则其线性只能是“……若气韵不周,实陈形似,笔力未通,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从历代画论史论中可以看到历代绘画高手莫不善书。

现代水墨写意画大家的学习过程或先习书后习画,或书画同习之,从小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

衡量一个写意水墨画家作品的高低,看题字便可一辩高下。

所以当代有些理论家甚至提出评品水墨写意画作品,只需看题字书法就可辩优劣之说就不难理解了。

张彦远又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日画也。

”张彦远的画论恰恰道出了当今中国画家的通病,仅善写物象之貌,得其形似,失其气韵。

有些画家不懂笔法,也没有下功夫去研悟笔法,只是满纸恶墨式脏色满涂,或美其名日创新,这些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中国绘画从唐代中期开始以水墨画逐渐取代金碧富贵的青绿画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载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在文化意识层次上首要的变化便是参与人员身份上的改变。

此前,唐代的文化意识形态主要是由贵族的土族来完成的。

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执政,又将唐太宗修订《氏族志》中所列的门阀士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使“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使得许多寒门出生的读书人有机会介入社会文化主流并影响它的发展。

从美学角度浅析绘画的线描艺术

从美学角度浅析绘画的线描艺术

从美学角度浅析绘画的线描艺术从美学角度浅析绘画的线描艺术摘要:线描作为我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是古代绘画艺术家通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累积而创造并且传承到今天。

从象形文字开始,我国绘画从原始阶段发展到一定艺术水平和独具风格的当下,线描的出现使传统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反映了纷繁离奇的社会生活。

其一招一式,在不经意中向人们充分表现着人性、物性的本质以及历史文化审美意识的深刻、真实的一面。

给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气息。

关键词:线描美学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线描艺术也随着蓬勃发展和不断完善。

审视线描的嬗变历程,它是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演进后的形态越加丰富,面貌尤为多彩,表现也更加拓展了。

从绘画发展历史来看,无论表现任何有型的、无型的物质,都需要通过线来塑造形体,所以线乃至线描在线描中都占据着其他东西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由于有了线与线的连接和有机组合,进而发展成了今天的文字,酝酿了今天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美学中的线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正如我国唐代司空图在其《诗品》中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说的不是一个字都不着,而是不多着,恰到好处,自蕴其味。

诚然,在绘画艺术中也是如此,空白之中留有佳境,弦外有音,意味无穷。

不用过多的形式加以渲染,不用过多的墨色加以勾勒,作者的思想意境自然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他这句话生动地概括和诠释了线描的美学意蕴。

还有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些都是古人对我国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和评价,其中也包含着美术线描的美学观点。

“中和之美”是儒家文学思想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观点之一,要求文学要“抒情言志”,可是这个“情”字也不是随便就抒发的,它受到一定的节制和约束。

二、线描的起源追溯线描首先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最初起源发生在大自然原始部落群体中的点滴,比如天体中流星划过的痕迹,它在天空就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弧线;天空中鸟的飞翔;溪水的流动等等这样的例子,都足以能够启发人们的思维和类似艺术的想象。

谈中国画线描

谈中国画线描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1谈中国画线描线描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中国画的构成基础,它是形象化的艺术符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帛画、漆画中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线描表现技法,此后,笔线一直是中国绘画造型表现方法的核心。

其实,物体本无线的概念,线是对面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加工而成的。

它是艺术家凭着主观视觉感悟,对物体形态的一种界定,是依据物象的纹理走向特征,通过艺术加工,抽象出形象化的元素,并作为绘画的手段和基础,融情感与艺术符号中,升华为具有生命张力的艺术构成要素,进行创作。

它的艺术效果能“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

历史上,诸多成功艺术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线条形式,构成线描艺术语言中的丰富语汇,如唐代画家吴道子、北宋画家武宗元、李公麟等,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书籍出版所需的插图版画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线描艺术的发展,出现了风格极为个性化的线描大师,最突出的人物有——陈老莲、任伯年。

此外,前辈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线描理论,历代画论中对线的关注表现在对“用笔”的品评上,论画品高低先论画家的用笔,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故,笔线为骨架,是绘画艺术的立术之本,从线描上传承着中华民族艺术对笔线特别敏感的审美习惯。

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是以丰富多彩的线描符号,作为艺术语言的重要部分来塑造形象的。

以线的形态、节奏、韵律体现意象的美感与内涵。

线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有其自身的语法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法则,即为法则,我们就应深入了解和遵循。

其实,任何艺术形式和任何艺术风格,都离不开艺术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法则,线描的艺术规律与法则,就是对线描的组合与排列的法与规,也叫“线法”。

它是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处理,是对立辩证的统一体。

线描艺术中,对立要素有用笔的粗细、快慢、顺逆、用墨的干湿、浓淡、布局的疏密、交叉和走势,密集线条中的空白则更具有视觉吸引力,淡漠中的浓墨更有力度,阴阳相生相克在线条的流动、穿插中生生不息。

探索当代中国画线描艺术的特征

探索当代中国画线描艺术的特征

Arts circle理论广角探索当代中国画线描艺术的特征文/段斐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线描艺术以及在当代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画线描艺术呈现出的一些新风貌的分析,阐述了当代中国画线描艺术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线描艺术;艺术特征当代中国画线描艺术深受传统线描艺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继承。

线描艺术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绘画发展的过程,是学习中国画艺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从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简单而又稚朴的几何花纹图案到当代绘画中经过精心设计提炼的意象线条,线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存在并发挥着自身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线描艺术的特点(一)“白描”艺术线是中国绘画的“骨”。

在谢赫《古画品录》关于“六法”中讲到的“骨法用笔”其实就是指对线的运用,由此其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随着审美意识的不断完善,以及对绘画技法的不断总结,人们将这种用线描绘事物的方法称之为“白描”。

“白描”即以墨线勾勒来描绘对象,“白”是指没有填色彩说的;“描”是指线说的。

“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将“白描”归纳为十八种。

“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它的出现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等经典的白描作品为后人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纵观当代,从院校的学生到现当代著名的画家,无不是从这些传世经典开始学习的。

因此,即使有各种新的文化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传统的、经典的中国绘画艺术仍然是当下学习的重点。

(二)书法艺术与线描的关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和线描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线描不只是简单的勾画“轮廓”,更主要的是它的“书写性”,这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线描同样是用毛笔去写的,因此从执笔的姿势到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都要在勾线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书法艺术
书法 艺术 同样 也是 一 门线 的 艺术 ,书法 以汉字 为表 现 载体 , 线 描 以物象为 表现 载体 。 汉 字在造 字上 遵循 着 象形 、 指事 、会 意 、形 声四大 法则 。在 古代 则有 “ 六 书 ”的说法 , 除此 四法 还有转 注和 假借 二法 。汉 字 的书写 方式 同绘 画一 样 ,都是 用线 来表达 ,以简练 而又 富有抽 象 化的 线来描 绘 物象 的外 形特 征 。简 单 的 日、月两 字就 是根据 太 阳圆 的形 状和 月亮 盈缺 形状而 创造 的字 体 。再如 “ 草 ”字 繁体字 是 其本 意就是 表达 两束 小草 的形状 。字的 最初 的状 态是 从 图画 中提炼 出来 的 ,而 至于 现在 的简 体字 是为 了书 写和 应用 的方 便而进 行 的改革 。 象形字 来 自于 图画文字 , 但是 图画 性质 减弱 ,象征 性质 增强 ,可 以说 是对 客观物 象 的升 华和 提升 。与线 描 的表达 有着 本质 的相 像 。所 以中国 画为 文入 画 ,没有 “ 文字 ”哪 来 的修养 呢 ?故人 日: 文如 其人 ,画 如其 人 。一般 画家都 是 书法与 画齐 驱并 进 ,一个 有修 养 的画家 也多善 于书法 。
文 艺鉴 赏
书 画同写性
摘 要 : 中国画 以线造 型 ,是 一 门线的 艺术 。 中国 画一 向以笔 为骨 , 以墨为 肉。 一直 到宋代 线描 成 为一个 独立 的 画科 登 上 历史 的舞 台。 而在 历 史发 展 的长 河 中,有 一种 艺术 形 式与 线描 齐驱 并 驾, 它跟 线描有 着 共 同的 主张 ,有着 共 同的追 求 :书画 同源。 关键 词 :线描 书法 书 画同源
“ ”

结语 :时过境迁,当代的画家依然恪守着 “ 书画同源”
的思想 。 “ 书画 同源 ”的理 论一经 确立 就被 后人 推崇 。著 名画家 黄 宾虹老 先生 曾经说 : “ 赵 孟颓 谓 ‘ 石如 飞 白木 如 籀 ’,颇有 道理 。精通 书法 者 ,常 以书法用 于画 法上 。 昌 硕 先生 深悟 此理 。我 画树枝 常 以小篆之 法谓 之 。”黄老 先 生一句 话道 破 了 “ 书 画 同源 ”的影响之 深 。吴 昌硕先生 以 金文 篆刻之 法入 画 ,开 创 了大写 意 的新 面貌 。在 美术 史 中 关于 “ 书 画同源 ”的记 载可 谓是 笔笔 皆是 ,这也 是文人 画 所追求 的审 美的理 想状 态 。 赵 孟颁 的 “ 书画 同源 ”理论 强调 了 中国画 的形式美 的 意味 ,同时 更 凸显 出线 描艺 术 的根本 。书法 与线 描 的齐 驱 2 .骨法用笔 书画 同源 ”发展 的必 然要 求 。线 描之 所 以有 着 中国线描 的书 写性 决定其 独特 的 艺术魅 力 。书写 性的 并进 正是 “ 入 画表达 的审 美情 趣也 是文人 画 家所追 求 的。 中国画 一 向 强大 的生命 力 ,也正 是 “ 书 画 同源 ”对 于线 的 艺术本质 表 以笔 为骨 ,以墨为 肉 。谢 赫在 六法 论 中首先 就提 出 了 “ 骨 达的流 露 。 法用 笔 ”的主 张 。其主 张的方 式就 是 以书法 入画 ,这 也成 E l | | | _ l 尊 》 _ i _ _ 为书 画家 的必 备修 养 。南齐 的王增 虔认 为 : “ 古 风 肉润, I l 每毒S c . 被 _ 堰 嗡劫 l 。 臻 羲 萎 入妙 通灵 。”其是 强调骨 法用 笔 中书写 性 的特征 。而 真正 ’蝴蠛 疑 澉' Q j 把 书法和 绘画 融汇 到一 起 的人 是赵 孟烦 ,其 提 出的 “ 书画 ≥ 鼍 蔼 碗 论嫒 嗓 釉| ’ ; 袋 氪 瓤犯 宅 苯 最 毪; f ∞5 同源 ”理 论对 后世 绘画 的影 响深远 ,在 历史 中赵 孟烦 可谓 毫 槔囊 鹤 余l灾淑 q 't 募’ 跌漩 乜畚 l 是一 个发 展者 ,集大 成者 。
线是 中 国画独有 的表 现语 言形 式 。线为 一切 绘画 艺术 的基 础 ,是一切 表现 形式 的始 祖 。在 所有 的过渡 中,或 许 只有 中 国的绘 画才 是艺术 中独 有 的魅 力 。 中国的绘 画在 古 以来 就用 其独特 的 工具和 材料 进行 描绘一 一 毛笔和 宣纸 。 而线 描则 是通过 一条 条粗细 变化 的线 条来 凸显线 的艺 术 。 线描 艺术 经历 了 中国几千 年 的演变 ,在 这历 史文化 的 河 流 中沉 淀下 了很 多绘 画的线 描形 式语 言 ,造 就 了中 国线 描 的独特 艺术魅 力 。 中国的线 描艺 术历代 承接 ,就 如 中国 的文 化一 样源远 流长 ,一 直到 宋代 线描成 为 一个独 立 的画 科登 上历 史的舞 台 。 中 国画是 一 门线 的艺术 ,其鲜 明 的、 明确的表 现形 式 构成 线描 艺术 的特性 。线 描在 用线 上讲 究线 条的往 复 、曲 折 、顿挫 、疏密 、 聚散交 错 。在 画家 的手 里 一条线 是有 生 命 的,一 条条线 条一 波三 折 ,藏锋 护尾 ,在 描画 的过程 中 无不 讲究 一个 “ 无往 不复 ,无垂 不 收 ”的原则 ,通 过手 臂 , 将 个 人 内心的情 感传 递到 毛笔 上 ,将 情感 与 线条 结合于 一 体 ,浑然 天成 。而在 历史 发展 的长河 中,有 一种 艺术形 式 与线 描齐 驱并 驾,它 跟线 描有 着共 同 的主 张 ,有着 共 同的 追 求一 一 书法 。 载 了很 多关 于书法 的起 源和 发展 的学说 ,首 次提 出 了 “ 书 画体说 ” 。在 这 时期 “ 书画 同源 ”的说 法并 没有独 立成 为 个理 论体 系 ,其 多 以记录 书画之 间 的共 同联系 ,强化 了 “ 书 画用笔 同法 的” 观点 , 首 次提 出了 “ 书 画异名 同体说 ” 的见解 。 同时他还 提 出 了 “ 识书人 多识 画 ”和 “ 工画者 多 善 书 ”的观 点 。其 独特 的见解 也 并没有 大规模 的被 用于 书 画之 中,没 有形成 一个 完整 的理论 体系 。但 是张彦 远 的画 论 一直 被文 人所 重视 , “ 书 画 同源 ”与 “ 书 画 同法 ”理 论 基 础也 深入 人心 ,对赵 孟颓 提 出书画 同源 的理论体 系打 下 了坚实 的基础 和理 论支撑 。 赵 孟 能文 能诗 ,能画 能书 。其楷 书名 扬天 下 ,与 柳 公权 、颜真 卿、 欧阳询 并成 为 “ 楷 书 四大家 ” 。绘 画作 品 流 芳千 古 , 其 中记 录济 南风景 鹊 、 华二 山的 《 鹊华秋 色 图》 、 还有 《 秋郊 饮马 图》 、 《 秀 石疏林 图》等 。其作 品笔墨 韵 味十足 ,堪 称之为 “ 书 画 同源 ”的典范 。赵 孟烦 不仅提 倡 书画 同源 ,同时也提倡 “ 师法 古意 ”。 正 是因为 其提 倡 “ 古 意 ”讲 究书 法用 笔的评 价标 准 ,把 中国画 中 “ 画 ”的成 分 提 升到 “ 写 ”的 意境 。正所 谓 中国画 的精神 重在 于 “ 写” 而非 “ 画 ”。 赵 孟烦 诗 云 : “ 石如 飞 白木 如籀 ,写竹 还 须八法 通 。若也 有人 能会此 ,方 知书 画本来 同 。”赵孟 颊 在 书 画的主 张中重 写而 不提倡 画 , 他们 文人 在绘 画的 同时 , 把 画梅 叫做 写梅 , 画竹 子叫做 写竹 。 元代 柯九 思诗 云: “ 写 竹 千用 篆法 ,枝用 草书 法 ,写叶用 八分 法 ,或用 鲁公撇 笔 法 ,木 石用 折钗骨 、屋 漏痕 之遗 意 。”充分 强调 了绘 画中 写的重 要作 用,强 化 以书入 画的观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