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民法制教育现状研究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培养下一代公民素质的重要一环,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一些现状与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法治教育普及度不高尽管我国在法治教育方面进行了多年努力,但普及度仍不够。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法治教育的覆盖率相对较低,相关资源分配不均衡。
此外,一些学校重视法治教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导致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 教师法治教育水平不高教师在法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在法治教育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尚有提升空间。
一方面,教师普遍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有限,无法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另一方面,教师在法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一定欠缺,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法治教育内容单一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往往只侧重于传授法律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法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成长需求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这导致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问题分析1. 资源不均衡导致普遍性问题由于地域、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一些地区在法治教育资源分配上不均衡,使得部分学校和学生无法充分享受到优质法治教育资源。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差距问题,并可能对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2. 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法治教育当前的法治教育更偏向于传授法律知识,缺乏对法治基本原则的系统讲解和对法治精神的培养。
此外,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不足,缺乏全面性的教育体系和内容设置,无法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3. 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是法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质量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法治素养。
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在法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上还有较大的欠缺。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法治教育水平至关重要。
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一、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违法现象日益严重,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愈发缺失。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找出改善的对策。
1.中学生法制意识淡薄中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对法律的不尊重和不了解。
在学校和社会中,存在着大量中学生参与或者纵容的违法乱纪的行为,一些中学生甚至会出现辍学、打架、吸烟等现象,这说明了中学生法制观念的缺失。
2.教师法制教育不足中学教师在法制教育方面的不足也是中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一些中学教师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尊重不足。
3.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种种不良风气和价值观念,例如暴力、色情、赌博等,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他们对法制的认知水平不高。
二、对策探究针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探究,以提高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
1.建设健全的法制教育体系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包括法律知识宣讲、模拟法庭活动、法制教育日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增强法制意识。
学校可以加大对法制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培养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2.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学校和社会应该密切合作,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
学校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士来进行法制教育讲座,增加学生对法律的了解。
学校还可以建立法制教育基地,并与社会相关机构合作,提供实践培训机会,促进学生对法制的深入理解。
3.提升教师的法制教育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法制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制教育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法制教育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法制教育理论和方法,强化他们的法制教育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对中学生进行积极的激励,鼓励他们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设置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志愿者等,让学生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中得到实际的奖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积极性。
青少年法制教育调研
青少年法制教育调研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其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教育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青少年法制教育也被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调研了解现阶段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提升其效果。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1.法制教育普及率有限尽管我国国家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开展中,很多学校和地区的法制教育仍不能普及到每一位青少年中。
因此,一些青少年对法律意识的缺乏和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依然很普遍。
2.教育内容不够实用在实践中,大多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法律知识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实际应用。
这使得青少年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真正了解法律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3. 教育方式单一许多学校只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法制教育。
这使得孩子们难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因此,需要注意开发更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孩子的教育需求。
二、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1. 应该注重融入校内和社会多元文化因素校内和社会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因此,在法制教育中应该注意融入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含义。
2. 强化实践教学将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模拟或现场教学等体验和了解法律知识。
这样的教育可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想要考取法律职业的学生而言,还应该加强模拟法庭和实践性的案例学习。
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时代,因此可以适当地运用学科知识和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对法制教育进行拓展。
诸如视频教学、网络学习、微信公众号、MOOC等在线学习工具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实用的法律知识,开创出更多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总之,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繁琐的工作,并需要不断地、充分地借助各种渠道和平台来宣传和推广。
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学生面临诸多法治教育问题,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学生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制意识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1. 法治观念淡薄当前,一些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对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较为模糊和淡薄,缺乏对法律的基本认识和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对于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够重视,存在较严重的违法意识和行为倾向。
2. 法制观念薄弱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薄弱,对于法律的约束和规范意识较弱。
他们容易受到网络、社交媒体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和言论,容易受到违法违规信息的侵袭,形成不良的法制观念和行为模式。
3. 法律知识匮乏中学生在学校的法律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层面,较少涉及实际案例和生活应用,使得他们的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对实际法律问题的应对能力和解决能力。
二、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对策研究1. 加强法治教育内容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设置更多的法律知识和实际案例教学,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实质和应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尊重法律的意识。
2. 增强法治教育实效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得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实际收获和提高。
开展法制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对于法律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3. 强化家庭法治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社会环境,应该加强家庭法治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家长和家庭成员要认识到自身对于中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模式,使得中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就能够受到正确的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法制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法制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在当前的法制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亟需得到我们的关注和改进。
首先,法制教育的覆盖率还不够广泛。
虽然我国已经将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法制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师资力量不足,教材资源匮乏,无法提供优质的法制教育。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对法制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法制教育的覆盖率。
其次,法制教育的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的法制教育内容主要以法律法规知识的灌输为主,忽视了法治理念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法制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此外,还应加强对法治历史、法治制度和法治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法治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再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目前,一些学校的法制教育存在着单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
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来,通过案例分析、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应该注意将法制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法治习惯。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法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政府、家庭、社会组织等都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推动法制教育的全面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社会组织举办法制教育活动。
家庭则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制意识,教育孩子懂得守法、讲道德。
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一、现状分析现代社会,法制教育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而法制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提高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思想品质。
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法制教育内容不足目前的中学法制教育内容较为简单,大多是简单地介绍国家法律法规和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但是缺乏针对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性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枯燥无味,对法制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2. 法制教育手段单一现有的法制教育手段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单向讲解,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参与,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参与度较低,难以真正了解法律的价值和作用。
3. 法制教育缺乏实践体验法制教育更多地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较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
4. 法制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影响学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有时难以覆盖到家庭和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而社会和家庭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环境,如果在这些方面缺乏法制教育的支持,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出现偏差,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影响。
5. 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现阶段中学生法制观念较为薄弱,一些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违法违纪的现象。
二、对策探究1. 优化法制教育内容应该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制教育内容,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法治活动等形式,向学生阐释法律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多元化法制教育手段在法制教育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法制教育当中。
3. 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法制知识,让他们能够真正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加学生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实用性。
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
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是指终身教育法治观念,培养公民守法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制度体系。
它旨在加强公民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法治意识和素养,推动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
在当今社会,法治教育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在法制化国家中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探讨法治教育的现状、意义、内容、形式等方面,讨论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的建设与探索。
一、法治教育的现状与意义当今社会,法治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被广泛关注和重视。
当前,我国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终身教育方面还有不少不足。
建立和完善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对于培养公民守法意识,增强法治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的建设还能够对提升公民素质、改善社会风气产生积极作用。
只有当全体公民具备了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建设法治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的内容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的内容应包括法律法规知识、法治理念和价值观、公民责任和义务等方面。
应当在教育体系中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守法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社会宣传、媒体宣传、法治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和法治理念,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
还应当加强公民守法责任和义务的教育,让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的内容还应包括网络法治教育、家庭法治教育等方面。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性,网络法治教育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加强对网络法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引导公民依法利用网络资源,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和秩序。
应加强家庭法治教育,培养家长对孩子的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孩子自觉遵纪守法。
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教育成为了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法治观念的认识不足、违法行为偏多、法治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稳定。
研究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推动中学生法治观念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1. 对法治观念的认识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对法治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阶段,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是缺乏深入和系统性的,对法治观念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由于缺乏对法治理念的正确理解,一些中学生容易对法律产生误解,甚至表现出对法律的抵触心理。
2. 违法行为偏多在一些中学校园中,存在着一些违法行为,如欺凌、抢劫、吸烟、酗酒等行为时有发生。
这些行为给校园秩序和学生的成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威胁了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3. 法治意识淡薄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原因,一些中学生的法治意识非常淡薄,他们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守法意识,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和违法行为。
二、当代中学生法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社会风气不正当前社会风气多变,价值观念趋于混乱,一些不良风气助长了中学生违法行为的产生。
同时社会中也存在有一些针对中学生的违法行为,有的涉及者利用中学生年少无知的特点,偷偷在学校附近售卖违法物品,有的则以网络为媒介,打着各种所谓的“义务”之名侵害中学生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2. 法治教育缺乏深度在中学校园的法治教育中,往往缺乏规范的教育模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只是在教材中简单地介绍法律知识,忽略了对法治观念的认知和深入的解释。
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抽象的印象,难以产生对法治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3. 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家庭对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关注不足,对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教育不够,导致中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认识停留在潜意识阶段。
1. 加强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中学法治教育应该把对法治观念的认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正确理解法治理念,增强对法治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教育他们法律法规,倡导法治观念,将对社会和谐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1、传统法制教育模式单一自古以来,传统的法制教育一直是以法律知识为核心,注重教授法律条款、法律程序、法律机构及其职能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法制教育模式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的已经显得力不足。
需要将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培养到深刻的程度,并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情况。
2、大学生法规观念不强许多大学生还未对法规养成足够的认识,对一些条款和规则由于不了解其法理、立法缘由和权力确认等情况,心存怀疑甚至质疑,对于制度、法律规定和法律职责分配也缺乏充分了解和理解,大都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在校内的法规规定应用。
3、法制教育时间较少当前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法制课程的时间也难以充足,这也使得在大学期间对于法律以及法规观念的了解有限。
4、法制教育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实用性的知识,而传统的法制教育中太多的内容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其实践性不够,导致大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
二、针对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对策1、改变法制教育模式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应当改变,将法律知识与社会发展、经济活动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对于大学生的法规观念应注重讲解其发展历程,解释其立法缘由,并且给予实际案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听讲的时候更能够有理性地接受相关知识。
2、延长法制教育时间对于大学生的强化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在原有的法制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必修法规课程的学时。
通过加强必修的法律课程,激发起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思维框架。
3、提高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加大实践性教学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学生将知识变成实际经验,使他们更加容易掌握、消化和运用法律知识。
比较分析国内外法制教育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比较分析国内外法制教育实施的现状与问题法制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教育活动,它旨在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整个社会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程度。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制教育方面各有特色和问题。
本文将比较分析国内外法制教育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国内法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中国,法制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接触法律知识,学习法律法规,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
然而,国内法制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
一些城市和地区的法制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法制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导致了法制教育的差异化与不均衡。
其次,法制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当前的法制教育主要侧重于法律知识的灌输,缺乏对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和法治思维的培养。
此外,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能力。
其次,国外法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发达国家,法制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例如,在美国,法制教育被广泛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辩论等实践活动培养法律思维和能力。
此外,一些国家还给予法制教育更多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国外法制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法律知识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法制教育内容过于偏重实践和技能培养,忽视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的培养。
对比分析国内外法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法制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教育活动,对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国内法制教育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和深化、教师队伍不够强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与此同时,国外法制教育在实践和技能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需要注重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的培养,避免对法律知识的过度依赖。
从法制新闻角度研究我国民众法律认知的现状
从法制新闻角度研究我国民众法律认知的现状【摘要】我国民众对法律认知的现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法制新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法制新闻对民众法律认知的影响,分析了我国民众普遍的法律认知水平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同时也指出了法制教育与法律宣传的不足以及新媒体时代对法律认知的挑战。
在建议加强法制新闻的报道,提升法律意识教育的力度,倡导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促进我国民众的法律认知水平的提升,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法制新闻、民众法律认知、法律意识、法制教育、法律宣传、新媒体时代、法治教育、全民法治意识、提升意识、加强报道、社会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全面推进,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也越来越重要。
而作为法律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法制新闻在提升民众的法律认知水平和法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不断增加,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向公众传达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法规和普及法治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法律认知的要求和期望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法制新闻的角度、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民众法律认知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了解民众对法律的普遍认知水平、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法制教育与法律宣传的不足以及新媒体时代对法律认知的挑战等方面的情况,将有助于更好地完善法制新闻报道,提升法律意识教育的力度,倡导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1.2 研究意义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而民众的法律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稳定。
通过从法制新闻角度研究我国民众的法律认知现状,可以深刻了解民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这对于制定和改进法律宣传和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研究民众法律认知现状,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好地了解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中国普法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普法现状分析报告根据对中国普法现状的分析报告,以下是我对该主题的观察和评价:1. 法律法规制定的全面性:中国普法现状表明,在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宪法、民法典到行政法规和地方条例,中国立法体系已经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框架。
2. 法律知识普及的进展:尽管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但普通公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仍存在不足。
普法宣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法律的认识,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和普法教育的内容完善。
3. 司法实践的改进: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专业化和公正性的提升,为普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法官和法律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司法公正和透明度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司法独立性和廉洁性的进一步加强需要关注。
4. 广大公众的法律意识:人们现在更加注重法律维权和法律意识的建立。
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维权团体和法律咨询机构,人们日益依法行事的意识不断增强。
然而,仍有许多公民对自己的权益保护不够了解,因此,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和建立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关键任务。
5. 信息技术对普法的促进:在信息时代,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已成为成功的做法。
政府和各种法律机构通过建立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积极主动地向公众传递相关法律知识。
然而,信息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虚假法律信息的传播和维权渠道的混乱。
6. 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更好地推进中国普法工作,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同感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中国普法现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完善法律知识教育、推进司法改革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普法水平。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当前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在我国当前,法律教育开始于大学阶段,无论是本科院校亦或专科都设有法律类的专业,当然所谓正规的法律教育应该是在本科院校里进行的。
在本科阶段,采取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堂下听课的这种板书式教学,属于一种“通识性”与“基础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外,毕竟学生是初涉法律领域,懂得的仅仅是一些杂乱的法律意识与心理,没有一套经过系统训练的法律思维和一定量的法律知识。
但是如果经过了四年的大学法律教育进入研究生之后,还是依然如此哪就有点问题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吕忠梅教授,在其《从本科生到硕士生》一文中谈到:一般来说,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完成法律的“通识”教育或“共性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从“知识”走向“能力”,它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完成法律的“专业教育”或个性养成,个人“学风”、“文风”初显。
接着作者指出: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虽然进入硕士生行列,但各方面依然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理解为什么都是要给学生开列书单,满足于课堂上听课获得的知识,很少自己读书,从来不做笔记,更不动手写文章。
其实这种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有我们国家现存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和导师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连连下降以及毕业生收入的减少,社会对大学生生,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前途尤为关注。
今年6月10日,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发布。
报告介绍,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就业率最差的专业是法律和哲学,更是将近几年的这种关注引向深入,从某种程序上讲,如果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低,还可以从专业理论性强方面寻找理由的话,哪作为一个实用性的法律类专业,法律是一门“世俗”的学科,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的大潮下,需求量必定大增,应该不至于此。
法制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对法制教育实践的研究,分析了当前法制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旨在为提高法制教育质量、促进全民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法制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还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当前法制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法制教育效果的发挥。
本文通过对法制教育实践的研究,旨在为提高法制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二、法制教育现状1. 法制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法制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制教育体系。
2. 法制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涵盖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领域,使公民能够全面了解法律知识。
3. 法制教育形式多样化法制教育形式包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讲座等,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三、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1. 法制教育观念滞后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公民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法制教育只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忽视了法制教育在培养公民法治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法制教育内容单一部分法制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3. 法制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法制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全面,难以满足法制教育的需求。
4. 法制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法制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反映法制教育效果,影响了法制教育的质量。
四、改进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观念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法制教育观念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2. 丰富法制教育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将法律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使法制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3. 提高法制教育师资水平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法律素养,确保法制教育质量。
法制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挑战分析
法制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挑战分析法制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制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法制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和改进。
首先,法制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国家在立法、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法制教育的投入,各个层面的教育机构纷纷增设法学专业和法律知识课程,推动了法制教育的普及和深化。
同时,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这些努力为法制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尽管法制教育在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法制教育在普及程度上还存在差异。
尽管法学专业和法律知识课程的设置逐渐增多,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法制教育普及率仍然不高,居民法律意识薄弱。
这种差异性反映了法制教育在发展中的不平衡性,需要通过推出针对性的措施,将法制教育普及到每个角落。
其次,法制教育在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法律法规不断增多,知识点繁杂,容易让公民产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感觉。
此外,法律知识的晦涩难懂也给公众理解和学习法律带来困难。
因此,需要通过简化法律知识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
另外,法制教育在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法制教育宣传渠道的单一性限制了宣传效果的提升。
目前,主要依靠学校、法院、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开展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虽然有效,但仍难以覆盖全社会,特别是一些特定群体。
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深入存在一定的难度。
法律知识的学习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现实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缺乏时间和耐心进行深入学习。
因此,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如线上直播、微课堂等,让公众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和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主题的内容
法制教育主题的内容标题:法制教育:培养公民意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引言:法制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法制教育的意义、现状、方法和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引起人们对法制教育的关注,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一、法制教育的意义法制教育不仅是一种普及法律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公民法治观念、规范行为准则和公平正义意识的重要途径。
法制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规范行为、维护自身权益,增强社会公德心和法律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二、法制教育的现状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法制教育的现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法律知识的学习存在普及不足、内容过于理论化等问题;其次,法制教育普及不均,城乡、校内外差异较大;再次,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法制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考核。
三、法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其次,加强校内外法制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法律知识的普及率;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最后,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法制教育的质量。
四、社会各界合力共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才能具有较好的普及效果。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法制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家庭应从生活中注入法制元素,成为法制教育的积极推动者。
五、未来法制教育的展望未来,法制教育应注重实践操作、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同时,应加大对特殊群体和边远地区的法制教育关注与支持,提高全民法制素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结语: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与频率,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共同营造一个遵法守法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小学生公民教育与法制学习情况研究报告
小学生公民教育与法制学习情况研究报告引言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公民素养与法制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小学生公民教育与法制学习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法制学习情况。
研究结果公民教育现状1. 课程设置:小学课程中,公民教育多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部分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如公民素养、社会情怀等。
2. 教学方式:教师多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实践操作和体验式学习相对不足。
3. 教育资源:公民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教师,缺乏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法制学习现状1. 课程设置:法制教育多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个别学校设有法制教育专题课程。
2.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但学生参与度和实践机会有限。
3. 教育资源:法制教育资源主要来自学校和教师,社会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参与较少。
存在的问题1. 课程内容陈旧:部分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不符合当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
2. 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3. 资源整合不足:学校与社会资源结合不紧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教育。
对策和建议1. 更新课程内容:及时修订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征。
2. 多样化教育方式:引入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互动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 加强资源整合:与法院、公安局等法制机构合作,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和实践活动。
4. 强化师资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结论小学生公民教育与法制学习是塑造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通过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以及加强师资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和法制观念。
---以上是初步的研究报告框架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当代公民法制教育现状研究
姓名:陈福侠学号:066803当代公民法制教育现状研究摘要:公民法律素养是推进公民社会进程的思想要素和内驱力,它赋有导向、整合与反思功能。
法制教育是整个公民教育的内在支撑与契合机制。
因此要推进民主和建立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对公民文化进行重建,培育法治的深层文化根基,推动内在自觉的法治秩序的形成。
【关键词】公民素养;法制教育;民主;重建;法治秩序前言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对于培养高素质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
要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公民治理和公民社会建立作为一种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模式,越来越成为共识,公民教育则是公民社会建立和民主治理社会的前提,公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与公民义务的履行与承担紧密联系在一起。
没有现代公民意识,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然而公民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逻辑前提,所以归根结底法制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正确认识我国公民法制教育的现状,找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清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对症下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公民法制教育的现状(一)法制教育的内容是比较明晰确定但是内容比较陈旧法制教育的内容是比较明晰确定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契约精神、权利义务观和对法律的尊崇与信仰都是法制教育确定的核心理念,内容明晰的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其内容呈现出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知识性:教材以介绍各部门法的基本规定为主,注重的是对各部门法学中基本概念、范畴、要点、难点的罗列、归纳和讲解;二是广泛性:教材对法律规范的选择多而广,涉及了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三是法学化:教材编写的基本体例与法学专业教材的编写思路大致相同。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保障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法律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不断探索和创新。
但现实中,中国当前法律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法律教育普及率不够法律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许多学校仅在高中阶段提供一些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许多人认为法律教育只针对法律专业人员,而没有必要普及到全社会。
其实,法律教育在普及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增进法律行为规范,避免因缺乏基本法律知识而误事受罚的情况。
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法律教育以学校为主,在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不能最终转化为实践成果。
三、法律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法律教育质量不仅与学生自身素质相关,还与教师队伍的素质紧密相关。
当前,一些高校在招聘法学专业教师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招聘的教师并不是真正的法学专业人才,或者是法学学历不高、或者是没有从业经验的人。
这些因素导致新一代的法学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给整个法律教育体系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四、缺乏对未成年人的重视不少法学教育机构中重视度较低,缺乏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认识,致使少年对法律缺乏了解。
但是未成年人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的学习与成长也同样需要法制的熏陶。
少年的法制意识的缺失,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
五、缺乏对实践研究的重视对于我国法律教育科研领域的不足,在于缺乏对实践研究的重视。
法律教育只有坚持以现代法学研究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扩大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推进实践研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转化对法律的认识和学习,推进社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法律教育进行反思,促进教育的改善。
首先,完善法律教育规划和法治宣传工作,将法治、法律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始终。
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法治教育的现状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法治教育的现状研究十八大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强调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016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共同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为此,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愈来愈被重视。
但是,公民的法治教育,并没有真正纳入国民的教育体系。
一、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法治教育的现状要想真正落实公民法治教育,我们必须要客观了解现阶段青少年公民法治教育的现状,这样,才能把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法治教育停留“预防”和“惩戒”的主观认识层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法治教育持认可态度。
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法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严惩犯罪。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笔者分析,这和学校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大众观点有关。
大部分学校,都会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讲,会深刻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教育广大学生遵纪守法、切实加强自我防范。
从大众观点来看,很多时候,法律等同于刑法。
不可否认,预防和惩戒的确是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依靠外力的预防和惩戒,并不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的目标。
真正的目标是实现以内在驱动力为根本的法律意识的养成。
停留“知法”层面,内容缺少“共同思想”支撑以原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为例,从小学到初中,“人身安全”“生活规则”“民主”“权力”“义务”“责任”等内容安排显得零散而不聚合,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缺少“共同思想”支撑。
例如俄罗斯的公民法律教育,其“共同思想”就是法律的民主原则、人道主义伦理价值观。
日本的公民法治教育,围绕“规则”这一共同思想展开。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分学段制定了法治教育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传统意义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强调公民对义务的遵守,强调公民守法,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流于形式。
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
同时还应该重视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以及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
总之,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必须创新,需要从“义务型法制教育”转变为“权利型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注重法制建设,强调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促进了全民法制观念的提升。
在历史上,我国是中华法系的发源地,古代法制具有较强的权力属性,权利的观念并不存在,这也导致了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薄弱。
历次普法运动对公民法制意识的提高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不能否认。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法制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最为典型的就是历次普法运动并未降低犯罪率,相反犯罪率还在不断的上升趋势中。
这就需要对我国公民法制教育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检讨与审视,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公民法制教育目的探讨
(一)传统意义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传统意义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其日的在于宣传法制观念,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从而降低违法乱纪的行为,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如有学者指出,“法制教育主要体现为指引、教育、预测、评价、保护、威慑、稳定、激励、信仰等九大功能。
”尽管指引、预测、信仰等也被列为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传统的法制教育日的乃是促进公民守法,威慑、震慑等功能居于首要地位。
这一目的是在社会综合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木思路是通过法制教育,实现公民守法。
在法律的运行中,大部分情形下法律都是由于被遵守而得到了实施,因此不可否认,公民守法对于法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然意义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不能否认公民守法的意义,但是从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来看,单纯的公民守法己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公民”这一概念本身即是以权利主体,且是公法上的权利主体而出现的,因此不管是从公民法制教育的本意,还是从时代发展的需求来看,公民法制教育都应该以权利观念、公民观念甚至民主、法治、宪政意识的培养为目的,而不能单纯地通过公民法制教育实现公民守法。
因此,可以将传统意义上的法制教育称为“义务型法制教育”,而从应该意义的角度来看,法制教一育应该是“权利型法制教育”,且“权利型法制教育”从属于公民教育。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权利,尤其是私权利观念在我国曾经有着不好的名声,“权利”甚至被误解为“争权夺利”。
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公民的权利观念,井不代表公民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公民法制教育应当是全面的,而不能仅限于公民权利观念的培养,公民的义务,尤其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同样具有重要性,只不过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公民权利观念的培养,应该居于首要地位。
二、当前公民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一)公民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我国己经经过数次大规模的普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其意义相当深远。
但是在公民法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公民法制教育往往流J 立形式,在一些地方只是简单地发放一些调查问卷,或者发放一本法律宣传画册,显然这些不能构成公民法制教育的全部内容。
此外,公民法制教育呈现短期化的趋势,在普法期间要求全民学法,一旦普法结束,法制教育便束之高阁。
过于追求短期化效益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公民法制观念的提升,相反普法教育可能反而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公民法制教育内容陈旧
从我国以往公民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这些教育内容也己经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
例如,法制教育过程中往往要求公民回答一些婚姻家庭法的问卷;又如,公民法制教育往往被定位于邀请公民观摩一两次刑事审判。
这些教育内容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过于注重具体制度的宣传,而忽略了法律理念的培养。
在公民法制教育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进行提问,这些具体制度上的问题严格来说不应成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相反,一些基本的权利观念、法律理念,在法制教育中被忽略;第二,法制教育的内容被定位于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
尽管社_会治安一与社会稳定对」几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制教育不应止步与此,而是应该结合时代发展,对法制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
(三)公民法制教育理念落后
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我国现阶段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型法制理念”与“权利型法制理念”的冲突。
所谓管理型法制,是指强调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总称,这样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强调对社会的管理:所谓权利型法制,是指通过“权利一义务”的关系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公民享有基木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我国当前公民法制教育仍然注重于管理型法制理念的灌输,主要表现为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于告诉公民“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不是告诉公民“你有哪些权利”或者“你可以做哪些事情”。
在公民权利意识层面,山于“人治”传统的影响,法律木身的不足以及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公”现象,人们对权利尤其是法律权利仍心存疑虑。
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与我国历来权利观念不发达有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要求服从政府的安排与调配,自身的权利需求则处于抑制状态。
反映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就是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权利需求不符。
三、公民法制教育新理念的贯彻
(一)应该明确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前所述,我国在公民法制教育上的目的存在偏差,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比较陈旧,因此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认清公民法制教育的日的,并且树立公民法制教育的全新理念。
由于单纯要求公民守法的法制教育己经不能满足时代之需,因此建议我国将唤醒公民权利意识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基本目的,公民的权利在内容上应该兼容公法上的权利和私法上的权利,将公民法制教一育的日的彻底从公民守法转变到公民权利观
念的培养上来。
(二)加强公民意识、公民权利的灌输“何谓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
公民身份处理的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具备清晰的公民意识,即对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尽的社会责任有一种自觉,并在政治生活和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
”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对于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离开了具有权利意识公民,则国家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在公民法制教育中,不是背一两个法律条文、观摩一两次庭审就可以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而是应该在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灌输公民权利观念,使公民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法律上是一个权利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义务主体。
(三)政府应该作为守法的表率
我国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往往强调公民守法,事实土正确的做法是强调公民权利,同时强调政府守法。
政府守法的意义在于树立表率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和谐社会有诸多前提,其中根本的前提是政府必须守法。
政府守法,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的和谐社会的最大目标。
”当前的时代主题是构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守法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义,政府守法意味着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在法律预先设定的轨道内运行,而不能超越法律规定行事。
政府守法能够给公民树立良好的表率,从而实现上行下效的效果;相反,如果政府违法,则会使人们丧失基木的法律信仰,如果法律没有被很好地遵守,而法律的践踏者又是政府,这会使任何法制教育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当前,政府守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现象又比较多,这就需要公权力一方面实现自我抑制,树立基本的法治理念,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还要听取、采纳公民的意见,使公民成为一个监督者,以促进政府守法的实现。
(四)加强公民参与,提升公民权利观念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参与到社会生活的管理中。
“公民是法治秩序中微观层次上的行为主体。
参与是法律文明中的重要问题。
公民参与法律的广泛性与真实性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尺。
”“公共行政理念与对传统行政理念的继承与扬弃,强调行政过程应该吸纳公民参与,“与公民参与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掀起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行政改革,摒弃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公民参与对于公民法制教育的意义在于,公民通过参与的过程介入社会管理,一方面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而也使公民能够以管理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社会管理、法制运行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当前我国公民有着强烈的参与热情,却缺乏必要的参与途径。
例如在公共环境治理等领域,公民参加听证会权利尚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重大环境事故往往由于没有听取公民的意见而造成的,这就说明公民参与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性。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宽与参与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当前与其对公民进行表面化的法制教育,不如创造条件吸纳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这将有效地提升公民的参一与热情。
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国传统上强调刘公民的守法教育,但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教育模式己经落伍;我国需要贯彻落实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将
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从“义务型法制教育”转变为“权利型法制教育”,并且通过强化公民意识,吸纳公民参与,强调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等措施,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