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数学:2.2.1综合法分析法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 和综合 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 点.tFAx82mkCG 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 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准备:1. 已知“若三I ,且耳,则回”,试请此结论推广 猜想.<答案:若 ,且 ,贝S ㈢ I 回) 2. 已知 , ,求证:先完成证明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二、 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2 + c2> + b (c2 + a2> + c (a2 + b2> > 6abc.tFAx82mkCG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 <基本不等式)—板演证明过 程 < 注意等号的处理)-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tFAx82mkCG 导果.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④出示例2:在厶ABC中,三个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等边三角形.tFAx82mkCG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③练习:已知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f板演证明过程f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 练习:①回为锐角,且■■,求证:. <提示:算二^ )②已知|㈢求证:| 乂|3. 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三| , 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tFAx82mkCG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0, ■. <教材P100练习1题)<两人板演f 订正f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I上J的三个内角㈢|成等差数列,求证:I x7"! .3. 作业:教材P102 A组2、3题.第二课时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tFAx82mkCG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I = I .<讨论f板演f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出示例1:求证I * I .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T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 的充分条件?T 板演证明过程 < 注意格式)T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T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 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tFAx82mkCG索因. ③ 练习:设x > 0 , y > 0 ,证明不等式:=I .先讨论方法 T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 ④ 出示例2:见教材P97.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 <从结论出 发,逐步反推)⑤ 出示例3:见教材P9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 <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 <指 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 流量大.tFAx82mkCG提示:设截面周长为I ,则周长为I 的圆的半径为因,截面积为 ,冈,周长为I 的正方形边长为I ,截面积为回,问题只需证:_ .tFAx82mkCG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 Q 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 Q 所需要的已知上j ,直到所有的已知P 都成立;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 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 知”(分析 >,从“已知”推“可知” <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 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 途径. < 框图示意)tFAx82mkCG 三、巩固练习:1. 设a, b, c 是的△ ABC 三边,S 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 ■ ,即证:| 厂—,即:|,即证: KI < 成立).2. 作业:教材P100练习2、3题.要点:逆推证法;执果框图表示:第三课时222 反证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 法一一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 复习准备: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 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 朝上吗? <原因:偶次)2. 提出问题: 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 一个命题:“过在同一 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明这个命题? tFAx82mkCG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O 三占- 4 八、、’则0在AB 的中垂线I 上, 垂线m 上,即0是I 与m 的交点。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_2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目标: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
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我们将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探究一:在数学证明中,我们经常从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通过推理推导出所要的结论。
例如:已知a,b>0,求证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
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证明: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因此。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做综合法。
探究二: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即使Q 成立的充分条件P1,为了证明P1成立,再去寻求P1成立的充分条件P2,为了证明P2成立,再去寻求P2成立的充分条件P3,……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例如:基本不等式(a>0,b>0)的证明就用了上述方法。
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只需证由于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这种方法叫做分析法。
(三)、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表示为:综合法的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教学设计6: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但他们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不一定非常清楚.本节内容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并归纳出操作流程图,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数学证明,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综合法证明的概念;(2)能熟练地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2)引导学生归纳出综合法证明的操作流程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抽象性、科学性;(2)通过综合法的学习,养成审慎思维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理解综合法;(2)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1)对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的概括;(2)运用综合法证明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提出问题: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请同学们证明:已知a,b>0,求证:a(b2+c2)+b(c2+a2)≥4abc.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并注意与学生交流.活动结果:(学生板书证明过程)证明:因为b2+c2≥2bc,a>0,所以a(b2+c2)≥2abc.又因为c2+a2≥2ac,b>0,所以b(c2+a2)≥2abc.因此a(b2+c2)+b(c2+a2)≥4abc.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体会综合法证明的思考过程,为引出综合法的定义做准备.探究新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你证明这道题的思维过程.活动设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活动:整理学生发言,得到证明上题的思维过程.首先,分析待证不等式的特点:不等式右端是3个数a,b,c乘积的四倍,左端为两项之和,其中每一项都是一个数与另两个数的平方和之积,据此,只要把两个数的平方和转化为这两个数的积的形式,就能使不等式两端出现相同的形式;其次,寻找转化的依据及证明中要用的知识,本题应用不等式x2+y2≥2xy就能实现转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证明的依据;最后,给出证明即可.(在总结证明上题思维过程的同时,向学生灌输解决问题先粗后细,先框架,后具体的思想)这样,我们可以把上题的证明过程概括为:从已知条件、不等式x2+y2≥2xy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论成立.活动结果:综合法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表达综合法证明的特点,但他们对综合法的内涵和特点表达不一定非常清楚,因此再由老师整理出综合法证明的思维特点来,进而将问题一般化,得到综合法的定义. 运用新知例1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思路分析:本题首先把已知条件进行语言转换,即将A ,B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2B =A +C ,a ,b ,c 成等比数列转化为b 2=ac ,接着把隐含条件显性化,将A ,B ,C 为△ABC 三个内角明确表示为A +B +C =π,然后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把边和角联系起来,建立边和角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这样,就可以尝试直接从已知条件和余弦定理出发,运用综合法来推导出结论.证明:由A ,B ,C 成等差数列,有2B =A +C ,①由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所以A +B +C =π.②由①②,得B =π3,③ 由a ,b ,c 成等比数列,有b 2=ac ,④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ac ,再由④,得a 2+c 2-ac =ac ,即(a -c )2=0,从而a =c ,所以A =C .⑤由②③⑤,得A =B =C =π3,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 点评:在证明数学命题时,经常要把已知条件进行语言转换,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把命题中的隐含条件显性化,然后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最后运用综合法来推导结论.巩固练习设a +b >0,n 为偶数,证明b n -1a n +a n -1b n ≥1a +1b. 证明:b n -1a n +a n -1b n -1a -1b =(a n -b n )(a n -1-b n -1)(ab )n, (1)当a >0,b >0时,(a n -b n )(a n -1-b n -1)≥0,(ab )n >0,所以(a n -b n )(a n -1-b n -1)(ab )n ≥0,故b n -1a n +a n -1b n ≥1a +1b. (2)当ab 为负值时,不妨设a >0,b <0,由于a +b >0,所以a >|b |.又n 是偶数,所以(a n -b n )(a n -1-b n -1)>0.又(ab )n >0,故(a n -b n )(a n -1-b n -1)(ab )n >0,即b n -1a n +a n -1b n >1a +1b .综合(1)(2)可知,b n -1a n +a n -1b n ≥1a +1b成立. 理解新知(1)由于综合法证明的特点,我们有时也把这种证明方法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2)框图表示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2.如图,在三棱锥S —ABC 中,侧面SAB 与侧面SAC 均为等边三角形,∠BAC =90°,O 为BC 中点.证明SO ⊥平面ABC .思路分析:从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出发,推出要证的结论.证明:由题设AB =AC =SB =SC =SA ,连接OA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 =OB =OC =22SA ,且AO ⊥BC . 又因为△SBC 与△ABC 全等,故有SO ⊥BC ,且SO =22SA ,从而OA 2+SO 2=SA 2.所以△SOA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SO ⊥AO .又AO ∩BO =O ,所以SO ⊥平面ABC .点评: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与特点,学习综合法证明的规范证明过程,同时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操作流程图.巩固练习已知a ,b ,c ∈R +,求证:(a +b +c )(1a +1b +c)≥4. 证明:由于a ,b ,c ∈R +,则(a +b +c )(1a +1b +c )=a +b +c a +a +b +c b +c =1+b +c a +1+a b +c=2+(b +c a +a b +c)≥2+2b +c a ·a b +c=4. 变练演编已知x ,y ,z ∈R ,a ,b ,c ∈R +,求证:b +c a x 2+c +a b y 2+a +b c z 2≥2(xy +yz +zx ). 思路分析:抓住要证明式子的结构特征,合理运用均值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上述不等式.证明:由于x ,y ,z ∈R ,a ,b ,c ∈R +,则b +c a x 2+c +a b y 2+a +b c z 2=b a x 2+c a x 2+c b y 2+a b y 2+a cz 2+b c z 2=(b a x 2+a b y 2)+(c a x 2+a c z 2)+(c b y 2+b cz 2)≥2xy +2xz +2yz =2(xy +xz +yz ), 所以有b +c a x 2+c +a b y 2+a +b cz 2≥2(xy +yz +zx ). 点评:学会结合条件及所证的结论,寻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充分体会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规范解题步骤.达标检测1.综合法:(1)一般的,利用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2.已知a ,b ,c 均大于1,且log a c ·log b c =4,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A .ac ≥bB .ab ≥cC .bc ≥aD .ab ≤c【答案】1.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 一系列的推理论证 推导出证明的结论成立2.B课堂小结1.综合法证明是证明题中常用的方法.从条件入手,根据公理、定义、定理等推出要证的结论.2.综合法证明题时要注意,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3.综合法可用于证明与函数、数列、不等式、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有关的问题. 基础练习1.△ABC 中,已知3b =23a sin B ,且cos A =cos C ,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由3b =23a sin B 3sin B =23sin A sin B sin A =32A =π3或2π3. 由cos A =cos C A =C ,且A +B +C =π,所以A =C =π3=B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 拓展练习⇒⇒⇒2.已知函数f (x )=x 2+2x+a ln x (x >0),f (x )的导函数是f ′(x ).对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数x 1、x 2,证明当a ≤0时,f (x 1)+f (x 2)2>f (x 1+x 22). 证明:由f (x )=x 2+2x+a ln x , 得f (x 1)+f (x 2)2=12(x 21+x 22)+(1x 1+1x 2)+a 2(ln x 1+ln x 2) =12(x 21+x 22)+x 1+x 2x 1x 2+a ln x 1x 2. f (x 1+x 22)=(x 1+x 22)2+4x 1+x 2+a ln x 1+x 22, ∵x 1≠x 2且都为正数,有12(x 21+x 22)>14[(x 21+x 22)+2x 1x 2]=(x 1+x 22)2. ① 又(x 1+x 2)2=(x 21+x 22)+2x 1x 2>4x 1x 2,∴x 1+x 2x 1x 2>4x 1+x 2. ② ∵x 1x 2<x 1+x 22,∴ln x 1x 2<ln x 1+x 22. ∵a ≤0,∴a ln x 1x 2>a ln x 1+x 22. ③ 由①、②、③得f (x 1)+f (x 2)2>f (x 1+x 22). 设计说明本节通过具体证明实例,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能用综合法证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本节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主要是点拨思路,与知识升华,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新知和理解新知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证明问题的能力.。
《课程讲解》-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课件(人教A版选修1-2)
做一做 1.以下命题中正确的是( ) A.综合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法 B.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法 C.综合法是因果互推的两头凑法 D.综合法就是举反例 答案:B
2.要证明 3+ 7<2 5可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
种,其中最合理的是( )
A.综合法
B.分析法
C.类比法
D.归纳法
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Q P1
P1 P2
P2 P3
…
得到一个明显 成立的结论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综合法和分析法
已知条件
定义
公理
定理
推理论证
要证明 充分条件
定义 公理
定理
P⇒Q1 → Q1⇒Q2 → Q2⇒Q3 →…→ Qn⇒Q
已知条件 定义 公理 定理 所要证明的结论
所以
a+b 2
a b 成立
典题例证技法归纳
题型探究
题型一 综合法的应用
例1 已知 x+y+z=m.求证:x2+y2+z2≥m32.
【证明】 ∵x+y+z=m, ∴(x+y+z)2=x2+y2+z2+2(xy+yz+zx)=m2. 又∵x2+y2≥2xy,y2+z2≥2yz,z2+x2≥2xz. ∴2(x2+y2+z2)≥2(xy+yz+zx), 即 x2+y2+z2≥xy+yz+zx, ∴m2=x2+y2+z2+2(xy+yz+zx)≤3(x2+y2+z2). ∴x2+y2+z2≥m32.
复习
推理
合情推理
(或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 (必然性推理)
归纳
(特殊到一般)
类比
三段论
(特殊到特殊) (一般到特殊)
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 维过程.
高中数学选修1-2教案7: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设计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目标: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教师引入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本节我们将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探究一:在数学证明中,我们经常从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通过推理推导出所要的结论.例如:已知a ,b >0,求证.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证明: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因此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做综合法.2222()()4a b c b c a abc +++≥222,0b c bc a +≥>22()2a b c abc +≥222,0c a ac b +≥>22()2b c a abc +≥2222()()4a b c b c a abc +++≥探究二: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即使Q 成立的充分条件P 1,为了证明P 1成立,再去寻求P 1成立的充分条件P 2,为了证明P 2成立,再去寻求P 2成立的充分条件P 3,…… 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例如:基本不等式(a >0,b >0)的证明就用了上述方法. 要证 , 只需证,只需证,只需证由于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方法叫做分析法.(三)、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用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表示为:综合法的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分析法可表示为:分析法的特点是:执果索因(四)、知识应用,深化理解ab b a ≥+2ab b a ≥+2ab b a 2≥+02≥-+ab b a 0)(2≥-b a 0)(2≥-b a ()()()11223().....n P Q Q Q Q Q Q Q ⇒→⇒→⇒→→⇒()()1121().....()n n n Q P P P P P P P -⇐←⇐←⇐←⇐例1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且A ,B ,C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分析:将 A , B ,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 + C ; A , B , C 为△ABC 的内角,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是A + B + C =π; a , b ,c 成等比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寻找角和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余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为工具进行证明.证明:由 A , B , C 成等差数列,有 2B =A + C . ①因为A ,B ,C 为△ABC 的内角,所以 A + B + C =π. ②由①② ,得 B =π3. ③由a , b ,c 成等比数列,有 . ④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 .再由④,得 .即 ,因此 .从而 A =C .由②③⑤,得A =B =C =π3.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例2 求证.分析:从待证不等式不易发现证明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直接从待证不等式出发,分析其成立的充分条件. 证明:因为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 ,,a b c ,,a b c 2b ac =2b ac =222222cos b a c ac B a c ac =+-=+-22a c ac ac +-=2()0a c -=a c =5273<+5273和+,只需明,展开得,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 P ‘.若由P ‘可以推出Q ‘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下面来看一个例子.例4 已知,且①②求证:. 分析:比较已知条件和结论,发现结论中没有出现角,因此第一步工作可以从已知条件中消去.观察已知条件的结构特点,发现其中蕴含数量关系,于是,由 ①2一2×② 得.把与结论相比较,发现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于是尝试转化结论:统一函数名称,即把正切函数化为正(余)弦函数.把结论转化为5273<+22)52()73(<+2021210<+521<2521<22)52()73(<+,()2k k Z παβπ≠+∈sin cos 2sin θθα+=2sin cos sin θθβ=22221tan 1tan 1tan 2(1tan )αβαβ--=++θθ2(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224sin 2sin 1αβ-=224sin 2sin 1αβ-=,再与比较,发现只要把中的角的余弦转化为正弦,就能达到目的. 证明:因为,所以将 ① ② 代入,可得 . ③另一方面,要证, 即证 , 即证, 即证, 即证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课堂练习:1.课本练习1、2、3.(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特点布置作业:课本1、2、3. 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224sin 2sin 1αβ-=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2(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224sin 2sin 1αβ-=22221tan 1tan 1tan 2(1tan )αβαβ--=++22222222sin sin 11cos cos sin sin 12(1)cos cos βαβααβαβ--=++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22112sin (12sin )2αβ-=-224sin 2sin 1αβ-=。
原创2: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
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9
练习
求证: + < +
证法一:为了证明
因为
所以只需证明
2
7
2
7和 3
( 2
3
6
成立
6都是正数,
7 ) 2 ( 3 6 ) 2 成立
只需证
+ − ≥
只需证
因为
所以
−
−
+
≥
≥ 成立
≥ 成立
思考:上述两种证法有什么异同?
相同
不同
都是直接证明
证法1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
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
综合法
证法2 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
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其特点是:执果索因,即要证结果Q,只
需证条件P.
类似于综合法,我们也可以用框图来表示分析法。
用 表示使所要证明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的思路过程,
特点用框图表示为:
Q P1
P1 P2
P2 P3
…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
结论
注意:证明最后面的明显成立的条件可以是:
18
( k z ), 且
2
sin cos 2 sin ,
sin cos sin 2
1 tan 2
1 tan 2
求证:
=
2
【高中数学选修2-2】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a m)b a(b m)
am a bm b
即证 即 ab bm ab am
即 bm am 即证
即证 b a
因为b a 成立,
am a 所以 成立 bm b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使用: 例3.已知 , k k Z , 且 sin cos 2 sin ① 2 2 2 1 tan 1 tan 2 sin cos sin ② 求证: 2 1 tan 2 1 tan2 sin cos 2 2 sin cos 1 证明:因为 1 2 2 2 2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 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 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 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 做分析法(逆推证法)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Q P1 P1 P2 P2 P3
…
一个明显成立 的结论
分析法关键特征:“执果索因”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 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 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 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 做分析法(逆推证法)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有严格的书写格式:
或 ”表示, ①可用逻辑关系符号“
②也可用“要想证…只需证…即证…即证…”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 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 推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 综合法(顺推证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Q1 Q 2 P Q1 Q2 Q3
高中数学 2.2.1 第2课时 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选修1-2
第2课时分析法及其应用(教师用书独具)●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分析法.了解分析法的思维过程、特点.2.过程与方法会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端正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逆向思维的论证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分析法的思维过程、特点及其解题步骤,会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应用分析法证明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析法是从结论到条件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目结论入手索证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索证,最后要把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所以对结论变形、转化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也是问题的突破点,应该重点讲解.(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建议本节课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作用在“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法的证明特点,掌握分析法的证明格式与解题步骤,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何思考、如何进行逆向推理,教师应给出必要的指导.另外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结论去索证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从结论入手并不是说证明就不需要已知条件,而是证明过程要时时处处关注已知,将证明引向已知或明显成立的式子是证明的关键.证明过程每一步都需可逆.在解答每一个例证前,最好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思维路线图,然后再由学生给出证明.●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直接证明的方法之一——分析法.让学生自主完成填一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法的证明格式、步骤等.引导学生分析例题1中所证结论的转化条件及转化方向,师生共同探究逆向推理思路,学生自主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指导完善,并完成互动探究.学生分组探究例题2的证明思路,总结分析法证明数列问题的规律方法.完成变式训练中三角恒等问题的证明.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及应用方法.并进行反馈矫正.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本节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内容和规律方法.学生自主完成例题3,总结分析法综合法相结合综合应用的特点.并仿照例题3完成变式训练.让学生自主分析例题3,老师适当点拨解题思路,学生分组讨论给出解法.老师组织解法展示,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标解读1.了解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的格式、步骤.(重点)2.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会用分析法证明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难点)分析法【问题导思】证明不等式:3+22<2+7成立,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证明:要证明3+22<2+7,由于3+22>0,2+7>0,只需证明(3+22)2<(2+7)2.展开得11+46<11+47,只需证明6<7,显然6<7成立.∴3+22<2+7成立.1.本题证明从哪里开始?【提示】从结论开始.2.证题思路是什么?【提示】寻求每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1.分析法的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2.分析法的框图表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应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设a,b为实数,求证:a2+b2≥22(a+b).【思路探究】 分析:讨论a 2+b 2≥22(a +b )成立的条件,分a +b ≥0和a +b <0两种情况.【自主解答】 若a +b <0,a 2+b 2≥22(a +b )显然成立. 若a +b ≥0,要证a 2+b 2≥22(a +b )成立, 只需证a 2+b 2≥12(a +b )2成立,即证a 2+b 2≥12(a 2+2ab +b 2)成立,即证12(a 2-2ab +b 2)≥0,即12(a -b )2≥0成立, 因为12(a -b )2≥0成立,且以上每步都可逆.所以a +b ≥0时,a 2+b 2≥22(a +b )成立, 综上可知:a ,b 为实数时,a 2+b 2≥22(a +b )成立. 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2.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3.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时,一定要恰当地用好反推符号“⇐”或“要证明”、“只需证明”、“即证明”等词语.已知a >0,b >0,证明不等式a 2b +b 2a ≥a +b .【证明】 要证a 2b +b 2a≥a +b ,只需证a 3+b 3≥a 2b +b 2a , 只需证a 3+b 3-a 2b -b 2a ≥0, 即证(a -b )2(a +b )≥0.又a >0,b >0,(a -b )2(a +b )≥0显然成立. 因此,原不等式成立.用分析法证明其他问题在数列{a n }中,a 1=12,a n +1=12a n +12n +1,设b n =2na n ,证明: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思路探究】 分析{b n }成为等差数列的条件是否成立. 【自主解答】 要证{b n }为等差数列, 只要证b n +1-b n =d (常数)(n ≥1), 即证2n +1a n +1-2n a n 为常数.即证2n +1(12a n +12n +1)-2na n 为常数, 而2na n +1-2na n =1为常数成立. ∴{b n }是等差数列.1.利用分析法证明时,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要证”这些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2.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题思想,通过反推,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使问题顺利获解.已知α,β≠k π+π2(k ∈Z ),且sin θ+cos θ=2sin α,sin θ·cos θ=sin 2β,求证:1-tan 2α1+tan 2α=1-tan 2β21+tan 2β. 【证明】 1-tan 2α1+tan 2α=1-tan 2β21+tan 2β⇐1-sin 2αcos 2α1+sin 2αcos 2α=1-sin 2βcos 2β21+sin 2βcos 2β ⇐cos 2α-sin 2α=cos 2β-sin 2β2⇐2(1-2sin 2α)=1-2sin 2β ⇐4sin 2α-2sin 2β=1,由已知得:4sin 2α=sin 2θ+cos 2θ+2sin θcos θ, =1+2sin θcos θ, 2sin 2β=2sin θcos θ, ∴4sin 2α-2sin 2β=1成立, ∴1-tan 2α1+tan 2α=1-tan 2β21+tan 2β成立.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为等差数列,且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求证:(a +b )-1+(b +c )-1=3(a +b +c )-1.【思路探究】 利用分析法得出c 2+a 2=b 2+ac ,再利用综合法证明其成立. 【自主解答】 要证(a +b )-1+(b +c )-1=3(a +b +c )-1, 即证1a +b +1b +c =3a +b +c, 只需证a +b +c a +b +a +b +cb +c=3. 化简,得c a +b +ab +c=1,即c (b +c )+(a +b )a =(a +b )(b +c ), 所以只需证c 2+a 2=b 2+ac .因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 所以B =60°,所以cos B =a 2+c 2-b 22ac =12,即a 2+c 2-b 2=ac 成立.∴(a +b )-1+(b +c )-1=3(a +b +c )-1成立.1.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 2.在实际证明命题时,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 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x <1. 求证:log xa +b2+log xb +c2+log xa +c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 【证明】 要证明log x a +b2+log x b +c 2+log xa +c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只需要证明log x (a +b 2·b +c 2·a +c2)<log x (abc ). 由已知0<x <1,只需证明a +b 2·b +c 2·a +c2>abc .由公式a +b2≥ab >0,b +c2≥bc >0,a +c2≥ac >0.又∵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a +b 2·b +c 2·a +c2>a 2b 2c 2=abc . 即a +b 2·b +c 2·a +c2>abc 成立.∴log xa +b2+log xb +c2+log xa +c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成立.因逻辑混乱而出错设向量a =(4cos α,sin α),b =(sin β,4cos β),若tan αtan β=16,求证:a ∥b .【错解】 ∵a ∥b ,且a =(4cos α,sin α),b =(sin β,4cos β), ∴(4cos α)·(4cos β)=sin αsin β, 即sin αsin β=16cos αcos β, ∴sin αcos α·sin βcos β=16, ∴tan αtan β=16,即结论正确.【错因分析】 以上证明混淆了已知和结论,把头脑中的分析过程当成了证明过程,如果按分析法书写就正确了;当然,本题用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更简洁.【防范措施】 分析法的优点是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故利于思考,但表述易错;综合法的优点是易于表达,条理清晰,形式简捷,故我们一般用分析法寻求解题思路,用综合法书写解题过程.【正解】 分析法:要证明a ∥b ,而a =(4cos α,sin α),b =(sin β,4cos β), ∴即要证明(4cos α)·(4cos β)=sin αsin β, 即要证sin αsin β=16cos αcos β,即要证sin αcos α·sin βcos β=16,即要证tan αtan β=16,而tan αtan β=16已知,所以结论正确.综合法:∵tan αtan β=16,∴sin αcos α·sin βcos β=16,即sin αsin β=16cos αcos β, ∴(4cos α)·(4cos β)=sin αsin β,即a =(4cos α,sin α)与b =(sin β,4cos β)共线, ∴a ∥b .1.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 2.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3.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缺点.分析法思考起来比较自然,容易寻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缺点是思路逆行,叙述较繁;综合法从条件推出结论,较简捷地解决问题,但不便于思考.实际证题时常常两法兼用,先用分析法探索证明途径,然后再用综合法叙述出来.1.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是( )A .类比法和归纳法B .综合法和分析法C .比较法和二分法D .换元法和配方法【解析】 根据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定义可知,二者均为直接证明方法. 【答案】 B2.欲证2-3<6-7,只需要证( ) A .(2-3)2<(6-7)2B .(2-6)2<(3-7)2C .(2+7)2<(3+6)2D .(2-3-6)2<(-7)2【解析】 ∵2-3<0,6-7<0, ∴要证2-3<6-7,只需证 2+7<3+6,即证(2+7)2<(3+6)2. 【答案】 C3.在证明命题“对于任意角θ,cos 4θ-sin 4θ=cos 2θ”的过程“cos 4θ-sin 4θ=(cos 2θ+sin 2θ)(cos 2θ-sin 2θ)=cos 2θ-sin 2θ=cos 2θ”中应用了( )A .分析法B .综合法C .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使用D .间接证法【解析】 符合综合法的证明思路. 【答案】 B4.已知a >b >0,试用分析证明a 2-b 2a 2+b 2>a -ba +b.【证明】 要证明a 2-b 2a 2+b 2>a -ba +b(由a >b >0,得a -b >0).只需证(a 2-b 2)(a +b )>(a 2+b 2)(a -b ), 只需证(a +b )2>a 2+b 2,即2ab >0, 因为a >b >0,所以2ab >0显然成立.因此当a >b >0时,a 2-b 2a 2+b 2>a -ba +b成立.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法; ②综合法是顺推法; ③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法; ④分析法是间接证明法; ⑤分析法是逆推法. 其中正确的语句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解析】 结合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定义可知①②③⑤均正确,分析法和综合法均为直接证明法,故④不正确.【答案】 C2.要证明a +a +7<a +3+a +4(a ≥0)可选择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合理的是( )A .综合法B .类比法C .分析法D .归纳法【解析】 要证a +a +7<a +3+a +4, 只需证2a +7+2a a +7<2a +7+2a +3a +4,只需证a a +7<a +3a +4,只需证a (a +7)<(a +3)(a +4), 只需证0<12, 故选用分析法最合理. 【答案】 C 3.已知f (x )=a 2x +1-22x+1是奇函数,那么实数a 的值等于( )A .1B .-1C .0D .±1【解析】 当a =1时,f (x )=2x-12x +1,f (-x )=1-2x2x +1=-f (x ),f (x )为奇函数.a =-1,0时得不出f (x )为奇函数,故A 正确.【答案】 A4.下列函数f (x )中,满足“对任意x 1,x 2∈(0,+∞),当x 1<x 2时,都有f (x 1)>f (x 2)”的是( )A .f (x )=1xB .f (x )=(x -1)2C .f (x )=e xD .f (x )=ln(x +1)【解析】 若满足题目中的条件,则f (x )在(0,+∞)上为减函数,在A 、B 、C 、D 四选项中,由基本函数性质知,A 是减函数,故选A.【答案】 A5.对一切实数x ,不等式x 2+a |x |+1≥0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B .[-2,2] C .[-2,+∞)D .[0,+∞)【解析】 用分离参数法可得a ≥-(|x |+1|x |)(x ≠0),而|x |+1|x |≥2,∴a ≥-2,当x =0时原不等式显然成立.【答案】 C 二、填空题6.设A =12a +12b ,B =2a +b(a >0,b >0),则A 、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解析】 A -B =a +b 2ab -2a +b =a +b 2-4ab2ab a +b≥0.【答案】 A ≥B7.若抛物线y =4x 2上的点P 到直线y =4x -5的距离最短,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 数形结合知,曲线y =4x 2在点P 处的切线l 与直线y =4x -5平行. 设l :y =4x +b .将y =4x +b 代入y =4x 2, 得4x 2-4x -b =0,令Δ=0,得b =-1. ∴4x 2-4x +1=0, ∴x =12,∴y =1.【答案】 (12,1)8.补足下面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a 2+b 22≥ab 的步骤:要证明a 2+b 22≥ab ,只需证明a 2+b 2≥2ab , 只需证____________, 只需证_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解析】 要证明a 2+b 22≥ab ,只需证明a 2+b 2≥2ab , 只需证a 2+b 2-2ab ≥0,只需证(a-b)2≥0,由于(a-b)2≥0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答案】a2+b2-2ab≥0(a-b)2≥0(a-b)2≥0三、解答题9.如图2-2-3所示,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EF∩BD =G.图2-2-3求证:平面B1EF⊥平面BDD1B1.【证明】要证明平面B1EF⊥面BDD1B1,只需证面B1EF内有一线垂直于面BDD1B1,即EF ⊥面BDD1B1.要证EF⊥面BDD1B1,只需证EF垂直平面BDD1B1内两条相交直线即可,即证EF⊥BD,EF⊥B1G.而EF∥AC,AC⊥BD,故EF⊥BD成立.故只需证EF⊥B1G即可.又∵△B1EF为等腰三角形,EF的中点为G,∴B1G⊥EF成立.∴EF⊥面BDD1B1成立,从而问题得证.10.设a,b>0,且a≠b,用分析法证明:a3+b3>a2b+ab2.【证明】要证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又因a+b>0,只需证a2-ab+b2>ab成立,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证(a-b)2>0成立.而依题设a≠b,则(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11.已知a >0,b >0,用两种方法证明:a b +b a ≥a +b . 【证明】 法一 (综合法):因为a >0,b >0, 所以a b +b a-a -b =(a b -b )+(b a -a ) =a -b b +b -a a =(a -b )(1b -1a) =a +b a -b 2ba 所以a b +b a ≥a +b . 法二 (分析法):要证a b +b a≥a +b , 只需证a a +b b ≥a b +b a ,即证(a -b )(a -b )≥0,因为a >0,b >0,a -b 与a -b 同号,所以(a -b )(a -b )≥0成立,所以a b +b a≥a +b 成立. (教师用书独具)已知函数f (x )=lg(1x -1),x ∈(0,12), 若x 1,x 2∈(0,12),且x 1≠x 2. 求证:12[f (x 1)+f (x 2)]>f (x 1+x 22). 【思路探究】 用分析法,逆推所证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自主解答】 要证12[f (x 1)+f (x 2)]>f (x 1+x 22), 只需证lg(1x 1-1)+lg(1x 2-1)>2lg(2x 1+x 2-1),只需证(1x 1-1)(1x 2-1)>(2x 1+x 2-1)2. ∵(1x 1-1)(1x 2-1)-(2x 1+x 2-1)2 =x 1-x 221-x 1-x 2x 1x 2x 1+x 22. 由于x 1,x 2∈(0,12),且x 1≠x 2, ∴x 1-x 221-x 1-x 2x 1x 2x 1+x 22>0, 即(1x 1-1)(1x 2-1)>(2x 1+x 2-1)2, ∴12[f (x 1)+f (x 2)]>f (x 1+x 22). 本题依托对数函数,考查分析法的应用,对对数函数的性质要会灵活运用.已知非零向量a ,b 且a ⊥b ,求证:|a |+|b ||a -b |≤ 2. 【证明】 要证|a |+|b ||a -b |≤2, 只要证|a |+|b |≤2|a -b |,即证|a |2+|b |2+2|a ||b |≤2|a 2-2a ·b +b 2|.①∵a ⊥b ,∴a ·b =0,∴①⇔|a |2+|b |2+2|a ||b |≤2|a |2+2|b |2⇔(|a |-|b |)2≥0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教学设计8: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分析《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应用.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重要的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习了什么推理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活动设计: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提问.活动成果:前面已经学习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提出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结论不一定可靠;演绎推理是证明结论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只要大前提正确,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提出问题2:使用演绎推理证明,怎样才能保证推理形式正确?活动设计:设问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是证明方法.提出问题3: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已经证明过的两个问题,试找出证明过程的差异.1.在正方体ABCD—A′B′C′D′中,求证:A′C⊥BD.证明:连接AC.∵ABCD—A′B′C′D′是正方体,∴AA′⊥平面ABCD.又∵BD⊂平面ABCD,∴AA′⊥BD.又∵AC⊥BD,AA′∩AC=A,∴BD⊥平面A′AC.又∵A′C⊂平面A′AC,∴A′C⊥BD.2.已知直线a,和直线外一点A,求证: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证明:假设过点A有两条不同的直线AB、AC都平行于直线a,即AB∥a,AC∥a,由平行公理可得AB∥AC,这与AB∩AC=A矛盾,∴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第一个是直接证明结论,第二个是先假设结论不成立,得出矛盾.从而引出单元标题《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探究新知提出问题1:再来看第一个小题,试总结证明过程的特点.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证明过程是从原因推导到结果.提出问题2:我们把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请同学们试给综合法下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从原因推导到结果的思维方法叫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综合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综合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的特点:由因导果.理解新知1已知a>0,b>0,求证:a(b2+c2)+b(a2+c2)≥4abc.活动设计: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b2+c2≥2bc,a>0,∴a(b2+c2)≥2abc.又∵c2+a2≥2ac,b>0,∴b(c2+a2)≥2abc.因此a(b2+c2)+b(c2+a2)≥4abc.提出问题:这是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提问.活动成果:综合法.加深学生对综合法的理解.探究新知2求证:3+7<2 5.活动设计:找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因为3+7和25都是正数,所以要证3+7<25,只需证(3+7)2<(25)2,只需证10+221<20,只需证21<5,只需证21<25,而21<25显然成立,所以3+7<2 5.提出问题1:这种证明方法是综合法吗?你能总结出这种证明方法的证明过程的特点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不是综合法.是从结论入手逐步寻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的证明过程,我们把它称为分析法.提出问题2:请试着给分析法下个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一般地,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分析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分析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分析法的特点:执果索因.理解新知提出问题: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由因导果”,宜于表达;分析法“执果索因”,利于思考.应用新知1.已知函数f(x)=x3,x∈(1,+∞),求证:f(x)在(1,+∞)上是增函数.证明:∵f′(x)=3x2,x∈(1,+∞),∴f′(x)>0.∴f(x)在x∈(1,+∞)上是增函数.提出问题1: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集体回答.活动成果:综合法.2.求证:a-a-1<a-2-a-3 (a≥3).证明:要证a-a-1<a-2-a-3,只需证a+a-3<a-2+a-1,只需证(a+a-3)2<(a-2+a-1)2,只需证2a-3+2a2-3a<2a-3+2a2-3a+2,只需证a2-3a<a2-3a+2,只需证0<2,而0<2显然成立,所以a-a-1<a-2-a-3(a≥3).提出问题2: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活动成果:证明:∵a +a -1>a -2+a -3, ∴1a +a -1<1a -2+a -3, ∴a -a -1<a -2-a -3.提出问题3: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1.证明时,既可以使用综合法也可以使用分析法.2.将分析法的过程倒过来就是综合法.拓展提高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活动成果:证明: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 只需证1-tan α1+tan α=3, 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 ∵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 ∴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 提出问题:从证明过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在证明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可以综合使用.。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a(b2 c2 ) b(a2 c2 ) c(b2 a2 ) 6abc
例1:如图,△ABC在平面α外,
AB P, BC Q, AC R.
分析:由已知条件和结论我们联想到数量
积定义和三解形的面积公式:
S 1 ab sin C 2
利用sin C 1 c os2 C
由数量积定义和上公式结合结论探求证 明思路
证明:因为SABC
1 2
a
b sin C,cosC
a.b ab
所 以S
2 ABC
1
a 2 b 2 s in 2 C
求证:P,Q,R三点共线.
A
Q
B C
P R
• 分析:立体几何中证明三点共线或三线共点一般
要用公理2。公理2的内容是什么?
• 此题要证明三点共线,需要说明这三点均在一个
平面上,则这三点一定在交线上。
证明: AB P,BC Q,AC R
P,Q,R
(1)
P AB,Q BC,R AC.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推理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
类比
三段论
(特殊到一般) (特殊到特殊) (一般到特殊)
合情推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是需要证明的, 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
数学中常用的证明方法有哪些呢?
证明的方法
直接证明
综合法 分析法
间接证明(反证法)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教学设计8: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目标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2.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知识链接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答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因为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2.基本不等式a +b 2≥ab (a >0,b >0)是怎样证明的? 答 要证a +b 2≥ab , 只需证a +b ≥2ab ,只需证a +b -2ab ≥0,只需证(a -b )2≥0,因为(a -b )2≥0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教学导引1.直接证明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常用的直接证明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2.综合法(1)定义:一般地,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2)框图表示:用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P ⇒Q 1→Q 1⇒Q 2→Q 2⇒Q 3→…→Q n ⇒Q3.分析法(1)定义: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2)框图表示: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Q ⇐P 1→P 1⇐P 2→P 2⇐P 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课堂讲义要点一 综合法的应用例1 已知a ,b 是正数,且a +b =1,求证:1a +1b≥4. 证明 方法一 ∵a ,b 是正数且a +b =1,∴a +b ≥2ab ,∴ab ≤12,∴1a +1b =a +b ab =1ab≥4. 方法二 ∵a ,b 是正数,∴a +b ≥2ab >0,1a +1b ≥2 1ab>0, ∴(a +b )⎝⎛⎭⎫1a +1b ≥4.又a +b =1,∴1a +1b≥4. 方法三 1a +1b =a +b a +a +b b =1+b a +a b+1≥2+2b a ·a b=4.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规律方法 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1)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2)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3)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并对一些语言进行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优化解法.跟踪演练1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 由A 、B 、C 成等差数列,有2B =A +C .①因为A 、B 、C 为△ABC 的内角,所以A +B +C =π.②由①②,得B =π3.③ 由a 、b 、c 成等比数列,有b 2=ac .④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ac .再由④,得a 2+c 2-ac =ac ,即(a -c )2=0,因此a =c ,从而有A =C .⑤由②③⑤,得A =B =C =π3.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 要点二 分析法的应用例2 设a ,b 为实数,求证:a 2+b 2≥22(a +b ). 证明 当a +b ≤0时,∵a 2+b 2≥0,∴a 2+b 2≥22(a +b )成立. 当a +b >0时,用分析法证明如下:要证a 2+b 2≥22(a +b ), 只需证(a 2+b 2)2≥⎣⎡⎦⎤22(a +b )2, 即证a 2+b 2≥12(a 2+b 2+2ab ),即证a 2+b 2≥2ab . ∵a 2+b 2≥2ab 对一切实数恒成立,∴a 2+b 2≥22(a +b )成立.综上所述,不等式得证. 规律方法 分析法格式与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由未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已知条件、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关键在于需保证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逆推的.它的常见书写表达式是“要证……只需……”或“⇐”.跟踪演练2 如图所示,SA ⊥平面ABC ,AB ⊥BC ,过A 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 ,过E 作SC 的垂线,垂足为F .求证:AF ⊥SC .证明 要证AF ⊥SC ,只需证SC ⊥平面AEF ,只需证AE ⊥SC (因为EF ⊥SC ),只需证AE ⊥平面SBC ,只需证AE ⊥BC (因为AE ⊥SB ),只需证BC ⊥平面SAB ,只需证BC ⊥SA (因为AB ⊥BC ).由SA ⊥平面ABC 可知上式成立,所以AF ⊥SC .要点三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例3 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x <1.求证:log x a +b 2+log x b +c 2+log x a +c 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 证明 要证明:log x a +b 2+log x b +c 2+log x a +c 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只需要证明log x ⎝⎛⎭⎫a +b 2·b +c 2·a +c 2<log x (abc ).由已知0<x <1,只需证明a +b 2·b +c 2·a +c 2>abc . 又∵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a +b 2≥ab >0,b +c 2≥bc >0,a +c 2≥ac >0, ∴a +b 2·b +c 2·a +c 2>a 2b 2c 2=abc . 即a +b 2·b +c 2·a +c 2>abc 成立. ∴log x a +b 2+log x b +c 2+log x a +c 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成立. 规律方法 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在实际证明命题时,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称为分析综合法,其结构特点是: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 ;若由P 可推出Q ,即可得证.跟踪演练3 设实数a ,b ,c 成等比数列,非零实数x ,y 分别为a 与b ,b 与c 的等差中项,试证:a x +c y=2. 证明 由已知条件得b 2=ac ,①2x =a +b,2y =b +c .②要证a x +c y=2,只要证ay +cx =2xy , 只要证2ay +2cx =4xy .由①②得2ay +2cx =a (b +c )+c (a +b )=ab +2ac +bc ,4xy =(a +b )(b +c )=ab +b 2+ac +bc =ab +2ac +bc ,所以2ay +2cx =4xy .命题得证.当堂检测1.已知y >x >0,且x +y =1,那么( )A .x <x +y 2<y <2xy B .2xy <x <x +y 2<y C .x <x +y 2<2xy <y D .x <2xy <x +y 2<y 【答案】D【解析】∵y >x >0,且x +y =1,∴设y =34,x =14, 则x +y 2=12,2xy =38,∴x <2xy <x +y 2<y ,故选D.2.欲证2-3<6-7成立,只需证( )A .(2-3)2<(6-7)2B .(2-6)2<(3-7)2C .(2+7)2<(3+6)2D .(2-3-6)2<(-7)2【答案】C【解析】根据不等式性质,a >b >0时,才有a 2>b 2, ∴只需证:2+7<6+3,只需证:(2+7)2<(3+6)2.3.求证:1log 519+2log 319+3log 219<2. 证明 因为1log b a=log a b ,所以 左边=log 195+2log 193+3log 192=log 195+lo g 1932+log 1923=log 19(5×32×23)=log 19360.因为log 19360<log 19361=2,所以1log 519+2log 319+3log 219<2. 4.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证明 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只需证1-tan α1+tan α=3, 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 ∵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 即2tan α=-1.∴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
课件4: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C.1a+1b+1c≥2 3 D.abc(a+b+c)≤13
[答案] B
[解析] 因为a2+b2≥2ab,a2+c2≥2ac,b2+c2≥2bc,将 三式相加得2(a2+b2+c2)≥2ab+2ac+2bc,
即a2+b2+c2≥1 又因为(a+b+c)2=a2+b2+c2+2ab+ 2ac+2bc 所以(a+b+c)2≥1+2×1=3,B成立.故应选B.
只需证 (a+1)(a-2)< a(a-1), 只需证(a+1)(a-2)<a(a-1), 即证-2<0,而-2<0 显然成立, 所以 a+1- a< a-1- a-2成立.
[例3] △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A、B、C的对 边分别为a、b、c.
求证:a+1 b+b+1 c=a+3b+c.
c2a+c2b)=(a+b+c)(a2+b2+c2). ∴a3+b3+c3≥13(a2+b2+c2)(a+b+c).
已知 a、b、c∈R+且 a+b+c=1,
求证:1a-1·1b-1·1c-1≥8.
[证明] ∵1a-11b-11c-1 =(b+c)(aa+bcc)(a+b)
≥2
bc·2 ac·2 abc
=lg2(n+lg1n)-lg(lng+n·l1g)(n+2)
∵n(n+2)<(n+1)2 ∴lg[n(n+2)]<lg(n+1)2 ∵lgnlg(n+2)<lgn+lg2(n+2)2 =lgn(n2+2)2<lg(n+2 1)22=lg2(n+1) ∴logn(n+1)-logn+1(n+2)>0 ∴logn(n+1)>logn+1(n+2).
已知 a,b 是不等正数,且 a3-b3=a2-b2,求证:1<a +b<43.
课件4: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例2.如图,设四面体PABC中,
P
∠ABC=90°,PA=PB=PC,D
是AC的中点,求证:PD垂直于 A
D C
△ABC所在的平面。
B
证明:连接PD,BD,因为BD是Rt△ABC 斜边上的中线, 所以 DA=DB=DC,又因为 PA=PB=PC, 而PD是△PDA、△PBD、△PCD的公共边, 所以△PDA≌△PBD≌△PCD,
(3)由三个三角形全等,推出∠PDA= ∠PDB=∠PDC=90°,记为P2P3; (4)由∠PDA=∠PDB=∠PDC=90°,推出 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记为P3 P4(结论);
这个证明步骤用符号表示就是 P0(已知)P1P2P3P4(结论).
二.分析法 例3.求证: 3 7 2 5
于是∠PDA=∠PDB=∠PDC, 而∠PDA=∠PDC=90°, 可见PD⊥AC,PD⊥BD, 由此可知,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
这个证明的步骤是: (1)由已知BD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 推出DA=DB=DC,记为P0(已知)P1;
(2)由DA=DB=DC,和已知条件,推出 三个三角形全等,记为P1P2;
在分析法证明中,从结论出发的每一个 步骤所得到的判断都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 件,最后一步归结到已被证明的事实。因 此从最后一步可以倒推回去,直到结论, 但这个倒推过程可以省略。
例4.求证:当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 相等时,这个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证明:设圆和正方形的周长为L,
依题意,圆的面积为 ( L )2
例1.求证:log15
19
2 log3
19
3 log2
19
2
证明:因为
loga
b
2.2.1综合法分析法
❖ 只需证 0 < 6
❖ 因为 0 < 6 成立.
❖ 所以 a -5 - a -3 < a - 2 - a 成立.
分析基本不等式:a
+ 2
b
ab
(a>0,b>0)的证明.
证明:要证;a
+ 2
b
ab
只需证;a + b 2 ab
只需证;a + b 2 ab 0
只需证;( a b)2 0
因为;( a b)2 0 成立
b
1 logb
a
所以 左式=log195+2log193+3log192 =log19(5×32×23)=log19360.
因为log19360<log19361=2, 所以 1 2 3 2
log5 19 log3 19 log2 19
引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求证:AB=CD,BC=DA
本题条件 已知定义 已知公理 已知定理
… 本题结论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 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 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顺推证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P Q1
Q1 Q2
பைடு நூலகம்
Q2 Q3
… Qn Q
分析:由A,B,C成等差数列可得什么?A C 2B B 600(为什么?)
由a,b,c成等比数列可得什么? b2 ac
怎样把边,角联系起来?
余弦定理 : b2 a2 c2 2ac cos B
练习:求证: 1 2 3 2
log5 19 log3 19 log2 19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2)2020-2021学年高二数学人教A版选修1-2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学习完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后,开始对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进行学习,而综合法作为直接证明的一种常用方法,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其证明的思想,感受由因导果的过程。
【教学目标】(1)结合已经学过的教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定义及其方法。
(2)了解综合法的证明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综合法证题【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综合法证题【教学过程设计】三、练习巩固练习.已知0,0a b >>,求证:a b a b b a+≥+ 证明:()()()()2a b aa b bb aaba b a ab baba bab aba bab++=+-+=+-≥=+练习:已知A ,B 都是锐角,且A+B ≠ ,(1+tanA)(1+tanB)=2,求证: A+B=45° 四、小结综合法的特点:综合法条理清晰,易于表达。
(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使用,先以分析法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表述解答过程。
有时分析法和综合法要交替使用。
)本节课讲了数学证明中的直接证明方法之一——综合法,要求同学们了解综合法思考过程和特点,并且会用这种方法证题。
五、作业作业:1.课本P102.A.2,32.设0a >,()x x e af x a e=+在R 上为偶函数 (1)求a 的值(2)证明:()f x 在()0,+∞上为增函数 3.0,a c b c <<<,求证:22c c ab a c c ab --<<+-【练习与测试】:1.命题“对任意角θθθθ2cos sin cos ,44=-都成立”的证明过程如下:“θθθθθθθθθ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22222244=-=+-=-”,该过程应用了( ) A. 分析法 B. 综合法 C. 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使用 D. 间接证法 答案:B解:因为是利用三角公式和乘法公式直接推出结论,故选B 。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忻州二中高二数学学科学案
(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第1课时)
(主编:薛富旭审核:终审:编号:22119 启用:)【学习目标】
1、综合法
2、分析法
【文本研读】研读要求:阅读课本85-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综合法的思路是什么?
2、综合法的特点是什么?
3、分析法的思路是什么?
2、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
【思维导图】
【尝试探究】
DC 复述识记:
1、复述综合法、分析法思路
2、识记综合法、分析法特点
DC 阅读思考 :
3>-++-++-+c
c b a b b a c a a c b c b a 求证:为不全相等的正实数,
、、已知
DC 针对练习:
S
I S ca bc ab S c b a I c b a 43,
,12<≤++=++=求证:为任意三角形三边长,、、、设
为偶函数。
求证:轴对称,
的图象关于与若函数、设)2
1()()1(),0()(22++≠++=x f y x f x f a c bx ax x f
BA 典型强化:
++∈++=->∈++=N n a T n b T a b a S N n a a S S n a n n n n b n n n n n n n n n ),3(log 13}{112
}{2}{11
,216}{21 项和,求证:的前为,并记)(满足)设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且))((满足项和中,若前在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
BA 自主设计:
重点备展与参展内容:
【学程总结】 课前疑惑:
课间得失:
学班 学组 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两种互逆的思维 模式,在证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时,常 采用分析综合法,用综合法拓展条件, 用分析法转化结论,找出已知与结论的 连结点.
直接证明(数学理论)
上述两种证法有什么异同?
相同
都是直接证明 证法1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 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 为止 综合法 证法2 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 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 条件吻合为止 分析法
例2.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 SB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 S 足为F,求证 AF⊥SC
证明:要证AF⊥SC 只需证:SC⊥平面AEF 只需证:AE⊥SC 只需证:AE⊥平面SBC 只需证:AE⊥BC 只需证:BC⊥平面SAB 只需证:BC⊥SA 只需证:SA⊥平面ABC
证明:因为b2+c2
≥2bc,a>0
所以a(b2+c2)≥2abc. 又因为c2+b2
≥2bc,b>0
所以b(c2+a2)≥ 2abc.
因此a(b2+c2)+b(c2+a2)≥4abc.
例2.ABC在平面外,AB P, BC Q AC R, 证明P, Q, R,三点共线。
不同
ab
(a>0,b>0)的证明.
a+b 证明:要证 ab 2 只需证 a + b 2 ab
只需证 a + b 2 ab 0 只需证 ( a b ) 0
2
因为 ( a b )2 0 成立
a+b 所以 2
ab 成立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 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 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这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可以是: 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
复习
推 理
合情推理
(或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 (必然性推理) 三段论 (一般到特殊)
归纳
(特殊到一般)
类比 (特殊到特殊)
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 重要思维过程. 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
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
区 别
推理 由部分到整体、个 由特殊到特殊 由一般到特殊的 推理。 形式 别到一般的推理。 的推理。
2 2
用P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用Q表 示要证的结论,则上述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小结
1.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和分析法是 两种最常用的数学方法,若从已知入手 能找到证明的途径,则用综合法,否则 用分析法.
2.综合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必要条 件,分析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充分条 件,在解题表述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和逻辑性.
0 A C 2 B B 60 (为什么?) 分析 :由A,B,C成等差数列可得什么?
由a,b,c成等比数列可得什么? b 2 ac
怎样把边,角联系起来?
余弦定理 : b2 a 2 c2 2ac cos B
文字语言 学会语言转换
找出隐含条件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a+b 分析基本不等式: 2
F E
A
B
C
因为:SA⊥平面ABC成立 所以. AF⊥SC成立
π 例3. 已知α, β≠ kπ+ (k Z),且 2 sinθ+ cosθ= 2sinα sinθ cosθ= sin 2 β 1 - tan α 1 - tan β 求证: = . 2 2 1 + tan α 2(1 + tan β )
C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 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 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顺推证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P Q1
Q1 Q2
Q 2 Q3
…
Qn Q
特点:“由因导果”
例1:已知a>0,b>0,求证a(b2+c2)+b(c2+a2)≥4abc
还原成综合法: 证明:
2 ( a b ) 0 因为;
只需证;a + b 2 ab 0
( a b) 0 只需证;
2
所以 a + b 2 ab 0 所以 a + b 2 ab
因为;( a b )2 0 成立
a+b 所以 2
a+b ab 成立 所以 2 ab成立
推理 结论 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进一 步证明。
在大前提、小前提 和推理形式都正确 的前提下,得到的 结论一定正确。
联系
合情推理的结论需要演绎推理的验证,而演绎 推理的方向和思路一般是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的。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引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求证:AB=CD,BC=DA
B
A
特点: 执果索因 即:
要证结果Q,只需证条件P
【分析法】
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 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要源自: 要证: 格 式
只要证: 只需证:
显然成立
上述各步均可逆
所以 结论成立
所以 结论成立
例1 求证
3 72 5
例3.在ABC中,设 CB a , CA b , 1 2 2 2 求证S ABC a b (a b ) 2
例4: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 应的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 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
D
3 2
1 4
证明 连结AC,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CD,BC//DA 故1 2,3 4 故 AB=CD , BC=DA 又AC=CA 所以ABC CDA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 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 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顺推证法) 本题条件 已知定义 … 本题结论 已知公理 已知定理
解:要证 3 7 2 5 只需证 (
3 7 ) 2 (2 5 ) 2
展开,只需证 只需证 21<25
21 5
因为 21<25成立,所以 3 7 2 5 成立.
a+b 分析基本不等式: 2
ab
(a>0,b>0)的证明.
a+b 证明:要证; ab 2 只需证;a + b 2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