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勾股定理的应用(第四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 勾股定理(第4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 勾股定理(第4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 勾股定理(第4课时)
导学案新人教版
18、1 勾股定理(第4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灵活的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无理数的点,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勾股定理的内容:。

2、在Rt△ABC中,∠ACB=90,已知a=2,b=3,则c= ,当
c=13,a=5,则b= 、
3、实数包括和。

4、数轴上的点和一一对应。

5、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0,2,3,-2,-
1、学习新知:
自主探究教材P69“探究3”,合作交流后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课堂练习】
1、教材练习第 1、2题。

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 的点。

【要点归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1、如图,一只壁虎在一座底面半径为1米,高为2米的油桶的下底边沿A处,发现油桶的另一侧的中点B处有一只萤火虫,便决定捕捉它,于是它小心翼翼的向萤火虫爬去,若壁虎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一顿美餐,问壁虎至少要爬行多少路程才能捕到萤火虫?(π取
3、14,结果保留1位小数)。

2024年人教版八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2024年人教版八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课时目标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习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课时活动设计知识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意图:复习勾股定理内容的同时,再次明确定理适用的条件(直角三角形中),及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可以求第三边,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某人拿一根竹竿想进城,可是竹竿太长了,横竖都进不了城.这时,一位老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把竹竿截成两半……”你同意老人的建议吗?设计意图:从一个有趣的截竿进城的寓言故事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为后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例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穿过?为什么?解:如图3,连接AC.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B2+BC2=12+22=5,故AC=5≈2.24.因为AC大于木板的宽2.2m,所以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抛出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维策略.例2如图,一架2.6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为2.4 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m吗?解:可以看出,BD=OD-OB.在Rt△AO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B2=AB2-OA2=2.62-2.42=1,∴OB=1=1.在Rt△CO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D2=CD2-OC2=2.62-(2.4-0.5)2=3.15,∴OD=3.15≈1.77.∴BD=OD-OB=1.77-1=0.77.∴当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5m时,梯子的底端并不是也外移0.5m,而是外移约0.77m.设计意图:对于动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从而借助不变量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初步应用1.有一个边长为50dm的正方形洞口,想用一个圆盖去盖住这个洞口,圆的直径至少为多少?(结果保留整数)解:先根据题意,知圆盖的直径至少应为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得盖的直径至少应为502+502=502≈71(dm).答:圆的直径至少约为71dm.2.如图,池塘边有两点A,B,点C是与BA方向成直角的AC方向上一点,测得BC=60m,AC=20m,求A,B两点间的距离.(结果取整数)解:因为在Rt△ABC中,∠A=90°,AC=20,BC=60,所以由勾股定理可知AB=B2-B2=602-202=3600-400=3200≈57(m).答:A,B两点间的距离约为57m.拓展提升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上方4000m处,过了20s,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m,则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解:如图,由题意,得AC=4000m,∠C=90°,AB=5000m.由勾股定理,得BC=50002-40002=3000(m).所以飞机飞行的速度为3000÷20=150(m/s)=540(km/h).2.《九章算术》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大致的意思为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的深度与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解:因为EB=10,C是BE的中点,所以BC=5.因为DC=1,DC+CA=BA,所以1+CA=BA.在Rt△BCA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A2=52+CA2,所以(1+CA)2=52+CA2,解得CA=12,所以BA=1+CA=1+12=13.答:水的深度CA为12尺,芦苇DA的长度为13尺.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26页练习第2题,第28页习题17.1复习巩固第2,5题,第29页综合运用第10题.2.七彩作业.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方程思想.例1例2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任务分析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18[1].1勾股定理的应用(习题课)——10年3月18日

18[1].1勾股定理的应用(习题课)——10年3月18日

A D B C
B
D A
C
例7(2)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 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 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 A 求CD的长. 方程思想:直角三 角形中,已知一直 6 角边,以及另一直 角边和斜边的等量 关系,可建立方程 C x 求解. 6
C
A
B
D

变式2、在等腰△ABC中,AB=AC=13cm , BC=10cm,求△ABC的面积和AC边上的高.
A
A
A
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公共边,可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 B C B C B D
E
变式3、已知:如图,△ABC中,AB=26, BC=25,AC=17,求△ABC的面积.
B
E
A
例5(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 4, 则第三边长为 5 或 7 . (2)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 AD=8,求BC 21 或9
A
8 6 15
8 6
D
17
10 B C
15
练习5(1)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 是3cm和6cm,则第三边的长是 . (2)△ABC中,AB=AC=2,BD是AC边 上的高,且BD与AB的夹角为300,求CD 的长.
1
教材改编题
教材67页探究2:如图,一架长为10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梯 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 问题: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1 m?
变式一:当梯子的顶端下滑多少米时,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AC 会等于梯子底端下滑的距离BD? 变式二:如果设梯子的长度为c米,AO=b米,BO=a米,请 用含a、b的式子表示当梯子顶端下滑多少米时,梯子顶端下滑 的距离AC会等于梯子底端下滑的距离BD?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教案一.创设情境:(3分钟) 1.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课前练习题: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长。

3. 引入课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

二.实践探究:(共22分钟) 出示问题一(2分钟):例 如图所示,有一个高为12cm ,底面半径为3cm 的圆柱,在圆柱下底面的A 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圆柱上底面上与A 点相对的B 点处的食物,问这只蚂蚁沿着侧面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为多少厘米?( 的值取3)你的想法呢?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师:根据所给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此问题教师重点关注:a.学生是否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b.能否利用勾股定理给予合理解释;c.参加数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

出示问题二(5分钟):拓展 1 如果盒子换成如图长为3cm ,宽为2cm ,高为1cm 的长方体,蚂蚁沿着表面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又是多少呢?出示问题三(5分钟):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其外形高2.5米,宽1.6米,要开进厂门形状如图的某工厂,学生思考后回答。

独立解答。

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得出正确结论。

总结步骤。

进行交流,并仿照例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门框1.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

师问:①根据所给尺寸,试想怎么通过?1.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师问:①此问题能否构建出直角三角形? ②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问题时,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习成果。

此问题教师重点关注:a.学生能否独立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b.学生遇到困难时,是否具有克服困 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

c.学生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有 出错,重点对易错的过程用投影展示,进一步规范书写格式。

出示问题五(10分钟): 小强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算出来吗?径,并做出解答。

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合作完成解答过程。

数学人教八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勾股定理4》教案

数学人教八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勾股定理4》教案

《勾股定理4》教案一、教学目的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较综合的问题.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熟练掌握“双垂图”的图形结构和图形性质,通过讨论、计算等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2-BD2=AC2-AD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求结论的开放性,根据已知条件,作适当辅助线求出三角形中的边和角.让学生掌握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使学生清楚作辅助线不能破坏已知角.例3(补充)让学生掌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在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条件的合理运用.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例4(教材P76页探究3)让学生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1.已知:在Rt△ABC中,∠C=90°,CD⊥BC于D,∠A=60°,CD=3,求线段AB的长.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生对图形及性质掌握非常熟练,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2-BD2=AC2-AD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生分析:欲求AB,可由AB=BD+CD,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可由22BCACAB+=,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 =6.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中,AC= 4,∠B=45°,∠A=60°,根据题设可知什CB ACD么?分析:由于本题中的△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题设只能直接求得∠ACB =75°.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发现添置AB 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 ,CD ,BD ,AB ,BC 及S △ABC .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解略.例3(补充)已知:如图,∠B =∠D =90°,∠A =60°,AB =4,CD =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 ,或延长AB 、DC 交于F ,或延长AD 、BC 交于E ,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教学中要逐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体会.解:延长AD 、BC 交于E .∵∠A =∠60°,∠B =90°,∴∠E =30°.∴AE =2AB =8,CE =2CD =4,∴BE 2=AE 2-AB 2=82-42=48,BE =48=34.∵DE 2= CE 2-CD 2=42-22=12,∴DE =12=32. ∴S 四边形ABCD =S △ABE -S △CDE =21AB ·BE -21CD ·DE =36B C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例4(教材探究3)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的点.3-2,1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勾股定理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勾股定理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勾股定理的应用》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的1、通过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兴趣。

2、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验证“HL”),求两点距离,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发展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思路,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什么是勾股定理呢?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只角边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 = c2二、探究新知1、有人拿着一根杆子进屋门,横着拿,不能进,竖着拿,也不能进,干脆将其折断,才解决了问题。

同学们,这时真正解决了问题吗?让你做的话,怎么做合适?观看同一根长竹竿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门的情况,对于长竹竿进门之类的问题,你有什么启发?长竹竿进门,长竹竿可以看作什么?门可以看作什么?长竹竿可以看作一条斜线,门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

长竹竿进门,实际上是要比较什么呢?实际上是要比较长竹竿的长度和门的对角线的长度。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分析:可以看出,木板横着或竖着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

门框对角线AC的长度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能否通过。

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 = AB2 + BC2 = 12 + 22 =5AC = √5 ≈ 2.24因为AC大于木板的宽2.2m,所以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一定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2.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数学的喜爱。

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课堂引入介绍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前49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相传有一次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A 、B 、C 三者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毕达哥拉斯用这个事实可以说明了最初的勾股定理,尤其是在两千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特点吗?四、例习题分析“赵爽弦图”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

例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较综合的问题.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两道例题),导入新课的教学.二、新课教学思考: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习了勾股定理后,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教师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再写出已知条件,然后证明.已知:如图,在Rt △ABC 和Rt △A′B′C′中,∠C =∠C′=90°,AB =A′B′,AC =A′C′. 求证:△ABC ≌△A′B′C′.证明:在Rt △ABC 和Rt △A′B′C′中,∠C =∠C′=90°,根据勾股定理,得 BC =22AC AB -,B′C′=22C A B A ''-''.又 AB =A′B′,AC =A′C′,∴ BC =B′C′.∴ △ABC ≌△A′B′C′ (SSS ).探究: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吗? 此为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教师可分以下四步引导学生:(1)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问题转化为画出长为13的线段的问题;(2)由长为2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联想到长为13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3)通过尝试我们发现,长为13的线段是直角边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4)画出长为13的线段,从而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第27页图17.1-11和图17.1-12指出:利用勾股定理,可以作出长为n (n 是整数)的线段,进而在数轴上画出表示n (n 是整数)的点.三、实例探究例 已知:在Rt △ABC 中,∠C =90°,CD ⊥BC 于D ,∠A =60°,CD =3,求线段AB 的长.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生对图形及性质掌握非常熟练,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欲求AB ,可由AB =BD +CD ,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 =3和AD =1.或欲求AB ,可由AB =22BC AC ,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 =2和BC =6. 四、课堂练习1.△ABC 中,AB =AC =25cm ,高AD =20cm ,则BC = ,S △ABC = .2.△ABC 中,若∠A =2∠B =3∠C ,AC =32cm ,则∠A = 度,∠B = 度,B AD∠C=度,BC=,S△ABC=.2,CD⊥AB于D,则AC=,CD=,3.△ABC中,∠C=90°,AB=4,BC=3BD=,AD=,S△ABC=.2 的点.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5,5参考答案:1.30cm,300cm2;2;2.90,60,30,4,32;3.2,3,3,1,34.略.五、布置作业习题17.1第6、13题.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八年级下(人教版)§18.1勾股定理应用之一目标重点难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

内容方法1、知识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习,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勾股定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八年级下(人教版)§18.1勾股定理的应用之一讲练结合课前复习师: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生: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师:这个定理为什么是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呢?生:斜边是最长边,肯定是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否则不正确的。

师:是这样的。

在RtΔABC 中,∠C =90°,有:AC 2+BC 2=AB 2,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定理的应用。

新课过程分析:师:上面的探究,先请大家思考如何做?(留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师:看到这个题让我们想起古代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拿一根杆子进城,横着拿,不能进,竖着拿,也不能进,干脆将其折断,才解决了问题,相信同学们不会这样做。

(我略带夸张的比划、语气,学生笑声一片,有知道这个故事的,抢在我的前面说,学生欣欣然,我观察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这也正是我所希望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师:这里木板横着不能进,竖着不能进,只能试试将木板斜着顺进去。

师:应该比较什么?李冬:这是一块薄木板,比较AC的长度,是否大于2.2就可以了。

师:李冬说的是正确的。

请大家算出来,可以使用计算器。

解:在RtΔABC中,由题意有: AC==≈2.236 ∵AC大于木板的宽 ∴薄木板能从门框通过。

学生进行练习:1、在Rt△ABC中,AB=c,BC=a,AC=b,∠B=90゜.①已知a=5,b=12,求c;②已知a=20,c=29,求b(请大家画出图来,注意不要简单机械的套a2+b2=c2,要根据本质来看问题)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师:对第二问有什么想法?生:分情况进行讨论。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课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第4课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课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第4课时
B C
ALeabharlann 解:设水池的水深AC为x尺, 则这根芦苇长AD=AB=(x+1)尺,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C=5尺 由勾股定理得,BC2+AC2=AB2
即 52+ x2= (x+1)2 25+ x2= x2+2x+1,
2 x=24, ∴ x=12, x+1=13. 答:水池的水深12尺,这根芦苇长13尺.
B
B
B'
A
A
A'
解:油罐的展开图如右图,则AB'为梯子的最短距离.
∵AA'=2×3×2=12, A'B'=5,
∴AB'=13. 即梯子最短需13米.
数学思想: 立体图形
转化 展开
平面图形
当堂练习
1.从电线杆上离地面5m的C处向地面拉一条长为7m的
钢缆,则地面钢缆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是( D )
A.50米 B.120米 C.100米 D.130米
A 130
?
C
120 B
二 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距离
问题 在A点的小狗,为了尽快吃到B点的香肠,它选 择A B 路线,而不选择A C B路线,难道小狗也 懂数学?
C
A
B
AC+CB >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思考 在立体图形中,怎么寻找最短线路呢?
归纳总结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 决解
勾股定理
转化 数学问题 建构
利用 直角三角形
练一练 1.湖的两端有A、B两点,从与BA方向成直角的BC方向 上的点C测得CA=130米,CB=120米,则AB为 ( A )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勾股定理的应用(第四课时)》课案(学生用)(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勾股定理的应用(第四课时)》课案(学生用)(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课案(学生用)18.1勾股定理(第4课时)(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存在条件;2、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2.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变式,实际问题的应用,使学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题.3.数学思考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复习巩固,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等.【学习重难点】1. 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2. 难点: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在Rt△ABC中,∠C=90°.(1)已知a=6,c=10,则b=(2)已知a=40,b=9,则c=(3)已知a=b,c=4,则a= .2.在Rt△ABC中,∠C=90°,CD⊥AB于点D.若CD=4,BD=3,则BC= ,AC= ,AB= .3.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若AB=1, AC:BC=4:1,则CD的长为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1.如图, 如图,∠C=∠BAD=90°,AC=2,BC=4,BD=12,求AD的长.2.一根旗杆在离地面8米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6米处,则旗杆折断之前的长度为米.课内探究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1.在△ABC中,若边a=6,b=8,则第三边c是多少?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若a=6,b=8,则c=________.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活动21.在Rt△ABC中,a、b、c为三边;若a=6,b=8,则c=________;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已知a:b=3:4,且斜边为10cm,求:(1)a、b的长;(2)斜边上的高.二、当堂检测 活动31.如图所示,在△ABC 中,∠C =90°,两条直角边AB =7,BC =24,在三角形内有一点P 到三边的距离都相等,求这个距离.2.如图,已知△ABC ,∠ACB =90°,以△ABC 的各边为边在△ABC 外作三个正方形,S 1、S 2、S 3分别表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 1=81,S 3=225,则S 2=________;S3S 2S 1CBA3.一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它先向正北方向航行8km ,接着它又掉头向正东方向航行15km . (1)此时轮船离开出发点多少km ?(2)若轮船每航行1km ,需耗油0.4L ,那么在此过程中轮船共耗油多少升?4.如图,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AF .若CD =6,则AF 等于 ( ).A .34B .33C .24D .8三、课堂小结活动4 问题:你对本节内容有何认识?课后提升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cm,另一条直角边比斜边短1cm,则斜边长为.2.如图,△ABC中,∠A=90°,点D、E分别在AC和AB上,试说明BD2一DE2=BC2一CE2.3、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4、如图,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垂直AB于A,CB垂直AB于B,已知AD=15km,BC=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 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18.1勾股定理(第4课时)(课型:复习课)【理论支持】美国心理学家,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提出者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是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用来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实施.基于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明确条件与问题—认真分析—形成几何图形—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共4课时,本课时是第4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在Rt△ABC中,∠C=90°.(1)已知a=6,c=10,则b=(2)已知a=40,b=9,则c=(3)已知a=b,c=4,则a= .2.在Rt△ABC中,∠C=90°,CD⊥AB于点D.若CD=4,BD=3,则BC= ,AC=,AB= .3.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若AB=1, AC:BC=4:1,则CD的长为〖答案〗1.(1)8 (2)41 (3)222.5 20325 33.417〖设计说明〗心理学认为: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本题所选的题目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新课,初步感知本题课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1)如图, 如图,∠C=∠BAD=90°,AC=2,BC=4,BD=12,求AD的长.(2)一根旗杆在离地面8米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6米处,则旗杆折断之前的长度为米.〖答案〗(1)13(2)18〖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此类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着很愉悦的心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内探究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1.在△ABC中,若边a=6,b=8,则第三边c是多少?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若a=6,b=8,则c=________.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教师在此过程关注学生能否积极地从事活动,活动中是否进行了思考;能否问题的答案;能否主动地写出得出问题答案的根据;能否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从中获益等.师生行为:师:请坐!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在△ABC中,若边a=6,b=8,则第三边c是多少?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并计算.师:大家有结果了吗?生:我的答案是10.这时有一位学生赶紧反驳道:“不对,题目并没有告诉我们△ABC是直角三角形.”师:那么应该是多少呢?生:2<c<14.师:根据什么?生:根据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师:你讲得很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小黑板展示)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若a=6,b=8,则c=________;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生(齐):c=10,根据勾股定理.师:是的.〖设计说明〗1.用一般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过渡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为过渡到勾股定理的复习埋下伏笔.2.通过问题的变式让学生勾起对勾股定理的回忆.活动21.在Rt△ABC中,a、b、c为三边;若a=6,b=8,则c=________;〖点拨方法〗让学生从已知条件着手理解运用勾股定理需要注意三条边之间应满足什么关系,知道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最长边.〖参考答案〗10或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已知a:b=3:4,且斜边为10cm,求:(1)a、b的长;(2)斜边上的高.〖点拨方法〗让学生从已知条件的形式上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勾股定理用及等积法的应用.〖参考答案〗(1)6 cm和8 cm;(2)4.8 cm.师生行为:师:是的,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题:(小黑板展示)变式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已知a:b=3:4,且斜边为10cm,求:(1)两直角边的长;(2)斜边上的高线长.变式3:在Rt△ABC中,a、b、c为三边;若a=6,b=8,则c=________;师:大家试试看.学生思考并计算,教师巡视.师:我们来听听大家是如何思考的?谁来说说变式2?生:我是设a=3x,则b=4x,然后通过勾股定理得出方程,从而解到两直角边的长分别是6和8,再通过等积法求到斜边上的高是4.8.师:你的思路很明确,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环视,发现没有学生举手.师:很好,谁再来说说变式3是如何思考的?生:很明显,c=10,6、8、10是勾股数嘛.生:这时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道:“你的思考不完整,题目中没有指明a和b是直角边,所以要分情况讨论.”师:好的,你具体说说看.生:如果a、b是直角边,那么c就为10,如果a是直角边,b为斜边,那么c就是27.师:大家同意谁的观点?生(齐):××的.师:是的,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这道题就要分类讨论.〖设计说明〗从已知条件的形式上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勾股定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功能.二、当堂检测活动31.如图所示,在△ABC中,∠C =90°,两条直角边AB =7,BC=24,在三角形内有一点P到三边的距离都相等,求这个距离.〖点拨方法〗本题是勾股定理与等积法的综法运用,通过添加辅助线将直角三角形划分为三个三角形来解答此类问题.〖参考答案〗32.如图,已知△ABC,∠ACB = 90°,以△ABC的各边为边在△ABC外作三个正方形,S1、S2、S3分别表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1 = 81,S3 = 225,则S2 =________;S 3S2S1CBA〖点拨方法〗求正方形的面积即求正方形的边长的平方,而正方形的边长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从而想到应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23.一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它先向正北方向航行8km,接着它又掉头向正东方向航行15km.(1)此时轮船离开出发点多少km?(2)若轮船每航行1km,需耗油0.4L,那么在此过程中轮船共耗油多少升?〖点拨方法〗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然后再结合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参考答案〗17km、9.2升4.如图,四边形ABCD为长方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CD边的中点E处,折痕为AF.若CD =6,则AF等于().A.34B.33C.24D.8〖点拨方法〗本题是将全等三角形的识别与性质、四边形、勾股定理以及方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参考答案〗32师生行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待学生做到最后一题时,部分学生板演解题过程.生1板演习题1的解题过程:解:由题意得:2225AC AB BC =+=.设点P 到三边的距离为x ,则11112222AB BC ABx BCx ACx ⋅=++, 即:7×24=25x+7x+24x ,∴x=3.答:这个距离为3.生2板演习题3的解题过程:解:设轮船的航线如图所示,且AB=8km ,BC=15km ,∠B=90°.(1)22BC AB AC +==17 km .答:此时轮船离开出发点17km .(2)(8+15)×0.4=9.2(升)答:在此过程中轮船共耗油9.2升.教师结合第一题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评.师: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指着图形说)生(齐)正方形.师:是的,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三条虚线是什么线?学生思考并主动交流.生:应该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上.师:是的,你讲得很好,我们到初三时就学习到点P是△ABC 的内心.好,谁来说说第二题的答案.生:S2=144.师:对的,你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生:因为△ABC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由勾股定理得222+=,即:S1+ S2= S3.AC BC AB师:你说得很好,谁来说说第3题的答案?生:我选的是B.师:你的答案是对的,这一题主要运用什么知识点?生: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师:是的,在判断时有什么技巧呢?生:用大数的平方减去其中一个数的平方,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数的平方.师:很好,看来你对我们平时介绍的方法掌握得不错.教师对第3题进行讲评,强调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简单说明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师:大家说说第4题的答案?很少的学生说是选A.教师巡视后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做出来了,于是教师讲解.简单图形分析如图:简单过程:2222(33)9,(2763)9,336,2 3.x x x x x x x -=--+===师:在本题的图形中存在一些直角三角形,利用这样的基本图形,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数量关系;另外,巧设未知数,运用方程思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设计说明〗采用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模式,更有利用学生加深理解这部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三、课堂小结活动4问题:你对本节内容有何认识?师生行为: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1)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程度;(2)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3)学生畅谈收获,是对知识间联系的感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勾股定理的使用方法.生: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才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生:由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可求第三边.生:遇到直角三角形要求边长首先要想到勾股定理的运用.生:我觉得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时还要注意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很重要.〖设计说明〗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节活动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空间以梳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课后提升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cm,另一条直角边比斜边短1cm,则斜边长为.〖参考答案〗25 cm2、如图,△ABC中,∠A=90°,点D、E分别在AC和AB上,试说明BD2一DE2=BC2一CE2.〖参考答案〗在Rt△ADE中,DE2=AE2+AD2,同理BD2= AB2+AD2,BC2=AB2+AC2,CE2=AE2+AC2.∴BD2一DE2=AB2一AE2,BC2一CE2=AB2一AE2.∴BD2一DE2=AB2一AE2.3、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参考答案〗这时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4、如图,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垂直AB于A,CB垂直AB于B,已知AD=15km,BC=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参考答案〗10km处〖讲评策略〗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做,然后讲评.〖设计说明〗本组习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基础.。

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18.1 勾股定理(四)教学时间第四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2.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在数轴上寻找表示地理数的总的过程,•发展学生灵活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反思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用勾股定理寻找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点的过程中,•体验勾股定理的重要作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利用勾股定理寻找直角三角形中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活动1【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 800米处,过了10秒后,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 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例2】如右图所示,某人在B处通过平面镜看见在B正上方5米处的A物体,•已知物体A到平面镜的距离为6米,向B点到物体A的像A′的距离是多少?【例3】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齐至水面,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同时经历勾股定理在物理中的应用,由此可知数学是物理的基础,方程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师生行为: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可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辅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是否自主完成上面三个例题;②学生是否有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特别是学生是否有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方程的思想.师生共析:例1: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右图,A点表示男孩头顶的位置,C、B•点是两个时刻飞机的位置,∠C是直角,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根据题意,得Rt△ABC中,∠C=90°,AB=5 000米,AC=4 800米.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即5 0002=BC2+4 8002,所以BC=1 400米.飞机飞行1 400米用了10秒,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1 400×6×60=50 400米=504千米,即飞机飞行的速度为504千米/时.评注:这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经过分析,问题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等三边的问题,这虽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学生可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同时注意,在此题中小孩是静止不动的.例2:分析:此题要用到勾股定理,轴对称及物理上的光的反射知识.解:如例2图,由题意知△ABA′是直角三角形,由轴对称及平面镜成像可知:AA′=2×6=12米,AB=5米;在Rt△A′AB中,A′B2=AA′2+AB2=122+52=169=132米.所以A′B=13米,即B点到物体A的像A′的距离为13米.评注:本题是以光的反射为背景,涉及到勾股定理、轴对称等知识.由此可见,数学是物理的基础.例3:分析:在此问题中,要注意水草的长度与水深的关系,•还要注意水草站立时和吹到一边,它的长度是不变的.解:根据题意,得到右图,其中D是无风时水草的最高点,BC为湖面,AB•是一阵风吹过水草的位置,CD=3分米,CB=6分米,AD=AB,BC⊥AD.所以在Rt△ACB中,AB2=AC2+BC2,即(AC+3)2=AC2+62,AC2+6AC+9=AC2+=27,AC=4.5,所以这里的水深为4.5分米.评注:在几何计算题中,方程的思想十分重要.二、讲授新课活动2问题: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设计意图:上一节,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在初一时我们只能找到数轴,……这样的无理数的数点却找不到,学,师生行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这样的包含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此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②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交流合作.段即可.的线段.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生:设c=13,两直角边为a,b,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即a2+b2=13.若a,b为正整数,•则13必须分解为两个平方数的和,即13=4+9,a2=4,b2=9,则a=2,b=3.•所以长为13的线段是直角边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生:步骤如下:1.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2.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一点B,使AB=2;3.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交于点C,则点C即为表示13的点.活动3练习: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7的点.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在数轴上找表示无理数的点的方法,熟悉勾股定理的应用.师生行为: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②能否找到斜边为17,另外两个角直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生:17是两直角边为4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因此,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7的点如右图:三、巩固提高活动4问题:(1)根据勾股定理,还可以作出长为无理数线段,你能做出哪些长为无理数的线段呢?(2)欣赏下图,你会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和创造美.师生行为: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讨论.教师参与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①能否将无理数转化为某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②能否积极参与,欣赏数学美.2356,……的线段,因此在数轴上便可以表示出来,2313下图:四、课时小结活动5问题: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会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一些无理数并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设计意图: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活动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以梳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小结活动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体系化又要从能力、情态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师生行为:学生小组内交流、反思.教师巡视指导.在活动5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程度;②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板书设计18.1 勾股定理(四)113(1)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的问题转化为画出长为13的线段的问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探索毕达哥拉斯定理(第4课时)课题:探索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的分析和欣赏,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勾股定理、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总结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勾股定理、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法与经验。

难点:1.利用“五巧板”拼出不同图形进行验证勾股定理。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2.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学生活动经验的基础: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学习了一些基本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为学习情境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无词的证明定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方法,如填挖法,但使用面积法和填挖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够。

因此,教师可能也需要有意识的指导;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些拼图和图案设计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七巧板,这是本课程的活动(拼图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中验证方法的收集)和课前教师的独立探究活动“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总结”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以下是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收集的定理:学生活动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从互联网或书籍中找到并理解尽可能多的验证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方法,并填写研究报告:第一类:以赵爽的“弦图”为代表,使用剪切、剪切、,几何图形的拼接和补充,以证明代数表达式之间的同一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在有趣的故事背景下,通过将各个问题建立出数学模型,进一步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已知直角三角形一边,及另两边的关系,可求出另两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长度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等手段,培养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转化为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部交流合作,体会到了与同学协作的愉悦;通过帮助木工解决木板进门,蚂蚁吃蜜等问题,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重难点分析重点: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方程的思想,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准确难点:揭示勾股定理的本质及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1复习提问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解决三角形尤其是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二、新课讲解:例题一木工师傅想要将长为3米,宽为2.2米的木板放入自己家的厂房,到了门口他停下来发现门框的长为1米高是2米,他犹豫了一会,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下,木板能否顺利进门?分析:由图可知,木板横着或竖着都不能从门框通过,试着斜着能否通过门框对角线AB是最大长度。

求出AB,再与木板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能否通过解:直角三角形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B2=AC2+BC2=12+22=5所以AB≈√5≈2.236>2.2 即木板可以顺利通过门例题二有一个圆柱高是12,底面的半径是3,小蚂蚁从底面点A 出发,想要吃到上地面B处的蜜饯,问题是怎样走才能是它走的路径最近?解:根据勾股定理得=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15cm例题三正方体ABCD-A’B’C’D’ 边长是a,小蚂蚁想要由A到C’,最短的路程是多少?同学们都知道,正方体展开图可以沿三条棱展开,因为正方体由于长宽高是等同的,所以三种展开式结果是一样的由图形可知:AC’2=AB’2+B’C’2所以AC’=√AB’2+B’C’2=√5a例题四长方体ABCD—A’B’C’D’长宽高分别为1,2,3求由A到C’最短路径长?课堂小结:1.勾股定理内容的进一步学习2.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复习3.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图形课后作业题如图所示。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1.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探究最短距离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 处,恰好一只在A 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 处爬向B 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类型一】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图,在离水面高度为5米的岸上,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开始时绳子BC 的长为13米,此人以0.5米每秒的速度收绳.问6秒后船向岸边移动了多少米(假设绳子始终是直的,结果保留根号)?解析:开始时,AC =5米,BC =13米,即可求得AB 的值,6秒后根据BC ,AC 长度即可求得AB 的值,然后解答即可.解:在Rt△ABC 中,BC =13米,AC =5米,则AB =BC 2-AC 2=12米.6秒后,B ′C =13-0.5×6=10米,则AB ′=B ′C 2-AC 2=53(米),则船向岸边移动的距离为(12-53)米.方法总结:本题直接考查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将已知条件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方位角问题如图所示,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坐车从营地A 点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走了1003km 到达B 点,然后再沿北偏西30°方向走了100km到达目的地C 点,求出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解析:根据所走的方向可判断出△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解.解:∵AD ∥BE ,∴∠ABE =∠DAB =60°.∵∠CBF =30°,∴∠ABC =180°-∠ABE -∠CBF =180°-60°-30°=90°.在Rt△ABC 中,AB =1003km ,BC =100km ,∴AC =AB 2+BC 2=(1003)2+1002=200(km),∴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0km.方法总结:先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各边长,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C 的长.【类型三】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最短距离问题如图,长方体的长BE =15cm ,宽AB =10cm ,高AD =20cm ,点M 在CH 上,且CM =5cm ,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 爬到点M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解:分两种情况比较最短距离:如图①所示,蚂蚁爬行最短路线为AM ,AM =102+(20+5)2=529(cm),如图②所示,蚂蚁爬行最短路线为AM ,AM =202+(10+5)2=25(cm).∵529>25,∴第二种短些,此时最短距离为25cm.答: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25cm. 方法总结:因为长方体的展开图不止一种情况,故对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展开时,考虑要全面,不要有所遗漏.不过要留意展开时的多种情况,虽然看似很多,但由于长方体的对面是相同的,所以归纳起来只需讨论三种情况:前面和右面展开,前面和上面展开,左面和上面展开,从而比较取其最小值即可.【类型四】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中的有关计算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的B ′处,点A 的对应点为A ′,且B ′C =3,则AM的长是()A .1.5B .2C .2.25D .2.5解析:连接BM ,MB ′.设AM =x ,在Rt△ABM 中,AB 2+AM 2=BM 2.在Rt△MDB ′中,MD 2+DB ′2.∵MB =MB ′,∴AB 2+AM 2=BM 2=B ′M 2=MD 2+DB ′2,即92+x 2=(9-x )2+(9-3)2,解得x =2,即AM =2.故选B.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设出适当的线段的长度为x ,然后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其他线段,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类型五】 勾股定理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如图,在树上距地面10m 的D 处有两只猴子,它们同时发现地面上C 处有一筐水果,一只猴子从D 处向上爬到树顶A 处,然后利用拉在A 处的滑绳AC 滑到C 处,另一只猴子从D 处先滑到地面B ,再由B 跑到C ,已知两猴子所经过的路程都是15m ,求树高AB .解析:在Rt△ABC 中,∠B =90°,则满足AB 2+BC 2=AC 2.设BC =a m ,AC =b m ,AD =x m ,根据两只猴子经过的路程一样可列方程组,从而求出x 的值,即可计算树高.解:在Rt△ABC 中,∠B =90°,设BC =a m ,AC =b m ,AD =x m.∵两猴子所经过的路程都是15m ,则10+a =x +b =15m.∴a =5,b =15-x .又∵在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10+x )2+a 2=b 2,∴(10+x )2+52=(15-x )2,解得x =2,即AD =2米.∴AB =AD +DB =2+10=12(米).答:树高AB 为12米.方法总结:勾股定理表达式中有三个量,如果条件中只有一个己知量,通常需要巧设未知数,灵活地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数轴如图所示,数轴上点A 所表示的数为a ,则a 的值是( )A.5+1 B .-5+1C.5-1D. 5 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斜边长,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A 点的坐标.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1和2,∴斜边长为12+22=5,∴-1到A的距离是 5.那么点A所表示的数为5-1.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确定点A的位置,再根据A的位置来确定a的值.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的应用方位角问题;路程最短问题;折叠问题;数形结合思想.2.勾股定理与数轴本节课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比较能力、讨论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它也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而广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设计的一节应用探究课,它是上一节课的巩固与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准确的理解了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但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勾股定理的联系还不明确,特别是建构数学模型还有困难,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待于加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勾股定理;2、探索勾股定理的应用。

数学思考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应用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悟事情的多面性,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能力。

解决问题1、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去解决简单的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2、经历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掌握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

关键:把握好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充分利用勾股定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矩形纸片、用矩形纸片做成的正方体、剪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视频展示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情感教育)2、课前热身(1)如图,在△ABC中,∠C = 90°,若BC = 8cm, CA = 6cm,则线段AAB= ?依据: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 等于 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教师用)18.1勾股定理(第4课时)(课型:复习课)【理论支持】美国心理学家,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提出者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是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用来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实施.基于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明确条件与问题—认真分析—形成几何图形—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共4课时,本课时是第4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在Rt△ABC中,∠C=90°.(1)已知a=6,c =10,则b=(2)已知a=40,b=9,则c=(3)已知a=b,c=4,则a= .2.在Rt△ABC中,∠C=90°,CD⊥AB于点D.若CD=4,BD=3,则BC= ,AC= ,AB= .3.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若AB=1, AC:BC=4:1,则CD的长为〖答案〗 1.2.5 2032533.4 17〖设计说明〗心理学认为: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本题所选的题目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新课,初步感知本题课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1)如图, 如图,∠C=∠BAD=90°,AC=2,BC=4,BD=12,求AD的长.(2)一根旗杆在离地面8米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6米处,则旗杆折断之前的长度为米.〖答案〗(1)13(2)18〖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此类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着很愉悦的心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内探究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1.在△ABC中,若边a=6,b=8,则第三边c是多少?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若a=6,b=8,则c=________.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教师在此过程关注学生能否积极地从事活动,活动中是否进行了思考;能否问题的答案;能否主动地写出得出问题答案的根据;能否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从中获益等.师生行为:师:请坐!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在△ABC中,若边a=6,b=8,则第三边c是多少?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并计算.师:大家有结果了吗?生:我的答案是10.这时有一位学生赶紧反驳道:“不对,题目并没有告诉我们△ABC是直角三角形.”师:那么应该是多少呢?生: 2<c<14.师:根据什么?生:根据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师:你讲得很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小黑板展示)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若a=6,b=8,则c=________;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生(齐):c=10,根据勾股定理.师:是的.〖设计说明〗1.用一般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过渡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为过渡到勾股定理的复习埋下伏笔.2.通过问题的变式让学生勾起对勾股定理的回忆.活动21.在Rt△ABC中,a、b、c为三边;若a=6,b=8,则c=________;〖点拨方法〗让学生从已知条件着手理解运用勾股定理需要注意三条边之间应满足什么关系,知道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最长边.〖参考答案〗10或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已知a:b=3:4,且斜边为10cm,求:(1)a、b的长;(2)斜边上的高.〖点拨方法〗让学生从已知条件的形式上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勾股定理用及等积法的应用.〖参考答案〗(1)6 cm和8 cm;(2)4.8 cm.师生行为:师:是的,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题:(小黑板展示)变式2:在Rt△ABC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已知a:b=3:4,且斜边为10cm,求:(1)两直角边的长;(2)斜边上的高线长.变式3:在Rt△ABC中,a、b、c为三边;若a=6,b=8,则c=________;师:大家试试看.学生思考并计算,教师巡视.师:我们来听听大家是如何思考的?谁来说说变式2?生:我是设a=3x,则b=4x,然后通过勾股定理得出方程,从而解到两直角边的长分别是6和8,再通过等积法求到斜边上的高是4.8.师:你的思路很明确,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环视,发现没有学生举手.师:很好,谁再来说说变式3是如何思考的?生:很明显,c=10,6、8、10是勾股数嘛.生:这时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道:“你的思考不完整,题目中没有指明a和b是直角边,所以要分情况讨论.”师:好的,你具体说说看.生:如果a、b是直角边,那么c就为10,如果a是直角边,b为斜边,那么c就是师:大家同意谁的观点?生(齐):××的.师:是的,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这道题就要分类讨论.〖设计说明〗从已知条件的形式上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勾股定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功能.二、当堂检测活动31.如图所示,在△ABC中,∠C =90°,两条直角边AB =7,BC=24,在三角形内有一点P到三边的距离都相等,求这个距离.〖点拨方法〗本题是勾股定理与等积法的综法运用,通过添加辅助线将直角三角形划分为三个三角形来解答此类问题.〖参考答案〗32.如图,已知△ABC,∠ACB= 90°,以△ABC的各边为边在△ABC外作三个正方形,S1、S2、S3分别表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1 = 81,S3= 225,则S2 =________;S 3S2S1CBA〖点拨方法〗求正方形的面积即求正方形的边长的平方,而正方形的边长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从而想到应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23.一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它先向正北方向航行8km ,接着它又掉头向正东方向航行15km .(1)此时轮船离开出发点多少km ?(2)若轮船每航行1km ,需耗油0.4L ,那么在此过程中轮船共耗油多少升?〖点拨方法〗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然后再结合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参考答案〗17km 、9.2升4.如图,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AF .若CD =6,则AF 等于 ( ).A .34B .33C .24D .8〖点拨方法〗本题是将全等三角形的识别与性质、四边形、勾股定理以及方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参考答案〗32师生行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待学生做到最后一题时,部分学生板演解题过程.生1板演习题1的解题过程:解:由题意得:25AC .设点P 到三边的距离为x , 则11112222AB BC ABx BCx ACx ⋅=++, 即:7×24=25x +7x +24x ,∴x =3.答:这个距离为3.生2板演习题3的解题过程:解:设轮船的航线如图所示,且AB =8km ,BC =15km ,∠B =90°.(1)22BC AB AC +==17 km .答:此时轮船离开出发点17km .(2)(8+15)×0.4=9.2(升)答:在此过程中轮船共耗油9.2升.教师结合第一题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评.师: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指着图形说)生(齐)正方形.师:是的,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三条虚线是什么线?学生思考并主动交流.生:应该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上.师:是的,你讲得很好,我们到初三时就学习到点P 是△ABC 的内心.好,谁来说说第二题的答案.生:S 2=144.师:对的,你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生:因为△ABC 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由勾股定理得222AC BC AB +=,即:S 1+ S 2= S 3.师:你说得很好,谁来说说第3题的答案?生:我选的是B .师:你的答案是对的,这一题主要运用什么知识点?生: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师:是的,在判断时有什么技巧呢?生:用大数的平方减去其中一个数的平方,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数的平方.师:很好,看来你对我们平时介绍的方法掌握得不错.教师对第3题进行讲评,强调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简单说明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师:大家说说第4题的答案?很少的学生说是选A .教师巡视后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做出来了,于是教师讲解.简单图形分析如图:简单过程:2222)9,(27)9,36,x x x x x -=--+===师:在本题的图形中存在一些直角三角形,利用这样的基本图形,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数量关系;另外,巧设未知数,运用方程思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设计说明〗采用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模式,更有利用学生加深理解这部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三、课堂小结活动4问题:你对本节内容有何认识?师生行为: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1)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程度;(2)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3)学生畅谈收获,是对知识间联系的感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勾股定理的使用方法.生: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才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生:由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可求第三边.生:遇到直角三角形要求边长首先要想到勾股定理的运用.生:我觉得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时还要注意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很重要.〖设计说明〗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节活动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空间以梳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课后提升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cm,另一条直角边比斜边短1cm,则斜边长为.〖参考答案〗25 cm2、如图,△ABC中,∠A=90°,点D、E分别在AC和AB上,试说明BD2一DE2=BC2一CE2.〖参考答案〗在Rt△ADE中,DE2=AE2+AD2,同理BD2= AB2+AD2,BC2=AB2+AC2,CE2=AE2+AC2.∴ BD2一DE2=AB2一AE2,BC2一CE2=AB2一AE2.∴BD2一 DE2=AB2一AE2.3、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参考答案〗这时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4、如图,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垂直AB于A,CB垂直AB于B,已知AD=15km,BC=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 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参考答案〗10km处〖讲评策略〗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做,然后讲评.〖设计说明〗本组习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