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创新人物报道
乐业人物事例
乐业人物事例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乐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
乐业不仅仅是工作,更多的是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且在其中追求卓越。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乐业人物,他们的事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乐业的含义以及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追求乐业。
1. 工匠精神:王师傅的陶艺之旅王师傅是一位陶艺家,从小就对陶艺充满了兴趣。
他没有选择走常规的就业道路,而是选择了专注于陶艺事业。
在他的艺术之路上,他追求的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对陶艺的热爱和传承。
他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作品,用心用情地对待每一件作品,希望通过每一件作品传递出自己对陶艺的热爱和追求。
虽然他并没有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陶艺大师,但是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
王师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乐业的含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热爱并且追求卓越的事业,才能够成就一份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2. 创新思维:张总工的科技创业之路张总工是一位IT行业的领军人物,他在创业初期就确定了自己的事业目标:推动科技创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他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位优秀的工程师,而是积极参与到行业内的创新工作中。
他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并且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他们通过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研发,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张总工的事业之路告诉我们,乐业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和追求,更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社会责任感:李医生的医疗援助之路李医生是一位医生,他毕业后进入了顶尖医院工作。
然而在他看到社会上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后,他决定离开医院,深入到偏远的山区进行医疗援助。
他认为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
他带着自己的团队,为山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他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李医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乐业不仅仅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专长和能力用于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榜样7艾爱国个人事迹简介5篇
榜样7艾爱国个人事迹简介5篇榜样7艾爱国个人事迹篇1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艾爱国是从下乡知青成长为中国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湖南攸县黄丰桥公社插队当知青时,艾爱国干力气活比别人干得都多。
公社的干部、知青和贫下中农们都说他是“拼命三郎”。
后来湘钢招录工人,乡亲们一致推荐他。
就这样,艾爱国被湘钢招录进厂,成为了湘钢基建处管道队的一名配管工人。
“当工人就一定要当个好工人。
”父亲在他进厂前的嘱托,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一天,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派来焊工到湘钢支援,他们神奇地将高炉裂缝“焊”在一起的高超技艺和手上被火星子烫出血泡也不在乎的敬业精神,吸引并打动了艾爱国。
那时,上班帮忙时,北京师傅教他几招。
下班后,艾爱国借来工具,自己反复琢磨。
他白天认真钻研技术,晚上刻苦学习专业书籍。
《焊接工艺学》《现代焊接新技术》等科技书籍成了他茶余饭后的伙伴。
艾爱国跟师傅学习,掌握了气焊技术后,又迫不及待学习电焊。
自己没有面罩,便拿一块黑玻璃代替,手和脸常被烤灼脱皮。
1982年夏天,他报名参加湘潭市锅炉压力容器焊工取证考试。
为了练习电焊技术,他将家里的煤炉烟囱管拆卸下来,切成几截,当作焊材练习。
最后,他以8项全优的成绩成为当时湘潭市唯一拥有气、电焊两证的焊工。
艾爱国一边提高焊接水平,一边总结实践得出的经验,学习、出书、申请发明专利,他成了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工人。
在从事焊接工作的50多年里,艾爱国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高难度工艺120多项,撰写并在权威刊物和论坛发表几十篇技术论文,提炼先进操作法4项,申报国家专利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他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以及“智力型工人”“金牌蓝领”“钢铁裁缝大师”“焊神”等美誉,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湘钢技术质量部党委书记罗登认为,艾爱国在普通的焊工岗位上,以“当工人就一定要当个好工人”为座右铭,一辈子从事焊接事业,不仅焊接技艺高超,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为普通人如何当好工人树立了典范,他的经历可借鉴、可复制。
人民日报10个最新人物素材,助你写出高分作文!
人民日报10个最新人物素材,助你写出高分作文! 01万步炎:大洋深处钻下“中国孔”深海梦,被自主创新技术刻在海底;中国心,在科学家的胸中澎湃不息。
30余年来,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懈钻研,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将海底钻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断推动我国深海资源与地质勘探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他们钻下2000余个属于中国的海底钻探孔,映照着科学家的拳拳赤子之心。
——《自主创新路,拳拳赤子心》适用主题: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等02吴丹: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事业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丹,二十载孜孜以求,从“机缘巧合”接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国外顶级大学的“科研新星”,再到成为针对人体的前沿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专家,吴丹将满腔热情和聪明才智贡献给我国科技创新事业。
激扬的青春,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绽放光彩。
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
——《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适用主题:青春梦想、青年奋斗等03胡福庆:以奉献和热爱守护水清岸绿胡福庆是浙江杭州的一名民间河长,从2014年至今,他每天义务巡查河道、清理河道两侧垃圾,采样测量河水相关数据、监督水体环境质量。
8年多来,胡福庆累计巡河里程超6000公里,巡河时间超4000小时,写下巡河日记3000多篇,以奉献和热爱守护水清岸绿。
放眼大小江河湖库,民间河长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守一方水土、护一域清流。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发挥民间河长的作用,建设人人共享的生态文明。
——《激发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适用主题: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04张有利:传承古建筑营造技艺斗拱飞檐,巧修古建。
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张有利,从业五十余载,一门心思钻研技艺,并且到多个省份观察古建筑结构,参与古建筑修复。
2021年,张有利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新时代创新的典型人物事迹
新时代创新的典型人物事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者。
他们以独特的创意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勇闯市场,不断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几位代表性的创新创业人物及其事迹。
王兴:打造中国最强外卖平台王兴是中国知名外卖平台“美团”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安徽淮南市,先后在中科院计算所和百度担任过工程师,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市场分析理念。
在2013年,王兴创立了“美团点评”并成功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外卖平台之一。
王兴在创立美团前,曾经花费大量时间留学美国,从美国美食文化和美国的O2O模式中获取到了灵感。
与此同时,他对于中国市场的洞察力也表现的十分的敏锐,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方法不断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胜出。
在王兴的带领下,美团点评外卖平台已经成功进入了全国各大城市,成为了中国消费者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成功鼓舞着无数的创新创业者,激励他们勇闯天涯、努力拼搏。
马斯克: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马斯克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创业者,以其打破传统、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思维和策略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他的事业涉及到电动汽车、太空旅游、能源和纳米技术等多个领域,使他成为当代全球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之一。
马斯克的创业初衷是希望利用技术的力量推动能源的全球变革,改善人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创立了以太阳能电池为核心产品的SolarCity,以及以实现太空旅游梦想为目标的SpaceX公司,分别在能源和太空探索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马斯克将普通的自动驾驶汽车升级为可以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通过其公司Tesla实现了汽车市场的颠覆。
同时,他还运用太阳能电池技术生产出家用电器,创造了可再生能源的新市场,并以此为基础拓展了他的事业版图。
许家印: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许家印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辽宁,起步于2001年,从未放松着对于制造业的热爱和兴趣。
他创立的家电公司海尔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十分艰苦的努力、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才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品牌。
《榜样7》先进人物艾爱国事迹5篇
《榜样7》先进人物艾爱国事迹5篇《榜样7》先进人物艾爱国事迹篇1近日,在《榜样7》专题节目“再读”艾爱国的先进事迹,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深层次内涵。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焊接工人,艾爱国牢记初心使命,50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将个人追求与国家事业紧密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热爱、拼搏进取、坚守奉献,用汗水和付出诠释了平凡而伟大的“爱国”精神,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党员干部要以艾爱国为榜样,向他学习,以恒心坚守初心,用执着诠释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谋“非凡”,努力做出一番实实在在的业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这份“爱”,始于“做得更多”的党员责任。
19岁时,艾爱国进入湘潭钢铁厂当上了工人。
临行前,父亲叮嘱他说:“你要记住,当工人就一定要当个好工人,既要钻研技术,在思想上也要追求进步,争取早日入党。
”进厂后,他一边学习技术,增长才干,一边提高思想,积极入党。
1985年6月,艾爱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下定决心,要时时刻刻不忘共产党员的使命,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受别人不愿意受的累,一干就是50多年。
50多年来,无论面对何种急难险重任务,艾爱国总是咬紧牙关,手执焊枪不松劲。
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做得更多。
”党员干部就要像艾爱国一样,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分秒牢记党员职责,始终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己任,自觉把个人、集体、国家利益融为一体,在平凡岗位上、日常实践中体现党员责任,在群众所需、所盼、所急之处发挥党员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份爱,缘于“做到极致”的进取精神。
艾爱国说:“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这是我做事的准则。
”1984年,为了解决我国钢铁产能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国家组织全国钢铁厂集中进行技术攻关。
“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研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艾爱国大胆提出采用当时国内尚未普及的氩弧焊工艺,在一次次试验中不断创新,对焊机、焊枪逐一改进,摸索出最佳焊接条件,最终成功完成了焊接,这项技术的成功攻关,直接推动全国钢铁产能提升。
青年创新人物事迹
青年创新人物事迹
近年来,中国在创新领域中不断涌现出的青年人才,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创新,为中国电影、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是几位青年创新人物的事迹:
1. 张一鸣:字节跳动公司创始人
张一鸣是字节跳动公司的创始人,他在互联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创新思维。
在创业前,他曾在谷歌和微软等公司工作。
2012 年,他创立了今日头条,这是一款让用户方便获取信息的新闻客户端,目前今日头条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新闻客户端之一。
此外,他还投资了众多创新企业,如抖音等。
张一鸣是一位极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他的成功为中国创业青年树立了榜样。
2. 李飞飞: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 AI 部门负责人
李飞飞是一位杰出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她在深度学习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经验和创新思维。
2006 年,她创立了 Google Brain,这是谷歌内部的一个重要研究团队,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李飞飞还在斯坦福大学创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她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她的成功不仅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也为全球的人工智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公司,其董事长曾毓群是一位创新思维极强的企业家。
他在电池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担任宁德时代的总经理。
2011 年,他
带领公司转向电池技术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德时代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新能源电池供应商之一。
曾毓群的成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扎根基层的干部典型人物事迹
扎根基层的干部典型人物事迹扎根基层的干部典型人物事迹一、省直机关干部于松生:扎根十年,铸就了磐石般的基层省直机关人事厅副厅长于松生,自2008年调任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以来,始终坚持“处处都是工作岗位,人生没有假期”的信念,扎根在人才服务领域,付出了十年的心血。
他先后担任人才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科科长、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等职务,恪尽职守,干出了一番事业。
十年来,于松生带领团队开创了人才市场分站和人才居住证等多项创新举措,切实提升了人才服务水平。
同时,他不忘初心,亲力亲为地服务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赢得了市场信誉和社会口碑。
十年耕耘,于松生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始终恪守初心,坚守岗位,守住了职责使命和信念,铸就了一名真正的“磐石干部”。
二、农村小学教师冯启军:扎根乡村,传播知识,树立典范冯启军是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但他的品质和事迹却是无比的可贵。
自1998年进入赵庄小学以来,冯启军始终扎根在这块红土地上,传播知识,为孩子们点燃了理想和梦想。
冯启军不仅把教学质量提高到了全县领先水平,更以其身教力量,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他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实现人生价值。
冯启军十多年如一日地扎根在乡村教育事业,成为赵庄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的典范和楷模。
三、社区工作人员陈清华:扎根街道,服务群众,赢得信赖陈清华是深圳市南山区海滨社区工作人员,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她深深扎根在这条充满活力的街道上,服务居民,做好社区建设这项基础性工作。
她十分注重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她秉持“为民服务”的原则,用心用情、尽心尽责地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
她的一系列“暖心行动”,深受社区居民群众的信赖和赞誉,成为了社区建设中一名光彩的干部。
十年扎根,不断创新、陪伴、服务,在小岗位上做出大贡献,这些干部的事迹不仅是一份劳动成果,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展现。
当代创新精神的人物生平事迹
当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有很多,比如李四光、华罗庚、袁隆平等,以下是他们的生平事迹:
1. 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
2. 华罗庚:从小就有强烈爱国梦的数学家华罗庚,他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刻苦钻研用数学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3. 袁隆平: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4. 沈宗文:沈宗文是南化公司化工机械厂的一名普通车工,以顽强的拼搏和执著的追求,三十多年取得了五十多项技术攻关成果。
他的加工对接管子焊缝移高装置技术最近又获得国家专利。
以上事迹表明,这些人物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 王凯苏-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美丽风景颁奖词:王凯苏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了一道令人心醉的美丽风景线,他用心、用情、无畏、勇敢、坚持,才成就了历史和人民的辉煌。
他是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中的最佳实践者和最优秀的代表,我们向他致敬。
2. 杨金花-借助技艺维护安全,让生命运动起来颁奖词:杨金花已然成为了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中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之一。
她以娴熟的手艺、敬业的态度,不断突破自我,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保障和安全。
她的人生是如此真实而坚定,她的事迹是如此值得称道和传承。
我们向她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3. 王书金-因穷而爱书,因爱书而志存高远颁奖词:在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的名单中,王书金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他曾经因为自己的热爱和努力,从一个为读书而奔忙的孩子,逐渐成为了全国数学竞赛的金牌获得者,以及一名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博士。
他的这个人生轨迹和精神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观摩的。
4. 贾凯-勇于拼搏、勇攀高峰颁奖词:贾凯是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扎根于其所醉心的事业中,勇于拼搏,奋力攀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成功并不能仅仅被定义为行业的地位或者所获得的金钱——成功是一种精神状态。
”他的成功经历和精神富裕,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成功。
5. 王绍斌-化压力为动力确立精神基石颁奖词:王绍斌是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中的一个值得分享的人物,他克服了困境,彻底改变了一部分患病悲观的心态,走出萎靡的心理底线,用勇敢的态度,确立了自己的精神基石。
他强调道:“逆境是人生的礼物,是追求顺境的重要标志。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困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启心灵之门的关键。
6. 徐挺-用“好好活”诠释着生命的真谛颁奖词:在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的颁奖环节中,徐挺成功地进入了这个名单中。
他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平凡稳健的人生轨迹,而是关键方向复杂、命运多变的人生之花。
《榜样7》人物事迹及个人评价
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说出了“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的金句,也说出了自己的伟大追求。
《榜样7》人物事迹及个人评价林占熺简介“点草成金”的农业专家林占熺,为解决食用菌种植的“菌林矛盾”,提出草取代树木栽培食用菌的观点,最终在上千种草中找到了可种的草一一芒萁。
但林占熺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接着培育出治理环的“巨菌草”,也从种植菌种转向菌草生态治理,为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巨菌草”也传入了非洲,为他们带去了经济效益,非洲称这种草为“中国草”,体现了祖国的大国风范。
《榜样7》人物事迹及个人评价路生梅简介儿科医生路生梅,在毕业后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去到了陕西榆林地区的佳县进行儿科建设,她也是163名毕业生中唯一留下的大学生。
退休后虽有很多医院高薪聘请她,但是她仍然留在佳县义诊,因为她与佳县做了约定:为佳县服务50年。
她说:“医生就像一只拴着线的风筝,线永远在病人手里。
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榜样7》人物事迹及个人评价艾爱国简介作为钢铁厂的焊工,艾爱国自称为“钢铁裁缝”。
几十年如一日的理论钻研与实践操作,练就了“钢铁”般的硬,他不仅练手艺,还不断学习电焊理论,年近花甲学习电脑五笔,不仅将技术水平教授给年轻人,更是将老一辈党员精神传递给年轻人。
村支部书记王传喜,短短几年收到法院126张传票,自己垫付100多万为代村偿还集体债务,代村的焕然一新,离不开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村支部书记。
《榜样7》人物事迹及个人评价孟昆玉简介北京交警孟昆玉,从警21年,他扎根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线,执勤在长安街沿线,被称为离五星红旗最近的京城“最帅交警”。
他创造了“孟式指挥法”,提高了路口车辆的通过率,但同时也可能为自己带来危险。
他以“细致精致极致”作风和“万无一失、一失万无”标准,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建党__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万次重大保卫任务,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为党中央站好岗、为人民群众守好夜”的庄严承诺。
创新感动中国人物的例子
创新感动中国人物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曾经被评选为“创新感动中国人物”的例子:
1.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方式。
2. 刘永好:碧水源公司的创始人,通过创新技术解决了中国的水污染问题,提供了清洁饮用水,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环境。
3. 何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首席设计师,负责研发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4. 李彦宏:百度公司的创始人,通过创新的搜索引擎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推动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
5. 陈光标:青海大学教授,发明了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解决了青藏高原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这些人物以其创新思维和卓越成就,在不同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并成为了广大人民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企业报人物通讯写作浅谈
企业报人物通讯写作浅谈人是社会的主体,作为新闻媒体,人物报道必不可少。
尤其是作为石油企业的企业报,新闻报道中的很多主角都是普通的一线工人以及他们的家属。
这些人无论工作强度、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往往在这些人群里蕴含着宝贵的新闻价值。
作为一名企业报从业者,在报道这些人物时,应给与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
这样,才能与采访对象更为融洽的交谈,更深入的挖掘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故事,才能使新闻报道更有人情味和感染力。
为达到以情动人,用情创新的人物写作效果,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用扎实的采访占有新闻资源在众多采访题材中,人物采访相对比较复杂,采访时要挖掘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人物通讯要写出人物丰满形象,找到人物形象的闪光点、动情点,所以必须积累更丰富的素材,用扎实的采访占有新闻资源。
(一)人物采访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作为一名石油行业企业报新闻从业者,笔者日常接触的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人物。
因此,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提前补课,进入采访对象从事的专业领域,找到相近、易懂的新闻点。
在《水管家胡文明》采写过程中,笔者首先对采访对象胡文明从事的水务管理工作进行了仔细的了解。
在写作时,就会设法避免艰涩,找替代物,让读者在阅读时轻松、易懂。
(二)人物采访要有提问的艺术。
高质量的人物采访很重要的是做好高质量的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是是采访成功的重要保障。
通过提问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有的很容易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这时可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
曾获得河南省报刊副刊类二等奖作品《巴山深处小站行》中主人公李光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
笔者听说他已三十过半还未结婚,想从此打开突破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采用迂回的提问战术,与他拉起了家常。
二、用准确的切入找出闪光点(一)寻找有故事的人。
对于大多数企业报记者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更多的则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先进人物和一线普通职工。
大国工匠王津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王津人物事迹大国工匠王津人物事迹王津,江苏南通人,是我国极具创新能力和汲取先进制造技术能力的工匠之一。
他是潍柴集团特殊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因其在特殊军民融合领域中所做的贡献而被誉为“大国工匠”。
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王津工作中经常要面临许多没被人解决的技术难题,但他总是敢于为之尝试,敢于以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
在他所在的公司,王津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勇气,开发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柴油机,使用在高海拔地区军队使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推敲、追求卓越王津在工作中注重追求卓越,每一项技术都要不断地进行反复推敲,不断优化。
他指导的某项目,经过连续两年的攻关,最终生产出了一款世界首创的军民融合发动机。
创新的科技被使用于固定翼飞机、直升机、运动休闲着陆场地、发电、建筑机械、海事救援等领域。
精湛的技艺、持续的努力使他的工作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三、对峙困难、迎刃而解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王津与团队在一个项目中遇到了难题:由于使用地域、环境和飞行特点等限制,军队使用的发动机存在很大的故障率。
为解决这些问题,王津发动社会各界,从电子控制、喷油系统、气动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法,最终研制出了一款能够在限制条件下正常工作并具有超强适应性的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将在未来成为一款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品牌。
综上所述,王津工匠的人生启示我们:追求卓越、敢于创新、困难勇挑、撼动世界,这样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和追求。
而大国工匠的事迹更是将这些精神以实际行动充分地展现出来,值得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学习。
优秀公务员个人先进事迹
优秀公务员个人先进事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优秀的公务员涌现出来,不仅在工作中表现优异,还有许多个人先进事迹。
这些先进事迹不仅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为民服务,用心用情第一位先进人物是福建省福州市某社区张大妈。
自2008年起,她一直在社区服务工作中发光发热。
她热心帮助老人购买生活用品、进行疏导新移民等各种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服务社区的居民。
她是社区内靠谱的人脉、组织者,传递着社区服务用心用情的精神。
第二位先进人物是新疆兵团汉王马家沟村扶贫队团队。
他们积极寻找各种扶贫资源,充分发挥帮助贫困户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制定扶贫计划、安排工作任务、加强宣传教育等系列举措。
此外,他们还积极发散能力和思维,组织田间作业、种植技术指导等能够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活动,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过上好日子,用实际行动服务百姓。
二、自学自研,勇于创新第三位先进人物是广州市某物业公司的工程师李先生。
李先生在修理某高档楼盘的空调时,通过自学自研,不断优化空调的运作,让该楼盘年节能达到数百万的效益。
此外,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李先生还不断的推出新的优化方案,让整个物业公司的空调保养与维修经验提高了不少,大大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
第四位先进人物是上海交通银行宁波某分行员工王阳。
王阳在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积极主动的推进公司产品的推广,在工作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全新的营销策略。
经过多次模拟,王阳的策略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采纳,公司的领导还专门颁发了获奖证书以权威表彰他的先进事迹。
三、勤政廉政,模范作用第五位先进人物是云南省红河州公安局某警察刘警官。
刘警官一直在公安服务岗位上奋斗着,他默默无闻的守护着社会的安宁,曾多次有效的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护了数千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一直按照廉洁从警的要求,坚决抵制利润、腐败现象,做到廉政清廉,在公安岗位上发挥着模范作用。
第六位先进人物是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鹤镇村委会书记王先生。
创新感动中国人物的例子
创新感动中国人物的例子
创新感动中国人物的例子有:朱有勇和顾诵芬。
朱有勇院士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栽培研究,创立水稻生殖障碍诱导基因组沉默技术,并用于优良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育成了适于全程机械化的耐旱耐寒优良新品种。
顾诵芬院士是飞机空气动力学家,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
他创造了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个升力实型,组织研制第一架高空高速无人驾驶靶机。
他创造了歼-8飞机气动外形和总体方案,主持突破低空大表速飞机气动设计技术。
创新人物事迹素材
创新人物事迹素材
曾毅-中国碳中和倡导者
曾毅是中国一位杰出的碳中和倡导者和创新人物。
他致力于推动
中国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他的事迹成为了许多人追随的榜样。
曾毅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旨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他研发的这种解决方案可以利用太阳能
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毅还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应用。
他与国内外的相关机
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并且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
他还创办了一个研
究中心,致力于培养和培训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的
发展。
除了在技术领域的贡献,曾毅也为社会环保事业做出了很多努力。
他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倡导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和推动可持续
发展。
他以身作则,号召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曾毅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的
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他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成
为了更多人追随的目标,推动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
“90后工匠之星”让创新成为日常
47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年,咸英男荣获国家电网四平供电公司经济创新能手的称号,这是他第一个创新类的荣誉,此时他刚刚工作两年。
也正是这次获奖,坚定了咸英男在创新之路上昂首阔步的信心与决心。
创新,为解决大麻烦虽然咸英男的创新灵感都是来源于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是解决的可是生产安全、生产效率的“大麻烦”。
在一次加班的时候,咸英男发现通信班组的一位同事手缠着绷带从现场回来,经过询问才得知这位同事的手被光缆划伤了。
在国家电网,通信班组的同事经常需要切割光缆,多年来,施工作业人员都是靠手工锯操作,切割一根光缆大约用时需要30分钟,不仅时间长,而且经常会划伤操作工的手。
咸英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顺手就动笔写在了自己的“秘密武器”——创意笔记本里。
此后的一段时间,他天天想,时刻琢磨,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善目前的施工窘境,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安全。
咸英男带领团队集思广益,研究方法,大胆试验,反复求证,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周围逐渐响起了质疑声——“研究这些干吗?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太专业了,我们又不是造设备的人员”“能解决早就解决了,还等现在?”最初听到这些声音,咸英男也动摇过,但是他并没有退缩,反而加快了研发的脚步。
“多年来这么操作并不意味着没有更好的方式”“创新需要专业技能我们就磨炼自己成为专业人士”“我们不是造设备的人员,并不代表我们不能造设备!”咸英男默默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然后用他的创新成果让所有的质疑声变成了交口称赞。
咸英男创新性地应用固定卡盘固定光缆,然后利用电动切割机进行旋剥,并设计了可调速控制装置,让单根光缆的切割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6分钟,并降低了手工锯操作的风险,还避免了手工锯造成的切口粗糙的问题,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创新,会开花结果就创新而言,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灵感来源,二是创新瓶颈。
对于咸英男来说,创新来源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时刻记录下思想的火花并验证可行性,最后付诸行动;当遇到创新瓶颈的时候,他沉着冷静,不骄不躁,持续探索新的解决方式,这些品质最终成就了咸英男的创新之路。
创新 人物事迹
创新的力量:一位年轻科学家的无声革命在科学的广阔天地里,创新是推动进步的核心动力。
然而,真正的创新往往源自那些默默无闻,全身心投入研究的人们。
他们不求名利,只为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边界。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样一位年轻科学家的世界,感受他的创新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
这位年轻科学家,自小就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
他喜欢探索未知,寻找答案。
在求学过程中,他选择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道路,从此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和发现的旅程。
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前沿,涉及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结合。
在这个领域,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技术突破。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努力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这有望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这一发现需要经过大量的验证和实验才能得以确认。
他没有犹豫,立即投入了紧张而繁重的研究工作中。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几乎日夜不停地工作,反复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
他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回报,他的发现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并为他赢得了国际学术奖项的荣誉。
然而,对于他来说,这些荣誉并不重要。
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他说:“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改善人们的生活。
如果我的研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那么我所做的一切就有了意义。
”这位年轻科学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它源自于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气、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先进个人事迹
创新先进个人事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创新先进个人。
他们以自身的勤勉、智慧和毅力,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几位在创新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正能量。
从科技领域来看,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在这个领域,有很多人以其卓越的能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为科技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马化腾先生,他是腾讯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驱人物之一。
马化腾在创办腾讯公司之初,并没有想到会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但他坚持不懈地为公司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引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巨头。
他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敢于冲破传统的勇气,打造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帝国。
除了科技领域,文化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领域。
在这个领域,有很多人通过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为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
他用自己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但他却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文学信念,一直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文学的使命。
他的创新精神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成为了当代文学家们的楷模。
在教育领域,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他坚信教育是改变社会的关键,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他在教育理念上实行了“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教育方法,提倡实践教育和创新思维。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
陶行知先生的创新理念和探索精神,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先进个人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情创新人物报道
作者:李红军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0期
2011年4月15日,《大河报》以5个版的篇幅强势推出科技人物报道《中国矮败小麦之父》。
随后,河南日报在头版进行转载,河南电视台根据《大河报》的报道做了一期专题。
写人物,以这样的规模去做,尤其是被《河南日报》转载,在《大河报》还是首次。
而这样的人物写作,也具有开创意义。
稿子刊发后,好评如潮,许多读者致电本报,称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
这说明,《大河报》这样的人物报道形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肯定。
综观本篇报道,就如何写好科技人物报道,我们归纳出三个要点,以供大家商榷。
融进去,以扎实的采访占有新闻资源
采写科技稿,不能以常规方式来处理,在以前,采写这样的稿子,似乎形成了定规:简单一问,资料一拿,回去写稿。
但也正是这种惯性,使得不少科技报道远离了普通读者的生活,读者不爱看。
但是对科技的好奇和陌生又使不少读者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路,积极融入要采写的报道,这也是做好科技报道的重要前提。
提前补课,进入采访对象所创造或者研究的科技世界。
科技报道要克服的第一关就是专业性强的问题,怎么化专业为日常大家都能明白的道理,需要记者在学习之后发散思维,找到相近、易懂的新闻点。
接触到刘秉华之前,和很多人一样,我们对小麦育种知识所知甚少,所以我们开始补课。
《遗传学》、《细胞学》、《作物改良理论与方法》甚至大作家让·雅克·卢梭的《植物学通信》也拿出来阅读,大家在提前学习中认识了报道中涉及的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和原理,在写作时就会设法避免艰涩,找替代物,让读者在阅读时轻松、易懂。
积极融入,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事业做初步的了解。
采访学上讲究尽可能走到、看到,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走到、不看到,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很难把人物立起来。
了解采访对象所研究的领域是走入他们科技世界的一个通道和前提,要写活报道,还原事实,还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他们身边的资源,如他们生活的环境、身边的人和所有同这项事业有联系的事物和人。
在《中国矮败小麦之父》的报道中,为充分挖掘故事,掌握更多信息,我们提前制定了一个采访线路:新乡——刘秉华的矮败小麦种植基地,他的助手、当地党政领导等与他相关人物的采访;鄢陵——他的故乡,他的现有亲人,他生活过的地方,他小时的玩伴等与他有关人物的采访;北京——中国农科院他的矮败小麦试验田,他的助手杨丽,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等;山西高忠丽——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人——矮败小麦的诞生太谷核不育小麦有着大功。
事实上,很多的采访看来都是无效的劳动,比如对北京近郊种麦户的采访、比如对他的员工的采访等,他们几乎都没在稿子中体现,但这是必需的,他们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稿子的始末,成为支撑整篇报道的一种精神力量。
善于诱导,让采访对象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篇报道的主人翁刘秉华教授是有着大智慧的人,但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几乎众口一词,认为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尤其不爱说自己。
但接触到他的那一瞬间,我们感到,事实上并非这样。
他也有倾诉的愿望,只不过没有特定的氛围,没有诉说的语境。
对话交流是要对等的,要想让他开口讲话,还是要走进他研究的世界,懂他研究的世界。
这样,前期的准备起了大作用,一旦提到他的矮败小麦,他的兴致便来了。
这个时候,刘教授便滔滔不绝。
于是,一系列与他的事业、生活有关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被记录,一个鲜活的、可感的、让人感动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老科技专家的形象自然形成。
跳出来,以创新的写法打破常规印象
写作科技人物稿件,往往容易落入俗套。
普遍的写法是,稿子开始就是工作简介、人物简介,加上人物的几件事,于是万事大吉。
但反观普利策奖推崇的人物报道,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记述波音757、767研制过程的《让它飞起来》,记述爱德华·欧文·科克的《抓住大树使劲摇撼》,表现技术亲情的《裁判的儿子们》等,他们或以悬念开头,或以突进切入,正是因为有了好的开头,才使得整篇报道显得味道十足,引人入胜。
但简单重复这些已有的模式,同样又会陷入新的俗套。
怎么开头,怎么布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几天的焦灼、期待、亢奋、挣扎之后,终于有了思路,既然他是以矮败小麦成就了自己,何不就写他创造矮败小麦的过程?人的一生,经历的事情、可写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要详述起来既冗杂又繁琐,很难有人会耐得下心读下去。
就写他创造矮败小麦,这是他一生唯一干的一件事,足矣。
这样的开篇由浅入深,按照事物的逻辑发展组织材料,用易于接受的开篇阐明整篇文章的主题,避免了大而全的传统成就报道的模式。
其实,创新是每个新闻报道者不变的追求。
创新在新闻报道中贯穿于各个环节,不只是新思想、新问题、新经验,意境上别开生面,立意明确,观点鲜明。
最好从细节入手,在报道中见人之未见,不同凡响,不炒冷饭,不人云亦云。
于是文章开头就写矮败小麦,简单介绍矮败小麦,但这种介绍必须是自己的语言,力避公式化、概念化,要不就会陷入干巴、无味,让人味同嚼蜡。
为提炼这样一个开头,也真是煞费苦心。
首先要真正懂得矮败小麦,懂得之后,还要找到自然界与它相对应的更为形象的东西。
矮败小麦牵扯到遗传学、细胞学、比较学等学科,但又不能简单地堆砌这些知识,要形象化、具体化。
为此,我认真阅读了卢梭的《植物学通信》、《作物改良理论与方法》。
我也常常跑到麦田里,一蹲就是好长时间,听风、听麦,找刘教授蹲麦田的感觉。
其实,植物也都是有灵性的,之所以人们无视它的存在,是因为人们没有找到与它对话的平台。
换位思考,用刘教授的方式同麦田交流,慢慢地,感觉来了。
看到小麦、实验室便如同朋友般亲切,就把枯燥的、难读的科技语言转化成了形象可感的生活语言,读来鲜活、有味。
感知后跳出来,更容易把握框架和文字的基调,积蓄的情感和素材也会信手拈来,打破传统思维,写出创新的报道。
慎切入,以全局的视角实现张弛有度
矮败小麦,是国家战略,刘教授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要在万字以内表现这项工程,又要展示教授复杂的人生和心理,就需要精心选择和布局。
采访到的内容有很多,最终我只选择了其中的几个关键点。
就矮败来说,基因定位是基础,这是所有下一步工作的基础,所以我写了它的成功过程;矮败小麦第一株的创造,是下一步的重点,我就写了第一株的发现。
这样,整篇文章就显得条理分明,张弛有度。
写人物报道切忌散和乱,大导语套小导语,或者只是事例堆砌,罗列现象,这样容易使读者不得要领,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择关键点,使主题集中在事物或者事件本质特点上,把报道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作为前提,才能反映出人物的气息和精神。
关于他个人的生活,大家了解得不多,包括他的助手、家人,但又不能不写,反复问、反复谈,我们终于了解到这一个细节,矮败小麦得了全国大奖,但他病倒了,他要做手术的时候,除了助手杨丽,其他人都不知道。
这一点很让人心酸,也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个细节彰显出刘秉华的个性,这种个性恰恰是成就他矮败小麦世界的潜在力量。
写到这儿时,笔者落泪了,笔者终于懂得了,刘秉华为什么能成为刘秉华,他伟岸又平常,平常又伟岸。
“记其行而明其心。
”这是一个忠于自己事业、顾全大局的好专家,从这件事切入,会令人肃然起敬。
人物报道不是依靠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完全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征服读者。
一个高度自然来了:
实际上,矮败小麦才刚刚发力。
已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先生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让小麦增产,从而挽救了很多处于饥饿中的人的生命,从而被誉为“养活世界的人”,现如今,刘秉华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他的创造,对人类来说,潜力更为巨大,巨大到无法估量。
所以,刘秉华,他也是一个值得世界记住的名字。
布劳格去世后,他的子孙发表声明:“我们认为,他的一生是改变他人命运的一生,是为人类谋福祉的一生。
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要伸手去摘星,即使我们永远不能碰到星星,但只要坚持不懈地追寻。
最终我们将发现,通过努力我们也能碰到一些星尘。
”其实,刘秉华何尝不是这样的摘星人?
本篇报道的结尾部分,我们想写出一种隐含的感动和震撼。
选择布劳格先生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两人有共同之处,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是自然的事情,而以布劳格先生的高度来为人物的升华做奠定基础,也是自然之举。
这样的切入容易让读者接受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真实、相
近、衬托、升华,读者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连锁反应,而人物的形象和其散发出的光辉便很容易地深入人心了。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