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五、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求: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第三课时《刻舟求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求剑》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
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
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1.剑掉到哪里?——“自舟中坠于水”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他找得到剑吗?——不能。
4、为什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理论支持】这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五课中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以寓言的形式出现的,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体会学习文言文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发现,努力激活思维,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重要词句的含义。
3.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涉、遽、契、是、惑”等词的含义。
2.懂得本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搜集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故事经过:道理: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练习题。
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X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质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本课的初步感受。
3.自主阅读【出示幻灯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读不准的标出来。
(2)“涉、遽、契、是、惑”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3)对照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标地阅读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度促思,自能通解,从而达到“不待老师讲”、“不需要教”就能初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4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二、导1.全班交流(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2)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
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编号:008 主备人:杨玲备课时间:2014-9-15 上课时间:审核人: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同学们可能以前也听过,不过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两则文言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
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
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特点:是故事生动完整,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性质。
实词: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作者简介】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末期韩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课文导学】活动单元一:朗读全文,整体把握1.朗读《郑人买履》。
朗读要求:注意读音和节奏,并划分本课的节奏。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2)郑人有欲买履者.……的人(3)自度.其足量长短(4)遂.不得履终于(5)反.归取之同“返”,返回(6)而忘操.之拿,携带(7)宁.信度宁可(8)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9)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10)市罢.结束3.再读课文,翻译全文,并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翻译文言文的方法:(1)参看注释。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刻舟求剑2篇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刻舟求剑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刻舟求剑精选2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通过这个故事,教导学生不能受到束缚,不断进取。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内容和作者。
(2)掌握关键词汇:对照、船、剑、自己、马、篙。
(3)理解寓言的含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推敲、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与自己有关的思考。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掌握关键词汇的意思。
2.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寓言”的含义,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
四、教学方法:讲授、提问与讨论、情景表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课话题:“割断水瓶,也少不了水嘛?这样的事情有没有听说过?”(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引出寓言的概念。
2.呈现新课(1)向学生介绍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作者和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3.讲解课文(1)全班师生齐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注重教授关键词汇。
(3)指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与自己有关的思考。
(4)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自主展示思考结果。
4.巩固练习(1)分组学习和练习,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由组长向全班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演绎故事的不同情节。
(3)教师给予评价和点拨。
5.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寓言的含义和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后拓展(1)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篇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写下读后感。
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
四、作业布置:
翻译全文
课题
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之《X人买履》教案第2课时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能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2.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3.能背诵全文。
重点
难点
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难点: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
(1)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X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找出文中能反映X人思想性格的语句。
(3)X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2.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基础知识中的重点词,检查背诵。
二、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一)教师出示问题:
(1)船靠岸以后,楚人没捞到剑可能会想些什么?
(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3)如果你是和他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整确,(1)(3)言之成理即可。
3.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4.能背诵全文。
首先学习《X人买履》。
二、学生自学
根据以下提纲,自学《X人买履》。(12分钟左右)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握句子停顿、节奏、语气)。
3.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弄清词语意思,并能翻译句子。
4.三读课文,你认为X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一句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摘要:、朗课背诵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两生正确、流利朗课背诵课,五、教学记 </五、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朗课背诵课、懂词能借助释理课容了寓教学重难对照释把课通懂了寓教学数 3课、二课《郑人买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两生正确、流利朗课背诵课、程与方法能借助释理课用己话说故事3、情感与态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系起领悟其道理教学程、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学们以前学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寓言故事懂得其讲道理)课两则寓言与以前学寓言相比有什么不?(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言学习言要先把语句通顺再借助释理句子思然讲寓言故事明白其道理达到熟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方法先学习《郑人买履》二、悟研究懂通每句话、学生《郑人买履》边句子边看释桌合作尝试说说句子思;研究怎样才能通顺试着、全班交流句子怎么句子是什么思;学生评议老师拨引导句句地研指导理句子思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了词句思才能把语句得正确、通顺重检难句三、讲寓言故事理寓义系生活实际想开、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组讲全班讲、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买鞋人可笑哪里?从这则寓言系生活实际想开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说老师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分拘泥形式要重实际四、熟、背诵课领悟、积累语言、练习熟分角色演体会寓言境、出示课思考练习题五句子练习讲清句子思比较认识“”不思五、作业课练习、三课《刻舟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剑》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课提示寓情感态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方法教学重通理词句懂得“刻舟剑”思和含义难理课明白那人想法错哪里教学方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带入情境揭题初.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新成语——“刻舟剑”板课题3.学生齐课.教师课请学们边听边想课讲是什么候什么地方谁做什么事?(这放事发生江上江有“舟”舟上立佩剑人他…船舷上刻记、捞宝剑)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剑到哪里?——“舟坠水” .宝剑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人会怎样做呢?——“遽契其舟曰‘是吾剑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他得到剑吗?——不能、什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有感情地齐课引导想象续说故事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道理?谁愿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成语故事说是生活哪种人?你能举例子说说吗?四、作业、练习二、三、《训练册》五、教学记。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语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引导方法探究怎样读得准确?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买履(lǚ)者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遂(suì)不得履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及反(f6n.同“返”)宁(nìng)信度不亦惑(huo)乎邃(jù)契(qì)其舟4.展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如下: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了解寓言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读过,听过很多寓言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你认为最有意思的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寓言故事,教师引导,你为什么推荐这个故事?评价学生的口头叙述能力。
2、你们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吗?A、故事短小精炼,情节完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B、内容大多虚构,主角可以是动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情节生动。
C、寓言大多带有劝谕和讽刺的作用,惩恶扬善,充满智慧。
二、初识文言,积累文学知识1、今天学习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来叙述的。
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2、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准节奏第三步,读出人物的角色《郑人买履》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剑》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通字音,评价朗读。
三、探究课文,学会翻译。
3、质疑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指导。
4、翻译的原则A、直译,由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B、调整,包括字词的增删补减和句式的调整。
C、省略句补充的内容要加括号。
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1)操、持、取的意义(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3)宁信度、无自信也四、课堂小结五、作业1、完成同步训练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总结自己的背诵经验六、教学反思文言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现在以文言形式出现,实现了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过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教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教案(1)课题五刻舟求剑教学目标1、熟读《刻舟求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教学难点读懂寓言,理解大意。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注重引导。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了解作家:1、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
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
书写成后,“布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二、读准下面字音:涉遽契矣若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四、合作探究:1 、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3、翻译下列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
2.遽契其舟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 / 2课堂练习《标准教辅》基础练习部分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翻译。
2、背诵有关内容板书设计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从所契者下水求剑惑!船行剑不行教学反思寓言的寓意是本篇课文的重点,理解过程中我问学生文章中两人的不正常行径,然后问学生他们的做法好不好,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才是正常人的做法,最后提问学生对两人的看法以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 / 2。
《刻舟求剑》(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刻舟求剑》(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刻舟求剑》(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简洁明了)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二、学习重难点:(简明扼要准确)二.重点难点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学习过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运用)●(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涉坠遽契惑(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涉江:渡江其:他坠:落、掉遽:急速契:同“锲”,刻是:这里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求:寻找行:走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结果找到了吗?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6. 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五、学法指导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六、学习小结实虚词含义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重点句式含义七、达标检测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③遽()④求()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学习反思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四、学习评价(授课结束后,师生必须作出评价)自我评价: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教师评价: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张华[《刻舟求剑》(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苏教版优教案
《刻舟求》的教课家港中学王志亮[一]、教材解析:是七年上学期第一元第五中的教课内容,也是学生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以寓言的形式出的,要点在学趣的激与领会学文言文方法。
[二]、思路:“学稿”在新程背景下堂教课中的操作和运用。
新程要求在堂教课中凸学生的主体地点,培育学生的主体意,学生在教的引下,自主、自、互助地研究学,极参加,努力激活思,从而得悉、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模式”的中心思想是以学生的自主研究研究主,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加和体知技术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程,并在一程中激和培育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
《刻舟求》的教课详尽操作按“指自——引研究——交流价”的程序睁开教课的。
“指自”是教依据文学生的知目要求,学生自主学作向性的引导。
“引研究”是学生在教的指下自文,合作研究完成解答,或独立思虑,或合作⋯⋯“交流价”主要表在堂上学生相互交流,研究的行探、,从而使获得解决,并知的内化。
教课程是安排的:引学生整体感知文与堂上“、、、想、演、”相合,即文、意、文章、想写、演故事、。
通一系列的(主要涉及到文的主体知)学生的言、、口表达、朗、表演、散思等各方面能力行。
学生后修正完美自己的教案,而后将教案以小位装,在全班交流,或在教室里的“学园地”内展,以此更一步地激学生研究的情。
[三]、教课想:一、目:、累文言虚;、有感情地朗文,正确地翻文章,掌握、领会文章的深刻寓意;、学正确的察和思虑生活的方法。
二、教课要点:有感情地朗文;能借助注及工具合作懂文,累虚意;认识文中寓言所含的道理;能从中学到察和思虑的正确方法。
三、教课点:文中虚的理解。
四、教课方法:法、情境法、朗法五、教课准:累有关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六、教课程:(一)、激趣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你大家听一听,并要出寓意。
⋯⋯今日我来学一篇文言寓言故事,目叫《刻舟求》。
[设计理念:让学生运用全部现有的资源去找寻资料,累积知识,拓展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实词:涉坠契是止惑
虚词:自其之而若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三、学习与交流
(一)自主学习
1、积累词语
坠()遽()契()惑()
2、文学常识:
简介《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3.朗读课文。
你认为故事中的哪些句子朗读时特别要注意语气语调?
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1)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2)指正语气语调。
(二)合作交流
1.用竖线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括号内是该句朗读停顿的次数)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处)(2)是|吾剑之|所从坠。
(2处)(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处)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1)楚人有涉江者(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3)遽契其舟(4)是吾剑之所从坠。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典型题例
将“刻舟求剑”故事用现代汉语逐句讲给你的同桌听,请他们作评价。
达标检测
1.给故事中加点字注音。
涉()坠()遽()契()惑()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刻舟求剑》出自战国末期国丞相写的《》里的《察今》。
5、认真朗读,发挥想像,把楚人刻舟时的动作、神态,求剑不得时的神态描摹出来,写在下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