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物质观和意识论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 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 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 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 谈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 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时间及其特点
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序;
(1)意识的能动性——也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 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 性;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对人的思维模拟的道路 (1)结构模拟 (2)功能模拟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 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人口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 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
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②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③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
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
(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
(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 质运动不存在。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例题1:下列命题中表述的是时间一维性的有(多选) A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失去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D .凡事宜早不宜迟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 ,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 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 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单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例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人的头 脑改造过的物质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中国汉民族图腾的龙,实际上是 存在的;但它实际上又是不存在的。它是蛇的身,鹰的 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不仅如此,它还存在于 全世界中华民族人民的心灵之中。这说明(多选) A.文化具有维持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B.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龙具有客观实在性 D.虚幻的意识也有其客观原型
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 证关系是(单选)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在一个久旱的春天,天空飘起了雨丝,在田里干活的 农民王小二看到后十分高兴,大叫一声:下雨好极了, 而此时正在学校草场上踢足球的小明却沮丧说:下雨糟 透了。这表明(多选) A.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掌握) (1)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 出发点。科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科学的唯物主义 历史观都建立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 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把相 对静止绝对化,就会 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看成是瞬息万变、不 可捉摸的,就会产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五种形式:机械运动、物理 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社 会运动是高级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形式。 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发展的,复杂的运动包含着简单的运动。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 本要求(掌握)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估计意识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把意识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 确的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 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 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革命精神(能 动性)和科学态度(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这是我 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物质与意识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o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 这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民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按照
客观规律办事
o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3、时间与空间
•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
逝一去不复返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
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3)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
“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目录
CONTENTS
01 重 点 一 物 质 02 重 点 二 意 识 03 重 点 三 物 质 与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一、物质
(一)内涵
• 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都不否认了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存在方式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与运动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任 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脱离 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 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 己的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 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 会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意识、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 对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强调实
践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 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
的事物)
实践的概念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
(2)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 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 页。
2、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生产劳动
人(人口因素) 自然界(地理环境) 方式(生产方式)
2、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 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列宁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 B、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限。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发展: 无机物———低等生物—————动物————人 反映 形式: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意识 心理
葵花 向日
意识的起源
在意识的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由一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观条件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朱明zhubob-物质和意识
• 第一,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 运动的客观规律 • 第二,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要把正 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 第三,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以来一定的物质条 件和物质手段 • 第四,就必须通过实践这一途径。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 人工智能 就是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的思维机制、思维过程。思维功能 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 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表现在: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
载体、承担者 存在方式、固有属性
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 其三,静止是相对的,பைடு நூலகம்动是绝对的 p12
第一,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第二,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 和发展
第三,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 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原材料 加工厂 产品
客观 事物
作用于
人的 感官
信息 传输
人脑
加工 形成
意识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意识具有主观性
a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c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
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 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 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 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 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 • —— 鲁迅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物质、意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都有其客观存在的根 底。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 错误的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那 么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宗教迷 信中的天堂、地狱、神灵和鬼怪等都可以在人 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
意识就其形式讲是主观的:
第一,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只是存 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是人的主观世界 所特有的,客观世界无所谓感性或理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能是近似 的反映,有时甚是歪曲的反映,它不是客观世 界的原型,而是经过头脑加工制作过的东西;
第三,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反映。这是由于各人的生理素质、实践经验、 知识水平、社会环境以及阶级立场的差异等原 因造成的。
第二,人工智能与人脑机能的活动规律不同。 人工智能按人事先安排的程序动作;人脑活动 是一种生理——心理的运动形式。
第三,有无自我意识的不同。人工智能的活 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是他律的;人脑的活 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自律的。
第四,有无创造性的不同。人工智能只听命 于人的指令,无创造性可言;人脑的思维有创 造性,能创造出自然界按照其自然开展规律永 远有可能有的东西。
第五,有无社会性的不同。人工智能活动的 根底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物质运动形式; 人脑的智能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根底的,是人 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六,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同。人工智能是一 种非本原性的模拟智能,是受支配的智能;人 脑的智能活动是本原性的智能,是支配和主导 性的智能。
总之,电脑永远不能代替人脑,更不会成为 统治和主宰人类的东西。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单选: 1.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 )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 的机械唯物主义
多选: 有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的说法是:( ) A 它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 B 它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 点和总的看法 C 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D 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三、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 动
4.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有下列两种 情形:第一,在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的 质保持稳定性;第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 对不变。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的运 动才是绝对的。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P7)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 质和作用
备考指要
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中一些传统知识点 成为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命题点,如: “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起源”、“意 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信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
01.01.01.第一章: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的知识点:掌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概念,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与一般具体学科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哲产生的根源,马哲的基本特征,马哲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等。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题量少,一般出2-3道选择题。
本章重要知识点剖析: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
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由: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是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是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当我们谈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我们常常陷入一个哲学性的思考。
物质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我们所能触摸到的一切有形物质,而意识则是主观体验的产物,是我们思考、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根源。
那么,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运作的呢?从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物质和意识被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彼此独立而且无法相互渗透。
这一观念源自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他认为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是非物质的,而身体和物质则是分离的。
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对这种二元论提出了质疑。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意识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由大脑活动产生的副产品。
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电化学活动形成复杂的网络,这些网络的运转产生了意识的各种现象和体验。
意识的产生不再是神秘的灵魂所独有的,而是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物质完全决定了意识的一切。
尽管神经科学可以解释大脑和意识之间的联系,但它并不能解释意识本身的本质。
意识有时会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直觉、灵感和心灵活动。
这些现象无法用物质世界的规律和原理来解释,因此,意识可能不仅仅是物质的产物,而是超越物质的存在。
对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作用和依赖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心物关系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彼此相互作用并产生变化。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演化影响了我们的意识,而我们的意识也通过思考和决策来影响和塑造物质世界。
心物关系理论认为,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大脑活动的影响,还可能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一些研究表明,人的意识可以通过专注和觉知的训练,改变其与世界的关系,甚至影响到物质的行为。
总的来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复杂而深奥的。
传统的二元论观念已经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而受到质疑。
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和意识的联系,但无法解释意识本身的本质。
心物关系理论提供了一种更为综合和包容的观点,认为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实体。
01.02.0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①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
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③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④人的意识的产生。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2)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3)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它是高度复杂和严密分工的物质机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
人的意识活动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人脑内部发生病变,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或丧失。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
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
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第一节世界是物质的一、物质(理解)(考研究生专业课会考“物质的概念及如何理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论),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所有的反映论都是可知论)。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与物质具体形态区别开来,有人说“你拿出一个物质来”,拿不出来,哲学的物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世界统一于存在)划清了界限。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先于经验,人生而知之)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结构、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界限。
历年考题26、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F)(2008模判断)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是运动的(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恩格斯说过,认识了事物的运动形式,就认识了事物本身):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否定了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反辩证法义上讲的,如费尔巴哈。
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敬祝伟大――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永远健康!)(刻舟求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如黑格尔)。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1.物质与意识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具体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两种状态。
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对立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4.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关系。
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区别,特点有:1.客观性2.普遍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3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因为:1.新事物与环境而言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关系: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课程简介本专题讲解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包括物质定义、意思的起源、本质等。
重点在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帮助同学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从而树立唯物主义思想,用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知识梳理【知识突破】(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专家点拨】(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2)(3)(4)意识的生理基础——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意识的内容与形式——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能动性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典例精析例1.ABCD例2.ABCD【难度】中例3.(天津)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
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难度】中例4.(全国)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①能更广更深地反映客观规律②能反映旧理论不能反映的客观规律③创建了更普遍的客观规律④推翻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理论A. ①②B. ③④C. ②③ D .②④【难度】易例5.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物质和意识
物质和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它本来的意义上讲,即从恩格斯列宁所特别强调的意义[1]上讲,它仅仅是用来说明本体论关系中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问题的。
确切的说,仅仅是用来确立本体论上的唯物论原则的。
在经典作家看来,物质世界显然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而人随着自身脑组织的发展、随着劳动产生了意识。
这种追根溯源、归根结底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阐述,只是为了说明和确立物质归根结底的本原作用、前提作用、基础作用,即:物质世界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人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前提;人的一切表现——思想的观念的甚至心理的表现,都可以找到物质的根源;是物质的特性规律决定意识对其特性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吾心即宇宙”,“感觉的复合就是物质”,“月亮在人们没有看见它时不存在”。
现实中,人们试图将这一反映物质与意识最一般关系或者说本原关系的唯物论命题,演绎成更为具体的原则。
提出所谓“物质具有终极的裁判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物质的决定,”等等观点。
说“‘物质及其规律始终雄居于历史舞台上,到处显示着自己的威力’,它对于精神‘不仅具有起始发端的决定作用,而且具有终极的裁判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的作用则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仅不能肆意横行,而且也不能随意越轨’” [2]。
如同相信“物质不灭”原理的人,得出结论说“我的身体会永远存在”是不切实际的一样,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宏观原理出发,得出的指导具体问题的结论也难免牵强附会。
物质和意识 1抽象的物质,作为一切实物的总和,作为最高层次的抽象,它的外延是无所不包的,因而没有确定的表现形式、构成要素。
人们亦无法以确定的手段方式去感觉它把握它。
恩格斯曾这样写道:“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个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第一节世界是物质的一、物质(理解)(考研究生专业课会考“物质的概念及如何理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论),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所有的反映论都是可知论)。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与物质具体形态区别开来,有人说“你拿出一个物质来”,拿不出来,哲学的物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世界统一于存在)划清了界限。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先于经验,人生而知之)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结构、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界限。
历年考题26、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F)(2008模判断)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是运动的(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恩格斯说过,认识了事物的运动形式,就认识了事物本身):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否定了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反辩证法义上讲的,如费尔巴哈。
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敬祝伟大――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永远健康!)(刻舟求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如黑格尔)。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初中同学二十年后聚会,一个男士对一个女士说:“你一点都没有变,当初我悄悄地给你求爱信,你不但没有答应我,还把信交给了老师。
”女士说:“我怎么没变,当年有这么老吗?”男士说:“你仍然是我的梦中情人。
”)静止是事物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时的状态(而非绝对不动)。
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历年考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001年单选)1、运动是:A物质的存在形式;B思维的存在形式;C 时间的存在形式;D空间的存在形式。
(2006单选)3、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B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C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2005年单选)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007年单选)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2010单)的观点A机械唯物论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庸俗进化论37、下列选项中反映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有(2010多)A方生方死,方死方生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万物流变,无物常驻D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物质的运动由低向高有五种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是高级运动,是最复杂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复杂的运动包含着简单的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时光不可倒流,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今天最可宝贵)。
(了解)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2010单)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间断性D时间的重复性(2)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其三维性。
(了解)(2006年考过现代社会流行时空观念的转变,美国富翁到外太空看了看,用材料考选择)历年考题2、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A完整性;B结构性;C层次性;D广延性。
(2006年单选)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
(理解)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理解)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
(1)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
所以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
历年考题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精神性;B能动性;C物质性;D实践性。
(2006年单选)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2009年单选)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唯物论以辩证法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辩证法以唯物论为基础)。
(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上以个性代替共性的形而上学的局限)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科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都建立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
(2)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正确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及其多样的表现形态,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我们思考问题,做好工作,都要从这一实际状况出发,力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闭门造车,好高骛远,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画蛇添足)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
一、意识的起源(了解)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类并有了意识的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使猿爪变成人手,猿脑变成人脑,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劳动丰富了人的意识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
(劳动价值论的哲学基础,劳动创造万物。
)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自然界的长期发展B社会劳动C语言的产生D直立行走(2009单)二、意识的本质(理解)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先入为主)。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就其反映形式而言,则是主观的。
历年考题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003年单选)2、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绝对理念”的产物;D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E人脑对客观物质的主观印象。
(2001年多选)31、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T)(2005年判断)12、人工智能即“机器思维”:A和人类思维没有关系;B能超过人类思维;C能部分代替人类思维;D能完全代替人类思维。
(2004年单选)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是: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2008模单选)42、正确认识的根源是客观存在,错误认识则是人头脑主观自生的(2010判断)三、意识的作用(理解)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即能动性(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意识的能动性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幼儿园的小男孩喜欢穿着鲜艳衣服的阿姨;男士喜欢看街上的漂亮女孩)的反映;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第三,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一念之差,后悔莫及)。
历年考题1、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A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002年多选)33、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2004年简答)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地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
2、把意识的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的途径。
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历年考题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E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003年多选)27、在实际生活中,下列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宁可误一年,不冒一分险。
(2004年多选)3、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A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B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C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D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2008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