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8篇如今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作为心理健康老师你不妨和我们分享你的心理心得。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希望你喜欢。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篇1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
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感爱好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化和充分。
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习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乐观心理休息,乐观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乐观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阅历,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习中。
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4、宁静的力量: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管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了。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在你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应用。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比方当我们看到剪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
但有时候我们到一家高档宾馆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进门,虽然大门看起来很高档大气。
一辆豪华大巴车司机面前有一百多个按钮,但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设计符合了一一匹配原那么。
但当我们面对一台复印机上的那几个按钮时竟然一头雾水。
钥匙、U盘被设计成为只能有一种方式插进锁孔或UB接口,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堵上了这种错误的可能性。
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那么。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对于一个跟设计几乎毫不沾边的传道人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
但它至少翻开了我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讲到一个原那么:一个顽皮经常做恶作剧的小孩,大多是因为缺乏被关爱,他们搞怪的潜意识是引起注意。
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仅实用于小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大人。
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读后感〔一〕初识心理学,我懂的并不多,看了一些书后我才有略微的见解。
先从最根本的根底常识谈谈吧。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录1: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够让人更快速的学习并了解,降低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成本,但是却可能因为缺少趣味点而不一定能记住。
从图形而言,人们会将看到的形状迅速与已知的几何图形配对,找出其中的规律掌握图形的信息。
从内容而言,人们希望从内容的分组和间隔上找到一定的逻辑规律,根据这些逻辑更快速掌握和学习内容。
以浏览信息为例,人们在浏览信息上消耗的精力都是恒定的,当我们在产品上的分组逻辑被用户所掌握,那么他们在浏览每一条信息时所消耗的精力就会减少,浏览信息的内容就会增加。
图形上,以logo为例,当logo的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点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快速能被人们记住的好的logo。
摘录2:能把展示给用户的信息限制在4条固好,但也不必强求。
可以用归类或分组的方法展示更多信息。
每组展示不多于4条信息。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的分组,结合上一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
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号码的分组。
甚至身份证号的分组也并没有背离这一点。
想想我们报手机号码的通用语言:XXX-XXXX-XXXX,当然喽,也会有XXXX-XXXX-XXX摘录3:注意,用户喜欢使用辅助的记忆手段,比如笔记、名单、日历、日程表,以减少对大脑记忆的依赖。
所以当我们需要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当我们需要用户去记忆某一内容的时候,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手段来帮助用户达到这一目的。
摘录4:尽量减轻记忆负担。
许多用户界面设计规范和界面功能都历经多年改善,以缓解与记忆相关的问题。
再认比回忆容易得多,所以重要的内容依靠重复出现来缓解用户的记忆的负担。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诺曼在书中指出,可视原则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产品的可操作部分应该显而易见,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发现和理解如何与之交互。
这一原则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屏幕下方的区域明确地指示了可操作的部分,同时,锁屏状态也清晰地传达给用户,让他们知道当前处于什么状态。
这种可视性使得用户能够迅速上手,无需过多的思考和猜测。
此外,预设用途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可操作部分的用途应该明确无误,与用户的预期相匹配。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滑动来解锁”的文字提示明确了操作的目的,使用户能够迅速理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预设用途的一致性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效率和满意度。
限制因素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帮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防止错误的发生。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文字提示“滑动来解锁”限制了操作方式为滑动,同时,凹槽的设计和滑块的形状也限制了用户只能向右滑动。
这种限制因素的存在增强了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匹配性原则强调了用户意图、操作动作、可见信息和系统状态之间的一致性。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用户的意图是解锁,操作动作是向右滑动滑块,可见信息是时间、水纹图片和凹槽滑块,系统状态是进入系统前的状态。
这种匹配性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地理解操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反馈性原则强调了操作结果的及时反馈。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结构上的反馈是进入了系统,状态上的反馈是系统桌面状态的呈现。
这种及时的反馈让用户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成功,增强了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除了这些主要的理论,诺曼还在书中强调了设计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要考虑用户的需求、能力和局限性。
他提醒我们,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丽的产品,更是为了创造有用、易用和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和功能,还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诺曼还深入探讨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设计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设计团队,确保设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管理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的设计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此外,诺曼还探讨了技术和人类的关系。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导致人类的某些能力逐渐弱化。
这引发了我对科技发展的深入思考。
比如,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记忆能力正在逐渐下降?我们是否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科技,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思考和创造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即设计师需要具备“设计思维”。
优秀的设计师不会直接着手解决问题,而是会先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发散式思考,进行用户研究,产生新点子,然后确定根本问题,思考更充分的潜在方案,最后得出新的建议。
这种设计思维不仅适用于设计师,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创新者。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深入思考,全面分析,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诺曼还强调了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他认为,一个产品如果没有人使用,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的名言:“创造消费者想要的东西,而非制造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消费者痛点的。
同时,产品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让用户能够轻松、愉快地使用产品。
关于科技和人类的关系,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加依赖科技,失去了一些生活中的乐趣和体验。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一些人失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所著的书籍,从“人”与“物”的角度介绍了各自的特征,以及相互的媒介、分歧和关系;最后讲了设计的思维、工具和现实情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理解产品。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书中提到了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可视性和易通性。
可视性是指物品如何操作,而易通性是指物品有什么用。
这两个特征对于设计一个好的产品至关重要。
如果物品的操作方式不明显,或者用户不明白物品的用途,那么用户就很难使用这个产品。
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让物品的操作方式更加明显,让用户更容易理解物品的用途。
书中还介绍了设计的对象,包括人类和物品。
人类具有思考、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征,而物品则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表现。
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的特征和需求,以及物品的属性和表现,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交互设计的重要性,交互设计重点关注“人”与“机器”的互动。
再次,书中从“物”的角度展开,介绍了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和概念模型等概念。
示能是物品的特性与人类能力共同决定的,决定了两者如何互动。
意符是物品对人的一种沟通手段,告诉用户正确的操作方式。
约束是物的结构的一种限制,指导行动。
映射是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一种控制和结果关系。
反馈是物与人之间的沟通行为结果,让人了解物的状态。
概念模型是人类自发形成的关于事物如何工作的高度简化说明。
书中从“人”的角度展开,介绍了行动和思维两个方面。
行动是由目标、执行鸿沟和评估鸿沟等阶段组成的,思维则可以分为本能层次、反思层次和应用层次三个层次。
书中还介绍了差错的原因和分类,以及如何防止差错和为差错设计。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为设计师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实用的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设计技巧和方法。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此外,我对书中提到的设计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感到启发。作者通过实例展示了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界面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价值。这使我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运用设计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工智能助手的视角来看,《设计心理学》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它为我这样的AI助手提供了一个服务的标准和方向。通过理解和应用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作为人工智能助手,我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范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从读者的视角看
其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书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人物角色,但通过对一系列设计案例的剖析,展示了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挑战。这些案例中的人物,尽管没有详细的个人背景描述,但他们的设计作品和思考过程,使我对于设计师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通过作品来展示人物特点的方式,让我更加关注设计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是美国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所著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在阅读这本书后,对其中的观点和案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设计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篇一: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有关日用品心理学的书,侧重于告诉人们如何理解那些配备旋钮、刻度盘、控制键、开关、指示灯和仪表的物品。
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
”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空间还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外界知识存储来进行操作。
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里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贮在头脑中的“信息”。
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个各种不同的麻烦,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自己太笨,然而事实却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有问题。
这需要设计人员对产品的外观和易用性之间保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注重外观,也不能只重功能,想要在保证设计的几项原则下把产品做到最好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想办法避免这些差错,设法使操作具有可逆性,以尽量减少差错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设计中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
2、注重产品的可视性。
3、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要利用各类自然关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尽量不要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示,即便确有必要也应当只用一次。
设计人员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原则: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任务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设计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
设计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第一篇:设计心理学心得通过绪论的学习我分别了解了设计和心理学的意义。
所谓设计就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针对消费者的具有市场性,如:各种商标,装潢,壁纸,鞋的式样……而艺术:将事物、想象物经过主观处理表现出来的的行为。
表象的是作者的感受,并能让观者感受的东西。
例如:毕加索的自画像表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悲痛,他的用笔用色内容都能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感情。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
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先从设计师说起,因为只有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产品才可以决定消费者的行为和市场情形。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
一个人品艺德不高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做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仅要对家装基础知识,绘图和设计方案有深入的了解和很深的造诣,还必须学会和客户学会沟通,设计师必须学会谈客户。
由于家装行业设计师就是主要签单者,所以设计师必须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主要是读懂客户的心理和需求。
与此同时我也对消费者心理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它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企业必须注重分析中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富于理智,很少感情冲动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产生冲动的购买行为。
他们精打细算注意节俭,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品种等等都会作详细了解,很少盲目购买。
有时候他们会坚持主见不受外界影响中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大多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即使听到商家的广告宣传和别人介绍,也要先进行一番分析,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购买这种商品。
1《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将设计、消费者心理和人的行为紧密结合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学原理。
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外观或功能的呈现,更多的是如何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使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够真正地触动人的内心,达到心与物的和谐统一。
从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设计,都是基于深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动机和态度。
消费者的需求并不仅仅是表面的、直观的,更多的是隐藏在心底的、不易察觉的。
设计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如市场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来深入挖掘这些潜在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
动机,是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产品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追求美感、满足功能、展示身份等。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动机,才能设计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评价或倾向。
消费者的态度对于产品的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设计师需要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从而调整设计策略,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除了上述的微观分析,书中还提到了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即如何从社会、文化、历史等更广阔的背景下来看待设计。
这一点对于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更是与周围的环境、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感创新的重要性。
设计,作为一个充满创意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
只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在设计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这本书将是我宝贵的参考和指引。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撰写的心理学著作,它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设计对人类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和形式的呈现,它更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行为和情感的力量。
在书中,作者详细分析了设计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揭示了设计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书中提到了关于产品设计的案例,说明了设计如何通过颜色、形状、布局等元素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和使用体验。
这让我对设计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更是一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设计对人们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作者列举了一些关于环境设计的案例,说明了设计如何通过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
这让我对设计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创造舒适、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也可以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因此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人类心理,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
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艺术,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创造愉悦、舒适和积极的体验。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人类心理,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
同时,作为普通人,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设计对我们的影响,以更加理性地选择和使用设计作品。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探讨设计与心理学关系的优秀著作,它让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对设计的新认识,以更加理性地选择和使用设计作品。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一、书籍概述《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由唐纳德·诺曼所著,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和技巧。
书中涵盖了从用户行为到市场趋势,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概念。
诺曼博士的见解独到,观点新颖,他的文字通俗易懂,使得设计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创造出更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产品。
二、主要观点1. 情感化设计:书中提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并解释了如何利用设计元素来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
例如,通过使用熟悉的设计元素,可以引发用户的怀旧情绪,或者通过创造惊喜来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
2. 用户行为:诺曼博士强调了理解用户行为的重要性。
他提出,设计者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目标用户,包括他们的需求、期望、目标和行为。
这样,设计者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3. 隐喻和符号:诺曼博士讨论了如何利用隐喻和符号来增强产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通过使用某种特定的颜色或形状,产品可以传达出特定的品牌形象或价值观。
4. 设计的可用性:书中强调了设计的可用性。
诺曼博士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应该直观并且容易使用。
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以及他们在实际使用产品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5. 市场趋势:诺曼博士还讨论了如何理解和利用市场趋势。
他提出,设计者需要关注市场趋势,并将这些趋势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中。
这样,他们可以创造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我的感想读完《设计心理学》后,我深刻理解到心理学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情感化设计、用户行为、隐喻和符号等重要的设计心理学概念,而且也启发我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例如,我意识到我可以利用情感化设计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或者通过理解用户行为来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
此外,诺曼博士的见解也让我更加关注市场趋势,并将这些趋势融入到我未来的设计中。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设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篇1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
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
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
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
澳大利亚著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
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
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
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
”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
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
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1_《The design of everydaythings》的中文翻译书名为《设计心理学》,更直白的英文翻译实际上应该是《日常用品的设计原则》,但是译者为什么要翻译成《设计心理学》呢?这里面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日用品,比如门.电灯开关.电话.手机.冰箱.微波炉等,这些产品有的设计得好,有的设计的很糟糕,但是评判标准是什么?究竟一件产品怎么样设计就算是好,怎么就算不好呢?这就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因为任何一个用品都是要被人所运用的,无论是直接使用还是间接使用,总之最终都是要和人产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如果用更专业一点的词汇,就叫做〝交互作用〞.一件设计很好的产品一定与使用者在既有的心理模式上相一致,而设计很糟糕的产品正好相反,它不仅不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还会给用户造成麻烦,会让用户不知所措,甚至抓狂.《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致力于通过此书向人们解释,一个好的产品通常会具备哪些设计原则,而只有遵守了这些原则,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本书的第一篇推荐序言,名字叫〝设计是无言的服务〞,总结得很精辟.在解释什么是〝无言的服务〞时,应该先弄懂什么是〝有言的服务〞.所谓〝有言的服务〞实际上也很好理解,就是需要有人亲自在现场为用户提供一种无形的帮助,比如接待人员.客户中心的工作人员.礼仪小姐等是最常见的〝有言的服务〞,而〝无言的服务〞即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不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对产品的使用,一件产品设计得好与坏,不需要让现场指导人员或者设计人员告诉使用者怎么做,而是由使用者自己体验完成对产品的使用.〝设计〞可以产品实物为载体为使用者提供好的.方便的服务,也可以通过拙劣的产品使用方法为使用者提供糟糕的服务.这就是我认为的〝设计是无言的服务〞.在作者的新版序言中,介绍了本书自出版以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不断地帮助设计人员改进产品的使用,通过几个简单的设计原则就把最本质的道理说了出来.虽然这本书出版较早,里面有些产品已经在现在过时了,但是产品的设计历程中,那些有用的思考方式却仍然值得借鉴,而且,虽然这本书讨论的主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日用品,更偏向于〝实体〞,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的高科技产品每天都在陆陆续续地被人们发明出来,有些产品的的确确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甚至有人预言,〝未来之屋〞这种全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就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普及.手机客户端中的各种应用程序.Iphone4.微博.微信等这些新的玩意也正在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本书最重要的3个重点:1.不是你的错:这是对用户说的话.即当你不能很好的使用一件产品的时候,不能就认为自比较愚蠢,而应该把这种错误归罪给产品的设计人员.2.设计原则:书中最有价值的论点——概念模式.可视性.匹配原则.反馈原则.限制因素.预设用途.3.观察力:通过本书可以学会如何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要学会进行角色扮演(persona).尤其是做产品的同学,要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产品.设计产品.这些新的高科技产品依然遵循着《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所说的几个原则,为什么?因为无论一件产品所用到的技术多么先进.多么高深,它终归是要被用户所使用的,如果一件产品不能实质性地解决用户的问题,那么及时是再好的外观设计和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产品的外观在变,但是用户的本质需求不变,而人们的需求来源于心理学中的马斯洛理论,技术在变,但是人不变.技术是一种知识,而心理学是属于跨领域的学科,是用来结识知识的知识,因此是一种更高级的.更贴近理性.更接近事物本质的一门学科,数学也是如此.这种帮助掌握知识的知识,更值得研究.心理学不仅是方法论(告诉你如何解决一些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科,而且也是认识论(帮会你更好地认识你周围的世界)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就像哲学一样.所以这本书叫做《设计心理学》会更好,因为设计本身也是一门很跨学科的东西,是一个开放系统,这种各样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但终归都是为人服务,所以研究透彻人的心理模式是做好产品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个人小总结:研究产品最基本的步骤:举例.抽象.类比.总结.实战具体到某一款产品上时:第一,应该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也就是先举例说明一款产品;第二,画出这款产品的工作流程图,抽象化得流程图便于理解产品的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图总是能比文字表达的更直观.更清晰.这一步对应的就是抽象.第三,之后就是类比,即竞品分析,找一找与该款产品提供类似更能或者满足相同用户需求的产品有哪些.通过几个维度,例如本质需求.功能点.易用性.可行性.成本.美观度等一一做对比,从而发现为满足的需求,对产品做以改进,弥补设计漏洞.这一步就是类比.第四,通过竞品分析,总结出需要保持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更够从别人的优点中学到可以copy的东西(这里的抄袭不是简单的表层性的.功能性的抄袭,而是概念性的抄袭),总结出有价值的,可以商业化的(或者说商业可行性)的东西.第五,最后就是实践,即做款独具特色(POD),又保持原有的同类产品基本功能(POP),做一款综合水平上超过群殴他竞品的好产品来,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这就是实践,做产品最需要的也是这个.以上是我总结的做产品研究的基本步骤,还很菜呢.如果用更为简练的表达来说明一款成功产品需要具备的哪几个条件的话,那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技术上具备可行性.产品上具备可用性(摘自《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中的一句话). 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2_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同时,我是一名艺术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每一个设计都要为消费者服务!《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的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的称为产品,为了居住设计的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一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新兴的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动画设计,不仅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更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推销出去,那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了解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自己艺术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希望今后的我能学而致用,创造自己的辉煌事业.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3_一些让人黯然流泪的句子真正牵挂一个人会朝思暮想,就想知道他过的好不好.真正思念一个人会牵肠挂肚,只想打个电话听听声音.感情,谁也说不清楚,真正在乎你的,你无心对待,偶尔理你的,你却视若珍宝.人心,更是难以琢磨,真正心疼你的,你视而不见,若即若离的,你却梦绕魂牵.生活中,谁大声表白,谁暗自关怀,谁又为你一直守候从未走远,谁真心对你,其实你可以感觉的到.感情里,谁虚张声势,谁真心实意,谁又为你呵护备至不离不弃,谁真正爱你,问问你的内心就知道.在乎你的人,不会让你等,不会让你疼,因为你在他的心里无人能比,他爱你胜过爱他自己.深爱你的人,了解你的心,懂得你的情,因为你的世界就是他的全部,他时刻把你放在心里.人最害怕的是,你热情似火,却换来别人的冷若冰霜.心最纠结的是,你掏心掏肺,却换来别人的抽身而退.再真挚的感情,也经不起你一次次慢怠,再火热的内心,也架不住你一回回漠视.一个人的冷漠,最终会让另一个人沉默.一个人的无情,最终会让另一个人绝情.人生的舞台,若想精彩,必须脚踏实地.缘分的天空,若懂珍惜,方能地久天长.我知道人这一生:无情的不是人,是时间;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感情;可怕的不是不了解,是冷落;伤心的不是等待,是无言的结局;难听的不是脏话,是谎言;最宽广的不是大海,是人心;最恨的不是人,是谎言的欺骗;最可怕的不是黑夜,而是无奈的孤独;情义无价,不要用谎言,去欺骗一个真心对你的人;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们掌控不了命运,却能掌控自己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4_尤其是导语的最后一句,设计是一种平衡与和谐,光有艺术美只能是画,只有易用性只是一个普通的东西,缺乏美感.全书着重强调易用性,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例子:诺曼门,当用户站在一扇门前,不知道是推还是拉打开门,这样的门就是诺曼门.设计师设计门的时候也许注意到门摆在面前很美,然而没有关注使用者的需求,这样的门是失败的.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设计产品必须按照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则.何为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则?可以从两方面说明: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可视性.何为概念模型,人们通过经验等形成的模型为心理模型,当出示的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与自己心里形成的相同时,这个概念模型才是好的.可视性?当人们看见一个产品时,就知道如何操作,这样的产品才是可视性比较好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什么汽车却比复杂的电话系统易学易用,因为汽车的可视性程度高,控制与被控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匹配关系,每一个控制器通常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用户理解.技术能使产品的功能增多,简化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又同时把产品变得难学难用.所以,这也就突显了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不应当作为拙劣设计的借口,设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然而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如果出现错误时,用户就会怪罪自己,而不是去怀疑产品的问题.这就牵扯到了用户心理的问题.1人们习惯于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当人们使用空调时,会觉得开的温度越高,室温就会升的越快.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心理模型.2找错怪罪的对象,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这也是用户为什么遇到产品错误时,怀疑自己的问题.3习以为常的无助感.在用户使用产品时,多次出现错误时,就会陷入无助状态. 4被教出来的无助感.当产品的设计糟糕时,容易使用户发生误解,再加上错误的心里模型不良的反馈,就会越来越无助.以上就是人们使用产品会出现的状况.当一个产品在人们眼前时,会执行一系列动作.行动分为7个阶段:首先用户确定目标,即使用产品,中.然后确定动作的意图,使用产品要干什么.明确行动的内容,怎么使用产品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开始执行.动作执行后,会有一系列的反馈,即外部世界会有变化.用户感知到了变化后,就尝试去解释,当然一些理所当然的变化就没多在意.最后评估这次行动的结果,是否达到的目标使自己满意.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5_互联网把一个人和世界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些了,各种社交媒体,让我们疲于应付,通过手机网络,我们分分钟就能知道最新鲜的咨询,很多信息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夸大,让我们紧张焦虑.生活工作中常会出现让我们感到压力山大的事情,如临近deadline但是工作还没有进展;费尽心力做的方案却遭受了批评.总喊着放下,却什么都放不下.不愉快事情引发我们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和身体健康,致使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焦虑成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标签,怎么做才能缓解一下这种情绪?读书多一点_年的调查显示,国民每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两个月不到一本.生活中,每年读不到一两本书的也大有人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教授说,现代人更习惯沉浸于网络中的碎片化信息,缺少纸质图书带来的深度阅读和系统性思维,不仅阻碍大脑健康发育,还会造成干眼症等眼疾.西班牙的研究还发现,不喜欢看书的老人患上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改变:尽量做到一个月读完一本纸质书,或至少两个月读完一本.读完后可以写下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评价.书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否则会损伤读书积极性.休息多一点如今很多人不会科学休息.《生命时报》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下班回家玩游戏.周末蒙头睡懒觉.节假日参加〝急行军〞式的旅行团,成了大多数国人的〝休息〞方式.但这种休息反而让人变得更累.改变:对睡眠不足或体力劳动者而言,应选择睡眠补充能量;对脑力劳动者来说,放松神经才是关键.因此,除尽量保证每天7_8小时夜间睡眠外,最好中午睡半小时午觉;每周.每月.每年都要抽时间出门散心,转换生活方式.沈雁英说,越是快节奏的生活,越应学会慢下来.运动多一点久坐不动,犹如吸烟.澳大利亚研究显示,久坐1小时的危害约等于抽两根烟,减寿_分钟.久坐还会使肌肉变得紧张.酸痛,甚至出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改变:沈雁英说,运动要掌握好频率,每周5天,每天30分钟;健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尽量多一点;选择一些能引起自己兴趣的运动,有助于长期坚持,如打球.跳舞.做操.游泳等.果蔬多一点研究发现,多吃果蔬利于增强免疫功能.但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果蔬摄入量仅为推荐量一半左右,存在总量和种类不足的双重问题.改变:尽可能保证每天半斤水果一斤菜.膳食指南推荐,我国成人每日应摄入蔬菜300克_500克.水果200克_400克,大约是〝半斤水果一斤菜〞,其中,菜是指烹饪前的重量.沈雁英教授提醒,为保证多种营养素摄入充足,最好每天能吃够5_7种蔬果.爱好多一点因为爱好太少,年轻人整日沉迷电子设备,老人退休后陷入空虚寂寞……培养爱好并非可有可无的事,反而像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强烈的爱好使我免于衰老.〞改变:练一种乐器,能增强左右大脑的沟通;坚持书画创作,让人平心静气,手脑敏健;即便只是种花养草,也要向着业余园艺水平发展.需要提醒的是,对爱好的投入不应走极端,以免疏远亲朋,累倒身体.笑声多一点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美国研究发现,捧腹大笑能促使人体分泌有益的内啡肽和生长激素.另外,德国专家认为,笑不仅能降血压,还能在血液中产生一种可以消灭病菌的〝杀手细胞〞,提高身体抵抗力.然而,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发自内心的笑声已越来越少.改变:沈雁英说,笑可以分为主动笑和被动笑.前者多是取得成功.感到幸福后,发自内心的笑;后者多因喜剧.笑话等触发,两者都对健康有益.德国一位专家开出了这样的〝笑方〞:尝试自发地笑;交个幽默的朋友;勤看有趣的漫画或电视节目;在生活中偶尔夸张一下.为善多一点与人为善,心无杂念;与人方便,于己幸福.美国研究表明,心存善良能减轻疼痛感.加速伤口愈合.降血压;在流感季节,还能使人们患感冒的风险降低_%.改变:为善不分大小,随处皆可.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是对环境的善;挤地铁时对撞到你的人笑一笑,是对陌生人的善;对工作认真负责,是对同事和老板的善;给老人让座.给迷路者指路,都是随处可见的善.和家人朋友交流多一点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萍看来,如今,亲情.友情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子信息的传递,极度缺乏面对面交流,这不利于人们的情感交流.网络沟通在缓解社会压力.放松身心.促进健康方面也远不如面对面的畅谈沟通.改变:将周末时间尽可能留给家人,或回家探望父母,或多陪陪孩子;抽时间跟老同学.好朋友多聚聚,有事说事,没事闲聊,好过隔着屏幕交流.与大自然接触多一点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个人选择,宅在居室密闭环境中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即便运动也要选择健身房.韩萍指出,长时间生活在封闭的室内,必然影响不良情绪的正常宣泄,让人觉得郁闷.改变:节假日里多和亲友走进大自然.天气好时,在野外铺个垫子,来次野餐;选个空气清新.环境怡人的地方,做次短途旅行;找个合适的室外空间,晒晒太阳.读读书……自省多一点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要经常自我检查.如想获得健康,人们也要学会这点,常对上述九个〝多一点〞进行自省,反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到.健康管理,自己永远是最好的裁判者.改变:定期回顾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列出哪些做得不好,之后逐一改善.不必贪多求快,一段时间内改善一个问题就是进步.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
设计心理学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观后感看了设计心理学相关的东西之后,真的是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以前吧,我看那些设计精美的东西,就单纯觉得好看,完全没意识到背后有这么多心理学的小秘密。
就像我们日常用的手机APP,那些界面的布局、颜色的搭配,那可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好多社交软件的界面为啥主打蓝色调呢?原来蓝色给人一种冷静、可靠的感觉,这就会让用户潜意识里觉得这个软件很靠谱,用着安心。
这就像是设计师在悄悄跟我们的大脑对话,我们却还蒙在鼓里呢。
还有那些产品的操作设计。
我记得有个例子是说门的设计,有的门你一推就开,有的门却是要拉的。
要是设计得不合理,你就会看到很多人在门口出糗,一个劲儿地推本应该拉开的门。
这就是没有考虑到人的习惯和心理预期呀。
好的设计呢,就应该符合我们大脑里已经形成的操作模式,让人不用思考就能轻松上手。
就像我们用惯了的那种旋钮式的收音机调台,你看一眼就知道怎么操作,要是突然换成那种全是触摸键,还没有任何标识的,估计很多人都得懵圈。
再说说那些广告海报。
你看那些特别吸引人的海报,往往都是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规律。
大的、鲜艳的元素总是先吸引我们的眼球,然后才是那些小的细节。
而且,他们会巧妙地利用我们的情感。
比如一张美食海报,上面的食物看起来油光水滑、色泽诱人,这其实就是在刺激我们的食欲,让我们产生想要去吃的冲动。
这就像是设计师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小种子,然后让它慢慢发芽,最后驱使我们去行动。
从这个设计心理学里,我还感觉到设计师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师。
他们要预测用户的想法,还要引导用户的行为。
就像是在设计一个迷宫一样,但是这个迷宫得让用户走得开心,还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不过呢,这也让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也挺容易被“操控”的。
但是呢,从好的方面想,要是这些设计心理学被用在一些对的地方,像设计一些方便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使用的产品,那可就太棒了。
总之呢,看了设计心理学之后,我再看周围的东西,就不再只是看表面了。
感觉像是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能透过表面看到背后那些有趣的心理学小把戏。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设计这一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学问。
过去,我认为设计仅仅是关于外观和形式的创造,旨在追求美观和独特。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优秀的设计远不止于此。
书中强调,设计的核心在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并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行为和习惯。
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界面,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能够轻松找到所需的功能,操作流程应该直观且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
如果一个应用程序的操作步骤繁琐复杂,即使它的外观再精美,也难以获得用户的青睐。
作者还提到了“可视性”原则。
这意味着产品的设计应该能够清晰地传达其功能和操作方式。
以普通的家用电器为例,按钮的标识应该明确易懂,指示灯的状态应该一目了然。
否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可能因为误操作而导致不良后果。
“反馈”也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用户执行一个操作时,系统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
比如,在提交一份表单时,如果没有及时的提示信息,用户可能会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担心自己的操作是否生效。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阐述这些设计原则,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些早期的电子产品,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用户在使用时遇到了诸多困难。
而对比之下,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其简洁直观的界面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赢得了全球用户的喜爱。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设计。
比如,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有些地铁站的指示牌不够清晰,导致乘客在换乘时容易迷路;再比如,一些软件的更新,新的界面设计反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效率。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
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能够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具有独特设计风格的品牌,它们通过产品的设计传递出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设计心理学四册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四册读后感在设计心理学1中我也想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意识着设计以重根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
”其次第三章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中的记忆部分也让我感受到了人脑对于设计的重要性:知识可以同时储存在头脑和外部世界里无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
很少有场合要求知识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完整性。
如果结合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的知识,足以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会产生正确的行为。
记忆的数量比时间的影响更为重要,每一个新的内容都会降低我们记住所有以前内容的可能性。
短时记忆能力由它可以储存起来的线索的数量来决定。
在其中我读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了解到成本和时间都非常关键,要注意竞争对手,以及在设计部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成功的产品必须能够吸引客户,客户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与产品使用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
最好的产品并非总能成功,可能一个出色的技术十年后才能被人们接受。
了解产品,仅仅了解设计或技术是不够的,了解商业运作才是关键。
将良好的观察技能和优秀的设计原理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强大的工具,每个人都能使用,即使你不是专业设计人员。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也从这本书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整本书都体现了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适合于渐进式创新:它不能引发颠覆式创新。
二:作者唐纳德•诺曼,《商业周刊》把唐纳德•诺曼称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他既是一个教授,也是一个管理者•,他是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他的公司,尼尔森诺曼集团,帮助其他公司创造出以人为本的产品和服务;他还就职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北大学和南韩的韩国科学技术院。
他有很多本著作,包括《设计心理学》、《看不见的电脑》、《情感化设计》和《未来产品的设计》等。
在本书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
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设计类书籍,虽然有人觉得它有点拖沓,但我倒觉得它很平易近人,非专业人士也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这本书如果换个别的潮一点的名字,绝对可以成为畅销书。
作者唐纳德·A·诺曼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向读者阐述了设计的本质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分析,指出了许多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高用户的体验。
当作者批评那种不知道应该推还是拉的门,一排不知道控制哪个灯的开关,还有让人不知道怎么调节的水龙头时,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遇到的类似问题。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有点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问题不在我这儿,是设计的人太笨。
以前遇到用户抱怨网站或者程序不好用,我就认为是用户太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问题在我这儿,还是自己太笨。
诺曼在书中提到的三种概念模式,用户模式、设计模式和系统表象,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设计模式是设计人员头脑中对系统的概念,而用户模式则是用户认为的该系统的操作方法。
设计人员能理解系统内部原理,所以设计的时候往往从内部原理来设计系统的操作方法。
而用户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系统表象对产品进行理解。
就如作者举的那个空调的例子,大多数人都会在感觉热的时候把空调的温度调到最低点,想让室温快速降低,然后再把温度调到合适。
但其实这种用户模式是错误的,因为空调只有两种状态,工作或者不工作,那个温度阀值只是控制空调在当室内温度到多少度的时候停止工作。
设计人员明白这个道理,他设计空调的温度调节其实和定时功能一样,基本上属于一种智能开关,而用户却把它当作加速装置。
当然,这个例子里的用户模式并不会影响用户对系统的使用,否则,就说明设计有问题了。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观察方式有了明显变化。
我开始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设计,思考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设计,是否有更好的设计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篇一: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
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
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
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
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篇二:设计心理学读后感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
《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
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
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的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的称为产品,为了居住设计的称为环境设计。
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
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
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
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
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
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
我是一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新兴的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
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学习动画设计,不仅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更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推销出去,那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
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
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
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了解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自己艺术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
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
希望今后的我能学而致用,创造自己的辉煌。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篇三: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
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
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
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
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
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
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 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学校心理学读后感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怪诞心理学读后感最后一课读后感今天学了《最后一课》学完后,认为这是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交响曲。
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后一课的见间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韩麦尔的经典形象,反应呢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次初读时,只觉得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代表。
而罗老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语言,那么,她就几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的语言称为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再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所以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台湾和东北三省之后,也是不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和日本文化教育。
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我们的母语是最伟大的。
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有感黄敏在百度百科词条上看到,对潘先生头衔的界定非常简约,除去履历介绍,只有”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紧随其名。
读完《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潘先生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与饱满了,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从厦大教育系助教到副校长,从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再到教育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 在所有光鲜的角色中,唯独”老师”是先生最钟情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