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思考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上活动的结果如何?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回答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找学生朗读《学案》中“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生边阅读,边填空,师巡视一、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青年》的创办”,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完成填空。
(学生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再回答填空)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3、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陈独秀《警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孔子与宪法》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教材“引言”部分及“小字”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四位代表人物加深印象;学到“鲁迅”这一代表人物时,联系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同时简介《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重点人物及作品的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强调记忆,并指导背诵,当堂抽测,强化课中训练。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补充:祥林嫂就是深受其害的例子。说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秀才理解为: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难点
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时
一课时
共案
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小说片段:祝福(节选)
——鲁迅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贺老六。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3)这一运动兴起后,哪些史实彰显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爆发、科学救国思想的发展等(符合题意,史实正确,写出两点即可)
(三)全课总结
学科班长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2、(2012河南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课题名称八年级上册第 9 课新文化运动科目初中历史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者分析初中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对一些概念性知识理解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1)呈现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认识。
(2)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活动 11.导入新课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学生复习回答。
教学活动 2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教学活动 3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目卡片,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题目: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何影响?3.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何启示?4.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简要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6.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问题示例:1.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化进程有何推动作用?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影响?7.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的观点”为题目,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并陈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加强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新文化运动》导入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与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屡失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你能答对吗?(课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思考问题,(课件)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了政治混乱的局面,这时的中国人该怎么办?从“三只兔子”说起。
(课件)老、中、青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设计意图】复习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的探索之路,逐步找到正确方向,感悟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1、兴起背景:(课件)先进知识分子与袁世凯的较量(课件)重、难点(课件)文字介绍当时中国局面。
中国当时处于历史上最糟糕的局面之一,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课件)对联比较,民国初建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国民心态和社会现状。
背景介绍:(1)、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影响。
(2)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一股逆流——尊孔复古。
袁世凯倡导的孔子之道与后来形成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别的,被袁世凯利用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
(3)、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中认定必须改造国民性,号召进行思想解放,所以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请思考:(突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是如何来救治中国人的精神黑暗的呢?
2.结合材料以上材料和你的理解,谈谈你认为他们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有着怎样的内涵,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心系国家、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怕困难,正视现实,迎难而上的魄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科学精神与求真务实的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有的女学生公开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问题探究: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存在什么典型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师深化:祥林嫂、阿Q、华家父子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一个又一个现实人物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写照,使我们认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民众的觉醒。当时的中国的的确确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把他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的主将们打算如何来拯救中国人,使他们尽快从黑暗的精神世界中挣脱出来呢,请看视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设情境)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案背景1.1 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中历史课程,针对学生年龄段为15-18岁。
1.3 教学时间本教案建议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二、教学内容2.1 新文化运动概述2.1.1 新文化运动的定义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新思潮的运动。
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五四运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等。
2.1.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追求个性自由等。
2.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2.1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学案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如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
2.2.2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2.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3.1 鲁迅介绍鲁迅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3.2 陈独秀介绍陈独秀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角色。
三、教学过程3.1 授课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话题。
(5分钟)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好奇心。
(10分钟)3.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10分钟)4.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方法: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老师概括:“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新青年》创刊号的封面和一些重要文章的摘录,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主张,了解一些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让每个小组依次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学生分享,引导他们深入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挑战等。
4.扩展: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进一步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与传播,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5.深化:通过分组小研究,让学生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其中一个方面,如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
通过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7.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
2.通过学生的小组分享和交流活动,观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阅,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撰写能力。
四、教学反思:1.学习内容是否有足够的挑战性,是否刺激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学习过程是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是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教学设计5: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近代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你知道有哪些是安徽籍的吗?学生思考回答今天我要重点给大家介绍两位人物幻灯2:陈独秀、胡适陈独秀,安徽怀宁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胡适。
安徽绩溪人,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生获得30多个博士头衔。
他们俩参与、领导了我国近代一次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今天,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脚步走进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走进新文化运动。
幻灯3:第9课新文化运动新文化是相对于旧文化而言的,是对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形成的封建文化的批判。
那么,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何要发动新文化运动?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1从这段视频中尼获得了那些信息?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再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2看了这段视频,尼认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过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被广大的青年学生所接受,而我们的国民思想依然很陈旧;于此同时,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新旧两种思潮同时出现,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
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成果。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背景:介绍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以及外敌入侵、运动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
2、新文化运动特点:强调民主、科学、文化进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如翻译馆、新青年杂志等,并阐述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对运动的推动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具体包括思想启蒙、文化创新、文艺复兴等方面。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阐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快速知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起源及发展。
2、案例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转型和变革,深化对文化创新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图片法:使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认知。
2、PPT法:借助PPT,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人物。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扩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能力和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作业评定:通过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范文】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课程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首创“文学改良”、鲁迅李大钊的代表作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同学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2、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法指导:知识点:(一)创办《新青年》(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为阵地,高举和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
(二)文学革命(1)1917年,胡适发表了《》,随后,陈独秀发表了《》,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2)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创作了《》《》等文学作品,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3)“新世纪的曙光”(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和《》两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探索的新出路,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六、课堂训练、填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请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2、议一议:为什么人们打这场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性质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那几位?。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设计: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
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第40 页至43 页)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目标解读3分钟
1、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及概况。
2、能记住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二、夯实基础15分钟
阅读课文,迅速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点:
兴起时间及标志: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的发表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两大旗帜: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主要阵地: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
前期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
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
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
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
后期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
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20分钟
活动一:组长召集召开座谈会。
5分钟
组长就新文化运动有关基础知识提问,组员回答。
(建议: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如1、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请指出是哪两种思潮?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
2、作为民主激进派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是如何做的?
3、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4、李大钊是最先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来的。
那么李大钊是怎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呢?
温故而知新:
回顾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从器物--制度--?,不断深化。
独学6分钟标记关键词、重难点-----对学3分钟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读、记3分钟
知识链接:
1、《青年杂志》与《新青年》:
陈独秀于1915年9月创办的杂志名称叫《青年杂志》,它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
“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是陈独秀在第一卷创刊号上提出的,也就是在《青年杂志》上提出的。
2、袁世凯尊孔复古是为他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因为他鼓吹封建的伦理道德,抵制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宣传君主制,诋毁共和制。
学法指导:
群学+小展12分钟
活动一:组长问,其他同学抢答,回答正确每道题加1分(组长计分)
要求每个人参与,全员都掌握基础知识,尽可能解决建议中的问题。
教师补充。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活动二:猜猜他们是谁?3分钟
1、他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他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
3、他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
4、他发表《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
5、他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活动三:分析归纳,角色互换4分钟
如何评价以上人物掀起的这场新文化运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四、总结梳理2分钟
参照夯实基础部分,试着自主归纳总结本课主要知识点
五、过关检测5分钟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陈独秀②李大钊③鲁迅④胡适⑤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
4、在中国近代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胡适
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课后延伸】
(图略)图一:江南制造总局图二:《中外纪闻》
图三:《民报》图四:《新青年》
请分别说明各图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政治派别、宣传的思想或政治主张以及产生的主要作用。
活动二:组长指定同学回答。
同时再一次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三: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求记录要点,派代表板书,并说明理由。
6分钟
知识补充:
比较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
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旧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道德(正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直指孔子旧礼教;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合上书本,挑战练习,得分:________(每题2分)
自己对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评等:_________(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