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文学关系之浅谈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欣赏与阅读活动中的关注点——以中班绘本《幸好只是一个梦》阅读活动研讨为例

文学作品欣赏与阅读活动中的关注点——以中班绘本《幸好只是一个梦》阅读活动研讨为例

文学作品欣赏与阅读活动中的关注点——以中班绘本《幸好只是一个梦》阅读活动研讨为例
洪亚臻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16(000)038
【摘要】绘本《幸好只是一个梦》讲述小刺猬因为忍不住偷吃了别人的苹果而变成一只毛毛虫。

最后小刺猬才发现只是做了一个噩梦,虚惊一场。

幼儿对这本书的阅读贯穿在以梦为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中。

梦是主题活动中的关键经验,教师通过自身的梦的讲述,引发幼儿对梦的回忆、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洪亚臻
【作者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阅读素养与活动模式——以中班绘本《亲爱的小鱼》阅读活动研讨为例 [J], 洪亚臻;
2.幼儿绘本阅读活动的设计与思考——以大班亲子绘本阅读活动“去度假”为例[J], 陈芳;
3.浅谈绘本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队中班绘本阅读活动“小猪的爱情”为例
[J], 钱春莲
4.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提问与回应的策略——以中班绘本阅读活动《亲爱的小鱼》为例 [J], 全芳芳;
5.审美化绘本阅读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快乐情感——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阅读活动为例 [J], 林丽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发展到今日,或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感觉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本源与发展的不行磨灭的关系。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髓加以借鉴弘扬,使之成为一种普通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辞造句,主题创造以及铺陈,感情掌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供给了好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行舍弃的主题。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许多,最闻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此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佳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昨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登台湾名望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堪称珠联璧合,相辅相成,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歌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合适在夜晚专心倾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闻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佳人》(“月下花前何时了,旧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出处王菲翻唱的《希望人长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解说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最深的是在83、 84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此后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了然经典诗词与音乐的交融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平常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巧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大家眼前,这也正说了然,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行超越之鸿沟,重点在于交融的手段了。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发布时间:2023-05-29T07:15:56.115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邱潇潇[导读]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江苏南京210044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并开创了心理分析学派。

其中,在其作品《作家与白日梦》中,他从“文学作品是一场白日梦”的角度来分析文艺作品的创作。

他提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易察觉。

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这段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抒发对于时代、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而作品则是情感的载体和寄托,这种情感大多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相关。

以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为例,《变形记》的创作与卡夫卡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首先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家庭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出生贫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强势、偏执的家长。

他反对卡夫卡写作,强迫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希望子女都能继承他的产业,成为优秀的商人。

生活在这样强权、高压之下的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他的性格和人生也深受父亲强权干涉的影响。

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也因为异化为甲壳虫最终遭到家人的厌弃,最终孤独地逝去。

其次是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始终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看尽了世态炎凉。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李曙光李"#,广东学+文学与传/学+教1。

文学文本(以下简称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一,文本分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的水准。

目前的文学理论虽然林林总总,但关于文本分析的却屈指可数,并且不少舶自国外,和中国文学难以做到完全熨帖,部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具备实操性,只能高踞云端,顾影自怜。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在文本分析尤其是微观分析上缺少一之的理论指,基本于和的。

当务之急,是建属于中国文学的文本分析的操作方法、理论体系。

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在实践上的一是,面对文本,不,本文于方A的文学理论,文学是的,于高于,是作性的,作者的和文本具自性,可以不作之外的其在文本不可能完全,与之前的文本总是在少的系。

基于以上,本文来探讨文本分析的文本与关系之文本与作关系之文本内部关系之视文本与文本关系之A文本比作一座精美的楼阁,那么这四个视角便是它的四扇窗户,,可以到的风景。

一、文本与生活关系之视角文学是的,但并是对生活照镜子似的机械刻板的反映,而是在作、审的支配下,进行加工剪裁的,文本和现实总会有所差异。

种差异,或曰矛盾,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因此应该成文本分析的一重切入点A孙绍振提出的“还原就是基于此一构想:分析的象应该是差异或者矛盾,而艺术形象是天衣无缝的、水乳交融的,进入分析,就要把未经作家主体同化(创造)的原生的形象出来,用我的说法,“还原”出来,了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才有了分析的切入口。

呻具体而言,这一方法包含两个步骤:其一,还原的原形其二,将艺术形象和原形态进行比较。

孙氏曾以贺章《咏柳》例进行说明:“柳树本不是碧玉,却说是玉;柳叶不是丝织品,偏偏说是。

……说明,诗之,并不完全是由于了真实,也由于主体的象了真,是真中有假,中A,,[1]P4(5用还原实可以解决文本分析中的许多问题,像中国的浪漫主义诗和神魔小说,以及西方现代派的许作品,惯用想象、夸张、诞、变形,为还原提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浅谈“广泛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浅谈“广泛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浅谈“广泛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红楼梦》里有个“香菱学诗”的故事。

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曾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仔细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次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炀、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由此看来黛玉平时也很注重阅读。

可见,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好文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语言。

阅读与写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酿蜜一样。

没有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的“薄发”或“多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话充分地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那些能文善言的学生无不得益于日常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那些文坛宿将无不是广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章轶事。

可见,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精彩的写作。

广泛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写各种体裁的的特点。

写作课上,老师指导最多的是写作技巧问题。

与其机械地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不如广泛地阅读各种体裁的作品,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它们的写法。

我认为,美国中学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的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写作能力。

又比如去年在网上讨论比较激烈的“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在这里我不想探讨中外教育的差异,就只谈谈他们的作文写作。

小学生的作文布置成写论文“《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拿给我们的大学生写都是比较困难的,但美国就敢给小学生写,不能不思考他们的学生必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能纵观历史还要学贯古今。

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能帮助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写各种体裁的的特点。

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浅谈红楼梦高三作文800字

浅谈红楼梦高三作文800字

浅谈红楼梦高三作文800字浅谈红楼梦高三作文800字5篇《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引得更多人对于这个社会的思考和做出转变。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红楼梦高三作文800字例文,期望你宠爱。

浅谈红楼梦高三作文800字精选篇1“悼红轩十年辛酸泪,红楼梦谁知其中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诉说着那些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细事,但经常又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众人患病皆苦,林妹妹尤为惹人怜悯。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原是太虚幻境中的那棵绛珠仙草。

因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便陪其一起去往人间,许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

林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才华横溢,故有才女之称,但即便是这样一位才人,最终也落得人财两空。

从性格上来说,林黛玉喜静不喜动,性格抑郁,看待事物多为消极方面,这也因此奠定了他的凄惨的一生。

宝钗与黛玉可以说为对立面,宝钗待人随和,这也间接导致姐妹们宠爱宝钗多于黛玉,更使黛玉更加悲伤。

家中的患病让黛玉敢爱而不敢言,做事处处当心,“顾花自怜”是他对自己悲剧性命运一片无可奈何的伤感。

在她看来,一切成空:美与才,诗与爱。

作为书中主角之一,林黛玉外形更让人艳羡,王熙凤道:“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更加突出了黛玉的秀丽,书中有从宝玉的角度呈现了神仙似的黛玉,在我看来,林黛玉的美是一种贵重绝俗,病态的美,她既有颜又有才,自尊心更是要强,与人交谈更是尖酸薄情,这也是她脆弱背后的盔甲。

读完红楼梦,我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楚楚动人,惹人怜爱,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性,他因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观念,可怕自身受到伤害,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公开袒露自己的感情,终究造成悲剧。

“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放在林黛玉身上毫不为过。

许诺还一世眼泪,注定了他这一生凄惨的命运,她的泪有难过的,有懊悔的,有无奈的,亦有喜悦的,她本人也是冲突的,当她的幸福被贾母等人扼杀时,他没有选择退缩,反而英勇,决绝地,以死来抵制社会的黑暗,用自己的决心来对抗腐朽的社会。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像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

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

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1 文学创造中的想象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

”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

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

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

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一、对《红楼梦》整本书的理解与引导《红楼梦》是一部极其丰富的文学作品,情节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对于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读者需要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主要的人物关系、地点、时间和事件。

“通读”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这部作品,大致了解故事的情节、主题、人物等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设计指导方案:1.读者在通读时,可以先对每回的标题进行简单浏览,了解每回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在通读中,重点关注几位主要人物的关系、性格特点和成长轨迹,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贾府和其他家族的关系。

3.可以了解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官场、社交、私生活等方面。

二、分析《红楼梦》中的主题和意义《红楼梦》的主题涉及了家族、爱情、权力、宿命、人性等多个方面。

通读这部作品,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变迁、家族衰败的原因、贾府的兴衰等来把握其主题和意义。

这需要读者深入思考,对于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符号进行解读。

设计指导方案:1.读者在通读中,对于每回的主题和意义要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归纳,了解主要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2.对一些反映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性弱点的细节,要认真思考和剖析,看清其蕴含的深层意义。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与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和创作思想。

三、探讨《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红楼梦》不仅在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达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而且深刻表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传统和审美特点。

在通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对其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设计指导方案:1.在通读中,要对文学性和艺术风格进行留心观察和分析,包括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情节的设置、意象的运用等。

2.读者可以对小说中的一些经典语句、辞藻、修辞手法进行剖析,领略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文学表现力。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梦中世界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梦中世界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梦中世界摘要:汪曾祺把《受戒》冠上了梦的含义,“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不仅是一个永远逝去了的梦,其中也蕴藏着作家的梦想。

小说表面上写的是小明子与小英子清纯美好的初恋,实际上还蕴含着更丰富的内涵。

小说中的乡土风俗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物是真、善、美的化身,处处渗透出一种人性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情感体验。

其实,表面上清纯明丽的《受戒》,包含了作家的无奈和伤痛,看似欢快的初恋题材,表达出的却是作家对人性自由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梦人性自由汪曾祺的《受戒》写于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作者汪曾祺在小说结束除了署明日期外还署有“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一简单的说明实际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篇“次本文”。

“次本文”也可以称为“第二本文”,是与“正式本文”(“正文”)平行存在的、对其进行“解构”说明的另一本文。

【1】这个“次文本”也暗示着:小说中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个梦境,只是作者心中期盼的一种“理想境界”。

作者为什么要在《受戒》的末尾署上“一个梦”?汪曾祺自1949以来经历了各种政治斗争,期间的经历势必给他造成了特殊的心态,同时,八十年代初的特殊社会环境,对汪曾祺此时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初,小说界还是以“反思”、“伤痕”文学为主潮,极力控诉“文革”对人的迫害和压制,批判“文革”中人性的扭曲,尽管汪曾祺是那个时代的亲身经历者,但他并没有加入这个文学思潮的创作中,而是选择了与当时主流文学思潮不同的创作取向,个中原因便是作者提到的“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作者明确的时间指示,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作者的自身经历。

四十三年前,也就是1937年,1937年的汪曾祺,十七岁,刚好是懵懂初恋的年纪,小说中明海与汪曾祺是否真的存在某种联系?汪曾祺曾多次提到“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2】而且,汪曾祺也表示“我写的人物大多有原型。

”【3】由此可见,《受戒》与汪曾祺的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更有甚者是,小说中的情感表现便是汪曾祺的亲身经历或是汪曾祺年少时的一种向往。

浅谈《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章节一:《红楼梦》中诗词文化的历史背景1. 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2. 介绍清朝时期的文学、诗词文化章节二:《红楼梦》中的诗词题材1. 按照角色分类,介绍贾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各自的诗词风格2. 展示《红楼梦》中的传统诗词题材,并分析其意义、融入到小说情节中的作用章节三:《红楼梦》的诗词意蕴1. 通过诗词文化,展现小说人物的性情和人生观2. 探讨《红楼梦》中的诗词意象,以及其蕴含的哲理章节四:《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1. 分析小说中的句法、韵律、用词等,体现其古典诗词艺术表现手法2. 以《红楼梦》中的偕老条款、葬花吟等经典诗句为例,解析其诗词艺术在小说中的重要性章节五:《红楼梦》中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讨论《红楼梦》对后代文学、诗词的影响与传承2. 分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如何突破传统,进行创新和表达注:以上提纲仅供参考,实际写作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拓展。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极其重要。

《红楼梦》的创作始于18世纪中叶,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巨匠曹雪芹所完成。

18世纪中叶,中国正处于清朝道光皇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其中文化的变迁尤其显著。

清朝时期的文化环境已经被明清两代文化的交融所塑造,学者们逐渐重视明代宋元文学,注重复古、传统和经典的思想,题材更加多元化、艺术性更加突出。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曹雪芹深受传统的文化和诗词的熏陶,而这种文化传统又成为小说的营养和底色。

在《红楼梦》中,诗词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元、博大精深、厚重古朴的诗词文化世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小说中除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外,诗词化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也深刻地融入到对话、场景、情感表达中。

这样表达不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作者对于人性解读的深度体悟,同时也丰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浅谈王蒙《红楼梦》研究对文学创作的几点启示意义

浅谈王蒙《红楼梦》研究对文学创作的几点启示意义
是 对 其作 品精致 雅 美 的形 式 和丰 富 的 内心 感 情 的探 索 , 都让 我
创作本身的指导意义 。n 于《 对 红楼梦》 这样优秀古典小说 的创
作 方法 , 在评 红 的过 程 中提 到 的一 些 感 悟 、 系创 作 现 实 情 他 联 况 的一些 问题 , 是很 有 实 践指 导 意义 的 。 都 首先 , 王蒙 将作 家 主体 在 文学 创 作 中 的地 位 和作 用 提 高 到

个 较 高 的地 位 。 重 作家 主 体 性一 直是 王 蒙在 文 学创 作 和 文 尊
学 批 评 中强 调 的命 题 。他 不仅 重 视批 评 中主体 性 的 重要 作 用 , 同 时也重 视 创 作 中作 家 主体 性 的重 要作 用 。 他所 强 调 的尊 重作
家主体性 , 在笔者看来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理解为那是作者曹雪芹在现实世界中无 法得 到满足 的某种精
神 需求 。 这也 是 为什 么 在大 家对 于某 位作 家 或 者某 种 文 学 现象 大 加 挞伐 之 时 , 蒙却 可 以冷 静 对 待 , 持独 醒 的理 智 或 者 坚 王 保 持 自己 的批 评原 则 为其 发 出公 正 评价 的原 因所 在 , 了 他根 深 除 蒂 固 的辩证 思维 和一 贯 的 宽容 态度 之 外 , 主 要 的 恐 怕是 来 自 最
堕 堂
浅谈王蒙 红 《 楼梦》 研究对文学创作的几点启示意义
。 车淑 萍 , 王娜娜 , 郭卿宇 , 张倩 雯
( 江苏 宿 迁 学 院 , 江 苏 宿 迁 2 30 ) 2 8 0
【 摘
要 】王 蒙 作 为 一 个 作 家 , 红 楼 梦 》 对《 的研 究 主 要 基 于 自 己的 创 作 经验 , 的 着 眼 点 更 贴 近 作 者 , 法 他 看

浅谈《红楼梦》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浅谈《红楼梦》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浅谈《红楼梦》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以小说为体裁的文学作品。

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和情感与认识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来谈一谈《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无功利与功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出身于封建贵族、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意识主导、缠绕和束缚,具有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审美观念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处在封建社会末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某些萌芽时代、受到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美学观念而具有初步民主主义美学观念的封建思想的怀疑者、叛逆者甚至批判者。

由于这些因素,加之以他亲眼见证了曹家的家族衰亡史,所以,他对封建制度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认识和看法。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正是出于记录这段历史,抒发自己的愤懑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文学作品当然是无功利的。

再者,当时这部书被统治阶级所厌恶,虽未遭禁,却也处于被批判的不利地位;但是,读者却不断地去阅读它,而阅读它并不会向读《四书五经》而后能够考取功名那样具有实际利益,所以,最初去阅读这部书的读者是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阅读文学作品这一审美活动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但是,文学的无功利“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

也就是说,直接的无功利却间接的暗含着功利。

首先,作者在创造这部文学时,虽然出于无功利的目的,但就目的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功利的表现。

这种社会功利性表现于审美地创造世界功利的目的。

同时,这部书后来达到了“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社会效果,实现了把审美的无功利当作目的的手段。

二、形象与理性《红楼梦》作为一部反映封建家庭内部矛盾的作品,在塑造贾氏家族人物的同时,还塑造了很多“局外人”,诸如:冷子兴、贾雨村、甄士隐等等。

春梦难醒诉别情——精神分析视域下孟京辉《临川四梦》中的“梦”叙事

春梦难醒诉别情——精神分析视域下孟京辉《临川四梦》中的“梦”叙事

028《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孟京辉执导的话剧《临川四梦》依托汤显祖的传奇文本,继承其文本中的“梦”叙事,构建了一个有现代意义的“悲喜剧”范畴,创造了一系列充斥着符号与互文的孟氏段落。

可以看到其在文本摘取、舞台和调度探索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其依旧无法跳脱先锋戏剧传统模式的藩篱,所以分析该文本对探索先锋戏剧在美学表达上的限度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临川四梦》;汤显祖;孟京辉;精神分析;先锋戏剧春梦难醒诉别情——精神分析视域下孟京辉《临川四梦》中的“梦”叙事田 雨英国文学家艾迪生曾言:“在梦中,灵魂是剧场、演员和观众。

”剧场与梦境的关系问题是世界戏剧美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众多剧作家通过其作品为这一范畴提供实例,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之一。

2016年12月23日,由当代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孟京辉改编的话剧版《临川四梦》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

该剧以解构的方式重新构建了原作中精密回环的“梦”叙事,重写了一段身体化的“春梦难醒诉别情”的隐恻幽情。

一、梦的建构:欲望回归与汤孟的“悲喜”之辩当代戏剧理论家雷曼洞见性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悲剧性体验发生在戏剧形式之外,甚至在传统戏剧性的剧场观念之外。

”[1]他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现代剧场实验中,基于单一文本形式生发的审美范畴论趋于解体,一种新的审美范畴正在重生。

孟京辉在改编《临川四梦》时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极具当代剧场意识的戏剧人,他就“梦”的叙事完成了与汤显祖不同的“悲喜剧”范畴的建设,试图寻找一种全新的戏剧范畴来承接“先锋美学”的文化意涵。

精神分析文论家齐泽克曾指出:“拉康对这两个难解之谜会作肯定性的回答,因为作为‘被压抑物的回归’,征兆的结果恰恰先于其原因——征兆隐藏的内核,生活的意义。

”[2]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汤显祖的“梦”叙事中本就压抑着“悲”与“喜”的双重色彩,从而形成一个极富“暧昧性”的情感集合体。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梦的作用.doc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梦的作用.doc

浅谈文学作品与梦内容提要:梦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为理论依据,以部分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本身、作家和作品价值两方面,对梦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进行一个较浅的探讨。

梦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脑潜意识的反应。

梦不仅是作者有意识的创造,也是作者思维活跃的标志。

在文学作品中,梦能够表现文章中心和主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能预示后文或结局;能反应人物性格心理。

对作家或作品价值,梦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梦,相信大家都做过,而文学作品中的梦,也相信大家曾见过不少。

那么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梦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梦,及文学作品中的梦又有何特点。

一、什么是梦尽管梦的存在早已在几十年前即令人困惑不解,且所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引从来就没有人能引用一家说法涵盖一切现象,史前时期;原始人类有关梦的观念,深深影响了人们对宇宙和灵魂的看法,他,们深信梦与超自然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一切梦均来自他们所信仰的鬼神所降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已认为梦是心理的问题,它并非得于自然,而是一种由于精力过剩(diamonic)而来的产物,他所谓的“精力过剩”,意指梦并非超自然的显灵,而仍是受制于人类精神力的法则,他认为梦是按梦者本身睡眠深度所产生的不同精神活动。

而弗洛伊德博士认为梦是人脑中某个潜意识思想寻找机1会进入前意识,然后突破而入意识界肘,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前意识的思想被潜抑或由潜意识所驱逐而加。

以取代后的显现,当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还有很多理论家、学者对梦进行过较深入的探讨,这里就不一了道来了。

二、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特点生活中的梦不是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无意识的反映,而文学,作品中的梦则不同,具有以下特点:(一)它是作者有意识的创造,与现实中的梦有必然的联系,并附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正如威廉·琼生所作的《格拉维拉》里夹有许多作者编出的梦一样,大多数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家们都在其作品中,涉及到“梦”。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梦境描写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梦境描写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梦境描写梦与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有夙缘。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有两首记梦诗《斯干》、《无羊》,恐怕要算梦文学的开山之作了。

他们或借梦以抒相思之情,或借梦以发“人生如梦”的感慨,梦境的风格、意境各有不同,却都为梦文学史留下了不可抹煞的一笔。

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梦境描写,则以其惊人的数目、多变的手法及多样的类型等诸方面成为梦文学的“大观性作品”。

一、《聊斋志异》梦境描写的历史根源《聊斋志异》是部“多梦”的作品,全书496篇,含有梦境描写的就有大约56篇之多。

而且,有的篇目中几次出现不同的梦境描写,数目之大,所占比例之高令人惊叹。

那么,蒲松龄何以对梦境描写如此钟情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传统接受心理对文学作品中梦境描写的广泛认同。

梦兆在民间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做为古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梦与占梦自然会在文学中有相当篇幅的显现,这便是梦文学产生的最初的社会根源,也是文学作品中梦境描写能被群众接受的思想基础。

传统接受心理对梦的广泛认同,构成了这种表现与再现、意识与无意识融合的文化心理动因。

《聊斋志异》中的梦,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产物。

2、中国古代文人对梦境描写的青睐。

梦可以为创作主体提供纷繁多彩的意象材料。

这些意象可以超时空、逾生死、随意不拘地寄寓人真挚深沉的情感,多方面吐露人的理想与愿望,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人的情绪体验与情感过程,反映人的内心隐秘。

古代文人得意者少、失意者多,多数失意者迫于统治者的压力,不敢直出胸中之怒上达于“天庭”,只好委婉曲笔,“借梦吐真言”。

梦终于成为志怪传奇至后代戏曲小说中屡用不烦的“母题”。

蒲松龄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成果。

3、梦境描写是史传文学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

蒲松龄心中追随的是《二十四史》开山之祖司马迁。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目缀以“异史氏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

如《史记》有梦境入史,以丰富其史料。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第一篇: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摘要: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大师,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思想和他本身所具有的的精神与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为什么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它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进程中究竟代表了哪些关键和深刻的方面?以及鲁迅精神在当代有什么新的意义所在与其能给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给于何种其实与指导?这些都应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探讨、研究的地方。

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应该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艺术深入到哲学。

进入21世纪,鲁迅精神将毫无疑问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时代。

引言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关于鲁迅及其思想精神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歇,已经出现的文字数以亿万,可谓成果卓著。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鲁迅依然有许多还没有输出的话题。

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我们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讨论,而不是片面地、主观的批评与思考。

我们研究鲁迅及其思想的最终目标,也不是给与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以过多的指责,相反,我们是为了“极大地提高自己民族和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准和精神伦理面貌,使我们自己时代的思想文化状态从总体上超越鲁迅的时代”。

①一、鲁迅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史开启以来在中国文学界和精神界出现的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社会存在。

他的伟大,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任何一个人,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变人的灵魂,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提炼、描绘中国愚弱百姓的“劣根性”。

鲁迅就像一台显微镜,于微小处细数“国民性”经络,为的是很好地解剖别人,解剖自己,解剖社会,让每一个国人都能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去走出社会的黑暗。

(一)鲁迅精神的几个方面关于对鲁迅的概括与与总结,历来众说纷纭。

但总体而言,各家各派的① 朱铁志《精神的归宿》说法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鲁迅精神的思想核心,少有偏颇之言。

2023-2024学年浙江省S9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浙江省S9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浙江省S9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

《红楼梦》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网络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次上榜的作品看,《浩荡》《朝阳警事》《天下网安:缚苍龙》《星辉落进风沙里》这些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而《书灵记》《死在火星上》《天道图书馆》等玄幻、科幻甚至灵异类作品难道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时代书写、时代精神没有关系吗?恐怕未必。

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

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让自己的笔触直面现实,将故事和人物融入时代生活的洪流。

于是,我们从《浩荡》所描写的深圳创业、青春奋斗故事中,看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对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让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里传响着历史奋进的足音;《朝阳警事》运用“接地气”的白描手法表现社区民警的从警生涯,用翔实的细节支撑起平凡人生的坚韧与努力,没有“查理苏”,不用“金手指”,却在细针密线的故事铺陈中彰显出时代生活的鲜活本色;而《星辉落进风沙里》则是在一个沙漠探险、驴友救援的故事构架中,蕴含着个人奋斗的责任、青春成长的担当与勇气,以及“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温情与关爱。

很显然,这些描写正是我们时代某一侧面的文学存照,也是网络创作直面时代的文学尝试。

但对那些玄幻、仙侠、科幻类题材创作能否书写时代,是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难免让人存疑。

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

”相对于现实题材书写时代的“正面强攻”,幻想类作品的奇思妙想不是写实而是写意,不是正面描写而是曲折表达,不是写生活中“已经有的样子”,而是写想象中“希望有的样子”。

论梦想——浅谈《大卫·科波菲尔》

论梦想——浅谈《大卫·科波菲尔》

论梦想——浅谈《大卫·科波菲尔》既然现实给予我的只有黑暗,那我就用双手打破黑暗,去追求朴实的梦想。

月色皎洁,那是我对梦想的向往;冷风瑟瑟,那是我对现实的怒吼。

上天既然夺走了我的一切,我便以自身努力相抗击。

显然,大卫的一生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高尔基笔下的阿廖沙相仿,大卫童年便遭不幸。

继父和继父的姐姐摩德斯通小姐对大卫百般折磨,甚至连大卫的妈妈也不放过。

大卫被逼无奈只得独自离家流浪。

大卫的童年是灰暗的,但老奶妈佩葛蒂却为这灰暗点缀上了一丝光明。

在大卫最艰难的时刻,只有佩葛蒂与他相配。

正是佩葛蒂通过锁孔而向大卫传达的爱,才使得大卫能够勇敢地活下去,勇敢地追求梦想。

论地位与财产,奶妈佩葛蒂远远不及继父。

但在狄更斯的笔下,佩葛蒂则是大卫童年时期光明与温暖的化身。

好人终有好报,佩葛蒂终在大卫的帮助嫁给了心爱的马车夫。

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大卫找上了贝西姨婆。

幸运女神眷顾了他,贝西姨婆抚养了他。

在我的心目中,贝西姨婆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一般的人物。

她对大卫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事实上,她是个乐观可爱的婆婆,大卫在她的帮助下才得以进学读书。

狄更斯不愧为文学大家。

在大卫的成长历程中,他的身边始终充斥着善与恶。

大卫读书时期,若说希普与斯提福兹代表着恶,那全书的两位女主角——艾妮斯与朵拉便代表着善。

朵拉是大卫的第一任妻子。

毫不夸张地说,她便是大卫心目中的女神。

“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凡人。

她是一个仙女,一个西尔斌,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没有人见过的什么,人人想要的什么。

”朵拉的美丽与娇小可爱深深吸引了大卫,但也令他们坠入了深渊。

朵拉这个“娃娃公主”无法在事业给予大卫任何帮助。

而艾妮斯却是一副知性女性的模样。

她是大卫学生时期最好的朋友,总能在大卫迷茫时为他指明方向。

在朵拉去世后,她是支撑大卫的唯一力量,大卫也在海外历练后找回了最初的梦,与艾妮斯终成眷属。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

在他的世界观中,只有善和恶。

世间万物非善既恶。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在文学创作中,讲究的是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激动人心,感人肺腑。

然而高明的作家善于运用“假”和“梦幻”的艺术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特殊感情。

一、“假”的艺术形式假打之中显爱心。

《我的老师》中写蔡芸芝老师从来不打骂学生。

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这一举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轻轻地敲”表明她怒是假,“打”是爱。

一个爱护学生的年轻教师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假话之中寄真情。

假话就是说谎,说谎往往是骗人的,但《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在离开仙台向他的老师告别时却讲了一句假话:“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

”其实,鲁迅先生当时根本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他的真正目的是弃医从文。

这里的假话,十分巧妙地“慰安”了先生,具体确切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纯洁的师生情谊。

自然流露与老师分别的痛苦,充分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虽是言“假”,但情真,形“假”而意深,这是感情深挚的说“假”。

假哭之中露人性。

名著《红楼梦》中精彩片断《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到黛玉刚入贾母房间,贾母大哭后,“地下侍立”的王夫人等“当下”“无不掩面涕泣”。

在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此时,“地下侍立之人”对这个千里迢迢投亲,行将寄人篱下的弱女,怎能一下子全体产生同情爱怜之意呢?王夫人迫于老祖宗的权威,必须跟着贾母转,那么“掩面”这一动作,就是以假乱真而装哭的理想的欺骗手段了。

“掩面”二字语约意深,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把王夫人等人装哭做戏,逢迎贾母的卑劣用心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综上诸例,充分说明了“假”中也有真、善、美,“假”的艺术也是有生命力的,它往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精彩之笔。

二、“梦幻”的艺术形式当代作家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一文中这样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从中歌唱……”梦中,作者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美丽而幽静梨花林里漫步,这实际上是当晚刚进梨花林时,“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落在我们身上”的现象。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浅谈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音乐和文学是艺术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千百年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歌曲到歌词,音乐和文学共同完成了艺术的审美过程,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通过对音乐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音乐,结合歌曲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文学歌曲关系
据说音乐和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共同的渊源。

从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文学和音乐几乎是一起孕育和诞生的孪生姐妹。

养育他们的母亲,是人类的劳动和生活。

文学是音乐扎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

诗,诗是文学,歌是音乐。

下面简单讨论一下他们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
中国文学大部分是以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其中最早的文学---《诗经》,他们既是“诗”也是“歌”,“诗歌”是一体的。

其中的《国风》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颂》是祭祀时的乐歌。

如《伐檀》一诗,运用了反复迭唱的手法, 描写了奴隶们在为奴隶主制作新车的劳动过程中, 边歌边咏, 冷嘲热讽地表达了他们对奴隶主的愤怒反抗之情。

它既是歌又是诗, 既含有文学又含有音乐。

接下来主要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屈原的《楚辞》。

它是屈原在长期流放生活中,向民间学习,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与文学关系之浅谈
摘要:梦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重要价值,因此梦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他们常借作品叙述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

然而文学中的梦多数并非梦的实录,而是清醒的创作意识的产物,因而文学的梦比真实的梦对当代社会更具有反现实或超越现实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梦,意识,文学
1、梦的性质及对其认识
《说文解字》将梦释为“从夕,亦省声,不明也”。

“不明”,即梦是睡眠中的一种感觉。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梦幻之谜渐被揭示。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或类似睡眠状态下在意识中发生的一系列不随意视觉、听觉和动觉表象,以及情绪和思维活动。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对梦的性质认识各异,或认为梦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受;或认为梦是一种觉醒状态;或把梦视为一种潜意识活动。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一种全新的、更富创见的心理学说。

他将梦从生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引进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对它做出科学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作品《精神分析引论》和《释梦》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梦的理论和释梦的技术。

他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无论如何,每个梦均有一种含义,尽管这是一种隐匿的含义;做梦用来代替思想的某种其他过程,我们只有正确地揭示出代替物,才能发现梦的潜藏义。

”他通过一系列梦的科学解析,发现所有的梦都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
——是欲望的满足,这些欲望在白天受到了意识的控制和压抑但并没有被消除,夜间借助于睡眠时人的自控和监督能力的减弱,这些欲望便乘虚而入、重新复活,便形成了梦。

他从梦的解析中发现了人类潜意识心理的奥秘,从而获得了一种重新审视人类意识及其产品(包括文学、宗教、艺术等)的全新的角度与出发点,并且,他将文学创作与人的病态心理、潜意识联系在一起。

1908年,他的作品《作家与白日梦》将文学与梦幻之间划上了等号。

这对文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把一切文学作品等同于梦,但至少可以说人类有相当部分作品确实具有梦幻性质。

2、文学创作中梦的角色
自古以来,梦与文学就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梦境作为文学最富表现性的艺术手段之一,有的在创作内容上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有的在创作手法上以梦境推动叙述进展,构造恍惚迷离、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因此产生了大批的梦幻文学作品。

中华民族是一个颇爱梦想的民族,早在先秦的梦意象中就有庄子著名的“蝴蝶梦”:“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亦物亦我、物我难辨,一片恍惚迷离,“蝴蝶梦”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也是古代文人感叹“人生如梦”的常论。

无论是以抒情性为主体的诗词曲赋,还是以叙事性为主体的小说戏剧,以梦为主题的各种梦的形式层出不穷,如神女梦、南柯梦等,直到举世称绝的《红楼梦》。

此外,梦常常作为创作、表现手法被大量应用,用于推动情节、强化心理,而且得到了受众的认同,以致有俗语称“戏不够,梦来凑”。

诸如“悲欢离合,非真情也;
富贵贫贱,非真境也。

”之类的感叹,合梦境、文学、人生三位一体,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寓哲学、信仰于审美,感而不伤的人生观和民族性。

作家强调梦境对其创作活动的启示作用,特别是梦中获得文学灵感说更是显示了梦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中国古人对梦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极为关注,如广为流传的“梦得文才”说,认为杰出文学家的文学才能、创作灵感来自梦中神授。

中国文学史上有诸多“梦笔生花”的例证。

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李太白少时,笔于梦中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苏轼根据梦中的意境写成了一首名垂千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因梦境的曲折、离奇、虚幻的特征,作家从梦中获得的创作灵感,往往在其作品中能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妇孺皆知的“江郎才尽”的典故叙述了六朝时著名的文人江淹在梦中被前辈文学家郭璞索走五色笔,从此他便失去文学创作能力的故事。

这些传说虽不免粗糙荒诞,但却反映了古人对梦与文学关系的探索。

梦不仅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紧密,而且在文学文本组织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许多文学家乐于采用梦境来构筑作品的中心环节。

在表达主题思想方面,《庄子·至乐篇》中,庄周梦见和骷髅的一番对话,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对死的乐观和无所畏惧。

晚明著名的散文家张岱的《琅嬛文集》里,有篇《西湖寻梦·序》的短文,由梦而抒发人生感慨,饶有人生哲理,可以视作明代散文小品的一颗明珠。

就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而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是由曹雪
芹着力敷演渲染的一个完整的梦境。

梦中不仅展示“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女主人公的不同结局,并且还预示了全书构思的最终结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该书的“梦”的构思,可谓石破天惊,不同凡响。

同样,在形象塑造方面,采用对人物梦境或人物无意识状态的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披露人物在完全失去理智控制时的心理活动以挖掘其思想中最隐蔽的部分,则是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制文的重要手段。

“梦”在鲁迅的作品中是一个出现频率高且接近他实际思想的材料之一,也是贯穿他一生的“核心词语”。

他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可见,对梦境描写的制文形式已成为鲁迅借艺术作品构思以揭示生活真谛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梦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品常用记梦的形式来表达主题、构筑情节、刻画人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由于梦常赋予文学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幻化魅力,这使得色彩纷呈的梦与文学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学术领域。

但也应看到,文学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学与本质上属于人类本能活动的梦之间毕竟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可等同视之。

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激发的创造作性灵感并非全是非理性的,它是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显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梦往往出现于作家长时间的艰苦思索之后,因此来自
梦中的文学机遇,乃是梦与文学家“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

文学创作在本质上是创作者自觉进行的意识活动。

正是鉴于此特殊性,一个作家在充分重视无意识所发挥的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动摇创作本质上是意识活动这一根基。

3、梦与文学在现代
梦是中国经典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梦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梦独特的审美特性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梦开始获得独立存在的机会。

人们已经跳出对梦的真实性的追寻,开始自觉地把它当作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形式加以体会。

对于作家们来说,梦不仅是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作形式的一种。

梦诗、梦寓言、梦传奇、梦杂剧、梦散文、梦小说等文学样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涌现出一大批经典的梦文学作品。

对中国经典文本中梦的分析及探寻梦的发展历程、透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梦境的奥秘、发掘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审美意蕴,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现代作家来说,他们描写梦境的出发点更为纯粹。

换句话说,现代作家在作品中引入梦元素,完全是出于对其作品本身的考虑——文本的需要,这是塑造梦境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