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
20本传播学书籍和20本传播学译著
14,《弥漫的传播》杜骏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精神交往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
16,《传播学史》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殷晓蓉译)
17,《世界传播学术史》黄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或2004
18,《社会传播学》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新闻学核心》[共产主义中国]李希光/南方日报出版社
《世界传播学说史》黄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传播理论》小约翰/
《传播政治经济学》莫斯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传播学史》罗杰斯/
《传播理论》塞佛林/
《传播学总论》戴元光★★★
《媒介分析》张咏华/
15,《时装的面貌》[美]克雷克(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6,《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法]阿芒·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7,《全球化与文化》[美]汤姆林森/南京大学出版社
18,《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史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
19,《传播的偏向》[加]英尼斯(出版社保密)
7,《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9,《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10,《传播理论》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2,《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美]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版)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它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索传播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素、模式、效果和方法等。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时代,传播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认知现实、掌握信息、提高素质和与世界互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念、理论等方面的一些探讨。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历史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信息传播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在效果和成效方面加以优化。
传播学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式、要素、机制、效果、过程等许多方面。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行为,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关于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火种传播、莫西法·孔戴尔的烟火传播等。
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被学术界所关注,始于20世纪初,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媒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迅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对媒介行业的描述,到现在精细的分析媒介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媒介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理论内容传播学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方面: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动力的机制和原理、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影响因素、传播技术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1. 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信息的特性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传播信息的内涵则包括信息的质量、量、种类、形式、语言、目的和意义等。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信息的内涵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2. 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和接收者四个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理论
1.
2.
3. 4. 5.
6.
有关电视收视的调查
你每周看电视的频率 你每天看电视的时间 经常看的电视节目,节目的时长 最喜欢的电视频道(列举5个) 最不喜欢的电视频道(列举5个) 选择电视节目的原因:比如消遣娱乐\ 获取信息\偶像崇拜\学习需要
有关电影观看的调查
最喜欢的五部国产电影 最喜欢的五部港台电影 最喜欢的五部外国电影 观看电影的地点,是否自己购买 每年看电影的频率(包括在家里观看的 影片) 观看电影的原因:娱乐\爱好\喜欢明 星\喜欢导演\视听效果 希望的电影票价格:
传媒与受众
受众的特点: 广泛性:无论国家、种族、性别、年龄 混杂性: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分散性:互不相识、互不联系 隐匿性:受众对媒体是一种笼统地存在。 流动性:受众是变化的。 能动性:捕捉、贮存、分析和处理信息
受众的权利
知情权:公民或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权利, 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 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 表达权:受众有表达意见的欲望和权利。 交流权:受众自由的同他人就所关心的问题进 行讨论。传播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批评和监督权:监督对社会有影响的任何事; 监督新闻媒体。 权利和义务是相联的。
传媒与受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众本位意识论”: ——大众传播媒介以受众为中心,以最大限度 的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满足受众获 取信息的需要。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 ——受众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 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者说是“目的 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是大众媒 介的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参与者和信息反馈者。 “以往的问题是讯息如何作用于受众”, 现在的问题是“受众如何使用信息”。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传播学理论——媒介与人
媒介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本文阐述了媒介与人的关系,半分析了人需要什么样的媒介。
结合日益发展的数字媒介,指出数字媒介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它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传播是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传播的历史与人类的产生一样久远,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传播。
人类传播是通过符号系统进行的,人使用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如图片、手势、姿势等)进行传播。
同时,传播还需要通过媒介(Media)进行。
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传播进行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媒介发展史。
从最古老、最原始的口语媒介,到文字媒介,近代的印刷媒介,现代的电子媒介,直到今天的网络媒介。
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获取、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都为之一新,信息越来越丰富,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
笔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电话、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和耳的延伸。
电子媒介延伸了人的神经系统,而今天的数字媒介延伸了人的心智,它是人的各种感官的全面延伸。
随着媒介功能的增强,人也被延伸得越来越远,延伸得越来越强。
借助媒介的延伸作用,人类不再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地域里,而是生活在地球村中,整个地球变得像一个小村庄一样。
然而,我们在获得延伸的同时,又要受到媒介的限制。
日益发展的媒介,在不断扩展了人的能力的同时,又裁截了人本身。
我们的手,我们的足,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在被延伸得越来越远的同时,我们本体的功能却在退化。
媒介是人的延伸,又是人的裁截,媒介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延伸呢?人的生存有赖于媒介,那么,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媒介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二、媒介与人媒介所传递的是信息。
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指出,个体的心灵处在一个由模式、秩序、共鸣所构成的世界,是某个大的有序系统的子系统。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探究传播行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它认为,传播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思维过程对传播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关系理论:关系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传播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关系理论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传播行为而产生的,而传播行为又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传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4、参照群理论:参照群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行为,参照群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都会影响传播过程,因此参照群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传播具有功能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传播行为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共识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6、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过程,传播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多元性。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7、经验型理论:经验型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经验型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经验型理论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都会影响传播结果,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8、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行为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行为变化。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传播学理论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香农与信息论: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使得传播学的表述更为准确;开阔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
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的调查后发表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第四、1933年纳粹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2.控制论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
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 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 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02-1978 )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双向性和互动 性?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To whom( 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5W”模式的贡献和弱点
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综合性和概括性强。 (3)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陷: (1)直线性,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2)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 程的具体背景,因传播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3)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4)“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而这里没表达出来。 (5)忽视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2)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他把大众
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 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 集结点,其中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学概论(简版)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受众商品化等。
3
批判学派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探究 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功能主义理论
01
功能主义理论
强调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究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02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传播对社会系统的维系、整合和适应功能。
03
播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提 出了传播理论,并开始了系统
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01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 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02
它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相结合,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深入 分析和解释。
03
传播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问题,旨在提高传播效果和改 善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 合,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 间和机会。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对传播学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也在不断变化,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合发展的机遇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理论 的创新和实践应用,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和规律。
05
CATALOGUE
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内容海量,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 ,对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
机遇
新媒体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深入探究 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传播学理论
7
第三问:你们的专业或者是新闻、或者是广告、或者是传播 那么,新闻、广告、传播三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新闻人、广告人、传播人分别是什么形象?
8
传播是什么,想听听老师的“心路历程”吗?
本科学信息管理,获理学学士
3
传播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此,无法定义
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 Dance)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出统计 结果显示共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
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年
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 符号学家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 传播三要素:信源、信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1954年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 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它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1955年 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徐耀魁 1990年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 1999年
文化研究 研究大众传媒创造的象征环境 大众媒介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12
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同一种大众传播形式 不同学派的关注不同 所给出的解释也不同
13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 是 美国传播学者所著 美国是实证学派大本营 此书是实证学派的代表教科书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美] 沃纳· 赛佛林,小詹 姆斯· 坦卡德 著 郭镇之 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0
我们所要学习的,真是这严肃的黑色的传播学理论
理论,总结了我们对世界运行方式的理解
如何学习传播学理论——斯蒂芬·小约翰《传播理论》读后感
如何学习传播学理论——斯蒂芬·小约翰《传播理论》读后感
随着社会发展,传播学一直在发展,近年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被当作是文科学习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理论》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全面论述了传播学中常见理论,是一本重要而经典的参考书。
《传播理论》把传播学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各种传播媒介的现实用途、传播的功能和影响愿景的文化研究,每一部分都涉及关键词汇,以便帮助受众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一系列的传播研究的历史,其中有重要的媒介和分析例子,如社交媒体、科技、新闻等。
通过《传播理论》,我们可以学习到传播学中重要概念,包括多媒体、传播线索、技术和传播受众,也可以对不同媒介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有着深入的了解,帮助我们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有所支持和发挥。
这本书还提出了新的观点,指出传播过程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如受众如何介入传播过程,当代传播学家研究的内容等,并以此展示有助于帮助我们在理解传播学中常见理论、实践和真实问题的方面有更多的思路和想法。
从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一些传播学中新兴研究领域,例如说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帮助研究者用更有效的方式分析受众的偏好侧重,从而提高准确度;还可以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传播学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传播理论》这本书,由斯蒂芬·小约翰所编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去学习传播学的大门。
它以系统的结构,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传播学中的概念、理论、案例和实践,以及在当今社会中传播研究的新颖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精髓和发掘其真实面貌,从而更好地认识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选择&填空1、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和客我的统一,什么是主我客我?(选择)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象征性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主我与客我的统一: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主我:主观意愿之我客我:社会期待和社会建构之我人内传播是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最终呈现“现实之我”2、地球村的概念是哪一个传媒理论家提出的?M.麦克卢汉1967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3、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哪5个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44年出版的一本《论出版自由》小册子中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5、美国传播学者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哪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5、动物对信息传播行为和人的本质有何不同(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6、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什么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7、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定义填空为实现共同目标,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从事协作行为的有指挥的人群体系。
8、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是哪三部扎拉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年出版)、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罗杰斯等人的《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9、传播的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什么与外部联系的一种图示化描述。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在线服务3.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电子邮件(E-mail)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电报式的“苍白语言”2)迫使人们离开真实世界,代替真实社交,例如虚拟社群。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8《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本质: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定义(三说)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压影响的行为。
信息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符号)的流动。
3.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4.传播的划分(16面)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为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前三个和大众传播后三个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间提高。
从客观方面看,传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大众传媒发达程度、科学认识的水准。
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拉斯韦尔:5w、社会传播概念、内容分析法。
卢因:把关人、群体动力学拉扎斯菲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实地调查法”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的模式32.传播的功能2343.传播研究的三个范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媒介理论麦克卢汉4+评价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信息符号第七章受众受众:、受众的界定与类型第八章效果(理论)两级传播理论、魔弹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2.传播的定义(三说)3.信息4.传播的划分(16面)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传播学理论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1、提出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2、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意义: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局限: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传播学基础理论
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交流现象为核心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媒体、技术、语言、符号和文化等方面。
传播学被视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传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远古时代的图画、咆哮、交谈到现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着信息交流,传递着各种信息。
在这个信息时代,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传播行为也变得更加多样、快速和复杂。
因此,传播学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是信息。
信息作为传播的基本单位,是指人们在各种途径和形式下传递或者交流的任何内容。
在信息传播中,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需要完成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为一种可以传递的形式,如文字、图片、声音等;解码则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解析和理解,将信息转化为自己所需的意义。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传播模式理论。
它是指将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源头、媒体和受众。
其中源头是信息的产生者,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受众是信息接收者。
传播模式理论主张,通过对源头、媒体和受众三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传播学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概念,如媒介效应理论、符号交互主义、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等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对我们了解人类交流行为的规律,进而更好地进行各种信息传递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从互联网的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交变革,到广告、政治宣传等各种社会实践中,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都具备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传播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交流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
同时,传播学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的运作机制和社会化的媒体语言,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媒体传递我们的信息,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传播过程》《传播类型》《传播规范理论》《传播符号与意义》《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受众观》《传播效果研究:子弹论、有限效果论、宏观效果论》《传播学奠基人与传播学派》《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I.传播与信息1.信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一切表述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香农“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2.信息的分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3.社会信息的特点:a.物质属性---共性b.精神内容---个性II.传播的定义、特点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特点a.信息共享活动b.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c.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d.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交流III.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社会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类型a.人内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e.大众传播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a.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b.社会信息系统是由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c.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a.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b.传播隔阂:沟通方面的问题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a.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b.研究任务:通过对系统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方法,找到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I.A.传播时代a.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b.局限性:近距离、保存性差、受时间空间限制、小规模的传播B.文字传播时代a.文字是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统b.信息长久保存c.不受时间限制,人类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的依据d.不受空间限制,扩大传播规模e.局限性:传播效果低、规模小、成本高C.印刷传播时代a.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与复制b.1445年德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D.电子传播时代a.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b.音声、影像的体外化系统的形成c.人脑的体外化II.信息与信息传播A.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或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B.哈特的传播媒介观:a.传播媒介分为三类:i.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ii.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发送者需使用的物质工具、机器,而接受者不用如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
iii.机器媒介系统:信息传受双方均需使用物质工具b.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的III.信息社会发展历程A.初级信息化阶段:50年代到80年代i.报刊广电传媒得到高度普及ii.电话、录音等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B.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至今i.大众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跨国传播。
ii.PC普及到个人家庭iii.多媒体化、互联网络代表的新传播《传播过程》I.A.传播者B.受传者C.讯息D.媒介E.反馈II.传播过程模式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a.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b.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S—TO WHOM—WHITH WHAT EFFECTc.意义: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地表述为五个环节、要素构成的过程。
d.局限:单向直线模式,缺失了双向性、互动性;孤立性缺乏系统观点;传受双方角色固定。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a.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进行的》提出b.图示:c.意义: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d.局限:传播双方完全平等的状况与现实情况不符;适应面对面的传播,不适合大众传播;孤立性,缺乏系统性。
3.控制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a.图示:P66b.初级群体:亲友、家庭等。
c.较大的社会结构:学校、社区、医院d.总体社会系统:民族、国家《传播类型》I.1.定义:个人接受外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a.感觉: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刺激的直接反映。
b.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c.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d.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反映。
e.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f.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关系的思维活动。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反映人内传播双向、互动的理论a.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或说人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形式,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内容b.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显而易见。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a.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b.本质上是社会互动内在化—即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c.非简单的再现II.人际传播1.定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了解自己和他人,又要他人了解自己d.自我认知理论——库利“镜中我”e.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3.人际传播的特点a.渠道多、方法灵活b.信息意义丰富、复杂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d.非制度化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具自发性、自主性、非强制性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a.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核心媒介是语言b.姿态的传播功能1.体态的五种功能:a.强调语言b.补充语言c.代替语言d.控制语言e.表达超语言意义2.自我表达与外观形象3.自我表达与社会规范III.群体传播1.定义:组织以外的一般群体的传播活动。
2.群体传播及内部机制a.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a.群体意识的理解a.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个人感情——我们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成员的认同感b.群体意识在群体传播中的形成b.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意识的核心是群体规范●对内作用是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重要影响c.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ii.群体压力即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产生的压力iii.群体压力会形成盲从的原因:a.信息压力b.趋同心理3.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a.定义: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b.基本条件:i.结构性压力: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ii.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iii.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c.特殊的传播机制:i.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ii.群体模仿与匿名性iii.信息流a.流言: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b.流言的流通量R=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c.集合行为中流言的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流言中伴随着大量谣言IV.组织传播1.定义: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传播2.功能:i.内部协调:ii.指挥管理iii.决策应变iv.形成共识3.组织内传播i.正式渠道: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ii.非正式渠道:◆类别:a.组织内的人际传播b.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特点:c.交流的信息广泛d.交流的双向平等性e.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4.组织外传播i.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POS系统ii.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a.公关宣传b.广告宣传c.企业标识系统宣传V.大众传播1.定义:P1112.特点:i.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ii.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
iii.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iv.信息既具商品属性,又具文化属性v.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vi.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a.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b.赖特的“娱乐”功能的提出a.环境监视b.解释与规定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c.拉氏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功能失调的“麻醉作用”《传播规范理论》I.1.产生时间:15世纪中叶2.最大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3.内容:P135a.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b.报刊必须服从权力、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c.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前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d.对当权者、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II.自由放任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1.产生时间: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胜利2.两大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自我修正过程3.内容:a.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b.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合法的。
c.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审查。
d.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必须同样得到保证4.意义:打破了极权主义理论的专制制度。
5.实质:私有资本的利益—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文化帝国主义的合理论III.自我约束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1.提出时间:20世纪40年代2.提出背景:媒介垄断;浅俗化的内容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
3.主要内容:a.公共性的性质,媒介机构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b.媒介的新闻报道应符合真实公正等专业标准c.媒介在宗教法律范围内活动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质的传播活动IV.社会制度体制外的民主参与理论1.提出时间:20世纪70年代2.背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的提高3.内容:a.任何民众、个人、弱小社会群体都有知晓权、传播权、接近权、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b.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
c.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介。
d.小规模的,双向性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理想。
4.实质: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只是在体制外起牵制作用。
《传播符号与意义》I.1.符号的定义i.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ii.如果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就是事物Y的符号。
2.符号的类别a.信号与象征符a.信号: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b.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因果关系。
b.象征符a.人的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b.不仅能够表达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