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3.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3.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3.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介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2.大众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就是其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大众传播(包括现象、规律与问题)所做的集中探讨3.四大先驱1、拉斯韦尔 (1902-1978,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领域专家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为传播学奠基之作对传播学的意义:5W 理论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三要素理论: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拉斯韦尔对人类传播活动功能的概括:“环境监督、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赖特补充——“提供娱乐”拉斯韦尔对社会结构的看法:“设法保持内部的平衡,用这种平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这种内部平衡的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依赖于传播功能的实现。
社会结构包括那些用来支持整个社会体系的传播。
”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与典范。
2、卢因(Kurt Lewin,1890-1974,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A: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贡献:“群体传播”一节介绍B:"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把关即控制,执行把关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rld,1901-1976,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对大众传播学的贡献:A.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意见领袖——大众information--opinion leader--mass)1940,美国总统大选的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认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际间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
这样,在面对消费者时,纽崔莱品 牌旗下琳 琅满目的产品线就以四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 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营养 套餐”呈现在市场上, 将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变得更有针对性。 (2)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从 2000 年开始,安利不惜重金为纽崔莱做连珠 炮式的奥运营销活动。连续两届成 为奥运会中国 代表团的唯一专用营养品。现在的纽崔莱不仅仅 奥运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更是 NBA 中国市场合 作伙伴,和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从 2001 年至 今,安利纽崔 莱先后邀请国内外许多优秀运动员 担任品牌形象代言人, 从最早开始的邀请 “跳 水皇后” 伏明霞,田亮,刘翔等奥运冠军作为纽 崔莱的产品形象代言人,宣传和诠释纽崔莱“营 养、运动、健康”的品牌形象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 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方面讨论大众传播对于社 会的影响。 ①.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反过来大众传播对于维护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 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提 供了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并使社会的规范秩序 合法化。大众传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并且通过 大范围的持续传播,将大众文化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至。
3.安利(中国)大事记 1995 ● 正式开业前,公司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工厂建设。 ● 1995年,安利(中国)开业,在广东及福建两省 七个城市营运,拉开了在中国耕耘发展的序幕。 ● 首批推出5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1996 ● 安利上海分公司开业,业务拓展至华东地区,公 司年销售额达9亿元。 1997 ● 雅姿?系列美容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 ● 在曼谷举办首次海外研讨会。 1998 ● 积极应对4月份国家发布的传销禁令,在停业3个 月后获批以“店铺+雇佣推销员”的方式重新开业。 ● 纽崔莱?系列营养保健食品在中国上市。由于禁 令影响,公司当年销售额为3亿元。
大众传播学
早期的农牧社会以物质为核心,衣食足、仓廪实成为社会生活的基 本内容,而那时的战争就是攫取物质财富。后来的工业社会转而以 能量为核心,没有热能、电能、原子能,没有蒸汽机、发电机、柴 油机以及相关的煤炭、石油等,工业社会就无法运转,所以这时的 战争首先得控制能源,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命线。如 今的信息社会则又开始以信息为核心,人们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 动全都围绕信息而展开,一切都是信息,一切为着信息,对现代人 来说最致命的就是没有信息或信息不灵,无怪乎海湾战争、科索沃 战争都把摧毁对方的通讯设施作为首要目标。从这个视角看,大众 传播的兴起又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里,各种信息的 传布与流通,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报刊、书籍、广播、电 视、网络等都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构成,科索沃战争期间,西方不 惜践踏自己一向标榜的所谓新闻自由原则,而悍然轰炸南联盟国家 电视台,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其原因也在于此。
而其实这跟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耍猴把戏没什么两样。 而其实这跟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耍猴把戏没什么两样。因为说到 宣传也好,传播也罢,都不可能是中性的, 底,宣传也好,传播也罢,都不可能是中性的,都不可避免地体现 着某个集团的意志或利益。拿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来说, 着某个集团的意志或利益。拿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来说,我国媒体 的传播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 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 的传播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北京申奥成功的第 二天,美国媒体几乎都以同一个腔调报道说: 二天,美国媒体几乎都以同一个腔调报道说:尽管国际社会强烈谴 责中国的人权状况,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责中国的人权状况,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这是新闻传播呢,还是政治宣传呢﹖好了,我们还接着说拉斯韦 这是新闻传播呢, 这是新闻传播呢 还是政治宣传呢﹖好了, 除了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 1927年出版的 》,拉斯韦尔对 尔。除了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对 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传播在人类 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 》。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 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这篇东西是个里程 它有两点突出的理论贡献, 碑,它有两点突出的理论贡献,其一是提出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 关于传播活动的运行模式, 的、关于传播活动的运行模式,其二是围绕这个模式勾画了一个具 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传播研究的关注范围。不妨说, 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传播研究的关注范围。不妨说,前者揭示了 传播实践的总体规律,后者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核心体系。 传播实践的总体规律,后者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核心体系。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大规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在社会上的信息传递过程和影响。
在大众传播学中,有两个主要方向: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传播学原理主要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以下内容:
传播过程:研究信息是如何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包括传播源、传播通道、受众等要素。
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对受众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理论:研究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和作用,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社会影响: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传播学教程(Mass Communication Course):
传播学教程主要是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学习和掌握。
传播学教程通常包括以下主题:
传播学基础:介绍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媒介与社会:研究媒介的演变、媒介与社会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媒介内容分析:研究新闻、广告、娱乐等媒介内容的制作、传播和解读。
受众研究:研究受众的特点、需求和反应,探讨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解码过程。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研究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涉及广泛,与现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理解大众传播学原理,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和社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了信息在社会中如何传播,以及传播对于社会、个体和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主要包含了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两个方面。
传播学原理是大众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了信息传播的各种规律和机制。
其中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受众、信息和意义的角色和互动关系,以及人们接收、解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原理还研究了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则是传播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它涵盖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
传播学教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传播学的基本定义和概念;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媒体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变革;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评估等。
总的来说,大众传播学既研究了大众传播现象和规律,也提供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学的知识,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人们如何接收、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中,有五个主要的领域值得关注。
一、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该领域关注的是大众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广告和娱乐媒体也能够对观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电视广告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组合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文字广告则更依赖于受众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研究者还研究了媒介对观众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三、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是对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进行研究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特点和效果。
研究者分析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以及广告和娱乐节目的制作和表现形式。
他们还研究了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否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等特点。
四、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是研究受众在使用媒介时的选择行为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人们选择使用哪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决策过程。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如媒介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和便利性等。
他们还研究了不同人群在媒介选择上的差异。
五、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信息传播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
研究者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介使用和媒介效果差异,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和冲突。
他们还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以及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等五个主要领域。
第6章大众传播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认知、互动 2 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社会中由个体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传播活动的 总体构成的环境。 其主要特征是:以非人际之间的信息获取为特征。而在现代社 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构造者。
3 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1)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 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 主要机制 ; (2)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 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 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即信息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 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 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 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 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 势。 日本的藤竹晓1968年,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拟态环境的拟态化”问题。
(四)网络
(五)社会化媒体(?)
三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主要观点
1948年,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能》): 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2)社会协调功能(correlation of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ociety in responding to environmemt);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transmission of the social heritag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学科交叉1.2 大众传播的概念解释大众传播的基本含义探讨大众传播的特点与功能1.3 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概述大众传播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重要事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1.4 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介绍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探讨各种媒介的特点与影响力第二章: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2.1 传播理论概述理解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播理论的研究方法2.2 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式介绍大众传播的主要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的适用性与局限性2.3 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大众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不同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2.4 大众传播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当前大众传播理论的新趋势第三章:大众传播与受众3.1 受众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受众的基本含义探讨受众的特点与行为模式3.2 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分析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心理与行为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对受众社会化过程的作用3.3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介绍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分析不同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3.4 大众传播与受众互动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现代社会中受众的主动性与选择性第四章:大众传播与社会4.1 大众传播与社会结构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阶层与群体结构的影响4.2 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分析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3 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解释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对公众态度与行为模式的作用4.4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变迁的作用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5.1 大众传播伦理概述解释大众传播伦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大众传播伦理的核心原则5.2 大众传播伦理的主要问题探讨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不同伦理问题对于社会的潜在影响5.3 大众传播法规与政策介绍大众传播相关法规与政策的内容分析法规与政策对于大众传播实践的指导作用5.4 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实践应用探讨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案例对于伦理与法规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大众传播实务6.1 大众传播实务概述理解大众传播实务的重要性和目的掌握大众传播实务的基本流程和技巧6.2 新闻报道与新闻写作介绍新闻报道的类型和特点分析新闻写作的技巧和原则6.3 广告传播与公关活动理解广告传播的目标和策略掌握公关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方法6.4 新媒体传播与数字营销探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分析数字营销的策略和应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文化7.1 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播理解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掌握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7.2 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分析意识形态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探讨意识形态对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7.3 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探讨大众传播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和传承分析民族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和影响7.4 大众传播与全球文化理解全球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交流和影响掌握全球文化对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第八章: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8.1 大众传播与公众舆论理解公众舆论的定义和形成机制掌握大众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和塑造8.2 大众传播与公共领域探讨大众传播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和责任分析公共领域中的大众传播实践和问题8.3 大众传播与政治选举理解大众传播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政治选举中大众传播的策略和技巧8.4 大众传播与Social Movements探讨大众传播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社会运动中大众传播的策略和影响第九章:大众传播研究与批评9.1 大众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理解大众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大众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9.2 大众传播内容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与趋势探讨内容分析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9.3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的主要理论探讨不同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9.4 大众传播批评与反思分析大众传播中的问题与批评探讨反思性研究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应用第十章:未来展望与挑战10.1 数字技术与大众传播探讨数字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改变分析未来数字技术发展对大众传播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交媒体与大众传播理解社交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掌握社交媒体传播的特性与挑战10.3 跨文化大众传播探讨跨文化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和挑战分析跨文化大众传播的策略和技巧10.4 未来大众传播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理解未来大众传播教育面临的教育挑战掌握适应未来挑战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重点解析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功能和历史发展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及其特点和影响力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包括传播理论、基本模式、主要观点和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包括受众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包括伦理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法规与政策的指导和实践应用大众传播实务,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写作、广告传播与公关活动、新媒体传播与数字营销大众传播与文化,包括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包括公众舆论、公共领域、政治选举和Social Movements大众传播研究与批评,包括研究意义与方法、内容分析、效果研究和反思性研究未来展望与挑战,包括数字技术、社交媒体、跨文化和未来教育挑战与机遇。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的兴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基本概念、历史发展。
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二、大众传播媒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对不同媒介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定义、特点、功能。
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三、大众传播过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传者、受众、信息、媒介和效果等方面。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过程、传者与受众的角色、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媒介的作用和传播效果。
3.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讨论、小组活动。
四、大众传播的内容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内容种类、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新闻、娱乐、广告、文化等传播内容的定义、特点、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五、大众传播的效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的种类、特点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对传播效果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种类、特点、影响因素、正面和负面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
六、大众传播的受众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受众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受众行为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受众的定义、特点、分类;受众行为模式;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和原则。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式学习。
七、大众传播与culture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理解。
2. 教学内容: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文化霸权与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3.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相关文化传播视频。
第七章 大众传播学
“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 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 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 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 1.基本定义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罗杰斯 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 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 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 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 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传播过程
传播初期
在传播效果研究初期,“子弹论”观点的出现与当时西方流 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也有密切关系。19世纪末 20世纪初是本能心理学盛行时期,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 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 制大致相同,是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同的 “反应”。
20世纪晚期,“有限效果论”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原因在于,虽然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 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多少 有些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那么,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实 情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以为,“魔弹论”当然有道理,“有限论”同样 有道理,这两种论之间的任何一种论也都有道理(参见《德皇威廉二世 说你有道理》)。任何一种理论出现之后,都会出现一种与之相反的理 论,以及调和两种相反理论的第三种理论,之后又会出现与上述三种理 论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理论,这种情况刚好符合了中国的道家所说的“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如果我们不能辩证地看待 传媒效果“魔弹论”与“有限论”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将难以看清传 播效果的真相。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人类传播史
电子传播的意义
◆电子传播将信息的传递与物质的传递相分离,使
得以接近于实时传播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已经成 为现实。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
影像信息系统。
语言(传播)的起点 就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起点
思考:
由于交流的需要, 语言产生于人类
社会化的进程中, 而后便成为人类 社会化以及整个 社会的复杂与扩 大化的催化剂。
口语的局限性
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 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 传递和交流。
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事 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 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第三阶段 文字时代
公元前3500年
文字使人类脱离 原始蒙昧状态 而踏入文明的大门
文字的发明
文字起源于绘画,在有真正的文字以前往往都是先有“象形文
字” ——由图形符号组成的原始文字 。
汉字发明之前经历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此外,先民还在武 器、工具及劳动产品上刻画某些“符号”作标记。这些摹写事物的图画 被后世学者誉为“象形指事汉字之祖先”。
20世纪的最初十年,无线电广播已 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作为一项传播技 术,广播已经初具形态。
无线电广播成为一项社会事业,是在 一战结束后的年代才开始兴起的。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电视时代
1962年,第一颗通讯卫星 “电星一号”(Telestar-Ⅰ)发 射升空,从此电视节目可以直接 进行洲际传播,全球一村的局面 开始形成。
伯恩斯在《解读古秘鲁结绳文 字》一书中,猜测结绳上的色彩 和结构可能是现今安第斯山脉仍 在使用的盖丘亚族语的速记形 式。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
二、现代传播学研究的背景
1.科学研究背景(一战前后) 19世纪——“科学世纪” 各国鼓励科技发展 科学家地位提高 各学科兴起发展(社会学、心理学)
2.社会形式背景 社会形式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战后期协约国对德军展开的心理战 20年代、30年代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建立政权,也造成 了一种法西斯狂热 广告商与新兴起来的公关代理人极力夸大广告与公关宣 传的威力。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 或反映)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 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潮
汐
月球与潮汐
甘肃舟曲泥石流
2、基本分类: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 自然信息
3、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不同点(P4) 社会信息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社会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4、信息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人类最年轻的学科 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学科 一门和人类同龄的学问
一、传播学研究的发生(古代看传播)
△人生来就有传播的能力 △传播在自然状态下(人本能状态)人自然本能地 用它, 但不会重视对它的研究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阶级、集团、国家的争斗使 人们领略宣传与舆论传播的厉害
3.互动说 .
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得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 发展的机理。就是说它是精神现象转换为符号并在一 定的距离空间得到搬运,经过一定的时间得到保存的 手段。 ——库利 1909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1967年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导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导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媒体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研究范围涵盖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接受、解读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来分析数据。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另一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探讨和解释研究问题。
理论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梳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和论证理论观点。
四、研究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阶段。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设计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大众传播学概念的提出者
大众传播学概念的提出者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拉萨维·L·瓦尔特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
他的研究认为,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基本机制,通过媒介技术将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从而对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大众传播学通常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如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主要探讨的是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它在20世纪末叶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并行,进一步加速媒体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介技术:研究各种媒介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受众的影响。
2. 受众研究:研究不同受众的接受能力、需要和反应,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和对媒体的使用方式等。
3. 内容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媒体内容的组织方式、风格和传达信息的方法等。
4. 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媒体传播现象和文化差异对媒体效果的影响。
5. 社会研究:研究媒体影响力对不同群体、社会群体和政治群体的影响。
总之,大众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体对受众以及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研究不同类型、内容和形式的媒体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认真探讨其运作的机制,以便更好地利用其潜力和防范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把关人”理论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 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最早提出“把 关人”概念。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明确提出新闻 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 量的新闻素材,大众媒介所做新闻报道不是 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有一个取舍过程。正 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媒介组织就成了一道 “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给受众的信 息只是大量信息中的一部分而已。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过程 三.大众媒介的优点与缺点 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1.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 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 中。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 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 生产和传播活动。
三、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 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在《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中提出。作 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一是防止资本 主义传媒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二是防止媒体内容进一步低俗化,保证社 会道德和精英文化不致没落。 2.社会责任理论对新闻自由的新认识 报刊应是有限制的自由;公民“知的 权利”;报刊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1.间接理论来源 达尔文的进化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 2.直接理论来源 杜威的“大众”现象研究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中的象征互动论。 帕克的媒介(报业)社会与文化机构论。 塔尔德“模仿理论”、创新扩散及意见领袖 观。 齐美尔的传播网络理论。
三、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1.奠基阶段——五大先驱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美国CNBC电视财经频道为例) 理论意义:有助于把握传播规律 实践意义:“常识理论” “现场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
第八讲 传播效果研究的演变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二、媒介万能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三、有限效果论(40年代到60年代) 四、宏观效果理论(70年代至今)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预期效果 个人的的反应 媒介集中宣传 报道活动 推广与普及 知识的传播
短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
长期效果
社会化 社会控制 集合的自发反应 媒介与社会变革 非预期效果
二、媒介万能论 (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魔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 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 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 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 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 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理论的诞生与应用
绪论 大众传播学的兴起
一、信息传播与社会生活 二、传播学的理论来源 三、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四、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信息传播与社会生活
1. 人类的传播活动 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3. 信息社会与信息化
二、传播学的理论来源
[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德]心理学家卢因的“群体动力说”、“把 关人” [美]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的“劝服艺术理论” [奥]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 论” [美]专栏作家、记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三、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2.集大成者——施拉姆 1947年,施拉姆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 播学研究所,开设传播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课程。1950年,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 位,施拉姆正式担任该校传播系主任。
一、大众社会
1.大众的概念及其特点 社会中孤立分散、均质原子式的社会 成员构成社会的大众。 特点:规模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 无组织、同质性。 2.大众社会理论 叛逆的大众、“异化”的大众 3.大众社会与大众传播
二、受众观念及其理论研究
1.受众的含义 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2.作为社会成员群体的受众 3.作为“市场”的受众 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知晓权、传播权、传媒接近权 5.梅尔文· 德弗勒对受众理论的总结
三.大众媒介的优点与缺点
报刊杂志—— 优点:读者拥有主动权、便携、易存 缺点:时效性不强、受文化程度制约 广播电视—— 优点:跨时空、即时、亲和力强、 易接受、多功能 缺点:不便携带、不易保存
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测环境 2.解释社会 3.协调社会 4.传承文化 5.强制规范 6.提供娱乐 7.负面麻醉
二、自由主义理论
3.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角色 该理论在推翻集权(极权)主义制度 及其观念、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 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资本主 义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代表的只是资产阶 级的利益,作用是充当资产阶级对人民大 众实行统治的思想工具。在信息飞速增长 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某些国家手中的一颗 棋子,为它们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技术推行 文化帝国主义提供借口。
一、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1.传播者:人及其组织 2.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的特点 地位稳固 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与结构 大众媒介生产资料的控制者与使用者 3.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与个体人的差别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的 目标与制约因素
1.经营目标 广告收益;信息产品销售收益(发行 量或受众率) 2.宣传目标 思想意识灌输 3.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七讲 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课题与理论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意义
一、播效果的概念
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第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 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 化;第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 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 结果的总体,无论其有意与否、直接或间接、 显在或潜在。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效果——心理(或态度)效果——行为 效果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三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第三讲 传播的基本理论
传播制度 1.传播制度的含义 传播制度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 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 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 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2.传播控制的表现 国家与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 经济势力的控制、受众与社会的监督控制
一、《报刊的四种理论》
三、有限效果论 (40年代到60年代)
3.《大众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五项定理: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 果的多种因素之一;大众传播的明显倾向是对 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态度改变产生效 果需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无效,二是 其他中介因素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 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传播 效果的产生受媒介本身条件及舆论环境影响。 4.《我们为何而战》 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的条件研究——“说服 与态度改变”
四、宏观效果理论 (70年代至今)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2.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 媒介组织。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 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公开,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集权主义理论(后略)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后略) 5. 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后略)
二、自由主义理论
1.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报刊拥有对政 府的监督权;“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 修正”;对事实的信念 2.自由主义理论的现实困惑 资本取代政府控制媒体;煽情新闻泛 滥;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扼杀意见自由 市场
三、社会责任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真实全面,客观理智;意见交换与批 评;政府管制约束 4.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 建立对媒介价值评判体系;强化自我 监督与道德自律;促进媒介教育与培训 5.社会责任理论的实质 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第四讲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含义 一、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的目标与制约 因素 三、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在信息生产过 程中的作用
四、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 .传播现象 传播过程研究、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宏观效果研究、传播行为研究 2 .传播内容 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科技传播 传播与社会变迁、传播与信息社会 传播媒介管理 3 .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第二讲 大众传播概述
二、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研 究
三、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 价
1.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积极意义 受众对媒介及其内容的能动选择;受众媒介 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应; 否定早期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子弹论”与“皮下 注射论”。 2.局限性 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 功能主义的色彩较浓;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 供,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 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局限于对媒介提供 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内,不能反 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 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 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宣传的反应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集合的自发反应 3.长期的预期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社会化、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课题与理论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6.麦奎尔三理论观点 “常识理论”、“现场理 论”、 “社会科学理论”
三、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把关”的标准(什么是新闻以及西方新 闻观的局限性) 新闻信息的特性:真实性、新鲜性、 及时公开 新闻价值构成要素:时新性、接近性、 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 3.“把关”的实质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