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和谐。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如暴力内容、对社会弱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评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六、传播过程的要素(P49)

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七、传播学学科发展的“一二三四五”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

二大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

三大来源:传播学来源于信息科学、“三论”和新闻学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八、“传播学时钟”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仿卡尔塞根的“宇宙年”所假设的描述人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它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把它比作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计算人类传播发展史。

九、非语言符号P37

1语言符号的半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

2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3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十、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

1、其理论: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十一、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语言

十二、传播过程经典模式类型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十三、德福勒归纳的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十四、赖特的传播四功能理论

(二)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十五、大众传播的效果

早期的研究,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思就是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

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等人的研究。

进入70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等等。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对于人的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

十六、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心理

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注意

十七、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

3.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十八、巴斯的双重把关模式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十九、拉斯韦尔、霍夫兰的主要贡献(P248、P2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