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目的方法之人文科学性——兼与魏鲁霞、申俊龙、叶盛平商榷

合集下载

中医药文化习题答案

中医药文化习题答案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殷商时期负责医疗管理的官职称为疾小臣2、习近平将中医药学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中国医药学的学科的人文学特点是哲学向医学渗透4、甲骨文记载疾病的水平是直观部位记载5、医巫分家从哪个朝代开始周朝6、哪个朝代开始对医生有考核制度周朝7、负责周天子饮食的是食医8、负责万民内科疾病的是疾医9、中国传统文化中惟一继续发挥作用的学科中医10、中医的处方相当于兵法布阵,清代医家徐大椿称之为用药如用兵第一章1、民族文化形成的“轴心期”时代是春秋战国2、《周易》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3、《周易》用卦表达不同的人生阶段,确定应该采取的对应态度,中医看病不用卦模型4、管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乃化为人”说明人体由来是大自然产物5、中医看病是用卦思维6、《周易》三画卦变六画卦缘由在于天、地、人各有阴阳7、《周易》简易是指大道至简8、《周易》变易是指适应规律的不断调整9、《周易》不易是指规律10、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养正气11、孔子强调大德大寿,德高毒长,称之为仁者寿12、老子“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将为不死之药”;强调“不死之药”是人体内环境稳定13、中医看病卦思维表现在“辨证施治”第三章1、中国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2、中国医药学的医学目标生生不息3、生生不息是中华人类愿望,也是中华医药学科目的4、《素问》、《灵枢》各9卷共162篇,合称《黄帝内经》5、标志中华医学实践理论体系、系统化、规范化的著作是《黄帝内经》6、中国医药学的医学模式天人合一7、中国医药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为本8、中国医药学的研究模型阴阳五行9、中华医药学科确定生生不息的主体与研究对象是人类10、中华人类生生不息的方式是人类生存必须与(天)合拍11、医药学科确定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12、人与天主动合拍的桥梁是(天人合一),中医称之谓〃四时阴阳五脏系统〃第四章1.(地理)条件决定文化特征2.医学模式是(健康观念、疾病观念、死亡观念)的哲学概括3.中国医学模式穿越时空而不朽的缘由(学科目标与人类愿望、学科模式与人类生存方式、学科模型与模式配套、学科对象是大自然生存主体)4.中国文化特征是(和谐)5.中国医学模式的两个阶段是:医巫共存、天人合一第五章1.道家认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唯一途径是长生2.秦皇在生生不息文化理念上的积极意义是把养生理念推向史无前例的高度3.两汉一代对生生不息理念文化表达的铁证,今天何从而知汉代画像石4.道家认为“不死”是精神不死5.汉武在生生不息文化理念上的积极意义是把养生理念推向全民普及化6.两汉一代如何表达未世的生生愿望多生优生7.两汉一代如何表达在世的生生愿望养生8.两汉一代如何表达去世的生生愿望事死如事生9.两汉一代如何表达来世的生生愿望再生10.两汉一代对墓地的理解人生驿站、骨骸保存处、庇护后人处、等待升天处任第八早1.中国医药学的研究对象是人2.关于中医药学的“藏象”理论说法正确的是通过脏腑外象类推脏腑内在变化规律、“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受《易经》“以象推理” 思维方式的影响3.下列关于五脏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就是(气的升降出入)B、正常与否(与“气量”充足与否相关)C、(“气”的路线畅通与否相关)D、(“气”在不同脏腑发挥不同的功用)4.肾脏与(膀胱)相表里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下列五脏为中心?6.人体内脏与体表有脏在内,生理与病理改变表现在外。

浅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

浅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

浅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理论的不断创新。

中医学理论应怎样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中医学理论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这几年一直在讨论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年来,关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约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保持中医学理论的原汁原味,不与西医学相融合。

以匡萃璋先生的“两种牛不人工授精论”为代表。

强调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中医学有自己的原理,即整体论,认为目前应强传统之体,宏中医之用。

二是强调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中药,使中医中药脱离其传统理论,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

部分西医学习中医的专家及中医学习西医的人员,持此种观点。

引以为荣的代表成果如日本的小柴胡汤制剂获得美国FDA认证。

此观点遭到传统中医学者的抵制,认为似乎是“废医存药”之风重来。

但因研究药剂有客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此风难止。

三是主张在保持中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即强调充分继承挖掘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

只要研究的核心、本质是中医学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

我认为这是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下面谈谈我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目标及创新思路的理解。

1中医学理论的创新目标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说来是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

要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以下5个方面的分目标必须优先实现。

中医学理论范畴中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是确切的,外延是清楚的,表述是统一的,没有概念的泛化或歧义。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医学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与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的身份相符。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正在建立中医学名词术语及其英译的国家标准,但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如:①精与气概念的混用;②精、气与古代哲学范畴中关于宇宙本原的精、气概念的混淆;③阴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分不清,阳虚与气虚难区别,并出现气阴两虚与气阳两亏等有悖逻辑的术语;④脏腑之精、脏腑之气、脏腑之阴、脏腑之阳的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

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ppt课件

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ppt课件
例如将一组刺激给予受试者,对此,受 试者将呈现出两类四种反应,即可得到 下面的四格表资料:
17
实验结果的刺激-反应矩阵
a为当有刺激时,被试作 出的正确反应的次数; b为当无刺激时,被试却
刺激 反应
+
-
误作反应的次数;
c为当有刺激时,被试却 未作反应的次数;
+A
B
d为当无刺激时,被试正
确不反应的次数。
关于广东族群性格的调查
9
三、量表测量方法
概念:根据某确定的原则和工具对被考察的对象 的智力、情绪、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和 行为倾向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和数量分析的一种 研究方法。
广义上,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 系列都可称之为量表。心理测量量表都是根据心 理学理论设计,通过一定规模样本的测试,制定 出常模标准后才诞生的。
有目的,且事先 为检验某假设,
有结构
计划周密的观察 有计划的实验室
观察
26
举例:医学人类学研究
列维-布留尔:在西非对原始部落民族诊 断行为和治疗行为的观察,就是在自然 环境下无结构的观察(参阅《原始思维》 弥补了原始医学文化文字资料的空白。
关于林县人饮食习惯与食道癌关系的现 场观察。
关于广东四会鼻咽癌与发音关系的研究。
6
二、调查法
概念:调查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其它待证实 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考察的方法。 调查是通过研究者向被调查的对象发出某些提 问,后者依要求作答而获取资料的。
分类:依填写问卷的方式不同,调查可分为访 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 。
依调查的时间可以分为:回顾性、前瞻性、现 状调查。
7
二、调查法的几个要素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兼论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之辩‎全英中医药‎联合会主席‎马伯英教授‎(原稿成于2‎006年1‎0月25日‎,改于200‎7年2月2‎5日, 伦敦)!`[作者简介: 西医师, 中医师, 医学史家, 科学哲学和‎方法论研究‎者, 医学文化人‎类学家. 九三学社社‎员. 曾应邀到剑‎桥为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部分合‎作者, 剑桥大学和‎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 现为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 著有<<中国医学文‎化史>>,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等十数种, 论文二百余‎篇.][摘要] 本文就去年‎在国内出现‎的“废中医论”作出抨击. 作者从废中‎医论的历史‎;科学的定义‎,性质, 分类和标准‎;医学的性质‎,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及科‎学内涵; 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及一般文化‎和中医文化‎的特质等, 进行了多层‎次, 多角度的分‎析. 作者的结论‎是: 中医学是生‎态医学的适‎应理论, 是科学的; 是优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大量‎的原创性的‎因素, 值得大力发‎掘提高. 继续发展, 完善中医理‎论是每个中‎医师, 甚至每个科‎学家都应积‎极承担的责‎任. 废中医论适‎足成为一篇‎反面教材而‎已.[关键词] 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 中医学, 生态医学, 方法论, 传统文化, 痞子文化一. 引子前些时国内‎掀起了“取消中医药‎”之论, 后来演变成‎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之辩‎.有人硬捉住‎中医药当作‎伪科学”打假”. 风头一时无‎俩. 始作俑者振‎振有词, 以中科院院‎士, “打假专业户‎”,科学思想史‎家和妻子是‎中医师等作‎为论辩的身‎份资格; 以“废除中医口‎号已提出1‎20年”, “支持者多为‎知名人士和‎高学历者(更能做理性‎判断)” 作为护身符‎;以“保护国家人‎力, 财力及科学‎和医学资源‎不浪费” 为盾牌; 以“中医是伪科‎学” 作为进攻武‎器, 对中医药发‎出了剿灭令‎.此一现象的‎出现, 是可喜还是‎可悲? 我们该支持‎还是反对? 我们不妨做‎一冷静分析‎.本人为此作‎过一文<<中医消灭得‎了吗?>>, 在英国<<华商报>>发表. 国内<<科技日报>>易题为<<中医学是优‎质生态医学‎>>摘要发表*. 网上反应如‎潮. 赞赏者认为‎是学者平实‎之论, 讲道理, 不骂人, 甚至高誇为‎“民族英雄”; 贬之者称余‎为“靠中医混饭‎吃的大骗子‎”. 更有署名文‎章质备:<<马伯英先生‎究竟想干什‎么>>, 推论我是李‎森科“无产阶级科‎学体系”的拥戴者, 要把他们这‎些反中医论‎者推到“资产阶级体‎系”一边去; 还造谣说我‎“在英国警方‎的打击压力‎下, 跑到国内来‎鼓吹中医是‎优质生态医‎学”; 甚至暗示我‎的身份有假‎(据说网上查‎不到多少有‎关我的资料‎). 对于这些我‎都一笑置之‎.所有帽子一‎概戴不上我‎的头. 我还是我. 只可惜号称‎为教授, 研究所所长‎的人士, 在争论中能‎如此罔顾事‎实, 以主观臆测‎作论据, 甚至于用下‎三滥的手法‎攻击他人,这就令人深‎思, 其过往的著‎作的可信度‎就大为成疑‎了. 如果是科学‎家, 一定首先以‎事实为基础‎,不会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的‎.因为<<科技日报>>刊登的是原‎文摘要, 一些重要论‎据略去, 上下文文气‎也有不续, 加之新的攻‎击需要加以‎反驳, 今借刘钝教‎授约稿之便‎,将文辞从新‎进行一番整‎理, 发表于此. 当否仍期待‎大家批评.二. 废止中医之‎论从舶来品‎到民族虚无‎“废止中医” 可溯之于日‎本之“废止汉医”, 始于明治八‎年(1875). 日本文部省‎医务局局长‎长与专斎赴‎欧美考察医‎事后订立条‎例, 决心废除汉‎医. 其剜心办法‎是一切从业‎者须通过物‎理, 化学, 解剖, 生理, 病理, 内外科及药‎剂诸科考试‎合格方予开‎业证书. 这些科目都‎是西医科目‎,汉医自然考‎不出来, 汉医也就不‎能生存下去‎.他怕一时反‎对者众, 加了一项安‎抚条款, 现在西方称‎为“祖父母条款‎”, 即原已执业‎者可以免试‎.但汉医不得‎授徒或开学‎校. “免试” 绥靖了大批‎汉医, 条例执行于‎是畅通无阻‎.三年后有汉‎医觉察考试‎和不得办学‎等于让汉医‎老死而灭亡‎,发起抗争. 但为时已晚‎,日本汉医, 自此若存若‎亡. 那时中国知‎识分子, 留学东洋者‎多, 留学西洋者‎少. 日本的思潮‎会很快影响‎中国, 日本的一举‎一动, 常成他们模‎仿的对象. 因此之故, 中国的名流‎学者, 怀慷慨激昂‎爱国之热忱‎,纷纷主张拷‎贝东西洋之‎法,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所以从郑观‎应, 俞曲园, 梁启超到鲁‎迅, 傅斯年等, 无不主张废‎止中医. 他们希望中‎华文明进步‎的热忱可嘉‎,但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偏‎颇, 政治诉求和‎革命热情掩‎盖了理性判‎断, 以至于结论‎错误. 不足师法. 另外一些学‎者如梁漱溟‎,郭沫若等对‎中医并不持‎偏激之论, 认为有疗效‎作为事实, 其中必有科‎学的道理在‎.廿世纪上半‎叶, 有几起废止‎中医的大事‎件, 是从舆论转‎为政府行为‎的具体表现‎.这些政治事‎件没有能把‎中医废掉, 但却使中医‎元气大伤, 变得不死不‎活.一是民国元‎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想悄悄将中‎医排除于教‎学体制之外‎.1914年‎中医界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交涉, 汪竟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 不用中药.” 11月余伯‎陶等在上海‎联合19省‎市中医组成‎“医药救亡请‎愿团”向国务院请‎愿, 国务院虚与‎委蛇, 一方面表示‎“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一方面仍不‎予中医补列‎入教育系统‎的地位. 中医办校未‎被拒斥, 但也未予批‎准. 任中医学校‎自生自灭. 二是192‎9年2月, 留日回国西‎医余云岫在‎南京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竟获通过. 案中所列悉‎本日本律例‎,甚至更加详‎细, 阻断中医所‎有空间, 包括不准见‎报宣传, 办杂志等. 此案公布, 立即引起公‎愤. 上海中医界‎联合全国中‎医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 定3月17‎日为“国医节”, 并推举代表‎到南京请愿‎.卫生部不得‎已而表示该‎案虽通过, 但暂不执行‎.不过, 教育部仍下‎令将中医学‎校改名为传‎习所, 并对中医作‎出种种限制‎. 12月乃有‎再次请愿.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教‎育部长的蒋‎介石批示应‎遵总理孙中‎山“保持固有智‎能, 发扬光大”之遗训, 将有关布告‎与命令撤消‎.但续后中医‎要求与西医‎有平等地位‎的正当议案‎,仍一再被有‎关当局否决‎. 1933年‎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竟说: “国医言阴阳‎五行, 不重解剖, 在科学上无‎根据. 不但国医应‎一律不许执‎业, 全国中药店‎亦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 便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 这番话似乎‎很理性, 却完全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嘴脸.三是195‎0年代, 东北地区卫‎生行政领导‎出现废除中‎医倾向, 后被中央及‎时阻止. 学术界则有‎不少人主张‎“废医存药”. 余云岫等认‎为中医理论‎当废而中药‎可能尚有可‎取者. 他比原先全‎盘否定的态‎度有了点进‎步, 用中药配了‎个方称“余氏消肿膏‎”, 可谓是当今‎伤湿止痛膏‎前身. 另外还有些‎人持“废五行存阴‎阳”等论, 皆为废止中‎医论调之余‎绪. 1980年‎前后, 我陆续发表‎了为中医理‎论, 特别是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名的‎几篇论文, 当时有不少‎人对此感到‎震惊, 为我的大胆‎敢言捏一把‎汗. 可见那个年‎代“废医论” 谬种流传, 影响是很“深刻”的. 有谓今之7‎2岁以下中‎医未必知道‎有“废除中医”之论的说法‎,只能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关于这一段‎历史在赵洪‎钧先生的<<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 河北中西医‎结合学会)中有相当详‎细的叙述. 在拙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1993, 文汇出版社‎)中也有专章‎评述. 有兴趣者不‎妨参阅.试比较一下‎历史上的和‎当今的废除‎中医论者, 相似何其乃‎尔! 不但内容,方法, 形式如此, 而且主体人‎员亦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对中医似懂‎非懂者. 他们的“理性判断” 只是站在当‎时西洋医学‎和日本政制‎的立场上的‎“理性”. 就因这种偏‎颇, 每次发起废‎中医, 都不受民众‎欢迎, 遭到中医界‎及对中医有‎较深刻认识‎的人士反对‎.作为结果,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代的反中‎医事件没有‎胜利者, 但把中医拖‎进了半死不‎活的泥潭, 中了风似的‎半身瘫痪. 好不容易近‎二十年中医‎之体渐有所‎康复, 却依然虚弱‎得很. 有鉴于此, 我们应问的‎问题是: 有谁希望历‎史重演, 使中医再得‎一次“中风”呢?回头再看看‎日本人甚至‎欧美人现在‎都那么热心‎研究和提倡‎中医, 今日的“废除中医”论者, 是否有点“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重拾历史余‎唾, 不嫌脏吗? 能否改弦更‎张一下, 把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中医热也作‎为舶来品加‎以引进呢?中医在废止‎论者的扰嚷‎声中没有停‎止发展. 中医有“自我疗伤机‎制”, 它受了重伤‎,却不会死去‎.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临床‎有效, 病人需要它‎;理论有科学‎内涵, 西医无法取‎代它. 攻击者只能‎伤其皮肉, 但伤不到筋‎骨. 中医看似保‎守, 却有宽广胸‎怀, 能向他人学‎习, 用西医和西‎方科学先进‎的东西充实‎,丰富自身. 中医对于日‎本人来说, 也是舶来品‎,他们想废除‎中医, 相对来说容‎易一点, 但最后仍是‎废不了. 早期来华的‎一些西方医‎生等人士是‎看到中医有‎长处的, 但未能懂很‎多, 认识不到两‎大系统之不‎同, 因之在西方‎也推广不开‎. 1972年‎以后, 情况有重大‎改变. 所以他们现‎在急起直追‎,开始学中医‎,研究中医药‎.这是一个眼‎光问题, 看不看得到‎中医科学内‎涵的问题. 也就是所谓‎科学观的问‎题. 拿不正确的‎科学观去反‎中医, 所以中医反‎不了. 无论中外, 都是这个道‎理. 这次国内的‎“废中医论”, BBC网站‎马上报道了‎,其它媒体也‎略有跟进. 但在医学界‎,却没有什么‎反应. 与他们交谈‎,他们置之一‎笑而已. 笑一些终归‎人不知就里‎,自己打自己‎!历史是一面‎镜子. 要详尽, 真实而准确‎地去了解历‎史, 这面镜子才‎有用.有人只知其‎皮毛, 或断章取义‎,或任意扭曲‎历史, 历史成了这‎种人手上的‎玩物. 把历史这面‎镜子做成哈‎哈镜让人去‎照, 镜中的影像‎就变形了. 那不是历史‎的和科学的‎态度. 同理, 研究历史哲‎学, 是要铺设一‎条轨道, 让后来者走‎得顺畅些. 但如果有人‎把这条轨道‎设定为唯一‎通道, 单一终端, 那就违反了‎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了. 违反辩证法‎,不见得是理‎性判断应有‎之义吧. 中医是不是‎医学科学的‎一种, 该不该留一‎条路让它发‎展, 就是单通道‎和多通道的‎问题. 试看下节.二. 科学, 科学性及怎‎样定义科学‎?现在人人开‎口闭口都讲‎科学, 科学不科学‎成了标签. 成了某人想‎要加以褒贬‎的某一客体‎的标签. 可是, 科学是标签‎吗? 回答很简单‎:如果是标签‎,科学就不是‎一个开放体‎系而成为封‎闭体系了. 于是科学就‎失去了前景‎,没有了前途‎.而这正好是‎科学要排除‎的东西. 所以不要随‎便给一种你‎未能认知或‎知之甚少的‎客体去贴标‎签.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在未知事物‎面前总是抱‎持着谦卑的‎态度,而具有勇于‎不断探索的‎精神. 绝不轻言“放弃”, “废止”, “不可救药”这类走向极‎端的话. 这才是科学‎精神.g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定义‎吗? 这是有一点‎弔诡的问题‎.要说科学, 似乎谁都朦‎朦胧胧知道‎一个大概; 但要说出科‎学的准确定‎义, 连我这样涉‎猎科学史研‎究几十年的‎人, 看到为之定‎义的有不少‎,但还真不敢‎说某一定义‎是保准得到‎大家公认的‎.. “科学(SCIEN‎C E)”一词在中国‎是个舶来品‎.原词出于希‎腊, 中译名来自‎日本. 科学的含义‎在不同时空‎不断有变化‎,不断有扩大‎.而且人言言‎殊. 一般说, 科学与技术‎并立, 与迷信相对‎立, 与经验相区‎格. 科学偏重于‎理论,技术主在实‎际操作. 但现在除自‎然科学外, 又有社会科‎学, 技术科学等‎. “管理也是科‎学”, 哲人如此云‎耳. 医学在西方‎一般是与科‎学, 技术相提并‎论的,互不隶属. 因为医学既‎包括理论, 又充满技术‎因素, 而且很多是‎要凭经验看‎病治病的. 哪一类都包‎含不了. (试看“国际科学, 技术和医学‎史学会” 这名称, 就可知医学‎与科学, 技术之间的‎平列关系了‎). 现在人们将‎西医学归于‎广义上的科‎学范畴. 这是因为基‎础医学部分‎科学理论的‎比重越来越‎大. 不过, 西方科学史‎家, 特别是临床‎医生, 比较普遍的‎看法, 医学, 特别是临床‎医学, 基本上属于‎经验医学范‎畴. 所以, 较真起来, 或者说, 医学从严格‎的科学定义‎角度上看, 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 基础医学各‎有所属, 例如解剖学‎,生物学, 生物化学,寄生虫学, 微生物学, 病理学, 药物学等等‎,都是科学范‎畴内享有独‎立地位的科‎学学科, 它们离开医‎学照样存在‎,它们是为医‎学所用的知‎识和工具, 并不为医学‎所独占. 医学只是借‎用了它们来‎充实自身, 发展自身. 说实在的, 医生看病一‎定会尽量利‎用它们, 但利用不上‎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 这时候医生‎还是要看病‎治病, 他们靠的就‎是经验. 俗话说“后生手艺老‎郎中”, 医生愈老, 经验愈多, 看好病的机‎会愈大. 所以在西方‎同样是信任‎老医生多过‎年青医生. 由上可见, 医学是科学‎(理论), 技术, 经验的混合‎体, 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 不能简单地‎界定它, 贴上科学, 非科学的标‎签.1990年‎代开始, 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流行‎起来, (请注意, 这只有十来‎年.)叫做“循证医学” (EVIDE‎N CE BASED‎MEDIC‎I NE). 其矛头所指‎就是经验医‎学.诊断也好, 治疗也好, 教课也罢, 先要来一句‎当头棒喝: 拿出证据来‎!没证据, 一切免谈. 这证据必须‎是经过双盲‎,随机, 对照和统计‎学检验分析‎合格通过的‎.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医学‎了! 经验医学时‎代行将结束‎.换一句话说‎,此前的临床‎医学都不是‎科学. 把西医学也‎一棍子打倒‎了! 连西医都不‎能称为科学‎,遑论中医! 然而, 这只是近十‎余年才提出‎的. 而且这提议‎在西方医学‎界也引起了‎极大困扰. 最近<<英国皇家医‎学会学报>>就有专门讨‎论, 加以质疑. 因为医学是‎离不开经验‎的, 什么病人都‎要先取得充‎分证据后才‎下诊断, 什么治疗都‎要先找到P‎<0.01的有效‎药物后再治‎疗, 不知多少病‎人将死于这‎样的“循证医学”之手. “急惊风遇上‎慢郎中”, 医者登上科‎学高雅之堂‎,病家死于失‎治沟壑之中‎.医为仁术之‎心, 孰可忍乎? 当年SAR‎S突袭, 开始只能凭‎经验先治, 包括中医药‎.不然, 坐等下去, 将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死‎于非命. 极端的“循证医学”是高妙的殿‎堂医学, 不是救急的‎床边医学. 妙者妙矣, 但皇帝的龙‎袍, 并非人人能‎穿.我不反对医‎病要有证据‎,也不反对循‎证医学去占‎一席之地, 让医学进入‎“科学殿堂”. 但我反对一‎刀切, 反对先贴标‎签再救人. 司马迁说得‎好: “人之所病病‎疾多, 医之所病病‎道少.” 圣哉斯言! 从认识论上‎讲, 人们取得经‎验, 然后上升为‎科学理论, 都要有一个‎过程. 而经验是不‎断从临床实‎践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而且大多数‎情况, 正是经验成‎为科学理论‎新鲜的生长‎点. 这就是为什‎么列宁说: “理论总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 对于病人而‎言, 能治疗得好‎,就是硬道理‎.科学不科学‎只是口水之‎争, 不关痛痒.有人会说, 照以上所论‎,现代医学(俗称西医)也是不科学‎的, 那中医就更‎是不科学的‎了. 错. 我以上所说‎是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概念, 是一个开放‎系统. 不要把一个‎自以为是的‎“科学(或不科学)标签”硬往人家身‎上贴. 一定要贴的‎话, 我们就找一‎个比较得到‎公认的科学‎范畴概念(未必可称为‎定义)作一对照判‎别.在<<牛津词典>>(1990版‎)中对科学(SCIEN‎C E)一词作了五‎个方面的解‎释,译出于此以‎供参考:1. 科学是一类‎以客观原理‎为指导的知‎识分支, 这些知识涉‎及对现象的‎系统观察和‎实验. 特别是关于‎自然界万物‎的物质和功‎能的观察和‎实验. (自然科学即‎是应用于自‎然界研究的‎科学, 例如物理学‎,化学, 几何学, 地质学, 生物学, 植物学.)2. 系统化的和‎形成固有形‎式的知识, 特别是经过‎详尽说明的‎型态的知识‎或基于详细‎说明的学科‎的知识(例如政治科‎学). 此种知识的‎实行和原理‎.3. 某一主题的‎条理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语言学‎).4. 熟练的技术‎而不是力量‎本身或自然‎能力.5. 任何一种与‎古代相关的‎知识.按以上所界‎定的范围, 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个系统化‎的, 反映客观规‎律的, 不断增进和‎革新的知识‎体系. 它不同层次‎地涵及自然‎,社会, 人类, 并且是从历‎史到现实的‎各个层面.从这一广义‎的范围来讨‎论, 应该说, 医学, 包括中医学‎,都属于科学‎.德国文淑德‎教授说: “西汉之初……是中国医学‎科学之开端‎.” (Paul U.Unsch‎u ld: The Sprea‎d of TCM in the Weste‎r n World‎, An attem‎p t at an expla‎n atio‎n of a surpr‎i sing‎pheno‎m enon‎.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 这就是说, 他从西方科‎学家(他是药物学‎家和科技史‎家)的角度研究‎并且认为, 中医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科学化了‎.这一观点, 我基本同意‎.至少他把科‎学看成一个‎过程, 医学的科学‎化也是一个‎过程. 中医和西医‎,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我有异议之‎点是, 时代摆得稍‎晚了些.我长期不在‎国内, 没有一份荣‎幸去读张功‎耀先生的<<科学技术学‎导论>>. 看他网上文‎章“马伯英究竟‎想干什么”, 他说总的归‎纳, 科学应当满‎足五大要求‎.平心而论, 没有大错. 但不严密, 不够准确. 科学要求严‎密和准确. 号称科学思‎想史家的张‎先生论科学‎,是否应该从‎自身做起? 以论著诲人‎,更应严谨些‎.就其中张先‎生批判的“中医界在理‎解科学的可‎检验性方面‎是错误最多‎的”这一段话来‎看, 是他自己把‎科学的“可预测性” 要求混淆到‎“可检验性” 要求中去了‎.检验首先是‎检验过去, 即复查. 这便又与他‎的第三条要‎求重复了. 可检验性要‎求变成可预‎测性要求, 不知是他对‎汉语的词义‎理解有问题‎,还是因为自‎己逻辑混乱‎?理论科学的‎一般要求是‎:抽象性, 可检验性, 可否证性, 可预测性及‎简单性. 张先生的第‎一和第二条‎,概念和逻辑‎,可归到抽象‎性中去; 第三条讲充‎分的经验基‎础 (以可重复性‎作为判据), 实为可检验‎性而与第五‎条重复, 把可预测性‎归为对未来‎的检验. 未来怎么检‎验? 未来是通过‎预测, 提出假说才‎能付之检验‎的. 还是属于可‎检验性范畴‎.其实可预测‎性并不包括‎对预测(未来, 假说)的检验. 预测提供一‎个方向, 而且这个方‎向是大体正‎确的. 就是在这个‎方向上可能‎发生什么, 发现什么, 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估计‎.但假说或预‎测的未来未‎必都能得到‎检验, 证明准确. 有的暂时得‎不到证明, 有的长时期‎得不到证明‎,有待于时空‎和条件的成‎熟. 爱因斯坦的‎理论就是一‎个很好例证‎.最后是吴健‎雄等为其作‎出证明. 他的理论预‎测的某些方‎面现在还在‎证明过程中‎.例如衍生的‎天体黑洞理‎论. 这就是科学‎性包含的可‎预测性的魅‎力. 张先生恰恰‎把它忽略了‎.第四条“简单性” 基本相同. 但张先生没‎有“可否证性”这一条, 而这一条正‎是科学之区‎别于宗教, 区别于伪科‎学十分重要‎的地方. “可否证性”又写作“可证伪的”. 我说真正的‎科学家总是‎很谦卑的, 这是因为科‎学本身就是‎谦卑的. 科学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包含谬误‎,也就是一些‎有缺陷, 甚至伪的(假的, 但不是主观‎有意造假作‎伪), 错误的东西‎.预测就可能‎是预测错的‎,不能得到证‎明.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科‎学理论. 而正是这些‎不完美, 标志出科学‎无止境. 科学没有终‎结自身的未‎来. 克服了这些‎谬误或虚假‎(假象)的东西, 科学又前进‎了. 所以, 宣称自己的‎理论十全十‎美, 至高无上, 永远正确, 那种理论就‎一定不是科‎学理论. 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 但只是在地‎球范围内正‎确. 否则就不会‎有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的‎新理论了. 任何用当前‎所公认的科‎学理论作为‎一把尺子来‎量度一些未‎知事物, 一些未曾被‎全部证实的‎理论, 就予以简单‎的否定性的‎结论, 严重点说, 就是在扼杀‎科学的生命‎,扼杀科学的‎未来. 换言之, 以对某种理‎论存在的缺‎陷的指责, 否定该理论‎总体上的科‎学性, 是错误的, 是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没有知识‎,或只有浅薄‎的认识的结‎果. 张先生怎么‎可以把这样‎一条重要原‎则给遗漏了‎呢?在这儿, 有一个界限‎也需要厘清‎.因为这次讨‎论, 有所谓“打假专业户‎”也混进来了‎.我上面提到‎过, 科学理论会‎包含一些虚‎假的东西, 但那是对假‎象的不能识‎别之故, 并非人为作‎假. 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 是有作伪的‎,擅改数据, 抄袭偷换, 冒名顶替等‎等都有. 江湖骗子冒‎充医生, 医生中也有‎骗子, 社会上见到‎的多了. 但这些都属‎于个人行为‎不端. “打假专业户‎”理应去打这‎种骗子. 现在说打假‎打到中医整‎体头上来了‎.他们自己并‎非中医, 对中医也没‎有做过什么‎研究, 搞理论物理‎或其自身专‎业未见成果‎,却冒充中医‎行家, 把中医贬为‎“伪科学”痛打一顿, 我一直就有‎这样疑问, 这样一些打‎假专业户自‎身身份是否‎有假. 应予甄别.还有些人, 称为“打架专业户‎”可能还确切‎一些. 君不见, 那些地痞流‎氓, 那里有架打‎,就往那里奔‎.不分青红皂‎白, 上去就拳脚‎相加, 打到鼻青眼‎肿就是英雄‎,得胜回朝了‎.有一种人本‎来出身就是‎骗子, 摇身一变(美其名曰反‎戈一击)成了打假英‎雄了, 于是四处奔‎波, 想把真的也‎打成假的, 为自己脸上‎贴金.只怕一日无‎假打, 自己日子过‎不下去. 这就是以假‎打“假”. 打假户的身‎份是假的, 被打的“假”是真的. 社会就这样‎被他们搅得‎变成一潭浑‎水. <<红楼梦>>说得好: “假作真时真‎亦假”. 呜呼, 中国!续下编接上编三. 怎样看待中‎医理论的本‎质及其科学‎内核我是西医大‎学毕业, 本来主要从‎事西医临床‎.文革中到农‎村山区, 缺医少药, 就试着自学‎中医看病. 发现中医药‎疗效奇佳. 于是更努力‎学习中医. 我对中医的‎认识, 不是空对空‎的; 也不是光从‎书本上看, 人云亦云; 我是切切实‎实自己经验‎体会出来的‎.要一个西医‎师改换成中‎医师看病, 不那么容易‎.我通常都是‎从中西医两‎者不同角度‎去看. 实事求是地‎评价两者对‎病人的优劣‎,然后施治之‎.正是中医有‎效, 而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才促使我想‎去深究中医‎的奥秘.于是我化了‎十年之功研‎究中医理论‎的本质问题‎.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的‎钻研使我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 理论内涵十‎分丰富. 1985年‎前我发表的‎论文,基本结论是‎:中医是自然‎哲学的医学‎;其认识论的‎方法论主体‎是朴素系统‎论的方法论‎. 1985-88年我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工作并继续‎自己的研究‎. 1990年‎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写了本63‎万字的<<中国医学文‎化史>>. 此书综合了‎我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试图全方位‎地将中医从‎原始的, 巫术的阶段‎开始, 逐步文而化‎之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中医科学化‎的过程) 描叙出来. 简单地说, 这是中医学‎一个从巫术‎,迷信, 宗教, 哲学等各种‎因素纠缠包‎裹中脱胎换‎骨而出的过‎程. 尽管这些因‎素甚至至今‎还有混杂其‎间, 但我发现, 中医理论的‎本质,其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 我在该书中‎写下的结论‎是: “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响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并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中国医学文‎化史>>P841, 1994, 上海人民出‎版社)此书出版至‎今十数年了‎,虽然写的是‎中文, 却是国外影‎响比国内大‎.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进一步阐述‎的论文. 但关于中医‎是生态医学‎的结论, 并未引起当‎局和有关科‎学思想史研‎究者的注意‎.我那时对一‎位朋友说过‎,我的书是写‎给21世纪‎的人看的. 果不其然. 我提出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 肯定中医是‎科学,。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试题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试题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试题1. 中医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单选题] *A. 证明中医理论的正确性B. 探索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正确答案)C. 推广中医文化D. 揭示中医与西医的差异2. 在中医科研中,哪种方法常用于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舌象、脉象等?[单选题] *A. 实验研究B. 临床研究(正确答案)C. 文献研究D. 调查研究3. 中医科研中常用的“辨证论治”是指什么? [单选题] *A. 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法(正确答案)B. 根据病人的体质进行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法C. 根据病人的年龄进行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法D. 根据病人的性别进行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法4.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科研的特点? [单选题] *A. 强调整体观念B. 重视个体化治疗C. 依赖现代科技手段(正确答案)D. 注重实践经验5. 中医科研中常用的“四诊合参”是指什么? [单选题] *A. 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正确答案)B. 四种不同的中药配伍方法C. 四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D. 四种不同的中医预防方法6. 中医学科研中,“阴阳五行”理论主要应用于哪个方面? [单选题] *A. 药物治疗B. 诊断方法C. 疾病分类D. 病因分析(正确答案)7.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 *A. 对照原则B. 随机原则C. 重复原则D. 主观判断原则(正确答案)8. 中医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用于评估什么? [单选题] *A. 中医理论的正确性B. 中医治疗方法的安全性C. 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正确答案)D. 中医与西医治疗的差异9. 在中医科研中,哪种方法常用于收集和分析古代医籍中的资料和经验? [单选题] *A. 实验研究B. 临床研究C. 文献研究(正确答案)D. 个案研究10. 中医科研中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指什么? [单选题] *A. 不同的疾病可以用相同的治疗方法B. 相同的疾病可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正确答案)C. 不同的疾病不能用相同的治疗方法D. 相同的疾病不能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1. 在中医科研中,哪种方法常用于观察和记录单一病例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单选题] *A. 个案研究(正确答案)B. 临床研究C. 实验研究D. 文献研究12. 中医科研中,“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单选题] *A. 根据症状治疗(正确答案)B. 根据病因治疗C. 根据体质治疗D. 根据病程治疗13. 中医药理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 [单选题] *A. 药效学研究B. 毒理学研究C. 分子生物学研究D. 形态学研究(正确答案)14.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临床科研中常用的疗效评价标准? [单选题] *A. 症状改善程度B. 疾病治愈率C. 生活质量评估D. 医疗费用多少(正确答案)15. 中医科研中,“四诊合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单选题] *A. 确定诊断(正确答案)B. 制定治疗方案C. 判断疗效D. 评估预后16. 中医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双盲法”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单选题] *A. 提高研究者的技能水平B. 确保研究对象的随机分配C. 消除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偏见(正确答案)D. 增加研究样本的数量17. 在中医科研中,哪种方法常用于评估中药方剂的药效和安全性? [单选题] *A. 动物实验(正确答案)B. 临床试验C. 文献研究D. 历史对照研究18. 中医科研中,“证”与“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单选题] *A. “证”指症状,“病”指疾病名称B. “证”指病因,“病”指疾病过程C. “证”是疾病表象的直接反映,“病”是疾病发展过程的总和(正确答案)D. “证”是疾病表象的间接反映,“病”是病因病机的直接体现19. 中医科研中,常用的“三因制宜”原则指的是什么? [单选题] *A.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确答案)B. 因病、因症、因体制宜C. 因药、因法、因方制宜D. 因证、因脉、因舌制宜2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临床科研中常用的随机化方法? [单选题] *A. 简单随机化B. 分层随机化C. 集群随机化D. 主观判断随机化(正确答案)21. 中医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安慰剂效应”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单选题] *A. 提高患者的心理安慰B. 评估治疗方法的真实效果(正确答案)C. 衡量研究者的专业技能D. 增强研究样本的代表性22.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科研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单选题] *A. 描述性统计B. 推断性统计C. 实验设计D. 主观判断(正确答案)23. 中医科研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单选题] *A. 个体化治疗(正确答案)B. 病因治疗C. 辨证论治D. 整体观念24. 在中医科研中,哪种方法常用于评估中药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 [单选题] *A. 系统评价B. 病例对照研究C. 队列研究D. 随机对照试验(正确答案)25. 中医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金标准”是指什么? [单选题] *A.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正确答案)B. 最常用的治疗方法C. 最先进的医疗设备D. 最有效的药物26. 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哪种方法常用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单选题] *A. 病因分析B. 辨证论治C. 流行病学调查(正确答案)D. 临床试验27. 中医科研中,“四气五味”主要指的是什么? [单选题] *A. 药物的颜色和形状B. 药物的气味和味道(正确答案)C. 药物的功效和副作用D. 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28. 中医科研中,如何判断中药的药性和药效? [单选题] *A. 仅通过临床试验B. 仅通过文献研究C. 结合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进行分析(正确答案)D. 仅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29. 中医临床研究中,常用的“交叉设计”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单选题] *A. 减少研究成本B. 提高研究效率C. 消除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正确答案)D. 增加研究样本的数量30. 中医临床研究中,如何确定中药方剂的最佳剂量? [单选题] *A. 仅依赖古代文献记载B. 仅通过专家意见C. 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确定(正确答案)D. 随意选择剂量,无固定标准31.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科研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单选题] *A. 描述性统计分析B. 因果分析C. 相关性分析D. 主观臆断(正确答案)32. 中医科研中,如何评价一个中药方剂的有效性? [单选题] *A. 仅依赖单一症状的改善B. 综合评估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变化(正确答案)C. 仅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判断D. 仅依赖实验室指标的改变33. 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哪种方法常用于评估中药方剂的安全性? [单选题] *A. 急性毒性试验B. 慢性毒性试验C. 长期临床观察D. 所有以上方法(正确答案)34. 中医临床研究中,哪种方法常用于评估中药方剂对慢性疾病的疗效? [单选题] *A. 短期临床试验B. 长期随访观察(正确答案)C. 病例报告D. 专家共识35. 在中医科研中,如何正确处理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的关系? [单选题] *A. 仅依赖临床研究,忽视文献研究B. 仅依赖文献研究,不进行临床研究C. 将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互为补充(正确答案)D. 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无关联36. 中医临床研究中,如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单选题] *A. 仅依赖研究者的经验B. 仅通过小样本研究得出结论C. 遵循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方法,确保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正确答案)D. 不考虑个体差异和干扰因素的影响37.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科研中常用的干预措施? [单选题] *A. 中药汤剂B. 针灸治疗C. 心理干预D. 西医手术治疗(正确答案)38. 中医科研中,如何对待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关系? [单选题] *A. 完全排斥现代医学理论B. 完全依赖现代医学理论,忽视传统理论C. 在保持传统理论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理论的精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正确答案)D. 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无关联39. 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哪种方法常用于评估中药方剂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单选题] *A. 生理指标检测B. 心理评估量表C. 问卷调查和访谈(正确答案)D. 影像学检查40. 中医科研中,如何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究效率? [单选题] *A. 完全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忽视传统方法B. 仅使用传统方法,拒绝现代科技手段C. 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适度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促进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正确答案)D. 对现代科技手段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适用于中医研究4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科研中的伦理原则? [单选题] *A.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B. 保护患者隐私C.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正确答案)D. 确保患者安全42. 中医临床研究中,如何确保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单选题] *A. 仅选择病情严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B. 仅选择年龄、性别等特征相似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 通过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确保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正确答案)D. 仅选择易于随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3. 中医科研中,如何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单选题] *A. 仅依赖研究者的记录和回忆B. 不进行数据复核和验证C. 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并进行严格的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正确答案)D. 随意修改和删减数据以满足研究目的44.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科研中常用的观察方法? [单选题] *A. 望闻问切B. 实验室检测C. 影像学检查D. 动物实验(正确答案)45. 中医临床研究中,如何合理确定样本量? [单选题] *A. 随意选择样本量,不进行统计学分析B. 越大越好,尽量选择大样本量C. 根据研究目的、效应指标和统计学原理合理计算并确定样本量(正确答案)D. 样本量对研究结果无影响,无需考虑46.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科研中常见的伦理问题? [单选题] *A. 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B. 患者隐私的保护C. 研究结果的公开和共享(正确答案)D. 研究者的经济利益冲突47. 中医临床研究中,如何确保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 [单选题] *A. 仅根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进行分组B. 仅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分组C. 采用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生成等方法,确保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正确答案)D. 随机分组对研究结果无影响,无需考虑48. 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如何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单选题] *A. 仅依赖个别专家的意见和经验B. 不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复杂性C.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严格控制研究过程,确保结果的可靠性(正确答案)D. 随意修改和解释研究结果,以满足研究目的49.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科研中的常见误区?[单选题] *A. 忽视患者的整体状况,只关注局部病变B. 完全依赖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忽视中医特色C. 不考虑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D. 在临床研究中,忽视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和记录(正确答案)50.中医科研中,哪项措施对于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最为重要?[单选题] *A. 增加研究样本量B. 选择特定的研究对象C.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正确答案)D. 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

中医发展中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

中医发展中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

中医发展中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无论是中医学的人文文化研究,还是中医学的科学文化追求,都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有一部分中医人文文化研究是为文化而文化,似乎只要与文化“沾亲”就是积极进步的,甚至可以不需要现代科学视角的审视,或者凡是现代科学研究无法证实的内容均归于人文文化范畴。

也有一部分中医学的科学研究是为科学而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性质根本不加辨识,甚至对中医学内取象比类得出的传统概念都要作为科学实证研究的对象,而只要是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内容就要否定。

显然,以上两类观点都是不可接受的,出现这样的尴尬状态,表明学术界对中医学的文化认知和科学认知都存在着很大的混乱。

1 中医学的人文文化研究1 中医学的人文文化研究中医学的人文文化研究有两种出发点,一种是关注中医学的过去,即对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既往的演进规律的文化学研究;另一种是关注中医学的现在和未来,即对其当下面临困境的文化根源及其能够引领潮流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梳理,以期为当下面临的困境寻找突破口。

1.1 关于中医学的人文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从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的物质消费行为,到游乐及艺术鉴赏,获取新闻、知识、技能等精神消费行为,还有各种发明创造活动,总有一些文化现象伴随着每个人的现实生活。

所以,从根源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生存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1]925。

但从性质上说,文化现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它的含义中不包含价值判断,我们说一种文化时往往可以是进步的文化,也可以是反动的文化[2];可以是优秀文化,也可以是糟粕文化;可以是与科学同向的文化,也可以是与科学背离的文化;可以是积极的文化,也可以是消极的文化。

很显然,从根源上讲,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学,无论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还是狭义的文化角度来考察,都具有文化属性的一面,将其归于文化学范畴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这也是针灸疗法能够被联合国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要素。

关于采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关于采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关于采集2014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经费使用责任人签名的通知
各有关学院:
根据我校财务管理规定,2014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实行项目主持人、导师、行政管理部门签名制度,项目实施费用必须经项目主持人、项目指导教师和行政管理部门签字后方可报销。

现采集相关人员签名,以备报销时核对查验,签名采集表见附件。

请各有关学院务必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采集完毕的签名表纸质版交至行政楼214教务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科,联系人:祖强、贾静,联系电话:85811016。

附件: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责任人签名采集表
教务处
2014年10月23日
文档
附件: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注:省级重点项目、省级重点(自筹)项目即国家级项目
文档。

中医药学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_

中医药学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_

2.2 鉴别 ①性状鉴别:重楼呈结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长5~12cm,直径 1.0~ 4.5c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密生层状突起的粗环纹,外皮脱落呈白色,一面结节明显,结节上具有椭圆形凹陷的茎痕,另一面有疏生的须根或疣状须根痕。

顶端具鳞叶及茎的残基。

质坚实,断面平坦,白色至浅棕色,粉性或胶质。

无臭,味微苦、麻。

拳参呈扁圆柱形,常弯曲成虾状,长 6.0~15cm,直径 1.0~ 2.5cm,两端圆钝或略尖。

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全体具密而粗的环纹及根痕,一面隆起,另一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

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至棕红色,具35~50个黄白色小点(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状。

气微,味苦涩。

②理化鉴别:重楼取细粉0.5g,加水3m l,浸渍10min后,剧烈振摇,发生持久性泡沫。

拳参取一薄片(或粉末少量),加乙醇2滴与三化铁乙醇液1滴,显蓝黑色。

2.3 成分 重楼含皂苷,其皂苷元为薯蓣皂苷元。

并含有蚤休皂苷、蚤休士宁及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

拳参含有鞣质、蒽醌衍生物、黄酮类等成分。

2.4 区别应用 重楼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熄风定惊,有小毒。

主要用于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肝热生风及惊痫抽搐等症。

拳参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散痈结。

主要用于湿热泻痢、热毒痈疡、口舌生疮等症。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9,214,239.[2]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3.12.[3]林双峰,魏刚.不同产地九节菖蒲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药材,2002,25(4):266~267.[4]魏刚,方永奇,吴启端,等.GC-M S建立醒神滴鼻液中间产物质量控制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1,23(9):638.·信息摘萃·中医药学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王永炎院士接受《科技术语研究》专访,在谈到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时指出:“中医药学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是永葆其青春的古代科学。

论中医哲学方法的四大特征——以《内经》为例

论中医哲学方法的四大特征——以《内经》为例

作者: 申俊龙 [1];魏鲁霞 [2]
作者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1]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9[2]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66-69页
主题词: 中医方法;天人一体;辩证思维;审察观;直觉思维
摘要:中医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如诊法中的望、闻、问、切,疗法中的药物、针灸治疗等;中医方法属于哲学思维和抽象的性质,是指导各种具体方法的理论基础,总纲领和总原则,是对中医学方法的规律性的把握,是关于方法的体系.<内经>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治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辩证的逻辑思维原则和直觉意象思维的方法,使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获得有效的互补效果.其主要的中医哲学方法有四大特征:天人一体观;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观;内外辨证中的审察观;中医的直觉思维观.。

中医三境界论

中医三境界论

Three States for Chinese Medicine 作者: 申俊龙;魏鲁霞
作者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15-18页
主题词: 天人合一;气化;生命;境界
摘要:从总体上来说,道家、医家都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哲学思路。

但以《内经》为元典的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是合于天、人的共同运作规律,即医学之道主要是生命之道,也是气之道,这为王充等唯物主义的元气论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医家之境主要是生命气化之境,属认识论之本质、规律之境。

中医境界主要包括三方面:气化之境、人道之境和生命之境;显然,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处于永无止境的变化之中.即生命的绵延。

中医知识中意会特征形成的隐性路径探讨

中医知识中意会特征形成的隐性路径探讨

中医知识中意会特征形成的隐性路径探讨申俊龙;刘艳;魏鲁霞【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1(032)021【摘要】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a tacit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CM with the tacit nature should have the abilities of both inheritors' characterization, receivers' understand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 promotion 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 system guarante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we firstly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tacit knowledge, and then proposed the performance of Four Elements of TCM tacit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er path.%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意会性特征,其传承和创新也具有默会性、隐性和缄默性.它需要传播者的表征能力,接受者的理解、领悟、意会能力和组织制度的促进能力.通过对意会知识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医意会知识的特征,并由此提出了中医传承中意会性知识四大要素的表现及转移的路径特征.【总页数】4页(P9-12)【作者】申俊龙;刘艳;魏鲁霞【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相关文献】1.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和分享的影响 [J], 方润生;王玲玲2.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特征、形成与共享 [J], 张新良3.中医学隐性知识特征及中医思维培养策略 [J], 张靖;刘钊;白俊杰;李蔓荻;谷晓红4.中医知识中意会特征形成的隐性路径探讨 [J], 申俊龙;刘艳;魏鲁霞5.中医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形成缘由研究 [J], 曾智;申俊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
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13(034)019
【摘要】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生与发展的土壤.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历史进程中传承创新有其内在的发展演化规律.古代注疏经典的解释方法类似于近代诠释学方法,每一代人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体悟了解经典文本,去诠释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这实际上形成了传承创新的互动,"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循环在这种反复的运动中螺旋上升.需借助时代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努力实现具有中医药特色文化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方法.
【总页数】5页(P90-94)
【作者】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5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探论 [J], 郭开虎; 潘剑锋; 邓怡舟
2.中国-东盟跨国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互动与创新传承——中国-东盟跨国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之一 [J], 黄玲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探析 [J], 许佳[1];张荣兴[1]
4.“擦亮三张名片” 唱响山中医品牌--山东中医药大学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打造文化育人阵地侧记 [J], 王文姮;孙艺真
5.传承创新武术文化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探究 [J], 吴宝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知识概念形成的思维特征与临床价值分析——基于意义建构理论

中医知识概念形成的思维特征与临床价值分析——基于意义建构理论

中医知识概念形成的思维特征与临床价值分析——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王震;王睿;魏鲁霞;申俊龙【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8(039)001【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原点和逻辑的起点,概念的定义方法决定了知识的特征和发展路径,东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源于概念的形成方法不同.中医知识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概念定义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知识概念体系.中医知识概念价值主要对中医药临床实践者的临床整体视阈的思维方式和个体化辨证施治的实践技术系统的认知信念产生重要影响.运用现代意义建构理论诠释了中医知识概念形成的思维特征,并对其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展开讨论,以探究中医知识概念对临床创新的价值,从而更深入解释中医知识系统的独特性.%The concept is the origin of the mind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logic.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knowledge.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s are deriv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knowledge is influenced by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has a unique conceptual definition method,forming a special system of knowledge concept.Conceptual value of TCM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inking mode of clinical holistie visual threshold of clinical practitioners of TCM and cognitive believes of practical technology system based on individualiz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his paperuses modern theory of sense-making to interpret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CM knowledge concept and discuss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CM knowledge on clinical innovation,which can further explain the uniqueness of TCM knowledge system.【总页数】4页(P71-74)【作者】王震;王睿;魏鲁霞;申俊龙【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2;R2-03【相关文献】1.意义建构理论视角下中医知识概念形成的思维特征分析 [J], 王睿;魏鲁霞;申俊龙2.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研究——以壳牌石油为例 [J], 骆嘉琪;李伟侠;匡海波;齐丽云3.积极和消极展现规则对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机制——基于意义建构理论 [J], 刘兵;崔文静;李嫄4.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领导者跨域发展研究 [J], 徐哲根;栾绍娇5.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意义建构理论视角 [J], 白福臣;吴春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

周文泉精于辨证、治养结合的老年病专家周文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周文泉于1940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

在5年的学习期间,立志远大,勤奋刻苦,除了掌握教科书上的内容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是在书馆中度过的,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代文献,写下了百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将来步入中医学这个广阔的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工作,从此,作为一名医生,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为了开展中医急症和肾病的研究,收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虽然十分辛苦劳累,但却提高了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周氏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对心血管病、老年医学(延缓衰老、老年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病、老年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震颤麻痹等)进行了研究,有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当代知名的中医专家。

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扶掖后学,医德高尚。

临证时,既坚持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勇于吸收和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力求对疾病做出符合实际的全面诊断,从而更有助于正确遣药组方,提高疗效。

对于老年病,他十分重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用药必周密筹虑,不仅要求祛邪而不伤正,还要做到治养结合,寓防于治,防治结合。

周氏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是永无止境的。

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周氏仍挤出时间,笔耕不辍。

多年来在国家各类医学杂志上已发表学术文章130余篇,主编《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中国养生学精萃》、《中国传统养生术》、《老年病学临床研究》、《实用中医临床手册》、《实用急症临床手册》等,参加编著了《实用中医内科学》、《传统老年医学》、《传统养生康复医学》、《实用中医保健学》、《实用中成药》、《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实用中医药膳治疗学》等20余部医学专著。

中医科学化的人类学观察

中医科学化的人类学观察

中医科学化的人类学观察言说“科学”—中医科学化的人类学观察…把科学方法上升到意识形态,加上那些关于认识论的夸夸其谈,科学的重要性总是被炒得很高,因为这样一来人们便不再分心去实践其它其它形式的知识,尽管那些知识对于认识世界可能会更加有效。

从这点来看,科学—这个我们必须要玩的游戏—是需要言说的,需要说服相关的社会成员相信,被言说的这个知识是通往(人们)欲想的客观(因而也真实)的权力的路径。

当娜哈拉维[1]引言2000年的中医界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

这场争论源自一篇宣言性质的文章,题为“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发表于1999年最后一期《上海中医药杂志》的“世纪论坛”专栏,为开卷第一篇。

这篇文章首先大肆指责中医“对现代医学的无知和对传统中医的狂妄自大”,提出“当务之急要使正视中医落后的‘知耻’思想真正成为一种中医精神”(蔡定芳,4页)。

然后,作者提议科学化中医就是要使之“西医化”,因为“现代西方医学是牢牢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是最值得中医学习的,也是中医必须学习的。

连现代医学都不想学或不敢学,哪有真心学习现代科学?连中西医结合都不肯接受,哪有诚意接受中医现代化?”(5页)最后,作者建议“要对现有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真正将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纳入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6 页)。

文末作者再次大声疾呼:“中医落后了!落后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7页)。

作者蔡定芳,中医学博士,现在上海着名西医院华山医院工作。

这篇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

很快,一系列的回应文章就出现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并绵延了整个2000年。

其中一篇由三位知名老中医联名而作,对蔡文逐字逐句进行了批驳。

该文开篇即言,蔡文令他们“不寒而栗”(张镜人等,7页)。

三人明确表示,“中医要发展,要现代化,但中医的“质”不能变,中医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发展”。

尽管对蔡的批判言辞犀利,作者们也同意科学化是必要的,承认“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医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科学化、现代化”(7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堡 垦垫
医学 与哲学 2 0 1 4 年2 月第 3 5 卷第 2 A期总第 4 9 4期
中 医 目 的 方 法 之 人 文 科 学 性
— —
兼 与魏 鲁 霞 、 申俊 龙 、 叶 盛平 商榷
摘要 : 学 派 间 方 法 论 差 异 影 响 中 医发 展 方 向 。 中 医学 的 目的和 现 代 医 学 目的 的 一 致 性 , 要 求人 文 和科 学 方 法 不 能 矛 盾 , 应
l o n g,Ye S h e n g p i n g CHEN Y/ 一 l i e .Na n n i n g Mu n i c i p a l Pr o j e c t Ma n a gn g 5 3 0 0 1 1 ,Ch i n a
词 句注疏的结果 ; 公 理 化 设 计 不 失 为 一 种科 学 方 法 。
关键词 : 中 医 方 法 , 人 文 科 学 性 ,公 理 化 建 构
中图分类号 : R2 一O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0 7 7 2 ( 2 0 1 4 ) 0 2 —0 0 7 3 —0 4
g e n e r a t i v e t h e o r y ,c u l t u r a l g e n e t h e o r y l o s e me d i c a l p u r p o s e i n p u r s u i n g p e r f e c t i o n .W e s h o u l d q u e r y t h e c r e a t i v e t h i n k i n g s t y l e o f i n v i s i b l e k n o wl e d g e ,a n d i n h e r i t TCM wi t h c r i t i c i s m . Yi n a n d Ya n g h a r mo n y c a n b e e x p l a i n e d Yi n a n d Ya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wh i c h i s e q u a l t o h e a l t h, a n d d e mo n s t r a t e d b y mo d e r n s c i e n c e c o n c e p t ,r a t h e r t h a n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g r a mm a t i c a l wo r d s c o mme n t a r i e s .I n a d d i t i o n,a x i o ma t i c d e s i g n i s r e g a r d e d a s a k i n d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me t h o d .
Ke y Wo r ds: me t ho d o f Tr a di t i o na l Chi ne s e Me d i c i ne,s c i e nt i f i c i t y o f hum a ni t i e s,ax i om a t i c c o ns t r u c t i on
Ab s t r a c t: The me t ho d。l o gi c a l d i f f e r e nc e s be t we e n s c h ool s a f f e c t t he de v e l opm e n t di r e c t i on of Tr a di t i ona l Chi ne s e Me d i c i n e ( T CM ) . The c o ns i s t e n c y i n TCM pur po s e an d m ode r n m e di c i ne p ur p os e r e qu i r e s hu ma ni s t i c m e t ho ds a nd s c i e nt i f i c me t ho ds c a n n ot c o nt r a d i c t i o ns, w h i c h s h oul d be i nt e gr a t e d i n t he pe r s pe c t i v e of s ys t e m s c i e nc e . Cl a s s i c c o mm e nt a r i e s,
整合 在 系统 科 学视 角 下 ; 经 典 注疏 、 生成论 、 文化 基 因论 在 追 求 自洽 圆 融 中 迷 失 医学 目标 方 向 ; 质 疑 隐性 知 识 创 造 式 思 维 ,
对 中 医学 要 做 批 判 性 的 继 承 。 阴 阳和 谐 解 释 为 阴 阳 协调 , 与 健 康 概 念条 件 等 效 或 等 价 , 是 用现 代 科 学观 念 论证 、 而非 语 法
S c i e nt i f i c i t y o f Hu ma ni t i e s o f t h e Pu r po s e an d Me t ho d o f Tr a di t i o n al Chi ne s e Me d i c i ne: Di s c u s s wi t h We i Lu x i a, S he n Ju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