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7课 落日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浙江专用)二教师用书:第二专题第7课 落日含答案
第7课落__日生平经历朱启平(1915-1993),原名朱祥麟,浙江嘉兴人,杰出的战地记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被传诵一时,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文章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作品著有《朱启平新闻通讯选》评价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后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
(一)背景链接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在泊于东京湾内的美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
当天,《大公报》战地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就在舰上,距签字桌不过两三丈远,目睹了历时18分钟的受降仪式。
整个仪式结束时,正好是9时18分。
朱启平不禁联想到在过去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
在受访结束后,朱启平马上转到停泊在日本横须贺港的中军舰上,着手撰写著名的长篇通讯《落日》.这篇记述日本侵略者签字投降新闻的通讯,在当时《大公报》(重庆版)的重要位置刊登出来。
读者争相阅读,轰动一时。
(二)常识整理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
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方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
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三)博览悦读《落日》赏析《落日》这一长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新闻事件。
《落日》教案
授课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授课形式
落日
1.能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其妙处;
2.能提炼文章各部分要点,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精妙构思。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继续提高整体感知和领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字平实的语言中所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体现新闻侧记的文体特点;赏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节的力量
者这么刻画起到什么效果?
发言预设:
细节有:记者百态;徐永昌将军入场;如本代表
团到来;麦克阿瑟宣读到最后;日本代表签字;
麦克阿瑟签字;签字人员百态;投降书脏了;飞
机在上空;20 岁水兵的话等。
细节展示的效果:
①“投降书脏了”,作者借机把日本代表又嘲弄
了一番。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与日本人的运气是
没有因果关系的,这里只不过的借题发挥。
值”导入
特点。
征的横断面,通过若干个生动、感人的
镜头将横断面细致生动的表现出来;
2.展示细节,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
人,可以写人,可以记事。
3.要写现场的事件,选择材料要集中。
学生活动
信息技 术
二、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结构, 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 读课文,划段落,讨论。
课文
归 纳 文 章 中 心 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
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
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讨论问题 2:美国国旗来历和白马故事
多余吗?
2.回答预设: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
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
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
《落日》教案_1
《落日》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别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教学设想、因为是自读文,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成对的了解2、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看法。
阅读准备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朱启平(191-1993),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
194年日本无条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
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联系典范教材。
2、《落日》,194年8月1日本宣布无条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194年9月2日上午九时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为什么将这一举世瞩目的仪式放在军舰上?原来事出有因,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因此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那么仪式式应在一舰海军军舰上举行,以表彰海军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密苏里”号作为候选军舰。
3、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1967-1974年在任联帮德国总理。
二战期间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
获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
照片左上角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安妮小组。
二、预习要求、熟读文,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
2、整理结构、内容3、复习消息文体的常识,区别消息和通讯的不同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二、导入文悠悠五十年的中华民族,有诗情博发的过去,也有沉痛无比的昨天,尤其我们同世界人民一同经历了法西斯的铁蹄,也共同见证了胜利的时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近代发生的几个重大事。
优质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课件:第二专题《落日》(共71张PPT)
正是由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领军 总司令部在1945年12月15日发出 “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 国家的特殊关系。进而,根据宪法 的政教分离的原则,1952年9月, 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渐 次失去昔日的显赫地位。
但是,在宗教法人“靖国神社规则” 和“靖国神社社宪”中,仍明确写着 靖国神社是根据明治天皇“安国”圣 旨,“为使阵亡者流芳万代”而创设, 目的是“宏扬神德”,教化遗族。日 本遗族会、自民党遗族议员协议会等 团体也打出靖国神社“非宗教论”的 幌子,主张通过立法将靖国神社由宗 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家守
实际上,试图将靖国神社由宗 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 家守护靖国神社,这一动作的 本身已构成靖国神社问题的发 端。
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 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 以来保守势力处心积虑要冲破禁区。 1951年10月,在旧金山条约签字后, 在举行大祭当天,首相吉田茂率阁僚 及众参两院议长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 自那以后,几乎每届首相都到靖国神 社参拜,尽管明目张胆地在8月15日 (战败日)以首相身份参拜的为数极少。
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 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 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决 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因此海军部长福 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式由陆军将领主持, 那么仪式式应在一舰海军军舰上举行,以表彰海 军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 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 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密苏里”号作为候 选军舰。
落 日
作
者
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 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 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 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 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 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 《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
《落日》优秀教案共3篇
《落日》优秀教案共3篇《落日》优秀教案1《落日》优秀教案一、教案简介《落日》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以一个女孩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以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为特点,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悲哀。
本教案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通过教学《落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了解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能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倾向。
3.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文本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张爱玲及其作品1.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介绍《落日》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和主题,以及她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3.讨论张爱玲的作品中通常涉及的主题,其中包括爱情、婚姻、人类性格等。
第二课时:文本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逐段阅读《落日》,结合背景资料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包括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时间与空间的设置、语言运用等。
3.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分析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讲解小说的结构、篇章安排以及语言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的艺术特征。
2.让学生重读文本中的重要段落,欣赏语言的音律、意象、修辞等美学特征。
3.提供多种文学鉴赏角度,如情感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课时:批评性思维与写作1.让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批评性分析。
2.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某一细节或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要求从小说中的某一元素出发,自行构思故事,并进行写作。
四、教学评估1.考核学生对《落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评价学生在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3.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一语文必修课程《落日》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课程《落日》教案设计高一语文必修课程《落日》教案设计《落日》是语文版高一必修课文,下面是高一语文必修课程《落日》教案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目的:1.能纯熟朗读课文,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才能。
3.通晓____军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意识。
教学重点:1.“点”与“面”结合的写法;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1.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展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____缴械投降。
随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我们可以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那次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承受____政府投降的仪式冲动吧!本文就是直接记录____投降的仪式的,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
二、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展展开式的表达。
它与消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体,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敏运用表达、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三、历史背景1945年8月15日中午,____天皇向全国播送了承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
____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____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四、把握构造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提醒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
前半部分(第1-2段)写结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
高一语文必修课程《落日》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课程《落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情感把握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夕阳这一自然现象,提问:你们对夕阳有哪些印象和感悟?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
3.分析课文(1)分段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重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a.分析文章的“落日”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b.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c.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a.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夕阳的理解和感悟。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夕阳的情感态度。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a.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
5.课堂小结(3)强调文章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夕阳的作文,要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五、课后反思1.学生对夕阳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刻?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3.学生是否学会了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4.学生对文章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何认识?1.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夕阳这一自然现象,提问:你们对夕阳有哪些印象和感悟?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
3.分析课文(1)分段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a.第一段:描绘夕阳的美丽,表达对夕阳的喜爱和赞美。
b.第二段:通过对比,表达作者对夕阳的留恋和不舍。
c.第三段:抒发作者对夕阳的感慨,反思人生的价值。
高中苏教版语文(浙江专用)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七)落日+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七)落日一、语言表达专练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但是,在全舰________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②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________,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
③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________,目不暇接。
A.庄重安闲琳琅满目B.庄严安闲五光十色C.庄重安然五光十色D.庄严安然琳琅满目解析:选B“庄严”是庄重而严肃的意思,比“庄重”更符合当时的气氛。
“安闲”比“安然”更能表现出美国作为这次仪式的主人的悠闲姿态。
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梅津美治郎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
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了,真是天网恢恢,天理昭彰....!C.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D.著名记者朱启平写下了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落日》,向祖国人民报告日本法西斯签署无条件投降议定书时的场面。
解析:选D“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在这里词不达意。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
B.我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还从来没有见过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
C.“密苏里”号上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往来互相招呼。
D.因为我们这些记者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
解析:选A B项,语序不当,“在这样一块小地方”应放在“没有见过”之后;C项,句式杂糅,将“往来互相招呼”去掉;D项,语序不当,“因为”应放在“记者”后。
落日 教师版导学案.doc
《落日》教学案高三语文组刘腾一、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及其特点。
2学习细节描写,尝试比较阅读,体悟文本精彩,品味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战争。
二、走近作者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燕京大学高才生,祖籍浙江海盐,出身江南世家大族。
一二九运动爆发时,由医学改读新闻专业,七七事变后缀学南下,转到复旦大学。
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1945年日本投降,作者被派往日本现场采访,有幸目睹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
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 “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三、预习积累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母()梯族()新娜()动« ()首捨()阶而上半恥()虔()诚® ( )雪顷()刻海风轻拂()2.梳理文章内容、结构四、文体介绍1.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详细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见的文体。
2.通讯的分类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小故事、集纳、纪实、见闻、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3.通讯的基本特征:现实性、形象性、评论性。
教师导入:灾难深重的民族为了生存与复兴,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
让我们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再现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教师:首先让我们整体把握文本,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
(2个人)五、文本研读1、预习检测(1).学生思考回答:《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注意新闻六要素的完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通讯的写法特点2、领会文章中表露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学习通讯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和思想性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日落》有怎样的丰富含义。
(参考:日落时分完成本文;日本帝国主义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时代将随着明天的太阳升起)二、作者简介1、本文写作背景(学生):抗战胜利,日军投降的时刻。
2、本文作者:嘉兴人朱启平,人称为范长江之后的与之齐名的`名记者,《大公报》派去采访日军签降仪式的三位中国记者之一。
三、研习课文:(一)体会作品的新闻性特征1、新闻作品有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的特征,本文这些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明确:所写为作者亲眼目睹,时间写得细,人物真实,过程清楚,显示了极强的真实性;本文完成于1945年9月3日日落时分,9月4日即见报,显出了其及时性;记述客观,没有强烈的感情冲动,显其客观性。
(二)体会作品的文学性特征1、本文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何好处线索分明。
(参考:全文时间是线索线索分明,思路清晰,事件发生过程清楚)2、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写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的?3、结合课文第三部分“仪式开始”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庄严肃穆”的联系通讯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麦克阿瑟发言的特点;日本人审视投降书;水兵谈笑声停。
麦克阿瑟用六枝笔签完字。
美国中国都有人陪同签字。
日本代表肃立。
)既细节描绘注重场面渲染是通讯的一大特点,师见机引出通讯与新闻的不同。
(三)体会作品的思想性特点朱启平说过,“一笔在手,心中当有亿万人民”,他的中国记者的立场和倾向体现在什么地方(参考:签字宣名者只写美国中国;“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中国最严肃”;“九一八”。
【精品】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和平和祈祷落日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落日[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密密簇.簇( ) 怒吼.( ) 顷.刻( )勋绶..( )( ) 桅.杆( ) 瘸.腿( )昭.彰( ) 厥.功甚伟( ) 湔.雪( )摄.影( ) 半晌.( ) 炽.热( )【答案】 cù hǒu qǐnɡ xūn shòu wéi qué zhāo jué jiān shè shǎnɡch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 拾.级拾.荒(2)⎩⎪⎨⎪⎧翘.首翘.尾巴【答案】 (1)shè shí (2)qiáo qiào2.语境辨析法(3)听说十里堡.( )有个堡.( )垒,好多人去参观过。
(4)儿子因应.( )酬而常常醉酒,母亲心疼不已,发微博向省委组织部部长求助:“我应.( )该怎么做?”【答案】 (3)pù bǎo (4)yìnɡ yīnɡ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荣ténɡ 写 (2)⎩⎪⎨⎪⎧ 读寒(3)⎩⎪⎨⎪⎧ 梯 乐晕 耀 (4)⎩⎪⎨⎪⎧目不 接不掩瑜闻名 迩蒹【答案】 (1)誉 誊 (2)宣 暄 (3)舷 弦 眩 炫 (4)暇 瑕 遐 葭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不可一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厥功甚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志不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目不暇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网恢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天理昭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几何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五光十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高中语文《落 日》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落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与“消息”的比较中,了解通讯作品的叙述更具体、描写更详细、议论更给力的基本特征;2、初步学会从“眼光”的角度来欣赏通讯类作品的写作艺术,理解优秀的通讯作品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有机地融入自己的爱憎情感;3、理解“永志不忘”、“中国应新生”的时代内涵。
【学情分析】《落日》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唯一的通讯,文体独特。
同时,它又是报章上最为常见的文体之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尤其,在当前深化课改的背景之下,本课的教学意义更不容忽视。
这篇通讯报道的历史事件重大,但时间久远,基本事实学生们众所周知;加之,其叙事简洁,言语浅易,对于今天的高中学生而言,其语文教学价值又似乎难于发现。
本课例设计,采用“文本对读”的教学策略,精心选取了两个对读文本——一则朱启平自己写的“消息”,一段美国记者荷马写的“通讯”,设置了三个“文本对读”环节,旨在对比研读中,不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品味,从而充分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准确认识“眼光”对通讯写作的重大意义,学会从“真实”与“情感”的协调性上来阅读这一类作品。
【重点难点】学会从“客观真实”与“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角度来欣赏通讯类作品的独到“眼光”。
【教学过程】【导入】看《大公报》头版今天我们继续苏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历史的回声”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把对历史关注的视点,从《六国论》、《阿房宫赋》的那个遥远的战国时期,拉回到最近的60年前。
(投影一份旧报照片,品读其头条标题:日本投降矣)这是1945年重庆《大公报》的一个头版照片。
大家知道这个硕大的标题报道的“日本投降”,准确的时间吗?(学生回答后,投影资料,强化印象: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9月2日向盟军签署投降协议。
)同学们,这一天的《大公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级革命文物了。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标题,特别是标题里的一个“矣”字,大家能体会这个字所包含的特殊味道吗?的确,这个字充分地表达了抗战胜利带给人们的喜悦之情、艰辛之感。
高中语文《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落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极其特点。
2.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3.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1.通过学习了《西地平线上》,我们感受了自然界的落日是何等的壮美,虽没有亲眼目睹,但随着作者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这世间上的大美;但是二战历史上的落日大家肯定都不曾见过,今天我们就随着朱启平来目睹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落日。
2.作者简介: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
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
获悉1945年9月2日,,朱启平马上乘美国军舰到达东京湾,目睹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
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二.文体介绍1.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
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
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2.通讯的基本特征:真实性、生动性、评论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学生思考回答:《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明确]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向联合国投降。
2.学生思考: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是否文不对题?有独特的含义吗?[参考]“落日”运用双关手法:①作者在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后,就到横须贺港的另一条军舰上去写作这篇报道。
浙江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落日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
浙江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落日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浙江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落日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1、了解日本签字投降这一起初历史事件。
2、结合文中议论、抒情句子来体会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现场的感受,从而理解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的特点。
1、体会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出的现场感受。
2、理解通讯使用抒情、议论等手法对新闻真实性产生的作用。
Ⅰ教材助读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朱启平〔1915-近〕,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人称“状元之作〞,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
2、《落日》,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时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为什么将这一举世瞩目的仪式放在军舰上?事出有因,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激发了陆海军之间根深蒂固的军种矛盾(此时空军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军种),海军在战争中出力甚多,到了胜利一刻,却让一位陆军将领站到台前,这将给人以主要是陆军将日本打败的印象,因此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那么仪式应在一艘海军军舰上举行,此外麦克阿瑟作为同盟国代表签字,那么尼米兹就将作为美国代表签字,以表彰海军在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的“密苏里〞号作为候选军舰。
这一建议立即获得批准,这样“密苏里〞号就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场地。
3、签字仪式上,“密苏里〞号军舰悬挂的国旗的情况哈尔西〔“密苏里〞号军舰的舰长〕得知他的旗舰将成为签字仪式所在地时,非常高兴,并特意致电海军军官学校博物馆,请求借该馆收藏的一面旧国旗。
高中语文落日说课稿
高中语文落日说课稿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10分,日本的投降仪式就在那天举行,《落日》就是在那天朱启平经历了那场投降仪式后,有感而发写成的!下面店铺给你分享高中语文落日说课稿,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落日说课稿《落日》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落日》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整个专题属于“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但可以以学生的“自我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不必面面俱到,句句落实。
《落日》从文体上看属于新闻类的“通讯”,曾被编入大学新闻系教材,学习新闻写作的人常视之为范本。
应以此范本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和基本写法,教学过程可围绕这一重点展开。
《落日》记录了一个极有历史意义、值得“永志不忘”的瞬间,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的好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应着眼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危机感,让学生确有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1.结合研读文本,介绍一些通讯写作的知识,体会“范本”的示范性。
2.领会文章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发学生的“历史之思”。
3.提升学生实际采访和撰写通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高中语文落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有资格叫作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师:历史与现实其实是不可分割的,苏洵、杜牧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苏轼、稼轩咏怀古迹,心潮难平。
铭记历史,正视历史才能“明兴替”、“知得失”,才能把握今朝,赢得未来。
今天有人面对历史百般回避,妄图篡改,甚至把“入侵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感谢60多年前《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先生以他的如椽大笔记录了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一幕值得我们“永志不忘”!【多媒体投影出《落日》,附图: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前排右)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二、〔背景介绍〕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落日(一)背景链接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在泊于东京湾内的美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
当天,《大公报》战地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就在舰上,距签字桌不过两三丈远,目睹了历时18分钟的受降仪式。
整个仪式结束时,正好是9时18分。
朱启平不禁联想到在过去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
在受访结束后,朱启平马上转到停泊在日本横须贺港的中军舰上,着手撰写著名的长篇通讯《落日》。
这篇记述日本侵略者签字投降新闻的通讯,在当时《大公报》(重庆版)的重要位置刊登出来。
读者争相阅读,轰动一时。
(二)常识整理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
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方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
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
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博览悦读《落日》赏析《落日》这一长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新闻事件。
“落日”这个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虽然事件并非发生在日落时分,文中也没有涉及太阳的地方,不过绝大多数读者心领神会,知道“日”就是指日本,“落日”就是指日本战败投降。
作者朱启平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打量这个历史事件的,以中国人的心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落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永垂史册的经典,因为“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落日》在写作上很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在材料的组合方面,既注意到面上,又能突出要着重表现的那一点;既抓住了中心,又能网罗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
作品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一是因为有一个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二是得力于线索的把握。
70年的奇耻大辱,14年的国仇家恨,今日一吐为快。
但是历史的教训不能忘,民族自强仍然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者始终把握住“永志不忘”这个主题,并且作为血脉贯穿在全部材料之中。
作者除了抓住一般叙事作品写作常用的时间线以外,还抓住整体氛围设置这条线。
氛围设置的线为“简单、庄严、肃穆”,在开头总写以后,后面就多方加以渲染。
第二,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新闻作品也要有好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如果作者抓住了这个细节致力加以表现,人物就会跃然纸上。
为了讲清楚,我们将美国名记者菏马·比格特通讯笔下的日本代表签字时的细节展示出来,以和文本中的描写作一番比较: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
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一份约12×18厘米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
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
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军。
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
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
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
梅津签字的时候,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朱启平在文中的细节描写,看起来很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日本代表的仇恨和蔑视。
重光葵签字时的故作镇静,梅津的失态,都写出了他们的丑态。
比格特的描写,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写进去了,在体现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像说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是“急不可耐”“草草地签上名字”。
此外,他说梅津是坐着签字的,依据史料,梅津是站着签字。
也许他的瞬间观察不如朱启平仔细。
比格特的误判,可能与日本人的身材以及他的观察角度有关。
第三,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
新闻写作,国外新闻界一般不主张直接发议论。
而中国史传散文常常是记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通讯写作就继承了这个传统,朱启平的通讯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本文正是因为体现了这一点,而显得酣畅淋漓,不仅使人有所知、有所感,还使人有所领悟,把自己的思想触角延伸到历史的深处。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顷.刻间(q ǐn ɡ) (2)勋绶..(x ūn sh îu) (3)一瘸.一拐(qu ã) (4)淞.沪(s ōn ɡ) (5)半晌.(sh ǎn ɡ) (6)沦.陷(l ún) (7)厥.功甚伟(ju ã) (8)湔.雪(ji ān)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拾拾掇(sh í拾级(sh â (2)翘翘尾巴(qi ào 翘首(qi áo2.语境辨析法(3)听说十里堡.(p ù)有个堡.(b ǎo)垒,好多人去参观过。
(4)儿子因应.(y ìng)酬而常常醉酒,母亲心疼不已,发微博向省委组织部部长求助:“我应.(y īng)该怎么做?”(二)写准字形(1)xu àn(炫xu àn(眩 (2)闻名xi á(遐xi á(瑕(3)t ãn ɡ(誊荣y ù(誉 (4)xu ān(喧寒xu ān(暄(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2)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3)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
(4)天理昭彰:迷信说法,认为天能分辨善恶,主持公道,会给善恶以相应的报应。
(5)厥功甚伟:他们的功劳很大。
厥,代词,其;甚,非常,很。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天网恢恢....才能....的黑社会老大最终落入法网,锒铛入狱。
曾几何时....,疏而不漏。
不可一世出狱获自由啊!辨析:“曾几何时”运用错误,该成语不能指代未来时间。
其他成语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目不暇接vs应接不暇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这篇通讯报道了怎样的一个新闻事件?事件的意义是什么?明确:这篇通讯详细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意义: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
2.读完这篇通讯,涌动在你心中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明确:(示例一)精神上备受鼓舞,心中觉得异常痛快,报道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示例二)抑制不住地想笑,内心充满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示例三)大快人心,毁坏人类文明的毒瘤终于被铲除了。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品读精彩语段,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明确:总起全文,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强调时间是“9时10分”?强调“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答:明确: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
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强调地点之近,既说明“我”是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见证者,又突出了新闻的现场感与真实性。
3.第3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明确:舰着新衣,国旗飘扬,马达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二、阅读课文“仪式开始”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描述这样重大而又严肃的仪式时,为什么要写“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答:明确:写水兵们的轻笑,一是因为现场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纪实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也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表达作者和无数人内心胜利的喜悦和对敌人的蔑视。
5.对日本代表“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明确:日本代表“木头人一样”的姿态与他们昔日的不可一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沮丧和无奈,更突出了战胜国胜利的喜悦。
6.这部分在最后点出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并由时间引发联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样写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抒发感慨。
写出了历史的无情和有情。
两个民族,三个历史片段,两种状态。
“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用近于史家凝练的笔法表达作者对于历史的认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
仪式是在上午举行的,为什么却以“落日”为题?答:明确:“落日”文题有双关意义。
作者在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以后,就到横须贺港另一条军舰上去写作这篇报道。
写完时正是落日时分。
朱启平触景生情,就以“落日”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
另一方面,日本国名中有“日”字,国旗是太阳旗,以此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写法领悟]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的方法,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到“代表到来”到“仪式开始”到“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前推,画面由远景到中近景到特写镜头。
这样安排,既注意到了面上,又能够突出要着重把握的那个点;既抓住了中心,又能将有助表现中心、饶有风趣的材料组合为一个整体。
[写法指导]1.抓准点。
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场面特点的人、事、景物进行详细描写。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深度。
2.写好面。
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要顾及大局,体现广度。
3.“点”“面”有机结合。
这样,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感情。
在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要学习运用这种技法,考试时经常从片段写作角度考查。
[针对练笔]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校园生活场景。
答:参考答案:跳绳比赛真有趣!随着一声哨响,同学们快速地甩动手中的绳子,飞快地跳起来。
你看刘洋,挺直了腰板,手不停地甩动着绳子,脚不停地跳,活像个腿脚利索的小猴子。
他的铁杆哥们都扯着嗓子喊:“洋子,加油!”再看看那边的小敏,脚被绳子套住了,她在那儿急得脸通红。
“哧”一声,比赛结束了。
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刘洋,牛,一百二十三个!”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正义1.从教材中积累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多年来的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