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案例白涛)

合集下载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案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案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关键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执教线索: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f(x),x∈A ,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任意角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常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解决与任意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引入一道与正弦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一个山坡上,男子站在离斜坡底部70米的位置,仰望山顶的夹角为30度。

如果山坡的坡度是20%,请问山顶离水平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希望能够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问题的动机。

二、任意角的概念(10分钟)1.定义:任意角是指一个角,它的终边可以落在任何一个位置,不限于标准位置;2.角度和弧度的转换;3.任意角的象限与正弦、余弦、正切的正负关系。

三、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15分钟)1.正弦的定义:对于任意角α,其正弦值为α点的y坐标;2.余弦的定义:对于任意角α,其余弦值为α点的x坐标;3.正切的定义:对于任意角α,其正切值为α点的y坐标除以α点的x坐标。

四、正弦、余弦、正切的计算方法(25分钟)1.利用单位圆的定义计算正弦、余弦、正切的值;2.利用诱导公式计算常用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值;3.利用任意角的性质计算非常用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值。

五、三角函数的性质(10分钟)1.周期性:三角函数在原点为对称中心,其周期为360度或2π弧度;2.奇偶性: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3.正负性:根据所处象限的不同,来确定三角函数的正负性。

六、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1.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如:计算高空小球的抛物线轨迹;2.学生进行演算,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

七、概念巩固与扩展(15分钟)1.综合运用各种三角函数计算任意角度;2.利用所学知识计算更复杂的实际问题;3.给学生一些拓展题目,巩固所学概念。

八、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整理知识框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能力目标: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德育目标: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值域:
练习1:已知角 的终边上一点 ,且 ,求 的值。
长线交与点 .
由四个图看出:
当角 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时,有向线段 ,于是有
, ,

我们就分别称有向线段 为正弦线、余弦线、位置:正弦线为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到 轴的垂直线段;余弦
线在 轴上;正切线在过单位圆与 轴正方向的交点的切线上,三条有向线段中两条在单位
圆内,一条在单位圆外。
②三条有向线段的方向:正弦线由垂足指向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余弦线由原点指向垂
足;正切线由切点指向与 的终边的交点。
③三条有向线段的正负:三条有向线段凡与 轴或 轴同向的为正值,与 轴或 轴反向的
为负值。
④三条有向线段的书写:有向线段的起点字母在前,终点字母在后面。
4.例题分析:
例1.作出下列各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解:由题设知 , ,所以 ,得 ,
从而 ,解得 或 .
当 时, ,

当 时, ,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第一课时(一)复习:初中锐角的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在Rt ABC ∆中,设对边为,对边为b ,C 对边为,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依次为,,a b a sinA cosA tanA c c b=== . 角推广后,这样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不再适用,我们必须对三角函数重新定义。

(二)新课讲解:1.三角函数定义αααααy α说明:①的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的终边没有表明一定是正角或负角,以及的大小,只表明与的终边相同的角所在的位置;②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对于确定的角,六个比值不以点(,)P x y 在的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大小;③当()2k k Z παπ=+∈时,的终边在轴上,终边上任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0,所以tan y xα=与sec r xα=无意义;同理,当()k k Z απ=∈时,x coy y α=与csc r y α=无意义; ④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对于确定的值,比值y r 、x r 、y x 、x y 、r x 、r y 分别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是以角为自变量,一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以上六种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

2.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3例1sin αtan αsec α例2(1)2解:(1)因为当0α=时,x r =,0y =,所以sin00=, 01cos =,tan 00=, cot 0不存在,sec01=, csc0不存在。

(2)因为当απ=时,x r =-,0y =,所以sin 0π=, cos 1π=-,tan 0π=, cot π不存在,sec 1π=-, csc π不存在。

(3)因为当32πα=时,0x =,y r =-,所以3sin 12π=-, 3cos 02π=,3tan 2π不存在, 3cot 02π=,3sec 2π不存在, 3csc 12π=-.例3.已知角的终边过点(,2)(0)a a a ≠,求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Ⅱ)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教案――――――――――――――――――――――――――――――――――――教材教案第1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3)根据定义理解公式一;2.能力目标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获得“发现”的经验,培养合情猜测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难点用角的终边上的点刻画三角函数。

案例(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观察投影片,思考问题:“我们已经学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们都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的函数,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教师——请同学们把给定锐角α放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其正弦、余弦、正切,并给出投影,图1.2-1。

学生——观察图1.2-1,在锐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 (a,b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写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锐角三角函数的这些坐标表示,形式上与点P 的坐标值有关,点P 的位置不同,表示式中的a,b 也就不同,但实际上,作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值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选择有关吗?请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不难探究出αααtan ,cos ,sin 的值与点P 的位置选择无关的结论。

师生——由此,师生达成共识:为了表示角α的三角函数值,可在α的终边上取一个“比较好”的特殊点。

同学们认为哪个点比较好?(发表各自的观点,说明理由)最后得出,将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作为这个特殊点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值比较好,形式简单!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角和函数方面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广了角的概念,一是给出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坐标表示,那么,将这两个工作成果结合起来,你能给任意角定义各三角函数吗?请交流讨论给出你们的关点。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又是学好本章教学内容的关键。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后,对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推广。

教材从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基础上衍生出丰富的三角内容,因此三角函数的定义整个三角部分的基础,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能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具体的角的各三角函数值。

(3)能根据定义判断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渡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 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领悟直角坐标系和单位圆的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3.情感目标和价值观:通过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体会函数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培养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类比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它是怎样定义的?学生口答: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为用坐标定义三角函数作准备.(二) 引伸铺垫、创设情景问题2:现在,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将角的概念已经推广到了任意角,上述定义能否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生思考:不能。

设计意图: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问题3:如何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师活动: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尝试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对 边邻边 α sin α=斜边对边,con α=斜边邻边,tan α=邻边对边图11、 把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 师生配合(学生口述,教师ppt 展示):把锐角α安装(如何安装?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2、 坐标化:3、 问题:如果将锐角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在角α终边上任取一点P(x,y),用点P 的坐标来重新得到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值。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掌握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3)能够根据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求出三角函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单位圆的引入,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三角函数的定义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教学难点用坐标法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是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2)提出问题:对于任意角,如何定义三角函数呢?2、新课讲授(1)单位圆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称为单位圆。

(2)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P(x,y),则定义:正弦函数:sinα = y余弦函数:cosα = x正切函数:tanα = y/x (x≠0)(3)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根据角α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正负,确定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3、例题讲解例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 P(3,-4),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解:因为 x = 3,y =-4,所以 r =√(3²+(-4)²) = 5sinα = y/r =-4/5cosα = x/r = 3/5tanα = y/x =-4/3例 2:确定角α所在的象限,使得sinα > 0 且cosα < 0。

解:因为sinα > 0,所以角α的终边在第一、二象限或 y 轴的正半轴上;因为cosα < 0,所以角α的终边在第二、三象限或 x 轴的负半轴上。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任意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诱导公式(一).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灵活应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渡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一】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o h ,它的直径为2R ,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 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 秒呢?利用初中所学的锐角三角函数知识,30秒后,h=h 0+Rsin30°,45秒后, h=h 0+Rsin45°.由此可见,只要知道旋转角的大小,就可以确定h 。

是一个由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关系,这就是本节课要给大家讲的三角函数.【复习导入二】初中锐角的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在Rt ABC ∆中,设A 对边为a ,B 对边为b ,C 对边为c ,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依次为sin ,cos ,tan a b a A A A ccb===.角的概念推广后,这样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不再适用,我们必须对三角函数重新定义. 【情境导入三】引入: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设锐角α的顶点与原点O 重合,始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那么它的终边在第一象限.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 a b ,它与原点的距离220r a b =+>.过P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 ,则线段OM 的长度为a ,线段MP 的长度为b .则sin MP b OP r α==;cos OM a OP r α==;tan MP bOM aα==. 【情境导入四】对于确定的角α,这三个比值是否会随点P 在α的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呢?显然,我们可以将点取在使线段OP 的长1r =的特殊位置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用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sin MP b OP α==;cos OM a OP α==;tan MP b OM aα==. 思考:上述锐角α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用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表示.那么,角的概念推广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对初中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修改,以利推广到任意角呢? 新授课阶段1. 三角函数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中,设α是一个任意角,α终边a 的终边P(a ,b Oxy与单位圆交于点P (a ,b ),那么:sin MP b OP α==;cos OM a OP α==;tan MP bOM aα==. 说明:(1)α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α的终边没有表明α一定是正角或负角,以及α的大小,只表明与α的终边相同的角所在的位置;(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对于确定的角α,三个比值不以点(,)P x y 在α 的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大小;(3)当()2k k Z παπ=+∈时,α的终边在y 轴上,终边上任意一点的横坐标x 都等于0,所以tan yxα=无意义. (4)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对于确定的值α,比值y r、x r、y x分别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正弦、余弦、正切是以角为自变量,一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以上三种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2.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定 义 域值 域sin y α=R [1,1]-cos y α= R[1,1]-tan y α={|,}2k k Z πααπ≠+∈R讲练结合例1 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2,3)P -,求α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解:因为2,3x y ==-,所以r ==sin13y r α===-;cos 13x r α===; 3tan 2y x α==- 变式训练1:已知角α的终边过点0(3,4)P --,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内容解析任意角三角函数在考试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角由“锐角”到“任意角”的推广过程中,研究的视角由“静态”到“动态”,同时研究的平台也由“平面图形”过渡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借助直角坐标系研究角,一方面引入象限角,使“角”的研究统一转化为“转动的边”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思路。

三角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因此本节课侧重于在一般函数概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学,让学生知道三角函数的是角与坐标(或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虽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但其认识只停留在三角函数是反映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边之间关系的层面上,有必要让学生从角与比值的对应角度重新认识。

“任意角三角函数”是“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因袭和扩张,但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推广呢?更合适的理由是任意角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为重要数模型。

在弧度制下(用单位圆的半径度量角)实现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再实现数到坐标的对应,会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本节课暂时不作过度的解释。

教材中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两种一一单位圆的定义和欧拉的传统定义[1]。

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使命看,单位圆的定义显得形式简单,便于研究性质,同时借助圆周运动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函数的周期性,某种意义上说,任意角三角函数就是圆的性质的几何表示。

但两个定义本质相同,相互之间一点就通。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单位圆法”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

2.会用定义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会求已知终边位置的角的三角函数值。

3.体会定义三角函数过程中的数形结合、化归、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前面学习了任意角的概念,你对它的哪些特点印象比较深?设计意图:对任意角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课的一个基础。

二、问题的提出任意角是一条射线绕端点O旋转生成的。

在角的旋转过程中,终边上的点都绕O点作着圆周运动。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案例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案例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教学对象:初中学生
3、知识背景: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余弦定理,余弦和正弦值的计算,化简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余切和正切值的计算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能
1、给定任意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求该角的余弦值或正弦值。

2、给定任意角的余切值或正切值,求该角的正切值或余切值。

3、应用三角函数求解不同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
(2)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3)学会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应用;
2、难点:
(1)对任意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的求解
(2)对任意角的余切值或正切值的求解
四、教学步骤
1、引入:
1)用图片让学生熟悉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学生熟悉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认识正弦函数函数:
1)学生间接求解任意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
2)用中位线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求解过程分解成熟悉的数学问题;
3)指出角30°,45°,60°时正弦函数可以将其表示为定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同引入方式的比较与思考
应当说,三位教师的引入各有特色。

教师甲在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系统中,以“在这些相交关系中,你认为哪种相交最特殊?”引出课题,并伴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举例、想象和语言叙述。

这一设计的特点是:注意知识的系统与联系;强调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

这样容易唤起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学习中形成的经验,从而明确“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使学习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教师乙利用一张生活图片提出“是否想到在立体几何中的什么与什么的关系”,由于“诱导”过分明显,学生就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线面垂直”。

虽然有后面的师生分别举例,但课题引入任务由这一句话已经完成。

虽然这一引入有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特点,但学生对看图片的意图、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与方法的联系与借鉴等很难觉察到。

另外,“线面垂直”的说法不好,至少出得太早。

另外,甲、乙两位老师用的“大漠孤烟直”的情景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不是一个好情景。

教师丙的引导语:“前面我们研究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今天我们要研究直线与平面的其他位置关系”以及图片,目的都是直指“要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

这样引入也稍嫌太快,学生对于“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和“如何学”等的感知都不充分,要学的内容与已有经验的衔接不够自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学设计中,应当重点考虑:如何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发展,以及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以自然、亲切地引出学习内容;如何在课题引入中融入“学什么、为什么、怎么学”的成分。

2.不同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
本环节涉及如下几个问题:定义的教学时间、典型实例的使用特别是提出什么问题、概括定义的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安排、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定义辨析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等。

(1)关于定义的得出过程
教师甲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并注意研究方法的引导。

把“异面直线垂直”转化为“相交直线垂直”是可以借鉴的经验,教师通过提示,不仅引导了思考方向,而且也渗透了类比、化归、降维等数学思想方法。

怎样的
“线线垂直”可以导致“线面垂直”?教师构建了“旗杆与变动的影子的关系”的情景,在学生得出“旗杆与变动的影子都垂直”之后,提问“地面上不是影子的直线是否与旗杆也垂直”?学生由“异面直线垂直”转化为“相交直线垂直”的经验,采用平移的方法(空间问题化归为平面问题的最常用方法),得出“也垂直”的结论。

在充分认知“旗杆和地面上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之后,再给直线与平面垂直下定义就比较自然了。

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对定义的充分感知过程,也是体会定义合理性的过程。

在教师甲的教学中,一开始让学生回忆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是一个不恰当的环节,因为它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引到“当直线与平面成90°时,直线与平面垂直”。

虽然可以再追问“如何刻画直线与平面成90°”,但这是一个学生“够不着”的问题。

所以,直接让学生回忆直线与直线垂直的研究方法更好,因为它是与本节内容直接相关的知识“生长点”。

教师丙也注意到思想方法的引导。

回顾“线面平行”位置关系研究中曾将“线面平行”关系转化为“线线平行”,体现了“平面化”和“降维”的思想,并指出“要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也可以转化为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垂直的问题。

”然后也利用了“旗杆与影子的关系”这一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特征,并让学生自己下定义。

教师乙的过程比较简单。

由教师自己举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际事例(“门轴问题”与“旗杆问题”),由教师自己指明可以将其他直线平移到过旗杆底部的位置。

因为采用了“告诉”的方法进行定义教学,因此很快(约3分钟)完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显然,这样的教学大大压缩了定义的形成过程,定义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得到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概念的概括过程不充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也建立的不牢固。

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模仿、机械记忆的层次上,自主性得不到发挥。

实际上,教师在提出“到底怎样才算直线与平面垂直呢?”以后,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感受,通过例子说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内涵,让他们参与到概念的概括过程中来。

与其它两位老师比较,教师乙在引导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特征时所用的时间较少。

这一现象有代表性,即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舍得在概念、定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上花时间,认为这样“太虚”,不如让学生多做几个题目实在。

因而概念教学常常用“一个定义三项注意”的方式,告诉学生定义的内容,强调几个注意事项(例如,这里强调“要注意,必须是‘任意’的”),然后就讲例题、做练习。

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是得不偿失的,对学生把握和应用概念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在学生没有基本把握概念内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用概念解决问题,结果只能是机械模仿,不可能有理想的解题质量和效率。

(2)关于定义的辨析过程
在讨论定义的过程中,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思考: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意义是什么?”并在“边空”提出“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其目的是用以辨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几位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不尽相同。

定义形成后,教师甲提问:定义中的“任意一条”能否用“无数条”替换?这个问题接连几个学生都不能回答。

教师提示可以举反例,学生也未能举出。

这说明学生对定义的内涵仍没有完全把握,定义形成的过程并不够完善。

教师乙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现之后作为练习提出:我们知道,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与平面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那么,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不垂直,是不是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都不垂直?
教师丙放在定义形成之后,辨析“任意一条”与“无数条”问题,从而引入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需要怎样的两条,为判定定理的引出服务。

虽然定义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后续学习中应当安排回顾、辨析的机会,但是定义的教学必须安排辨析过程。

所以,教师乙的定义教学过程是不全面的。

另外,几位教师安排的辨析过程都不充分。

(3)总体分析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利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特征,然后概括得出定义,再对定义进行辨析,是教学的基本环节。

其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有关键性影响。

这里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例子由谁来举。

我们看到,三位教师都自己先举例。

实际上,如果先让学生举例,并说说自己理解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含义”,然后教师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这样做的话,学生不仅有充分的直观感知活动,而且还有合情推理、逻辑思维的机会,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把握自然就更深刻了。

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抱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几何课不好上,学生的活动难安排,削弱了逻辑思维,但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关键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

第二,定义的辨析如何安排。

中学数学中的定义一般都是“充分必要条件”,对定义的辨析,一方面是对“关键词”的辨析,也就是对内涵的理解,例如能否把“任意”换成“无数”;另一方面就是从“充分必要条件”进行辨析,这里要设法让学生关注“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它与平面内的所有(或任意一条)直线是否都垂直?”和“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所有(任意一条)直线垂直,能断定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吗?”显然,三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只关注了前一方面,因此对定义的辨析不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