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与储量估算

合集下载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 SOC)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进而影响土壤质量的优劣和作物产量的高低,因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土壤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土壤有机碳包括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影响强烈的、易氧化分解的、对植物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

根据测定方法和有机碳组分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又表述为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开始较早, 在20世纪60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全球土壤有机碳总库存量研究。

但早期对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大都是根据少数土壤剖面资料进行的。

如1951年Rubey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关于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 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 Pg。

1976年Bohn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 soil association)的有机碳含量, 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2946Pg。

这两个估计值成为当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上下限值。

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需要,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

如Post等在Holdridge生命带模型基础上,估算了全球土壤碳密度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及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1m 厚度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1 395 Pg。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的发展, 为土壤有机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信阳自然环境简况

信阳自然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西、北两面与南阳市、驻马店市交界,素有鄂、豫、皖“三省通衢”之称。

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全市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总人口810万,辖固始、光山、罗山、淮滨、新县、商城、潢川、息县八县,浉河、平桥二区和五个政府派出机构。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5′~115°55′,北纬31°23′~32°37′,东西约205km,南北宽约142km。

信阳市工业城位于信阳市中心城区东部,西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沪陕高速、312国道、宁西铁路和京广高速铁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出入口及石武高铁信阳东站、京广高速铁路信阳客运站均设在辖区内。

项目厂址位于信阳市工业城中部,东至白蝶管业公司;西至航天路(工十四路);南至义阳大道,北与千里马工程机械公司相邻,项目用地总面积为100亩。

厂址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评价认为厂址符合用地规划要求。

2、地形、地貌信阳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

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面积近70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6.9%。

两山首尾相接,连成一体,蜿蜒于豫鄂边界,是江淮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大别山在信阳境内长约200公里,占豫南山地的80%;东段山脊高峻雄伟,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

桐柏山在信阳境内69公里,占豫南山地的20%,山势高峻陡峭。

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海拔50-100米,面积70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8.5%。

由于受淮南水系的强烈切割和冲淀,形成高差20~40m的丘陵起伏,岗谷相间的形态组合特征。

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酷似江南风光,是信阳的粮食生产基地。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SOCP)的库容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SOCP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

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

其有机碳总贮量约在1 400~1 500 Pg 之间[1(] 1 Pg=1015 g),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3 倍,大气碳库的2 倍多,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部分:活泼碳和不活泼碳。

其中不活泼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库的25%甚至更高[2],这部分不活泼的碳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千年以上)。

国外好多文献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三部分:活跃碳库(active carbon pool),缓效性碳库(slow carbon pool)和惰性碳库(passive carbon pool)。

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大约是土壤活生物量的2~3倍;缓效性碳库包含难分解的植物和较稳定的微生物,而惰性碳库是那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稳定的部分[3]。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过程的因子如气候、地形、土壤质地等都将控制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4]。

放牧、围封、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5]。

夏海勇等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秸秆添加越多, 碳库活度便越高, 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 降低腐殖化系数; 黏粒含量越高, 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 腐殖化系数便越高[6]。

对大兴安岭区域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趋势,也和土层厚度有一定关系[7]。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中包含的碳元素的总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对于土壤肥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一些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关的参考内容。

1.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大小和分布受到土壤类型、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深厚的沼泽和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则相对较低。

农田土壤和森林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而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具有较低的有机碳储量。

2. 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因素:-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不同,森林和湿地植被通常有较高的生物量和有机碳储量。

- 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对有机物质的吸附、稳定和分解能力不同,因此土壤类型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其稳定性。

-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于有机物质的吸附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具有高黏粒含量的粘土质地土壤通常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

- 土壤pH值:土壤pH值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有影响,进而影响有机碳的储存和释放。

- 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有重要影响,湿度适宜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有机碳储存能力。

3. 土壤有机碳储存与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储存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首先,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和有机物质的输入。

气候变暖和干燥可能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加快,从而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其次,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也可能影响气候变化,因为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呼吸、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碳平衡密切相关。

4. 土壤有机碳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土壤有机碳管理是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田产量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善农田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秸秆还田和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森林保护和湿地恢复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计算方法探讨

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计算方法探讨
精确的计算方法是进行土壤碳储量计算的基础 。 总体来说 ,计算土壤碳储量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为土壤 类型法和模型估算法 。
土壤类型法就是选择每种土壤类型的一些样点进 行有机碳的测定 ,由于同种土壤类型所处的气候等自 然条件以及土壤发生过程比较一致 ,可以由点及面进 行外推 ,进行区域或全球范围碳储量的计算 。与此法 类似的还有植被类型法或者生态类型法等 [ 7, 8, 9, 13, 14 ] 。
(3)
R2 = 0. 5408
据此 ,对实测数据和拟合数据进行配对样品 t检
验 ,结果表明二者在 95%的置信水平下 ,无显著性差
异 ,可以认为拟合数据对实测数据的模拟效果非常好 。
根据积分中值定理 ,得到
∫ ∫ 100
100
( - 116627 ln ( x) + 101137) dx = Cdx (4)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选在河北省曲周县四疃乡 ,位于邯
郸市东北部 ,总面积 84. 2km2 ,属华北平原典型的半湿 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土壤类型为潮土 ,土壤均发育在近 代河流冲积母质之上 ,土壤剖面的不同质地的层次分 异明显 。 1.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于 1999年 5 月进行样品采集 ,挖取土壤剖面 30 个 ,按发生层进行土层划分 ,共计采集到 119个土壤样 品 。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为重铬酸钾 —外热源法 。
本研究将 1m 土壤剖面等间距的划分为 5 层 ,每 层深度为 20cm。对于土壤剖面深度超过 1m 的部分 可以直接不予计算 ,不足 1m 的部分则需要进行拟合 。 对原有的土壤剖面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按照深度进 行加权处理 。
Ca - b
=
∑C

信阳地区农业用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研究

信阳地区农业用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研究

信阳地区农业用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研究肖荣英;雷振山;李传保;裴立新【摘要】[目的]对信阳不同利用形式农业用地土壤的养分进行分析测试研究.[方法]取耕作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质地、pH、全量N、P、K含量和速效N、P、K含量.[结果]大部分土壤为壤质土,土壤pH均低于7.0,土壤呈偏酸性,有机质含量均低于20 g/kg,处于较低的水平.绿化带速效氮、磷、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4、18.6、136.9 mg/kg;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速效氮平均含量分别为90.6和104.6 mg/kg,速效磷的平均含量46.5和42.3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90.6和104.8 mg/kg;茶园土壤速效氮、磷、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69.7、35.8、119.5mg/kg.[结论]可对信阳农业生产、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地利用形式;速效N;速效P;速效K【作者】肖荣英;雷振山;李传保;裴立新【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1.9土壤作为植物生产的基地,动物生产的基础,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1,2],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经济效益等。

城市绿地土壤、茶园土壤、耕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4,5]。

为了解信阳市不同土地利用形式的农业土壤肥力特征,对信阳不同土地利用形式的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研究分析,为信阳农业生产、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材料与方法1.1 信阳土地利用形式信阳地区共189.23万hm2土地,其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住、交通、水域和其他。

农业生产是最主要的用地形式,主要为耕地96.34万hm2、林地43.75万hm2和草地8.27万hm23种(图1),占总土地面积的78.40% 。

商河县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商河县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商河县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杲广文【摘要】采用商河县2010年耕地地力评价有机质采样点的数据,运用 GIS 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商河县土壤有机质的密度及储量,并按照土类统计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间的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差异。

研究表明,商河县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1.69~5.17 kg/m2,平均3.44 kg/m2;有机碳储量为0.26×1010 kg。

按乡镇统计,有机碳密度最大值为玉皇庙镇3.65 kg/m2,最小值为郑陆镇3.15 kg/m2,有机碳储量最大值玉皇庙镇3.47×108 kg,最小值张坊乡0.92×108 kg;按土壤类型统计,有机碳密度最大的为湿潮土3.46 kg/m2,最小为风沙土3.29 kg/m2,有机碳储量最大为潮土10.38×108 kg,最小为褐土化潮土1.34×108 kg。

%Using organic sampling datas in fertility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Shanghe county in 2010,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technology anc geostatistics,SOC density and storage in Shanghe country have been studied.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soil types,differences of SOC density and storage between different soil types have been analyzed.It is showed that the SOC density in Shanghe is1.69~5.17kg/m2 ,and the average value is 3.44kg/m2 .SOC storage is2.06×10 10 kg.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villages and towns,the maximum value of density is3.65kg/m2 in Yuhuangmiao town, and the minimum value is 3.15kg/m2 in Zhenglu town.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SOC storage is 3.47× 108 kg in Yuhuangmiao town,and the minimum value is 0.92 ×108 kg in Zhangfang town.According to statistics of soil types,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density is 3.46kg/m2 in moist soil,while theminimum value is 3.15kg/m2 in sand soil.The maximum value of SOC storage is 10.38×108 kg in fluvo aquic soil, and the minimum value is1.34×108 kg in cinnamonazation alluvial soil.【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商河县;GIS;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储量【作者】杲广文【作者单位】山东天诚国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1.9;S1590 引言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0引言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农业部《关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和浙江省农业厅《关于规范和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农业部门开展了新垦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即通过对开发造地项目工程和肥力要素的调查分析,来综合评定新垦耕地是否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根据《浙江省耕地质量评定与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耕层有机质含量”即是最重要的肥力要素。

由于大多数低丘缓坡开发垦造的耕地表土中,砾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如基金项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财农[2012]99号)。

第一作者简介:王飞,女,1968年出生,浙江舟山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土肥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通信地址:315000宁波市宝善路220号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Tel :0574-********,E-mail :veg-wf@ 。

收稿日期:2014-07-14,修回日期:2014-10-05。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比较研究王飞1,秦方锦1,吴丹亚2,楼飞2,岑汤校3,葛超楠3,史努益3(1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315000;2宁波市农业监测中心,浙江宁波315000;3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宁波315600)摘要:有机质水平常用作评价土壤肥力的首要指标,而土壤有机碳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新垦耕地表土中有相当比例的>2mm 砾石。

为了准确评价新垦耕地的土壤肥力及其碳贮量,以宁波市宁海县14个新垦耕地表土(0~30cm)土样为例,对表土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当这些样品的计算包括大于2mm 的砾石时,有机质水平下降了22%(平均值从23.1g/kg 下降到18.0g/kg );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计算方法,表土(0~30cm)有机碳含量在1.97~8.97kg/m 2间,参照加拿大农业-农产品部评价标准,这些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属于低的水平。

《土壤有机碳》课件

《土壤有机碳》课件

有机碳的来源
农田植被覆盖
不同的农作物和植被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有 机碳。
土地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堆肥和覆盖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 的有机碳含量。
土地利用方式
农田的利用方式和轮作制度对有机碳的积累 和保留有重要影响。
农业生产技术
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 积累速率。
有机碳的作用
改善土壤结构
有机碳可以增加土壤的团聚体 和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 和保水性。
土地的历史利用方式和人类 活动对土壤有机碳的保存和 流失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碳的保护与利用
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2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布局,
减少土地的开垦和荒漠化。
3
增加土壤有机质输入量
4
加大有机物的还田量,推广秸秆还田 和堆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输
入。
改善农田管理
优化施肥制度,加强有机物的还田, 合理轮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 的积累。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有机碳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 质含量,提高养分的保持和供 应。
促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
适量的有机碳可以提供养分和 能量,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 衡和稳定。
有机碳的测定
1 热重分析法
2 层析法
通过加热样品,测量蒸发和烧失质量的变 化,间接测定有机碳含量。
利用有机物的亲水性差异,将有机物分离 和测定。
3 红外光谱法
4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
通过检测物质与红外光的相互作用,测定 有机碳的含量和类型。
通过激光诱导荧光技术,获取土壤中有机 碳的信息。
有机碳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有机碳的 积累和保留能力不同。
温、湿度等环境因 素

信阳市境内国道边稻田土壤重金属分布与评价

信阳市境内国道边稻田土壤重金属分布与评价

信阳市境内国道边稻田土壤重金属分布与评价摘要:采集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国道两边13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产区的26份水稻田耕层土壤,测定Pb、Cd、Cr、As、Hg、Ni、Cu、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Pb、Cd、Cr、As、Hg、Ni、Cu、Zn的平均含量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值,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东双河、十三里桥、双井和龙山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730 4、0.754 7、0.792 0、0.910 2,说明这4个地区的土壤虽属尚清洁,但已达到警戒限;甘岸、长台、明港、吴家店、游河、五里店、附店、寨河、胡族铺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属清洁状态。

公路交汇点污染相对较重,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受汽车活动影响较大。

总体来看,土壤环境质量安全,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处于警戒水平。

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明,Cd与Pb、Cr之间、Pb与Zn之间、Cr与Ni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Cd、Pb、Cr、Zn、Ni可能为同源污染物;As与Pb、Zn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As、Pb、Zn可能为异源污染物。

关键词: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环境质量;国道;稻田土壤;信阳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车辆急剧增加,带来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主要污染源有汽车尾气、轮胎磨擦碎屑、发动机泄漏的机油、公路沥青等,部分污染物随路面径流进入公路两侧土壤[1],污染物中的重金属主要包括Pb、Ni、Cd、As、Hg、Cu、Zn等[2-5]。

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壤中自然净化过程十分漫长,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逆性,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迁移性小而发生污染累积,并经水、植物等介质进入人体,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因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日益受到关注[6]。

中国学者们对京沪高速[7]、沪宁高速[8]、成渝高速[9]、沈大高速[10]、312国道[11]、107国道[12]等路段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做了详细的研究,发现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出背景值,受重金属污染明显。

土壤中的碳

土壤中的碳
第一节
土壤中的碳与环境质量
主要内容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碳的形态与活性 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 ★ 土壤碳库与甲烷 ★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一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SOCP)是指全球土壤中有机碳的总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大气中的碳素,一部分以有机质 的形式贮存于土壤中。 不同学者选用的数据和取的土层深度不同,对SOCP的 估算值不同,有的估算值为3000~5000Pg,有的估算值为 2500Pg或700~3000Pg、1200~1600Pg;有的对1m土层 内的估算值为1555Pg。但其范围可能是1200~1600Pg, 为陆地植物碳库的2~3倍、全球大气碳库的2倍。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碳库,以森林土壤中的碳为最 多,占全球土壤有机碳的73%;其次是草原土壤的碳,占全球 土壤有机碳的20%左右。粗略地估计我国的SOCP为 185.7Pg碳,约占全球土壤总碳量的12.5%。
4、 土壤质地
粘粒可以固定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分解产物和催化腐殖质 的形成,因此土壤中粘粒矿物类型和粘粒含量都影响了有 机物质的分解。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粘粒含量分别为10.4%,26.5%和 41.8%的红壤中,随着粘粒(<0.002mm)含量的增加,14C-稻草分解速 率降低,1年后的残留14C量分别为18.0%,25.2%和28.1%;2年后的分别 为12.0%,19.7%和22.6%。
变性土
其他土壤 总计
3287
7644 135215
2.4
5.7
19
18 1576
1.2
1.1
2.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或1hm2)中一定 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数量。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上部1 米的土层,因此,有机碳密度的单位常用kg C/m2或 kg C/hm2表示 土壤的有机碳量是以植物残体形式进入土壤中有机物 质的量与通过异氧呼吸为主要途径的有机物质损失量 之间平衡的结果。 在一定地区,植物生物量和残落物量在很大程度上受 植被类型及其生产力的制约,土壤有机碳密度或浓度 大小与气候条件如温度和水分密切相关,而在全球尺 度上的土壤碳密度分布也应与各地区的气候特征密切 关联。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about natural 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 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artificial P. tabulaeformis forest in Ziwuling forest area of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were showed as followings: 1)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13.67g/kg, 13.95g/kg, and 11.43g/kg, respectively for 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 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artificial P. tabulaeformis. With depth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generally decreased, but the range was different in these three forest types. Meanwhile, grea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have appeared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 2) Soil carbon density in the three forest types changed greatly, with a range of 1.06~3.67 kg/m2 for five soil layers. Furthermore, soil carbon density decreased generally with the depth, as well as carbon content. In the whole soil profile, the range of carbon density in these three forests was from 9.38 kg/m2 to 11.43 kg/m2. However, 80% carbon concentrated in 50 cm depth of soil. 3) Soil carbon storage is low in these three forests. The average of storage was 105.2 t/hm2, and great differences appeared between forest types. Key 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storage; vertical distribution; forest types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 期 王绍强 等: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3 5
储量和碳通量。这种方法能保证土壤有机碳和碳通量估计的精确性, 但是通过植物的光合 作用直接估计对 CO2 的吸收是很困难的, 而且也难以通过直接测定大尺度土壤有机质的分 解和土壤呼吸作用估计 CO 2 的释放量。直接测定 CO 2 净通量的最实际技术是采用微气候技 术, 但是这些技术要求条件高, 且观测和试验时间很长, 耗费比较大。因而本研究主要是 根据全国土壤普查的实测数据来估计中国土壤有机碳库。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既可改变土壤有机物的输入, 又可通过对小气候和土壤条件的 改变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从而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地利用的变化, 特别是 森林砍伐所引起的变化, 减少土壤上层的有机碳达 20% ~50% [ 9]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会 导致土壤储存的碳和植被生物量减少, 使更多的碳素释放到大气中, 从而导致大气 CO2 浓
53 6
地 理 学 报 55 卷
影响: 例如在集约耕作历史悠久的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 有机质含量都有所下降; 而在 长期淹水的水稻土, 由于还原环境缓解了有机质的矿化速率, 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我国 水 稻 土约有 29. 79 ×106 hm2 的 面积[ 21] , 占统计 国土面 积的 3. 39% , 总土 壤碳储 量为 30. 72×108 t , 占全国土壤总碳库的 3. 32% , 说明我国农田土壤碳储量并不高。我国西部沙 漠和半沙漠地区由于水分、温度的限制, 地表植被覆盖少, 土壤有机质输入量少, 因而土 壤碳密度最低。
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 2 473 个土种剖面资料中, 分别读取每个剖面每层深度土 壤的理化性质。碳含量由有机质含量乘以 Bemmelen 换算系数 ( 即 0. 58 g C/ gSO C) [ 11] 求得。 首先计算各土壤类型和亚类的每个土种各个土层的碳含量, 然后以土层深度作为权重系数, 求得各土种的平均理化性质, 通过面积加权平均得到各土壤类型和亚类的平均深度、平均 有机质、平均容重、平均碳密度 ( 图 2) 。

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与储存特征分析

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与储存特征分析

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与储存特征分析刘子刚;王铭;马学慧【摘要】根据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结果,运用有机质含量、干容重、泥炭储量、泥炭地面积等数据估算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并探讨其碳储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泥炭地有机碳总储量约15.03亿t.在各省和各气候区分布不均匀,四川省(6.45亿t)和云南省(2.91亿t)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丰富,占总储量的62.29%.各气候区中高原湿润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大(7.14亿t),特别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有机碳储量(6.30亿t)占总储量的41.92%.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在80~140kg/m3,最大值为270~360kg/m3,最小值小于80kg/m3,其分布以燕山、太行山至横断山为界,西北部低,东南部高.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均值为143.97kg/m2,滇南高原最高,达到637.06kg/m2.区域平均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为208.23t/km2,若尔盖高原最高达3972.7tt/km2%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peat resources, the data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volume weight, peat reserves and peatland area were used to estimate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discus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eatlands.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CS) of China's peatlands, including bare peatlands and buried peatlands, were 1.503 billion tons, unevenly distributed over 31 provinces and 16 climatic zones. Peatland OCS (POCS) in Sichuan (645 million tons) and Yunnan Provinces (291 million tons) was the largest, accounting for 62.29% of the total POCS. Plateau humid zone had the largest POCS of 714 million tons, especially in Zoige Plateau, where POCS was 630 million tons, accounting for 41.92% of the total POCS. The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CD) of China's peatlands was generaly between 80kg/m3 and 140kg/m3, andthe range of the maximum was 270-360 kg/m3, and the minimum was less than 80kg/m3. Divided by Yan Mountain, Taihang Mountain and Hengduan Mountain, peatland OCD was lower on the northwestern side than that on the southeastern side. The average OCS per unit peatland area averagely was 143.97kg/m* and that in the south of Yunnan Plateau was 637.06kg/m2. The average regional organic carbon intensity of peatlands averagely was 208.23t/km2,and that in Zoige Plateau (3972.71t/km2) was the largest.【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2(032)010【总页数】6页(P1814-1819)【关键词】泥炭地;碳密度;有机碳储量;有机碳积累强度【作者】刘子刚;王铭;马学慧【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2泥炭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碳库[1],有机碳储量大,有机碳密度高,单位面积碳储量在各类陆地生态系统中是最高的[2],对调节区域环境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泥炭地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泥炭地排水、开垦、开采和火灾等已经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3].研究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估算其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对于保护泥炭地和减缓气候变化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泥炭地面积近4亿hm2[4],仅占陆地面积的 3%.一些学者估算全球泥炭地的土壤碳储量为 1200~5410亿 t(表 1),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10%~35%;而泥炭地土壤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为 60~150kg/m2(表 1),是全球土壤平均水平的6~15倍. 根据全国泥炭资源调查(1983~1985年)的结果,我国泥炭地面积104.4万h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0.1%,泥炭资源量46.87亿t(干重),其中裸露泥炭沼泽中泥炭储量为33.15亿t,埋藏泥炭储量为13.72亿t[5].一些学者估计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为6.207~40.926亿t,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为30~155.25kg/m2(表1).表 1中显示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结果差异很大,是因为采用的数据来源和估算方法有所不同[6].国内外多数研究将泥炭土作为土壤类型之一估算泥炭土的碳储量,没有考虑到埋藏泥炭以及泥炭区域分布的变异性,有可能产生误差.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和储存特征的全面研究.本文在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结果[7]及相关著作[5],结合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和有关单位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泥炭调查的成果[8-20],估算中国泥炭地的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探讨泥炭地有机碳储存特征,旨在为泥炭地与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通常国内外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方法是以土壤类型图为基础,根据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实测土层厚度、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计算各类型土壤碳密度,再依据各类土壤的面积得到土壤有机碳储量[34].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是以 1m深度为计算参照标准,估算单位面积 1m深度土壤有机碳质量作为土壤有机碳密度[30],单位为kg/m2或 t/hm2,这种方法有利于结果之间相互比较[35],但有可能低估或高估某些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储量[30].泥炭地分为埋藏泥炭地和裸露泥炭地2种类型,碳的垂直分布不同于一般土壤.本文根据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结果,选择1921个采样点的泥炭有机质含量、泥炭干容重、泥炭储量、泥炭地面积等数据[5,7],运用单位体积泥炭的有机碳质量作为泥炭地有机碳密度[30],单位为 kg/m3,估算泥炭地有机碳储量.该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资料容易获得,并且考虑了埋藏泥炭和裸露泥炭,以及不同地区泥炭厚度的差异.计算公式如下:式中:TC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万t;i表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i=1,2,…,n);Qi 表示我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泥炭储量,万 t;Coi表示我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泥炭地有机质含量,%;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泥炭地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a为有机质转换为有机碳的转换系数,取0.58.转换系数0.58是指<2mm土壤颗粒有机质含碳量,是Bemmelan[36]提出的.泥炭地有机碳密度的估算采用以下公式:式中:MCi为区域泥炭地有机碳密度,kg/m3;MPi为泥炭的容重,kg/m3.根据式(1)计算得到,中国泥炭地有机碳总储量为15.03亿t.其中,裸露泥炭地(现代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10.63亿t,埋藏泥炭储量为4.4亿t,在表1中的估算结果(6.207~40.926亿t)范围内,相当于中国土壤有机碳总储量(50~185亿t)[37]的8%~30%,说明泥炭地是我国重要的碳库,需要加以保护以减少碳排放.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在各省份(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下同)的分布不均衡,与泥炭资源的分布规律相近.四川省有机碳储量最为丰富(6.45亿 t),占总量的 42.92%;其次为云南省(2.91亿t),占19.36%.甘肃、江苏、西藏、安徽和黑龙江也高于平均值(0.48亿t)(表2,图1).根据温度和湿润的差异,将中国划分为16个气候区,包括温带7个区,亚热带3个区,热带1个区,高原4个区;在同一气候区内,根据区域地貌特征,划分出若干二级泥炭区[5](表 3).在各气候区中以高原湿润气候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7.14亿t)最大,特别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有机碳储量(6.30亿t)极其丰富.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泥炭地有机碳储量(2.93亿t)仅次于高原湿润气候区,云贵高原自新生代以来多次出现有利于泥炭沼泽形成和积累的气候条件,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泥炭.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早全新世末至中全新世的气候最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平原及丘陵区有大量泥炭沼泽发育,但晚全新世后大部分泥炭沼泽地被掩埋,形成埋藏泥炭,因此,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是我国埋藏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丰富地区之一(0.88亿t).温带湿润和亚湿润气候区是我国现代泥炭主要分布区之一,东北的大小兴安岭(0.49亿t)、长白山地(0.48亿t)和三江平原(0.15亿t)泥炭地有机碳储量较丰富,大部分属于全新世以来的泥炭堆积.北温带湿润气候区大兴安岭北部台原面积很小,堆积有全新世中晚期泥炭,虽然区域泥炭地有机碳储量(0.21亿 t)很少,但是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较大.高原亚干旱气候区的藏南谷地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也很丰富(0.53亿t).南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和高原干旱气候区是泥炭地有机碳储量较少地区.2.2.1 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本文中泥炭地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泥炭的有机碳储量.该指标反映了泥炭密度的差异,可用式(2)来估算.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为 80~140kg/m3,最大值范围为 270~360kg/m3,最小值小于80kg/m3.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分布规律是以燕山、太行山至横断山一线为界,其西北部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低,东南部高.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低,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在80~ 120kg/m3,最小值小于80kg/m3;中南地区、四川的西南和云南的西北部、江苏北部沿海地区泥炭地有机碳密度高,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在 150~200kg/m3,最大值可达300kg/m3以上(图2).这可能与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多裸露泥炭,裸露泥炭有机质含量高、无覆盖层、泥炭密度小,故泥炭地有机碳密度较小;而中南地区、四川的中南部和云南高原大部、华东沿海地区以埋藏泥炭为主,一些泥炭地盖层较厚,在被覆盖的过程中有泥沙侵入,使其泥炭有机质含量降低,或因形成时代较久,致使泥炭密度增大,进而造成泥炭地有机碳密度变大.本文对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的估算结果(80~140kg/m3)与王绍强等[30]对泥炭土有机碳密度估算结果 127.49kg/m3相近,是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12.04kg/m3)[30]的10倍.泥炭地有机碳密度高于其他类型土壤主要是因为有机质含量丰富.此外,泥炭地有机碳密度还受泥炭容重的影响,埋藏泥炭地因为泥炭容重大,有机碳密度高于裸露泥炭地.2.2.2 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即在每 m2泥炭地上堆积的有机碳储量,通过泥炭地有机碳储量除以泥炭地面积得到,用kg/m2表示.该指标反映了泥炭地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储存情况.我国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平均值为143.97kg/m2,与表1我国泥炭土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的估算结果[6,30-31]相近.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最高的区域为滇南高原,为637.06kg/m2;其次是闽粤沿海平原(468.79kg/m2)及桂南低山丘陵(418.73kg/m2);东北地区的兴安岭山地丘陵和三江平原地区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都较低,一般只有 30~50kg/m2;最低的区域为内蒙古东部高平原,为26.97kg/m2(表4).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各区域间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区域间泥炭层蕴藏厚度和泥炭容重的差异.如滇南高原泥炭层厚度一般在2~4m,因此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大.东北地区(除长白山地区外)的泥炭层厚度较小,一般为1m左右或小于1m,容重也小,只有0.1~0.2Mg/m3.闽粤沿海平原泥炭容重均值约为0.5Mg/m3,是东北地区泥炭容重的2倍多.2.2.3 泥炭地有机碳区域积累强度空间分布泥炭地有机碳区域积累强度是指某区域单位土地面积上泥炭地有机碳的积累量,通过泥炭地有机碳储量除以区域面积得到,用 t/km2表示.该指标能够反映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泥炭地有机碳积累情况.全国泥炭地有机碳区域积累强度平均值为208.23t/km2.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区域积累强度差异很大,北部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由北向南逐渐增高(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除外),自东向西或西北逐渐减少(长江中下游除外).若尔盖高原湿润气候区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最大,高达 3972.71t/km2,是全国平均积累强度的 19.08倍;而处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云贵高原居第二,为 656.6t/km2,是全国平均积累强度 3.15倍.关中山地盆地(0.08t/km2)和横断山地(0.35t/km2)有机碳积累强度最低,原因是关中山地盆地长期以来处于沉陷状态,大量的剥蚀物、冲洪积物频繁叠置,沉降速率远远大于植物残体积累速度,缺乏稳定的泥炭堆积环境[5];横断山地多为高山峡谷,不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泥炭的堆积(图3).3.1 中国泥炭地有机碳总储量为15.03亿t.其中,裸露泥炭地(现代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 10.63亿t,埋藏泥炭储量为4.4亿t.3.2 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为 80~140kg/m3,最大值范围为270~360kg/m3,最小值小于80kg/m3.3.3 我国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平均为143.97kg/m2.3.4 全国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平均值为208.23t/km2.【相关文献】[1] 闵庆文, Klin L F. 根据泥炭湿地碳固定探讨晚显生宙气候调控机理 [J]. 人类环境杂志,1996,25(7):435-442.[2] WBGU(The 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The accounting of biological sinks and sourc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A step forwards or backwards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 Germany, Bremerhaven, 1998:12.[3] 王丽丽,宋长春,葛瑞娟,等.三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29(6):656-660.[4] Lappalainen, E. Global peat resources [M]. Jyskä, Finland: International Peat Society, 1996:1-10.[5] 尹善春.中国泥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19-121.[6]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等.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 [J]. 土壤学报, 2004,41(1):35-43.[7] 尹善春.中国国泥炭资源调查报告附表 [R]. 地质矿产部, 1988.[8]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沼泽研究室.三江平原沼泽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中国沼泽研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10] 刘兴土,邓伟,刘景双.沼泽学概论 [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 马学慧,牛焕光.中国的沼泽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12] 张则有.神农架沼泽的分布及其形成 [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1982(1):95-103.[13] 钟金岳.赣南埋藏泥炭的分布规律及类型特征 [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1981,(4):75-82.[14] 赵魁义.西藏高原沼泽的初步研究 [J]. 资源科学, 1981,(2): 14-21.[15] 柴岫,郎惠卿.若尔盖高原的沼泽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5.[16] 尹怀宁.关于小兴安岭东段沼泽形成问题 [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4,8(2):101-111.[17] 郎惠卿.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森林沼泽类型及其演替 [J]. 植物学报, 1981,23(6):470-477.[18] 牛焕光,张养贞.东北地区沼泽 [J]. 资源科学, 1980,2(2):53-65.[19]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20] 柴岫.泥炭地学 [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0.[21] Eswaran H, Berg E V D, Reich P. Organic carbon in soils of the world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3,57(1): 192-194.[22] Franzén L G. Are wetlands the key to the Ice-Age cycle enigma? [J]. Ambio.,1992,23(4):300-308.[23] Bolin B, Döös B R, J Ger J, et al. The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ic change, and ecosystems [M].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1990: 93-155.[24] Post W M, Emanuel W R, Zinke P J, et al. Soil carbon pools and world life zones [J]. Nature, 1982,298(5870):156-159.[25] Rouse W R, Lafleur P M, Griffis T J. Controls on energy and carbon fluxes from select high-latitude terrestrial surfaces [J]. Physical Geography, 2000,21(4):345-367.[26] Zoltai S C, Mattikainen P J. Estimated extent of forested peatlands and their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M]. Forest Ecosystems, Forest Management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pps M J, Price D T, Berlin:Springer-Verlag, 1996:47-58.[27] Gorham E. Northern peatlands: role in the carbon cycle and probable responses to climatic warming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1,1(2):182-195.[28] Mitra S, Wassmann R, Vlek P L G. An appraisal of global wetland area and its organic carbon stock [J]. Current Science, 2005,88(1):25-35.[29] Prentice I C. Biome modelling and the carbon cycle[M].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Heimann M, Berlin:Springer-Verlag, 1993: 219-238.[30] 王绍强,刘纪远,于贵瑞.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6.[31] 于东升,史学正,孙维侠,等.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及储量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2):2279-2283.[32] 王春权.我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收支动态研究 [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33] 张旭辉,李典友,潘根兴,等.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02-208.[34] 田娜,王义祥,翁伯琦.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0,6(3):193-198.[35] 金峰,杨浩,蔡祖聪,等.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J]. 土壤学报, 2001,38(4):7.[36] 詹尼.土壤资源:起源与性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37]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等.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18(4):609-618.。

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 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速率决定土壤
[ #] 碳库储量, 土壤碳库储量约是大气碳库的两倍 ;
同时,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无论从研究地球各圈层的物质循环, 还是从保护珍
( $&$,!&0& ) 和郑州市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GC#!!(# ) * !!通讯作者* ‘?3=<M:1>YAa PLSA+ UL3 #&&,?&,?!0 收稿, #&&’?&(?!% 接受*
[ !1 3 !* ] 4 文献
$" 结果与分析 $# !" 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储量及有机碳密 度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一定深度的土 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 由于排除了面积因素的影 响而以土体体积为基础来计算, 土壤碳密度已成为 评价和衡量土壤中有机碳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
[ !- ] 4 由表 ! 可知, 河南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年 % 月" 第 !5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EPE ;LAT>=M L] 8ZZM<EQ ‘ULML2O,c=O #&&’ , 56 (%) : !&%’4!&0(

信阳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

信阳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

信阳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曹丽花;郭祥坤;连玉珍;房小玲【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63)4【摘要】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信阳市十三里桥乡小庙村相邻的农田、茶园、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在供试3个土层中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均表现为林地>茶园>农田,且均以≥3.00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最高,2.00~<3.00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低,不同土层中的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10~20 cm最高,0~<5 cm最低。

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5~<10 cm最高,10~20 cm最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林地>茶园>农田,并以0.25~<0.50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

这表明自然生态系统下人为干扰较少的土壤团聚结构较好,有机碳含量更高。

【总页数】6页(P833-838)【作者】曹丽花;郭祥坤;连玉珍;房小玲【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周口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相关文献】1.不同施肥方式下滩涂围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2.西藏林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3.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海南省定安县为例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阳自然环境简况

信阳自然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西、北两面与南阳市、驻马店市交界,素有鄂、豫、皖“三省通衢”之称。

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全市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总人口810万,辖固始、光山、罗山、淮滨、新县、商城、潢川、息县八县,浉河、平桥二区和五个政府派出机构。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5′~115°55′,北纬31°23′~32°37′,东西约205km,南北宽约142km。

信阳市工业城位于信阳市中心城区东部,西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沪陕高速、312国道、宁西铁路和京广高速铁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出入口及石武高铁信阳东站、京广高速铁路信阳客运站均设在辖区内。

项目厂址位于信阳市工业城中部,东至白蝶管业公司;西至航天路(工十四路);南至义阳大道,北与千里马工程机械公司相邻,项目用地总面积为100亩。

厂址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评价认为厂址符合用地规划要求。

2、地形、地貌信阳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

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面积近70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6.9%。

两山首尾相接,连成一体,蜿蜒于豫鄂边界,是江淮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大别山在信阳境内长约200公里,占豫南山地的80%;东段山脊高峻雄伟,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

桐柏山在信阳境内69公里,占豫南山地的20%,山势高峻陡峭。

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海拔50-100米,面积70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8.5%。

由于受淮南水系的强烈切割和冲淀,形成高差20~40m的丘陵起伏,岗谷相间的形态组合特征。

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酷似江南风光,是信阳的粮食生产基地。

碳储量研究方法

碳储量研究方法

碳储量研究方法
碳储量研究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固体燃料、植物和土壤等进行研究,以确定其中的碳储量。

作为全球变化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碳储量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碳储量研究涉及的对象比较复杂,需要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下面我们逐步介绍其中的一些方法。

一、测量植被生物体积法
该方法主要是根据植被的生物量来确定其所含的碳储量。

为了实施该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区域卫星图像来提取出研究对象的范围,在得到植被分布范围之后,采用样地调查的方式,测量其中的植物生物体积。

二、土壤碳质量法
土壤碳质量法主要是根据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来估算其所含的碳储量。

为了实现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土壤质量图,将研究区域按照土壤类型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然后通过调查采样的方式,测量区域内不同层次的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

三、遥感技术法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影像的获取和处理来获取地面上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研究区域内的地形、植被、水文和土壤等信息。

可以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解译出研究区域内的不同类型植被和土地覆盖情况,然后再进行植被生物体积、土壤有机物含量等参数的测量。

四、计算模型法
对于某些无法通过观测测量出的物质对象,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模型方法来估算其所含的碳储量。

例如,对于气态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区域能源消费模型来估算该区域内的碳排放量,并计算其中的碳储量。

总之,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其
所含的碳储量。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C储 量 为 12 g 这 些 研 究 方 法 和 成 果 对 全 世 O 4 7P 。 界 S C库 的 研 究 工 作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 近 些 年 来 开 O 发 和 利 用 计 算 机 模 型 进 行 S C库 的 研 究 工 作 产 生 O 了较好 的效果 , 目前 地 球 S C储 量 为 10 g左 右 , O 5 0P
不停 的与大气 进行 着 交换 活 动 , 土壤 圈既 可能 成 为
碳 汇 , 可 能 成 为 碳 源 , 行 土 壤 碳 库 的 调 查 与 研 也 进 究 , 于 研 究 碳 循 环 , 进 土壤 资 源 的 可 持 续 利 用 具 对 促 有重要 意义 。 国外 关 于 S C 的 研 究 工 作 开 始 较 早 。 S— O e
hei e 于 17 ls gr n 9 7年利 用 生 态 系统 类 型 的方 法估 算 全球 S C储 量为 15 g 其后 P s 按 照 生命 带 系 O 46P , ot
统 的 方 法 于 18 9 2年 估 算 全 球 S C储 量 为 19 g O 35P ,
18 94年土 壤学家 B r g ui h采用 土壤类 型法估 算全 球 n
和模 型法等 等 , 文 以第 二 次信 阳市 土壤 普 查结 果 本 为基础 , 参考 金 峰 等 的研 究 方 法 , 照 土 壤 类 型 按 法对 信 阳市 S C储 量进 行估算 ; 求 出信 阳市 各 土 O 先
种 的 S C密度 , 以各 土种 面积 为 权 , 全球 土壤 碳库 的碳储 存 量 大 约是 植被 碳
库 的 2~ 3倍 , 微 小 变 化 就 能 引起 大气 C , 度 其 O 浓 的显著变 化… 。 当前 , 壤 碳循 环研 究 仍 是 陆地 碳 土
循 环 研 究 中 最 不 充 分 的 部 分 。 土 壤 中 的 有 机 碳
这 一数据 得到较 普遍 的认 可 。我 国学者 方精 云等利
用 土 壤 剖 面 测 定 资 料 和 土 类 面 积 推 算 我 国 S C 储 O
亚类 S C密 度 的加 权平 均值 , O 然后 乘 以各 土壤 亚类 的面积得 到各土类 的 S C密度 。 O
各 土 种 S C密 度 根 据 下 式 计 算 : O
量 为 15 . 1 t王 绍 强 等 根 据 全 国 土 壤 普 查 数 8 6 9× 0 , 据 , 用 G S技 术 估 算 全 国 S C 储 量 为 9 4 1 运 I O 2 . 8×
关键 词 : 土壤 有 机 碳 ; 布 ; 量 ; 阳 ; 层 分 储 信 耕
中 图分 类 号 :S 5 1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参考 。
0 前 言
土 壤 是 连 接 大 气 圈 、 圈 、 物 圈 和 岩 石 圈 的 纽 水 生
l 信 阳 市 土 壤 概 况 与 S C库 的 估 算 O
分 布 特点 。研 究 结 果 显示 , 阳 市 0~lm 土 体 内有 机 碳 储 量 约 为 0 1 P , 中土 壤 耕 层 内 约 为 0 0 g 信 . 1 g其 .4P 。0一lm 土体 平 均 S C密 度 为 6 0 g m , 层 S C密 度 为 2 1k/ 信 阳表 层 S C储 量所 占比率 小 于 全 国平 均水 平 。 O .2k/ 耕 O .3 g m , O
信 阳 土 壤 有 机 碳 分 布 特 点 与 储 量 估 算
周继 良
( 阳市 环 境 监 测 站 信

河南 信阳
440 ) 6 0 0
要 : 文 对信 阳市 土 壤 有 机 碳 库 ( o ra i C ro ,O 储 量 与有 机 碳 密度 进 行 了估 算 , 讨 了信 阳 市 S C 本 SiOgnc abn S C) l 探 O
方 法
1 1 信 阳 市 土 壤 概 况 .
带 , 孕育 和发展地 球文 明的基础 , 是 他是一 个 巨大的
有机碳库 。土壤 碳库是 陆地 生态系统 最主要 的组成
信 阳市位 于河南 省西南 部 , 与湖北 省相 邻 , 南 北 和 驻马店 市 接 壤 , 与 安 徽 省 比邻 , 与 南 阳 市 相 东 西 接 。地理 坐标 为东 经 14 0 ~14 0 北 纬 3 6 1 o1 1 o6 , 14 o
第 2卷 第 4期
2010 年 7 月
南 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NANYANG I T TUTE OF TECHNOLOGY NS I
Vo . . 12 No 4
J1 2 0 u . 01
文 章 编 号 :6 4 —5 3 ( 01 0 17 1 2 2 0) 4—0 7 0 4—0 3
3 。2。 东 西 长 约 2 5k 南 北 宽 约 12k 版 图 l5 0 m, 4 m,
面积 1 9 4平 方公 里 , 占全 省面 积 的 1 % 。信 阳 82 约 1
市土壤 类型 众多 , 据信 阳市第 二次 土壤普查 结果 , 根
信 阳市 有 1 0个 土 类 ,9个 亚 类 ,1个 土 属 ,2 l 4 17个 土 种 。其 中水 稻 土 分 布 最 广 , 全 区 总 面 积 的 4 . 占 0
5 % ; 次是 黄 褐 土 和黄 棕 壤 , 别 占全 区 的 1 . 2 其 分 7 5 %和 1 . 7 ; 余 土壤 类 型 从 多 到少 依 次 是 石 5 16 % 其 质 土 、 姜 黑土 、 土 、 骨土 、 粘 土 、 色 土和 棕 砂 潮 粗 红 紫
壤 , 7种 类 型 土 壤 占全 区 面 积 的 3 . 6 。 这 0 2% 1 2 计 算 方 法 . 目前 国 内外 有 关 S C 储 量 的 研 究 方 法 有 土 壤 O 类 型 法 、 壤 剖 面 法 、 态 系 统 类 型 法 、 命 地 带 法 土 生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