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1章第1节人类与环境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1章第1节人类与环境教案设计
四、备注
板书
1.3 人类与环境
相对和谐 依赖自然
矛盾初现 改造自然
矛盾激化 征服自然
人地和谐 善待自然


人类社会


问题设计: 1、此时岛上属于什么文明类型? 2、岛上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什么?(板图:大圈表示小岛,小圈表示岛上人类, 小圈画在大圈里面表示小岛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箭头,表示人类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 ) 3、此时岛上居民对自然的态度如何?(板书:依赖自然) 4、此时人类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板图:箭头,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代谢产物和废 弃物)(板书:一、相对和谐) 二、矛盾初现 继续通过故事和图片推进人地关系的变化
结合学生续写,归纳补充(板书:善待自然、人地和谐) 出海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小岛开发呢?换一个岛屿,完全不需要这样大的投入,他是这样 回答的:“我发家欠下了后辈的债,我是来还债的!”
课堂总结(结合板书板图) 结束语:小岛的故事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地球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请善待我们的家园。谢谢!
扩张农牧业
破坏植被
人口增加
肥力下降
扩张工业
矿产开采
小结并板书:征服自然
矛盾激化 板图:人类圈继续变大,改造加粗,反馈加
粗。
四、人地和谐
环境恶化,岛人出海,直到 21 世纪初,岛上出海人有人成为了巨富,他买下了小岛的开发
权……
团队合作,尝试续写。续写要求:小岛最终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环境优美经对小岛旅游产品的定位(大众还是高端)?需要哪些 基础设施建设?他会改造利用小岛的哪些自然生态价值?改造利用后小岛居民生活变化?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姓名
学段学科
高二地理

高中地理·选修6-第1章 第3节 人类与环境 配湘教

高中地理·选修6-第1章 第3节 人类与环境 配湘教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情景导入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玛雅人创建的文明,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 和洪都拉斯为中心,发祥甚早。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 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 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古代玛雅人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数 学、天文学、历法和宗教礼仪,并建有大量庞大的石砌“金字塔”和其 他建筑物,掌握了很高的石雕和玉雕技术。但是这种文明并没有能够延 续下来,在十五六世纪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讨论: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 相处? 提示:古代玛雅人随着人口增长,破坏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 剧,导致人口剧减,古文明消失。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谋求人 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环境 问题
部分生物资源 少数地区的 遭到破坏 区域性问题
11 _区__域__性__问题 12 __全__球__性__ 环境问题亟
蔓延到全球 待解决
人类 行为
听天由命
开始大规模 事后的 13 _环__境__ 谋求 14 可___持_ 改造自然 _保__护___补救措施 __续__发__展___
(2)人口子系统通过提供________与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联系。 (3)环境要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 产生影响,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产生影响。 (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通过生产、消 费 又 向 ________ 排 放 废 弃 物 , 而 各 环 境 要 素 的 变 化 , 反 过 来 作 用 于 ________系统。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类②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思维活动1.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但是环境不能影响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年至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至18世纪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末20世纪末以后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⑤改造自然征服自然⑥善待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⑦全球⑧全球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听天由命⑨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⑩谋求可持续发展思维活动2.有人说“要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资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要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必须做到⑪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⑫个人,兼顾当代人与⑬后代人的利益。

2.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⑭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3.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是⑮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⑯予以同等的重视。

精修版【湘教版】选修六:1.3《人类与环境》学案(含答案)

精修版【湘教版】选修六:1.3《人类与环境》学案(含答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类②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思维活动1.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但是环境不能影响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思维活动2.有人说“要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资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要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必须做到⑪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⑫个人,兼顾当代人与⑬后代人的利益。

2.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⑭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3.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是⑮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⑯予以同等的重视。

思维活动3.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就是要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

这种观点正确吗?答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出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的,不是不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应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3节 人类与环境学案 湘教版选修6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3节 人类与环境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的综合整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4~1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15~1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并完成【思考交流】3。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并完成【问题导思】1、2、3题。

↓步骤8: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探究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总结出特别提醒。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题设问逐次完成。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教材P14图1-11的解读,来讲解探究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与环境》教案 湘教版选修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与环境》教案 湘教版选修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与环境》教案湘教版选修6导入:请同学们列举一下存在我们周围的能够亲身体验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例子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

15。

资料,填写下列表格】[经典例题]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导学式。

教学重点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模块突破对接高考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模块突破对接高考Word版含答案

模块突破对接高考鳥艺1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学生用书P99]【考点突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真题演练】色荒漠”(如图)。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的结构、 植 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 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 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 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 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 植被种群密度下降, 树种单 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1.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

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

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

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企业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了循环经济,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减轻了环境污染。

答题时要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注意题目要求只回答“积极意义”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2020地理新学案同步湘教选修六课件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2020地理新学案同步湘教选修六课件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草可用图中箭头
表示。
第十五页,共37页。
探究
探究(tànjiū)
(tànjiū)一

探究 (tànjiū)

首页
J 基础知识 ICHU ZHISHI
Z S 重点难点 HONGDIAN NANDIAN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解析:该题利用简单的同心圆图的形式考查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人类生 存于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类通过生产活 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以 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废弃物输送给环境。 环境又把它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 互相 制约、 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人类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则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与环境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如果人 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则会产生严 重的环境破坏,同时环境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反作用于人类。
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 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 断向前发展的。
第四页,共37页。
首页
J 基础知识 ICHU ZHISHI
Z 重点难点
S 随堂练习
HONGDIAN NANDIAN
UITANG LIANXI



(2)A 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

;B 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
环境中去。
又要排放到
第十四页,共37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Word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Word

姓名,年级:时间: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1。

掌握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

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自主学习】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

错误!土壤侵蚀(1)概念: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①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旱涝灾害加剧。

②沟谷: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湖泊淤浅,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错误!土地荒漠化(1)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

②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土壤侵蚀为什么会加重洪涝灾害?提示:在侵蚀区,土壤遭受侵蚀后,大量泥沙被流水携带至下游地区,随着地形趋缓、河道变宽,使得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就会沉积在河床或与河流相连通的湖泊中,结果造成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降低。

所以,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核心归纳】错误!生态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错误!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的原因造成土壤侵蚀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的加入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具体如下图所示:(2)土壤侵蚀的后果①在侵蚀区②在沉积区用联系的方法理解侵蚀区和沉积区出现的自然灾害3.土地荒漠化(1)土地荒漠化的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跟踪训练】读图,回答(1)~(2)题。

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同步课件:第1章 第3节 人类与环境

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同步课件:第1章 第3节 人类与环境
答案:(1)A (2)C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发展历程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环境问题也由区域性蔓延到全球,不断恶化的环境反作用于人 类,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又使人类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认 识到人类只有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所以,善 待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下列人类活动,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是( )
A.退耕还草
B.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
D.伐薪烧炭
(2)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林木产量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提高生态质量 ④提高农民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列行为中,人与环境关系不和谐的是( ) A.废旧电池与其他垃圾一起装袋放置垃圾箱 B.在旅游景区多设置垃圾箱 C.在城市的树木上设置一些人造鸟巢 D.在近海区域堆放人工鱼礁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课前自主预习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能处理好 ①__人__类__活__动__与 ②_自__然__生__态__环__境___的关系而导致的后果。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人 类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依 赖 于 ③__自__然__环__境__ ; (2) 人 类 可 以 ④__改__造__环境;(3)环境又⑤_反__作__用___于人类。
3.环境的反馈作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吗? 环境的反馈作用可分为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和不利
于人类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如植树造林后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修 建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引起的温室效应 与酸雨等等。
4.阅读课本第 15 页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考虑) (2)为什么要谋求可持续发展?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整合提升1.什么是生态系统?2.什么是生态平衡?3.生态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是什么?5.什么是生态环境问题?其表现是什么?6.森林的生态效益是什么?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什么?7.草场退化的原因、表现和危害是什么?8.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9.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10.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11.保护植被的措施是什么?1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什么?教材P 42活动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2.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的所有草原犬鼠是一个生物种群。

因为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教材P 47活动1.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和云南北部部分地区。

2.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

3.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土壤质地疏松,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教材P 48活动1.城市工程建设一方面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工程建设的废弃物等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源。

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①使城市洪峰提前;②加剧了水资源流失,加剧了城市缺水;③使城市气温的日较差增大。

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工程建设增多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对城市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大江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引起的,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教材P 49活动根据荒漠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土地荒漠化过程的正确排序为(2)—(1)—(3)—(5)—(4)。

教材P 50活动沙尘暴产生的条件是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1)北京位于华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2)北京的西部和北部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些地区地表有大量的松散沉积物,这些松散的沉积物在强大的西北风吹拂下,就形成了沙尘暴的物质来源,而北京位于西北风的下风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了解各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产生的环境问题。

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措施。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2.体现(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1.采猎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敬畏自然。

(2)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2.农业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

(2)产生的环境问题: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

3.工业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

(2)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

4.后工业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

(2)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1)现实意义: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2)积极意义: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1)原因: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

(2)要求:个体和群体的努力,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承担着道德义务与责任;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一、判断题1.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

()2.人类与环境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

()5.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后代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据此完成6~7题。

6.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7.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第6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7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答案:6.B7.C下图为人与环境关系图。

读图,完成8~9题。

8.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组合正确的是()①铁矿石、水产品②煤渣、污水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A.a—①b—②c—③d—④B.a—①b—②c—④d—③C.a—②b—①c—③d—④D.a—②b—①c—④d—③9.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c箭头代表含义的是()A.东南沿海的台风B.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C.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出现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D.贵阳地区的“冬无三日晴”答案:8.A9.C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用书P11]【合作探究】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持?(2)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提示:(1)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和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

(2)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

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大自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

【核心归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⑦是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个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跟踪训练】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A.台风、寒潮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两者无法协调B.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C.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人类D.若箭头a、b力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箭头a表示从自然环境输入到人类社会的物质和能量,据此可知应为选项中的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

第(2)题,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若合理处置这些废弃物则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会影响人类。

答案:(1)D(2)D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学生用书P12]【合作探究】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探究下列各题。

(1)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D.后工业文明和采猎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________;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3)在后工业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下降B.环境质量的改善C.科技的进步D.资源质量的提高(4)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_______的道路。

提示:(1)D(2)较小基本和谐严重(加剧)恶化(3)C(4)可持续发展【核心归纳】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对自然的态度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采猎文明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水平低下,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力微弱,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恐惧和依赖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环境科学萌芽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发展速度惊人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后工业文明善待自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谋求可持续发展【跟踪训练】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

第(2)题,这个时期是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1)A(2)D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学生用书P13]【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调查中发现,免费开放的公园内,各种塑料袋、水果皮等废弃物随处可见,游客肆意践踏草地,少数游客还带着工具去挖野菜,致使不少草坪伤痕累累。

(1)绿色消费,即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既发展又环保的新方式。

你认为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上述游客的行为是否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为什么?(2)为了保护绿地,请你为电视台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词。

(3)为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人们在购物时应注意哪些方面?提示:(1)绿色消费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游客的行为不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绿色消费要求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和废品的回收利用。

(2)小草正在休息,请不要打扰。

(围绕保护绿地,要有创意)(3)①选择少用能源、少用包装、加工比较简单的产品;②选择对环境污染少、对生态有利的产品;③选择不严重剥削劳工、不侵犯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做不道德的动物试验企业的产品;④选择不含或少含有害化学成分的食品和饮料。

【核心归纳】1.正确的环境观念2.可持续发展【跟踪训练】阅读《藏羚羊的跪拜》文中的片段,完成(1)~(2)题。

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

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1)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违背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中的()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④人定胜天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文中“他”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________价值()A.维持生命B.经济C.娱乐和美感D.科学研究解析:第(1)题,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会导致藏羚羊的灭绝(违背了尊重与善待自然),还剥夺了他人和子孙后代合理利用藏羚羊的机会,而且所有人类都要承受藏羚羊灭绝的后果(违背了关爱人类和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第(2)题,文中“他”猎杀藏羚羊,是为了获取其皮毛,获得经济利益。

答案:(1)D(2)B一、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他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

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梅尔维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