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下载

蝉注释及译文

蝉注释及译文

蝉注释及译文
《蝉》的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蝉》的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导读:一、《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蝉》原文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蝉》作者介绍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

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

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蝉》注释

《蝉》注释

《蝉》注释【原文】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jiè):凭借。

【赏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垂緌饮清露”,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流响出疏桐”,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写蝉声之远传。

“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

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作者笔下的蝉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赞美和高度自信,孤芳自赏,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蝉》原文《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1)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2)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3)碧:绿。

4)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5)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6)君:指蝉。

警:提醒。

7)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清高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说:颖.“高难饱”,鸣“徒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怒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蝉》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蝉》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原文: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蝉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蝉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有一只蝉正低着头吮吸清凉的露珠,它的鸣叫声从高大的梧桐树中传来。

由于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扩展资料:
《蝉》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古诗蝉的读音和解释

古诗蝉的读音和解释

《蝉》chán唐·虞世南táng·yúshìnánchuíruíyǐn qīng lù,liúxiǎng chūshūtóng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jūgāo shēng zìyuǎn ,fēi shìjièqiūfēng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处】:虞世·南唐代《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蝉》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蝉》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蝉》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蝉》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虞世南的诗词《蝉》原文及赏析

虞世南的诗词《蝉》原文及赏析

【导语】《蝉》是唐代诗⼈虞世南创作的⼀⾸五⾔古诗,是⾸托物寓意的诗。

以物⾃况,表现了诗⼈⾼洁的品格和清远的志趣。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虞世南的《蝉》,欢迎阅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居⾼声⾃远,⾮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对蝉品格的由衷赞美。

在诗⼈的笔下,蝉清新脱俗,它从不⾷⼈间烟⽕,每餐只饮些少量的⽢露,不沾五⾕杂粮。

不仅如此,它的叫声也是那样的不同凡响,清脆悦⽿,像流⽔⼀般静静地从梧桐的叶⼦⾥传出,令诗⼈感到⽆⽐的舒适。

蝉的叫声传得很远,然⽽它并没有借助于外物,⽽是由于⾃⼰所处位置⾼的缘故。

“居⾼声⾃远,⾮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蝉声悠远,⼀般⼈都认为是秋风的作⽤,想必是受《荀⼦•劝学》“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的影响。

诗⼈却不这么认为,说这是“居⾼”的缘故,并⾮秋风之⼒。

这既是对蝉⾼洁品质的赞美,也是诗⼈对⾃我精神境界的⼀种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个深刻的⼈⽣道理:⼀个⼈只要能做到修⾝⾃好,⽓质⾃然⾃内⽽外涌出,好酒不怕巷⼦深,声名⾃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 扩展阅读: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11⽇),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初唐书法家、政治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家”。

代表作品《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类书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唐时历任秘书监、弘⽂馆学⼠等。

虞世南的祖⽗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亲虞荔,于陈朝太⼦中庶⼦,都有很⾼的名望。

虞世南的叔⽗虞寄,在陈朝官⾄中书侍郎,因没有⼦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起在⽂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多年,他勤奋努⼒精思不懈,有时⼗⼏天不洗脸不梳头。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蝉》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蝉古诗 虞世南译文

蝉古诗 虞世南译文

蝉古诗虞世南译文《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蝉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于清高、洁净、自律等品质的崇尚和追求。

虞世南字伯施,慈溪鸣鹤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下面是将这首诗及译文提供给大家。

原文:《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蝉译文及注释

蝉译文及注释

蝉译文及注释
1.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蝉》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蝉》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原文: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原文、译文及注释

《蝉》原文、译文及注释

《蝉》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虞世南《蝉》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原文: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对照翻译: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1【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碧”。

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无情”本无关系,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的,但就借蝉寄慨的诗人说,责怪权贵的无情却是有理的。

传神空际,无理得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识,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

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

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的全诗及赏析2“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

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出自王维《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李商隐《蝉》原文译文句子鉴赏

李商隐《蝉》原文译文句子鉴赏

李商隐《蝉》原文|译文|句子鉴赏《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蝉》原文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句子鉴赏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蝉唐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蝉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育
• 蝉的幼虫期叫蝉猴、知了猴或蝉龟。 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 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 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 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蜕下的 壳可以做药材。
食物
关于蝉的诗

• • •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生殖
• 蝉的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 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 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雌虫数 量多时,产卵行为会损坏树苗。

分布
• 蝉多分布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 林。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蛾 蝉属等属的种类——外还有周期蝉。 最著名的周期蝉有17年蝉和13年蝉魔 蝉属,隔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区大发生 一次。

认识生活中的蝉
• 蝉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 翅目、蝉亚目。属不完全变态类,由卵、 幼虫(若虫),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 虫。同“禅”出自佛家,故称“知了”昆 虫,属同翅目蝉科,种类多,雄的腹面有 发声器,叫声大;
简介
• 蚱蝉又名知了,黑老哇哇,幼虫期叫爬拉猴、 蝉猴、知了猴、结了猴、结了龟、神仙或 蝉龟,为同翅目蝉科中型到大型昆虫,约 2000余种。体长2~5公分(0.8~2吋),有两 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螽蝉科有两 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
一起学折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