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小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专题-PPT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套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套PPT课件
参与调解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 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 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 泻、酸碱中毒等。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 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体外
体内
体外
食物 消化
(营养成分) 系统
氧气 呼吸
系统
CO2和 呼吸 H2O 系统
组织液
细胞
泌尿 尿液
系统 (含氮废物水)
淋巴 血浆
内环境
皮肤 汗液
(含氮废物水)
二、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 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全套PPT课

细胞的生活环境
问题探讨:
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 说出细胞的名称.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 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 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单细胞生物的细胞
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代谢紊乱.
22
练习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D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 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 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状态。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 发育,引起抽搐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 无力等症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件 19页PPT文档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件 19页PPT文档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探究四 探究 二
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探究四 探究 二
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
正常状态
吸水胀破
失水皱缩
结论: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小结
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 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
空气 气体
血浆 组 织 液
淋巴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稳态既然是在神经-体液-免 疫这样完善的调节机制下维 持的,那是否意味着内环境 稳态一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 形呢?
歌手韩红玉树慰问出现高原反应
尿毒症 体温39.3℃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
自身调节能力有限
(三)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
读书感悟


观 神经—体液—免疫
点 美
调节网络

坎 农
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贝 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协
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 状态,叫
做稳态。
成分
理化性质
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
内环境 稳态
消化 泌尿
外环境变化剧烈
稳态失调
生病
二、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代谢是细胞 生命活动的基础

能量
适宜的体温和pH是 酶正常发挥催化用 的基本条件
正常的血糖水平和 血含氧量是供给机体 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意义:

小高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小高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3课时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P46~P51)1.生长素(IAA)的发现过程(B)(1)达尔文实验现象:不生长,不弯曲弯向光源生长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2)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3)温特实验琼脂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4)总结: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尖端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伸长区③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④生长弯曲的部位是:伸长区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A)(1)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横向运输,即从向光侧到背光侧(3)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1)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2)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作用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作用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B)(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2)促进果实发育。

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考点二其他植物激素(A)(P53~P54)激素种类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考点三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P51--P52)1、实验原理(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在最适浓度下插条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

沃泰默的实验:
稀盐酸 注入
狗的上段 结果 小肠肠腔
胰腺分 泌胰液
注入 狗的血液 结果 胰腺不分 稀盐酸 泌胰液 中 注入 稀盐酸
狗的上段 结果 小肠肠腔
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
沃泰默的实验:
稀盐酸 注入
狗的上段 结果 小肠肠腔
胰腺分 泌胰液
注入 狗的血液 结果 胰腺不分 稀盐酸 泌胰液 中 注入 稀盐酸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静息时: 外正 内负 刺激 刺激部位: 外负 内正 形成 电位差 产生 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静息时: 外正 内负 刺激 刺激部位: 外负 内正 形成 电位差 产生 局部电流 导致 兴奋向前传导
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小结:
(1) 传导过程: 刺激→电位变化→局部 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 奋部位 (2) 传导形式: 电信号,即神经冲动
体外 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 O2 O2 营养物质 体 呼吸 细胞 内环境 外 系统 代谢废物 内液 CO2 CO2 重吸收 皮肤 泌尿系统 代谢废物 代谢废物 体外 体外
脑 神 经 脊 神 经
脑 脊髓
脑 神 经 脊 神 经
脑 脊髓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周围 神经 系统
脑 神 经 脊 神 经
脑 脊髓
(3) 传递方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递质—你了解多少?
1. 产生 由内质网、高尔基体产生(线 粒体参与供能) 2. 分泌结构 突触前膜
3. 受体
4. 作用 5. 去向
突触后膜上糖蛋白
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作用后被分解
兴奋的传递方向
神经元内: 双向传导
树突
神经元间:

高考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复习(精简版)PPT课件

高考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复习(精简版)PPT课件
的调节。 2.坎农的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_经_调_节_和_体_液_调_节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
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公认的解释:_神_经_—_—_体_液_—_—_免_疫_调_节_网_络__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㈢.对稳态维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㈠.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情况分析:
1.静息电位:
静息时,膜的通透性对_钾_离子大,对_钠
离子小,出去的_钾_钾离子多于进来的_钠_离 子,所以膜电位表现为_内_负_外_正_。
2.动作电位: 兴奋时,膜的通透性改变,进来的_钠_离
子多于出去的_钾_离子,即兴奋部位膜电位表 现为_内_正_外_负_。
1.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神精递质的作用: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神经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胞吐)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的受体: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4.神经递质实现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特点:_单_向_传_递_。 6.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神经冲动在神经 纤维中的传导要_慢_。 7.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往往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有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Na蛋白质/H蛋白质等,其中 最主要的是H2CO3/NaHCO3。 ㈢.温度:大约是37℃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稳态的维持
㈠.与稳态维持直接相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㈡.稳态维持的主要机制: 1.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神_经_系_统_

高三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件20(必修三_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高三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件20(必修三_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初中生物课件
【解析】 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应 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从发展阶段看, 只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才会出现相对稳定的 平衡状态。(2)从结构上看,该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 稳定,有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从 功能上看,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 出相对平衡。(4)从形成原因上看,这是长期 自然选择的结果。(5)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 调节能力。由以上分析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初中生物课件
经典例题透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 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 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 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例1
初中生物课件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
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初中生物课件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 少成正比,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 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 量流动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 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灭绝 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生态系 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初中生物课件
初中生物课件
(2)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 。 单纯 (3)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_ ,营养结 构越_______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 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4)特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 。 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初中生物课件
课标领航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要点突破

2019年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册课件第5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2019年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册课件第5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地位 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_基__石__
跃成分

自养生物,主要是 实例
__绿__色__植__物__
主要是动物
主要是_细__菌__和__真__菌__
栏目 导引
[连一连]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栏目 导引ຫໍສະໝຸດ (3)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栏目 导引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选 B。花鲢以水蚤为食,故花鲢被大量捕捞后,水蚤数量
将会增加,导致绿藻数量减少;乌鱼以花鲢和白鲢为食,花鲢被
大量捕捞后,乌鱼将会捕食更多的白鲢,故白鲢的数量将减少。
栏目 导引
[要点回眸]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核心知识小结
栏目 导引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核心知识小结 [答题必备]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
和鼠两个食物来源,但鼠的数量会因蛇的大量捕食而减少。
栏目 导引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2019·吉林高二检测)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 大量捕捞花鲢后,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将有所变化。短期内,种群 数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绿藻数量增加
B.白鲢数量减少
C.水蚤数量减少
D.数量都增加
栏目 导引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2019·贵州黔东南州高二期末)“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
及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解析:选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

生物人教《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PPT)专选课件

生物人教《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PPT)专选课件

.. .
...
...
自己
. 母亲 父亲
. 时间
6
9
12
15
18
21
昼夜因素
2~6时体温最低,14~20时最高,变动范围±0.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高于成人,老年人偏低,均为正确范围
性别因素
女性高于男性,女性经前期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月轻期较低
其他因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均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
★同一人在不同时刻的 体温有没有变化?
有变化,1℃左右
★ 不同的人(年龄、 性别不同)体温有没有 有微小差异 变化?
★人体温会不会随着外 界环境气温变化有微小 有微小差异 差异?
小结1
健康人体温约为 37 ℃, 处于 动态平衡 中。
渗透压的变化特点
正常状态
吸水胀破
失水皱缩
结论: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
酸性食物
豆制品
酸奶、水果
碱性食物
海带、蔬菜
材料2:渗透压
多饮多 尿 ; 腹泻——补充 生理盐水 ; 大量出汗——补充 淡盐水 ; 吃咸的食物——喝 水 多; 输液必须是 葡萄糖盐水 。
目的:维持 内环境渗透 压相对稳定
材料3:酸碱度
剧烈运动产生乳酸,PH变化 不大 ; 吃过酸过碱的食物呢?_变__化__不__大____
问题探讨
项目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肌酐
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的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变式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教学课件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教学课件
和功能上分析生态系统为什么 具有稳定性?
提示: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上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 数量比例相对稳定,食物链、食物网相对稳定。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 看: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 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 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
特点 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不同
实例
热带雨林中假若某种植食性动 物大量减少,将由这个营养级 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
态系统相对稳定
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轻微 破坏,通过自身净化作用,可 以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 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
【解析】 播种杂草后,该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提高,营养结构 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 正确。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 灌木林后,该生态系植物多样性提高,营养结构更复杂,而且为动物 提供更丰富的生存空间,导致动物种类也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正确。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与前面原因相似,其 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而恢复力稳定性下降,C 正确。在一块牧草地上 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他种类牧草数量下降,物种丰富 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 错。
2 新知识·预习探索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时膜电位—— 外正内负 兴奋后膜电位—— 外负内正
②细胞膜外同侧的电位差: 兴奋部位: 负 未兴奋部位: 正 电荷移动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③细胞膜内同侧的电位差: 兴奋部位: 正 未兴奋部位: 负 电荷移动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2、突触的结构特点(A)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B)
(2) 外激素: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示踪外激素、 告警外激素等等
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 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内环境 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人体在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时间
病毒侵入细胞 T细胞
细胞免疫
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死亡
攻击 (+)
释放
效应T细胞
抗原(病毒)
分泌细胞因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 的抗体与相应的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抗原特异性结合 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存在部位:血液等
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A)
致病机理: 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T细胞被大量
破坏,导致人患多种疾病死亡。
艾滋病征:
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
卡西波肉瘤
3、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1.艾滋病传播方式是什么? 2.怎样预防艾滋病?
3.4 种群和群落
引起糖尿的主要原因及糖尿病人的典型症
状“三多一少”现象:多食、多饮、多尿、
体重减少 (为什么?)
人体消瘦 体重减轻
脂肪、蛋白质 分解加强
胰岛B细 胞损伤
胰岛素 分泌过少
葡萄糖氧化 利用
发生障碍
饥饿多食
组织细胞 供能不足
多饮
血糖来源增多
高于肾糖阈 糖尿
多尿
下图为血糖代谢示意图。据图回答:
淀粉 ① G
炎热环境 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2、水盐调节 (1)、水盐平衡
体内物质
来源
水平衡
①饮水 ②食物中的水 ③代谢产生的水
钠盐平衡
食物
排出
①肾脏排 尿 ②皮肤排汗 ③肺排水汽 ①④肾大脏肠排排尿便 ②皮肤排汗 ③大肠排便
钾盐平衡
食物
①肾脏排尿 ②大肠排便
调节
①神经调节 ②抗利尿激素调节
醛固酮调节
醛固酮调节
(2)、水的调节
37℃左右
3.9~6.1mmol/L
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a表示__组__织__细__胞_____; 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__组__织__液____;c表示在毛细血管内 的___血__浆______;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淋__巴_______。
(2)以上b、c、d合称细__胞__外___液,它构成了体内细 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内__环__境_____。

,在体内储存,长
四、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系统组成及其主要功能(A)
免 疫器 官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
体液免疫
抗原
B细胞
效应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记忆细胞
B细胞的二次免疫
抗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体 数 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视觉中枢
四、动物激素的调节(A)
1、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和各种促 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和各种促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巨人症、 侏儒症、肢端 肥大症
呆小症 大脖子病 甲亢
甲状腺激素 雄激素、雌激素
含碘的氨基酸 类固醇
2、昆虫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1) 内激素:脑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
尿中有糖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糖尿病及其防治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
1诊断 持续高血糖且有糖尿 怎么诊断? 2检测 用斐林试剂检测,溶液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3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4症状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轻)? 5治疗 注射胰岛素 (不可过量,不可口服。治标不治本) 6防治: 饮食习惯,基因治疗,药物治疗,加强锻炼
肾 小

大脑 渴觉 喝水
渗 透细 压胞 下外 降液
细胞外液 渗透压升高
+
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释放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渗 透细 压胞 下外 降液
尿量减少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 肽类激素。合成后运往垂体中贮存。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 ”型曲线 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A A
B A
A
AB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 所有个体称为种群(population)。
动物的激素调节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B
A
B A
B
B A A
B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A)
树突 细胞体
细胞核
轴突
髓鞘
轴突末梢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处理兴奋
2、反射和反射弧(B)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求
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准确把 握复习知识点
夯实双基,突出主干内容,构建知识 网络
突出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操作、注重 实验结果分析
注重知识概要和基础知识习题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
植物的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环境的保护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胰岛素 拮抗作用 胰高血糖素
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肾上腺素
糖尿病及其防治
1、平衡失调
病症
高血糖(6.2—7.0 mmol/L) 糖尿病(≥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 低血糖(<2.8mmol/L )
低血糖早期症状:头昏、心慌、出汗、面色苍白、 四肢无力
低血糖晚期症状: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出现 惊厥和昏迷。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
B B B B
A
A
B
A A A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A)
2、内环境(B)
组织液
组织细胞
动脉
淋巴管
一些组织液进入血管
静脉 血管
血浆
体 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稳态的调节机制(B)
出神经、效应器
No Image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特化结构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 肌肉、腺体 神经中枢:脑和脊髓灰质中,功 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s)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
刺激
静息状态 兴奋状态
局部电位差 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
局部电流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电位差与电荷移动


达尔文推测:



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

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

产生某种化学信号,并

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

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

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

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

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实验
(3).郭葛等科学家提取并鉴定
经过鉴定,确定是吲哚乙酸。由于它具有促进 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命名为生长素。
保Na+、排K+
3、血糖调节
血糖的平衡
来源
正常去路
食物中 的糖类
消化、吸收
肝糖元 分解 非糖物质 转化
氧化分解
CO2+H2O +能量
血糖
(3.9~6.1mmol/L)
合成
肝糖元、 肌糖元
转变
脂肪、某 些氨基酸等
主要来源:食物中的糖类
主要去路:氧化分解
胰岛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①加速糖的氧化分解 ②促进糖原的合成; ③促进糖转化为脂肪;④抑制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1.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 联系 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而
予以彻底消灭
2. 两种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五、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A)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Acqn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
A
②③ 血液

CO2+H2O+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