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简述上资料
《陕西文化-陕北秧歌》教学设计
小学校本教程《陕西文化》第6课《陕北秧歌》教学设计执教者:课题《陕西文化-陕北秧歌》教材分析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弘扬、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与灵魂,它体现着民族精神与性格,以超越物,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甚至影响质的力量影响当代和未来,它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繁荣的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族文化如此重要,不得不让我们对它进行用心思考和着力践行。
此教材是本校自主编撰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陕西的相关历史文化。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
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
自古帝王都,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整理)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简述上
第一章陕北秧歌简述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流派之一。
它长期流传在陕北的广大地区,又叫“闹秧歌”、“闹红火”。
秧歌一词,从广义上讲是陕北民间文艺活动的总称,狭义上则指秧歌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
一、陕北秧歌的分布与特点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的绥德、佳县、米脂、清涧、志丹、吴起、安塞、延安、甘泉、洛川等县,以榆林的绥德和米脂两县为代表,被称作“绥米秧歌”;以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陕北南部秧歌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陕北秧歌的两大流派。
陕北秧歌是民间群众自娱性歌舞,多在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活动,各村秧歌活动时,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在各村秧歌队组织者(旧是由神会会长)的领导下,从农历年前准备,正月初二左右开始活动,俗称“起秧歌”(近年来有些地方从正月初七、八开始),正月十五天官赐福时举行大型表演,也就是最高潮时期。
陕北秧歌作为当地人民自己的歌舞艺术,必然要表现出陕北的人情风俗、生活情感,最先在农村是一项祀神的民俗活动,称传统老秧歌,属神会组织的,也有个人组织的,有不少人自幼参加,它通过谒庙、灯场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免难,大吉大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表演形式有农家院落表演,有较大场地的表演。
后来又增加了村上集体和基层政府的统一组织形式。
它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
二、陕北秧歌的分类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一)大场秧歌。
即在出演时和广场表演的秧歌。
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气氛欢腾,场面热烈,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
大场秧歌也将“竹马”、“旱船”、“耍狮”、“舞龙”等夹杂在秧歌队伍中,更显得光彩夺目,妙趣横生。
(二)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
人数为二人,三人,四人,八人不等,表演节目一般是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嬉戏,融舞蹈、戏曲、杂耍为一体的表演。
陕北大秧歌PPT
风格流派
•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 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 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 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 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 "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 列法。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 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 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 子"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参加人数为偶 数,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 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发展传承
•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 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 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 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 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 秧歌和腰鼓,领头的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 木制镰刀斧头,创造了具有新内容的秧歌 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十二把镰刀》等。
感悟
• 通过学习了解传统陕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 和特点,初步掌握扭秧歌的运动技能,使 学生体验扭秧歌的快乐运动,锻炼身体、 愉悦身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体育精神
要领与特点
• • 教学重重在一个 “软”,突出一个“活”,面部表情喜悦。
陕北大秧歌特点
• 陕北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 武身子和丑角。动作豪迈粗犷、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 身体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 身体 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 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 动, 脚下以 "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 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 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教案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陕北民间舞蹈教材》第三章“陕北秧歌”,详细内容包括: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臂动作、体态特征及简单的组合动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组合动作。
2. 培养学生对陕北民间舞蹈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学习陕北秧歌,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舞蹈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掌握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组合动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视频学具:舞蹈鞋、舞蹈服装、镜子、把杆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陕北秧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陕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步伐教学(15分钟)a. 教师示范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讲解动作要领。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基本步伐,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c.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手臂动作教学(15分钟)a. 教师示范陕北秧歌的手臂动作,讲解动作要领。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手臂动作,注意动作的流畅性。
c.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 组合动作教学(15分钟)a. 教师示范组合动作,讲解动作顺序和节奏。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组合动作,注意动作的协调性。
c.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观摩。
b.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b. 学生谈谈学习陕北秧歌的感受,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陕北秧歌基本步伐2. 黑板右侧:陕北秧歌手臂动作3. 黑板中央:组合动作顺序和节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复习本节课学习的陕北秧歌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独立完成组合动作。
2. 答案:学生将作业视频提交至班级群,教师进行评价。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中)[策划]
第五章表演队形与图案陕北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扭大鼓场,也叫踩大场,扭大鼓场的关键是表演的场子图案。
扭大鼓场时,在传统老秧歌表演时,伞头手持“灯笼伞儿”,身后跟演员扮演的两个“门神”,接着是文、武(男女)身子,再后面是丑角(如蛮婆、蛮汉、毛达子、教书先生、算命先生、货郎、二流子等),表演时各按自己的特点表演。
新秧歌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改革发展,秧歌队角色和形象都以当今人物为主,多属集体群舞表演,在统一动作下进行。
第一节单过街、五大洲一、单过街单过街主要用于行进中,有时也有舞台和大鼓场表演中进行。
教学要点:1、在行进中要按照伞头所引的路线扭步,不歪线路。
2、到转角时要以不移动角位,角位上转身要自然,不能直转,若在场内,结尾者要与伞头交角。
教法:1、预习十字步,转角步。
2、伞头引路,带击乐教学走单过街。
二、五大洲五大洲图案,多用在场子和舞台。
要点:与单过街相同。
教法:1、预习大摆十字步,转角步。
2、伞头引路,带乐带道具教学。
第二节三角梅花、卷菜心三角梅花,卷菜心(也叫卷席筒)都是场地表演图案,三角梅花有时也作舞台表演图案。
教学用具:击乐、伞、扇或绸。
一、三角梅花教学要点:1、三角梅花的转角,有单角也有转双角,所以转角时更要把握住脚步的位置,转双角第二角与一、三不同。
2、走直线时要前后照准,不外线。
教学过程:1、练习:十字步,二进二退步。
2、伞头引路走图案。
3、带击乐跟伴奏走图案。
二、卷菜心教学要点:1、要在行进时走弧线。
2、转到里“心”走一角,退出时要稳退。
3、伞头和前面的演员行进到里圈场时扭动步距放小,以利后面在外圈的演员赶上,行距要自然分开些,使出“心”演员不受影响。
教学过程:1、预备动作:“前进扭步”,“转角步”,“十字跳跃步”。
2、伞头引路用“前进扭步”,按图示路线行进,到“菜心”扭“转角步”,走成转角。
3、从菜心扭转角后,动作变用“十字跳跃步”,往出逆转。
第三节挂四斗、绕∞字挂四斗和绕∞字这两种图案在场地人数少的情况下表演合适,舞台和小场子中用的最多,看似简单,走美观不易。
陕北秧歌闹起来
陕北秧歌闹起来作者:朱合作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06期陕北秧歌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传统音乐和舞蹈,相传北宋时已有。
每逢正月,陕北高原上就闹起了秧歌,一直从老祖宗那时闹到了今天。
正月里,在一派祥和的新春气氛中,陕北人最爱的闹秧歌开始了。
先是在自己村子里闹,让村子里沾满喜庆,也把自己村秧歌班的情绪闹起来,但最终目的是要把秧歌闹到外村去。
送帖和对唱要闹到外村,需要先送帖。
秧歌班送帖等于送去了一份申請书,是否接待由对方决定。
为此,好多村子都不惜花大价钱请秧歌好把式,因为有一两个好把式的秧歌班才不愁没人接待。
送出去的帖子若是被外村接下了,那么秧歌队的领头第二天上午就开始吆喝着集合队伍,安排好扮花脸的、装蛮婆的、拿蝇刷子(拂尘)的、动响器的、背鼓的、打灯笼的、敲老锣的和拍镲镲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伞头(领头舞蹈和唱秧歌者手执花伞,故称“伞头”),不然对唱时丢了脸,就满盘皆输了。
通常,头一天接下帖子的村子要组织一个临时秧歌队,再搭建一个威风凛凛的彩门(用木棍和绳索搭起的大门模型,再挂上喜气洋洋的红灯笼和苍松翠柏的枝叶)。
下午迎接来访的秧歌队时,把彩门架在客方的来路上,双方的伞头就开始对秧歌。
对秧歌以接待方为主,主方的伞头可天上地下山、南海北地提问,而客方的伞头得随机唱答,答不出就算丢了脸。
秧歌队敢不敢到外村演出,关键在伞头,要口才好、嗓音好,还要随机应变。
主方一般不会让客方太难堪,但有时主方的伞头争强好胜,天上地下地出难题,客方的伞头如能对答如流最好了,但答不上也不要紧,只要有涵养,沉住气,让主方略占上风,那么主方也就不好再恶作剧了。
彩门共设三道,一道一道往村里挪。
到第三道彩门时,主方的伞头会问清楚客方的人数,男女比例等,以便安排食宿:家细一落我来问,贵府里的亲朋你细听。
秧歌是从哪里来?男女各有多少人?客方一般这样答:贵府里的亲朋听我言,秧歌共有五十人。
男四十来女十人,从家中动身登贵府的门。
七年级校本课程可爱的榆林扭起欢乐的大秧歌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校本课程成果
学生们掌握了榆林大秧歌的基 本舞步和节奏,能够自如地扭 起大秧歌,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和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对榆 林地区的文化和民俗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本土 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课程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 与,互相学习、交流,形成了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协作精
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刚柔相济,既有 大幅度的跳跃、旋转等技巧性动作, 也有细腻的手部动作和表情变化。
03 实践活动:学习榆林大秧 歌
观看示范表演,感受氛围
观看专业团队的榆林 大秧歌表演,了解其 基本动作和表演形式。
通过观察和学习,培 养对榆林大秧歌的兴 趣和热爱。
感受榆林大秧歌独特 的欢快氛围和强烈的 节奏感。
感谢您的观看
信心。
02 榆林大秧歌基础知识
起源与发展历程
榆林大秧歌起源于古代农耕文 化,是陕北地区一种独特的民 间舞蹈艺术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榆林大秧歌 逐渐融入了多元文化元素,形 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现代社会,榆林大秧歌得到 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榆 林地区文化的重要代表。
表演形式及道具使用
榆林大秧歌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
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可能性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0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榆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身临
其境的表演体验。
网络直播与互动
02
通过网络直播技术,将学生的表演实时传播给更多人,同时实
现线上线下观众的互动参与。
多媒体元素的加入
03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背景视频、音效等,提升秧歌舞表演的舞
台效果。
1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教案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进行。
重点讲解和练习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身段等动作要领,让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表演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自信心。
2. 通过学习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中,步伐、手势、身段的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身段的动作要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视频学具:舞蹈服装、舞蹈鞋、手绢花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陕北秧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陕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教师讲解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身段的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
3. 练习(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注意动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
4. 分组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监督、纠正动作,提高动作质量。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选取一段陕北秧歌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自由练习,培养节奏感。
6. 汇报展示(10分钟):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要领步伐:X、X、X手势:X、X、X身段:X、X、X2.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回家后,练习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动作,录制视频至班级群。
2. 作业题目:分析陕北秧歌的动作特点,并举例说明。
答案:陕北秧歌动作特点包括:X、X、X。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观看更多关于陕北秧歌的视频,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步伐、手势、身段的协调配合2. 教学重点:基本步伐、手势、身段的动作要领3. 分组练习:互相监督、纠正动作,提高动作质量4. 作业设计:分析陕北秧歌的动作特点,并举例说明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步伐、手势、身段的协调配合1. 慢动作示范:教师以慢动作展示步伐、手势、身段的配合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每个动作的细节。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1. 引言1.1 陕北秧歌的起源陕北秧歌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史料记载,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最初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为了娱乐和缓解劳累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歌舞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秧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最初是农民在耕种和秋收时所创作的歌舞形式。
在古代社会,农民们靠着劳作来维持生计,而秧歌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秧歌的歌词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歌颂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希望。
秧歌的舞蹈动作也十分生动活泼,富有民间特色,展现出了陕北人民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陕北秧歌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
但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陕北秧歌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陕北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陕北秧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陕北人民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陕北秧歌起源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深厚历史底蕴,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1.2 陕北秧歌的特点陕北秧歌是陕西北部地区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陕北秧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
陕北秧歌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旋律优美,节奏跌宕起伏,充满激情和活力。
歌曲的编曲精湛,常常结合了二胡、琵琶、唢呐等传统乐器,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震撼。
二、歌词朴实真挚。
陕北秧歌的歌词通俗易懂,常常描绘农村生活的琐事和感人场景,表达了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词中蕴含着对家乡、亲情和故土的深深眷恋,让人感受到乡愁和情怀。
三、舞蹈动作独特。
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不仅有声乐部分,还配有独特的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通常富有农民劳动的形象,如下地、拔秧、收割等,展现了农民的朴实和勤劳,给人以振奋和感动。
陕北的风俗作文扭秧歌
陕北的风俗作文扭秧歌
《陕北扭秧歌》
咱今天来说说陕北的风俗——扭秧歌。
我曾经去过一次陕北,那真的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那时候正赶上有个什么活动,就看到好多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化着红扑扑的妆,腰间还系着大红绸子,那场面,老热闹了!尤其是看到他们开始扭秧歌的时候,哎呀妈呀,真有意思。
我就记得有个大叔,那步伐,那身姿,简直绝了!他一会儿向前扭两步,一会儿向后扭两步,胳膊还不停地挥舞着,那红绸子飘起来跟风火轮似的。
他脸上的表情可丰富了,一会咧嘴大笑,一会挤眉弄眼的,感觉他全身心都沉浸在这扭秧歌的快乐当中了。
旁边还有个大妈,扭得那叫一个起劲儿,腰肢一扭一扭的,好像全身的关节都特别灵活,感觉都能把那地面给踏出坑来了。
他们跟着欢快的锣鼓声,有节奏地扭动着,周围的人也都被感染了,有的跟着一起拍手叫好,有的也忍不住跟着扭了起来。
我呢,就在旁边傻傻地看着,被他们的快乐和热情给包围了,那感觉真的太棒了。
这就是陕北的扭秧歌,充满了活力和乐趣,承载着陕北人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每次想到那次看到的扭秧歌场景,我都忍不住笑起来,真希望还能再去感受一次那独特的风俗呀。
民间体育文化陕北秧歌
民间体育文化陕北秧歌作者:李军李健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摘要:陕北秧歌是一种流传陕西高原的一种传统的文化,是具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舞蹈。
人们称之为“闹红火”、“闹社火”、“闹秧歌”、“闹阳歌”等。
在陕西榆林、绥德、延安、米脂等地,陕北秧歌具有丰富的内容,五彩的形式,悠久的历史。
特别是绥德、米脂的秧歌极为人们所喜爱。
关键词:秧歌的起源;特色;艺术性[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何为“秧歌”?秧歌是从哪儿来?”不少人有了自己的答案。
秧歌至少有十种写法儿,如阳歌、央哥、姎哥、扬高、迎阁、羊高、英歌、因歌、莺歌。
有人说秧歌起源于南方稻区插秧之歌;有人说它是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舞蹈;有人说该歌舞兴起于凤阳,该称为“阳歌”;有人说“阳歌”是上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有人说宋人苏东坡创造了秧歌;甚至有人说宋人以“姎哥”为西域歌舞的主角,然后与汉族元宵社火融合,最终形成“秧歌”。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某种的依据和创意。
的确。
陕北乡间念作“yáng”的本字到底该是哪个呢?只有找到了这个本字,那么答案便知晓了!历史悠久的陕北秧歌相传在北宋就盛行,叫作“阳歌”,大概是出于“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在《延安府志》中录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 因此,秧歌是从社日祭祀土地爷活动中发展来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清李调元的《粤东笔记》中有:“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
由此又有人说,秧歌是陕北从南方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
陕北秧歌是一种朴素中带着绚丽的艺术,其形式多彩,表演尽兴,红火热闹。
(一)陕北秧歌之豪迈陕北秧歌主要特点在于“扭”,以腰部为中心,和着锣鼓声大幅度扭动头和双臂,以“十字步”完成了前进、后退、左腾、右跃,人们称之为“扭秧歌”。
该简单朴素的舞蹈,整齐的步调,飞舞的彩带,五彩的彩扇,无不洋溢出和谐的气息。
家乡的风俗陕北秧歌作文
家乡的风俗陕北秧歌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陕北秧歌:乡土的韵律,生活的舞步我的家乡,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陕北。
四年级上册艺术教案及教学反思《陕北秧歌》.doc
四年级上册艺术教案及教学反思《陕北秧歌》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欢腾的大西北》课题三《黄土高坡鼓喧天》第一课时《陕北秧歌》。
教学目标:能主动联系自己对陕北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陕北地区浓郁的民俗、民风及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教学重点:在艺术活动中初步掌握陕北秧歌的步伐和舞蹈特点,能大胆愉快地学跳陕北秧歌。
教学难点:在歌唱、舞蹈及美术创作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表演。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白毛巾、红绸带、小肚兜、塑料篮等;3、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陕北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的资料,学会歌曲《边区好地方》。
教学过程:一、欣赏陕北民歌、民俗,师:同学们,早就听说四年二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艺术,黄老师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上艺术课。
今天呀,黄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富有浓郁民间艺术的地方。
师:画面上给我们展示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哪陕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陕北的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吗?师:陕北民歌非常优美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课前我们听的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一首陕北民歌,哪你们会唱陕北民歌吗?我们一起把《边区好地方》这首歌曲唱唱好吗?我请个同学来领唱。
二、陕北秧歌好激情看一看,说一说师:同学们真能干,对陕北的了解可真多,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陕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陕北秧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陕北秧歌。
看一看,学一学师:在平时生活中你看过秧歌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陕北秧歌。
教师表演一段陕北秧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想跳吗?我们一起来试着跳一跳师:这位同学扭得不错,能教教大家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她的脚步是怎样的?我们跟着她学学。
师:大家学得真认真,刚才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觉得我们走的秧歌步法很像一个字,你们看出了吗?师:下面老师就用双手当作同学们的双脚,我们再次领略一下秧歌十字步。
浅论陕北秧歌的渊源演进及现实走向
浅论陕北秧歌的渊源演进及现实走向陕北秧歌是陕北文化中最为绚丽的一颗明珠。
它是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顽强不懈的表现,是勇于面对困境的真实写照。
本文主要是以陕北秧歌的渊源为线索,阐明陕北秧歌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和特点,以及新秧歌运动对陕北秧歌的重大影响,以时代的角度去分析阐述陕北秧歌今后的艺术化发展路线。
一、陕北秧歌的历史渊源如果要了解陕北秧歌的历史渊源,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秧歌”。
秧歌字面的意思是南方农民插秧时唱的歌,即插秧之歌。
秧歌主要以民歌小调和民俗表演为主,由于民情、民俗的差异,同一地区也会形成各种风格特色的民间秧歌。
比如南方的“花灯”、“连响”和靠近山区的“耍猴”,以及北方多有的“龙灯”、“高跷”等表演。
起初流传于南方插秧时的农事活动传到北方并发扬光大后形成的陕北秧歌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农村自娱自乐并且穿插民俗、民情,有固定的演出时间的广场性艺术活动。
陕北秧歌最早的由来是因为陕北自古以来生态环境极差,地处黄土高原之上,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以土地为本,视土地为性命,因而祭祀土地爷以求获得丰收,就成了陕北人新年中的第一宗重要的社会活动。
民国河北《沧县志》提供的资料信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一,它怀疑秧歌“命名之义”乃“南人种稻插秧而歌”,并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称──“阳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就陕北秧歌来说,我个人更多地倾向于曹谷溪先生提出的“南北文化及多民族文化结合”的说法,因为陕北秧歌是一种自发于陕北民间又吸收外来秧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群众性的载歌载舞的广场综合艺术。
春节不仅是人们劳作一年后获得放松轻闲之际,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为了下一年的风调雨顺,人们不仅要着手农耕准备,更要进行精神上的寄托。
所以春节来到,陕北民间小调和陕北秧歌,各种庆典祭祀和娱乐活动就铺排开来。
可以说,这就是传统的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
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陕北秧歌历11本1常远1 陕北秧歌概况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是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
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活动。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
故又有人指出,秧歌传自南方,是陕北的一种外来文化。
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
每年正月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
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
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陕北地区"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
如陕北的绥德、米脂、吴堡等地,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这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十五日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绕火塔""转九曲"。
"绕火塔"也叫"火塔塔",先用大石和砖垒起通风的座基,上面再用大块煤炭搭垒成塔形,煤炭之间有空隙,填入柴禾、树枝以便燃点。
由于当地煤炭质量好,又有柴木助燃,所以在十五日的夜晚点燃后,火焰照红夜空,秧歌队绕塔高歌欢舞,非常好看。
陕北秧歌红红火火教案
陕北秧歌红红火火教案陕北秧歌是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秧歌的一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秧歌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以歌唱、舞蹈和器乐结合为表现手段,表达了陕北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情感,展现了陕北地区的丰收和繁荣。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陕北秧歌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陕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校制定了陕北秧歌红红火火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陕北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理解秧歌在陕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和秧歌文化的内涵。
2.学习陕北秧歌的基本舞蹈动作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节奏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唱和合作舞蹈展示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介绍陕北秧歌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讲述秧歌文化的内涵和地位。
2.陕北秧歌的特点:分析陕北秧歌的舞蹈动作、音乐曲调、服饰和神话情节等特点。
3.舞蹈教学:学习陕北秧歌的基本舞蹈动作,包括手臂的舞动、脚步的跳跃和身体的摆动。
4.合唱教学:学习陕北秧歌的歌唱方式和节奏,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合唱能力。
5.合作舞蹈表演:将学习到的陕北秧歌进行集体表演,展示团队的合作精神和艺术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陕北秧歌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陕北秧歌的基本情况和艺术特点。
2.知识讲解:介绍陕北秧歌的起源背景、舞蹈特点和表演形式,让学生对陕北秧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舞蹈教学:分阶段教授陕北秧歌的基本舞蹈动作和节奏,组织学生逐步练习并进行集体排练。
4.合唱教学:教授陕北秧歌的歌词和唱法,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和口才表达能力。
5.合作舞蹈表演:将学习到的陕北秧歌进行集体排练和表演,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的特长和才艺。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舞蹈和合唱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和投入程度。
2.评估学生掌握陕北秧歌舞蹈动作和节奏的能力。
3.评价学生合作舞蹈表演的团队精神和艺术水平。
陕北秧歌:"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
陕北秧歌:"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偶逐晴光扑蝶遥”——民间文艺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审美经验和欣赏需求而创造的文学和艺术,承载着民众的情感和梦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
生长在乡间的艺术家、歌手既是中国精神的创造者,又是中国精神的传播者,还是中国精神的实践者。
艺精敬业——陕北秧歌李增恒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而提起绥德秧歌便不得不提的是李增恒。
李增恒,艺名“六六旦”,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闻名,所以人们就给了他这样的称呼。
在陕北民间,流传着“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的说法。
李增恒1929年出生于陕西绥德韭园圃家洼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
他的父亲常年靠给地主家当长工为生,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养活不了全家。
年幼的李增恒很早就成了一个牧羊童,在贫困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在边区普遍开展了秧歌运动,一时间闹得热火朝天。
特别是弄粗每逢过年过节,秧歌成了一种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
1948年李增恒和乡亲们以铜盆当锣,拿锅盖顶鼓扭起了秧歌,李增恒便对秧歌“一见钟情”。
男扮女装的李增恒在秧歌队伍中活像一只翩翩彩蝶,那轻盈平稳的碎步赢得了乡亲的阵阵掌声。
从此以后,李增恒便与秧歌产生了不解之缘。
当时,每家每户能有一个镜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李增恒便在自家庭院之中看着影子学习旦角的体态或者是观察村里女子的步伐。
终于在李增恒在给地主老爷做了一个月的长工之后,用所赚的3块钱买了一块小镜子。
他因为怕父母对自己学习秧歌一事不同意,便把镜子放在了姑姑家里,后来母亲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让李增恒把镜子放在家里。
父母对自己学习秧歌旦角态度肯定后,李增恒便在上山回来之后每天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以求不仅形似也要神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陕北秧歌简述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流派之一。
它长期流传在陕北的广大地区,又叫“闹秧歌”、“闹红火”。
秧歌一词,从广义上讲是陕北民间文艺活动的总称,狭义上则指秧歌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
一、陕北秧歌的分布与特点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的绥德、佳县、米脂、清涧、志丹、吴起、安塞、延安、甘泉、洛川等县,以榆林的绥德和米脂两县为代表,被称作“绥米秧歌”;以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陕北南部秧歌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陕北秧歌的两大流派。
陕北秧歌是民间群众自娱性歌舞,多在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活动,各村秧歌活动时,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在各村秧歌队组织者(旧是由神会会长)的领导下,从农历年前准备,正月初二左右开始活动,俗称“起秧歌”(近年来有些地方从正月初七、八开始),正月十五天官赐福时举行大型表演,也就是最高潮时期。
陕北秧歌作为当地人民自己的歌舞艺术,必然要表现出陕北的人情风俗、生活情感,最先在农村是一项祀神的民俗活动,称传统老秧歌,属神会组织的,也有个人组织的,有不少人自幼参加,它通过谒庙、灯场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免难,大吉大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表演形式有农家院落表演,有较大场地的表演。
后来又增加了村上集体和基层政府的统一组织形式。
它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
二、陕北秧歌的分类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一)大场秧歌。
即在出演时和广场表演的秧歌。
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气氛欢腾,场面热烈,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
大场秧歌也将“竹马”、“旱船”、“耍狮”、“舞龙”等夹杂在秧歌队伍中,更显得光彩夺目,妙趣横生。
(二)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
人数为二人,三人,四人,八人不等,表演节目一般是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嬉戏,融舞蹈、戏曲、杂耍为一体的表演。
后来在原先“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多人场子”的内容上,新秧歌又增加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城乡变化,贬恶扬善等方面的一些小剧目,(三)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
秧歌队挨门挨户拜年,表示对主人的拜祝。
(四)彩门秧歌。
春节期间,有的村庄要办灯场或要将本村秧歌演出推向高潮,就要请邻村秧歌队也来助兴演出,主办村就要搭起彩门迎接邻村秧歌队。
旧时彩设三处(现在大都为一处),头道彩门设在村口,二道彩门设在中途,三道彩门设在表演场地路口。
彩门上有秧歌表演、有双方伞头的对唱,头道彩门由客先唱对主方的问候,主队唱欢迎词,客队唱感谢词;二道彩门,伞头唱互相赞美秧歌,夹杂一些风土人情,诗书礼仪,显得既有礼仪又有知识;三道彩门,双方伞头自我夸耀,企图压倒对方,伞头使尽浑身解数,将才学知识用上,想将对方置于尴尬境地。
最后唱到一定程度收唱,由主队迎客队到演出场地。
(五)九曲秧歌。
就是在灯场上所唱的秧歌,伞头在进彩门,围灯场,进了九曲灯场,九宫城都要唱秧歌。
(六)彩灯秧歌。
彩灯秧歌是在不设灯场的情况下,秧歌队员进行的表演。
陕北秧歌在民间以它质朴,热烈的面目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文化艺术。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载入新文化的光辉史册。
第二章基本动作教学第一节手位与手臂动作手位与手臂在秧歌中是表演应用的基础动作。
手位与手臂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整个姿势的美观,它不仅在空手扭动中很重要,特别是挚道具时,如拿伞、扇、绸、巾时,就显得更重要,使用不当,就很别扭,下面就介绍几个基础动作。
1、山膀身体站直,双脚并跟呈“八”字,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伸直,略向下,手成“掌”形,脸微向左。
(见下图1)2、按掌身体站直,双腿靠扰,双脚并齐,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向腰前弯屈呈60°左右,手掌心向下开掌形,脸微侧左。
(见下图2)3、托掌身体站直,双腿并拢双脚略分,左臂弯屈,手心向外托与身侧腰带下方,右手上伸微弯举上头顶,手呈“掌”形,脸向前平展。
(见下图3)4、顺风旗身体站直,左臂向左伸直,手呈“男掌”形,右臂向上伸,微弯举上头顶,下臂直上,手呈“掌”形。
(见下图4)(1)(2)(3)(4)“顺风旗”在秧歌扭动中应用较多,它可握道具舞摆,前后连接手臂环绕。
本节重点是手位与手臂动作,难点在于手臂、手腕、肘的弯屈上。
课堂练习:1、指掌动作。
2、手位与手臂动作第二节步位与步法步位与步法是扭秧歌时腿与脚部的动作,这些动作有的是单一表演的,大多则是与上身手位、臂位、头、肩部动作相配合的,也是秧歌中最基本的动作。
常见的步位与步法有23种,我们这里学习以下4种动作,本节教2种。
一、双碾步双碾步主要用于小场子和小剧目(或戏剧)中,向左向右的平行移动。
主要功夫是在脚上。
教法:预备动作,双脚原地平行站立。
第一步:双脚前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后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向左(右)移动。
第二步:双脚后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前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再向左(右)移动。
往后连续移动,单数向第一步,双数向第二步,循序递进。
(见右图)课堂练习:1、左右碾步。
2、加“顺风旗”碾步。
(学生实践)二、十字步十字步是秧歌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步法,有原地扭法,有行进中扭法。
教法:在预备动作站好后,讲清陕北秧歌中无论何种步态,一般都是从左脚开始行进,特殊情况也有右脚起步,初步与终的步伐相同。
分四拍教学。
第一拍:左脚向右前上步(脚跟先着地)为重心,右脚踮起,双手向左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二拍:右脚向左前上步,划弧线到右脚后上方,右脚踮起,双手向右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三拍:左脚平衡右后,前脚掌先着地,同时上身向右微倾,双手顺势摆向右后,头向左扭。
第四拍:右脚向后撤回,腿微屈,脚尖先着地,撤至左脚后半步处,上身朝左前微倾,双手经腹前向右摆,头微晃,眼看前方。
(见右图)教学步骤:1、先不动臂教十字步。
2、加摆臂教十字步。
3、摆臂加晃头教十字步。
注:步子不要跨大。
三、行进十字步在原地十字步的基础上,教学前进,重点强调十字步的每一个步态中不是跨大步,只有在前进时,在右脚落地后脚尖踮起,左脚向前迈步稍大(半步左右)便是前进。
(见图8)教法:在十字步完成后左向右前跨右脚先踮起,后紧跟越左脚跨向右脚右前方,左脚平移右方,右脚撤回,左脚再向前迈,循序渐进。
课堂练习:课后作业:1、秧歌步态先从哪只脚起?2、双碾步移动中与“顺风旗”怎样配合?3、练习学会十字步、前进十字步。
第三节步法、翻身动作本节教学:1、步位与步法中的跑跳步和后踢步。
2、技巧动作中的翻身动作。
(一)跑跳步和后踢步跑跳步是秧歌表演时的进场,表演中的动作,后踢步大多用在踢场子时男角(挂鼓子)所用动作,有时也在大场演出中用,主要是腿脚部位动作。
1、跑跳步第一拍:左脚迈出,脚尖踮起着地,右腿提起,大腿与左腿平行,右小腿后弯屈,脚尖向下,上身直立,面视前方带微笑,手臂作“右顺风旗”。
第二拍:右腿向前跨直,脚尖落地,左腿提起,大腿与右大腿平行,小腿向后弯屈,脚尖向下,上身直立,脸向前方带微笑,手臂作“左顺风旗”。
以此交替向前跑跳。
(见下图)教法:1、跑跳动作。
2、加“顺风旗”教跑跳步。
2、后踢步第一拍:左腿微弯,左脚尖踮起,左臂摆后,右臂向前弯起100°左右。
第二拍:左脚尖用力,右脚向后弯屈60°—80°角,右脚伸直。
(见上图)课堂练习:二、翻身动作翻身动作是用在踢场子(新场子)中和剧目中的动作,大多由女演员所用,有时男女同时用。
教法:第一拍:左脚正站微弯。
右脚向侧后拉半步,脚尖踮起,上身向左侧倾斜,左臂向腹前弯屈,手掌心向右,右臂向上斜升。
(见下图1)第二拍:上身向右侧转伸直,左臂向前伸直向下,眼随左臂向下看,右臂由前屈转上后侧直伸,(见下图2)第三拍:身体向后转90°,两臂伸直成一线,两腿分“八”字形直立,面朝天,腰背弯。
(见下图3)第四拍:转身180°,面向前正面,腰前弯,脸向下,右腿正面微弯,左腿后侧弯,脚尖踮地。
(见下图4)课堂练习:翻身动作课后练习:1、跑跳步、后踢步。
2、踏步翻身动作。
第四节握伞、转伞伞是陕北秧歌的主要道具之一,起先主要是秧歌演员队领头人的道具,后来在新秧歌演出中所有男演员上场都持有,但与领头人(即伞头)所挚之伞还是有区别的,领头伞顶上绑有红绸带或顶花,而演员手挚之伞没有。
本节主要教学握伞和转伞。
重点是转伞的三个动作。
一、握伞。
握伞有单手右手握和双手握伞,将右手握住伞把(伞柄),即使在转伞时,也能保持伞柄经常控制在手掌中,上下用伞时紧握,转伞时握伞较松,利于转动。
(见图15)二、转伞动作1、跳步转伞。
为了使演出更加活泼、奔放,秧歌队常用转伞。
跳步转伞的要点是伞头在跳动时动作与用伞协调美观,并带出威武姿态,引起高潮。
教法:第一拍:左脚起跳,顺势右腿前吸,上身略前俯,同时右臂猛然屈时上抬,并拧腕使伞快速倒向前下方,右手从侧直伸成“山膀”低头着伞。
(见下图1)(1)(2)第二拍:左脚落地腿屈膝,右脚跟顺势向右前点地,双手(左上右下)握伞前举,眼看前方。
(见上图2)第三至第四拍:脚原位,双手在头前“转伞”,头随之微微晃动。
教学要点:跳步转伞,关键是把“跳”时的动作掌握好,既要姿态优美,又要合击乐节奏。
2、平步转伞平步转伞是集体演员通常用的动作,要美观大方,符合节奏。
教法:第一步,原地转伞,摆动左臂。
第二步:左脚起,一拍一步前进,右手“转伞”,左手“转虎撑”随步伐在左侧上下甩动。
(见下图)教学要点:步子要走匀,抬头挺胸,不弯背,摆臂要自然美观,面带笑容。
平步转伞十字步闪伞3、十字步闪伞十字步闪伞,是在行进中和场地扭秧歌中常用的动作。
教法:1、教“右脚起扭的”十字步。
2、右脚起扭“十字步”,右手“握伞”,每拍上下闪动一次,同时左臂屈肘,抬于肩左前连续做“转虎撑”。
(见上图)教学要点:1、握伞要端,身体稍直。
2、走“十字步”要匀称,自然,左臂摆动要美观。
3、闪伞,摆臂,两脚“十字步”要随鼓乐节奏。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跳步转伞。
2、平步转伞。
3、十字闪伞。
第五节摆绸教学用具:2.4×0.3m彩绸摆绸经常用于陕北秧歌的场地和舞表演,用法是绸缠腰间,双手齐两头舞动,农村秧歌用的较多,有左右摆绸,前后摆绸,胸前摆绸,高扬绸等。
一、左右摆绸教法:1、腰间系绸。
2、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腹前同向左右摆动。
3、加“十字步”左右摆动。
二、前后摆绸教法:1、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身两侧前后交握腰绸错摆动,手臂衣弯后直。
2、加“平步”前后摆绸。
三、胸前摆绸教法:1、双手“握腰绸”屈肘抬至胸胶,同时向左右摆动,同时手腕连续左、右横着绕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