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下解程题

合集下载

2020年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重难点题型训练第七章《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相遇问题(原卷版)

2020年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重难点题型训练第七章《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相遇问题(原卷版)

2020年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重难点题型同步训练第七章《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相遇问题一.选择题1.(2020•宁波模拟)两地相距128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4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行14.5千米,甲每小时比乙慢()A.32千米B.17.5千米C.5千米D.3千米2.(2020•慈溪市校级模拟)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A.6544480x+=÷D.654+480x=x=-⨯C.654804x⨯+=B.44806543.(2020春•浦东新区期中)货车和客车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问几小时后两车在离中点40千米处相遇?(解:设x小时后两车在离中点40千米处相遇.)下面正确的算式或方程共有()个.(1)604080x x-=-=⨯(3)806040x x+=(2)8060402x x(4)402(8060)÷-(6)80402⨯÷-(5)40(8060)÷⨯.A.1B.2C.3D.44.(2020秋•海安县期末)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A.6544480x+⨯=x+=÷D.(65)4480⨯+=B.4480654xx=+⨯C.654804二.填空题5.(2020秋•郓城县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80km的A、B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78km,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设乙车每小时行xkm,列方程得.6.(2020春•普陀区校级期中)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22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了几小时后两车________?设行了x小时后两车.根据方程选择合适的信息.++=;x x504072522+-=.x x504072522A.离中点72千米处相遇B.还相距72千米C.又相距72千米7.(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学业考)甲乙两地相距972km,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出,每小时行驶162km,另一列从乙地开出,每小时行驶108km.这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经过几小时相遇?可设经过x小时相遇,列方程是,求得x的值是.8.先根据图意把等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列出方程.(+)⨯相遇时间=总路程;方程:.9.(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学业考)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7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根据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设乙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列方程:+270=(2)根据(甲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3⨯=总路程,设乙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列方程:⨯=(+)327010.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相遇,两地相距36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x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等量关系:,方程:.三.计算题11.甲、乙两地相距1075km,一辆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km;一辆快车从乙地出发,每小时比慢车多行35km.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用方程解)1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相距432千米的两地出发,客车的速度为52千米/时,货车的速度为68千米/时.行驶x小时后,两车相遇.四.应用题13.(2020秋•黄埔区期末)甲、乙两船同时从同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41km,开出5小时后两船相距395km.乙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答)14.(2020秋•大田县期末)福州到厦门的距离是260千米,一辆动车和一辆快速列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0.8小时相遇,动车平均每小时行200千米,快速列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解)15.(2020秋•点军区校级期末)两地相距120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22千米,经过3小时后与乙车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解答)16.(2020秋•海珠区期末)两地间的路程是580km,甲、乙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乙车每小时行65km,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答)17.(2020秋•炎陵县期末)博物馆和海底世界相距1340米,聪聪和俊俊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8分钟后相遇,聪聪每分钟走85.5米,俊俊每分钟走多少米?(用方程解)18.(2020春•深圳期末)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铁路线长660km.一列火车从呼和浩特开出,每时行驶65km;另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每时行驶67km.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经过几时相遇?(列方程求解)19.(2020•萧山区模拟)杭州到衢州的杭金衢高速全长290km,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杭州和衢州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05km,经过1.4小时两车还未相遇,此时两车相距17km,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解)20.(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学业考)甲、乙两地相距362.5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2.5小时相遇.已知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请你算一算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答)五.解答题21.(2020秋•中山市期末)A、B两地相距528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先写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22.(2020秋•孝昌县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2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过2.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23.(2020秋•郑州期末)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km,乙车每小时行80km.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用方程解)24.(2020•湖南模拟)甲、乙两站之间的公路长165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两车同时出发,几小时后两车相遇?(用方程解)25.(2020•长沙)甲、乙和丙同时由东、西两城出发,甲、乙两人由东城到西城,甲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丙也骑自行车每小时20千米,已知丙在途中遇到乙后,又经过1小时才遇到甲,求东、西城相距多少千米?26.(2020秋•海安县期末)两个码头之间相距100千米,甲、乙两艘轮船分别同时从两个码头出发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3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32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距450千米?(列方程解)27.(2020•廉江市模拟)两城之间的公路长256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1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28.(2020秋•青岛期中)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640.8千米的两城相对开出,4.8小时后两车相遇,一辆车每小时行73.5千米,另一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解答)29.(2020秋•浠水县校级月考)客车和货车从相距85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行的路程比货车的2倍少189千米,客车和货车各行多少千米?30.(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学业考)两个城市之间的公路长418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城市同时开出,相向而行,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行多少千米?(方程解)。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 第七章 第7节 课下作业综合提升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 第七章  第7节  课下作业综合提升

第七章 第7节1.关于动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B .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C .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动能一定越大D .速度较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一定较大解析: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具有能量。

而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并不一定都是动能,也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能,故A 对,B 错。

影响动能大小的有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不能只根据其中一个因素的大小来判断动能的大小,故C 、D 均错。

答案:A2.A 、B 两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在相同的水平恒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通过相同的位移x 。

若A 的质量大于B 的质量,则在这一过程中( )A .A 获得的动能较大B .B 获得的动能较大C .A 、B 获得的动能一样大D .无法比较A 、B 获得的动能的大小解析:由于水平拉力F 相同,由静止开始通过相同位移s ,所以力做的功相同。

力F 对物体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由于力F 做的功相同,故两物体获得的动能相同,故C 正确。

答案:C3.物体在水平恒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当位移为x 时撤去F ,物体继续前进3x 后停止运动,若路面情况相同,则物体的摩擦力和最大动能是( )A.F3 4Fx B.F3 Fx C.F4 Fx 3D.F 4 3Fx 4解析:对整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Fx -F f ·4x =0-0,解得F f =F4;最大动能E k =Fx-F f x =3Fx4,故D 正确。

答案:D4.如图1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的推动下,从山坡底部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至高为h 的坡顶B 处,获得的速度为v ,A 、B 间的水平距离为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A .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mghB .合力对物体做的功是12mv 2C .推力对物体做的功是Fx -mghD .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2mv 2+mgh -Fx解析:设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为W ,由动能定理得Fx -mgh -W =12mv 2-0,得W =Fx -mgh -12mv 2,故D 错误;因为F 是水平恒力,x 是水平位移,推力对物体做的功可由W =Fx 计算,故C 错误;由动能定理知,B 正确;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mgh ,A 正确。

高等数学多元函数微分学习题集锦

高等数学多元函数微分学习题集锦

+
f y ⋅ gz ⋅ hx g y ⋅ hz
⎞ ⎟⎟⎠ dx.

du dx
=
fx

fy ⋅ gx gy
+
f y ⋅ gz ⋅ hx . g y ⋅ hz
第七章、多元函数微分法 习题课
解法3 隐函数求导法,
⎧u = f ( x, y),
⎪ ⎨
g
(
x,
y,
z)
=
0,
⎪⎩ h ( x , z ) = 0.
求 ∂z , ∂2z , ∂ 2z . ∂y ∂y2 ∂x∂y

∂z ∂y
=
x
3
⎛ ⎜⎝
f1′x +
f2′
1 x
⎞ ⎟⎠
f12′
xy y
x y
= x4 f1′+ x2 f2′,
x
∂2z ∂y 2
=
x4 ⋅
⎛ ⎜⎝
f1′1′x +
f1′2′
1 x
⎞ ⎟⎠
+
x2

⎛ ⎝⎜
f 2′′1 x
+
f2′′2
1 x
dx
dx
− xf ′d y + dz = f + xf ′ dx dx
F1′
+ F2′
d d
y x
+F3′
d d
z x
=
0
F2′
d d
y x
+
F3′
d d
z x
=

F1′
∴ dz = dx
−x f′ f +xf′
F2′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第七章习题解答和解析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第七章习题解答和解析

第七章习题解答和解析1. 试述数据库设计过程。

答:这里只概要列出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六个阶段:(1) 需求分析;(2) 概念结构设计;(3) 逻辑结构设计;(4) 数据库物理设计;(5) 数据库实施;(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这是一个完整的实际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

不仅包括设计数据库本身,还包括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

设计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往往是上述六个阶段的不断反复。

解析:希望读者能够认真阅读《概论》7.1 的内容,了解并掌握数据库设计过程。

2.试述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部分形成的数据库模式。

答: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不同阶段形成数据库的各级模式,即:(1) 在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 DB MS 产品的概念模式,在本篇中就是 E-R 图;(2) 在逻辑设计阶段将 E-R 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然后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View),形成数据的外模式;(3) 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 DB MS 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建立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读者可以参考《概论》上图7.4。

图中概念模式是面向用户和设计人员的,属于概念模型的层次;逻辑模式、外模式、内模式是 DBMS 支持的模式,属于数据模型的层次,可以在 DBMS 中加以描述和存储。

3.需求分析阶段的设计目标是什么 ? 调查的内容是什么 ?答需求分析阶段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企业等),充分了解原系统(手工系统或计算机系统)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

调查的内容是“数据”和“处理”,即获得用户对数据库的如下要求:(1) 信息要求,指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由信息要求可以导出数据要求,即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2) 处理要求,指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处理的响应时间有什么要求,处理方式是批处理还是联机处理;(3) 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大学物理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大学物理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振动学基础一、填空1.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是 。

简谐振动系统的机械能是 。

2.简谐振动的角频率由 决定,而振幅和初相位由 决定。

3.达到稳定时,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 ,发生共振的条件 。

4.质量为10-2㎏的小球与轻质弹簧组成的系统,按20.1cos(8)3x t ππ=-+的规律做运动,式中t 以s 为单位,x 以m 为单位,则振动周期为 初相位 速度最大值 。

5.物体的简谐运动的方程为s ()x A in t ωα=-+,则其周期为 ,初相位6.一质点同时参与同方向的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动方程分别为10.1cos()4x t πω=+,20.1cos()4x t πω=-,其合振动的振幅为 ,初相位为 。

7.一质点同时参与两个同方向的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动方程分别为)4cos(06.01πω+=t x ,250.05cos()4x t πω=+,其合振动的振幅为 ,初相位为 。

8.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简谐振动,当两分振动相位差为0或π时,质点的轨迹是 当相位差为2π或32π时,质点轨迹是 。

二、简答1.简述弹簧振子模型的理想化条件。

2.简述什么是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

3.用矢量图示法表示振动0.02cos(10)6x t π=+,(各量均采用国际单位).三、计算题7.1 质量为10×10-3㎏的小球与轻质弹簧组成的系统,按X=0.1cos (8πt+2π/3)的规律做运动,式中t 以s 为单位,x 以m 为单位,试求:(1)振动的圆频率,周期,初相位及速度与加速度的最大值;(2)最大恢复力,振动能量;(3)t=1s ,2s ,5s ,10s 等时刻的相位是多少?(4)画出振动的旋转矢量图,并在图中指明t=1s ,2s ,5s ,10s 等时刻矢量的位置。

7.2 一个沿着X 轴做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振幅为A ,周期为T ,其振动方程用余弦函数表示,如果在t=0时刻,质点的状态分别为:(1)X 0=-A ;(2)过平衡位置向正向运动;(3)过X=A/2处向负向运动;(4)过X=2A处向正向运动。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 第七章 第1、2节 课下作业综合提升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 第七章  第1、2节  课下作业综合提升

第七章第1、2节1.关于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大的物体动能也一定大B.重力势能变大的物体动能也一定变大C.重力势能变小的物体动能一定变大D.重力势能和动能没有必然联系,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解析:重力势能与重力和高度有关,而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的物体动能有可能为零,所以选项A、B错。

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是一定要转化,所以选项C错,而选项D对。

我们在初中就学过,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重力势能变小时动能变大。

但是,它们也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例如,飞行员打开降落伞匀速下降时,重力势能变小,动能不变。

所以不能选C项。

答案:D2.如图1所示,重物P放在一长木板OA上,将长木板绕O端转过一小角度的过程中,重物P相对于木板始终保持静止,关于木板对重物P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做功的情况是()A.摩擦力对重物不做功B.摩擦力对重物做负功图1C.支持力对重物不做功D.支持力对重物做正功解析:由于摩擦力始终与转动的方向垂直,则摩擦力对重物不做功;由于支持力方向始终与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方向相同,故支持力对重物做正功。

答案:AD3.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静止于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斜面体B的质量为M,现对该斜面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推力F,使物体随斜面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左匀速运动的位移为L,则在此匀速运动过程中斜面体B对物体A所做的功为()A.0 B.mgL 图2C.FlmM+mD.以上说法均错误解析:物体A向左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合外力为零,由平衡条件可知,斜面体B对A 的作用力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上,故斜面体B对物体A所做的功为零,A正确。

答案:A4.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3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在0~1 s内,合外力做正功B.在0~2 s内,合外力总是做负功C.在1~2 s内,合外力不做功D.在0~3 s内,合外力总是做正功图3解析:根据v-t图像,0~1 s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以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合外力做正功;1~3 s内,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所以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合外力做负功,因此0~3 s内合外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只有选项A正确。

统计学原理 第七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 第七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相关和回归一、单项选择题1.相关关系中,用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类型的图形是( )。

(1)直方图 (2)散点图 (3)次数分布多边形图 (4)累计频率曲线图 2.两个相关变量呈反方向变化,则其相关系数r( )。

(1)小于0 (2)大于0 (3)等于0 (4)等于13.在正态分布条件下,以2yx S (提示:yx S 为估计标准误差)为距离作平行于回归直线的两条直线,在这两条平行直线中,包括的观察值的数目大约为全部观察值的( )。

(1)68.27% (2)90.11% (3)95.45% (4)99.73% 4.合理施肥量与农作物亩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

(1)函数关系 (2)单向因果关系 (3)互为因果关系 (4)严格的依存关系 5.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 )。

(1)严格的关系 (2)不严格的关系(3)任意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4)有内在关系的但不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 6.已知变量X 与y 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相关系数计算出来放在四个备选答案之中,它是( )。

(1)0.29 (2)-0.88 (3)1.03 (4)0.997.如果变量z 和变量Y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

(1)低度相关关系 (2)完全相关关系 (3)高度相关关系 (4)完全不相关 8.若已知2()x x -∑是2()y y -∑的2倍,()()x x y y --∑是2()y y -∑的1.2倍,则相关系数r=( )。

(1)1.2 (3)0.92 (4)0.65 9.当两个相关变量之问只有配合一条回归直线的可能,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

(1)明显因果关系 (2)自身相关关系(3)完全相关关系 (4)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而存在相互联系 10.在计算相关系数之前,首先应对两个变量进行( )。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3)回归分析 (4)因素分析 11.用来说明因变量估计值代表性高低的分析指标是( )。

物理化学第七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第七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七章电化学7.1用铂电极电解溶液。

通过的电流为20 A,经过15 min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2) 在的27 ØC,100 kPa下的?解:电极反应为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因此:7.2在电路中串联着两个电量计,一为氢电量计,另一为银电量计。

当电路中通电1 h后,在氢电量计中收集到19 ØC、99.19 kPa的;在银电量计中沉积。

用两个电量计的数据计算电路中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解:两个电量计的阴极反应分别为电量计中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对银电量计对氢电量计7.3用银电极电解溶液。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知在阴极上析出的,并知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减少了。

求溶液中的和。

解: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显然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的改变等于阴极析出银的量与从阳极迁移来的银的量之差:7.4用银电极电解水溶液。

电解前每溶液中含。

阳极溶解下来的银与溶液中的反应生成,其反应可表示为总反应为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沉积了,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其中含。

试计算溶液中的和。

解:先计算是方便的。

注意到电解前后阳极区中水的量不变,量的改变为该量由两部分组成(1)与阳极溶解的生成,(2)从阴极迁移到阳极7.5用铜电极电解水溶液。

电解前每溶液中含。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析出,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其中含。

试计算溶液中的和。

解:同7.4。

电解前后量的改变从铜电极溶解的的量为从阳极区迁移出去的的量为因此,7.6在一个细管中,于的溶液的上面放入的溶液,使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面。

令的电流直上而下通过该管,界面不断向下移动,并且一直是很清晰的。

以后,界面在管内向下移动的距离相当于的溶液在管中所占的长度。

计算在实验温度25 ØC下,溶液中的和。

解:此为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7.7已知25 ØC时溶液的电导率为。

一电导池中充以此溶液,在25 ØC时测得其电阻为。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七章 综合与实践 第4、5课时典型应用题》 (含答案)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七章 综合与实践 第4、5课时典型应用题》  (含答案)

第4课时典型应用题(二)——行程问题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30千米,比乙每小时快20千米,求相遇时间。

(1)200÷(30+20) ()(2)200÷(30×2+20) ()(3)200÷(30×2-20) ()2.东、西两村相距12千米,小王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从东村出发去西村,同时小张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从西村出发去东村,0.6小时以后两人相距多少千米?(1)12-(8+6)×0.6 ()(2)(8+6)×0.6 ()(3)12+(8+6)×0.6 ()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共用了4小时,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30+40)×4 ()(2)(30+40)×4÷2 ()(3)(30+40)×4÷3 ()4.甲、乙两站相距496千米,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64千米,行了1小时后,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56千米,客车开出后几小时与货车相遇?(1)496÷(64+56)+1 ()(2)(496+56)÷(64+56) ()(3)(496+64)÷(64+56)-1 ()(4)(496-64)÷(64+56)+1 ()5.一列队伍长1.6千米,他们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通讯员以每小时14千米的速度向队尾的领队传达命令,通讯员要用多少时间才可以把命令送到?(1)1.6÷(14-5) ()(2)1.6÷(14+5) ()(3)(1.6+14)÷5 ()二、解决问题1.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110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注会 第7章 课后作业

注会 第7章 课后作业

第七章债券、股票价值评估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债券估值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A.PV=I×(P/A,i,n)+M×(P/F,i,n)B.PV=I×(P/F,i,n)+M×(P/F,i,n)C.PV=I×(P/A,i,n)+M×(P/A,i,n)D.PV=I×(P/F,i,n)+M×(P/A,i,n)2.债券甲和债券乙是两只在同一资本市场上刚发行的平息债券。

它们的面值、期限和票面利率均相同,只是付息频率不同。

假设两种债券的风险相同,并且等风险投资的必要报酬率高于票面利率,则()。

A.付息频率快的债券价值高B.付息频率慢的债券价值高C.两只债券的价值相同D.两只债券的价值不同,但不能判断其高低3.S公司准备发行六年期债券,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10%,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等风险的市场利率为12%(单利折现),则该债券的价值为()元。

A.1120.18B.1000C.930.23D.910.554.甲公司在2011年年初发行面值为1000元、票面期利率10%、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的债券,2016年年末到期,投资者在2015年3月1日购买该债券,假设年折现率为10%,则该债券的价值为()元。

A.1186.88B.1179.41C.1177.26D.1196.565.某公司发行面值为1000元的6年期债券,债券票面利率为12%,半年付息一次,发行后在二级市场上流通,假设必要投资报酬率为10%并保持不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债券溢价发行,发行后债券价值随到期时间的缩短而逐渐下降,至到期日债券价值等于债券面值B.债券折价发行,发行后债券价值随到期时间的缩短而逐渐上升,至到期日债券价值等于债券面值C.债券溢价发行,发行后债券价值波动下降D.债券按面值发行,发行后债券价值在两个付息日之间呈周期波动6.甲公司准备发行A平息债券,该债券面值1000元,期限为五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票面利率大于等风险投资的市场利率,则下列图示中属于该债券的表现形式的是()。

初中数学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 三角形配套课时练习附答案

初中数学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 三角形配套课时练习附答案

初中数学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实用资料第七章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边1.下列各组线段中,首尾相接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3㎝,8㎝,10㎝B.5㎝,5㎝,a㎝(0<a<10)C.a+1,a+2,a+3(a>0)D.三条线段的比为2∶3∶52.有四根木条,长度分别为6cm,5cm,4cm,2cm,选其中三根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则可选择的种数有()A.4种B.3种C.2种D.1种3.△ABC的三边a,b,c都是正整数,且满足a≤b≤c,且b=4,则这样的三角形的个数有()A.7个B.8个C.9个D.10个4.在△ABC中,AB=9,BC=2,并且AC为整数,那么△ABC的周长为.5.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5和11,则其周长为;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6和11,则其周长为.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一边长为5㎝,则另两边的长为.7.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其中两边的差为2,求腰和底边的长.9.在△ABC中,已知AB=30,AC=24.(1)若BC是最大边,求BC的取值范围;(2)若BC是最小边,且末位数字是0时,求BC的取值范围.10.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x、2x-1、5x-3,其中有两边相等,求此三角形的周长.第2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 ( )A .直线B .射线C .线段D .垂线2. 如图,AC 为BC 的垂线,CD 为AB 的垂线,DE 为BC 的垂线,D ,E 分别在△ABC 的AB 和BC 边上,下列说法:①△ABC 中,AC 是BC 边上的高;②△BCD 中,DE 是BC 边上的高;③△ABE中,DE 是BE 边上的高;④△ACD 中,AD 是CD 边上的高.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3. 能把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是( )A .高B .中线和角平分线C .角平分线D .中线4. 下列命题:①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②钝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③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它不在三角形的内部,就在三角形的外部;④三角形的高是一条垂线.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5. 如图,BD 、AE 分别为△ABC 的中线、角平分线,已知AC =10cm ,∠BAC =70°,则AD = cm ,∠BAE = °.6. 如图,已知AD ,AE 分别为△ABC 的中线、高,且AB =5cm ,AC =3cm ,则△ABD 与△ACD 的周长之差为 cm ,△ABD 与△ACD 的面积关系为 .7.如图,在△ABC 中,∠C 是钝角, 画出∠C 的两边AC 、BC 边上的高BE 、AD .8.如图,在△ABC 中,AC =6,BC =8,AD ⊥BC 于D ,AD =5,BE ⊥AC 于E ,求BE 的长.A B C DE (第2题) A C (第5题) B E D A B C D E (第6题) A (第8题) DE CB (第7题)A B C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A.梯形B.长方形C.三角形D.正方形2.大桥钢架、索道支架、人字梁等为了坚固,都采用三角形结构,这是根据.3.生活中的活动铁门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4.在下列多边形上画一些线段,使之稳定:5.举出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生活中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图,在△ABC中,D为BC边上一点,∠1=∠2,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E,F为AB上一点,CF⊥AD于H.下面判断:①AD是△ABE的角平分线;②BE是△ABD的边AD上的中线;③CH是△ACD的边AD上的高;④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7.如图,已知△ABC,先画出△ABC的中线AM,再分别画出△ABM、△ACM的高BE、CF,试探究BE与CF的位置关系怎样?大小关系呢?(不妨量量看)能说明为什么吗?ACHF G(第5题)B D1 2EA(第7题)C B1. 在△ABC 中,∠A =2∠B =75°,则∠C 等于 ( )A .30°B .67°30′C .105°D .135°2.如图,∠A +∠B +∠C +∠D +∠E 等于 ( )A .180°B .360°C .220°D .300°3.若是任意三角形,则它的最小内角的最大值是 ( )A .30°B .60°C .90°D .45°4. 在△ABC 中,若∠A =25°18′,∠B =53°46′,则∠C = .5. 在△ABC 中,若∠B =50°,∠A =∠C ,则∠A = .6. 在△ABC 中,∠A 比2∠B 多10°,∠B 比2∠C 少10°,则∠A = °,∠B = °.7. 已知△ABC 中,∠B =∠C ,BD 平分∠ABC ,∠A =36°,则∠BDC = °.8. 如图,∠A =60°,∠B =80°,则∠1+∠2的度数为 °.9.已知:如图,△ABC 中,∠B >∠C ,AD ⊥BC 于D ,AE 平分∠BAC 交BC 于E .(1)求证∠DAE =12(∠B —∠C ); (2)把题中“AD ⊥BC 于D ”换成“F 为AE 上的一点,FG ⊥BC 于G ”,这时∠FEG 是否仍等于12(∠B —∠C )?试证明你的结论.(第2题) E D C B A A (第9题) ED BC D C B A 2 1 (第8题)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和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它的一个内角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邻补角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这个三角形的任何一个内角2. 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则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钝角的个数至少有( )A .0个B .2个C .3个D .4个3. △ABC 中,∠ABC 的角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O ,且∠A =α,则∠BOC =( )A .12α B .180°-12α C .90°-12α D .90°+12α 4. 在△ABC 中,∠A =15∠C =13∠B ,则△ABC 的三个外角的度数分别为 . 5. 如图所示,则α= °.6. 如图,在△ABC 中,∠B =60°,∠C =52°,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平分∠ADC 交AC 于点E ,则∠BDE = °. 7. 如图,∠A =55°,∠B =30°,∠C =35°,求∠D 的度数.8.如图,AC ⊥DE ,垂足为O ,∠A =27°,∠D =20°,求∠B 与∠ACB 的度数.D B AEO C A B D EC (第6题) A CD B 58°(第5题) 24° 32° α第6课时 多边形1. 下列多边形中,不是凸多边形的是 ( )2. 下列多边形中是正多边形的是 ( )A .直角三角形B .长方形C .等腰三角形D .正方形3. 以线段a =2,b =4,c =6,d =8为边作四边形,则满足条件的四边形有 ( )A .1个B .2个C .3个D .无数个4. 从十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画所有的对角线,则它将十边形分成 ( )A .6个三角形B .7个三角形C .8个三角形D .9个三角形5. 六边形的对角线有 ( )A .3条B .6条C .9条D .12条6. 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有 条,把这个五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它一共有条对角线.7. 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有 条,把这个n 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它一共有 条对角线.8. 画出下列多边形的所有对角线.A .B .C .D .第7课时 多边形的内角和1.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则这个多边形是 ( )A .四边形B .五边形C .六边形D .七边形2. 在多边形的内角中,锐角的个数不能多于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3. n 边形的边数每增加一倍,它的内角和就增加 ( )A .180°B .360°C .n ·180°D .(n -2)·180°4. 下列角度中,不能成为多边形内角和的是 ( )A .600°B .720°C .900°D .1080°5. 若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之和是2570°,则这个角是 ( )A .90°B .150°C .120°D .130°6. 在四边形的四个外角中,最多有 个钝角,最少有 个锐角.7.若n 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50°,则n = .8.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36°,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9.在四边形ABCD 中,若分别与∠A 、∠B 、∠C 、∠D 相邻的外角的比是1∶2∶3∶4,则∠A = °,∠B = °,∠C = °,∠D = °.10.若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则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1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之比为9∶2,求边数.1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B ,∠C =∠D .求证AB ∥CD .13.一个多边形的最小内角为95°,以后依次每一个内角比前一个内角大10°,且所有内角和与最大内角之比为288∶37,求多边形的边数.C(第18题)第8课时 镶嵌1. 下列图形中能够用来平面镶嵌的是 ( )A .正八边形B .正七边形C .正六边形D .正五边形2. 用下列两种边长相等的图形,能进行平面镶嵌的是 ( )A .正三角形和正八边形B .正方形和正八边形C .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D .正十边形和正八边形3. 若限用两种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镶嵌,则下列不能进行平面镶嵌的是 ( )A .正三角形和正四边形B .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C .正方形和正八边形D .正三角形和正八边形4. 用三种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其中的两种是正四边形和正五边形,则另一种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 )A .12B .15C .18D .205. 用边长相等的m 个正三角形和n 个正六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则m 和n 的满足关系式为( )A .2m +3n =12B .m +n =8C .2m +2n =6D .m +2n =66. 用正n 边形地砖铺地板,则n 的值可能是 .7.用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和正十二边形以及正 边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8.黑色正三角形与白色正六边形的边长相等,用它们镶嵌图案,方法如下:白色正六边形分上下两行,上面一行的正六边形个数比下面一行少一个,正六边形之间的空隙用黑色的正三角形嵌满.按第1,2,3个图案(如图)所示规律依次下去,则第n 个图案中,黑色正三角形和白色正六边形的个数分别是 .9.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作平面镶嵌,有几种可能的情况?为什么?试画图说明.10.有一个十一边形,它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和边长为1的正方形无重叠、无间隙拼成.求此十一边形各内角的大小.第1个 ……第2个 第3个小结与思考一、选择题1.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6B.8C.10D.122.有4根木条长度分别为12cm、10cm、8cm、4cm,选择其中三根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则选择的种数有()A.1 B.2 C.3 D.43.一个三角形三条高(或延长线)的交点恰好是该三角形的某个顶点,该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有可能4.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将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周长相等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形状相同的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5.△ABC中,∠A=55°,∠B比∠C大25°,则∠B的度数为()A.125°B.100°C.75°D.50°6.下列度数中,不可能是某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是( ) A.180°B.400°C.1080°D.1800°7.某人到瓷砖商店去购买一种正多边形的瓷砖,镶嵌无缝地板,他购买的瓷砖形状不可以是( )A.正三角形B.正四边形C.正六边形D.正八边形8.把一个正方形切去一个角后,余下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 A.540°B.360°C.540°或360°或180°D.180°二、填空题9.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5和11,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10.△ABC中,∠A∶∠B∶∠C=4∶5∶6,则∠C=_____.11.n边形的每个内角是144°,则边数n=_________.12.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这个多边形外角和的5倍,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边形.13.过四边形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过五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把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过六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把六边形分成______个三角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______个三角形.14.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线段长5和8,第三条线段长为2x-1,如果这以三条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5.如图,已知∠CBE=95°,∠A=28°,∠C=30°,求∠ADE的度数.ABDFE(第15题)(第1题)A BCFDE16.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共216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17.等腰三角形中,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2cm 和15cm 两部分,求此三角形的底边长.18.如图,AD ,CE 为△ABC 的两条高,已知AD =10,CE =9,AB =12,求BC 的长.19.如图,已知E 是△ABC 内一点,试说明∠AEB =∠1+∠2+∠C 成立的原因.20.一个同学在进行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时,求得的内角和为1125°;当发现错了之后,重新检查发现少了一个内角,问这个内角是多少度?他求的是几边形的内角和?A B C E D (第18题) E A B C 2 1 (第19题)21.阅读下面材料:“在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如图1,△ABC 中,如果AB =AC ,那么∠B =∠C .试根据材料内容解答下列各题:(1)△ABC 中,AB =AC ,∠A =50°,则∠C =_________.(2)如图2,△ABC 中,CD 平分∠ACB ,且AD =CD =BC ,求∠A 的度数.22.在△ABC 中,∠A =30°.(1)如图1,有一块直角三角板XYZ 放置在△ABC 上,恰好三角板XYZ 的两条直角边XY ,XZ分别经过点B ,C ,则∠ABC +∠ACB = °,∠XBC +∠XCB = °.(2)如图2,改变直角三角板XYZ 的位置,使三角板XYZ 的两条直角边XY ,XZ 仍然分别经过点B ,C ,则∠ABX +∠ACX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举例说明;若不发生变化,求出∠ABX +∠ACX 的大小.参考答案与提示第七章 三角形第1课时 三角形的边C D A B 图2 C A B 图1(第21题) (第22题)Y 图11.D 2.B 3.D 4.19或20或21 5.27,23或28 6.5㎝、8㎝或6.5㎝、6.5㎝7.a+b+c8.腰223、底163或腰6、底8 9.(1)30≤BC<54;(2)BC=10或20 10.2第2课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C 2.B 3.D 4.D 5.5,35 6.2,相等7.略8.20 3第3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1.C 2.三角形的稳定性 3.不稳定性 4.略5.略6.B7.平行,相等第4课时三角形的内角1.B 2.A 3.B 4.100°56′ 5.65°6.7307,33077.72 8.140 9.(1)∠DAE=12∠A—=12∠A—(90°—∠B)=12(180°—∠B—∠C)—(90°—∠B)=12(180°—∠B—∠C)—(90°—∠B)=12(∠B—∠C);(2)是,因为FG∥BC,所以∠FEG=∠DAE第5课时三角形的外角1.C 2.B 3.A 4.160°,120°,80°5.114°7.123 6.提示:连接AD并延长,求得∠D的度数为120°7.43°,110°第6课时多边形1.A 2.D 3.D 4.C 5.C 6.2,3,5 7.n-3,n-2,(3)2n n8.画图略第7课时多边形的内角和1.C.2.B 3.C 4.A 5.D 6.3,0 7.十二8.十9.144,108,72,36 10.相等或互补11.7 12.略13.多边形的边数为10第8课时镶嵌1.C 2.B 3.D 4.D 5.D 6.3或4或6 7.六8.4n,2n+1 9.两种10.由于正三角形每个内角为60°,正方形每个内角为90°,所以无重叠、无间隙只可拼成60°、90°、120°、150°四种角度.又十一边形的内角和为(11-2)×180°=1620°,且120°×11<1620°<150°×11.所以这个十一边形内角只有120°和150°两种.可设120°的角有x个,150°的角有y个,则有120°x+150°y=1620°.此方程有惟一正整数解为x=1,y=10.所以这个十一边形内角中有1个角为120°,另10个角均为150°。

7第七章_审计证据_课后作业(下载版)

7第七章_审计证据_课后作业(下载版)

第七章审计证据一、单项选择题1.注册会计师取得的审计证据中,属于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的是()。

A.被审计单位的会议记录B.询证函的回函C.分析师的报告D.考勤卡和其他工时记录、工薪单、个别支付记录和人事档案2. 关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B.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C.获得的审计证据越多说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D.审计证据的质量缺陷可以通过审计证据的数量进行弥补3. 在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比电子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B.银行对账单比银行询证函回函更可靠C.从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与从传真机获取的审计证据同样可靠D.购货发票比收料单可靠4. 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不正确的是()。

A.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注册会计师也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但是应该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虑与这些信息生成和维护相关控制的有效性B.注册会计师为获取可靠的审计证据,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的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需要考虑足够完整和准确C.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所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但不应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困难和成本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D.如果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不一致,表明某项审计证据可能不可靠,注册会计师不需要追加审计程序5. 关于检查程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检查程序的运用可以证明截止的认定B.检查程序可以用于证明销售收入的完整性C.检查程序只能用于证明存在的认定D.检查程序只能用于证明完整性的认定6. 关于重新计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重新计算可以证明期末长期股权投资的计价和和分摊认定B.重新计算可以证明期末收入金额的准确性认定C.重新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记录或文件中数据计算准确性的核对D.重新计算可以证明期末收入发生的认定7. 关于函证程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课后答案第7章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课后答案第7章

第七章信号的运算和处理自测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判断结果。

(1)运算电路中一般均引入负反馈。

()(2)在运算电路中,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均为虚地。

()(3)凡是运算电路都可利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求解运算关系。

()(4)各种滤波电路的通带放大倍数的数值均大于1。

()解:(1)√(2)×(3)√(4)×二、现有电路:A.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B.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C. 积分运算电路D. 微分运算电路E. 加法运算电路F. 乘方运算电路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填入空内。

(1)欲将正弦波电压移相+90O O,应选用。

(2)欲将正弦波电压转换成二倍频电压,应选用。

(3)欲将正弦波电压叠加上一个直流量,应选用。

(4)欲实现A u=-100的放大电路,应选用。

(5)欲将方波电压转换成三角波电压,应选用。

(6)欲将方波电压转换成尖顶波波电压,应选用。

解:(1)C (2)F (3)E (4)A (5)C (6)D 三、填空:(1)为了避免50Hz电网电压的干扰进入放大器,应选用滤波电路。

(2)已知输入信号的频率为10kHz~12kHz,为了防止干扰信号的混入,应选用滤波电路。

(3)为了获得输入电压中的低频信号,应选用滤波电路。

(4)为了使滤波电路的输出电阻足够小,保证负载电阻变化时滤波特性不变,应选用滤波电路。

解:(1)带阻(2)带通(3)低通(4)有源第七章题解-1四、已知图T7.4所示各电路中的集成运放均为理想运放,模拟乘法器的乘积系数k 大于零。

试分别求解各电路的运算关系。

图T 7.4 解:图(a )所示电路为求和运算电路,图(b )所示电路为开方运算电路。

它们的运算表达式分别为I 3142O 2O43'O 43I 12O2O1O I343421f 2I21I1f O1 )b (d 1 )1()( )a (u R kR R R u ku R R u R R u R R u t u RCu u R R R R R R R u R u R u ⋅=⋅−=−=−=−=⋅+⋅+++−=∫∥第七章题解-2习题本章习题中的集成运放均为理想运放。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作业课件(HS) 第七章 一次方程组 专题训练(三) 解方程组的常用技巧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作业课件(HS) 第七章 一次方程组 专题训练(三) 解方程组的常用技巧

4.解方程组:223xx+ -122yy= =- 2,7.
x=-3, 解:y=25.来自方程组33m(-3m4n-=47n, )+①7m=0② 的最佳方法是(D ) A.由①得 m=7+34n ,再代入②
B.由①得 n=3m4-7 ,再代入② C.由①得 3m=7+4n,再代入② D.将①直接代入②
华师版
第七章 一次方程组
专题训练(三) 解方程组的常用技巧
类型之一 消项法
1.解方程组:13x-21y=-3, 2x+y=2.
解:x=-23, y=5
2x+y=2, 2.(乐山中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8x+3y=9.
解:x=32, y=-1
3.解方程组:57xx+ +61y8=y=1- 3,1. 解:yx==-5,2
6.解方程组:93xx--42yy==159,. 解:yx==23,
3x+2y-2=0, 7.解方程组:3x+52y+1-2x=-25.
解:yx==1412,
2x+5y=-10,① 8.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5x-3y=-1② 时, 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C ) A.要消去 x,可以将①×3-②×5 B.要消去 y,可以将①×5+②×2 C.要消去 x,可以将①×5-②×2 D.要消去 y,可以将①×3+②×2
解:3x=y4,① 3x+4y=25,②
设3x
=4y
=k,则 x=3k,y=4k,代入方程②,
x=3,
得 9k+16k=25,解得 k=1.∴x=3,y=4,∴原方程组的解为y=4
13.解方程组:23((xx--00..11))++32((yy++00..22))==24.,
解:用换元法,令 x-0.1=a,y+0.2=b,
则32aa+ +23bb= =42, , 解得ab= =85-,25, 则xy= =11-705, 3

微分方程习题课(1)-10

微分方程习题课(1)-10
第七章 习题课 (一) 一阶微分方程的 解法及应用
一、一阶微分方程求解 二、解微分方程应用问题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一阶微分方程求解
1. 一阶标准类型方程求解 四个标准类型: 可分离变量方程, 齐次方程, 线性方程, 贝努里方程 关键: 关键 辨别方程类型 , 掌握求解步骤 2. 一阶非标准类型方程求解 变量代换法 —— 代换自变量 自变量 代换因变量 因变量 代换某组合式 某组合式
y − y′x = x 1 y′ − y = −1 即 x 定解条件为 y x=1 =1.
思考: 思考 能否根据草图列方程?
y
M(x, y)
x tanα = xy′
o
机动
x
目录
x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七章 习题课 (二) 二阶微分方程的 解法及应用
一、两类二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二、微分方程的应用
机动
思考 若问题改为求解 y x=0 = 0 ,
则求解过程中得 问开方时正负号如何确定 正负号如何确定? 正负号如何确定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7.
且满足方程
f (x) = sin x − ∫
求 f (x) .
x (x − t) f (t) dt 0
x x f (t) dt + t 0 0
通解
2 − y3
1 − y3 e = ex + C 3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 x2 − y2 + y (2) xy
方程两边同除以 x 即为齐次方程 , 令 y = u x ,化为分 离变量方程.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课下作业.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课下作业.

《八年级上第七章第二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下作业第1课时积累●整合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2329253y x y x 的最佳策略是( ) A .消y ,由②得y =21(23-9x ) B .消x ,由①得x =31(5y +2) C .消x ,由②得x =91(23-2y )D .消y ,由①得y =51(3x -2) 2. 不解方程组,下列与⎩⎨⎧=+=+823732y x y x 的解相同的方程组是( ) A .⎩⎨⎧=+-=2196382y x x y B .⎩⎨⎧+=+=732382y x x y C .⎪⎪⎩⎪⎪⎨⎧+=+=382273y y y x D .⎪⎪⎩⎪⎪⎨⎧+=+-=283273x y y x 3. 已知|x+y -1|+(x -y+3)2=0,则(x+y)2002的值是( )(A ) 22002 (B ) -1 (C ) 1 (D ) -220024. 若方程组 2313,3530.9a b a b -=⎧⎨+=⎩ 的解是 8.3,1.2,a b =⎧⎨=⎩则方程组 2(2)3(1)13,3(2)5(1)30.9x y x y +--=⎧⎨++-=⎩的解是( ) (A ) 6.3,2.2x y =⎧⎨=⎩ (B )8.3,1.2x y =⎧⎨=⎩ (C )10.3,2.2x y =⎧⎨=⎩(D )10.3,0.2x y =⎧⎨=⎩5、若⎩⎨⎧==12y x 是方程组⎩⎨⎧=+=-+12)1(2y nx y m x 的解,则m +n 的值是( ) A.1B.-1C.2D.-2 6、二元一次方程组320x y x y -=-⎧⎨+=⎩的解是:( ) ① ②A. 12x y =-⎧⎨=⎩B. 12x y =⎧⎨=-⎩C. 12x y =-⎧⎨=-⎩D. 21x y =-⎧⎨=⎩ 7、以11x y =⎧⎨=-⎩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 ) A .01x y x y +=⎧⎨-=⎩ B .01x y x y +=⎧⎨-=-⎩ C .02x y x y +=⎧⎨-=⎩ D .02x y x y +=⎧⎨-=-⎩8、以下的各组数值是方程组⎩⎨⎧-=+=+2222y x y x 的解的是( ) A.⎩⎨⎧-==22y x B.⎩⎨⎧=-=22y x C.⎩⎨⎧==20y x D.⎩⎨⎧==02y x 拓展●应用9、用代入法解方程组2741x y x y +=⎧⎨-=⎩由②得y= ③,把③代入①, 得 解得x= ,再把求得的x 的值代入②得,y=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组6.1 用筛选法求100之内的素数解:所谓“筛法”指的是“埃拉托色尼筛法”。

埃拉托色尼是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

他采取的方法是,在一张纸上写上1到1000的全部整数,然后逐个判断它们是否素数,找出一个非素数,找出一个非素数,就把它挖掉,最后剩下的就是素数。

具体做法如下:(1)先将1挖掉(因为1不是素数)(2)用2去除它后面的各个数,把能被2整除的数挖掉,即把2的倍数挖掉。

(3)用3去除它后面各数,把3的倍数挖掉。

(4)分别用4、5…各数作为除数去除这些数以后的各数。

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在除数后面的数已全被挖掉为止。

例如在1~50之间的素数,要一直进行到除数为47为止。

事实上,可以简化,如果需要找1~n范围内的素数表,只需进行到除数为n(取其整数)即可。

例如对1~50,只需进行到将7作为除数即可。

上面的算法可表示为:(1)挖去1(2)用下一个未被挖去的数p去除p后面各数,把p的倍数挖掉;(3)检查p是否小于n的整数部分(如果n=1000,则检查p<31?),如果是,则返回(2)继续执行,否则就结束;(4)剩下的数就是素数。

用计算机解此题,可以定义一个数组a,a[1]~a[n]分别代表1~n这n 个数。

如果检查出数组a的某一元素的值是非素数,就使它变为0,最后剩下不为0的就是素数。

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include<math.h>int main(){int i,j,n,a[101];for(i=1;i<=100;i++) //a[0]不用,只用a[1]到a[100]a[i]=i; //使a[1]到a[100]的值为1到100a[1]=0; //先“挖掉”a[1]for(i=2;i<sqrt(100);i++)for(j=i+1;j<=100;j++){if(a[i]!=0&&a[j]!=0)if(a[j]%a[i]==0)a[j]=0; //把非素数“挖掉”}printf("\n");for(i=1,n=0;i<=100;i++){if(a[i]!=0) //选出值不为0的数组元素,即素数{printf("%5d",a[i]);n++;} //累计本行已输出的数据个数if(n==10){printf("\n");n=0;}}printf("\n");return 0;}6.2用选择法对10个整数排序(从小到大)解:选择排序的思路:设有10个元素a[1]~a[10],将a[1]与a[2]~a[10]比较,若a[1]比a[2]~a[10]都小,则不进行交换,即无任何操作。

若a[2]~a[10]中有一个以上比a[1]小,则将其中最小的一个(假如为a[i])与a[1]交换,此时a[1]中存放了10个中最小的数。

第二轮将a[2]与a[3]~a[10]比较,将剩下9个数中的最小者a[i]与a[2]对换,此时a[2]中存放的是10个中第二小的数。

依此类推,共进行9轮比较,a[1]~a[10]就已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存放了。

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i,j,min,temp,a[11];printf("enter data:\n");for(i=1;i<=10;i++){printf("a[%d]=",i);scanf("%d",&a[i]);}printf("\n");printf("the orginal numbers:\n");for(i=1;i<=10;i++)printf("%5d",a[i]);printf("\n");for(i=1;i<=9;i++) //以下8行是对10个数排序{min=i;for(j=i+1;j<=10;j++)if(a[min]>a[j]) min=j;temp=a[i];a[i]=a[min];a[min]=temp; //将a[i+1]~[10]中最小者与a[i]对换}printf("\nthe sorted numbers:\n");for(i=1;i<=10;i++)printf("%5d",a[i]);printf("\n");return 0;}6.4 有一个已排好序的数组,今输入一个数,要求按原来排序的规律将它插入数组中。

解:假设数组a有n个元素,而且已按升序排列,在插入一个数时按下面的方法处理:(1)如果插入的数num比a数组最后一个数大,则将插入的数放在a数组末尾。

(2)如果插入的数num不比a数组最后一个数大,则将它依次和a[0]到a[n-1]比较,直到出现a[i]>num为止,这时表示a[0]到a[i-1]各元素的值比num小,a[i]到a[n-1]各元素的值比num大。

num理应插到a[i-1]之后,a[i]之前。

怎样才能实现此目的呢?将a[i]到a[n-1]各元素向后移一个位置(即a[i]变成a[i+1],……,a[n-1]变成a[n])。

然后将num放在a[i]中。

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a[11]={1,4,5,9,13,16,19,28,40,100};int num,i,j;for(i=0;i<10;i++)printf("%5d",a[i]);printf("\n");scanf("%d",&num);if(num>a[9])a[10]=num;else{for(i=0;i<10;i++)if(a[i]>num){for(j=9;j>=i;j--)a[j+1]=a[j];a[i]=num;break;}}for(i=0;i<11;i++)printf("%5d",a[i]);printf("\n");return 0;}6.5将一个数组中的值按逆序重新存放,例如原来的顺序为:8,6,5,4,1。

要求改为:1,4,5,6,8。

解:以中间的元素为中心,将其两侧对称的元素的值互换即可。

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define N 5int main(){int a[N],i,temp;printf("enter array a:\n");for(i=0;i<N;i++)scanf("%d",&a[i]);printf("array a:\n");for(i=0;i<N;i++)printf("%4d",a[i]);for(i=0;i<N/2;i++) //循环的作用是将对称的元素的值互换{temp=a[i];a[i]=a[N-1-i];a[N-1-i]=temp;}printf("\nNow,array a:\n");for(i=0;i<N;i++)printf("%4d",a[i]);printf("\n");return 0;}6.6输出杨辉三角形解:杨辉三角形是(a+b)n展开后各项的系数。

例如:(a+b)0展开后为1 系数为1(a+b)1展开后为a+b 系数为1,1(a+b)2展开后为a2+2ab+b2 系数为1,2,1(a+b)3展开后为a3+3a2b+3ab2+b3系数为1,3,3,1(a+b)4展开后为a4+4a3b+6a2b2+4ab3+b4 系数为1,4,6,4,1以上就是杨辉三角形的前5行。

杨辉三角形各行的系数有以下的规律:(1)各行第一个数都是1(2)各行最后一个数都是1(3)从第3行起,除上面指出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外,其余各数是上一行同列和前一列两个数之和。

例如:第4行第2个数是第(3)是第3行第2个数(2)和第3行第1个数(1)之和。

可以这样表示:a[i][j]=a[i-1][j]+a[i-1][j-1],其中i为行数,j为列数。

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define N 11int main(){int i,j,a[N][N]; //数组为11行11列,0行0列不用for(i=1;i<N;i++){a[i][1]=1; //使第1列元素的值为1a[i][i]=1; //使对角线元素的值为1}for(i=3;i<N;i++)for(j=2;j<=i-1;j++)a[i][j]=a[i-1][j-1]+a[i-1][j]; //等于上一行同列和前一列两个数之和for(i=1;i<N;i++){printf("%6d",a[i][j]);printf("\n");}printf("\n");return 0;}6.7输出魔方阵,所谓魔方阵是指这样的方阵,它的每一行、每一列和对角线之和均相等。

例如:三阶魔方阵为8 1 63 5 74 9 2要求输出由1~n2之间的自然数构成的魔方阵。

解:魔方阵中各数的排列规律如下:(1)将1放在第一行中间一列。

(2)从2开始直到n×n止各数依次按下列规则存放:每一个数存放的行比前一个数的行数减1,列数加1(例如上面的三阶魔方阵,5在4的上一行后一列)。

(3)如果上一数的行数为1,则下一个数的行数为n(指最下一行)。

例如,1在第1行,则2应放在最下一行,列数同样加1。

(4)当上一个数的列数为n时,下一个数的列数应为1,行数减1。

例如,2在第3行最后一列,则3应放在第2行第1列。

(5)如果按上面规则确定的位置上已有数,或上一个数是第1行第n列时,则把下一个数放在上一个数的下面。

例如,按上面的规定,4应该放在第1行第2列,但该位置已被1占据,所以4就放在3的下面。

由于6是第1行第3列(即最后一列),故7放在6下面。

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a[16][16],i,j,k,p,n;p=1;while(p==1){printf("enter n(n=1 to 15):"); //要求阶数为1至15之间的奇数scanf("%d",&n);if((n!=0)&&(n<=15)&&(n%2!=0))p=0;}//初始化for(i=1;i<=n;i++)for(j=1;j<=n;j++)a[i][j]=0;//建立魔方阵j=n/2+1;a[1][j]=1;{i=i-1;j=j+1;if((i<1)&&(j>n)) //i为行,j为列{i=i+2;j=j-1;}else{if(i<1)i=n;if(j>n)j=1;}if(a[i][j]==0)a[i][j]=k;else{i=i+2;j=j-1;a[i][j]=k;}}//输出魔方阵for(i=1;i<=n;i++){for(j=1;j<=n;j++)printf("%5d",a[i][j]);printf("\n");}return 0;}6.8 找出一个二维数组中的鞍点,即该位置上的元素在该行上最大,在该列上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